首页 / 正文

废帝本纪

废帝名伯宗,字奉业,乳名药王,是世祖的嫡长子。梁承圣三年(554)五月初五生。永定二年(558)二月初五,拜为临川王嗣子。三年世祖即位,八月二十六日,立为皇太子。自从梁室遭遇多灾多难,东宫烧烬,太子居于永福省。

天康元年(566)四月二十七日,世祖崩,当日,太子即位于太极前殿,诏曰:“皇天降下灾祸,大行皇帝倏然离世,挽棺哭号无所逮及,五内欲焚。朕以智寡德薄之身,承继大业,心中哀痛,身逢乱世如履薄冰,仰赖宰辅匡正我所不及。可大赦天下。”又诏令朝廷内外文武百官,复其原职,远方一概停止赴丧。

五月初三,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十四日,以骠骑将军、司空、扬州刺史、新任尚书令安成王陈顼为骠骑大将军,晋位司徒、录尚书、都督中外诸军事。二十一日,中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徐度晋位司空;镇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章昭达为侍中,晋号征南将军;镇东将军、东扬州刺史、始兴王陈伯茂晋号征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平北将军、南徐州刺史、鄱陽王陈伯山晋号镇北将军;吏部尚书袁枢为尚书左仆射;云麾将军、吴兴太守沈钦为尚书右仆射;新任中领军吴明彻为领军将军;新任中护军沈恪为护军将军;平南将军、湘州刺史华皎晋号安南将军;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徐陵为吏部尚书。

六月初六,翊右将军、右光禄大夫王通晋号安右将军。

秋七月二十二日,立妃王氏为皇后。

冬十月十七日,皇上亲临太庙祭祖。

十一月初二,北周遣使臣来访。

十二月二十二日,高丽国遣使臣敬献土产。

光大元年(567)春正月初一,尚书左仆射袁枢死。初三,诏曰:“从前皇天有命,降大位于我朝,文武二帝之道得以重光,九州得以治理。可怜我年幼无知,王道未得昭明,身负重任,好比徒步沧海,希望能任用亲近贤能之人,各方官吏大都是贤良之才,天下和乐升平,勉力实现措置刑法以德化民的盛世。今元日改历,万国来朝,英灵已入宗庙无法追回,同僚都还活着,我看到你的灵位,触景生情心如刀绞。思量传布遗德,使广布天下百姓。可大赦天下。改天康二年为光大元年。孝悌力田者赐爵一级。”初七,以领军将军吴明彻为丹陈书陽尹。十九日,皇上亲临南郊祭天。

二月初十,宣毅将军、南豫州刺史余孝顷谋反被杀。十二日,以征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东扬州刺史、始兴王陈伯茂为中卫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黄法..为镇北将军、南徐州刺史,镇北将军、南徐州刺史、鄱陽王陈伯山为镇东将军、东扬州刺史。

三月二十三日,以尚书右仆射沈钦为侍中、尚书左仆射。

夏四月十五日,太白星昼现。

五月二十三日,以领军将军、丹陽尹吴明彻为安南将军、湘州刺史。二十五日,以镇右将军杜棱为领军将军。安南将军、湘州刺史华皎谋反,二十六日,以中抚大将军淳于量为使持节、征南大将军,总率水军征讨华皎。

六月初三,以中军大将军、司空徐度晋号车骑将军,总领京师众军,抄小道偷袭湘州。

闰六月二十四日,以云麾将军、新安王陈伯固为丹陽尹。

秋七月初十,立皇子陈至泽为皇太子,赐给天下为父后者爵一级,王公卿士以下赐帛各有等差。

九月初七,诏曰:“叛贼华皎,穷凶极恶,竟伪立萧岿,陰谋颠覆社稷。背弃祖国投靠仇敌,人神共愤,王师迅速出击,水陆并进,计其歼灭之时日,非一朝一夕之功。其家室在京兆北郊者,应该加以诛戮,以明国法。”十八日,百济国派使臣敬献土产。同月,北周将领长胡公拓跋定率马步军二万人入郢州,同华皎军水陆并进,都督淳于量、吴明彻等人率兵与之交战,大破之。华皎只身一人乘船逃奔江陵,活捉拓跋定,俘虏万余人、马匹四千多,送到京师。

