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修之传
毛修之,字敬文,荥阳阳武人。祖上四代为晋朝官员。刘裕平定关中后,留儿子刘义真镇守长安,任命毛修之为司马。后来刘义真战败,毛修之沦没于统万。太武帝平定赫连昌时得到了他。让他统领吴兵,因为战功官拜吴兵将军。
						毛修之能烧得一手南方好菜,亲手烹调,很合皇上的口味。太武帝待他十分亲善,慢慢地将他升任尚书,赐南郡公之爵,常常在太官负责进奉御膳。
  
毛修之跟随太武帝御驾征讨和龙,当时众多军队都在攻城,行宫中很空虚,宋故将朱..之任云中的镇将,想率领吴兵反叛,于是进入和龙,希望乘船从海上逃回南方。他把这个计划告诉
						毛修之,毛修之不同意,他也没能如愿。当天若是毛修之不在,只怕就要发生大变故。朱..之于是去投奔冯弘。毛修之又因为军功,升任特进、抚军大将军,官位仅在崔浩之下。
  崔浩因为
毛修之是中原世家,虽然算不上学识渊博,但阅览过一些经书传记,就同他探讨这方面的问题。谈到陈寿著《三国志》,崔浩说他“有古代优秀史学家的遗风,他所著述,文字典雅,立意鲜明,班固以后的史学家再没有比得上陈寿的了。”毛修之道:“以前我在蜀中时,听得老人们说,陈寿曾做过诸葛亮手下的书佐,被罚鞭打一百下,所以他评论武侯时说他不善于随机应变。”崔浩和他商榷道“:陈寿评论诸葛亮,只有特意赞誉之词,而没有怀恨之语。诸葛亮做刘备的丞相,正是英雄有所作为之时,君臣之间相辅相成,如鱼得水,却不能与曹氏争夺天下,放弃荆州,退入巴蜀,守着闭塞而崎岖之地,僭称帝号在偏僻的百夷之间,这都是下策。可以用赵佗来比诸葛亮,但用管仲、萧何与之相媲美,不是对他太过誉了吗!况且诸葛亮盘踞在西蜀,又不自量力,用严厉威猛的法令统治蜀地的老百姓。想要用偏远蛮夷之众,与中原大国抗衡。他出兵陇右,两次攻打祁山,一次攻击陈仓,战术上的疏忽错漏导致机会丧失,受挫而退兵。后来进入秦川,改变战术,要求与对方在城外作战。魏国人了解他的意图,用拒不出战之法使他再次挫败。在无计可施,国力耗竭之下,他发病而死。由此看来,诸葛亮怎么能符合古时良将的标准,能预见可行的和难办的事情?”毛修之同意崔浩的见解。
						毛修之死时官至外都大官,谥号“恭公”。
  毛修之在江南有四个儿子,只有儿子毛法仁到魏国。文成帝初年,任金部尚书,承袭父亲爵位,转为殿中尚书。毛法仁说话声音洪亮,在军队时或出去打猎,喊叫指挥,声音震动山谷。去世时,追赠征东大将军、南郡王,谥为“威”。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七·列传第四·柯劭忞 卷三百五十九 元豐八年(乙丑,1085)·李焘 國朝獻徵錄卷之六十九·焦竑 ●卷九十·徐梦莘 卷第一百七·胡三省 序·刘吉 千百年眼卷九·张燧 卷之一百十七·佚名 第五十四回 袁项城殡天段祺瑞组阁·黄士衡 卷之二百五十五·佚名 卷之六十一·佚名 卷之三百二十一·佚名 第八十二卷 文苑 九·缪荃孙 江子一传(附江子四、江子五传)·姚思廉 三十四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