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颜师古传

颜师古,雍州万年人,是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的孙子。其先本是琅笽临沂人,世代在江左为官;到颜之推先后在北周北齐做官时,才入居关中。颜师古的父亲颜思鲁,因学识文才受到人们的称许,武德初年曾任秦王府记事参军。师古从小受到家学的熏陶,博览群书,尤其精于训诂之学,擅长写文章。隋文帝仁寿年间,由尚书左丞李纲推荐,被任命为安养县的县尉。尚书左仆射杨素见师古年轻体弱,因而问他说:“安养是个难以治理的县,如何能担当此任?”师古回答说“:割鸡焉用牛刀。”杨素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奇。师古到任后果然以办事能干,把地方治理得好而闻名。当时薛道衡是襄州总管,与其祖是旧交,又喜欢师古的文才,有所著作,曾让他指摘文章中的毛病,与他非常亲昵。后来师古因事被免官回到长安,十年之间不被起用,生活无着,靠教授学生维持生活。

李渊起义反隋,师古到长春宫谒见,被授予朝散大夫之职。跟随平定京城,拜敦煌公府文学,转起居舍人,再迁中书舍人,专掌机密。当时军国政务繁多,凡是诏令,都经他亲手完成。他明于政务事理,所草拟的册奏工整美好,是当时他人所不及的。太宗即位,擢升他为中书侍郎,封为琅笽县男。师古因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满,恢复中书侍郎之职,过了一年多,师古因事被免去官职。

太宗认为经书经历的时间久远,在长期的辗转传抄过程中文字讹谬很多,命令师古在秘书省考定《五经》文字,师古做了很多订正,五经定本撰成后,上奏皇上。太宗又召集诸儒重新进行详细的评议,当时诸儒对承袭的师说相习已久,都一起非议五经定本。师古总是根据晋、宋以来的各种古今版本,对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做了清楚明白的回答,广征博引论据详明,都出乎大家意料之外,诸儒没有不叹服的。于是太宗令师古兼任通直郎、散骑常侍,把他考定的书颁布于天下,令读书人学习。

贞观七年(633),师古被任命为秘书少监,专管校订古书的工作。所有大家疑惑不解的奇文难字,他都能一一辨析清楚,说明其深隐的本源。那时他多引导后进的学者进行校雠,师古抑制家世清贫、门第不高的人,让出身富贵、有权势的人占先,即使是富商大贾也引荐提携他们,众人非议说师古收受贿赂,因此出京任郴州刺史。师古还未走,太宗惜其才,对他说:“卿的学识,可称是优良的,可是尽孝当官,却不能被社会上公正的舆论所赞许。现在授郴州刺史,是卿自作自受。朕念及卿从前受差遣、任用,不忍远弃,卿应当深刻地告诫自勉。”于是重又授师古任秘书少监。师古已经仗恃自己的才能,又早受朝廷驱使,屡次被任用,到多次有罪受到谴责后,心里非常沮丧。从此关起门来不与外界来往,杜绝宾客,放意园林亭院,戴着葛布头巾身穿粗布衣服,然而搜求古代遗踪和古董器物,深爱不已。不久又奉诏令与博士等撰定五礼,贞观十一年(637),五礼修成,师古晋升为子爵。当时承乾为皇太子,命师古注释班固的《汉书》,师古对《汉书》解释详明,深为学者所看重。太子承乾奉表呈给太宗,太宗命令将师古所注之书收藏入秘阁。赏赐给师古帛物二百段、良马一匹。

贞观十五年(641),太宗下诏,准备去泰山行封禅礼,主管的官吏与公卿和诸儒博士一起详定封禅仪式,太常卿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任封禅使,当时的舆论者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师古上奏说“:臣撰定的《封禅仪注书》在贞观十一年(637)春修成,当时诸儒参与评议,认为适中。”于是太宗诏令公卿审定师古新撰封禅仪注可否,大家多依从师古的说法,然而泰山封禅礼最终没有成行。师古不久升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贞观十九年(645),师古跟随太宗东巡,在途中病故,时年六十五岁,谥号为戴。有文集六十卷。他所注释的《汉书》和《急就章》,在当时广为流传。永徽三年(652),师古的儿子颜扬庭任符玺郎,又上表奏呈师古所撰的《匡谬正俗》八卷。高宗下诏令将书交付给秘书阁,依例赐给颜扬庭帛五十匹。

猜你喜欢
  列传第四十六 王舒(子允之) 王廙(弟彬 彬子彪之 彬从兄棱) 虞潭(孙啸父兄子 斐) 顾众 张闿·房玄龄
  卷二百十八 列传五·赵尔巽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一·李心传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九·佚名
  卷之二百三十二·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八十八·佚名
  首卷二·佚名
  卷三十三·叶盛
  ●瀋館錄卷五·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纪昀
  绎史卷四十八·马骕
  弘一大师最后一言--谈写字的方法(2)·李叔同
  史记集解卷六十一·裴骃
  第七章不知亦能行·孙中山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刘子寰·唐圭璋

      子寰字圻父,号篁栗,建阳人。嘉定十年(1217)进士。居麻沙。早登朱熹之门,刘克庄序其诗。   昼锦堂   思纵步,时自驻篮舆,策杖荒郊。为有柔荑可坐,野菜时挑。思忆家山行乐处,片心时逐野云飘。歌长铗、遥寄故人,归路赋隐辞

