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九十

  靖康中帙六十五。

  起靖康二年四月四日癸亥,尽五日甲子。

  张邦昌集百官赴文德殿宣示上宋太后手书。

  《书》曰:予世受宋恩身相前帝每欲舍生而取义惟期尊主以庇民岂图祸变之非常以至君臣之易位既重罹於罗网实难迩於刀绳外逼大国兵火之威内拯黎元涂炭之命顾难施於面目徒自悼於夙宵杵臼之存赵孤惟初心之有在契丹之立晋祖考殊迹以自明载惟本朝开创之初首议西宫尊崇之礼号同母后国系周朝兹惟臣子之至恭以示邦家之大顺肆稽成宪爰举徽章恭惟哲宗元祐皇后徽柔懿恭聪明睿智天作之合早媲德於泰陵王假有家夙母仪於方夏端著紫庭之范具彰彤管之声虽尝御瑶华崇道之居亦既奉钦圣还宫之诏久栖神於靖馆积系念於绵区今二帝巳迁三川方震匪仰伸於钦奉则曷副於仪型是用端诚於心涓日之吉祗复掖庭之次恭陈旧国之仪揭示号以正名开别宫而移御幅员时乂庶臻康济之期京邑既安更介灵长之祉宜上尊号曰:宋太后御延福宫令有司择日奉。

  册宝其应干典礼合行事件合礼部疾速施行。

  北道总管宣抚司统制官王渊领兵到京城下。

  先是王渊同刘出平定军辽州路应援太原太原陷渊军赵州金人犯(改作至)阙渊随北道总管赵野宣抚司范讷屯於南京金人围京师也。屡犯(改作攻)南京渊遣统制韩世忠及杨进战败之金人北归讷及野遣渊先诣京师至是有榜云:范宣抚赵资政领兵在南京先遣统制官王渊到阙议事仰城中不得惊扰渊既到屯於通津门外。

  天下勤王之师有至近境范讷军屯雍邱立王渊为前锋。

  是日先遣三千骑至城下午刻开封府榜云:范尚书赵资政领兵在南京先遣统制官王渊议事仰城中不得惊扰即遣人赍绢二十匹就门外劳之仍宣三骑以入。

  江淮发运判官向子諲遣将官王仪等统勤王之师到城下。

  张邦昌命范琼以酒食等犒军引王仪上殿面赐袍带进官令谕子諲勤王第一功当有峻擢既退王时雍复以绢三十匹钱二十千犒王仪仪并以伪告俱诣发运司缴纳。

  四日癸亥门下侍郎耿南仲等上表劝进於大元帅。

  门下侍郎耿南仲元帅汪伯彦副元帅黄潜善参议官耿延禧董耘高世则干办杨渊王起之秦百祥随军转运使梁阳祖黄潜厚都统制官杨惟忠五军统制张俊以下将士上议劝进再拜言曰:金人不道(删此二字)邀二圣銮舆北狩天未厌宋必将有主主宋祀者非大王而谁大王聪明英勇上皇之皇嗣少帝之介弟天命巳兆人心实归应天顺人宜适机会天命不可以久滞人心不可以强违万机不可以暂旷愿大王即皇帝位以定天下上以慰祖宗在天之灵次以慰二圣南望之意然後号令天下回戈灭虏(删此二字)以迎还二圣为大宋中兴之主天下幸甚。又伏地恸哭再拜进曰:二圣北狩邦昌僭窃天下无主群心惶惶大王不早为之图後时有悔愿大王以宗庙社稷为念速继大统先正尊位乃议奉迎生灵延颈以望愿大王幸听俯徇群情臣南仲率群臣昧死上言俯伏再拜王避席鸣咽掩面流涕辞逊不受三军呼万岁声振天地(阙)动色日光明耀在庭之臣流涕。又拜悲喜交集王传旨请退群臣乃退会诸路表至南仲等。

