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元徽传

元徽是元鸾的儿子,字显顺,粗知文史,颇有为官之才。宣武帝时,袭封王爵,任河内太守。在郡时治理得清净严整,在当时很有声誉。明帝时,担任并州刺史。早先,并州夏天受了霜灾,很少有人安于本业,元徽便要开仓赈济,文武官员们都出来劝谏和阻止。元徽说“:原先汲长孺当郡守时,还立即开仓,救人灾祸。况且我是皇室近亲,受封为大藩,怎能够拘于成法而不救人之危困呢!”他便先行赈济,然后上奏朝廷。明帝嘉奖了他,加封他为安北将军。汾州的山胡人过去时常出来掳掠,自从元徽到郡以后,他们便相互告诫,不要到邻州去骚扰。汾州、肆州的百姓也大多来找元徽投诉,愿意接受他的裁决。又转任秦州刺史,回京都时,官吏和百姓们都攀着车子哭泣,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元徽使用的车破烂,马也很瘦弱,还是他原先从京城带来的旧物,见到的人无不赞叹他的清廉节俭。

  改任为度支尚书,兼吏部尚书,不久又当了正尚书。元徽认为选拔官员的目的在于得到合适的人才,如果因年限而造成有些年停止选举人才,这就有悖于旧制。但是原法实行时间很久了,难以立即革除,他便采取德行相同的根据年限长短作为任用的先后,而劳绩相同的先晋升那些有德行的人,当时人认为是比较合理公平的办法。又委任为侍中,其余官职照旧。元徽曾上表请求担任一个州的太守。天下士人听后无不叹息,都说“:城阳王离开选部,贫贱者还有什么希望!”抱怨和感叹的声音,很快传到朝廷。于是仍让他兼任吏部尚书。屡迁至尚书令。

  当时灵太后专制朝政,朝中纲纪败坏,元徽既为太后所宠信,却没有什么建树来辅佐朝廷,又跟郑俨之流同结一党。外表显得柔顺谨慎,内心多是相互猜忌,那怕瞪上一眼的不满,也要寻机报复,有识者都十分不满。他又设法防备妻子于氏,于氏因而和广阳王元深私通。当元深受委任掌管军队时,经常有表启上奏,论及元徽的罪过,虽然也有诬告和毁坏他的名声之处,但也有许多是实有其事的。

  庄帝继位,被任命为司州牧。不久又任司徒,仍兼司州牧。元颢入洛时,元徽跟从庄帝北行。当车驾回京时,因有预谋的功绩,被任命为侍中、大司马、太尉公,加给羽葆鼓吹,增加的食邑连同从前的共二万户。元徽上表辞去官职和封号,前后多次上表。元徽因为是庄帝亲信的侍臣,内心害怕尔朱荣等,所以才会上表辞官。庄帝明白他的心意,同意他辞去封号,不让他辞去官职。元徽的后妻是庄帝舅舅的女儿。侍中李..,是庄帝姐姐的女婿。元徽本来就善于献媚取宠,很会取悦于人,他身负朝廷内外的重望,其他宗室亲信,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便和李..等人劝告庄帝除掉尔朱荣。庄帝原先也有这个意图。尔朱荣死后,尔朱世隆等人的力量仍聚集不散。朝廷任命元徽为太保,仍任大司马、宗师、录尚书事,总管内外事务。元徽原以为尔朱荣死后,枝叶自然散亡。当尔朱氏宗族聚集起来图谋叛乱时,元徽不知道该用什么办法才行,只是忧虑和恐惧不安而已。他性格又特别嫉妒别人,不喜欢有人在他前头露面,每次入宫参与谋略,都独自和皇帝一起作决定。朝臣们有上奏陈述军国大政谋略的,他都劝告皇帝不要听从。他总是说“:小贼何必担心不能除去?”又特别吝惜费用,当时凡有所赏赐,都特别少薄,或者说时多,中途又削减,或给过以后又讨回去。庄帝对自己特别节俭,尤其受到元徽的赞同。太府少卿李苗,在元徽任司徒时他担任司马,元徽和他相交深厚。李苗每次进献忠言时,元徽多数不采纳。李苗对人家说“:城阳王原来已是蜂目,连豺声也将要露出来了。”当尔朱兆入京时,侍卫们都逃散了,庄帝步行走出云龙门,见元徽骑马奔过去。庄帝连连大声喊叫,元徽头也不回,只顾自己逃走。于是,元徽逃到了山南,来到旧吏寇弥的家里。寇弥表面上虽然表示接纳,心里却十分不安。他便说了许多话来恐吓元徽,对他说:“官家的捕手马上就要来了。”让他躲到别的地方,又派人在路上杀害了他,把尸体送到尔朱兆那里。孝武帝初年,追赠为使持节、侍中、太师、录尚书事、司州牧,谥为“文献”。

  元徽的儿子元延袭了封爵。齐国受禅时,依例降爵。

猜你喜欢
  志第八 祭祀中·范晔
  列传第七十九·刘昫
  卷上·梁溪坐观老人
  第三十三回 立储贰入承大统 释嫌疑准请撤帘·蔡东藩
  西南纪事卷十·邵廷采
  卷之八十一·佚名
  ○老庆记公司三则·许指严
  ◎法政学生之奇呈·李定夷
  史记集解卷十一·裴骃
  ·戒锢婢文·丁曰健
  吕太后本纪第九·司马迁
  王觌传·脱脱
  卷一百七十四之三·雍正
  方域一八·徐松
  许秋颿·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六·阮阅

