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狄仁杰传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氏。小时候,门人中有被杀害的,吏就此事前来盘问,众门人争辩、讨论。仁杰仍诵读书文不放下,吏责备他,他回答说“:正在书卷中与圣贤对话,哪有空闲同时与俗吏说话呢?”后被推举为通晓经术的人才,升调做汴州参军。受到吏的诬告,黜陟使阎立本召见并讯问他,觉得狄仁杰的才能不同一般,带有歉意说:“圣人仲尼称观过知仁,你可以说是沧海遗珠啊!”

极力推荐他,使他得授并州法曹参军。

狄仁杰的父母亲住在河阳,他登上太行山,回头远望,见白云孤飞,对左右说:“我的父母亲就住在它的下面。”望了很久、很久,直到白云移了位置,他才离去。

同一知府的参军郑崇质的母亲年老多病,又碰上郑崇质被派出使边远之地。

仁杰对他说“:你能够让母亲因您远在万里而忧愁吗?”于是,向长史蔺仁基建议代替郑前去,仁基嗟叹赞美狄、郑的情谊,这时,仁基正与司马李孝廉不和,有感而对李说:“咱们不觉得惭愧了。”蔺、李二人相处得如当初那样好了。每一提及,就说:“狄公贤德,北斗以南,仅此一人而已。”

过了不久,狄仁杰升迁为大理丞,一年之中,判完了积压的案件达一万七千人之多,被当时的人称颂为“平恕”。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由于用斧误砍昭陵的柏树,按律定罪应当免死,唐高宗却下诏书要杀他们。

仁杰上奏章申述他们不应当论死,高宗发脾气说:“这是使我背不孝子孙的罪名,一定要杀。”仁杰说:“西汉有偷盗高庙玉环之事,汉文帝想要灭其族,张释之在朝廷直言规劝说‘:假如盗取了长陵一把土,将如何按律加其罪?’于是罪只杀一人。陛下的法律悬挂在宫外阙门上,法律规定本来就有差别等次的,罪不至于死而让他们去死,这是什么缘故呢?

现在误砍一株柏树,就杀掉二位大臣,后世之人将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主呢?”高宗的心里疙瘩解开了,于是免去了二人的死罪。过了几天,任命狄仁杰为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以为得宠而放纵自己,肆无忌惮,仁杰上奏弹劾,列其罪恶。

诏书下,意在宽宥。仁杰说:“朝廷如果借缺乏贤才而宽恕他们,那像本立这样的人倒不少。陛下怜惜有罪,而让成文的法律有亏损,怎么办呢?我愿率先被斥,让满朝文武大臣有所警戒。”于是,本立抵罪。由于这,朝廷纪纲肃然。仁杰出使岐州时,有数百逃亡的士兵,抢劫过往行人财物,致路不畅通。官府捕捉盗党并严加审讯,余党则四处作乱而又制止不住。仁杰说“:这是他们走投无路而成了祸患。”于是公开说明自首的待遇。

凡捕捉到的告诉他们后就放了,使他们相互知晓。结果,这些盗徒都来归案自首。高宗赞叹仁杰权宜达变得当。

仁杰升迁为度支郎中。高宗驾幸汾阳宫,仁杰为知顿使。并州长史李氵中玄以路必经妒女祠,民间传言盛服经过,会招致风雷交加为由,征发数万士卒改修皇帝经过的驰道。仁杰说:“天子出行,风伯为之清尘,雨师前来洒道,为什么要回避妒女呢?”于是,制止了这次徭役。

高宗嘉奖仁杰说“:真正的大丈夫啊!”仁杰出任宁州刺史,安抚各戎部落,深得他们的欢心,宁州郡人立碑颂扬这件事。

仁杰调入朝廷,拜为冬官侍郎,任江南巡抚使出使。吴、楚一带民间习俗,滥设祠堂。仁杰下令禁止,毁掉祠堂一千七百余座,只留下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的祠堂四座。

