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魏元忠传

魏元忠,宋州宋城人。本名真宰,因避讳武则天母亲名号而改名。当初,他做太学生时,就志气倜傥,不把举荐放在心上,故累年未能升调。当时有一左史,是銩稨人,姓江名融,他撰写了《九州设险图》,全面记载了古今用兵成败方面的事。魏元忠就对这一内容加以训释解说。仪凤年中(679),吐番不断地侵犯边土。魏元忠到洛阳上密封奏章,论说朝廷命官用兵作战方面优缺点。唐高宗看了很是惊叹,于是授他为秘书省正字,令他在中书省听调遣,不久任监察御史。

文明年中(684),他迁任殿中侍御史。那年,徐敬业占据扬州作乱,左玉钤大将军李孝逸督军讨伐,武则天诏魏元忠监理军事。李孝逸到临淮,而他的偏将雷仁智被徐敬业的先锋部队挫败,接着徐敬业又攻陷润州,回兵来抗击李孝逸。李孝逸害怕敌军的力量,按甲不敢进军。魏元忠对李孝逸说“:朝廷因您是王室懿亲,所以委以这平定叛乱的大事,天下的安危,实在要靠这一次决战。况且国内太平日久,忽闻这叛乱,莫不注心倾耳,来等候诛杀叛逆的好消息。现在大军停而不进,这样对待世人的期望,万一朝廷派另外的将领来代替您,您将用何辞来解脱自己的带兵不前的罪过呢?最好是迅速进兵,以立大功。不然,灾祸就要临头。”李孝逸认为魏元忠的话对,于是率领部队准备进军讨伐。

当时,徐敬业驻兵于下阿奚谷,徐敬业的弟弟徐敬猷率领偏师逼进淮阴。魏元忠请先击徐敬猷,诸将都认为:“不如先攻徐敬业,徐敬业被打败,徐敬猷不战就可以生擒。如果击徐敬猷,那么徐敬业肯定会引兵援救,这样就会造成腹背受敌。”魏元忠道:“不然,敌人的劲兵精卒,尽在下阿奚谷,像蚂蚁一样拥来,只能一战而胜,否则,那我们就大势去矣。徐敬猷的军队,既不习战斗,又人少且弱,军心易浮动,我们大军临阵,其势必胜,既打败徐敬猷,我军乘胜而进,徐敬业如援救淮阴,计算行程则赶不到,他又怕我们进军江都,一定会在中途拦击,敌军劳倦,我军以逸待劳,打败他们就成必然之势。这就如追逐野兽,弱者先擒,哪里能舍弃一定可以捉到的弱兽,而去攻打难敌的强兵呢!这样恐怕不是善策。”李孝逸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引兵击徐敬猷,一战而破之,徐敬猷脱身逃遁。李孝逸于是进军,与徐敬业隔溪相拒,前军总管苏孝祥的守地被敌人攻破,李孝逸又害怕,想带兵退却。当初,徐敬业带兵到下阿奚谷,有流星坠落他们的军营中,到此时,又有群鸟飞噪于阵上。魏元忠说:“应验此情况,正是贼兵败亡之兆,现在风又顺荻草又干枯,火攻必有利。”坚持请求与敌决战,这样才平定了徐敬业。魏元忠因功升任司刑正,又升至洛阳令。

不久他被周兴诬陷下狱,将赴刑场行刑,武则天以魏元忠讨平徐敬业有功,特免死而发配贵州,当时传达命令的人将到刑场,先令他人飞往刑场传呼,监刑官马上释放魏元忠要他站起来。魏元忠道“:还不知道赦令是真是假,岂可随随便便就这样。”直到他听见了宣布命令,才起立致谢。观看的人都赞叹他临刑而神色不忧。圣历元年(698),他任侍御史,后升任御史中丞。后来又被来俊臣、侯思止陷害,再度流放于岭表。后来回到京师,授御史中丞。魏元忠前后三次被流放,当时的人都说他无罪。武则天曾对他说:“卿多次遭陷致罪,是何原因?”他回答说:“臣就像一匹鹿,罗织之徒,就像猎人,是想用臣的肉做羹罢了。这些人杀臣是想求得通达,臣又有何罪?”

