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十九

日本書紀卷等十九 天國排開廣庭天皇 欽明天皇

天國排開廣庭天皇。男大迹天皇嫡子也。母曰手白香皇后。天皇愛之。常置左右。』天皇幼時夢。有人云。天皇寵愛秦大津父者。及壯大。必有天下。寤驚遣使普求。得自山背國紀伊郡深草里。姓字果如所夢。於是忻喜遍身。歎夫曾夢。乃告之曰。汝有何事。答云。無也。但臣向伊勢。商價來還。山逢二狼相鬪■血。乃下馬洗漱口手。祈請曰。汝是貴神。而樂麁行。儻逢獵士。見禽尤速。乃抑止相鬪。拭洗血毛。遂遣放之。倶令全命。天皇曰。必此報也。乃令近侍。優寵日新。大致饒富。及至踐祚。拜大藏省。★四年冬十月。武小廣國押盾天皇崩。皇子天國排開廣庭天皇令群臣曰。余幼年淺識。未閑政事。山田皇后明閑百揆。請就而決。山田皇后怖謝曰。妾蒙恩寵。山海■同。萬機之難。婦女安預。今皇子者。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食。以待士。加以幼而穎脱早擅嘉聲。性是寛和。務存矜宥。請諸臣等。早令臨登位光臨天下。●冬十二月庚辰朔甲申。《五》天國排開廣庭皇子。即天皇位。時年若干。尊皇后曰皇太后。大伴金村大連。物部尾與大連爲大連。及蘇我稻目宿禰大臣爲大臣。並如故。

元年春正月庚戌朔甲子。有司請立皇后。詔曰。立正妃武小廣國押盾天皇女石姫爲皇后。是生二男。一女。長曰箭田珠勝大兄皇子。仲曰譯語田渟中倉太珠敷尊。少曰笠縫皇女。〈更名狹田毛皇女。〉

二月。百濟人己知部投化。置倭國添上郡山村。今山村己知部之先也。

三月。蝦夷。隼人。並率衆歸附。

秋七月丙子朔己丑。遷都倭國磯城郡磯城嶋。仍號爲磯城嶋金刺宮。

八月。高麗。百濟。新羅。任那。並遣使獻。並修貢職。』召集秦人。漢人等諸蕃投化者。安置國郡。編貫戸籍。秦人戸數惣七千五十三戸。以大藏掾爲秦伴造。

九月乙亥朔己卯。幸難波祝津宮。大伴大連金村。許勢臣稻持。物部大連尾與等從焉。天皇問諸臣曰。幾許軍卒伐得新羅。物部大連尾與等奏曰。少許軍卒不可易征。襄者男大迹天皇六年。百濟遣使表請任那上■■。下■■。娑陀。牟婁四縣。大伴大連金村輙依表請許賜所求。由是新羅怨曠積年。不可輕爾而伐。於是大伴大連金村居住吉宅。稱疾不朝。天皇遣青海夫勾子。慰問慇懃。大連怖謝曰。臣所疾者非餘事也。今諸臣等謂臣滅任那。故恐怖不朝耳。乃以鞍馬贈使厚相資敬。青海夫人依實顯奏。詔曰。久竭忠誠。莫恤衆口。遂不爲罪。優寵彌深。☆是年也太歳庚申。

二年春三月。納五妃。元妃。皇后弟曰稚綾姫皇女。是生石上皇子。次有皇后弟。曰日影皇女。〈此曰皇后弟。明是桧隈高田天皇女。而列后妃之名。不見母妃姓與皇女名字。不知出何書。後勘者知之。〉是生倉皇子。次蘇我大臣稻目宿禰女曰堅鹽媛。〈堅鹽。此云岐施志。〉生七男。六女。其一曰大兄皇子。是爲橘豐日尊。其二曰磐隈皇女。〈更名夢皇女。〉初侍祀於伊勢大神。後坐奸皇子茨城解。其三曰臈嘴鳥皇子。其四曰豐御食炊屋姫尊。其五曰椀子皇子。其六曰大宅皇女。其七曰石上部皇子。其八曰山背皇子。其九曰大伴皇女。其十曰櫻井皇子。其十一曰肩野皇女。其十二曰橘本稚皇子。其十三曰舎人皇女。次堅鹽媛同母弟曰小姉君。生四男。一女。其一曰茨城皇子。其二曰葛城皇子。其三曰渥部穴穗部皇女。其四曰泥部穴穗部皇子。〈更名天香子皇子。一書云。更名住迹皇子。〉其五曰泊瀬部皇子。〈一書云。其一曰茨城皇子。其二曰泥部穴穗部皇女。其三曰泥部穴穗部皇子。更名住迹皇子。其四曰葛城皇子。其五曰泊瀬部皇子。一書云。其一曰茨城皇子。其二曰住迹皇子。其三曰泥部穴穗部皇女。其四曰泥部穴穗部皇子。更名天香子。其五曰泊瀬部皇子。帝王本紀多有古字。撰集之人。屡經遷易。後人習讀。以意刊改。傳冩既多。遂致舛雜。前後失次。兄弟參差。今則孝覆古今。歸其眞正。一往難識者。且依一撰而注詳其異。他皆效此。〉次春日日柧臣女曰糠子。生春日山田皇女。與橘麻呂皇子。

夏四月。安羅次旱岐夷呑奚。大不孫。久取柔利。加羅上首位古殿奚。卒麻旱岐。散半奚旱岐兒。多羅下旱岐夷他。斯二岐旱岐兒。子他旱岐等。與任那日本府吉備臣。〈闕名字。〉往赴百濟倶聽詔書。百濟聖明王謂任那旱岐等言。日本天皇所詔者。全以復建任那。今用何策起建任那。盍各盡忠奉展聖懷。任那旱岐等對曰。前再三廻與新羅議而無答報所圖之旨。更告新羅尚無所報。今宜倶遣使徃奏天皇。夫建任那者。爰在大王之意。祗承教旨。誰敢間言。然任那境接新羅。恐致卓淳等禍。〈等謂喙己呑加羅。言卓淳等國有敗亡之禍。〉聖明王曰。昔我先祖速古王。貴首王之世。安羅。加羅。卓淳旱岐等。初遣使相通。厚結親好。以爲子弟。冀可恒隆。而今被誑新羅使天皇忿怒而任那憤恨。寡人之過也。我深懲悔。而遣下部中佐平麻鹵。城方甲背昧奴等赴加羅會干任那日本府相盟。以後繋念。相續圖建任那。旦夕無忘。今天皇詔稱。速建任那。由是欲共爾曹謨計。樹立任那國。宜善圖之。又於任那境。徴召新羅。問聽與不。乃倶遣使奏聞天皇。恭承示教。儻如使人未還之際。新羅候隙侵逼任那。我當往救。不足爲憂。然善守備。謹警無忘。別汝所道。恐致卓淳等禍。非新羅自強故所能爲也。其■己呑。居加羅與新羅境際。而被連年攻敗。任那無能救援。由是見亡。其南加羅。■爾狹小。不能卒備。不知所託。由是見亡。其卓淳上下携貳。主欲自附。内應新羅。由是見亡。因斯而觀三國之敗。良有以也。昔新羅請援於高麗。而攻撃任那與百濟。尚不剋之。新羅安獨滅任那乎。今寡人與汝戮力并心。翳頼天皇。任那必起。因贈物各有差。忻忻而還。