仁杰转调文昌右丞,出任豫州刺史。

当时越王的兵被打败,剩下党羽二千多人论罪当死。仁杰收缴了他们的兵器,上密奏说:“臣想有所陈奏,又似乎在替叛逆之人说理;不说,将连累陛下没有体恤之意,奏章写好了又毁掉了,我拿不定主意。这些人都不是本意要作乱,而是被胁迫、连累成这样的。”不久,诏令下,全都被贬到边疆戍卫。他们被押解出宁州时,父老乡亲迎着并安慰他们说:“狄使君使你们活着啊!”因而,他们都相聚在碑下哭泣。这些囚徒斋戒三日后才离开宁州,到了被流放的处所,又为狄仁杰立碑。当初,宰相张光辅讨伐越王,仗军功自傲,多有过分的索取,被仁杰拒绝。

光辅发怒说“:州府难道轻视元帅不成?”

狄仁杰说:“乱河南的只是越王一人,您率领三十万之众来平息叛乱却放纵他们残暴横行,使无辜的百姓都坠入涂炭之中,这是死了一个越王,却生出了一百个越王。况且,王师一到,百姓的归顺数以万计,从城上缒下的人,把城外的四面都走成了小路。您为什么放纵邀功请赏的人以杀害投降之人来作为功劳,使得喊冤的痛哭之声响彻上天?假如我能得到上方斩马之剑加到您的脖子上,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张光辅还朝,上奏报狄仁杰不谦虚谨慎,狄仁杰被贬谪为复州刺史,后又被谪迁为洛州司马。

天授二年,狄仁杰以地官侍郎的身份,同时领风阁鸾台平章事。武后对他说“:你在汝南有政绩,但也有诋毁你的人,要想知道他吗?”仁杰辞谢说:“陛下您认为是错的,臣一定改正错;认为我没有错,那就是臣的幸运。诋毁之人是谁,我不愿意知道。”武后赞叹他为忠厚长者。当时太学生紧急求见,武后闻报认为可以。仁杰说“:人君只有生杀权柄不能借给他人,至于签署文书、上奏请见应当责成有关部门去办理。尚书省决断事务,左、右丞不管拘捕;左、右丞相不判决囚犯,何况天子呢?太学生们告见,这是丞、簿的职责,如果报告允许谒见,那些贵胄弟子多达数千人,得下多少诏令呢?

只要将明文规定告诉他们就行了。”武后采纳了仁杰的意见。

狄仁杰被酷吏来俊臣诬陷犯了谋反罪,被捕入狱。这时,其他受牵连的人犯害怕来俊臣的严刑拷打,都含屈招认,只求听到减免死罪的消息。来俊臣提审仁杰,仁杰说:“周朝革命,我是唐臣,谋反历来就是事实。”来俊臣用木棒毒打,抓入牢狱。来手下的一个亲信王德寿利用感情到狱中对仁杰说“:我的意思是让你的处境求得稍微好些,只要你肯供说杨执柔是你的同党,我就设法开脱你的死罪。”仁杰叹气说:“老天在上,我狄仁杰能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吗?”说完就用头碰柱,血流满面。王德寿害怕了,赶紧溜掉。时间久了,看守渐渐松怠,于是,狄仁杰便借了笔,在布上写了奏章,放在褚色的破衣内,对牢中看守说:“天热了,请把这衣送到我家,让他们把里面的棉花去掉。”仁杰的儿子狄光远见到衣内的奏章,就送呈武后,武后派使者去视察。来俊臣让狄仁杰穿着官服出见使者,并秘密下令要王德寿以狄仁杰的名义写了一道谢死表,交给使者带回。后来,武后召见狄仁杰问道:“你为什么要谋反?”狄说“:我并没有谋反,而是差一点被无辜打死。”武后拿出谢死表给他看,狄说:“这不是我写的。”武后知道了这是别人代笔捉刀搞的花招,便免去了狄仁杰的死罪。武承嗣多次请求诛杀狄仁杰,武后说“:免死令已下,不可追回了。”这时,被诬陷的凤阁侍郎任知古等人七族全都得到宽宥。御史霍献可用头叩金殿玉阶苦苦力争,要一定杀掉狄仁杰等,于是贬谪狄仁杰为彭泽令,彭泽邑人为仁杰立长生祠。