  再进言曰:二圣北狩大王今欲北征奉迎銮舆此大王孝悌巳足以昭假神明何举不利天下幸甚然邦昌僭位号於京师奸雄睥睨事未归一愿少须之先了此一侧面大事然後回戈北征邦昌身为宰辅受国厚恩岂遽忘德第恐迫不得巳权宜免祸而为之大王。若早为之计彼必拱手反正其或後时久假而不归矣。使邦昌久假而不归则群凶如蝟毛而起矣。潜善。又曰:只如邦昌初岂敢便望作宰相既得作相便胡批乱判安然为之恐遂仿此不可不虑愿大王催促诸头项人马会合於京城下张大军声彼自胆落宝位有归苟或逆天叛理宋德在人巳深卿士大夫诸军百姓亦不为使大王可以不烦伐鼓(删此字)只消传檄京城军民一呼胥叛邦昌面缚以献而归玺大王大王,於是北征奉玺以迎还二圣似未为晚投机之会间不容发愿大王早图之杨惟忠张俊及五军统制将佐等亦进曰:北征乃将帅事愿大王即皇帝位见先理会张邦昌大事惟忠等身膏草野图报大王。又会硬探郑安回报金人四月一日尽离京城二圣六宫尽皆北驾张邦昌伪立称大楚皇帝京城今缮治守御以捍勤王之师南仲伯彦潜善延禧耘世则以下因。又启曰:南仲等所陈屡矣。独有天人相与之际朕兆巳久未尝略举愿毕其说。盖闻自古帝王之兴必有受命之符故白鱼潜跃武王作周赤伏显符光武兴汉大王奉使陛辞之日皇帝赐排方玉带有大事圣语被受大元帅建府之命有赐袍异梦皇帝即位纪元曰:靖康其後大王未尝封靖也。而京师之人及四方申陈,或曰:靖王,或曰:康王迨皇帝之北迁人始悟曰:靖字从立从十二月乃皇帝立十有二月而康王建帅纪年二字实兆今日飞出亭一牌有连三箭之祥太上万里有即真二字之兆黄河之渡则阴未凝而冻忽合济州之瑞则红光见而火德符天命彰彰著闻周之武王汉之光武何以过此大王其可久稽天命乎!其可弗顺人情乎!古人有言曰:违天不祥愿大王亟即帝位上留天心下塞人望。

  批答曰:丑虏(改作金人)肆毒残我土地陵我京邑迁我二帝移我神器四海罔戴颙颙延首二三大臣暨诸将佐与夫诸路帅守以天下群情交章劝进吾以父兄痛心疾首未知措身之地岂敢偃然受天下归往之请猥当隆极免徇众志以答天下之休庶以奉迎二圣恢复中原此吾诚心天实临之公等世受国恩同。

  遭戹会忠贯日月精感神明实赖远谋共济祸难。

  右司宋齐愈吏部陈磷司勋刘定礼部胡懋士乞致仕不允。

  殿中侍御史黎确右文殿修撰宋彦通差往南京勾当公事日下出门。

  大元帅与诸副元帅总管宗泽赵子崧等书。

  遗史曰:《书》曰:初夏渐暄伏惟总御司徒勤劳国事台候多福某去岁出使贼(改作敌)营中道辍行所〈扌巂〉不过千人闰月被命帅师始集东北民兵进未及畿巳承再和之诏继得枢府矾书。又戒生事。且方忌器未敢轻出但分兵近畿为逼逐之计阅月既久刺知贼(改作敌)情不免鼓率众贤勉此前进继闻元帅领兵戡难感涕交颐即具公文当巳至呈达今闻大臣之在贼(改作敌)中者日久分深承其付托而二圣二后东宫诸王北渡大河五内殒裂不如无生便欲身先士卒手刃逆胡(改作敌仇)身膏草野以救君父而僚属不容谓祖宗德泽主上仁圣臣民戴归天意未改故老近臣将帅军民忠义有素当资众力共成忠孝本意除巳具移外伏望鼓作士气开晓士心奉迎君父永安社稷以成不世之勋某不任痛愤泣血恳切之情所有受贼付托之人义当征诛然闻方二圣之在郊巳膺僭伪虑百官之谋或出权宜未当轻动徒使京城动扰军民被害故欲押按近城容某移书问故得其情实即时关报施行未晚今日之事非左右戮力造次在念恐不能济伏幸孚察未瞻会间尚冀厚为宗社所赖倍保台重不宣。

  江淮发运司统制傅亮领兵到京城下。

  傅亮率兵在陈蔡间闻金人退遂至京城下。

  侍御史胡舜陟上张邦昌劄子乞正名位。

  劄子曰:臣(旧校云:按新安文献志所载此劄臣作某陛下作相公)以鄙陋谬当言责而。又昔蒙收录受恩良厚辄效愚衷仰报万一今日之言笃於爱上陛下谅臣区区必不加罪小人自为身谋必欲置臣重辟臣亦甘受不辞臣窃睹陛下正位宏远非出本心外迫金人兵革之威内念黎元涂炭之苦良不获巳总揽权纲自践阼以来谦虚畏抑命令起居不敢侔於至尊故自士大夫以至闾阎童仆翕然称颂皆知陛下忠义之心坚如金石不肯朝北面而事人夕南面而臣人也。此有以知陛下处富贵崇高聊以从权非固执以为巳有也。今大金巳返其国而君臣之义安可一日而废陛下之高明。

