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高元海传

高元海,多次升迁,官至散骑常侍,却愿意独处山林之中,研读佛家经典,文宣帝准许了他的请求。他住进林虑山寺院,过了两年,与尘世隔绝。但志向不坚,又上表请求回朝任职。他仍任原来的官职,便纵情饮酒,肆意享乐,纳了许多姬妾侍女。又升任为领军将军,见识短浅却志向远大,常以广有智谋自诩。

  皇建末年,孝昭帝到达晋阳,让他的弟弟长广王高湛留守京城,高元海以散骑常侍的身份留下来参与机密大事的商讨。早先,孝昭帝诛杀杨忄音,对高湛说:事情成功之后,封你当皇太弟。孝昭帝即皇帝位后,便让高湛在邺城统率军队,却立了他的儿子高百年为皇太子,高湛心里很不满意。

  早些时候,孝昭帝常留济南王在邺城,任命领军库狄伏连为幽州刺史,任命斛律丰乐为领军,以分散高湛的权力。高湛留下库狄伏连而不允许斛律丰乐上任。他与河南王高孝瑜假装打猎,在野外计谋,暗中回到邺城。这之前,童谣传播说“:中兴寺内白凫翁,四方侧听声雍雍,道人闻之夜打钟。”当时,丞相府在北城里面,也即过去的中兴寺;凫翁即是公鸡,指的是高湛的小名步落稽;道人,是济南王的小名;打钟,说的即将被敲击。不久,太史奏报说,北城上空有天子的气象,孝昭帝认为是济南王应了这股帝王之气,便命平秦王高归彦回邺城,调济南王到并州。高湛先将情况告诉高元海,向他询问自安的计策。元海说“:皇太后身体康健,天子非常孝顺,殿下您不要有别的顾虑。”高湛说“:这难道是同我推心置腹说的话吗?”元海请求回去,晚上好好想一想,高湛留元海住在后堂。他提心吊胆没有睡觉,只是绕着床慢慢地踱来踱去。天色未明,高湛突然来问:“你的神算怎么样?”他答道“:夜晚我考虑再三,得到三条计策,恐怕不堪被采用。”因而叙说梁孝王惧怕被诛杀而入关的事,劝高湛带几名随从到晋阳,先见太后向她哀告,再去见主上,请求免去自己的兵权,以死作保证,请求不再参与朝政,一定会保住自身,像泰山一样安稳,这是上策。如果不这样做,便上表说自己权势太大,恐怕被众人议论诽谤,请求辞去别的职务,只保留青、齐二州刺史的职务,自己沉静自处,必定不会招致别人的议论,这是中策。再问他下策,他说“:说出来恐怕会被灭族。”高湛追问他,他回答:“济南王世代继承王位,主上却假借太后的谕旨夺取了他的封爵。现在召集文武百官,拿出这个诏命,抓捕斛律丰乐,将高归彦斩首,推举济南王称帝,号令天下,用正道去讨伐邪恶,这是万世难逢的好机会呀!”高湛听了大为高兴,但又狐疑不决,竟没有按他的意见办。高湛又让郑道谦占卜这件事,结果是:“不利于举兵起事,静待则大吉大利。”他召请曹魏祖询问国事的变化,魏祖说:“当会有大的变乱。”当时有一位林虑县姓潘的县令,精于占卜,暗中对高湛说“:天子不久就会去世,殿下您就要成为天下的君主。”高湛将他关压在内廷等待。他又让巫祝们占卜,都说不用举兵起事,自然会有大喜大庆的事情降临。高湛便按照孝昭帝的诏书行事,派数百名骑兵将济南王护送到晋阳。

  孝昭帝果然驾崩,高湛称帝,即为武成帝,封高元海为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太子詹事。河清二年(563),他被和士开陷害,朝廷下诏抽打他六十马鞭,武成帝指责他说:“你在邺城劝我反叛我的哥哥,一点也不仁义!用邺城的兵马抗击并州的敌兵,没有一点智谋,不义而又无智,难道能够担负重任?”命他出任兖州刺史。

  高元海的后妻是陆太姬的外甥女,所以他不久又恢复了原来的职务。武平时,他与祖王廷共同执掌朝政。他常把陆太姬的话告诉祖王廷。祖王廷请求担任领军一职,元海不答应,他便把元海告诉给他的那些又报告给太姬,太姬很恼火,将元海调出京城,任郑州刺史。邺城即将被北周攻陷,又任他为尚书令。建德七年(578),他在邺城谋反,被诛杀。

  高元海喜好淫乱,乐于为祸,然而却诈称仁慈,不喝酒不吃肉。齐文宣帝天保末年,朝廷崇信佛法,就连宗庙祭祀也不杀生,都是元海的主张。他任右仆射,又劝说后主下令禁止屠宰和卖酒。然而他的本心并不纯净,所以终于导致失败。

猜你喜欢
  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四十·张廷玉
  ●卷十八·邵伯温
  卷二十七·商辂
  卷之一百六十二·佚名
  卷之八十二·佚名
  卷之四百六·佚名
  八六三 寄谕湖南巡抚李世杰应留心检阅查办书籍·佚名
  七一七 军机大臣阿桂等奏请将总裁曹文埴等交部议处片·佚名
  一四一 军机大臣奏仍将戎英发遣乌鲁木齐种地以示惩儆片·佚名
  金佗续编卷十一·岳珂
  第十二章 论年老——人生自然的节奏·林语堂
  刘库仁传·李延寿
  黄观传·张廷玉
  卷二百十二下·雍正
  卷之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七言巻十九·洪迈