万岁通天年间,契丹攻陷冀州,河北军民为之震惊恐慌。这时,狄仁杰被提升做魏州刺史。前任刺史害怕贼兵到,驱赶老百姓去保卫城池,修整守城器械。

仁杰到任后,说:“贼兵还在远处,何必自己使老百姓疲惫?万一敌虏来了,我自有办法对付,何必预先劳累他们?”于是,把全部守戍的老百姓放回去耕田。敌虏听到这个消息也引兵退去。老百姓爱护拥戴狄仁杰,又为他立祠。过了不久,仁杰又转任幽州都督,武后赐给他紫袍、龟带,还亲自制十二个金字在袍上,以表彰他的忠诚。

仁杰奉诏回京拜为鸾台侍郎,又同时领凤阁鸾台平章事。这时,正发兵戍守疏勒四镇,老百姓不堪其苦,怨声载道。仁杰规谏说:“上天生下四夷,都在先王的疆域之外。东与沧海相距,西有流沙阻隔,北被大漠横断,南有五岭隔绝,这是上天用来界别中外的。这是有上古典籍所记载、声威教化所及的,凡三代不能达到的,国家兼吞了它。诗人崇尚在太原少有攻伐,在江、汉施行教化,这样追溯久远的前代后裔,就在我国的版图之内,远远超过了夏、商时期啊!现在却到域外荒凉之地去实施武力,求得功劳,耗尽府库的财物,去争那贫瘠的不毛之地,就是得到了这些地方的人也增加不了多少赋税,得到了这些土地又不能耕田养桑,只求夺冠统率远夷,却不从事巩固本土,安定民心,这是秦始皇、汉武帝的所作所为啊!传云:‘再走翻了车的轨迹,未必就安全。’这话说的虽是小事,也可用来比喻国家大事。

“臣以为国家的军旅每年出动,调度的费用习以为常地逐年增多,右边戍守四镇,左边驻防安东,国库空虚,辗转运输的车辆在路上往来不绝,服役在外的人时间长了,怨妇旷夫必然会多。上对此如不体贴抚恤,那政令就不会行得通;政令行不通,就必然会使有害之气发生;有害之气发生,那毒虫螟蛉就会生长,水灾旱灾就会泛滥了啊!正值现在关东发生饥荒,蜀、汉之地有人流亡,江、淮及其以南地区苛捐杂税从未停止过。百姓不能再生存下去了,那就只好相继为盗,国家的本与根一动摇,忧思就不会少啊!

之所以这样,都是因为贪功而伐域外,耗尽中原了啊!以往汉元帝采纳贾捐之的计谋,停止了对珠崖用武,宣帝用魏相的策略,放弃了车师的土地。贞观年间,攻克平息域外九姓部落,册封李思摩为可汗,让他统率各个部落,夷狄有叛乱的就讨伐,有投降的就安抚,这就有避免消耗、保存实力的意义而没有远戍劳苦百姓的徭役。现在阿史那斛瑟罗是阴山贵胄之后,历代雄驻沙漠,如果委任他驻守四镇,以统率域外各部落,封其为可汗,派遣他抵御寇患,那国家既有扶植部落的好处,又没有辗转运输的劳苦。放弃四镇,使中原得到好处;罢守安东,辽西获得实惠,节省远戍的军费集中兵甲器械镇守要塞,恒、代的镇守牢固,边关州郡也就丰足了啊!