圣历二年(699),他升任凤阁侍郎,任代理宰相,检校并州长史。未过多久,加授银青光禄大夫,迁任左肃政台御史大夫,兼检校洛州长史,治政清严,长安年中,相王为并州元帅,魏元忠任副职。当时奉宸令张易之曾纵容家奴欺凌百姓。魏元忠按法笞杀了家奴。权贵们莫不敬畏。当时,突厥与吐蕃多次侵犯边土,魏元忠为大总管抗击敌军,魏元忠在军中,持重自守,既未打胜仗,也未打败仗。中宗为太子时,魏元忠任检校太子左庶子。当时张易之、张昌宗权宠的状况一天比一天盛,倾朝官员都趋附于他们,而魏元忠曾为此上奏武则天:“臣承蒙先帝看得起,又受陛下的厚恩,不能为忠于国家尽死节,使小人能在君侧,臣之罪也。”武则天看了很不高兴。张易之、张昌宗由此含怒,趁武则天身体不好,便诬害魏元忠说他与司礼卿高戬私下同谋道“:主上老了,我辈当挟太子而令天下。”武则天听了,便把魏元忠收入狱中,召太子、相王及宰相到朝廷,让张昌宗与魏元忠在殿前对质,反复不能决断。张昌宗又要凤阁舍人张说做证人,张说开始答应了,等到武则天召他到殿前验问时,张说据实说魏元忠实无此证。武则天才明白魏元忠被诬害,但因张昌宗的缘故,特贬授端州高要县尉。

中宗即位,派驿马专程召回魏元忠,授卫尉卿,任代理宰相。十日,又迁任兵部尚书,主管军国大事如故。不久,又进拜侍中,兼检校兵部尚书。当时武则天死了,中宗居丧,多不视事,军国大政,独委魏元忠代理数日。未过多久,魏元忠任中书令,加授光禄大夫,封齐国公,监修国史。神龙二年(706),魏元忠与武三思、祝钦明、徐彦伯、柳氵中、韦承庆、崔融、岑羲、徐坚等撰写《武则天皇后实录》二十卷,编辑文集一百二十卷上奏。中宗称善,赐魏元忠五色绸千段。还封他的儿子卫王府咨议参军魏升为任城县男。当时魏元忠特别受宠于皇上,当朝用事。当初,魏元忠在武则天朝中做宰相时,议者都认为他公正洁廉。到此时再度任宰相,天下人莫不引颈盼望,希望他有所弘扬。但魏元忠依附权豪,抑弃寒俊,竟然不能赏善罚恶,勉修时政,议者因此责备他。四年秋,他代唐王景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令,仍兼兵部尚书,监修国史。不久,魏元忠请求还乡扫墓拜祖,皇上特赐锦袍一领、银千两,并给千骑官四人,充当他的左右随从。并亲书:“衣锦昼游,在乎此日,散多敷惠,谅属斯辰。”魏元忠到故乡,竟自藏白银,无所救济施舍。到归朝时,皇上又亲自到白马寺来迎接慰劳他,其恩遇达到如此程度。

这时,安乐公主曾私下请皇上废除节愍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中宗以此事问魏元忠,魏元忠坚持说不可,才作罢。不久,魏元忠任左仆射,其他职务如故。魏元忠嫉妒武三思专权用事,心中常生愤慨之情,叹息不已,总想除掉武三思。三年秋,节愍太子起兵诛武三思,魏元忠及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都暗中参与其事。太子既斩了武三思,又率领军人到宫门外,将请求废除韦后为庶人,在永安门遇上魏元忠的儿子太仆少卿魏升,便胁迫令他顺从。节愍太子带兵到玄武楼下,李多祚等犹豫不战,魏元忠又持两端,因此起兵未成功,魏升被乱兵所杀。中宗以魏元忠有平寇之功,又一向为高宗、武则天所看重,竟没有因魏升的事受累,委任如初。