  洞达释然去位宜不为难第思奸言荧惑聪听谓大金为可恃谓天位不可失谓自古有亡必有兴此皆小人轻虑浅谋但顾目前之利四海,岂有一夫不心怀赵氏者自二帝播迁人皆泣血但恨敌国势强力莫能回所以兴灭继绝报本反始天下正有望於陛下。若奋发英断斥去奸言使赵氏之祀巳亡而存此伊尹周公盛德之事名与天壤不朽庆流子沅穷。若曲徇小人之言顿失君臣之义则中原干戈相寻无巳生灵屠戮何有噍类陛下不得巳而登大宝忍复使之。若是耶今四方勤王之师云:蒸雾集彼为赵氏而业,岂有从吾号令闭门拒之有同儿戏伏望即降指挥正其名位请元祐皇后垂帘听政於内陛下以太宰治事於外特遣大臣往迎康王明以此事播告将士孰不欣然说服此实天下之盛福陛下卓越之殊勋万世一时者也。伏望采择狂愚而加意焉。

  大元帅檄劄下诸处勤王人马京城下会合听候指挥不得先入。

  甲子幕府群僚侍王王曰:邦昌迫僭位号巳累日使邦昌今日不知逊避则国人皆得而诛之使邦昌知顺逆第恐金人留兵助之则如之何。又忧诸道兵不知北征是图止以讨贼为名人人争先入城屠戮吾民以邀功利为之恻怛乃命伯彦等草檄劄下副元帅宗泽宣抚司范讷赵野经制使翁彦国西道副总管孙昭远东道副总管朱胜非南道副总管高公纯陕西制置使钱盖京兆路帅臣范致虚鄜延路帅臣张深副总管刘光世熙河路帅臣王倚环庆路帅臣王似知淮甯府赵子崧发运判官方孟卿向子諲等仰各急速部领所统人马前来京城下会合听候大元帅康王指挥进发奉迎二圣即不得擅发一人一骑先入京城以讨贼为名夤缘劫掠杀戮无辜致误国事并契勘张邦昌家属见在淮东寄居仰向子諲行下所属州县严为防守应副所须不得少致走透亦不得辄有杀害。

  五日甲子张邦昌迎奉元祐皇后自私第入居延福宫。

  (旧校云:孟后先居瑶华宫火徙居延甯宫。又火出居相国寺前之私第邦昌僭位迎居延福宫)。

  (张叔)夜迎入瑶华仙师状曰:臣昨奏以瑶华宫仙师所居方今日夕番人下城作过乞迁入城里宫观庶免不测之虞得旨令差官防护入延甯宫今月十八日瑶华宫仙师般入延甯宫臣选差干当官冯子耆杨大任使臣毛建管押人兵前去沿路防护於申时入。

  延福宫讫谨具奏知(仙师即隆祐太后)。

  《别录》曰:太后先居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道名冲真城破迎入延甯宫二月二十八日保康门里瓦子沿烧街西延甯宫时太后急就天汉桥南遇仙店门垂帘莫以避移居观音院西私第。

  靖康後录曰:元祐皇后居瑶华宫近二十馀年缘金人破城移入旧城延甯宫火自东瓦子经五楼归私第是时太后脱身人亦不知其无恙故金人独遗之京师记闻曰:初三日中旨令开封府差察事人遍寻元祐皇后去处闻先在延甯宫因二月间遗火烧却本宫归在观音院前孟大夫家至是迎入。