秋七月。百濟聞安羅日本府與新羅通計。遣前部奈率鼻利莫古。奈率宣文。中部奈率木州昧淳。紀臣奈率彌麻沙等。〈紀臣奈率者。盖是紀臣娶韓婦所生。因留百濟爲奈率者也。未詳其父。他皆效此也。〉使于安羅。召到新羅任那執事謨建任那。別以安羅日本府河内直通計新羅。深責罵之。〈百濟本記云。加不至費直阿賢移那斯佐魯麻都等。未詳也。〉乃謂任那曰。昔我先祖速古王。貴首王。與故旱岐等。始約和親。式爲兄弟。於是我以汝爲子弟。汝以我爲父兄。共事天皇。倶距強敵。安國全家至于今日。言念先祖與舊旱岐。和親之詞。有如■日。自茲以降。勤修隣好。遂敦與國。恩踰骨肉。善始有終。寡人之所恒願。未審何縁輕用浮辭。數歳之間。慨然失志。古人云。追悔無及。此之謂也。上達雲際。下及泉中。誓神乎今。改咎乎菖。一無隠匿。發露所爲。請誠通靈。深自克責。亦所宜取。盖聞。爲人後者。貴能負荷先軌。克昌堂構。以成勲業也。故今追崇先世和親之好。敬順天皇詔勅之詞。拔取新羅所折之國。南加羅。■己呑等。還屬本貫。遷實任那。永作父兄。恒朝日本。此寡人之所食不甘味。寢不安席。悔往戒今之所勞想也。夫新羅甘言希誑。天下之所知也。汝等妄信既堕人權。方今任那境接新羅。宜常設備。豈能弛柝。爰恐陷羅誣欺網穽。喪國亡家。爲人繋虜。寡人念茲。勞想而不能自安矣。竊聞。任那與新羅運策席際。現蜂蛇恠。亦衆所知。且夫妖祥所以戒行。災異所以悟人。當是明天告戒。先靈之徴表者也。禍至追悔。滅後思興。孰云及矣。今汝遵余。聽天皇勅。可立任那。何患不成。若欲長存本土。永御舊民。其謨在茲。可不愼也。聖明王更謂任那日本府曰。天皇詔稱。任那若滅。汝則無資。任那若興。汝則有援。今宜興建任那。使如舊日。以爲汝助。撫養黎民。謹承詔勅悚懼填胸。誓効丹誠。冀隆任那。永事天皇。猶如徃日。先慮未然。然後康樂。今日本府復能依詔。救助任那。是爲天皇所必襄讚。汝身所當賞祿。又日本卿等。久住任那之國。近接新羅之境。新羅情状。亦是所知。毒害任那。謨防日本。其來尚矣。匪唯今年。而不敢動者。近羞百濟。遠恐天皇。誘事朝廷。僞和任那。如斯感激任那日本府者。以未禽任那之間僞示伏從之状。願今候其間隙。■其不備。一擧兵而取之。天皇詔勅勸立南加羅。■己呑非但數十年。而新羅一不聽命。亦卿所知。且夫信敬天皇。爲立任那。豈若是乎。恐卿等輙信甘言。輕被謾語。滅任那國。奉辱天皇。卿其戒之。勿爲他欺。

秋七月。百濟遣紀臣奈率彌麻沙。中部奈率己連。來奏下韓任那之政。并上表之。

四年夏四月。百濟紀臣奈率彌麻沙等罷之。

秋九月。百濟聖明王。遣前部奈率眞牟貴文。護徳己州己婁。與物部施徳麻奇牟等來獻扶南財物與奴二口。

冬十一月丁亥朔甲午。遣津守連。沼百濟曰。在任那之下韓。百濟郡令。城主。宜附日本府。并持詔書。宣曰。爾屡抗表。稱當建任那十餘年矣。表奏如此。尚未成之。且夫任那者爲爾國之棟梁。如折棟梁。誰成屋宇。朕念在茲。爾須早建。汝若早建任那。河内直等〈河内直已見上文〉自當止退。豈足云乎。▼是日。聖明王聞宣勅已。歴問三佐平内頭及諸臣曰。詔勅如是。當復何如。三佐平等答曰。在下韓之我郡令。城主。不可出之。建國之事宜早聽聖勅。

十二月。百濟聖明王。復以前詔普示群臣曰。天皇詔勅如是。當復何如。上佐平沙宅己婁。中佐平木州麻那。下佐平木尹貴。徳率鼻利莫古。徳率東城道天。徳率木州昧淳。徳率國雖多。奈率燕比善那等。同議曰。臣等禀性愚闇。都無智略。詔建任那。早須奉勅。今宜召任那執事。國國旱岐等。倶謀同計。抗表述志。又河内直移那斯。麻都等猶住安羅。任那恐難建之。故亦并表乞移本處也。聖明王曰。群臣所議。甚稱寡人之心。

是月。乃遣施徳高分。召任那執事與日本府執事。倶答言。過正旦而往聽焉。

五年春正月。百濟國遣使召任那執事與日本府執事。倶答言。祭神時到。祭了而往。

是月。百濟復遣使召任那執事與日本府執事。日本府。任那。倶不遣執事。而遣微者。由是百濟不得倶謀建任那國。

二月。百濟遣施徳馬武。施徳高分屋。施徳斯那奴次酒等。使于任那。謂日本府與任那旱岐等曰。我遣紀臣奈率彌麻沙。奈率己連。物部連奈率用歌多。朝謁天皇。彌麻沙等還自日本。以詔書宣曰。汝等宜共在彼日本府早建良圖副朕所望。爾其戒之。勿被他誑。又津守連從日本來。〈百濟本記云。津守連己麻奴跪。而語訛不正。未詳。〉宣詔勅而問任那之政。故將欲共日本府任那執事。議定任那之政。奉奏天皇。遺召三廻尚不來到。由是不得共論圖計任那之政。奉奏天皇矣。今欲請留津守連。別以疾使。具申情状遣奏天皇。當以三月十日發遣使於日本。此使便到。天皇必須問汝。汝日本府卿。任那旱岐等。各宜發使共我使人。往聽天皇所宣之詔。別謂河内直。〈百濟本記云。河内直移那斯。麻都。而語訛未詳其正也。〉自昔迄今。唯聞汝悪。汝先祖等。〈百濟本記云。汝先那干陀甲背。加臘直岐甲背。亦云。那哥陀甲背。鷹哥岐彌。語訛未詳。〉倶懷奸僞。誘説。爲哥可君〈百濟本記云。爲哥岐彌。名有非岐。〉專信其言不憂國難。乖背吾心縱肆暴虐。由是見逐。職汝之由。汝等來住任那。恒行不善。任那日損。職汝之由。汝是雖微。譬猶小火燒焚山野。連延村邑。由汝行惡。當敗任那。遂使海西諸國官家。不得長奉天皇之闕。今遣奏天皇。乞移汝等。還其本處。汝亦往聞。又謂日本府卿。任那旱岐等曰。夫建任那之國。不假天皇之威。誰能建也。故我思欲就天皇。請將士。而助任那之國。將士之粮我當須運。將士之數未限若干。運粮之處亦難自決。願居一處。倶論可不。擇從其善。將奏天皇。故頻遣召。汝猶不來。不得議也。日本府答曰。任那執事不赴召者。是由吾不遣。不得往之。吾遣奏天皇。還使宣曰。朕當以印哥臣。〈語訛未詳。〉遣於新羅。以津守連。遺於百濟。汝待聞勅際。莫自勞徃新羅。百濟也。宣勅如是。會聞印哥臣使於新羅。乃追遣問天皇所宣詔。曰。日本臣與任那執事。應就新羅。聽天皇勅。而不宣就百濟聽命也。後津守連遂來。過此。謂之曰。今余被遣於百濟者。將出在下韓之百濟郡令。城主。唯聞此説。不聞任那與日本府。會於百濟。聽天皇勅。故不徃焉。非任那意。於是任那旱岐等曰。由使來召、便欲徃參。日本府卿不肯發遣。故不徃焉。大王爲建任那。觸情曉示。覩茲忻喜難可具申。

