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二册 天总二年毛文龙等处来文六件

第十二册 天总二年毛文龙等处来文六件

天总二年四月来书云:金国之汗思欲和好,即归还旧地,誓告於天。我若怀前仇,阴谋杀害,肇起异端,则惟天鉴而诛我毛文龙。【原档残缺】等,若心口不一,阳奉阴违,违悖前盟,则上天鉴之,死於非命。我等若彼此相和,且始终不渝,则鬼神眷佑,延及子孙,永享富贵也。立此誓文,傅之後世。书云:来员之言语,含糊不明,故复往问。其下员不善措敌,难陈密事,所答之言无不糊涂。又有伪善私通之语。不佞虽不才於天地间,但断不能失信於一之。只知诚信,不知伪善,只知忠义,不知奸邪。夫人而无信,圣人恶之。汗意既与我意拍合,请凡事商议而行。无谕野战攻城,我有决心。行止得当,则万无一失。保身家以享富贵,即在今日矣。方寸之心,唯天地鬼神鉴之,王总兵官亦知之矣。

毛文龙再拜。先於四月二十六日,阔科、马通事等五人来至镇江。五月初三日,迎入皮岛,时户部在岛散发粮食。户部官属下人,十分怀疑,属告其户部曰:“诸申往来频繁,终日忙於事,留住岁日,所用衣服,全缝制毕。五月十六日,遣其旧人三名,由海至镇江,复携礼物两驮,运至渖阳。”今闻山东登州地方总兵官及原道员,不时遣船出海,沿岸安哨探。登州地方道员携其下属官员、豕差及亲戚、僚友等,又来至皮岛等语。因未知确信,我遂断然制止,未纳下人谎言。我与尔同谋起此事,惟恐失信,故匆忙遣人答覆。

毛文龙拜金国汗纛下致书。不佞常铭之於心,宣之於口,存之於中,一进不忘。因所遣使臣之言,同气同意,即遣回国。又闻初遣之使臣,照旧携礼物前来我处等语,当时,皇上遣户部大臣送钱粮至岛,并将所乘船撤回铁山。具时汗所遣使臣,未经查实,误入户部。使臣及所携礼物,尽被擒获,解往京都。不佞闻之此,遂连夜遣人赴京,贿银四万两,始获赦死,养之於内地。请少待数日,奋力交涉,俾还於汗。正在烦恼之际,突有喀山牛录下诸申八人逃来,伊等言称:我汗与诸贝勒原以一心倚尔等行事等语。不佞闻此,愈觉不安。嗣後遣来之人,须仔细辨认为善也。无谕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若从两面来攻,则大事即可定矣。我不分尔所得,我亦不归尔管辖。特致书以闻之。

毛文龙再拜致书,至於前遣官赍书议和一事,我曾有言,自今日始议,我皆一一承认,凡事我皆承当等语。我与尔彼此能罢兵休战,共享太平,则我心中不胜喜悦。曾想送还阔科,即与汗及诸贝勒议定大事。不料汗所遣之人误入户部粮船,为来送钱粮之户部官员擒获连我之三人一并解往京都,亦未告知我,以败我大事。今将阔科未能送还,空口无凭,汗与诸贝勒,亦不再听信我言。一片诚心美意,反成无信义者,此怨无处可诉。我之心意,本欲与汗及诸贝勒共图大事,今又见疑,岂非天之罚耶?圣汗与诸贝勒转战四方,欲何时可成大事乎?皆尔等胸无计谋故耳,我与汗及诸贝勒共议国家大事,则同享幸福,名垂万世。但不知汗与诸贝勒信否?倘纳我言,宜遣人密商,此言无稍虚伪。若谓诱骗,骗其四、五人何为?我二人母相疑。好汉作事,向与常人异。大事成之後方见善心。书不尽言。

毛文龙再拜致书。阅汗来书,甚感不解。其骄恣失信,俾人生疑之处,我岂能不知乎?况议和之事,乃两国所愿,於两地有益之事,尔若不愿,则亦已耳!何以大言欺我?事成之前,尚且如此。一入陷阱之中,岂能以礼待我耶?来书云:若送还诸申,可以往来;否则不再往来等语。尔言误矣!我与刘德库初议时曾言,我两国之事若能成,不仅送还诸申,连我亦无处可去等语。今议和之事未成前,便欲强行索取诸申,安能确立相和之诚心?至阔科一事,我固然有错,然在彼处,尔之过失亦不少也。先汗在时,我所遣诸申一名,汉人两名,均被杀。其後,尔三次遣使欲和。使臣至江之後,又杀我哨卒近百人。一面议和好密事,一面频攻铁山,属行欺诈,反复无常。贤人未有似此特力妄行者,良可惊也。我虽庸才寡术,然居心纯正,毫无诳诈之心念,背天理之行。尔诚信赖我,俾我从速登岸,又何必急於索还所有诸申耶?何惜此数诸申人。唯若送还於尔,

