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崔融唐朝新定诗格

唐朝新定诗格 唐 崔融

《唐朝新定诗格》一卷,唐崔融撰。此书中国历代书目不见著录,惟《日本国见在书目》“小学家”类录有“《唐朝新定诗格》一卷”,不题撰者。《文镜秘府论》东卷《二十九种对》提及“崔氏《唐朝新定诗格》”,又地卷《十体》引作“崔氏《新定诗体》”,可知“《诗格》”、“《诗体》”即为一书。市河宽斋《半江暇笔》云:“我大同中,释空海游学于唐,获崔融《新唐诗格》等书而归,后著作《文镜秘府论》六卷。”可知《文镜秘府论》所引“崔氏”云云即出自崔融《唐朝新定诗格》。 

崔融(六五三—七○六年),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西省丘西)人。仪凤元年(六七六年)词殚文律科及第;永隆二年累补宫门丞,兼直崇文馆学士。中宗为太子时,融为侍读,兼侍属文。武后时,自魏州司功参军迁著作郎,历右史、著作郎、进凤阁舍人。长安二年(七○二年),再迁凤阁舍人,知制诰,兼修国史。中宗神龙元年,贬袁州刺史。召拜国子司业。神龙二年受敕撰《则天实录》成,封清河县子。又奉敕撰《则天哀册文》,用思精苦,发病而死,年五十四。追赠卫州刺史,谥曰文。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崔融与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为“文章四友”,诗文以“华婉”著称,朝廷大手笔多由其草拟。有文集六十卷。曾编《珠英学士集》,专选初唐朝士之诗,今存唐写本残卷二卷。王梦鸥以为《唐朝新定诗格》之撰与《珠英学士集》之编有关:“一则可为入选之诗张目;一则可以搪塞落选者之口,其有此书,信非徒作。”(《初唐诗学著述考》,页八十七)但据可以查明之诗例来看,《唐朝新定诗格》中为例之诗大多乃六朝作品,唐人仅崔明信、褚亮、上官仪三者而已,皆不及武后之世。据《唐会要》卷六十三云,《三教珠英》乃编成于武后大足元年(七○一年)。《珠英学士集》之编则更在此后。由此可知,《唐朝新定诗格》与《珠英学士集》未必有联系。 

据《文镜秘府论》所引《唐朝新定诗格》,其内容计有“十体”、“九对”、“文病”、“调声”诸节,除“调声”直承沈约之说以外,其余均唐人议论,与元兢《诗髓脑》颇为接近。所谓《唐朝新定诗格》,或相对于齐、梁时代而言。 

《唐朝新定诗格》虽不见中国历代书目著录。但后人伪托李峤之《评诗格》,实即剪取崔氏书而成。又旧题白居易之《文苑诗格》,其“依带境”、“菁华章”、“影带宗旨”、“雕藻文字”、“联环文藻”诸节,亦受崔氏书中“十体”节之影响。 

十 体

一形似体。二质气体。三情理体。四直置体。五雕藻体。六映带体。七飞动体。八婉转体。九清切体。十菁华体。 

一、形似体。 

形似体者,谓貌其形而得其似,可以妙求,难以粗测者是。诗云:“风花无定影,露竹有余清。”又曰:“映浦树疑浮,入云峰似灭。”如此即形似之体也。 

二、质气体。 

质气体者,谓有质骨而作志气者是。诗曰:“雾烽黯无色,霜旗冻不翻。雪覆白登道,冰塞黄河源。”此是质气之体也。 

三、情理体。 

情理体者,谓抒情以入理者是。诗曰:“游禽暮知返,行人独未归。”又云:“四邻不相识,自然成掩扉。”此即情理之体也。 

四、直置体。 

直置体者,谓直书其事,置之于句者是。诗曰:“马衔苜蓿叶,剑莹鸊鹈膏。”又曰:“隐隐山分地,苍苍海接天。”此即是直置之体。 

五、雕藻体。 

雕藻体者,谓以凡事理而雕藻之,成于妍丽,如丝彩之错综,金铁之砥炼是。诗曰:“岸绿开河柳,池红照海榴。”又曰:“华志怯驰年,韶颜惨惊节。”此即是雕藻之体。 

六、映带体。 

映带体者,谓以事意相惬,复而用之者是。诗曰:“露花疑濯锦,泉月似沈珠。”此意花似锦,月似珠,自昔通规矣,然蜀有濯锦川,汉有明珠浦,故特以为映带。又曰:“侵云蹀征骑,带月倚雕弓。”“云”、“骑”与“月”、“弓”是复用,此映带之类。又曰:“舒桃临远骑,垂柳映连营。” 