三月。百濟遺奈率阿■得文。許勢奈率哥麻。物部奈率哥非等。上表曰。奈率彌麻沙。奈率己連等至臣蕃。奉詔書曰。爾等宜共在彼日本府同謀善計。早建任那。爾其戒之。勿被他誑。又津守連等至臣蕃。奉勅書。問建任那。恭承來勅。不敢停時。爲欲共謀。乃遣使召日本府〈百済本記云。遣召烏胡跛臣。盖是的臣也。〉與任那。倶對言。新年既至。願過而徃。久而不就。復遣使召。倶對言。祭時既至。願過而往。久而不就。復遣使召。而由遣微者。不得同計。夫任那之不赴召者。非其意焉。是阿賢移那斯。佐魯麻都。〈二人名也。巳見上文。〉奸佞之所作也。夫任那者以安羅爲兄。唯從其意。安羅人者。以日本府爲天。唯從其意。〈百濟本記云。以安羅爲父。以日本府爲本也。〉今的臣。吉備臣。河内直等。咸從移那斯。麻都指■而已。移那斯。麻都。雖是小家微者。專擅日本府之政。又制任那。障而勿遣。由是不得同計奏答天皇。故留己麻奴跪。〈蓋是津守連也。〉別遣疾使迅如飛烏。奉奏天皇。假使二人。〈二人者。移那斯與麻都也。〉在於安羅。多行奸佞。任那難建。海西諸國。必不獲事。伏請移此二人。還其本處。勅唹日本府與任那。而圖建任那。故臣遣奈率彌麻沙。奈率己連等。副己麻奴跪上表以聞。於是詔曰。的臣等。〈等者謂吉備弟君臣。河内直等也。〉往來新羅非朕心也。襄者。印支彌與阿鹵旱岐在時。爲新羅所逼。而不得耕種。百済路迥。不能救急。由的臣等往來新羅。方得耕種。朕所曾聞。若已建任那。移那斯。麻都。自然却退。豈足云乎。伏承此詔。喜懼兼懷。而新羅誑朝。知匪天勅。新羅春取■淳。仍擯出我久禮山戍。而遂有之。近安羅處。安羅耕種。近久禮山處。新羅耕種。各自耕之不相侵奪。而移那斯。麻都。過耕他界。六月逃去。於印支彌後來許勢臣時。〈百濟本記云。我留印支彌之後。至既酒臣時。皆未詳。〉新羅無復侵逼他境。安羅不言爲新羅逼不得耕種。臣甞聞。新羅毎春秋。多聚兵甲。欲襲安羅與荷山。或聞。當襲加羅。頃得書信。便遣將士。擁守任那。無懈怠也。頻發鋭兵。應時往救。是以任那随序耕種。新羅不敢侵逼。而奏百濟路迥。不能救急。由的臣等往來新羅。方得耕種。是上欺天朝。轉成奸佞也。曉然若是。尚欺天朝。自餘虚妄。必多有之。的臣等猶住安羅。任那之國恐難建立。宜早退却。臣深懼之。佐魯麻都雖是韓腹。位居大連。廁日本執事之間。入榮班貴盛之之例。而今反著新羅奈麻禮冠。即身心歸附。於他易照。熟觀所作。都無怖畏。故前奏惡行。具録聞訖。今猶著他服。日赴新羅域。公私往還。都無所憚。夫喙國之滅。匪由他也。喙國之凾跛旱岐。貳心加羅國。而内應新羅。加羅自外合戰。由是滅焉。若使凾跛旱岐不爲内應。喙國雖小。未必亡也。至於卓淳。亦復然之。假使卓淳國主不爲内應新羅招冦。豈至滅乎。歴觀諸國敗亡之禍。皆由内應貳心人者。今麻都等腹心新羅。遂着其服。徃還旦夕。陰搆■心。乃恐、任那由茲永滅。任那若滅。臣國孤危。思欲朝之。豈復得耶。伏願天皇玄鑒遠察。速移本處。以安任那。

冬十月。百濟使人奈率得文。奈率哥麻等罷歸。〈百濟本記云。冬十月奈率得文。奈率哥麻等還自日本曰。所奏河内直移那斯。麻都等事。無報勅也。〉

十一月。百濟遣使召日本府臣。任那執事曰。遺朝天皇。奈率得文。許勢奈率哥麻。物部奈率哥非等還自日本。今日本府臣及任那國執事。宜來聽勅同議任那。日本吉備臣。安羅下旱岐大不孫。久取柔利。加羅上首位古殿奚。卒麻君。斯二岐君。散半奚君兒。多羅二首位訖乾智。子他旱岐。久嵯旱岐。仍赴百濟。於是百濟王聖明略以詔書示曰。吾遣奈率彌麻佐。奈率己連。奈率用哥多等。朝於日本。詔曰。早建任那。又津守連奉勅問成任那。故遣召之。當復何如能建任那。請各陳謀。吉備臣。任那旱岐等曰。夫建任那國。唯在大王。欲冀遵王。倶奏聽勅。聖明王謂之曰。任那之國。與吾百濟。自古以來約爲子弟。今日本府印岐彌〈謂在任那日本臣名也。〉既討新羅。更將伐我。又樂聽新羅虚誕謾語也。夫遣印支彌於任那者。本非侵害其國。往古來今新羅无導。食言違信。而滅卓淳股肱之國。欲快返悔。故遣召到倶承恩詔。欲冀興繼任那之國。猶如舊日永爲兄弟。竊聞。新羅。安羅兩國之境有大江水。要害之地也。吾欲據此脩繕六城。謹請天皇三千兵士。毎城充以五百。并我兵士勿使作田。而逼悩者。久禮山之五城、庶自投兵降首。卓淳之國。亦復當興。所請兵士吾給衣粮。欲奏天皇。其策一也。猶於南韓。置郡令。城主者。豈欲違背天皇遮斷貢調之路。唯庶尅濟多難殲撲強敵。凡厥凶黨。誰不謀附。北敵強大。我國微弱。若不置南韓郡領。城主修理防護。不可以禦此強敵。亦不可以制新羅。故猶置之攻逼新羅撫存任那。若不爾者。恐見滅亡不得朝聘。欲奏天皇。其策二也。又吉備臣。河内直。移那斯。麻都。猶在那國者。天皇雖詔建成任那。不可得也。請移此四人。各遣還其本邑。奏於天皇。其策三也。宜與日本臣。任那旱岐等。倶奉遣使。同奏天皇。乞聽恩詔。於是吉備臣。旱岐等曰。大王所述三策。亦協愚情而已。今願歸以敬諮日本大臣。〈謂在任那日本府之大臣也。〉安羅王。加羅王。倶遣使同奏天皇。此誠千載一會之期。可不深思而熟計歟。