冬十月十四日,赦免湘、巴二州因华皎叛逆一事被牵连者。十七日,皇上亲临太庙祭祖。

十一月二十二日,以护军将军沈恪为平西将军、荆州刺史。二十七日,侍中、中权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左光禄大夫王冲薨。

十二月二十四日,封兼从事中郎孔英哲为奉圣亭侯,继奉孔子之祀。

二年(568)春正月初三,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司徒、录尚书、扬州刺史、安成王陈顼晋位太傅,兼司徒,加给特殊的礼遇,可以佩剑穿履上殿;侍中、征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章昭达晋号征南大将军;中抚大将军、新任征南大将军淳于量为侍中、中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安南将军、湘州刺史吴明彻即本号开府仪同三司,晋号镇南将军;云麾将军、郢州刺史程灵洗晋号安西将军。初四,诏令给征讨华皎而阵亡的士兵以棺材,送还本乡,再免除其家人的赋税徭役。二十八日,撤销吴州,把鄱陽郡还属江州。侍中、司空、车骑将军徐度薨。

夏四月十七日,太白星昼现。二十三日,分割东扬州晋安郡为丰州。

五月二十二日,太傅安成王陈顼献王玺一枚。

六月初,彗星现。

秋七月十三日,皇上亲临太庙祭祖。十五日,新罗国遣使臣敬献土产。以侍中、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章昭达为中抚大将军。二十六日,太白星昼现。

冬十月初九,皇上亲临太庙祭祖。

十一月十五日,以前平西将军、荆州刺史沈恪为护军将军。二十一日,以镇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徐州刺史黄法..为镇西将军、郢州刺史,新任中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淳于量为镇北将军、南徐州刺史。二十三日,慈训太后召集群臣到朝堂,下令曰:

中军仪同、镇北将军、镇右将军、护军将军、八座卿士:昔梁朝末年,海内騷动,天下苍生百姓,已近乎没有留下多少活着的人。高祖武皇帝拨乱反正,顺应天命御统天下,重新确定了天地五星人间万象之秩序;世祖文皇帝承继王位,弘大帝业,养育万民,安宁八方;都是小心谨慎勤勤恳恳地治理国家,希望能使国家太平昌盛,确立像殷、夏那样兴盛的大业。

伯宗昔在东宫,本无什么好名声,等到继承帝位后,更加放纵。居丧期间,毫无哀伤之情,仍与嫔妃住在一起,频繁地去逛妓馆,岂只是以衣蒙车纳妇,为宗正责备,还在居丧期间生子,为右师谴责,王朝怎么能运作绵长,国家的刑罚怎么能实施。并且私藏金帛,以充后宫,国库及军需储备,未满一年,皆已空竭。太傅安成王亲承遗托,镇守宫闱,先皇遗诏中已预有说明,真是洞察秋毫,然而先帝尸骨未寒,伯宗迫不急待,也不等丧满,便派刘师知、殷不佞等人来加以诋毁。韩子高等轻佻小人,倚仗皇帝的信任,陰谋制造祸乱,危害宗室。良臣尽避想要扶助安成王,只是要除去君王身边的小人。又以余孝顷离京师很近,便加以征召,制造祸乱咎由自取,凶徒自然要遭到捕获,仰赖宗社之神灵,妖氛得以扫灭。这时密诏华皎,于上游起兵,国运悠悠忽忽,几乎落到贼子手中。乃至于要招集远近党羽,巴、湘协力,贼党四处騷扰,劫掠黟、歙一带。又令欧陽纥等人进逼衡州,岭南一带纷乱不堪,几乎延续半个月。岂只是罪恶比汉之刘濞还大,岂只是名声比成汉的李贽还坏。只是贼党皆亡,妖徒已散,初时还希望他们能够悔改,仍然未加重陈书罚,他们就是妄弃道德,本性不改,甘心于造祸,在邪恶的路上越走越远。张安国奸狡小人,势穷已成小盗,仍然遣使者绕道离开上京,即置行台,分选凶党为官。贼臣华皎妻吕氏,蠢蠢之徒也来效力,纳娶自奚官,藏之于宫内,让她结交亲朋旧友,谋划变乱大事。副帅侯法喜等人,本是太傅麾下,常出没于朝廷之下,以利诱人,谋划肇乱于萧墙之下。恰巧又和副帅孙泰等人暗自交往,大肆勾结,兵力强盛,约期发动叛乱。皇家有福,国运长久,天遂人愿,陰谋一同败露。这种种文字证据,现在拿出来给各位看,是可忍,孰不可忍?祖宗基业,差点倾覆,怎么可能再去恭敬地祭祀,统治万民呢?依照旧例,宜在流放之列,现今可特降为临海郡王,送还府第。