七、飞动体。 

飞动体者,谓词若飞腾而动是。诗曰:“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又曰:“月光随浪动,山影逐波流。”此即是飞动之体。 

八、婉转体。 

婉转体者,谓屈曲其词,婉转成句是。诗曰:“歌前日照梁,舞处尘生袜。”又曰:“泛色松烟举,凝华菊露滋。”此即婉转之体。 

九、清切体。 

清切体者,谓词清而切者是。诗曰:“寒葭凝露色,落叶动秋声。”又曰:“猿声出峡断,月彩落江寒。”此即是清切之体。 

十、菁华体。 

菁华体者,谓得其精而忘其粗者是。诗曰:“青田未矫翰,丹穴欲乘风。”鹤生青田,凤出丹穴。今只言“青田”,即可知鹤,指言“丹穴”,即可知凤,此即是文典之菁华。又曰:“曲沼疏秋尽,长林卷夏帷。”曲沼,池也。又曰:“积翠彻深潭,舒丹明浅濑。”“丹”即霞,“翠”即烟也。今只言“丹”“翠”,即可知烟霞之义。况近代之儒,情识不周于变通,即坐其危险。若兹人者,固未可与言。 

(以上《文镜秘府论》地卷) 

九 对

第一,切对。 

谓象物切正不偏枯。 

第二,双声对。 

诗曰:“洲渚递萦映,树石相因依。” 

第三,叠韵对。 

第四,字对。 

字对者,谓义别字对是。诗曰:“山椒架寒雾,池篠韵凉飙。”“山椒”即山顶也,“池篠”傍池竹也。此义别字对。又曰:“何用金扉敞,终醉石崇家。”“金扉”、“石崇”即是。又曰:“原风振平楚,野雪被长菅。”即“菅”与“楚”为字对。 

第五,声对。 

声对者,谓字义俱别,声作对是。诗曰:“彤驺初惊路,白简未含霜。”“路”是途路,声即与“露”同,故将以对“霜”。又曰:“初蝉韵高柳,密茑挂深松。”“茑”草属,声即与“飞鸟”同,故以对“蝉”。 

第六,字侧对。 

字侧对者,谓字义俱别,形体半同是,诗曰:“忘怀接英彦,申劝引桂酒。”“英彦”与“桂酒”,即字义全别,然形体半同是。又曰:“玉鸡清五洛,瑞雉映三秦。”“玉鸡”与“瑞雉”是。又曰:“桓山分羽翼,荆树折枝条。”“桓山”与“荆树”是。如此之类,名字侧对。 

第七,切侧对。 

切侧对者,谓精异粗同是。诗曰:“浮钟宵响彻,飞镜晓光斜。”“浮钟”是钟,“飞镜”是月,谓理别文同是。 

第八,双声侧对。 

双声侧对者,谓字义别,双声来对是。诗曰:“花明金谷树,叶映首山薇。”“金谷”与“首山”字义别,同双声对。又曰:“翠微分雉堞,丹气阴檐楹。”“雉堞”对“檐楹”,亦双声侧对。 

第九,叠韵侧对。 

叠韵侧对者,谓字义别声同,名叠韵对是。诗曰:“平生披黼帐,窈窕步花庭。”“平生”、“窈窕”是。又曰:“自得优游趣,宁知圣政隆。”“优游”与“圣政”,义非正对,字声势叠韵。 

夫为文章诗赋,皆须属对,不得令有跛眇者。跛者,谓前句双声,后句直语,或复空谈。如此之例,名为跛。眇者,谓前句物色,后句人名,或前句语风空,后句山水。如此之例,名眇。何者?风与空则无形而不见,山与水则有踪而可寻,以有形对无色。如此之例,名为眇。 

(以上《文镜秘府论》东卷) 