十二月。越國言。於佐渡嶋北御名部之碕岸有肅愼人。乘一船舶而淹留。春夏捕魚充食。彼嶋之人言非人也。亦言鬼魅。不敢近之。嶋東禹武邑人採拾椎子。爲欲熟喫。著灰裏炮。其皮甲化成二人。飛騰火上一尺餘許。經時相闘。邑人深以爲異。取置於庭。亦如前飛相闘不已。有人占云。是邑人必爲魃鬼所迷惑。不久如言被其抄掠。於是肅愼人移就瀬波河浦。浦神嚴忌。人敢近。渇飮其水。死者且半。骨積於巖岫。俗呼肅愼隈也。

六年春三月。遣膳臣巴提便使于百濟。

夏五月。百濟遣奈率其悛。奈率用哥多。施徳次酒等上表。

秋九月。百濟遣中部護徳菩提等使于任那。贈呉財於日本府臣及諸旱岐各有差。

是月。百濟造丈六佛像。製願文曰。盖聞。造丈六佛功徳甚大。今敬造。以此功徳。願天皇獲勝善之徳。天皇所用彌移居國倶蒙福祐。又願普天之下一切衆生皆蒙解脱。故造之矣。

冬十一月。膳臣巴提便還自百濟言。臣被遣使。妻子相逐去。行至百濟濱。〈濱。海濱也。〉日晩停宿。小兒忽亡不知所之。其夜大雪。天曉始求有虎連跡。臣乃帶刀■甲。尋至巖岫。拔刀曰。敬受絲綸、劬勞陸海、櫛風沐雨、藉草班荊者。爲愛其子令紹父業也。惟汝威神。愛子一也。今夜兒亡。追蹤覓至。不畏亡命。欲報故來。既而其虎進前開口欲噬。巴提便忽申左手。執其虎舌。右手刺殺。剥取皮還。

是歳。高麗大亂被誅殺者衆。〈百濟本記云。十二月甲午。《廿》高麗國細群與麁群戰于宮門。伐鼓戰闘。細群敗不解兵。三日。盡捕誅細群子孫。戊戌。《廿四》狛鵠香岡上王薨也。〉

七年春正月甲辰朔丙午。百濟使人中部奈率己連等罷歸。仍賜以良馬七十匹。船一十隻。

夏六月壬申朔癸未。百濟遣中部奈率掠葉禮等獻調。

秋七月。倭國今來郡言。於五年春。川原民直宮登樓騁望。乃見良駒。〈紀伊國漁者負贄草馬之子也。〉睨影高鳴。輕超母脊。就而買取。襲養兼年。及壯鴻驚龍■。別輩越群。服御随心。馳驟合度。超渡大内丘之壑十八丈焉。川原民直宮。桧隈邑人也。

是歳。高麗大亂。凡闘死者二千餘。〈百濟本記云。高麗以正月丙午。立中夫人子爲王。年八歳。狛王有三夫人。正夫人無子。中夫人生世子。其舅氏麁群也。小夫人生子。其舅氏細群也。及狛王疾篤。細群。麁群。各欲立其夫人之子。故細群死者二千餘人也。〉

八年夏四月。百濟遣前部徳率眞慕宣文。奈率哥麻等。乞救軍。仍貢下部東城子言代徳率■休麻那。

春正月癸巳朔乙未。百濟使人前部徳率眞慕宣文等請罷。因詔曰。所乞救軍必當遣救。宜速報王。

九年夏四月壬戌朔甲子。百濟遣中部柾率掠葉禮等奏曰。徳率宣文等奉勅至臣蕃曰。所乞救兵應時遣送。祗承恩詔。喜慶無限。然馬津城之役〈正月辛丑。高麗卒衆圍馬津城。〉虜謂之曰。由安羅國與日本府招來勸罰罸。以事准況。寔當相似。然三廻欲審其言遣召。而並不來。故深勞念。伏願。可畏天皇〈西蕃皆稱日本天皇爲可畏天皇。〉先爲勘當。躄停所乞救兵。待臣遣報。詔曰。式聞呈奏。爰覿所憂。日本府與安羅不救隣難。亦朕所疾也。又復密使于高麗者。不可信也。朕命即自遣之。不命何容可得。願王開襟緩帶。恬然自安。勿深疑懼。宜共任那依前勅。戮力倶防北敵。各守所封。朕當遣送若干人。充實安羅逃亡空地。

六月辛酉朔壬戌。遣使詔于百濟曰。徳率宣文取歸以後。當復何如。消憩何如。朕聞。汝國爲狛賊所害。宜共任那策勵。同謀如前防距。

閏七月庚申朔辛未。百濟使人掠葉禮等罷歸。

冬十月。遣三百七十人於百濟助築城於得爾辛。

夏六月乙酉朔辛卯。將徳久貴。固徳馬次文等請罷歸。因詔曰。延那斯。麻都。陰私遣使高麗者。朕當遣問虚實。所乞軍者依願停之。

十一春二月辛巳朔庚寅。遣使詔于百濟〈百濟本記云。三月十二日辛酉。日本使人阿比多率三舟來至都下。〉曰。朕依將徳久貴。固徳馬進文等所上表意一一教示如視掌中。思欲具情。冀將盡抱。大市頭歸後。如常無異。今但欲審報辭。故遣使之。又復朕聞。奈率馬武是王之股肱臣也。納上傳下。甚協王心而爲王佐。若欲國家無事。長作官家永奉天皇。宜以馬武爲大使。遣朝而已。重詔曰。朕聞。北敵強暴。故賜矢卅具。庶防一處。

夏四月庚辰朔。在百濟日本王人方欲還之。〈百濟本記云。四月一日庚辰。日本阿比多還也。〉百濟王聖明謂王人曰。任那之事奉勅堅守。延那斯。麻都之事。問與不問唯從勅之。因獻高麗奴六口別贈王人奴一口。〈皆攻爾林所禽奴也。〉

