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杨朵儿只传

杨朵儿只是河西宁夏人。年幼丧父,语言姿态像成人。在封地的府第事奉仁宗,受到信赖。大德十一年(1307),随帝迁调怀孟。仁宗听说朝廷有变故,命朵儿只与李孟先到京与右丞相哈剌哈孙商议,决定在北边迎接武宗。仁宗回京师,朵儿只秘密戒备警卫,仁宗更加信赖,亲自解下佩带赐给他。协助平定内难后,按功绩任命太中大夫、家令丞,从早到晚在仁宗身旁侍奉,即使休假也不回家,大家都敬畏他。适逢兄卒,万分悲痛,仁宗非常同情他,给以慰问和优厚的抚恤。朵儿只事奉寡嫂有礼,待兄子与自己的儿子完全一样,使家人感动。进正奉大夫、延庆使。武宗听说他很贤德,召见他,仁宗说:“这个人可以任大事,只是性格刚直,难与别人投合。”武宗看了看朵儿只说“:明白。”

仁宗开始总理大政时,逮捕误国事的人,准备全部杀掉,朵儿只说“:当政的只注意杀人,不是帝王的治国之道。”帝深受感动,只杀了罪恶突出的,百姓心悦诚服。帝与中书平章李孟谈到随从他的人才时,孟以朵儿只为第一,于是拜朵儿只为礼部尚书。当初尚书省改作至大银钞,中统一当至大二十五,又铸至大钱。朵儿只说:“法便不便,不应因人而定。银钞固然应该废,而铜钱与楮币同时通用,是从前一贯的做法。国家不抛弃宝物,百姓不会失去利益,因此钱不可以急忙废除。”升宣徽副使。

有人告发近臣受贿,帝要杀告发的,御史中丞张王圭叩头进谏,不听,朵儿只对帝说:“杀告发的人,不合刑法;拒绝纳谏,是不应该的。很久已无直言规劝的人,张王圭是真正的中丞。”帝终于采纳张王圭的意见,升朵儿只为侍御史。授资德大夫、御史中丞。中书平章政事张闾因妻有病,告假回江南时,强取百姓渡口,朵儿只以失大体弹劾他。江东、西奉使斡来不称职,朵儿只弹劾他并用杖刑,斡来愧死。

御史纳王..违背了圣旨,帝大怒,朵儿只为救他一天上八、九奏,并说“:我不是偏爱纳王..,确实不愿意陛下有杀御史的名声。”帝说:“为了你赦免罢,可贬为昌平令。”朵儿只又说:“用御史统辖京邑,没有不可以的。只是因为进谏而被贬,恐怕以后的人以此为戒,不肯再进谏了。”帝不同意,过了几天帝读《贞观政要》学习唐太宗,听取了朵儿只的意见。

有人上书谈朝政的过失而涉及宰相,宰相十分恼怒,帝下旨杀他。朵儿只说“:他的话虽有不当,但无罪。现在杀了,用什么显示取信于天下?果真杀他,我也得负责了!”帝醒悟而放了他。特加封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以奖励直言。当时位至一品的人希求王爵、赠先世,希望朵儿只为他们说话,他拒绝了。升为中政院使。不久又任中丞,又升集贤大学士。铁木迭儿掌权后竟害死了他,年仅四十二岁。

朵儿只从侍御史拜御史中丞,以纠正朝政的错误为己任。上都富民张弼杀人入狱,铁木迭儿受贿巨万,被朵儿只查出后,铁木迭儿逃匿,徽政近臣以太后旨,罢杨朵儿只相位,调迁集贤学士。

仁宗崩,英宗还在东宫,铁木迭儿此时又复相位,并宣读太后旨,召萧拜住、朵儿只到徽政院,与徽政使失里门、御史大夫秃忒哈一块问他们,说他们以前犯了违背太后旨的罪。朵儿只说“:中丞的职责恨不得立即杀了你,来向全国的人谢罪。果真违背太后旨,你难道还有今天?”不久,将朵儿只和萧拜住拉到京都的城门,一同杀害。

英宗即位,诏书便给朵儿只加上了诬陷大臣的罪名,于是铁木迭儿的权势已经形成,即使像毫发般的小怨恨,也没有不报复的,这时太后又惊又悔,帝也觉察到被谗言诬陷的都是先帝的老臣。这时铁木迭儿已病死。适逢天灾,求直言,会议廷中,集贤大学士张王圭、中书参议回回,都说萧、杨等人死得太冤,以致不雨。听的人都失色了,没人敢答话。王圭授平章后,立即告诉丞相说:“赏罚不当,枉曲不伸,是不能治国的。像萧、杨等人的冤案,怎能不昭雪呢?”丞相认为有道理,于是向帝请求,帝下令为杨朵儿只昭雪,特赠思顺佐理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司徒、上柱国、夏国公,谥号襄愍。

猜你喜欢
  列传第四十 外戚·李百药
  列传第二 后妃下·李延寿
  卷六十九·表第七·部族表·脱脱
  卷一百0二 晉紀二十四·司马光
  卷一·辛文房
  大事记续编卷七十五·王祎
  卷之一千三百五十五·佚名
  ●四、一家人·秦翰才
  第一八九简文及批光绪十四年十月十二、十一月一日一一四○五—四九、五○·佚名
  自序·吴德功
  ·答王素园同年书·丁曰健
  姚僧垣传·令狐德棻
  卷一百六十四·杨士奇
  卷十七·徐一夔
  總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唐诗镜卷四十一·陆时雍

    <集部,总集类,古诗镜__唐诗镜>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四十一 明 陆时雍编 中唐第十三 张籍【字文昌苏州人贞元十五年及第历官大祝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卒有集七卷行于世】 五言古诗 【五古稍存雅道】