太傅安成王天赐其德,与圣人一样有深广的智慧,两位皇后钟心于他,天地人三灵眷顾于他。自从前朝不虞,将重任委托给高祖,我朝开国之君恩威并重,刑礼兼设,指挥若定,扫清湘、郢之乱,开疆拓土,荆、益一带相继归顺,好比太戊中兴殷商,刘秀中兴汉室,以高祖之功名与他们相比,何其相似。况且从地神那里得到灵玺,上天又显彗星表示要改朝换代,除旧布新,祥瑞之兆都已显现出来。文皇有知子之鉴识,其心胜过帝尧之知丹朱,传弟之心,又与太伯相合,今可仍然依其旧志,尊立贤君,方可巩固社稷,以光大与天同光之大业。朝廷内外应依照旧典,奉迎新皇。

未亡人不幸遭此忧哀,只要我还没死,就不容有人危害社稷,不然的话,我以何面目见高祖,将来礻付葬于武帝陵呢?提笔潸然泪下,心中悲喜交加。

当日,废帝出居私第。太建二年(570)四月薨,时年十九岁。

废帝仁弱无人君之气量,世祖总担心他不能承继大业,只是已立为太子,要废立事关重大,所以迁延多年。等到世祖病危,便召见高宗说:“我想依照太伯之旧例。”高宗起先未能理解,后来醒悟,便拜伏于地痛哭流涕,坚决推辞。其后宣太后依诏废贬废帝。

猜你喜欢
  國朝獻徵錄卷之七十四·焦竑
  第三十六回 正刑戮众恶骈诛 纵奸盗百官抗议·蔡东藩
  大事记续编卷五十七·王祎
  名山藏卷之五十九·何乔远
  路史卷二十四·罗泌
  第九回 简王后至灵王时生孔子·黄士衡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十七·佚名
  卷之一百五十八·佚名
  卷八·萧常
  史记集解卷六十二·裴骃
  耿南仲传·脱脱
  卷之九十八  馬瑞肅公三記下 興復哈密國王記(明)馬文升 撰·邓士龙
  礼六一·徐松
  第九章 大唐帝国自此亡·吕思勉
  卷一百三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李义山诗集注卷二上·朱鹤龄

    呉江朱鹤龄撰南朝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粧。△春秋运斗枢北斗七星第一天枢第二璇第三机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揺光江淹诗瑶光正神县南朝为正朔所归故曰应瑶光也南史徐妃讳

  • 卷一百五十五·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五十五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五峰集胡宏字仁仲文定仲子幼事杨时侯仲良卒传其父之学绍兴中以荫补右承务郎卒学者称五峯先生有集题上封寺百年身似客浩荡世间游入望青山好梦魂偏我

  • 卷七十·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七十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陈傅良止斋诗钞陈傅良字君举居温州瑞安县之帆游乡学於永嘉薛氏得伊洛之旨又从南轩东莱闻爲学大要其名益高爲太学录累迁至嘉王府赞读龙楼阁问寝不时独切谏每以天性感悟孝

  • 默庵诗集序·曹义

    客有诒予者曰诗可以不作乎予曰五十国风多田夫闺妇之辞矧为士大夫而诗胡可以不作但患不能发乎自然往往抽奇取巧失夫性情之正耳诗胡可以不作也又有难予者曰诗可以易作乎予曰作诗湏探风雅之意以唐人为宗随事命意遇景淂情

  • 载记第十五 苻丕 苻登·房玄龄

    苻丕,字永叔,坚之长庶子也。少而聪彗好学,博综经史。坚与言将略,嘉之,命邓羌教以兵法。文武才干亚于苻融,为将善收士卒情,出镇于邺,东夏安之。坚败归长安,丕为慕容垂所逼,自邺奔枋头。坚之死也,丕复入邺城,将收兵赵、魏,西赴长安。