乙未。百濟遣中部奈率皮久斤。下部施徳灼干那等。獻狛虜十口。

十二年春三月。以麥種一千斛賜百濟王。

是歳。百濟聖明王親率衆及二國兵〈二國謂新羅。任那也。〉往伐高麗。獲漠城之地。又進軍討平壌。凡六郡之地。遂復故地。

十三年夏四月。箭田珠勝大兄皇子薨。

五月戊辰朔乙亥。百濟。加羅。安羅。遣中部徳率木州今敦。河内部阿斯比多等。奏曰。高麗與新羅。通和并勢。謀滅臣國與任那。故謹求請救兵。先攻不意。軍之多少隨天皇勅。詔曰。今百濟王。安羅王。加羅王。與日本府臣等。倶遣使奏状聞訖。亦宜共任那。并心一力。猶尚若茲。必蒙上天擁護之福。亦頼可畏天皇之靈也。

冬十月。百濟聖明王〈更名聖王。〉遣西部姫氏達率怒■斯致契等。獻釋迦佛金銅像一躯。幡盖若干・經論若干卷。別表讃流通禮拜功徳云。是法於諸法中最爲殊勝。難解難入。周公。孔子尚不能知。此法能生無量無邊福徳果報。乃至成辨無上菩提。譬如人懷隨意寶。逐所須用。盡依情。此妙法寶亦復然。祈願依情無所乏。且夫遠自天竺。爰■三韓。依教奉持。無不尊敬。由是百濟王臣明謹遣陪臣怒■斯致契。奉傳帝國。流通畿内。果佛所記我法東流。▼是日。天皇聞已歡喜踊躍。詔使者云。朕從昔來未曾得聞如是微妙之法。然朕不自决。乃歴問群臣曰。西蕃獻佛相貌端嚴。全未曾看。可禮以不。蘇我大臣稻目宿禰奏曰。西蕃諸國一皆禮之。豐秋日本豈獨背也。物部大連尾輿。中臣連鎌子同奏曰。我國家之王天下者。恒以天地社稷百八十神。春夏秋冬祭拜爲事。方今改拜蕃神。恐致國神之怒。天皇曰。宜付情願人稻目宿禰。試令禮拜。大臣跪受而忻悦安置小墾田家。懃脩出世業爲因。淨捨向原家爲寺。』於後國行疫氣。民致夭殘。久而愈多。不能治療。物部大連尾輿。中臣連鎌子同奏曰。昔日不須臣計致斯病死。今不遠而復。必當有慶。宜早投弃。懃求後福。天皇曰。依奏。有司乃以佛像流弃難波堀江。復縱火於伽藍。燒燼更無餘。於是天無風雲忽炎大殿。

是歳。百濟棄漢城與平壤。新羅因此入居漢城。今新羅之牛頭方。尼彌方也。〈地名未詳。〉

十四年春正月甲子朔乙亥。百濟遣上部徳率科野次酒。杆率禮塞敦等、乞軍兵。

正月戊寅。百濟使人中部徳率木■今敦。河内部阿斯比多等罷歸。

夏五月戊辰朔。河内國言。泉郡茅渟海中有梵音。震響若雷聲。光彩晃曜如日色。天皇心異之。遣溝邊直〈此但曰直不書名字。蓋是傳寫誤失矣。〉入海求訪。▼是月。溝邊直入海果見樟木浮海玲瓏。遂取而獻。天皇命畫工造佛像二躯。今吉野寺放光樟像也。

六月。遣内臣〈闕名。〉使於百濟。仍賜良馬二疋。同船二隻。弓五十張。箭五十具。勅云。所請軍者。隨王所須。別勅醫博士。易博士。暦博士等。宜依番上下。今上件色人正當相代年月。宜付還使相代。又卜書。暦本種種藥物可付送。

秋七月辛酉朔甲子。幸樟勾宮。蘇我大臣稻目宿禰奉勅遣王辰爾數録船賦。即以王辰爾爲船長。因賜姓爲船史。今般連之先也。

八月辛卯朔丁酉。百濟遺上部奈率科野新羅。下部固徳■休帶山等上表曰。去年臣等同議、遣内臣徳率次酒。任那大夫等。奏海表諸彌移居之事。伏待恩詔如春草之仰甘雨也。今年忽聞。新羅與狛國通謀云。百濟與任那頻詣日本。意謂是乞軍兵伐我國歟。事若實者。國之敗亡可企踵而待。庶先日本兵未發之間。伐取安羅絶日本路。其謀若是。臣等聞茲深懷危即遣疾使輕舟。馳表以聞。伏願。天慈速遣前軍後軍。相續來救。逮于秋節以固海表彌移居也。若遲晩者噬臍無及矣。所遣軍衆來到臣國。衣糧之費。臣當充給。來到任那亦復如是。若不堪給。臣必助充令無乏少。別的臣敬受天勅。來撫臣蕃。夙夜乾乾勤修庶務。由是海表諸蕃皆稱其善。謂當萬歳肅清海表。不幸云亡。深用追痛。今任那之事誰可修治。伏願天慈速遣其代。以鎭任那。又復海表諸國、甚乏弓馬。自古迄今。受之天皇。以禦強敵。伏願天慈多■弓馬。

冬十月庚寅朔己酉。百濟王子餘昌〈明王子。威徳王也。〉悉發國中兵。向高麗國。築百合野塞眠食軍士。是夕觀覽。鉅野墳腴。平原濔■。人跡罕見。犬聲蔑聞。俄而脩忽之際。聞鼓吹之聲。餘昌乃大驚打鼓相應。通夜固守。凌晨起見。曠野之中覆如青山。旌旗充滿。會明有着頚鎧者一騎挿鐃者〈鐃字未詳。〉二騎。珥豹尾者二騎并五騎。連轡到來問曰。小兒等言。於吾野中客人有在。何得不迎禮也。今欲早知。與吾可以禮問答者姓名年位。餘昌對曰。姓是同姓。位是杆率。年廿九矣。百濟反問。亦如前法而對答焉。遂乃立標而合戰。於是。百濟以鉾。刺堕高麗勇士於馬斬首。仍刺擧頭於鉾末。還入示衆。高麗軍將憤怒益甚。是時百濟歡叫之聲可裂天地。復其偏將打鼓疾闘。追却高麗王於東聖山之上。

十五年春正月戊子朔甲午。立皇子渟中倉太珠敷尊爲皇太子。

丙申。百濟遣中部木州施徳文次。前部施徳曰佐分屋等於筑紫。諮内臣佐伯連等曰。徳率次酒。杆率塞敦等以去年閏月四日到來云。臣等〈臣等者。謂内臣也。〉以今年正月到。如此■而未審。來不也。又軍數幾何。願聞若干預治營壁。別諮。方奉聞可畏天皇之詔。來詣筑紫看送賜軍。聞之歡喜無能比者。此年之役甚危於前。願遣賜軍使逮正月。於是内臣奉勅而答報曰。即令遣助軍數一千。馬一百疋。船四十隻。

二月。百濟遣下部杆率將軍三貴。上部奈率物部烏等乞救兵。仍貢徳率東城子莫古。代前番奈率東城子言。五經博士王柳貴代固徳馬丁安。僧曇慧等九人代僧道深等七人。別奉勅貢易博士施徳王道良。暦博士固徳王保孫。醫博士奈率王有悛陀。採藥師施徳潘量豊。固徳丁有陀。樂人施徳三斤。季徳己麻次。季徳進奴。對徳進陀。皆依請代之。