“况且,行仁政的外域安宁,可以缓解域内危机。陛下应下诏让边关军队谨慎守备,以逸待劳,那么将士们会力量倍增;以主抵御客侵,那我方就会得到方便;坚壁清野,敌寇就什么也得不到。如果他们主动出击,深入就有寸步难行的忧虑,浅入又没有缴获俘虏的好处。这样,不到几年,四镇与安东二处的敌寇可以不用讨伐就臣服了。”

又请求废安东,恢复高姓的做君长,免去江南辗转运输粮草,让百姓得到安宁。这些意见未被采纳。

张易之曾经不在意地请教自身安全的计谋,仁杰说:“只有劝武后迎回庐陵王可以免除祸患。”这时,武后想立武三思为皇太子,为此询问宰相,众大臣都不敢回答。仁杰说:“依臣看,上天和百姓都没有厌弃唐的仁德。此刻,匈奴侵犯边境,陛下让梁王三思在市上招募勇士,过了一个月还不到一千人。庐陵王代替梁王做这件事,不到十天,就募兵五万。

现在要承继大统,非庐陵王不可。”武后大怒,罢议。过后好长一段时间,武后召见仁杰说:“朕多次梦见博双陆而不胜,这是什么原因?”这时,狄仁杰与王方庆都在,二人同时回答:“博双陆不胜,无子啊!上天有意用这警戒陛下呀!况且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一动摇,那天下就危险了。文皇帝冒刀刃箭林,冲锋陷阵,勤奋用力夺得天下并传之后代子子孙孙。先帝病危,诏令陛下监国。陛下获取帝位十几年,又要传位给三思。况且,姑侄与母子哪个亲?陛下立庐陵王为皇太子,您驾崩后能常享宗庙,若立三思为皇太子,宗庙里就不会有您这姑姑的神主牌位了。”武后感悟,当天就派徐彦伯到房州迎接庐陵王,庐陵王到后,武后把庐陵王藏在王帐中,召见仁杰说庐陵王的事。仁杰恳请意切,以致哭泣不能停止。武后让庐陵王出来,说:“还你皇太子。”仁杰跪拜叩头,说:“太子回来了,还没人知道,人言纷纷,怎么才能让人相信呢?”武后认为对,就下诏令,使皇太子住在龙门,然后按礼数迎接回宫。满朝文武及老百姓都十分高兴。当初,吉顼、李昭德多次请求太子回宫,武后就是不答应,只有仁杰每每以母子天性为说词,武后即使忌恨不做声,却不能不感悟,因此终于恢复了唐的嗣统。

不久,任官纳言并兼任右肃政御史大夫。突厥入侵赵、定等地,大肆杀人抢掠。诏下,任命狄仁杰做河北道行军元帅,并授权他见机行事。突厥杀尽所掠掳的男女达万余人,由五回的路离开,仁杰猛追没有赶上。改任为河北安抚大使。当时,百姓大都被突厥胁从,当突厥兵已离开,又怕被杀就纷纷逃跑或隐藏。

仁杰上疏说:“议论者以为敌虏入侵,才开始明了百姓的反抗或服从,有的被迫胁从,有的愿意服从,有的接受了伪官伪职,有的被招抚。诚然,山东之人重义气,做事死也不会后悔。由于兴起军旅,调拨征发繁重,使得百姓家产受损失、被破坏,拆屋卖田,老百姓也无法达到所需数额。又有官吏侵占渔利,州县的苛捐徭役,督促催促,严刑拷打,情况危急,催逼紧迫,只好不遵循礼仪,投敌如投犬羊,为的是苟延性命。这是君子所愧做的事,但小人却习以为常了。百姓好比是水,堵塞了就成了渊,疏通了就成了河,畅通、阻塞哪有一定之规。以往,董卓之乱,帝乃流亡,卓已被捉被杀,对其部属没有赦免,因此,事变接二连三地发生,流毒京师宗室,这是因为施的恩惠不普遍、不恰当,失去机会在先的缘故。现在,担着罪恶的军伍,隐匿逃窜到深山大泽,如果赦免就出来,不赦免就疯狂,山东的众多盗贼,由于这个原因而集聚,所以臣以为边关暂时告警不足为忧患,中原大地不安宁诚可为忧虑啊!主持大国之政的不可用管理小地方的办法去治理,事情牵扯的面宽了不可以过细去分。人主所从事的是不必按常规处置,愿大赦河北,一个也不要问罪。”下诏认可。