何以掩我地民人之耳目耶?谕语载: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不曾闻之乎?本欲遣人观察尔愿和与否之情形,若不愿和,则各思深远之计。今阅来书,人之从善从恶,唯在於天,

不在於人也。惜哉,先前致书所提之事,未有一次相报,而以巧言相欺,是必欲与我为敌也,诚然如此,我亦闻之尔处之事,又何惧哉!今我同尔说千道万,无一用巧威胁之词。今尔因一阔科而疑我,何其无智乃尔!为此一人从劳往返,实无济於事。倘能与我同心创建万代不朽之业,何如?今我听命於尔,然尔不肯,设尔进退维谷,听命於我,我岂肯乎?宜熟计之也。尔若以我言为是,即下决心,明白赐书,从速遣之,观尔如何行事,我再答复。否则尽杀所遣之人,方足汗嗜杀之心乎?我前曾致书云之以後再不可差大人来,南官及南人在皮岛,有事暗暗差人,渐渐说明,可做即做等语。前者俱已讲明完结之事,又何疑?汗仍遗书,言不明确,甚是疑惑,故我复遣人往。

前者我遣周姓人往约汗与诸贝勒云:尔率兵前来,我为内应,如此则取之易如反掌等语。当时汗与诸贝勒,竟不纳我言。又云:毛总兵官在彼欲降之心,半真半假,对遣来之刘保等人仍以善言惑之,作速遣回,事将自然完结等语。汗又不纳,反而言称:尔欲来归,则送诸申前来登岸,不然,勿再遣使。倘若遣人前来,则即行杀之等语。因知事不能成,归降之念,随即断绝。其率兵於山东地方收粮,逼迫前往,乃因不合意,即行劫掠。以我观之,汗心犹豫而狐疑:又谓毛总兵官放恣,初无定心,後被牵累,事不易结等语。遂以毛总兵官蓄意叛逆即密告袁都司杀之。我以告叛有功,升为副将职我虽在此地兼职,而归回彼地之心常存也,此非诳诈。唯因汗与诸贝勒弗能通情达理,是以我归心未定。汗谓尔虽在彼为我勤力为之,我亦不嘉许,唯尔来归,即为头功等语。臣之惧而不敢往者有三事,谅汗不知也。负恩逃来之此一也。今无寸功,待臣为汗立大功後,方可归回。不然,谁不骂我为奸宄也。闻汗於宁远议和,倘我至彼,议和已成,明即索我还,汗又责我往来无定,万一遣归,则我粉身碎骨也。故惧而不敢往,此二也。我诸史弟复至,虽在彼照常养之,而不以原礼待之,我虽在彼生亦犹死也。故惧而不敢往,此三也。以上三事,汗当静心思之,请赐我誓书一道,共同起誓,我将乐於做事,若书东江之事,一旦傅扬,

唯恐被牵连,事将难辨,遂未书之。善养所往之人,令人看守,勿使囚禁受苦,以免人惧而不往也,毛总兵官死後,已与耿千总商议归降之策。因三弟在宁远,四弟往山东,故至今慎不敢行而未动。明兵又接踵而至,当时未遣人往报,汗且恨之。我自有主意。有必要时,身遣人往报,若疑有诈,即行停止,我亦不遣人去。将於春三月寄信。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二 裴邃兄子之高 之平 之横 夏侯亶弟夔 鱼弘附 韦放·姚思廉
  ●明朝小史卷十一 正德纪·吕毖
  ●卷七·徐锡麟
  大事记续编卷二十八·王祎
  卷三十三·张廷玉
  ◎李权时还在大放厥辞·佚名
  第十二章 货币·吕思勉
  ●敘·高廷瑶
  李安传·李延寿
  薛孤延传·李延寿
  开罗宣言·佚名
  卷六十八·佚名
  卷二百七十八·佚名
  御制大清通礼序·佚名
  朱惟杰·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十八·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七十八室宇狭室赋          【晋】潘 岳厯甲第以游观旋陋巷而言归伊余馆之褊狭良穷敝而极微閤寥戾以互掩门崎岖而外扉室侧户以攒楹檐接柜而交榱当祝融之御节炽朱明之隆暑沸体惄

  • 荆州亭入朝·张说

    巫山云雨峡,湘水洞庭波。 九辨人犹摈,三秋雁始过。 旃裘吴地尽,髫荐楚言多。 不果朝宗愿,其如江汉何。

  • 明诗评三·王世贞

    王世贞 曾少詹棨 陆詹事深 宋学士濂 王侍制祎 刘布衣仔肩 刘布衣绩 唐应奉肃 唐侍讲之淳 浦舍人源 张汀州宁 吴文定宽 陈检讨献章 王太仆韦 郭参军子章 沈居士周 文待诏征明 杨仪部循吉 石文隐珤 刘布衣泰 马布衣洪