三月丁亥朔。百濟使人中部木州施徳文次等罷歸。

夏五月丙戌朔戊子。内臣率舟師詣于百濟。

冬十二月。百濟遣下部杆率■斯干奴上表曰。百濟王臣明及在安羅諸倭臣等。任那諸國旱岐等奏。以斯羅無道。不畏天皇與狛同心欲殘滅海北彌移居。臣等共議遣有至臣等仰乞軍士。征伐斯羅。而天皇遣有至臣帥軍以六月至來。臣等深用歡喜。以十二月九日遣攻斯羅。臣先遣東方領物部莫哥武連。領其方軍士攻函山城。有至臣所將來民竹斯物部莫奇委沙奇能射火箭。蒙天皇威靈。以月九日西時焚城拔之。故遣單使馳船奏聞。別奏。若但斯羅者。有至臣所將軍士亦可足矣。今狛與斯羅。同心戮力。難可成功。伏願速遣竹斯嶋上諸軍士。來助臣國。又助任那。則事可成。又奏。臣別遣軍士萬人助任那。并以奏聞。今事方急。單船遣奏。但奉好錦二疋。■■一領。斧三百口。及所獲城民男二。女五。輕薄追用悚懼。餘昌謀伐新羅。耆老諌曰。天未與。懼禍及。餘昌曰。老矣何怯也。我事大國。有何懼也。遂入新羅國築久陀牟羅塞。其父明王憂慮。餘昌長苦行陣久廢眠食。父慈多闕。子孝希成。乃自徃迎慰勞。新羅聞明王親來。悉發國中兵斷道撃破。是時新羅謂佐知村飼馬奴苦都〈更名谷智。〉曰。苦都賎奴也。明王名主也。今使賎奴殺名主。冀傅後世莫忘於口。已而苦都乃獲明王。再拜曰。請斬王首。明王對曰。王頭不合受奴手。苦都曰。我國法違背所盟。雖曰國王當受奴手。〈一本云。明王乘踞胡床。解授佩刀於谷知令斬。〉明王仰天大憩涕泣。許諾曰。寡人毎念。常痛入骨髄。願計不可苟活。乃延首受斬。苦都斬首而殺。堀坎而埋。〈一本云。新羅留理明王頭骨。而以禮送餘骨於百濟。今新羅王埋明王骨於北廳階下。名此廳曰都堂。〉餘昌遂見圍繞。欲出不得。士卒遑駭不知所圖。有能射人筑紫國造。進而彎弓占擬。射落新羅騎卒最勇壯者。發箭之利通所乘鞍前後橋。及其被甲領會也。復續發箭如雨。彌■不懈。射却圍軍。由是餘昌及諸將等得從間道逃歸。餘昌讃國造射却圍軍。尊而名曰鞍橋君。〈鞍橋。此云矩羅賦。〉於是新羅將等具知百済疲盡。遂欲謀滅無餘。有一將云。不可。日本天皇以任那事。屡責吾國。况復謀滅百濟官家。必招後患。故止之。

十六年春二月。百濟王子餘昌遣王子惠〈王子惠者。威徳王之弟也。〉奏曰。聖明王爲賊見殺。〈十五年爲新羅所殺。故今奏之。〉天皇聞而傷恨。廼遣使者迎津慰問。於是許勢臣問王子惠曰。爲當欲留此間。爲當欲向本郷。惠答曰。依憑天皇之徳。冀報考王之讎。若垂哀憐多賜兵革。雪垢復讎。臣之願也。臣之去留敢不唯命是從。俄而蘇我臣問訊曰。聖王妙達天道地理。名流四表八方。意謂。永保安寧。統領海西蕃國。千年萬歳奉事天皇。豈圖一旦眇然昇遐。與水無歸即安玄室。何痛之酷。何悲之哀。凡在含情誰不傷悼。當復何咎致茲禍也。今復何術用鎭國家。惠報答之曰。臣禀性愚蒙不知大計。何况禍福所倚。國家存亡者乎。蘇我卿曰。昔在天皇大泊瀬之世。汝國爲高麗所逼。危甚累卵。於是天皇命神祇伯。敬受策於神祇。祝者廼託神語報曰。屈請建邦之神。徃救將亡之主。必當國家謐靖。人物乂安。由是請神徃救。所以社稷安寧。原夫建邦神者。天地株判之代。草木言語之時。自天降來造立國家之神也。頃聞。汝國輟而不祀。方今悛悔前過。脩理神宮奉祭神靈國可昌盛。汝當莫忘。

秋七月己卯朔壬午。遣蘇我大臣稻目宿禰。穗積磐弓臣等。使于吉備五郡置白猪屯倉。

八月。百濟餘昌謂諸臣等曰。少子今願奉爲考王出家脩道。諸臣百姓報言。今君王欲得出家修道者。且奉教也。嗟夫前慮不定。後有大患。誰之過歟。夫百濟國者。高麗。新羅之所爭欲滅。自始開國迄于是歳。今此國宗將授何國。要須道理分明應教。縱使能用耆老之言。豈至於此。請悛前過無勞出俗。如欲果願。須度國民。餘昌對曰。諾。即就圖於臣下。臣下遂用相議。爲度百人。多造幡盖種種攻徳云云。

十七年春正月。百濟王子惠請罷。仍賜兵仗。良馬甚多。亦頻賞祿。衆所欽歎。於是遣阿倍臣。佐伯連。播磨直。率筑紫國舟師。衛送達國。別遣筑紫火君〈百濟本記云。筑紫君兒。火中君弟。〉率勇士一千衛送彌■。〈彌■津名〉因令守津路要害之地焉。

秋七月甲戌朔己卯。遣蘇我大臣稻目宿禰等於備前兒嶋郡置屯倉。以葛城山田直瑞子爲田令。〈田令。此云陀豆歌毘。〉

冬十月。遣蘇我大臣稻目宿禰等。於倭國高市郡置韓人大身狹屯倉。〈言韓人者。百濟也。〉高麗人小身狹屯倉。紀國置海部屯倉。〈一本云。以處處韓人爲大身狹屯倉田部。高麗人爲小身狹屯倉田部。是即以韓人。高麗人爲田部。故因爲屯倉之號也。〉

十八年春三月庚子朔。百濟王子餘昌嗣立。是爲威徳王。

廿一年秋九月。新羅遣彌至己知奈末獻調賦。饗賜邁常。奈末喜歡而罷曰。調賦使者國家之所貴重。而私議之所輕賎。行李者百姓之所懸命。而選用之所卑下。王政之弊。未必不由此也。請差良家子爲使者。不可以卑賎爲使。

廿二年。新羅遣久禮叱及伐干貢調賦。司賓饗遇禮數減常。及伐干忿恨而罷。

是歳。復遣奴■。大舎獻前調賦。於難波大郡序諸蕃。掌客額田部連。葛城直等使列于百濟之下而引導。大舍怒還不入館舍。乘船歸至穴門。於是。脩治穴門舘。大舍問曰。爲誰客造。工匠河内馬飼首押勝欺紿曰。遣問西方無禮使者之所停宿處也。大舍還國告其所言。故新羅築城於阿羅波斯山。以備日本。