  马扩在河北山寨与金人战被执。

  去岁十一月马扩奔走至西山和尚洞山寨时两河义兵各据寨栅屯聚自保欲推马为首马谓众曰:尔山寨乡兵皆忠义豪杰今欲见推非先正上下之分则不可上下之分既正然後可以施号令严法律不然淆乱无序安能成事众曰:惟公所命马即前立率众具香案南向拜曰:此遥望阙庭禀君命而立事。且假国之威灵以图克复拜毕马南向众皆拜之马曰:自此以往一号一令有敢违者正军法与金人相拒或一日十数战然新集之众兵器甲胄非良一日别寨来言今日与虏(改作金)人大战愿廉访往视之马往视其阵。且众寡不敌知其必败而其人乘锐直前果为虏(改作金)人所却马私自为计曰:此曹出战则必败无所归咎万一以我自贼(改作敌)中来为疑我何以自明莫若亲与虏(改作敌)人战兵刃既接可以释其疑矣。一日与虏(改作敌)人战马单马横槊驰入虏(改作敌)阵手杀数人溃围而还有一虏酋(改作敌将)驰马追马二骑战於野虏(改作敌)骑重甲马(改作扩)骑无甲马被伤肠悉曳地遂仆焉马(改作扩)被执送杓哥(改作硕格)副统者(删此字)杓哥(改作硕格)副统复送於真定府韩太师韩旧识马遂设席与马共坐初马在山寨倡义也。河北金人即报斡离不(改作斡里雅布)以马第三子亨祖及文榜送真定府使括马家属至是韩太师出亨祖及文榜以示马。且曰:公母妻家属尽在二太子军前昨晚到来可往迎之。又数日斡离不(改作斡里雅布)自京师回军至真定马见斡离不(改作斡里雅布)斡离不(改作斡里雅布)曰:尔非南朝宰相。又非大将何自苦。若此我久知尔忠义我家国内除两府未可做此外尔自择好官职为之马曰:某世受国家爵禄。

  今国家患难某甯死不受好官经数日复来说马马曰:必不得巳愿求田数百亩耕而食之以终老母之寿斡离不(改作斡里雅布)许之,於是马遂得全家团聚。

  赐进士出身头品顶戴四川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许涵度校刊。

  ※卷九十校勘记。

  考殊迹以自明(殊一作前)今二帝已迁三川大震(大误作方)是用竭诚於心(竭误作端)揭崇号以正名(崇误作示)范讷军屯雍邱立王渊为前锋(此十二字巳见八十九卷另作一条此疑误简)此大王孝悌之心(脱之心二字)飞仙亭一牌(仙误作出)上当天心(当误作留)颙颙延首(颙颙一作喁喁)军民被害故欲按甲近城(按甲误作押按)。若小人自为身谋(脱。若字)邦昌迫僭位号已累月(月误作日)亦不得辄有杀害(杀应作虐)张叔夜请迎入瑶华仙师状(脱请字)东瓦子沿烧街西延甯宫(东误作里)遇仙殿(殿误作店)马单骑横槊(骑误作马)。

猜你喜欢
  本纪第七 德宗 顺宗 宪宗·欧阳修
  附錄:·汪楫
  卷五十七·毕沅
  卷七·汉·蒋一葵
  宋史全文卷二十九下·佚名
  卷之一千四百三十七·佚名
  十六、我的拜年·包天笑
  越陌度阡·胡兰成
  杨机传·李延寿
  郭祚传·李延寿
  萧图玉传·脱脱
  张光奎传·张廷玉
  卷一百九·杨士奇
  李斐英·周诒春
  二十五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三·何汶

      杂编三  寄杜光庭  张令问  《蜀梼杌》云:“张令问,字博夫,幼有巢、许之节,放意林泉,长于诗什,《与杜光庭》诗云云,其标致如此。”  试问中朝为宰相,何如林下作神仙。一壶美酒一炉药,饱听松风白昼眠。 

  • 赌棋山庄词话续编一·谢章铤

    魏华父未全作谀辞 竹垞曰:宣政而后,士大夫争为献寿之词,连篇累牍,殊无意味。至魏华父则非此不作矣,置之不录也。按此说本于花庵,然华父鹤山长短句三卷,虽未臻上乘,亦未尝全作谀辞。其水调歌头过凌云和太博张方韵云:“

  • 卷七百七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七十董初【诗一首】昭君怨新年犹尚小那堪远聘秦裾衫沾马汗眉黛染胡尘举眼无相识路逢皆异人唯有梅将李犹带故乡春【一作董思恭诗】贺朝清【诗二首】南山【一作贺朝诗】湖北雨初晴湖南山尽

  • 第三回 阖学公愤·蒲松龄

    众秀才上白列位诸兄都到。范子廉被老马打死,人人共恨,大家不可不动个公愤。众人都说这是自然。 [耍孩儿]范子廉一好人,教子弟养双亲,生平不把衙门进。钱粮完了七分数,打死当堂命不存!闺学.岂可无公愤?若知县要杀就杀,何必要

