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公孫龍子》校勘記

  〈迹府〉

  楚人遺弓:『人』,守山閣、墨海金壺本作『王』。

  公孫龍,趙平原君之客也:守山本、金壺本、湖北書局本均接上『孔穿無以應』句,不別提行。三槐堂本提行。

  以齊國無士何也:『以』,守山本、金壺本及《孔叢子》公孫龍篇均作『而』。【俞樾《讀公孫龍子》云:『以』乃『如』之誤。】

  唯見侮而不鬥:『唯』,《孔叢子》作『雖』。《呂氏春秋》十六正名篇同。

  其所以爲士也:《呂氏春秋》作『是未失其所以爲士』。

  意未至然與:《呂氏春秋》作『意者未至然乎』。

  相與四繆:《孔叢子》作『曲謬』。湖北本作『四謬』。

  臧三耳:《呂氏春秋》十八氵㸒辭篇:『孔穿、公孫龍相與論于平原君所,辨至藏三牙。』【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同(五十八)。】謝墉云:臧三耳,見《孔叢子》。『耳』,篆文近牙,故傳寫致誤。愚意『臧』、『 』古字通用,謂羊也。此作『藏』,尤誤。盧文弨云:作『三耳』是也。龍意兩耳形也,又有一司聽者,以君之故,爲三耳。

  〈白馬論〉

  則有馬如已耳:『如』,湖北本作『而』。

  以有白馬爲非馬:『非』,守山本作『有』。

  有白馬不可謂有馬也:俞樾云:『有馬』當作『無馬』。就所離言之,白爲一物,馬爲一物,明明有白有馬,不可謂無馬也。

  〈指物論〉

  不爲指而謂之指,是兼不爲指:俞樾云:『兼』,乃『無』之誤。天下之物本不爲指,而人謂之指,是無不爲指矣。

  〈通變論〉

  曰變非不變可乎:守山本、金壺本、三槐本『曰』下有『謂』字。俞樾云:既謂之變,則非不變可知。何足問乎?疑『不』衍文。當作『 「謂變非變,可乎?」曰:「可。」』下文『羊合牛非馬,牛合羊非雞,青以白非黃,白以青非碧』,皆申明變非變之義。

  曰右有與可謂變乎曰可曰變隻曰右:俞樾云:『變隻』無義,『隻』疑『奚』之誤。奚者,問辭也。猶言當變何物也。問者意謂『右而變則當爲左矣』,仍答曰『右』,可證明上文『變非變』之義。

  曰二無左:守山本、金壺本、三槐本『二』下有『苟』字。

  而羊之非羊也牛之非牛也:湖北本作『而牛之非羊也,羊之非牛也』。

  舉是亂名是謂狂舉:湖北本作『舉是謂亂名是狂舉』。

  惡乎其黃矣哉:守山本、金壺本、三槐本『黃』上多『有』字。

  〈堅白論〉

  一可乎:『一』,守山本、金壺本、湖北本均作『二』。

  而得其所堅者:金壺本此句無『者』字,下有『得其堅也』句。

  而石必得以相盛盈:俞樾云:『盛』,衍字。

  而不定其所堅:金壺本無『而』字。

  惡乎甚石也:『甚』,湖北本作『其』。

  〈名實論〉

  以其所不正:守山本、金壺本無此句。

  知彼之非彼也:守山本、金壺本、三槐本此句下有『知彼之不在彼』句。俞樾云:『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則不謂也。』下文當云:『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則不謂也。』兩文相對,可據以訂正。

  此編刊竣,獲見近人孫詒讓《劄迻》云(五十九):

  《公孫龍子 迹府弟一》(六十):『王曰:「詎士也,見侮而不鬥。」』明梁傑刊本『詎』作『鉅』,古通(六十一)。《荀子 正論》篇(六十二):『是豈鉅知見侮爲不辱哉?』楊注(六十三):『鉅』與『遽』同。明刊《子彙》本、錢熙祚本均作『詎』(六十四),疑校者所改。

  〈通變論〉『羊與牛唯異』, 『唯』與『雖』通(六十五)。『羊有齒,牛無齒,而羊之非羊也,牛之非牛也(六十六),未可。是不俱有,而或類焉。』……疑當作『而牛之非羊也,羊之非牛也』,下文云:『羊有角,牛有角,牛之而羊也,羊之而牛也,未可。是俱有而類之不同也。』文正相對。