廿三年春正月。新羅打滅任那官家。〈一本云。廿一年任那滅焉。忽言任那。別言加羅國。安羅國。斯二岐國。多羅國。卒麻國。古嗟國。子他國。散半下國。乞■國。稔禮國。合十國。〉

夏六月。詔曰。新羅西羌小醜。逆天無状。違我恩義。破我官家毒害我黎民。誅殘我郡縣。我氣長足姫尊靈聖聰明。周行天下。劬勞群庶。饗育萬民。哀新羅所窮見歸。全新羅王將戮之首授新羅要害之地。崇新羅非次之榮。我氣長足姫尊於新羅何薄。我百姓於新羅何怨。而新羅長戟強弩。凌蹙任那。距牙鈎爪殘虐含靈。刳肝■趾不厭其快。曝骨焚屍不謂其酷。任那族姓百姓以還。窮刀極爼。既屠且膾。豈有率土之賓。謂爲王臣。乍食人之禾飲人之水孰忍聞此而不悼心。况乎太子。大臣處趺萼之親。泣血御冤之寄。當蕃屏之任。摩頂至踵之恩。世受前朝之徳。身當後代之位。而不能瀝膽抽膓。共誅奸逆雪天地之痛酷。報君父之仇讎。則死有恨臣之子道不成。

是月。或有譖馬飼首歌依曰。歌依之妻逢臣讃岐鞍薦有異。熟而熟視。皇后御鞍也。即收廷尉。鞫問極切。馬飼首歌依乃揚言誓曰。虚也。非實。若是實者必被天災。遂因苦問。伏地而死。死未經時。急災於殿。廷尉收縛其子守石與中瀬氷〈守石。名瀬氷。皆名也。〉將投火中。〈投火爲刑。盖古之制也。〉咒曰。非吾手投。以祝手投。咒訖欲投火。守石之母祈請曰。投兒火裏。天災果臻。請付祝人使作神奴。乃依母請許沒神奴。

秋七月己巳朔。新羅遣使獻調賦。其使人知新羅滅任那。恥背國恩。不敢請罷。遂留不歸本土。例同國家百姓。今河内國更荒郡■■野邑新羅人之先也。

是月。遣大將軍紀男麻呂宿禰。將兵出■■。副將河邊臣瓊缶出居曾山。而欲問新羅攻任那之状。遂到任那。以薦集部首登弭。遣於百濟。約束軍計。登弭仍宿妻家。落印書。弓箭於路。新羅具知軍計。卒起大兵。尋屬敗亡。乞降歸附。紀男麻呂宿禰取勝旋師入百濟營。令軍中曰。夫勝不忘敗。安必慮危。古之善教也。今處彊畔。豺狼交接。而可輕忽不思變難哉。况復平安之世刀劔不離於身。盖君子之武備不可以已。宜深警戒務崇斯令。士卒皆委心而服事焉。河邊臣瓊缶獨進轉闘。所向皆拔。新羅更擧白旗投兵隆首。河邊臣瓊缶元不曉兵。對擧白旗空爾獨進。新羅闘将曰。將軍河邊臣今欲降矣。乃進軍逆戰。盡鋭■攻破之。前鋒所傷甚衆。倭國造手彦自知難救。棄軍遁逃。新羅闘將手持鈎戟。追至城洫。運戟撃之。手彦因騎駿馬超渡城洫。僅以身兔。闘將臨城洫而歎曰。久須尼自利。〈此新羅語未詳也〉於是。河邊臣遂引兵退急營於野。於是士卒盡相欺蔑。莫有遵承。闘將自就營中悉生虜河邊臣瓊缶等及其隨婦。于時父子夫婦不能相恤。闘將問河邊臣曰。汝命與婦孰與尤愛。答曰。何愛一女以取禍乎。如何不過命也。遂許爲妾。闘將遂於露地奸其婦女。婦女後還。河邊臣欲就談之。婦人甚以慚恨而不隨曰。昔君輕賣妾身。今何面目以相遇。遂不肯言。是婦人者坂本臣女。曰甘美媛。同時所虜調吉士伊企儺。爲人勇烈。終不降服。新羅闘將拔刀欲斬。逼而脱褌。追令以尻臀向日本大號叫〈叫■也〉曰日本將囓我■■。即號叫曰。新羅王啗我■■。雖被苦逼。尚如前叫■。由是見殺。其子舅子亦抱其父而死。伊企儺辭旨難奪皆如此。由此特爲諸將帥所痛惜。昔妻大葉子亦並見禽。愴然而歌曰。柯羅倶爾能。基能陪爾陀致底。於譜磨故幡。比例甫■須母。耶魔等陛武岐底。或有和曰。柯羅倶爾能。基能陪爾陀陀志。於譜磨故幡。比禮甫羅須彌喩。那爾婆陛武岐底。

八月。天皇遣大將軍大伴連狹手彦。領兵數萬伐于高麗。狹手彦乃用百濟計。打破高麗。其王踰墻而逃。狹手彦遂乘勝以入宮。盡得珍寶■賂。七織帳。鐵屋還來。〈舊本云。鐵屋在高麗西高樓上。織帳張於高麗王内寢。〉以七織帳奉獻於天皇。以甲二領。金餝刀二口。銅鏤鍾三口。五色幡二竿。美女媛〈媛名也。〉并其從女吾田子。送於蘇我稻目宿禰大臣。於是。大臣遂納二女以爲妻居輕曲殿。〈鐵屋在長安寺。是寺不知在何國。一本云。十一年大伴狹手彦連共百濟國駈却高麗王陽香於比津留都。〉

冬十一月。新羅遣使獻并貢調賦。使人悉知國家憤新羅滅任那。不敢請羅。恐致刑戮不歸本土。例同百姓。今攝津國三嶋郡埴廬新羅人之先祖也。

廿六年夏五月。高麗人頭霧■耶陛等投化於筑紫。置山背國。今畝原。奈羅。山村高麗人之先祖也。

廿八年。郡國大水。飢。或人相食。轉傍郡穀以相救。

卅年春正月辛卯朔。詔曰。量置田部其來尚矣。年甫十餘脱籍兔課者衆。宜遣膽津〈膽津者。王辰爾之甥也。〉檢定白猪田部丁籍。

夏四月。膽津檢閲白猪田部丁者。依詔定籍。果成田戸。天皇嘉膽津定籍之功。賜姓爲白猪史。尋拜田令。爲瑞子之副。〈瑞子見上。〉

卅一年春三月甲申朔。蘇我大臣稻目宿禰薨。

夏四月甲申朔乙酉。幸泊瀬柴籬宮。越人江渟臣裾代詣京奏曰。高麗使人辛苦風浪迷失浦津。任水漂流。忽到着岸。郡司隠匿。故臣顯奏。詔曰。朕承帝業若干年。高麗迷路始到越岸。雖苦漂溺。尚全性命。豈非徽猷廣被。至徳魏魏。仁化傍通。洪恩蕩蕩者哉。有司宜於山背國相樂郡。起舘淨治。厚相資養。