  • 陵阳集巻四·韩驹

    宋 韩驹 撰近体诗次范元长韵兼简郑有功博士少年饶舌类丰干老似鸣蝉不耐寒无复酒杯同设席几思斋鉢共开单便从此去真差易未有生涯良独难樗散郑公官益冷雪中何以继朝餐次韵耿龙图棱陵书事十月舟藏【一作横】芦荻林客衣

  • 丹渊集补钞·吴之振

    文同秦王卷衣咸阳秦王家,宫阙明晓霞。丹文映碧镂,光采相钩加。铜螭逐银霓,压屋惊蟠挚。洞户锁日月,其中光景赊。春风动珠箔,鸾额金窠斜。美人却扇坐,羞落庭下花。闲弄玉指环,轻冰扼红牙。君王顾之笑,为驻七宝车。自卷金缕衣,龙

  • 卷四·胡思敬

      ◎差使变为实官国初盛时,官少事稀,三品以上许专折言事,尊为大员,极清贵自重。及其衰也,变乱六官,每部增设丞、参。厅丞三品,视副都御史;参议四品,视翰林侍读学士。然皆由堂官保荐,不设厅印,不联衔奏事,司曹拟稿径诣尚侍取诺而

  • 五、货币与物价·陶元珍

    三国时钱法至为紊乱。初平元年,董卓坏五铢钱更铸小钱,钱品恶劣,致物价踊贵,钱货不行,是为钱法破坏之始。 後汉书孝献帝纪初平元年:「董卓坏五铢更铸小钱。」魏志董卓传:「悉椎破铜人钟虡,及坏五外线,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

  • 权会传·李延寿

    权会字正理,河间莫阝人。志向崇尚沉稳高雅,举动遵循礼节法度。小时候学习郑玄《易》,曲尽其幽微奥妙。《诗》、《书》、《三礼》文义精审博识,兼擅风角之术,善观天象。仕于齐朝,开始的时候任四门博士。仆射崔暹引荐为门客,对

  • 彭城太妃尔朱氏传·李延寿

    彭城太妃尔朱氏,是尔朱荣的女儿,原是北魏孝庄帝的皇后。神武帝高欢把她娶为夫人,但对她的敬重超过原配夫人娄妃,每次入见时一定束着衣带,自称为“下官”。神武帝迎接蠕蠕公主回来时,尔朱氏在木井北面迎候。她和蠕蠕公主前后

  • 凡例·蔡省吾

    一 凡一岁货声,注重门前其铺肆,设摊、工艺、赶集之各类,皆附人以补不足。一 凡货声率分三类:其门前货物者,统称货郎;其修作者,为工艺;换物者,为商贩。 货郎之常见者,与一人之特卖者,声色又皆不同。一 货郎之提篮、握

  • 卷十三下·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十三下 朱批毛文铨奏摺 雍正四年正月初四日福建廵抚【臣】毛文铨谨 奏为据实奏 闻仰祈 圣鉴事窃查闽省盐政事务纷繁办事员役甚衆如各场

  • 卷四十六·徐一夔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明集礼>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四十六 卤簿二 皇后卤簿【太皇太后皇太后并同】 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法驾皆御金根车重翟羽盖加青交络帷裳唐皇太后皇后卤簿清游旗一人执二人引夹领三十人并带

  • 卷二十一·李明复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義卷二十一宋 李明復 撰僖公十有二年春王三月庚午日有食之夏楚人滅黄謝湜曰黄人嘗受盟于齊矣及楚之伐黄也齊不救故楚滅黄書貫之盟陽穀之會于前書伐黄滅黄于後齊桓方伯之職不修見矣黄子不書奔死于

  • 卷九·朱朝瑛

    钦定四库全书读春秋略记卷九    明 朱朝瑛 撰襄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仲孙蔑会晋栾黶宋华元卫甯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石氏曰哀二年齐卫围戚不曰卫戚不与齐卫之助子围父也此围彭城则系之宋不与楚之取

  •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七·佚名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如来身密不思议品第七之余复次寂慧。如来身相。一众会中有得见者有不见者。其得见者欢喜瞻仰。其不见者默然懵瞪。寂慧当知。如来不以段食资养。或有众生见

  • 卷第二·佚名

    嘉兴大藏经 不会禅师语录不会禅师语录卷第二门人圆澄圆星编康熙十九年庚申腊月八日本郡文武绅衿乡耆众姓请住顺庆府南充县碧山禅院至三门云外方执钓已多年今日收归近水源一喝云此地烟霞尤更拥鲸鳞队队逐腥膻。佛殿云

  • 沧溟集·李攀龙

    明代诗文别集。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著。初刻于隆庆间。凡30卷,其中诗14卷,文16卷。附录志传表诔之文为1卷。集前有隆庆六年(1572)张佳胤序,末有张履道后序。以后多次翻刻,有万历三年(1575)胡来贡刻本,万历二十八年(1600)

  • 南华真经新传·王雱

    二十卷。宋王雱(1044—1076)撰。王雱字元泽,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人,王安石之子。王雱博学多识,不到二十岁就已著书数万言。治平四年(1067)举进士,熙宁四年(1071)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参加撰修《三经义》,升天章阁待制。

  • 诗家鼎脔·佚名

    南宋诗选集。又名《鼎脔集》。二卷。不著选编者名氏,卷首有序,署曰“倦叟”。序中有“宋季”、“晚宋”字样,四库馆臣以为不类宋人口吻,疑“倦叟”为元初人。清人劳权阅《全芳备祖》“桐花类”中见引《鼎脔集》诗,查

  • 平蜀记·佚名

    一卷。著者姓名不详。此书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遣汤和等伐蜀以及明升出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