此时,武三思的死党。兵部尚书宗楚客与侍中纪处讷等又拿魏升的事,证明魏氏父子与节愍太子同谋叛逆,请求抄斩三族,中宗未允许。魏元忠惧怕不能自安,上表坚请告老还乡,皇上亲自手批,免除左仆射,加特进的最高荣誉职,封齐国公告老还乡,但还是初一、十五上朝。宗楚客等又拉拢右卫郎将姚庭筠要御史中丞举报魏元忠,因此贬为渠州员外司马。侍中杨再思、中书令李峤都依从宗楚客的旨意,来使魏元忠致罪,惟有中书侍郎萧至忠主张对魏元忠从宽原宥。宗楚客大怒,又派给事中冉在雍与杨再思再上奏,说:“魏元忠既有叛逆罪的嫌疑,不适合授内地官。”于是魏元忠又降迁思州务川县尉。过了不久,宗楚客又令御史袁守一上奏“:武则天过去在三阳宫有疾,内史狄仁杰奏请陛下监国,魏元忠秘密进言说不可。据此,就可以知道魏元忠怀叛逆之心由来已久,伏请从严加罪诛除。”中宗对杨再思等说“:我想这件事,这是袁守一的大错,人臣忠于主上,必在一心,哪里有主上稍有不安,就请出太子来主管国事的?这实际上是狄仁杰私心讨好,并不是魏元忠有什么过失。袁守一假借前事来给魏元忠罗织罪名,这哪是什么判罪的道理。”宗楚客等到此才算罢休。魏元忠到涪陵去世,享年七十余岁。

景龙四年(710),追赠魏元忠尚书左仆射,齐国公、本州刺史,又令把他的灵柩送回老家安葬,睿宗即位,又亲旨令魏元忠遗骸陪葬定陵。景云元年(710),又降旨“:故左仆射、齐国公魏元忠,代合众望,可称得国之贤良。他历事三朝,都极忠诚干练,晚年遭贬谪,并不是他有罪。应当按功归还他的儿子著作郎魏晃实封一百户。”开元六年(718),谥号为贞。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一 宋隐 王宪 屈遵 张蒲 谷浑 公孙表 张济 李先 贾彝 薛提·魏收
  卷一百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二·张廷玉
  卷一百0八 晉紀三十·司马光
  卷十八·杨士奇
  ◎洪宪皇子之真迹·李定夷
  ●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六·温睿临
  三三五 山西巡抚觉罗巴延三奏汇缴应销书籍板片折·佚名
  顾荣传·房玄龄
  刘宗周传·张廷玉
  卷三百四十五·杨士奇
  ●皇朝通典卷四十三·佚名
  慎国政·朱元璋
  136.反复无常的侯景·林汉达
  同治七年二月十五日·曾国藩
  八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二十一·彭定求

        卷821_1 【吊灵均词】皎然   昧天道兮有无,听汨渚兮踌躇。期灵均兮若存,   问神理兮何如。愿君精兮为月,出孤影兮示予。   天独何兮有君,君在万兮不群。既冰心兮皎洁,   上问天兮胡不闻。天不闻,神莫睹,若

  • 高唐赋译文·宋玉

    从前,楚襄王和宋玉游览云梦台,远望高唐观,高唐观上云气特异,状如峰峦,升腾直上,忽然又改变形状,顷刻之间,千变万化。襄王问宋玉:“这是什么云气呀?”宋玉回答:“这就是所说的朝云。”襄王又问:“什么是

  • ◆巢松翁陆居仁(云松野褐集)·顾嗣立

    居仁字宅之,华亭人。以诗经中泰定三年丙寅乡试第七名。隐居教授,自号巢松翁,又号云松野褐、瑁湖居士。与杨廉夫、钱思复游,没,同葬于山东麓,号「三高士墓」。梧溪王逢挽宅之诗云:「游戏清真帖,优长雅颂文。世方趋赵孟,天竟滞刘

  • 第四十六回 考文才怀疑莫释·陈端生

    第四十六回考文才怀疑莫释诗曰:谓他人父莫我顾,巧语能诗路女装。鱼目混珠虽暂饰,乱玉岂能藏碔砆。话说孟春廿二日,假丽君进了京师。那督抚的本章,先已奏闻了天子。元帝一观此本,立刻驾临午朝。一面急召孟龙图父子,一面飞宣

  • 卷一百四十八·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四十八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盘洲集卷上洪适初名造后更今名字景伯皓长子绍兴十二年中愽学宏词科孝宗朝歴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提举太平兴国宫卒諡文恵有盘洲集方