  • 列传九·薛居正

    氏叔琮,尉氏人也。唐中和末,应募为骑军,初隶于庞师古,为伍长。叔琮壮勇沈毅,胆力过人。太祖讨巢、蔡于陈、许间,叔琮奋击,首出诸校,太祖壮之,自行伍间擢为后院马军都将。时东伐徐、郓,多历年所,叔琮身当矢石,奋不顾命,观者许焉。累

  • 卷四十·五代(前后蜀)·蒋一葵

    【王后主衍】 〔字化源。建幼子,小徐妃生也。建闻成都徐氏二女并有国色,纳后宫,姊为淑妃,妹为贵妃。衍继位,册贵妃为太后,淑妃为太妃。衍好私行,往往宿于娼家酒楼。索笔题曰:“王一来去。”恐人识之,乃禁

  • 卷之二百六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序·郭居仁

    宋端平中昭武李文子尝仕于蜀蒐择史传自秦取南郑至宋平孟昶上下千二百年事之系乎蜀者为书拾卷凡一统之离合地势之险易贤才之衆寡攻守之得失与夫忠顺致福之基逆乱取祸之原莫不毕举而详之名曰蜀监殿下受封兹土既笃志二帝

  • 安帝纪·房玄龄

    安皇帝名叫司马德宗,字德宗,孝武帝的大儿子。太元十二年(387)八月十八日,立为皇太子。太元二十一年(396)九月二十日,孝武帝死。二十一日,太子登上皇帝位,大赦天下。二十三日,任司徒、会稽王司马道子为太傅,代理政事。十月初四

  • 卷之一百五  海槎餘錄(明)顧■〈山介〉 撰·邓士龙

    (海槎餘錄一卷,明顧■〈山介〉撰。顧■〈山介〉,字匯堂,江蘇蘇州人。官至南安知府。是錄為■〈山介〉嘉靖初官儋州時所著。) 儋耳孤懸海島,非宦遊者不能涉,涉必有鯨波之險,療厲之毒。黎獠之冥頑無法,為茲守者,多不能久,久亦難其

  • 太祖髙皇帝圣训序·努尔哈赤

    朕惟神圣首出济世觉民立徳立功立言三者统而有之盖仁义中正之极定于厥躬布诸纪纲为巍巍之帝业颁诸诰令成洋洋之圣谟文教彰眀覃被海宇炳乎如日月之照临穷天地亘古今而莫不仰焉于戏盛哉洪惟太祖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

  • 卷七十·程公说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七十    宋 程公说 撰郑世本第三定公       献公声公定公【谥法纯行不爽曰定】【名宁简公子昭十二年嗣立明年改元至二十八年卒在位十八年】昭公传十三年秋七月晋合诸侯于平丘子产

  • 应罗斯福总统邀请之和平建议·太虚

    ──二十九年三月──罗斯福总统阁下:六七年来阁下在泛太平洋会议等,屡发关于维持或创造国际和平之言论,余响应赞同者亦已多次;尤于最近一二年,阁下益努力国际和平运动,余亦觉现在唯阁下有运用其地位声望与权力,以维持或创造

  •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九·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尔时世尊度彼六十贤众已。复思何人先可受化。乃忆西曩野你聚落之中。有难那及长女并眷属等堪先受化。忆念我昔苦行去时经过彼舍。时难那及长女并眷属等。共

  • 杂宝藏经卷第六·佚名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昙曜译  帝释问事缘  度阿若憍陈如等说往日缘  差摩释子患目归依三宝得眼净缘  七种施因缘  迦步王国天旱浴佛得雨缘  长者请舍利弗摩诃罗缘  (七三)帝释问事缘  如是我闻。一时佛

  •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二卷·龙树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二卷龙树菩萨集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尔时帝释天主。首戴摩尼殊妙宝冠。从忉利天。来诣佛所。见佛身相。众德庄严。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头面敬礼佛

  • 第十 入出息相应·佚名

    第一 一法品[一]第一 一法一舍卫城……园。二……说曰:三“诸比丘!修习于一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以何为一法耶?入出息念是。诸比丘!于入出息念,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

  • 剑侠传·王世贞

    文言短篇小说集。明王世贞编。二卷。此书明吴琯《古今逸史》本题为唐人撰,不著名氏,二卷。《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小说家类存目著录即据此本,谓为“皆记唐代剑侠之事,与《太平广记》一百九十三卷至一百九十六卷所载豪侠四卷

  • 揽辔录·范成大

    地理著作。不分卷,为纪行之作。南宋范成大撰。1卷。孝宗乾道六年(1170),作者以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国。范成大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闰五月被命为资政殿大学士,与崇信节度使康谞出使金国。六月出国门,八月渡淮入金。

  • 白圭志·崔象川

    清代白话才子佳人小说,四卷十六回,又称《第八才子书》,石印本改名《第一才女传》。题“博陵崔象川辑”, “何晴川评”,首有晴川居士序。 崔象川,生平不详,除本书外,尚写有《玉蟾缘》。晴川居士序称:“戊午之夏,博陵崔

  • 摩诃般若波罗密钞经·佚名

    苻秦天竺沙门昙摩蜱共竺佛念译,五卷。共十三品,亦同道行,而文来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