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胡长孺传

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其先祖在唐代末期从天台迁居婺州。宋朝南渡后,其家族中以进士出身的达十人之多。祖父胡岩就是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进士,授福州闽县知县。其父胡居仁为宋理宗淳..七年(1247)进士,授台州军知事。祖父和父亲都以文学闻名。至长孺学术更有造诣,《九经》、诸史以及诸子百家学说,无不深知,还熟悉律令章程。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其外舅徐道隆任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随舅入蜀。选拔官吏的考试,长孺中第一名,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不久,因宋制置使朱祀孙的征聘,总领湖广军马钱粮所佥厅,与高彭、李..、梅应春等,号称“南中八士”。其后任福宁州的副职。宋亡后,隐居永康山中。

至元二十五年(1288),元朝廷下诏求贤,地方官府强令他出来做官,到京师,于集贤院待诏。世祖在内殿召见他,拜集贤修撰。因与宰相意见不合,改任扬州教授。元贞元年(1295),调建昌教授。这时录事缺官,命长孺代行其职。程文海正飞黄腾达,气焰嚣张,即使违法也无人敢问。他在外门植树,侵占官道,长孺命他拔去。至大元年(1308),转任台州路宁海县主簿。

大德十一年(1307)浙江灾荒,至大元年又夏麦无收,百姓饿死者无数。宣慰同知脱欢察进行赈灾,向富民征收一百五十万缗,以二十五万交给长孺去旁州赈济。长孺看出脱欢察有侵吞这笔钱的意图,便把这笔钱散给贫民。过了一月,脱欢察向他索取这笔钱,长孺拿出赈济名册说:“钱都在这里。”脱欢察大怒。长孺说“:民一日无食便死,当时我的确来不及向你请示,然文书具在,可以为证。”脱欢察虽怒不止,但也不敢再说什么了。县有铜岩,一些无赖之徒在此拦路行劫,官不能禁止。长孺伪装成商人,令其奴仆挑着货物,又令士卒十人暗中随从。长孺至铜岩,这些无赖出来抢劫,长孺正向他说好话,忽然士卒上来把他们生擒,尽依法惩处,从此以后这里夜行无虞。百姓在田间施肥,不小心弄脏了一军卒的衣服,这个士卒打伤了施肥的农民,还打碎了农具,扬长而去,也不知他姓什名谁。农民来控诉,长孺假装说他是诬告,把来控诉的农民枷锁示众,暗中派左右调查。那个打了农民的士卒见此情形拍手叫好,长孺立刻把他逮捕审问,查明实情将他施以杖刑,并责令赔赏农民的损失。有一群老妇人在尼姑庵诵经禳灾,其中一老妪衣服被盗。正逢长孺到乡下巡察,丢失衣服的妇人向他告状。长孺将麦子放在这群妇人手中,叫他们合掌诵经。长孺则闭目叩齿,说他是神降临,偷盗衣服的人绕佛数周,掌中的麦子会发芽。有一妇人不停地开掌观看,长孺就把她逮捕,果是她偷了衣服,令她归还。长孺向帅府汇报公事回衙,县吏对他说,有桩奸案屡审无结果,长孺说“:这容易。”夜间令一吏伏于公堂案下。黎明再进行审理,受审者更加坚决不肯招供。长孺假装说“:闻国家有诏书到,都去迎接。”衙役把奸徒绑在东西楹,堂上官员衙役都出去了,奸徒相互说:“事至此,我们死不承认,将把我们无可奈何。”话音刚落,原藏在公案下的县吏突然出来,奸徒大惊,都叩头服罪。像这类事很多,不能一一记述。

延..元年(1314),转任两浙都转运盐使司长山场盐司丞,官阶将仕郎,未上任,以病辞职,以后不再出仕,终生隐居于杭州虎林山。

长孺起初拜青田余学古为师,学古是青田王梦松的门生,承传龙泉叶味道的学说,而味道又是朱熹的弟子。长孺的学术思想渊源纯正。长孺为人光明宏伟,慨然以孟子自许,唯恐孔孟之道失传,诲人不倦。一时学者都慕名而来,如饥似渴地向他学习。他讲解经义时,围听者达数百人。他说:“人虽最灵,但与万物最初并没有不同。”听的人都感到新鲜。

晚年住在武林,患哮喘病颇久。一天早上备办酒食,与邻居告别,说他将回故乡。门人中有人明白他的意思,问道:“先生精神未衰,为何忽然要离人世?”长孺说“:精神与生死原不相涉。”就寝后至半夜,喘息声忽然停止,其子胡驹去看他,见他衣冠整齐,盘坐逝世了,终年七十五岁。所著书有《瓦缶编》、《南昌集》、《宁海漫抄》、《颜乐斋稿》,行于世。

猜你喜欢
  本纪第六 明帝·萧子显
  卷二百六十·列传第十九·脱脱
  卷二十·本纪第二十·成宗三·宋濂
  卷二百五十三 熙寧七年(乙卯,1075)·李焘
  读礼通考卷七十一·徐乾学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二·佚名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八十六·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八·佚名
  卷之三百九十六·佚名
  卷十六·黄震
  ●二 帝幸金营·佚名
  韩果传·令狐德棻
  杨再兴传·脱脱
  崔铣传·张廷玉
  咸丰十年七月廿九日·曾国藩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七出 题鹞·李渔

    〖翠华引〗(生上)拾翠佳人遍野,王孙尽束雕鞍;只为倾城色少,潘车懒出柴关。小生韩琦仲,与戚友先同学攻书。怎奈他是个膏粱子弟,只喜斗鸡走狗、蹴鞠呼卢,不但文章一道,绝不留心,就是那焚香挥麈、种竹栽花之事,也非其所好。可惜他令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二十有五年十有一月戊申右承事郎赵汾特降二官制曰汝大臣子不自爱重言者谓汝交通宗室窥伺机事朕议汝于法究其始末亦既有状从有司议姑削二官尚体宽恩毋重后戾制词权中书舍人赵逵所行也日历云汾故宰相鼎