文 病

第一,相类病。“从风似飞絮,照日类繁英。拂岩如写镜,封林若耀琼。”此四句相次,一体不异。“似”、“类”、“如”、“若”,是其病。 

第二,不调病。是名不调,不调者,谓五字内除第一、第五字,于三字用上、去、入声相次者。平声非病限。此是巨病,古今才子多不晓。如“晨风惊叠树,晓月落危峰”。“月”次“落”,同入声。如“雾生极野碧,日下远山红”。“下”次“远”,同上声。如“定惑关门吏,终悲塞上翁”。“塞”次“上”,同去声。 

第三,丛木病。诗云:“庭梢桂林树,檐度苍梧云。棹唱喧难辨。樵歌近易闻。”“桂”、“梧”、“棹”、“樵”,俱是木,即是病也。 

第四,形迹病。形迹病者,于其义相形嫌疑而成。如曹子建诗云:“壮哉帝王居,佳丽殊百城。”“佳山”、“佳城”,非为形迹坟埏,不可用。又如“侵天”、“干天”,是谓天与树木等,犯者为形迹。他皆效此。 

第五,翻语病。翻语病者,正言是佳词,反语则深累是也。如鲍明远诗云:“鸡鸣关吏起,伐鼓早通晨。”“伐鼓”,反语“腐骨”,是其病。 

第六,相滥病。相滥者,谓“形体”、“涂道”、“沟淖”、“淖泥”、“巷陌”、“树木”、“枝条”、“山河”、“水石”、“冠帽”、“襦衣”,如此之等,名曰相滥。上句用“山”,下句用“河”;上句有“形”,下句安“体”;上句有“木”,下句安“条”。如此参差,乃为善焉。若两字一处,自是犯焉,非关诗处。或云两目一处是。 

第七,涉俗病。诗曰:“渭滨迎宰相。”官之“宰相”,即是涉俗流之语,是其病。 

(以上《文镜秘府论》西卷) 

调 声

傍纽者:“风小”、“月脍”、“奇今”、“精酉”、“表丰”、“外厥”、“琴羁”、“酒盈”。 

纽声双声者: 

土 烟

天 坞 

右已前四字,纵读为反语,横读是双声。错读为叠韵。何者?“土烟”、“天坞”是反语。“天土”、“烟坞”是双声。“天烟”、“土坞”是叠韵。乃“天”字而得双声、叠韵。略举一隅而示,余皆放此。 

(以上《文镜秘府论》天卷) 

猜你喜欢
  卷六百八十六·彭定求
  陆汉广·唐圭璋
  尹济翁·唐圭璋
  曹彦约·唐圭璋
  第十六折 北朝复地·冯梦龙
  卷九·袁华
  卷一百六十四·徐世昌
  卷一百三十六·徐世昌
  卷三十一·唐圭璋
  卷九·唐圭璋
  卷八十六·王奕清
  御制题宋版千家注杜工部诗史·佚名
  卷519 ·佚名
  卷一百二十六·陈元龙
  卷二百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陈旉·唐圭璋

      据词,旉或为孝宗时人。又有著农书之陈K,生熙宁九年。疑另是一人。   水调歌头   明月双溪上,胜景号金华。当年此夕,多少鸾凤杂云霞。共拥飘飖倦伯,来作人间英杰,王谢旧名家。纶綍妙文采,帷幄富忠嘉。   圣天子,形梦

  • 存家诗稿防·杨巍

    余自防习举子业不知为诗至嘉靖乙夘外补晋臬时督学使者为曹君纪山始提挈余为诗谓以唐人为宗且辨其体格余不甚解及余归田有四明吕山人者往来海上相与倡和共明此道聴其所谈亦不甚解平生得诗总之不下千篇门人李生善楷书因

  • 巻十一·顾瑛

    钦定四库全书草堂雅集卷十一元 顾瑛 编于立字彦成南康之庐山人故宋名将家幼明敏博学美谈笑学道防稽山中得石室藏书遂以诗酒放浪江湖间长吟短咏有二李风多防吴中与予特交善故于玉山草堂有行窝焉法书名画题品居多杨铁