  • 卷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高宗皇帝帝讳治文皇第九子始封晋王贞观十七年立为皇太子在位三十四年諡曰天皇大帝集八十六卷今失传存诗八首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咸亨四年太子弘纳妃裵氏有司奏贽用白雁适苑中获之】龙楼

  • 第七十八回 迫诛奸称戈犯北阙 僭称尊遣将伐西秦·蔡东藩

      却说张贵人弑主以后,自知身犯大罪,不能不设法弥缝,遂取出金帛,重赂左右,且令出报宫廷,只说孝武帝因魇暴崩。太子德宗,比西晋的惠帝衷,还要暗弱,怎能摘伏发奸?会稽王道子,向与孝武帝有嫌,巴不得他早日归天,接了凶讣,暗暗喜欢,怎

  • 卷一百十八·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一百十八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

  • 礼四八·徐松

    禡祭天头原批:「军礼。」【宋会要】太(祖)[宗]太平兴国五年十一月十日,帝亲征河东。出京前一日,遣右赞善大夫李斡、潘慎修就出郊用少牢祭蚩尤禡牙。又令着佐郎李巨源就北郊望气坛,用香柳枝、灯油、乳粥、酥(密)[蜜]、饼果

  • 第二节 文帝外攘·吕思勉

    隋初外患,莫如突厥。文帝之于突厥也,勤兵力甚少,而收安攘之效极宏,虽突厥内乱,有以启之,然帝与其贤臣长孙晟运筹帷幄之功,不可没也。突厥强盛,始于木杆,至佗钵,因周、齐之争相交结而益骄,已见《两晋南北朝史》第十六章第九节。木

  • 应务·吕坤

      闲暇时留心不成,仓卒时措手不得。胡乱支吾,任其成败,或悔或不悔,事过后依然如昨世之人。如此者,百人而百也。  凡事豫则立,此五字极当理会。  道眼在是非上见,情眼在爱憎上见,物眼无别白,浑沌而已。  实见得是时,便要

  • 思辨録辑要卷九·陆世仪

    修齐类鉴明王先生曰人处末世功名心须是放淡予问何以能淡曰只是安个命字予曰命字上须再加个义字功名亦人所不可无须是实实有个自得处方能淡得所谓内重则外轻也不是学而时习之有朋自逺方来如何说人不知而不愠君子疾没世

  • 跋·徐祯稷

    余斋先生世载盛德躬修周程之行而不肯讲学畏得名也所著耻言二卷字字药石然仅以传示子孙亦不付梓呜呼先生之逃名也至矣骐从友人处得而读之竦然如对严师因跋数语于后以志幸焉壬戌冬十一月后学吴骐敬书

  • ●牧鑑卷之九·杨昱

    汀郡楊 昱東谿輯長白榮 譽子譽校接人四(二)◆接人四(二)困窮四之五(共二十七條)黠詐四之六(共二十七條)賓旅四之七(共九條)貴勢四之八(共二十九條)○困窮四之五(共二十七條)大禹謨曰不虐無告不廢困窮梓材曰無胥戕無胥虐至于敬寡至

  • 昇忉利宫为母说法品第二十一·马鸣

    以正法甘露,充饱世间人。下解脱种者,皆放受其报。佛功德犹日,正法喻光明。戒品水清凉,生於天泉池。母妙宝芙蓉,及天林树花。欲令时开敷,故佛昇忉利。日光昼照空,月炎曜於夜。佛照天世间,若干严饰好。日天子生念,谓日王来至。以

  • 大乘义章 第十二卷·慧远

    大乘义章 第十二卷远法师撰净法聚因法中。此卷有三十一门(五愿义 五戒义 五品十善义 五停心义 五圣支定义 五圣智三昧义 五智义 五忍义 五种菩提义 五种方便义 五种善法义 五行义 五生义 五无量义

  • 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中·圆照

    甲戌岁西明寺翻经临坛沙门圆照集上四朝应制所翻经论及念诵法并修疏记碑表录集等总三百四十二卷(并目录三百四十五卷)一百九十三卷经论及念诵法六十四卷经律疏义八十六卷贞元新集古今制令碑表记录并目八十九卷六十四卷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羯耻那衣事·佚名

    一卷,唐义净译。明功德衣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