  ……『左右不驪』,……『驪』,『麗』之借字(六十七)。謝注以『驪』爲色之雜者,非是(六十八)。

  『白足之勝矣……』,……『之』當作『以』。

  〈堅白論〉……『一一不相盈……』(六十九),……當作『一二不相盈』。後文『于石一,于堅、白二也』即此義。

  『且猶白以目以火見,而火不見』,《墨子 經說下》篇(七十):『智以目見,而目以火見,而火不見。』此文亦當作『且猶白以目見,目以火見,而火不見』,今本脫『見』、『目』二字也(七十一),……

  謹補記於後。

  《公孫龍子》篇目考(七十二)

  《漢書 藝文志【名家】》

  《公孫龍子》十四篇

  趙人。師古曰:即爲堅白之辯者(七十三)。

  毛公九篇。

  趙人。與公孫龍等並遊平原君趙勝家。師古曰:劉向《別錄》云:論堅白同異以爲可以治天下,此蓋《史記》所云『藏於博徒者』(七十四)。【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七十五):《公孫龍子》十四篇。《唐志》三卷。今一卷(七十六)。司馬彪曰(七十七):堅白謂堅石非石,白馬非馬(七十八);異同謂使異者同(七十九),同者異。東萊呂氏曰:告子『彼長而我長之,彼白而我白之』,斯言也,蓋堅白同異之祖。《孟子》累章辯析,曆舉玉、雪、羽、馬、人五白之說,借其矛而伐之,而其技窮。】

  《舊唐書 經籍志【名家】》(八十)

  《公孫龍子》三卷,龍撰(八十一)。

  《新唐書 藝文志【名家】》(八十二)

  《公孫龍子》三卷。陳嗣古注《公孫龍子》一卷。賈大隱注《公孫龍子》一卷。【鄭樵《通志略》同。】

  《宋史 藝文志【名家】》(八十三)

  《公孫龍子》一卷。【趙人。馬端臨《文獻通考》(八十四):《公孫龍子》三卷。《漢志》十四篇(八十五)。今書六篇。首敘孔穿事,文意重複。《通志略》:《公孫龍子》,今亡八篇。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八十六):《公孫龍子》三卷。其爲說淺陋迂僻,不知何以惑當時之聽。《崇文總目》(八十七)、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並作三卷。】

  《大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雜家】》(八十八)

  《公孫龍子》三卷【兩江總督采進本】。周公孫龍撰。案《史記》(八十九):趙有公孫龍爲堅白異同之辯(九十)。《漢書 藝文志》:龍與毛公等並遊平原君之門。亦作趙人。高誘注《呂氏春秋》,謂龍爲魏人。不知何據。《列子釋文》:龍字子秉。莊子謂惠子曰:儒、墨、楊、秉四,與夫子爲五。秉即龍也。據此,則龍當爲戰國時人。司馬貞《索隱》謂龍即仲尼弟子者。非也。其書《漢志》著錄十四篇,至宋時八篇已亡。今僅存〈迹府〉、〈白馬〉、〈指物〉、〈通變〉、〈堅白〉、〈名實〉,凡六篇。其首章所載與孔穿辯論事,《孔叢子》亦有之,謂:『龍爲穿所絀』,而此篇又謂『穿願爲弟子』 (九十一)。彼此互異。蓋龍自著書,自必欲伸己說。《孔叢》僞本出於漢晉之間。朱子以爲孔氏子孫所作,自必欲伸其祖說。記載不同,不足怪也。其書大旨(九十二),疾名器乖實,乃假指物以混是非,借白馬而齊物我,冀時君有悟而正名實。故諸史皆列于名家。《淮南 鴻烈解》稱:公孫龍粲於辭而貿名。揚子《法言》稱:公孫龍詭辭數萬,蓋其持論雄贍,實足聳動天下(九十三)。故當時莊、列、荀卿並著其言。爲學術之一特品目,稱謂之間,紛然不可數計。龍必欲一一核其真而理究不足以相勝,故言愈辯而名實愈不可正(九十四)。然其書出自先秦,義雖恢誕而文頗博辯(九十五)。陳振孫《書錄解題》概以『淺陋迂僻』譏之。則又過矣。明鍾惺刻此書,改其名爲《辯言》。妄誕不經。今仍從《漢志》題爲《公孫龍子》。又鄭樵《通志略》載此書,有陳嗣古注、賈大隱注各一卷。今俱失傳。此本之注乃宋謝希深所撰。前有自序一篇,其注文義淺近,殊無可取。以原本所有,姑並錄焉。

  姚際恒《古今僞書考》(九十六):《公孫龍子》,《漢志》所載,而《隋書》無之,其爲後人僞作奚疑?近人顧實《〈漢藝文志〉講疏》:名者,凡治學者所共有之事。今惟《公孫龍子》尚爲確信之書。姚說非也。讀其書,初覺詭異,而實不詭異也。

