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遵传
洪遵字景严,洪皓的次子。在儿时就端正庄重如同成年人。随从老师学习文化,不因为天时寒暑而中止。父亲滞留北方沙漠,母亲去世,洪遵孺慕敬爱母亲,抱母号哭。安葬之后,兄弟便住在庙中学习文化,夜枕书籍不解衣安寝。由于父亲之故被荫补为承务郎,同兄长洪适同时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首名,被赐为进士出身。高宗因洪皓出使远方,擢升他为秘书省正字。宋建立以来,考中博学宏词科便入馆任职,从洪遵开始。宰相秦桧儿子秦火喜任长官,谈笑之间提拔罢免官属,洪遵恬然自处不肯依附他,因此两年没有升迁。
洪皓南归,同朝廷议论不同,被逐出朝廷。洪遵于是请求外任,任常、婺、越三州通判。绍兴二十五年(1155),汤思退推荐他,又入朝任正字。八月,兼权直学士院。汤鹏举任御史台长官,秘密推荐洪遵为御史。正当要下令时父亲去世消息传来。二十八年(1158),免除服丧,奉诏入对,极力陈述父亲冤枉,说“:先父与龚王寿同时出使,龚王寿是在刘豫手下出任官职,因为肆意杀害兵官被刘豫诛杀,而秦桧追赠他节旄,擢用他的儿子。先父拒绝金朝的任命,滞留十五年才得以归来,反而被流放到南方岭外,臣兄弟也被屏弃在外。秦桧不分忠逆竟到了这种地步。”高宗详细地告诉了他洪皓被诽谤的情况,并且说:“你再次进入三馆,曾主持诏令,今天让你修起居注。”于是任命他为起居舍人。
洪遵上奏请求将经筵官的任免和封章进对、宴会赐予、讲读问答等事,汇编成一书,名字叫作《迩英记注》。此后乾道年间又有《祥曦殿记注》,实际上是从洪遵开始的。又乘当面问对之机,论述铸钱的利害得失,皇帝嘉奖采纳了他的意见。迁任起居郎兼枢密院都承旨。原来的制度,修注官、经筵官允许留身奏事,而近来没有这样的事例。洪遵上奏请求恢复旧制,并说起居注已有十五年没有修撰,请求除现修月进外,每月带修,皇帝都听从了他。
绍兴二十九年(1159),任中书舍人。殿前偏将辅逵转任防御使,王纲转任团练使,洪遵说:“近来规定管军官十年才能一迁,现在两人任期不满,怎么能得此官职?”当时勋臣子孙大都超越等级位居台省,洪遵极力论说请求明令禁止。高宗说“:正立法,从今以后功臣子孙可以序迁至侍从,并令久任在京宫观。”洪遵说“:侍从,是朝廷高级官职,如不是磨勘阶官,怎么有迁序之制?”回家后又上奏说“:今内外将领不少于二十人,如果用序迁,不出十年,宫廷次对的官职都能得到。太祖开国功臣子孙官职不过各司,只有曹彬的儿子曹琮、曹玮由于自己奋斗得到功名,于是成为节度使,当初没有听说有递迁侍从的例子。今天诏旨一下,使肃穆清闲显要的机构都充满将帅子孙,不是昭示天下的好办法,希望收回前面的诏令。”又说:“瑞昌、兴国之间茶商失业,聚集为盗贼。希望张贴布告晓谕他们,允许他们悔过自新,愿意充军的填刺充军,愿意种田的放归。”皇帝都准许了他的奏议。
议论者要恢复鄱阳永平、永丰两监鼓铸,诏令给、舍等有关部门商议,洪遵说“:唐代有鼓铸使,本朝有时以漕臣兼领,有时分道设使,由三司管理。自南渡以后,设置都大提点,官属太多,动辄为害州县。中间急忙废罢,又没有一定之规,当初委托转运使,又委托提刑,又委托郡守管理,号令不一,鼓铸日益减少。我私下认为以恢复鼓监为便。”
绍兴三十年(1160)正月,任吏部侍郎。过去选官到府曹改秩,官吏依靠手中权力买卖官职,丝毫不中意,必然巧生各种关节阻碍,必须贿赂得到满足为止。洪遵明确约定,如果大体上没有缺点,应先行后审,荐员也应有定额,而举荐的人却卖权弄奸,巧为周章,有的同时一章而分为两牍,有的应当推荐五人而动辄超越十人,有的应当举荐为职官而诡任京官,有的身系常调而妄称职司,有的东西分曹而交错搀补,有的已被复夺而指称事故,件析枚数,请求凡像这样的一律弹劾。旧制,官员退休保任子弟授予官职,随所在地区审查后即授予官职。这时,听从言者请求,必令到原籍州县审核奏请。洪遵说“:士大夫有到粤、蜀任官,数千里外,不幸死去。临终辞去官职,家属返回故里已十分艰难,现在又因此龃龉,反复拖延,是公开给恶吏提供方便。”于是停止仍依旧制。
平江、湖、秀三州发生水灾,没办法交纳秋赋,有关部门下令交纳小麦。洪遵说“:麦价不在半价之下,民众如此困苦,怎么能以夏税当作秋税,将一衍生为二,使他们背井离乡流落沟壑之中呢?希望酌量取其一半,而遭水灾的全部免除。”金朝来索取绛阳郭小的、安化刘孝恭等二百家,洪遵以为蜀朝的李特事件可作为借鉴,希望以根集不足为由,拖延时间回报金朝。迁任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王澈弹劾汤思退罢相位时,洪遵草拟的制词中没有贬语,汪澈以此上奏。洪遵于是请求解除职务,以徽猷阁直学士的身份提举太平兴国宫。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命令尚书苏保衡从海路窥视两浙,朝廷命浙西总管李宝率兵抵御。李宝驻兵平江,守将李翊同李宝素来不和,朝廷议论因洪遵曾经推荐李宝,于是命令洪遵知平江。等到李宝率领水军直捣胶西,凡是物资粮饷、器械、舟船等都是洪遵供应,李宝战胜归来,洪遵给予的帮助最多。高宗到金陵,禁卫士兵索求无厌,其他州郡随时供给也不满足。到达吴郡,士兵相互警告说:“洪内翰在此,你不能像过去那样。”原来,朝廷顾忌商船被金军得到,全部拘留到官府,以后没有归还,沿海州县巨舰全部集中以及召募的水手、民兵,都羁留不得离开。洪遵通过面奏论说,将船只交还商人,水手听其自便,吴郡人都感激他。