  • ◎京闻解颐录·吴虞公

    北京的政局可谓沉闷之极。什幺外交?什幺南北议和?都是别具心肝。说起来令人羞杀,到还是不谈的为妙。所以吾现在特别搜几桩“无关宗旨”的事来。为读者消遣消遣。 北戴河成了赌场。北戴河依山傍海,可算得一个避暑的好地方

  • 一二一四 礼部尚书纪昀奏沥陈愧悔并恳恩准重校赔缮文源阁明神宗后诸书折·佚名

    一二一四 礼部尚书纪昀奏沥陈愧悔并恳恩准重校赔缮文源阁明神宗后诸书折【真按:纪昀的窘态.】乾隆五十二年六月十一日臣纪昀跪奏,为沥陈愧悔,仰恳天恩事。本月初八日文报到京,臣敬接廷寄谕旨,跪读之下,惶骇战惧,莫知所为。

  • 卷十九·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十九乾隆二十七年冬十月乙巳命设总管伊犂等处将军以领侍卫内大臣公明瑞补授上谕大学士曰伊犂为新疆都防现在驻兵屯田自应设立将军总管事务昨已简用明瑞往膺其任着授为总管伊犂等处将

  • 卷之一百三  日本國考略(明)薛俊 撰·邓士龙

    日本國考略 (日本國考略,一卷,明薛俊撰。薛俊,字梓山,浙江定海人,官至常州司訓。按本書各卷均不載撰人名氏,惟是篇著錄。) 薛俊 纂述 金陵王文光增補重刊 日本國考略 日本國考略補遺 ●日本國考略  王者之於夷狄,疏而不戚

  • 卷一百八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八十七人物志六十七大臣传五十三【蒙古正白旗下 旺扎尔 纳穆扎尔 梦麟 蒙古正红旗 恩格图 衮楚克固英 蒙古镶白旗 绰拜 阿尔沙瑚 沙理布 蒙古镶红旗 弼喇什 阿敏道】旺扎

  • 卷一百四十二·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四十二人物志二十二大臣传八【满洲镶黄旗八 传清 保祝 高斌补熙 完顔伟】傅清【子明仁】傅清满洲镶黄旗人追赠一等公李荣保之次子雍正元年由

  • 商頌·毛公

      那.祀成湯也.微子至于戴公.其間禮樂廢壞.有正考甫者.得商頌十二篇於周之大師.以那為首.   猗與那與.置我鞀鼓.奏鼓簡簡.衎我烈祖.湯孫奏假.綏我思成.鞀鼓淵淵.嘒嘒管聲.既和且平.依我磬聲.於赫湯孫.穆穆厥聲.庸鼓有斁.萬舞有奕.我有

  • 月灯三昧经卷第七·佚名

    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童子。若菩萨摩诃萨。应常乐修神通本业。云何菩萨摩诃萨大神通本业。谓摄一切善法。不取戒聚不著定聚。于智慧聚亦不戏论。于解脱解脱知见之聚亦不取著。童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大神通本业

  • 第五卷·知礼

    金光明经文句记 第五卷宋四明沙门知礼述二从尔时下大段正宗分二。初总示文义二。初示经文起尽。忏悔赞叹空品三品全。及此寿量半品。同是正说。二凡三下辨三章大义二。初叙他师二。初正明他义三。初叙初师。二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八卷·圆照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八卷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撰总集群经录上之八 观世音菩萨受记经一卷(一名观世音受决经第三出与西晋法护道真出者同本见王宗僧佑李廓法上等录及高僧传)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沙门释法勇。名昙无竭

  • 法句经疏·佚名

    夫至理无言。称谓斯断。玄宗幽寂心行莫缘。称谓斯断故。则有言伤其旨。心行莫缘故。则作意失其真。所以掩室摩竭用启息言无际。杜口毗耶以通得意之路。斯皆理为神御故。圣以之默。岂曰无辩。辩所不能言也。就法彰目。

  • 死后·伍尔里奇

    短篇小说,伍尔里奇著。警方在追查一件子虚乌有的凶杀案时,却发现了一件意外死亡的真相,并成功阻止了另外一件正在实施中的罪行。

  • 句曲外史集·张雨

    三卷。《补遗》三卷。《集外诗》一卷。元张雨 (1277—1348)撰。雨字伯雨,一字天雨,别号贞后子。钱塘 (今属浙江)人。早年弃家为道士,往来于华阳、云右间。自称句曲外史。善诗句,工书翰。为虞集、杨维贞等所称道。“雨

  • 北窗炙輠录·施德操

    笔记。宋施德操著。书名炙輠,取齐以淳于髡为炙輠(车之盛膏器),喻其言长而有味意(见《史记·荀卿传》)。全祖望因书中“于伊洛再传弟子微言多所收拾”,故续修《宋元学案》时于“是书引用独多”(见全祖望跋语)。但此书不独

  • 众许摩诃帝经·佚名

    梵名Maha^sammata -ra^ja 。凡十三卷。宋代法贤译。又称众许摩诃帝释经。收于大正藏第三册。为佛陀之传记,叙述释种之由来、释尊之一生,以至乌波梨归佛之事迹。经题‘众许’为劫初王三摩达多(梵Sammata )之意译,摩诃帝(梵ma

  • 四教仪集解·从义

    凡三卷。宋代天台宗僧从义撰。又作四教仪集解、四教集解、天台四教仪科解。阐解谛观之天台四教仪。今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