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沈光传

沈光字总持,吴兴人。

父亲沈君道,陈国吏部侍郎。

陈国灭亡后,家住长安。

皇太子杨勇署他为学士。

后任汉王杨谅的府掾。

杨谅失败后,他被除名为民。

沈光小时就骁勇快捷,善于马术,为天下之最。

他略通书记,会写点文章,常思慕立功扬名,不拘小节。

家境贫寒,父兄都以为人抄书为生,只有沈光放纵不羁,交结侠客和轻薄之徒,与京师的放纵少年结为朋友。

人家常常送东西给他,他得以侍养父母,甚至常有甘食美服,未曾困乏。

刚建禅定寺,其中的幡竿高十几丈,刚好绳子又断了,不是人力上得去的,诸僧都很忧虑。

沈光见了,对和尚们说:“可拿绳子来,我为你们爬上去就是了。”诸僧很惊喜,拿来绳子给他。

沈光用口衔绳子,沿竹竿子爬上去,一直爬到龙头上。

他系好绳子,手足都放松,透空而下,用手掌落地,倒行几十步。

观众莫不惊骇高兴,叹异不止。

当时人叫他“肉飞仙”。

大业中(605~616),炀帝征集天下骁勇之士以伐辽东,沈光参预其中。

同类几万人,都在他之下。

沈光将到行宫去,送他到灞上的宾客有一百多人。

沈光洒酒于地,发誓说:“这次去,如不能建功扬名,当死在高丽,不再与各位相见了。”到跟随炀帝进攻辽东时,用冲梯攻城,竹竿长十五丈,沈光爬到顶端上去,临城与贼人交战,短兵相接,杀了十几人。

贼人竞相攻击他,他从城上掉下来,没落到地上,刚好抓住了竹竿上的绳子,沈光又上去。

炀帝望见了,壮之异之,驰马过去与他交谈,很高兴,当天授他朝请大夫,赐给他宝刀良马。

炀帝常把他带在身边,渐渐对他很亲密。

不久,命他为折冲郎将,赏赐、待遇很优厚。

炀帝常常推食解衣赏赐给他,同类人中没谁可与他相比。

沈光自因受恩深重,想尽力尽忠。

江都之难发生,炀帝为宇文化及所杀后,沈光偷偷地召集义士,将为炀帝报仇。

此前,炀帝宠幸官奴,把他们叫给使,宇文化及因沈光勇敢,才任用他们,让他总管给使,在宫内安营。

当时孟才、钱杰等人谋划杀死宇文化及,因此对沈光说:“我们受国大恩,不能死于难,以保卫国家,这是古人所羞耻的。

现又俯首侍奉仇敌,受他驱使,面目惭愧,何必活着呢?我们一定要杀死他,死而无憾。

你是义士,肯跟随我们吗?”沈光泣下沾襟,说:“这是我所希望于将军的。

我率领着几百个给使,都受到先帝的大恩,今在宇文化及营内。

用他们来复仇,就像老鹰抓小鸟一样。

万世之功,在此一举,望将军好自为之。”孟才为将军,率领江淮之众几千人,相约在军营中将起床时,早晨进攻宇文化及。

沈光的话泄漏了出去,陈谦把此事告了出去。

宇文化及很惊惧,说:“这是麦铁杖的儿子,他和沈光,都勇不可挡,我要躲避其锋锐。”当夜就与心腹逃到营外,留下人告诉司马德戡等人,让他率领兵马,逮捕孟才。

沈光听到营内喧哗声,知道事情暴露了,来不及披甲,就袭击宇文化及营,空无所获。

碰上舍人元敏,数落其罪而斩之。

又遇上司马德戡兵入,把沈光四面包围。

沈光大叫突围,给使们也一起奋勇,杀了几十个,贼皆退后。

司马德戡又派来骑兵,拿着弓箭射他。

沈光身无甲胄,于是被害。

麾下几百人都战斗而死,没有一个投降的。

沈光死时二十八岁。

壮士们听说此事,没有不为他流泪的。

猜你喜欢
  志第四十八 艺文二·欧阳修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李心传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二·佚名
  卷之一千四·佚名
  八四一 谕孙士毅着补授太常寺少卿等议叙事·佚名
  卷之四十六·祁韵士
  卷五十三·高士奇
  第十二章 从二月到八月·冯玉祥
  ·复吕抚军论生番书·丁曰健
  十国春秋卷二十七·吴任臣
  宋明帝本纪·李延寿
  李汉琼传·脱脱
  完颜宗弼传·脱脱
  刘玄德·苏辙
  裘昌运·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六十九·彭定求

        卷569_1 【新荷】李群玉   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嫩碧才平水,圆阴已蔽鱼。   浮萍遮不合,弱荇绕犹疏。增在春波底,芳心卷未舒。   卷569_2 【初月二首】李群玉   滟滟流光浅,娟娟泛露轻。云间龙爪落,帘

  • 诚斋诗话·杨万里

      句有偶似古人者,亦有述之者。杜子美《武侯庙》诗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此何逊《行孙氏陵》云“山莺空树响,垅月自秋晖”也。杜云:“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此庾信&l