是月。乘輿至自泊瀬柴籬宮。遣東漢氏直糠兒。葛城直難波迎召高麗使人。

五月。遣膳臣傾子於越饗高麗使。〈傾子。此云舸陀部古。〉大使審知膳臣是皇華使。乃謂道君曰。汝非天皇果如我疑。汝既伏拜膳臣。倍復足知百姓。而前詐余取調入己。宜速還之。莫煩餝語。膳臣聞之使人探索其調。具爲與之。還京復命。

秋七月壬子朔。高麗使到于近江。

是月。遣許勢臣猿與吉士赤鳩發自難波津。控引船於狹狹波山。而裝飾船乃徃迎於近江北山。遂引入山背高威舘。則遣東漢坂上直子麻呂。錦部首大石以爲守護。更饗高麗使者於相樂舘。

卅二年春三月戊申朔壬子。遣坂田耳子郎君。使於新羅。問任那滅由。

是月。高麗獻物并表未得呈奏。經歴數旬。占待良日。

夏四月戊寅朔壬辰。天皇寢疾不豫。皇太子向外不在。騨馬召到。引入臥内。執其手詔曰。朕疾甚。以後事屬汝。汝須打新羅。封建任那。更造夫婦。惟如舊曰。死無恨之。

是月。天皇遂崩于内寝。時年若干。

五月。殯于河内古市。

秋八月丙子朔。新羅遣弔使未叱子失消等奉哀於殯。

是月。未叱子失消等罷。

九月。葬于桧隈坂合陵。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八 向雄 段灼 阎缵·房玄龄
  卷九·本纪第九·脱脱
  卷六·常璩
  建康实録卷七·许嵩
  卷之二百三十九·佚名
  卷四十三·萧常
  卷七·萧常
  绎史卷四十二·马骕
  史记正义序·张守节
  李至刚传·张廷玉
  金幼孜传·张廷玉
  卷五十五·佚名
  卷一百二十三·佚名
  卷二十八·纪昀
  《章实斋先生年谱》序·胡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提要·姜夔

    《白石道人诗集》二巻,宋姜夔撰。夔有《绛帖平》,已著录。罗大经《鹤林玉露》称夔学诗于萧

  • 卷四十九·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四十九翰林院检讨朱彞尊撰徐学谟【一首】学谟初名学诗字子言更字叔明苏州嘉定人嘉靖庚戌进士授礼部主事厯郎中出知荆州府迁副使擢佥都御史抚郧阳召拜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有海嵎春明二稿【静志居诗

  • 卷四百九十·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九十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一百二十四 史监 丙午岁予初度题像 自我得尔来忽忽已三载忧乐不相关贫病安能凂兹辰遇初度举酒一相洒我貌日就衰尔顔长不改过此复几时应知愈不逮观者问

  • 提要·董嗣杲

    庐山集五巻英溪集一巻臣等谨案庐山集五巻英溪集一巻宋董嗣杲撰嗣杲履贯不见于他书集中元宵懐乡诗有清河坊里灯宵月负却东风已两年句又抵北新桥诗归逢乡井心才穏句案咸淳临安志清河坊在临安府左一北厢北新桥在余杭门外

  • 目录·李岳瑞

     卷上拣魔辨异录雍干遗事(二则)乾隆宫禁遗事(三则)乾隆朝万寿庆典之盛(二则)宣宗冲龄神武德宗皇帝圣德恭纪(二则)德宗外交之大度历书异闻乾隆朝伪皇孙之狱明太祖御书墨迹正音书院福八明故太子之异闻交泰殿大钟(三则)明太傅遗事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十二·佚名

    天启元年七月庚子朔孟秋享 太庙时大学士刘一燝以人言杜门 上令文书官趣之入一燝锍釒谢○皇极门上梁祭告遣公张惟贤迎梁两厂提督工程侍郎王永光姚思仁长安左右门尚书王象乾侍郎周道登午门尚书周嘉谟各行礼○巡抚辽

  • 卷之五百八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十九·佚名

      顺治十五年。戊戌。秋七月。丙申朔。享太庙。遣公额尔克戴青行礼。  ○遣官祭司门之神。  ○丁酉。以辅国公喇石塔、为宗人府左宗人。  ○遣官祭镇国公顾鼐、温齐喀、僧额、造坟立碑如例。  ○遣官致祭

  • 十国春秋卷十六·吴任臣

    检讨吴任臣撰南唐二元宗本纪元宗名璟字伯玉烈祖长子母元敬皇后初名景通【陈彭年江南别録云初名景非是五代史宋史称景者葢从显德时改名耳】风度高秀工属文年始十岁官驾部郎中累进诸卫将军拜司徒平章事知中外诸军事都统

  • 卷十八·彭百川

    钦定四库全书太平治迹统类卷十八宋 彭百川 撰宣仁垂殿圣政元丰八年二月癸巳上疾甚迁御福寜殿东阁之西间三省枢密院入问圣体见上於榻前王珪言去冬尝奉圣旨皇子延安郡王来春出阁愿早建东宫凡三奏上顾微肯首而已又乞皇

  • 卷六十·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六十明 杨士奇等 撰治道宋宁宗时知安溪县陈宓上封事言宫中宴饮或至无节非时赐予为数浩穰一人蔬食而嫔御不废於击鲜边事方殷而桩积反资於妄用此

  • 第三章 9·辜鸿铭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辜讲孔子对他的一位学生说:“我可以对你说出夏朝(相当于古希腊文明)的文明和礼仪,但现在的杞国(相当于当代的希腊) 却不能为我说的

  • 自序·冯友兰

    小史①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易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 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己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犬守夜鸡司晨苟不

  • 卷五十九(实叉难陀译)·佚名

    △文殊师利授记会第十五之二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汝今为佛严办法座。我当昇已,说往昔志乐所修诸行善巧出生诸佛刹土功德庄严趣向真实法门。尔时弥勒菩萨。即作是念。今者世尊以何义故。令我严座。不使阿难大目连

  • 行为学与心理学·太虚

    一 引论  二 论传统心理学之浅狭  三 行为学与心理学之分界  四 行为学与心理学之裨益  五 行为学与唯身论  六 行为学与唯根论  七 结论一 引论西洋之传统心理学,吾人向视为浅狭,谓其未足尽心理内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佚名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累教品第六十六(丹嘱累品)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ldquo;世尊!我如是说、如是答,为随顺法不?为正答不?&rdquo;佛告释提桓因言:&ldquo;憍尸迦!汝所说所答实皆随顺。&rdquo;释提桓因言:&ldquo;希有世尊!须

  • 正一法文传都功版仪·佚名

    《正一法文传都功版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篇系天师道经典《正一法文》残卷之一,内言传授都功版文之盟信科仪。所谓「都功版文」,实即正一道士受任或迁升二十四治职官之任命书,以朱

  • 水藻行·茅盾

    短篇小说。完成于1936年2月26日,最初由日本作家山上正义译成日文,发表于1937年5月东京《改造》杂志19卷5期。原文发表于1937年6月15日上海《月报》1卷6期,署名茅盾。这是茅盾唯一的一篇先在国外发表的小说,先后收入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