孝宗即位后,拜洪遵为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诏问宰执、侍从、台谏说“:敌人前来索要旧礼,听从它则不忍屈服,不听从则边患不已。中原归顺的人源源不断地前来,接纳他们则东南地区财力不能补给,拒绝他们又断绝他们向化归顺的希望。应当讨论做出决定上报。”洪遵同给事中金安节、中书舍人唐文若、超居郎周必大共同提出一项建议,大概是说:“不应当直接拒绝他们,也不能立即屈从答应,应当送给他们金缯数目如同以前一样,或者允许归还侵地如海、泗之类,那么金也可以此为借口前来商议了。”
主持隆兴元年(1163)贡举考试,任同知枢密院事。寿康殿长出十二枝金芝,同列官员议上表祝贺,洪遵引用李文靖上奏灾异的故事劝止他们。推荐眉山的李焘、永嘉的郑伯熊和林光朝,还没有来得及任用,恰逢汤思退任左相,而右相张浚被罢免,御史周..论说洪遵越级升迁,上奏弹劾,孝宗急忙徙任他官。洪遵不安于新职,连续上章请求免职,最后同御史一同去职。这年七月,洪遵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提举太平兴国宫。
乾道六年(1170),洪遵起知信州。徙知太平州。前任知州周..因为曾经弹劾洪遵,听说洪遵前来,不待交付印符就骑马离开。洪遵追赶十里为他送行,嘘寒问暖如同平时,说:“你是按职行事,我有什么埋怨?”听说的人都认为洪遵品德十分高尚。圩田毁坏,民众失业,洪遵召集民众修筑圩田共万余。当时正值隆冬,洪遵亲自深入到民众间,载着酒饭亲自慰问,恩意倾尽,民众忘记劳苦。转运使张松嫉妒他的功劳,妄奏圩田没有毁坏,民众也没有迁徙,而是洪遵强迫圩户修筑,并裁减募工钱米的一半。洪遵接连上章抗争,甚至请求派大臣前来核查按视。于是将作少监马希言、监察御史陈举善遵命前来核查,他们同洪遵十分亲近,废黜张松之言,圩田遂成,共四百五十五处。张松没有地方发泄怨愤,就另外修治溧水永丰圩,前来征调劳力、大米、树木,数目很大。洪遵说“:本郡正当歉收之时,正应赈恤流离的民众,劝分乞籴,如同自割股肉以充饥,自己都不够吃,哪里还能让他人吃饱呢?”坚持不从。
楚地大旱,旁县赈济的人没有及早考虑,措施失当,有的得到米而没办法煮熟,有的全家饥饿而赈米不足。洪遵派出官员,随远近老壮的不同分别供给粮食,免除租税的十分之九,又从江西买进粮食,得以活命的数以万计。戍兵乘饥荒盗窃,结成团伙在外剽夺,洪遵将他们全部拘捕归还其军中。因此遭遇大灾荒而境内安然如故。转知建康府、江东安抚使兼行宫留守。孝宗晓谕当制舍人范成大,褒奖他的政绩,准许他入朝觐见。
当时虞允文当政,有北伐的志向。先调侍卫马军出屯,其中在建康府的有五军,全部携带家属,计划修筑营寨,差不多有万灶。张松无能被罢免,特令洪遵同宰执到选德殿奏事。洪遵上奏外官不敢尾随两府之后,希望等班退之后别引,皇帝不许。进资政殿学士后遣行。到建康即张贴布告,民众苗米只能交纳正品而不能交纳次品,听任民众自己持斛丈量,主持谷仓的人不能轻重其手。遍行郊野测量立营扎寨之处,寻求不妨碍民居、不夷平冢墓的地方,经过一年才找到。有一营卒醉酒,妄言动众,将他斩首,在集市上分尸,全军无人敢于喧哗。有人白天入旗亭拿刀毁弃垆墓,械送狱中,快马上奏没有回报,统帅害怕遭到谴责,请求自己处治。孝宗大怒,罢免统帅,洪遵也被牵连贬去两秩。不久,五座营寨建成,复任原官,仍任资政殿学士。淳熙元年(1174),提举洞霄宫。十一月,去世,时年五十五岁,谥号“文安”。
猜你喜欢 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三·赵尔巽 卷五十九 景德二年(乙巳,1005)·李焘 卷四前赵录四·崔鸿 卷七十五·元·蒋一葵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六十七·佚名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一·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六十六·佚名 卷之八十二·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六十六·佚名 刘献之传·魏收 卷十·彭百川 同治八年裁兵加饷台澎定额官兵汛塘·佚名 九五、苏秦考·钱穆 齐纪九 东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0)·司马光 卷四·马文升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