      ●卷二十六·寄赠门上  吕文穆公蒙正,尝与温恭肃仲舒及一友人,忘其姓名,读书于洛阳龙门山,誓不作状元不仕。及唱第,文穆为状头,温已不意,然尚中甲科。其友人随拂衣归隐。后文穆大用,太宗问昔与谁友,文穆即以归隐者

  • ●梦鹤轩梅澥诗钞卷一·缪公恩

    沈阳缪公恩立庄 题画 秋日游冯氏废园 溪上 春日郊游 春闺 月下闻笛 舟泊焦山作 春闺 水阁纳凉同董均可步管丈秋崖元韵 前题答董均可 寒月 读张瀛客先生遗稿 登辛峰亭

  • 魏本纪第一·李延寿

    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莫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时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

  • 内篇 辨职第三十五·刘知几

      夫设官分职,儜绩课能,欲使上无虚授,下无虚受,其难矣哉!昔汉文帝幸诸将营,而目周亚夫为真将军。嗟乎!必于史职求真,斯乃特为难遇者矣。   史之为务,厥途有三焉。何则?彰善贬恶,不避强御,若晋之董狐,齐之南史,此其上也。编次勒

  • 韩忠献公遗事 全文·强至

      公自定武入为枢密使,时仁宗嗣位未立,公请置内学教宗子,建储之意默存其中。事未及行,公秉政,仁宗倦勤甚,势渐逼,更不暇置内学。每进对罢,即论太子天下本,不可不预立,以系天下心,语日益深切,前后不可胜数。仁宗终无一言,不喜,亦不

  • 卷十六·曾巩

    钦定四库全书 隆平集卷十六 宋 曾巩 撰 武臣 药元福太原人有勇善射少为军职在後唐为裨将晋少帝即位契丹入宼亲征次澶渊登陴望敌衆不见其际元福与慕容邺各以二百骑奋击阵前敌遂大溃明年敌复内

  • 杨基传·张廷玉

    杨基,字孟载,祖籍四川嘉州,祖父在吴做官,基出生在吴,故也是吴人。杨基九岁能背诵《六经》,长大后著书十万余言,题名《论鉴》。元末战乱,基隐居于吴中赤山。张士诚请他去任丞相府记室,未多久即辞去了,客居于铙介家中。明军攻下平

  • 第五节 南美洲之加里波的·梁启超

    加里波的既不见容于法国,茫茫全欧,托身无所,乃飘然倚剑,远遁于南亚美利加。自兹以往,不踏欧洲尘土者十四年。此十四年中,又加将军一天然之学校,而为将来回天事业之练习场也,不可以不记。“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举似世间人,谁

  • 汉昭帝·苏辙

    周成王以管、蔡之言疑周公,及遭风雷之变,发金滕之书,而后释然,知其非也。汉昭帝闻燕王之谮,霍光惧不敢入。帝召见光,谓之曰:“燕王言将军都郎,道上称跸,又擅调益幕府校尉。二事属尔,燕王何自知之。且将军欲为非,不待校尉。”左右

  • 许翥世·周诒春

    许翥世 字凤石。年三十二岁。生于山东日照县。父竹林。兄建世。已婚。本籍住址。山东日照县固子街。初学于山东试办大学堂。毕业于山东高等学堂。授贡生举人。宣统元年。以官费游美。入伊里诺爱大学。习经济科。宣统

  • 朱子学的目录·邱濬

    卷之上下学第一持敬第二穷理第三精蕴第四须看第五鞭策第六进德第七道在第八天德第九韦斋第十卷之下上达第十一古者第十二此学第十三仁礼第十四为治第十五纪纲第十六圣人第十七前辈第十八斯文第十九道统第二十

  • 原序·陈士元

    论语者孔子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孔子之语也论语谶谓子夏六十四人撰郑谓仲弓防夏辈撰而程正叔以为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洪景卢又谓兼成于闵子之门人云其书初有古齐鲁之异古论二十一篇齐论二十二篇鲁论二十篇

  • 第十八章 2·辜鸿铭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辜讲孔子评价当时一位非常有名的杰出人士(柳下惠):“作为司法部长,他三次被撤职。于是有人对他说:‘难倒对你来说,还不到时

  • 卷三十八·佚名

    △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六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清净梵行。佛言:善男子,一切法是。迦叶菩萨言世尊,一切法者义不决定。何以故?如来或说是善不善。或时说为四念处观。或说是十二或说是善知识。或说是十二因缘。或说是众

  • 卷三百四十三·佚名

    △初分坚等赞品第五十七之二何以故?诸天子。色离故有情离。受想行识离故有情离。诸天子。眼处离故有情离。耳鼻舌身意处离故有情离。诸天子。色处离故有情离。声香味触法处离故有情离。诸天子。眼界离故有情离。耳鼻舌

  • 大乘义章 第二卷·慧远

    大乘义章 第二卷远法师撰义法聚中此卷有七门(三解脱门义亦名三空义三有为义三无为义四空义四优檀那义四悉檀义四真实义)。三解脱门义八门分别(释名一辨性二分别三制定其名四制立其数五次第之义六就地分别七重空之

  •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希麟

    燕京崇仁寺沙门希麟集·续音仁王般若波罗蜜念诵仪轨一卷(只音序中字)·瑜伽莲花部念诵法一卷·金刚顶瑜伽护魔仪轨一卷·观自在多罗念诵仪轨一卷·观自在如意轮菩萨念诵法一卷·

  • 雍录·程大昌

    陕西地方志。南宋程大昌撰。 十卷。大昌字泰之,安徽休宁人。绍兴进士,累官吏部尚书,转知泉州,著有《禹贡论》、 《诗论》、《考古篇》等书。程氏以《三辅黄图》、 《唐六典》、 《长安志》、 《长安图记》及绍兴间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