  • 卷第一百四十八·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梁纪四〔起旃蒙协洽(乙未),尽着雍阉茂(戊戌),凡四

  • 防开列校刻通志诸臣职名·郑樵

    奉防开列校刻通志诸臣职名监理和硕和亲王【臣】 昼武英殿总裁内 阁 学 士 兼 礼 部 侍 郎【臣】德 龄大理寺少卿【臣】王防汾国子监祭酒【臣】陆宗楷提调翰林院编修【臣】林蒲封原任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

  • 京口耆旧传卷五·刘宰

    汤东野【从子乔年】范寥陈东窦从周孙时升王英张绚郭珣瑜钟将之吴致尧汤东野字徳广丹阳人崇宁间妖人张懐素谋倡乱东南蜀士范寥知之欲驰入京言状无以为道里费东野资之懐素伏诛寥起布衣召对授供备库副使白上臣非汤东野

  • 绎史卷十·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有虞纪史记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帝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防为庶人【○大戴礼桥作蟜望作芒吕梁碑云舜祖

  • 序·王之春

    彭序「柔远」一书,臣友王之春所辑也。之春以文人兼武事,驰驱江海间,防北塘、驻京口,游历日本长崎、横滨,于中外交涉事,见闻周洽;暇则博稽国朝掌故,凡有关于远略者,提纲摘要,殚岁月之功,成为是书,诚抚远之宏图、绥远之良策也。夫秦

  • 第七章 文学生活·林语堂

    中国文学有一种含有教训意味的文学与一种优美悦人的文学二种的区别,前者为真理之运转传达工具,所谓“文以载道”之文;后者为情愫之发表,所谓“抒情文学”。二者之区别,至为明显:前者为客观的,说明的;后者为主观的,抒

  • 卷九·赵汸

    <经部,春秋类,春秋属辞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属辞卷九       元 赵汸 撰假笔削以行权第二之二四十三外特相盟防不书虽参以上不书必有关于天下之故而后书隐二年冬纪子帛莒子盟于密 三年十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

  •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六·念常

      东汉。  (丙子) 章帝炟改建初(一名坦。明帝第五子。十九即位。戊子正月崩于章德殿。寿三十一。葬敬陵)治十三年。  (庚辰) 帝命郑玄等诸生作白虎通。  (甲申) 改元和(徐州刺史王景上。金人颂美。先帝致

  •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七·王日休

      参禅者多不信净土。以谓著相。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此说甚善。极不易到。反成弊者多矣。今故详言参禅之弊。且引事迹为证。与诸修行不知其要者。并举而言。故此卷名指迷归要。  青草堂后身曾鲁公  宋朝有二青

  • 佛说海八德经·佚名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闻如是。一时佛游无胜国。时在河边。常以十五日。为诸沙门说戒经。佛坐寂寞。久而无言。阿难整服。长跪白曰。沙门坐定。乐闻清法。世尊默然。阿难三起白。夜已半。可说戒经。世尊乃

  • 起信论海东疏刊行序·元晓

    释于大乘起信论之疏。振古凡有三品。曰法藏曰慧远。曰元晓。世谓之本论三师。就中先二疏行于世年已尚矣。是机缘方熟也。今斯疏唯闻有其本。更不阅之者。岁亦深焉。惟时宜未合也。所谓僧传。清凉观公于淮南法藏受海东

  • 颂云门三句语(并余颂八首)·文偃

    门人住德山圆明大师缘密述函盖乾坤乾坤并万象。地狱及天堂。物物皆真现。头头总不伤。截断众流堆山积岳来。一一尽尘埃。更拟论玄妙。冰消瓦解摧。随波逐浪辩口利舌问。高低总不亏。还如应病药。诊候在临时。三句外别

  • 昭覺丈雪醉禪師語錄卷第十·丈雪通醉

    嗣法门人彻岩等编偈下萬竹道中土曠人稀日正長,空山絕響路羊腸,驚看伏麈文翻蔚,忍見歸鴻羽帶黃。客思易消樵語雜,沙場難禁野夫狂,秖因不負中天令,錫影橫挑鷲嶺香。遊白兔亭數峰晴色湧香泉,氣燄凌空意悄然,玉兔和雲翻雪浪,溪龍帶

  • 无畏陀罗尼经·佚名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   佛为比丘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