  • 故山樵王先生行状·王冕

    故山樵王先生行状山樵讳周字师文其先关西人系出猛之後十世祖德元仕宋官至清远军节度使靖康播迁留守建康移镇浙东未几仍守建康策勲追赠太师威定公威定之子讳琪阆州观察使庙赐忠节偕武节大夫第三子也第八子某诸军统制教

  • 卷八十三·列传第二十一·脱脱

        张通古 张浩 张汝霖 张玄素 张汝弼 耶律安礼 纳合椿年 祁宰   张通古,字乐之,易州易县人。读书过目不忘,该综经史,善属文。辽天庆二年进士第,补枢密院令史。丁父忧,起复,恳辞不获,因遁去,屏居兴平。太祖定燕

  • 卷一百四十四·毕沅

      ◎宋纪一百四十四 ∷起阏逢敦牂正月,尽旃蒙协洽十二月,凡二年。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淳熙元年金大定十四年   春,正月,庚子,帝以衢州措置会子比佗州稽缓,提刑赵彦端特降两官。曾怀言

  • 卷五十七·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五十七 【起丁酉尽丙午】考异【提要起丁酉下有晋高祖天福二年尽丙午下有晋主重贵开运三年】凡十年 【丁晋天福二年○南唐烈祖

  • 钦定辽史语解卷八·佚名

    <史部,正史类,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__钦定辽史语解钦定四库全书钦定辽史语解卷八人名图格 【冬也卷十三作徒骨】阿穆【尔 蒙古语安也卷十三作阿没里】乌哲图 【蒙古语看视之谓卷十三作乌昭度】锡哷 【蒙古语床也

  • 小问第五十一·管仲

    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

  • 卷十三·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左氏传说卷十三   宋 吕祖谦 撰昭公齐侯伐徐徐人行成【十六年】楚子诱戎蛮子嘉杀之【同上】晋到得昭公以後诸侯各自为政不复禀霸主之命所以齐楚交兵於中国到得齐侯伐徐徐人行成赂以甲父之鼎叔孙昭子

  • 第1章 前言·孔子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一部关于伦理言论的著作,也是研究孔子的主要资料。《论语》善于通过人物的神情语态,展示人物的不同性格。书中不仅有关于孔子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还有关于他个性

  • 儒行·姚际恒

    战国之时,墨子常非儒,故后之儒士作为此篇以尊儒,而名儒行。然依仿庄子田子方篇鲁哀公与庄子论儒服之说为发端,实原本于老、庄之意,宜其篇中所言轻世肆志,迂阔陂僻,鲜有合于圣人之道也。夫庄子非哀公之世,所言寓言十九,此亦甚明

  • 佛说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佚名

        西天中印度摩揭陀国那烂陀寺传教大师三藏赐紫沙门臣法天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憍睒弥国大棘林中。与大比丘众四百五十人俱。皆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并诸菩萨摩诃萨。诸佛法众悉来集会。恭敬围绕

  • 佛说秘密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三·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等奉 诏译尔时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白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言。我今于汝大仪轨中。我亦授与三摩地法。何以故由能观想此三摩地故。即能获得一切如来大自在法。而为一切三

  •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道液

      资圣寺沙门道液述文殊师利品第五前室外三品明阿祈。此下六品明摄受。复次前明不堪仰德生信。此明堪问闻悟入。六品经文宗缘问疾。此品居初故独得名。下随别义受别品。自疾有二种。一者众生实报。二者菩萨权现。如

  • 卷十六·佚名

    第十四篇四八四 稻田本生谭[菩萨=鹦鹉王]序分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养母比丘所作之谈话。此一谭将在睒摩贤者本生谭(第五四〇)中再出。佛唤此比丘近前问曰:&ldquo;比丘!汝真养在家者耶?&rdquo;&ldquo;是为真实,世尊!&rd

  • 道德真经衍义手钞·王守正

    原阙1、2卷。题王守正集。本书鲜见其它传本。观本集,衍 义和手钞不出于一人之手。蒋锡昌疑衍义为元王守正撰,手钞为 其徒所作(《老子校诂》)。衍义引《庄子》、《周易》、宋苏辙、吕 惠卿诸家《老子》注,多与李霖《取善

  • 玉清元始玄黄九光真经·佚名

    玉清元始玄黄九光真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此经首录四言经文三百余字,谓大梵天非无非有。真体自然,降神流世,为人精魂,阳魂护精,阴魂育血。世人若能抱一守真,可保真体不变,化俗成真,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