仁杰还朝,拜为内史。武后驾幸三阳宫,王公大臣全都跟随,武后独赐仁杰在最显要的位置,礼眷甚隆,超出寻常,没有等辈的。这个时候,李楷固、骆务整讨伐契丹,并攻克了它,在含枢殿献俘获,武后十分高兴。这两个人本来是契丹李尽忠的部将,尽忠入侵,楷固等多次挫败王师,后来投降,有司请求按律论罪处死。仁杰称他们骁勇,可留任,如果免去死罪,一定会对武后感恩戴德,还可建立功勋。到这时候,凯旋来朝,武后向仁杰举酒,赞赏他知人。授楷固为左玉钤卫大将军、燕国公,赐姓武;授务整右武威将军。

武后将要营造佛像大菩萨,计算花费要数百万,官府库存不够,就诏令天下的和尚每天施舍一钱相助。仁杰规劝说:“做工不能役使鬼,必定要役使人;庄稼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终究是由地里长出来的。不损害百姓,还有什么可求的?现在边境未得安宁,适宜于放宽征发镇守的徭役,省免不急需办的事务,即使雇请工匠劳作,是以此接济穷人,但误了农时,这是放弃根本。况且,没有官助,按理难以办成。既费官府财物,又耗尽人力,如一方有灾难,那用什么去救济呢?”武后由于这个缘故,就中止了这次工役。

狄仁杰圣历三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追赠文昌右相,谥号为“文惠”。仁杰所荐进的如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都是唐的中兴名臣。当初,居母丧期间,有白鹊顺服的祥瑞。唐中宗登帝位后,追赠狄仁杰司空。睿宗又封他为梁国公。

猜你喜欢
  卷第二百五十七·胡三省
  卷第四十四·徐鼒
  续明纪事本末卷之十一·倪在田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九·佚名
  卷之三百八十六·佚名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四·杜大珪
  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卷六·允秘
  绎史卷一百二十七·马骕
  二〇二 拾遗寅·周作人
  魏允贞传·张廷玉
  赵安传·张廷玉
  一四 初出茅庐·邹韬奋
  职官二·徐松
  卷第十七·太安万侣
  狄巽公·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出·叶小纨

    【双调新水令】(末)昨宵一梦甚蹊跷,晓窗外鸦鸣鹊噪。辨吉凶难定准,对史书也无聊。花影摇摇,却疑有人来到。昨夜坐至三更,隐几而卧,只见兄弟飞玖走来,趋前退后,短叹长吁,比往日咏月吟风,景象绝不相同。我说:“兄弟为何如此烦恼?可

  • 阿里西瑛·隋树森

    阿里西瑛,又名木八剌,字西瑛,省称里西瑛,元曲家阿里耀卿之子。西域人,生卒年不详。约元延祐(一三一四)至至正初年(一三四一)在世。元·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一言其“躯干魁伟,故人咸曰长西瑛”。《农田余话

  • 序·万树

    词律序 有韵之文肇自赓歌降而曰诗曰骚曰赋莫不以音节铿锵为美传及後世学诗学骚学赋者溯源及流皆可各遵所尚蔚然自成厥章不失古作者之体裁而已未尝必句栉字比域於本文而设为章程以律之也诗之变古

  • 卷之二十六·佚名

    成化二年二月癸酉朔重脩阙里孔子庙成 上制文以纪其成曰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不可一日无焉何也盖孔子之道即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载于六经者是已孔子从而明之以诏后世故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使天不生孔子则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后世