  校记

  (五十八)原脫『書』字。

  (五十九)以下一節,以雪克、陳野校點《劄迻》(齊魯書社,一九八九年七月第1版)爲校訂底本,校注簡稱『今本』。

  (六十)今本只有『迹府弟一』四字。

  (六十一)此句今本作『案:「鉅」’與「詎」通』。

  (六十二)今本『篇』下有『云』字。引文『侮』字後有『之』字,『辱』字後有『也』字。

  (六十三)今本『注』下有『云』字。

  (六十四)此句之前,今本尚有『此與《荀子》同』一句。『錢熙祚本』,今本作『錢本』。『均』,今本作『並』。

  (六十五)『通變論』,今本作『通變論弟四曰』。『通』下今本尚有『此書常見』一句。

  (六十六)今本無首『牛』字。

  (六十七)今本『驪』字後有『並』字。

  (六十八)今本此句作『謝以爲色之雜者非是』。

  (六十九)此段引文不全。『堅白論』,今本作『堅白論弟五』。

  (七十)今本篇目前有『案』字,『篇』字下有『云』字。

  (七十一)『脫』,今本作『捝』。今本無『也』字。

  (七十二)以下文字據文淵閣四庫全書(簡稱『四庫本』)所載校點。

  (七十三)以上一段,四庫本《漢書 藝文志》中爲夾註。原書如此,一仍其舊。

  (七十四)以上一段,四庫本《漢書 藝文志》中爲夾註。原書如此,一仍其舊。

  (七十五)四庫本以上兩句在此段文字之末。

  (七十六)此段文字見《漢藝文志考證》卷七,並未全錄,文字亦稍有參差。

  (七十七)司馬彪這段話,原系《漢藝文志考證》夾註。

  (七十八)四庫本句末有『也』字。

  (七十九)『異同』,四庫本作『同異』。

  (八十)見該書卷四十七。

  (八十一)『龍撰』二字四庫本原系夾註。

  (八十二)見該書卷五十九。

  (八十三)見該書卷二百五。

  (八十四)見該書卷二百十二。

  (八十五)《漢志》指《漢書 藝文志》。下同,不另注。

  (八十六)原書脫『孫齋』二字。

  (八十七)見該書卷五,作『一卷』。『並作三卷』,殆原書刊誤。

  (八十八)見該書卷一百十七。

  (八十九)『案』,四庫本作『按』。

  (九十)『辯』,四庫本作『辨』。

  (九十一)『篇』,四庫本作『書』。

  (九十二)『旨』,四庫本作『指』。

  (九十三)『足』字後四庫本有『以』字。

  (九十四)『辯』,四庫本作『辨』。

  (九十五)『辯』,四庫本作『辨』。

  (九十六)這段文字,非《大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有,殆汪氏所自撰。

猜你喜欢
  卷第一·董仲舒
  曾子全书·汪晫
  卷四十六【起昭公十三年尽十六年】·杜预
  卷二十四·陈祥道
  卷二·崔子方
  卷四十六·程公说
  第十三章 23·辜鸿铭
  第九章 16·辜鸿铭
  卷一百六十五·山井鼎
  卷七十六·沈廷芳
  卷九·王昭禹
  卷二十九·赞宁
  卷二十二·赜藏主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一·佚名
  宗镜录卷第十一·延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张琳·唐圭璋

      琳官都监。   失调名   持节助调羹。

  • 孤 岛·林徽因

    遥望它是充满画意的山峰远立在河心里高傲的凌耸风雨时节任江雾把自己隐去。陆地于它,是达不到的希望!盘盘石阶,由钟声松林中,超出安静。特殊的轮廓它苦心孤诣做成,晴天它挺着小塔,玲珑独对云心;早晚寂寞它常将小舟挽住!天然没

  • 剑南诗钞·吴之振

    陆游寄酬曾学士学宛陵先生体比得书云所寓广教僧舍有陆子泉每对之辄奉怀庭中下午鹊,门外传远书。小印红屈蟠,两端黄蜡涂。开缄展矮纸,滑细疑卵肤。首言劳良苦,后问逮妻孥。中间勉以仕,语意极勤渠。字如老瘠竹,墨淡行疏疏。诗

  • 山谷外集诗注卷十一·黄庭坚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山谷外集诗注> 钦定四库全书 山谷外集诗注卷十一 宋 黄庭坚 撰 史 容 注 已未过太湖僧寺得宗汝为书寄山蓣白酒长韵诗寄答 从学晚闻道【庄子曰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谋官无见功

  • 姚宽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姚宽(1105-1162)初为字令威,号西溪,嵊县(今属浙江)人。以父荫补官。秦桧当政,以怨抑不用。后以贺允中、张孝祥荐,入监进奏院六部门,权尚书户部员外郎兼权金、仓、工部屯田郎,枢密院编修官。绍兴三十二年卒。《宋史翼》