  • 苏诗续补遗巻下·施元之

    宋 苏 轼 撰钱塘冯 景 补注今体诗二百九十三首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迹莱公昔未遇寂寞在巴东闻道山中树犹余手种松江山养豪俊礼数困英雄执版迎官长趋尘拜下风当年谁刺史应未识三公【宋史寇凖传字平仲华州下邽

  • 卷十六·施元之

    钦定四库全书 施注苏诗卷十六 宋 苏轼 撰 施元之原注 武进邵长蘅删补 诗四十八首 【起在彭城至元丰已未移守吴兴作】 云龙山观烧得云字 丁女真水妃寒山便火耘陨霜知已杀坯户听初焚束緼方熠燿敲石俄氤氲落点甘泉烽

  • 卷一百七十三·志第一百二十六·食货上一等·脱脱

        ◎食货上一   昔武王克商,访箕子以治道,箕子为之陈《洪范》九畴,五行五事之次,即曰"农用八政",八政之目,即以食货为先。五行,天道也;五事,人道也。天人之道治,而国家之政兴焉。是故食货而下,五卿之职备举于是矣

  • 卷之二百八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一百六十八·佚名

    光绪九年。癸未。八月。戊申朔。祭大社大稷。遣肃亲王隆勤恭代行礼。记注  ○上诣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丁丑皆如之。记注○谕内阁、徐用仪奏、遵查工程、请旨办理各一摺。所有泰陵宝城工程。

  • ●皇朝通典卷五十二·佚名

    禮十二 ○禮十二 嘉二 △嘉二 御門聽政 常朝 朝位 皇帝登極 上皇太后尊號徽號 尊封太妃太嬪 冊立皇后 冊封妃嬪一 ·御門聽政 (臣)等謹按國初定制每日聽政必御正門九卿科道各員齊集啟奏以為常典至雍正初始定御門之制凡

  • 小取第四十五·墨子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或也者,不尽也。假者,今不然也。效者,为之法

  • 韬光第四·佚名

    物之寓世,未尝不韬形灭影、隐质遐外以全性栖命者也。夫含奇佩美、炫异露才者,未有不以伤性毁命者也。故翠以羽自残,龟以智自害,丹以含色磨肌,石以抱玉碎质。此四者,生于异俗,与人非不隔也;托性于山林,寄情于物外,非有求于人也。

  • 原序·郑伯谦

    太平经国书原序先王无自私之心安家者所以宁天下也存我者所以厚苍生也三代以还人主始自私矣以天下遗其子孙故不得不为久恃无恐之计然天下犹因其自私之心而少安于其间至于秦隋魏晋南北之君淫荒狂惑则并与其自私之计而

  •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佚名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故。结出谶微。分别善恶都有五道。人作善恶有多少。嗔恚有薄厚。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何谓五道。一谓天道。二谓人道。三谓饿鬼道。四

  • 注华严法界观门·宗密

      唐 宗密注  注华严法界观门序    唐绵州刺史裴休述  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从本已来。灵明廓彻。广大虚寂。唯一真之境而已。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无有边际而含容万有昭昭于心目之间。而相不可

  • 卷第一·佚名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刘宋 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一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第一分初波罗夷法佛在须赖婆国。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诣毗兰若邑住林树下。其邑有婆罗门。名毗兰若。波斯匿王以此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三卷·圆照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三卷 (别录之四)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撰有译有本录中声闻三藏录第四声闻藏者小乘所诠之教也。能说教主则示生灭应物随缘。所诠之教则九部四含毗昙戒律。善男善女禀之而脱屣尘劳。缘觉声闻

  • 现果随录目录·戒显

    卷之一陈益修以力护关庙大士赐目  赵志清挂冠修行先几免祸  赵时雍施异僧一钱便获贤嗣  徐成民身理阴司刊行冥判  圆通师禀受大戒顿脱无常  朱纲魂游冥府论前世判事  隐圆师以礼忏放食消解夙冤  碧璠毁

  • 拾遗录·胡爌

    一卷。 明胡爌撰。此为杂考训诂之书。共分六类,一论语,二孝经,三孟子,四小学,五经说,六俪考。援引采辑,颇有根据。如其小学类中,据参同契证急就篇之老复丁。据诅楚文在秦惠文王二十六年,知小篆非韧自李斯。……其俪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