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元海传
高元海,多次升迁,官至散骑常侍,却愿意独处山林之中,研读佛家经典,文宣帝准许了他的请求。他住进林虑山寺院,过了两年,与尘世隔绝。但志向不坚,又上表请求回朝任职。他仍任原来的官职,便纵情饮酒,肆意享乐,纳了许多姬妾侍女。又升任为领军将军,见识短浅却志向远大,常以广有智谋自诩。
  皇建末年,孝昭帝到达晋阳,让他的弟弟长广王高湛留守京城,高元海以散骑常侍的身份留下来参与机密大事的商讨。早先,孝昭帝诛杀杨忄音,对高湛说:事情成功之后,封你当皇太弟。孝昭帝即皇帝位后,便让高湛在邺城统率军队,却立了他的儿子高百年为皇太子,高湛心里很不满意。
  早些时候,孝昭帝常留济南王在邺城,任命领军库狄伏连为幽州刺史,任命斛律丰乐为领军,以分散高湛的权力。高湛留下库狄伏连而不允许斛律丰乐上任。他与河南王高孝瑜假装打猎,在野外计谋,暗中回到邺城。这之前,童谣传播说“:中兴寺内白凫翁,四方侧听声雍雍,道人闻之夜打钟。”当时,丞相府在北城里面,也即过去的中兴寺;凫翁即是公鸡,指的是高湛的小名步落稽;道人,是济南王的小名;打钟,说的即将被敲击。不久,太史奏报说,北城上空有天子的气象,孝昭帝认为是济南王应了这股帝王之气,便命平秦王高归彦回邺城,调济南王到并州。高湛先将情况告诉高元海,向他询问自安的计策。元海说“:皇太后身体康健,天子非常孝顺,殿下您不要有别的顾虑。”高湛说“:这难道是同我推心置腹说的话吗?”元海请求回去,晚上好好想一想,高湛留元海住在后堂。他提心吊胆没有睡觉,只是绕着床慢慢地踱来踱去。天色未明,高湛突然来问:“你的神算怎么样?”他答道“:夜晚我考虑再三,得到三条计策,恐怕不堪被采用。”因而叙说梁孝王惧怕被诛杀而入关的事,劝高湛带几名随从到晋阳,先见太后向她哀告,再去见主上,请求免去自己的兵权,以死作保证,请求不再参与朝政,一定会保住自身,像泰山一样安稳,这是上策。如果不这样做,便上表说自己权势太大,恐怕被众人议论诽谤,请求辞去别的职务,只保留青、齐二州刺史的职务,自己沉静自处,必定不会招致别人的议论,这是中策。再问他下策,他说“:说出来恐怕会被灭族。”高湛追问他,他回答:“济南王世代继承王位,主上却假借太后的谕旨夺取了他的封爵。现在召集文武百官,拿出这个诏命,抓捕斛律丰乐,将高归彦斩首,推举济南王称帝,号令天下,用正道去讨伐邪恶,这是万世难逢的好机会呀!”高湛听了大为高兴,但又狐疑不决,竟没有按他的意见办。高湛又让郑道谦占卜这件事,结果是:“不利于举兵起事,静待则大吉大利。”他召请曹魏祖询问国事的变化,魏祖说:“当会有大的变乱。”当时有一位林虑县姓潘的县令,精于占卜,暗中对高湛说“:天子不久就会去世,殿下您就要成为天下的君主。”高湛将他关压在内廷等待。他又让巫祝们占卜,都说不用举兵起事,自然会有大喜大庆的事情降临。高湛便按照孝昭帝的诏书行事,派数百名骑兵将济南王护送到晋阳。
  孝昭帝果然驾崩,高湛称帝,即为武成帝,封高元海为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太子詹事。河清二年(563),他被和士开陷害,朝廷下诏抽打他六十马鞭,武成帝指责他说:“你在邺城劝我反叛我的哥哥,一点也不仁义!用邺城的兵马抗击并州的敌兵,没有一点智谋,不义而又无智,难道能够担负重任?”命他出任兖州刺史。
  高元海的后妻是陆太姬的外甥女,所以他不久又恢复了原来的职务。武平时,他与祖王廷共同执掌朝政。他常把陆太姬的话告诉祖王廷。祖王廷请求担任领军一职,元海不答应,他便把元海告诉给他的那些又报告给太姬,太姬很恼火,将元海调出京城,任郑州刺史。邺城即将被北周攻陷,又任他为尚书令。建德七年(578),他在邺城谋反,被诛杀。
  高元海喜好淫乱,乐于为祸,然而却诈称仁慈,不喝酒不吃肉。齐文宣帝天保末年,朝廷崇信佛法,就连宗庙祭祀也不杀生,都是元海的主张。他任右仆射,又劝说后主下令禁止屠宰和卖酒。然而他的本心并不纯净,所以终于导致失败。
猜你喜欢 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四十·张廷玉 ●卷十八·邵伯温 卷二十七·商辂 卷之一百六十二·佚名 卷之八十二·佚名 卷之四百六·佚名 八六三 寄谕湖南巡抚李世杰应留心检阅查办书籍·佚名 七一七 军机大臣阿桂等奏请将总裁曹文埴等交部议处片·佚名 一四一 军机大臣奏仍将戎英发遣乌鲁木齐种地以示惩儆片·佚名 金佗续编卷十一·岳珂 第十二章 论年老——人生自然的节奏·林语堂 刘库仁传·李延寿 黄观传·张廷玉 卷二百十二下·雍正 卷之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