  • 卷七十四·志第二十七·律历七·脱脱

        ◎律历七   ○明天历   《崇天历》行之至于嘉祐之末,英宗即位,命殿中丞、判司天监周琮及司天冬官正王炳、丞王栋、主簿周应祥、周安世、马杰、灵台郎杨得言作新历,三年而成。琮言:"旧历气节加时,后天半

  • 卷一百十九 志九十四·赵尔巽

      ◎职官六新官制   内阁外务部出使大臣税务处 民政部内外巡警总厅 度支部清理财政处大清银行造币总厂 学部国子监大学堂 陆军部海军部法部修订法律馆大理院京师各级审检厅 农工商部 邮传部 军谘府弼德院 资政院

  • ●奉天靖难记三·佚名

    三十四年辛巳 正月辛酉朔,大军回至威县,遇真定贼帅以马步二万来邀。上以精骑数千沿途按伏,率十余骑逼其阵诱之,谓曰:「我常获尔众即释之,我数骑暂容过,无相阨也。」贼曰:「放尔是纵蝎。」众即来追。上且斗且却,引入伏内,围而尽

  • 卷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四旗分志四八旗佐领四【正黄旗满洲佐领】正黄旗满洲佐领上【一参领至三参领】正黄旗满洲都统所属参领五第一参领下佐领十九第二参领下佐领十八第三参领下佐领十九第四参领下佐领十九第五参

  • 卷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十一户部权量度量衡受法於律黄钟絫黍汉志仅存其说圣祖仁皇帝考古法以制度而量与权衡准焉皇帝参古今尺度制爲嘉量而权衡攸同圣明相继作述兼隆诚度越前规式昭万禩矣度横黍度  古尺  纵黍

  • 礼记折疑卷十六·方苞

    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防服小记斩衰括髪以麻为母括髪以麻免而以布朱轼曰括髪免髽三者名异而制一麻亦布也以未成布故曰麻郑注广二寸似不足以括髪马融谓广四寸为是愚意两头宜渐杀长可自顶交前绕于髻又析其末可以结三者之制

  • 卷十一·张廷玉

    <經部,春秋類,欽定春秋傳說彙纂欽定四庫全書欽定春秋傳說彚纂卷十一閔公集說【楊氏士勛曰魯世家閔公名開莊公之子惠王十六年即位諡法在國逢難曰閔世本作啓方辟漢景帝諱故為開也】【庚惠王十申六年】元年【齊桓二十五

  • 卷一·陆粲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附注卷一      明 陆粲 撰杜氏集解隐公元年庄公寤生寐寤而庄公已生【史记寤生生之难或说云难产困而后寤也又应劭风俗通云儿堕地能开目视者为寤生与杜义乖録之示不絶异说耳】吊生不及哀诸侯已

  • 慈明四家录(并序)·楚圆

    慈明圆禅师(嗣昭禅师)  杨岐会禅师(嗣圆禅师)  白云端禅师(嗣会禅师)  五祖演禅师(嗣端禅师)左朝奉郎新通判泰州军州主管学事章倧撰临济宗风。特盛於天下。盖其儿孙。皆鹰扬虎视。唯慈明负卓绝逸群之韵。气吞佛

  • 七元召魔伏六天神咒经·佚名

    七元召魔伏六天神咒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乃道君与七元真人所说,言招真伏魔之法。经文分三品:其一为〈七真招天真伏魔品〉。内言建立北斗七元坛场,燃灯行道,召天君神兵杀鬼

  • 大汉三合明珠宝剑全传·佚名

    章回小说。著者不详。四十二回。叙汉武帝时,河南洛阳马俊与柳絮、郝联、包刚结为兄弟。马俊因路见不平,打死恶少,逃亡至荆州丹凤山落草,得鬼谷子门人萧士达收为徒弟,被赐予三合明珠宝剑一口,飞天帽一顶。因山寨屡败官军,朝廷

  • 餐樱庑随笔·况周颐

    况氏为晚清词学大家,兼治野史掌故,著述甚丰。该书即其中的一种,杂记清代宫廷辛秘,朝野轶闻,典章学术,市井风情等,稍兼前清历代野史。该书原连载于《东方杂志》(十三卷),现据此标点整理,参考了今人的整理成果。

  • 民国趣闻·吴虞公

    1919年,吴虞公的逸谈笔记《民国趣闻》由“襟霞图书馆”印行。平襟亚就是“襟霞主人”。这是吴的第一本书,此后又有《民国奇闻》、《民国骇闻》等笔记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