  • 第54章 把军队弄成纸老虎式的蒋介石·冯玉祥

    一九四四年,日本鬼子打到贵州省的独山,各地的情形都紧急了。每一部分军队的军官自己的东西都卖完了,士兵们的胳臂饿得都像麻秆一样的粗细,所有的驴马都饿得走不动路。这时候有一位陈军长,他带着军队到了重庆南边的綦江县,重

  • 卷十九 食货志五·黄遵宪

    货 币显宗时始造银钱,式如铜钱,中有孔,无文,外无轮廓,径一寸,重一钱八分。后历十八世二百余年,至文武帝乃造铜钱。元明嗣位之和铜元年,银、铜并铸,文日和铜开珍。银钱径八分,重二钱一分强。铜钱径八分,重一钱。帝大炊时复造金钱,

  • 卢循传·房玄龄

    卢循字于先,小名叫元龙,司空从事中郎卢谌的曾孙。双眸炯炯发亮,眼珠转动异常灵活,善于草书、隶书、下棋等技艺。和尚慧远善于评鉴人物,见了面对他说:“你虽然体质高妙简素,可是却存心不轨。”卢循娶孙恩的妹妹为妻。后来孙恩

  • 易经·系辞上传·第六章·佚名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 卷四十七 论语二十九·黎靖德

      ◎阳货篇   △阳货欲见孔子章   或问:"阳货矙亡以馈孔子,孔子矙亡而往拜之。阳货之矙亡,此不足责。如孔子亦矙亡而往,则不几於不诚乎?"曰:"非不诚也,据道理合当如此。彼人矙亡来,我亦矙亡往;一往一来,礼甚相称。但孔子

  • 温故而知新·孔子

    【原文】 子曰:“温故①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 ①温故:温习旧知识,也就是”学而时习之”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而能够获得新知识,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读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悦在哪

  •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第五·周祖谟

    鍑,(釜属也,音富。)北燕朝鲜洌水间或谓之錪,(音腆。)或谓之鉼。(音饼。)江淮陈楚之间谓之锜,(或曰三脚釜也,音技。)或谓之镂。吴扬之间谓之鬲。(音历。)釜,自关而西或谓之釜,或谓之鍑。(鍑亦釜之总名。)甑,自关而东谓之甗,(音言。)或谓之鬵,(音

  • 风雨·佚名

    ——在幻想中苦苦期待【原文】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既见君子,云胡不廖④!风雨如晦⑤,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注释】①喈喈(jie):鸡叫的声音。②云:语气助词,无

  •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成實論卷第十九   成實論卷第二十   成實論卷第八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三業品第一百   問曰.經中說三業.善不善無記業.何等是善業。答曰.隨以何業能與他好事是業名善.   是善業從

  •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八卷·佚名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八卷无常品第八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所言无常复有几种 因上凡夫虚妄起生灭见。非诸圣人。谓外道凡夫不得如实。而起无常生灭妄见。故说无常。圣人得如实理。应不起无常生灭妄见。世尊何故

  • 卷第五·道忞

    禅灯世谱卷第五 南岳下临济宗杨岐法派世系图 (十二世)杨岐方会(卍进本十二世为八世。已下递次准之) 袁州宜春冷氏子。嗣石霜圆。宋神宗皇佑元年示寂。 (十三世)白云守端 衡阳葛氏子。宋仁宗熙宁五年丙戌示寂。寿四十

  • 第三卷·圆瑛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壬二 显示所遗真性令见如来藏体 分二  癸初 阿难舍妄求真  二 如来极显真体 癸初分二  子初 悲感痛悔  二 表迷求示  今初阿难闻已,重

  • 治安文献·陆寿名

    清陆寿名、韩讷辑纂。作者为清初人,陆寿名顺治九年进士。全书8卷,书前有韩纳“金科玉律解”、“为政规模辨”二弁文代序。书中收辑了“钱谷”,“征输”,“徭役”等内容,均为州县官吏治民类的告谕、启扎、禀揭、条议之类。

  • 朝鲜王朝实录[高宗实录]·佚名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