      七言〈原缺〉

  • 卷三百五十九·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五十九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玉楮诗藳岳珂山中奉寄通判杨宗博二首多病山中客无人傍酒罇与猨分橡子为鹿长禾孙白昼云归屋黄昬雨打门忽懐杨司马烟霭隔重阍步壑斗堪摘登楼云与齐未

  • 第十三回 嗣蜀主淫昏失德 唐监军谏阻称尊·蔡东藩

      却说蜀主王建,杀死太子元膺,改立幼子宗衍为太子。见前第九回。建子有十一人,为何独立这幼子呢?原来蜀主正室周氏,才貌平常,且无子嗣,虽有妾媵数人,生了数子,怎奈没有丽色。嗣得眉州刺史徐耕二女,入侍后宫,一对姊妹花,具有丽

  • 卷十七·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十七 【起庚子晋武帝太康元年尽甲子晋惠帝永兴元年】凡二十五年 【庚子】晋世祖武皇帝太康元年春诸军并进吴丞相张悌迎战

  • 卷之二百二十一·佚名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己卯朔夜荧惑入井宿○辛巳监察御史郭文献等奏户部左侍郎陈宗礼大理寺丞曹瑾坐罪当杖降官命勿杖俾于工部办事○壬午 上以巩昌至甘肃马驿相去甚远马乏而人易困乃命兵部同右军都督府遣官相度凡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八·佚名

    万历四年三月甲午朔 孝肃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礼遣兴安伯徐梦旸祭 裕陵○调福建副使张庸为狭西副使○升都水司郎中牛若愚为狭西佥事○以惠州琼崖雷廉参将分守该府陆路等处兼管海防改西路巡海参将为阳电海防参将其增造

  • 卷之一千四百九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四百三十四·佚名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十一月。乙丑。谕内阁、昨据两广总督谭钟麟、在康有为本籍。抄出逆党来往信函多件。并石印呈览。查阅原信。悖逆之词。连扁累牍。甚至称谭嗣同为伯理玺之选。谓本朝为不足辅。各函均不用光绪年

  • 顺帝本纪·沈约

    顺帝号准,字仲谋,小字智观,明帝的第三个儿子。泰始五年(469)七月三日出生。七年(471),封为安成王,食邑三千户。又拜为抚军将军,配给佐史。废帝即位后,任扬州刺史。元徽二年(474),晋升为车骑将军、都督扬南豫二州军事,赐给乐队

  • 耶律袅履传·脱脱

    耶律袅履,字海邻,六院夷离堇蒲古只的后代。丰采俊秀,擅长做画。重熙年间,累迁同知点检司事。驸马都尉萧胡睹为夏人所拘执,袅履奉诏索要,三度往返终于要回,转任永兴宫使、右祗候郎君班详稳。袅履将要娶秦晋长公主的孙女,而母亲

  • 怀恩传·张廷玉

    怀恩,高密人,兵部侍郎戴纶的族弟。宣宗杀死戴纶后,并将怀恩的父亲太常寺卿戴希文抄家。怀恩当时年幼,被施以宫刑作为小黄门,赐名怀恩。宪宗一朝,他执掌司礼监。当时汪直管西厂,梁芳、韦兴等人专权用事,怀恩级别在他们之上,他个

  • 卷首上·汪克宽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胡傳附録纂疏卷首上元 汪克寛 撰序古者列國各有史官【晉董狐齊大史楚相之類朱子語薛士龍曰魯隱初僭史殊不知周官所謂外史合四方之志便是四方諸侯皆有史諸侯若無史外史何所稽考而為史如古人生子則

  • 毛诗写官记卷一·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昔汉武置写书之官记其所闻名写官毛甡居壁中有官写者説诗于主人之堂未能记也久之而纎词璅文串见于心于是稍忆其所説襍以成记曰写官记夫写官者不能名其所由得而纎词璅文仅写夫当时之所记忆而予以避人

  • 卷四十八·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四十八   宋 王与之 撰中【音仲下同】春教振旅郑康成曰凡师出曰治兵入曰振旅皆习战也四时各教民以其一焉春习振旅兵入收众专于农【○王氏曰春阳用事非兵之时○郑锷曰是时兵当藏也】王昭禹

  •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摩伽陀国无垢园宝光明池中。与大菩萨众。及大声闻僧。天龙药叉健闼婆阿苏罗迦楼罗紧那罗摩

  • 唐朝名画录·朱景玄

    唐代朱景玄著。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绘画断代史。作者系吴郡人,生活于唐宪宗元和年至武宗会昌年间(806~846),曾官翰林学士,太子谕德。朱景玄以“寻其踪迹,不见者不录,见者必书”为原则写成本书。书中将绘画分为人物、禽兽、山水

  • 两垣奏议·逯中立

    一卷。明逯中立撰。逯中立,字与权,号确斋,聊城 (属今山东聊城县)人。万历进士,曾任给事中之职,遇事敢直言,先后抗疏为高攀龙,顾宪成讼冤而被贬为陕西按察司知事,引疾家居而卒。著有《周易札记》。《两垣奏议》收编的六篇奏议

  • 庚申北略·佚名

    《庚申北略》是一篇记述咸丰十年间第二次鸦片战争末期史事的著作,自英法侵略军攻陷大沽、占据天津起,至侵入北京逼签丧权辱国条约一一“北京条约”止,按日记事。从文章语气知作者当时身在北京,皆据作者耳闻目见,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