  • 元诗选初集己集目录·顾嗣立

    渊颖先生吴莱(渊颖集) 吴礼部师道(礼部集) 周征士权(此山集) 李承旨士瞻(经济集) 朱提学德润(存复斋集 存复斋续集) 陈龙泉泰(所安遗集) 杜征君本(清江碧嶂集) 方布衣澜(叔渊遗稿) 白云先生许谦(白云先生集) 李征士存(俟庵集) 赵处士偕(宝

  • 卷四十二 五代下·佚名

    全唐诗续拾卷四十二 五代下贾纬纬,镇州获鹿人。唐末举进士不第,州辟参军、邑宰。天成中,辟赵州军事判官,迁石邑令。天福中,为太常博士,累迁至给事中。任史馆修撰,与修《唐书》。广顺元年贬平卢军行军司马;明年卒于青州。着有

  • 卷七十五·志第五十一·职官四·张廷玉

        ◎职官四   ○南京宗人府 吏部 户部附总督粮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都察院附提督操江 通政司 大理寺 詹事府 翰林院 国子监 太常寺 光禄寺太仆寺 鸿胪寺 尚宝司 六科 行人司 钦天监 太医院 五城兵

  • 卷二十二·魏一·佚名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骄。骄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一·佚名

    弘治十一年九月甲午朔总制边务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王越等上处置哈密事宜大意谓镇边疆者当率旧章服夷狄者当用世族哈密乃我 太宗开建之国狭巴实故忠顺王脱脱之族孙土鲁番不道劫而杀之致劳王师远征今阿黑麻悔罪狭巴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九·佚名

     天启三年十月戊午朔孟冬时享 太庙○钦天监进天启四年大统历 上御皇极殿受之颁赐文武群臣○己未 孝洁肃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彭城伯张嘉猷祭 永陵○兵部署部事左侍郎李瑾等覆万历四十五年以来延绥宁夏甘肃三

  • 卷之三百十五·佚名

    光绪十八年。壬辰。八月。丁巳。秋分。夕月于西郊。上亲诣行礼。外记  ○祭先师孔子。遣协办大学士徐桐行礼。  ○戊午。祭大社大稷。上亲诣行礼。外记  ○河南巡抚裕宽奏、豫省防营不敷分布。请将驻扎山东嵩

  • 晋世家第九·司马迁

    王连升 译注【说明】西周初年,周成王封自己的弟弟叔虞于唐,称为唐叔虞。唐曾是尧的都城。据《毛诗谱》说,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尧墟以南有晋水,改称晋侯。本篇所记从成工削桐叶为珪以封叔虞起至晋静公二年(前

  • 卷十八·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十八明 杨士奇等 撰郊庙後汉高祖入汴初营宗庙帝以姓自汉出遂袭国号尊光武为始祖并亲庙为五诏羣臣议刑部尚书窦贞固上言曰按王制天子七庙诸侯五

  • 第五 飞箝 4·王诩

    【原文】用之于人①,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②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宜之,此飞箝之缀③也。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④。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而从,可箝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

  • 原官第十·尉缭

    本篇首先论述了设官分职,各司其事是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根本措施。其次还阐明了君臣职权及其施政方法,特别指出:&ldquo;审开塞,守一道(统一的方针政策),为治之要也。&rdquo;这都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最后,它幻想达到一

  • 卷一百一·佚名

    △初分摄受品第二十九之三时天帝释复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多甚为希有。若有摄受般若波罗蜜多。则为摄受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有摄受般若波罗蜜多。则为摄受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

  • 卷七十·佚名

    释佛母品第四十八之下【经】&ldquo;复次,须菩提,佛因深般若波罗蜜,众生心数出没屈伸,如实知。&rdquo;&ldquo;世尊,云何佛因般若波罗蜜,众生心数出没屈伸,如实知?&rdquo;佛言:&ldquo;一切众生心数出没屈伸等,皆依色、受、

  • 卷第三·晦翁悟明

    联灯会要卷第三 住泉州崇福禅寺嗣祖比丘 悟明 集 五祖弘忍大师旁出法嗣 北宗神秀大师(凡一) 开封尉氏子。 示众云。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嵩山惠安国师(凡二) 荆州枝江。卫氏子。 有僧坦然怀

  • 讷溪奏疏·周怡

    一卷。明周怡撰。周怡,字顺之,号讷溪,太平(今属安徽当涂县) 人。嘉靖进士,任吏科给事中时对当朝有势力的大臣弹劾不遗余力,多次因此而下狱。隆庆初年再度起用为太常少卿,陈新政五事,因语多刺中贵,忤旨,被外调为登莱青

  • 发趣论·佚名

    巴利名Pat!t!ha^na-ppakaran!a 。原称发趣大论(巴Pat!t!ha^na-maha^pakaran!a ),或单作钵叉(巴Pat!t!ha^na )。本论详述‘论本母’一二二门与二十四缘之关系,为锡兰分别上座部七论之一。初分为论母设置分及缘分别分,次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