  • 东都事略卷一百三·王称

    列传八十六  张康国字賔老维人也初入太学俊誉霭然举进士为兖饶二州教授稍迁提举两浙常平福建路转运判官召为左司贠外郎迁起居郎拜中书舎人迁翰林学士兼侍讲进承防康国附蔡京以进遂除尚书左丞徽宗甚器重之拜知枢密

  • 卷二十一·连横

    乡治志连横曰:古之冶民也,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各有其业;故朝亡废官,邑亡敖民,地亡旷土。理民之道,地着为本。是故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万二千五百

  • ●卷二十八。杂记二·梁章钜

    秦树蒋君在军机处行走,尝总办方略一书。方略者,载西事始末,自车楞、乌巴什、阿睦尔撒纳款关以来,至擒瓦齐,耆定伊犁为正编;其先后诛大小和卓木,回部悉平,经理西南屯田诸务为续编。中间历时五年,辟地二万余里。端绪千百,事实、人

  • 第五十九卷 忠节 三·缪荃孙

    苏 州 府 二 明 (中)许 琰许琰,字玉仲,长洲人。幼有至性,尝到臂疗父疾。为诸生,磊落不羁。闻京师陷,帝殉社稷,大恸,誓欲举义兵讨贼。走告里中荐绅,皆不应。端午日过友人,出酒饮之,琰掷杯大诟曰:今何日,我辈读圣贤书,尚

  • 永安王高浚传·李延寿

    永安简平王高浚,字定乐,神武帝高欢的第三个儿子。开初,高欢娶高浚的母亲,当月就有了身孕。高浚出生后,他怀疑不是自己的孩子,因而不十分喜欢。而高浚很小的时候就十分聪慧,后来逐渐被父亲宠爱。他八岁时问博士卢景裕“:祭祀神

  • 卷二十七·叶隆礼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卷二十七岁时杂记正旦正月一日帝以糯米饭白羊髓相和为团如拳大每帐赐四十九枚候五更三点帝及羣臣各於本帐内窗中掷团於外如得双数当夜动蕃乐饮宴如得只数更不作乐便令师巫十二人外边遶

  • 经济文衡前集卷九·佚名

    宋 滕珙 撰浑象类论仪象法要之制答江徳功此段论仪象法要谓此俯视者正为浑象浑仪诗甚佳其间黄簿所谓浑象者是也三衢有印本苏子容丞相所撰仪象法要正谓此俯视者为浑象也但详呉掾所説平分四孔加以中星者不知是物如何制

  • 重令第十五·管仲

    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国安;令轻则君卑,君卑则国危。故安国在乎尊君,尊君在乎行令,行令在乎严罚。罚严令行,则百吏皆恐;罚不严,令不行,则百吏皆喜。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故曰:亏令

  • 卷十八·姜炳璋

    钦定四库全书诗序补义卷十八石泉县知县姜炳璋撰北山之什北山大夫刺幽王也 役使不均已劳于从事而不得养其父母焉孟子曰是诗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其父母也已尽此篇之旨盖不得终养只于首章见之通篇俱承此意不徒行役不均之

  •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佚名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以善成就一切如来金刚正智之所建立,种种殊特超于三界灌顶宝冠,摩诃瑜伽自在无碍,获深妙智,证平等法,所作功业皆已究竟,随众生心悉令满足,三世平等常无动坏,三业坚固犹如金刚普光明身。

  • 缁门崇行录·祩宏

    古杭云栖寺沙门 袾宏 辑△清素之行第一不作斋会刘宋僧旻。七岁出家。以经义宗海内。号旻法师。修缮寺宇。造设经像。放生布施。未尝倦废。或问。和尚所修功德多矣。不闻建大斋会。恐福事未圆。旻曰。大斋难得尽理。

  • 卷十四·佚名

    嘉兴大藏经 古雪哲禅师语录古雪哲禅师语录卷十四嗣法门人传我等编法语示春侍者(五则)江河湖海。溪涧沟渠皆水也。而有浅深清浊之殊。日月星辰皆光也。而有小大之别。凤凰鸿雁皆禽也。而有羽毛长短粗细之不同。道一也

  • 唐史通俗演义·蔡东藩

    《唐史演义》共有一百回李氏先祖对北方各国的特别贡献,在隋朝末年纷乱局面中得以保存实力,一举赢得天下。太宗李世民对大唐帝国的建立更是众所皆知,在弱势的反对下顺利取得帝位,并开创了贞观之治。其后更有史无前例的女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