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薛翽传

薛蠧,字德温,河津人。天资聪敏,初上私塾学堂,就攻读《诗》、《书》,并能背诵。其父薛贞任荥阳教谕时,蠧亦随行,这时年仅十二岁。所做诗赋受到荥阳监司的赞赏。当得知高密魏希文、海宁范汝颢精于理学时,薛贞把他二人聘为薛蠧师傅。从此,蠧将所做诗赋全部焚毁,潜心于探究程颢、朱熹学说的渊源,以至于废寝忘食。后来其父调鄢陵为官,蠧成为鄢陵生员,永乐十八年(1420),参加河南乡试,中第一名,第二年又中进士,因省亲归家。父亲去世,蠧完全按照古礼守丧。宣德年间守丧期满,授任御史。这时,杨士奇、杨荣、杨溥执政,想招见他,他不肯去。出朝监湖广银场,每天研究理学著作,学问更有进步。因母亲去世,归家守丧。

正统初回朝,尚书郭..举荐为山东提学佥事。他首先向学士宣布白鹿洞学规,亲自为学生讲课。有才学的人感到他很宽厚,不肖者则惧怕他的严厉,都称他为“薛夫子”。王振问三杨“:吾乡谁可为京卿?”三杨提出薛蠧。于是召蠧为大理寺左少卿。三杨明白用蠧是王振的意思,欲要蠧去见王振,由李贤把这意图告诉薛蠧,蠧严肃地说:“朝廷拜官授爵,却去向私家谢恩,这样的事我不干。”其后凡在东阁议事,公卿们见振多打躬作揖,唯独薛蠧屹然不动,振去向他施礼,蠧也不还礼,从此王振对蠧怀恨在心。

某指挥去世,其妾美貌,王振的侄子王山欲纳为妾,指挥之妻不允,妾便诬陷指挥之妻毒杀亲夫,下都察院审讯,屈打成招。蠧及同僚为指挥之妻申冤,三次都被驳回。都御史王文秉承王振的旨意,诬劾蠧及左、右少卿贺祖嗣、顾惟敬等故意制造王山的罪名。王振又暗示谏官弹劾薛蠧等受贿,均被下狱,论蠧死罪,祖嗣等减刑惩处。蠧在狱中等待处决时,仍读《易》如故。薛蠧有三子,一子愿代父死,另二子愿充军以减父罪,均未被允准。蠧行刑前,王振家奴在厨房哭泣,问他何故,他哭得更厉害,边哭边说:“听说今日薛夫子将要处斩。”王振为言所动。经刑科三次陈奏及兵部侍郎王伟的援救,免去了薛蠧的刑罚。

景帝即位,由于给事中程信的举荐,起任薛蠧为大理寺丞。也先入侵,蠧守北门有功。不久督贵州军饷,事毕后请求退休,学士江渊奏请留任。景泰二年(1451),蠧被推举为南京大理寺卿。有一富豪杀了人,但久不判决,蠧依法处置。朝廷招他回京任北京大理寺卿。苏州发生饥荒,贫民抢夺了富豪粮食,焚烧了他们的房屋,逃往海上。王文以阁臣职务巡视江南,定苏州饥民以反叛罪,拟处死二百余人。薛蠧竭力为饥民辩护,王文愤怒地说“:这个老头还是像往日一样倔强。”然而还是减了苏民的死刑。薛蠧多次告老还乡,不准。

英宗复辟,拜薛蠧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王文、于谦下狱,英宗令群臣讨论文、谦二人的罪行,石亨等主张对他们施以极刑。蠧见石亨、曹吉祥等败坏朝政,上疏呈请辞官归家。英宗内心本器重薛蠧,但嫌他年老,也就准予退休。

薛蠧之学本于程朱,修身教人,以恢复人之本性为主,修养很深,言行均成典范。他曾说:“自考亭朱熹以后,天理已十分明白,无须再有什么著述,只要身体力行就是了。”著有《读书录》二十卷,其文简明扼要,均是讲自己的心得,学者甚加尊崇。蠧于天顺八年(1464)去世,终年七十二岁。朝廷赠礼部尚书,谥文清。弘治年间,给事中张九功奏请供奉于文庙,朝廷则诏令蠧故乡建祠祭祀。不久,给事中杨廉清颁《读书录》于国学,让六馆学习。还请朝廷恩赐祠名,朝廷诏名“正学”。隆庆六年(1572),批准廷臣的请求,将薛蠧供奉于孔庙之中。其弟子中间有阎禹锡,也是一代名儒。

猜你喜欢
  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十五·柯劭忞
  卷五·贾谊
  卷之八百九十三·佚名
  第二十四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吕思勉
  谷山笔麈卷之十五  杂记·于慎行
  二百四十二 曹(兆页)奏请圣安并报雨水粮价摺·佚名
  一四六二 江西巡抚陈淮奏本年并无缴换《通鉴纲目续编》折·佚名
  敬乡录卷二·吴师道
  史记集解卷五十三·裴骃
  一九九 拾遗癸·周作人
  ●附·文秉
  萧柳传·脱脱
  卷二 太祖建国·李有棠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五·佚名
  59.白马盟·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岳飞·唐圭璋

      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生于崇宁二年(1103)。与金人战,累立战功。历少保、河南北诸路招讨使,进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罢为万寿观使,以不附和议,绍兴十一年(1141),为秦桧所陷,殒大理寺狱,年三十九。孝宗初,复飞官。淳熙六年(11

  • 赵令畤·唐圭璋

      令畤字德麟,燕王德昭玄孙。生于治平元年(1064)。元祐中,签书颍州公事。坐与苏轼交通,罚金,入党籍。后官右朝请大夫,改右监门卫大将军,营州防御使,迁洪州观察使。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同知行在大宗正事。四年(1134)卒,赠开府仪同

  • 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十五·赵尔巽

      常青 蓝元枚 蔡攀龙梁朝桂 普吉保 丁朝雄 鄂辉 舒亮   常青,佟佳氏,满洲正蓝旗人。父安图,官至江西巡抚。常青自宁郡王府长史累迁察哈尔都统,杭州、福州将军。乾隆五十一年,署闽浙总督。诸罗县民杨光勋与其弟争家业,

  • 卷五十二·宋·蒋一葵

    【苏洵】 〔字明允,号老泉。子轼,字子瞻,小字同文。谪黄州日,就东坡筑雪堂以居,因号东坡居士。次辙,字子由,小字同叔,己卯生,东坡,号为卯君。唐时,苏味道为眉州刺史,留一子居眉,故眉有苏氏。时人语曰:“眉山生

  • 卷一百二十七·杨士奇

    永乐十年夏四月乙卯朔享 太庙○丙辰○秦王尚炳讣闻 上辍视朝三日遣官赐祭谥曰隐命有司治丧葬 皇太子亲王俱遣祭△设禄谷长官司隶云南镇沅府其地本禄平寨时镇沅府知府刀平请设治所故有是命○丁巳○升鸿胪寺左侍丞许

  • 卷之六 天命四年正月至十一月·佚名

    ●大清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实录卷之六◆天命四年正月至十一月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臣觉罗勒德洪总裁官光禄大夫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

  • 卷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十七 【起丙寅周元王元年○止丁丑周威烈王二十有二年】凡七十二年 表例说 【臣】之枢谨按史记因秦记起周元王元年表魏韩赵楚燕齐之事曰六国年表但魏韩赵至威烈王二十三年始受命为诸

  • 卷四·傅恒

    <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准噶尔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四乾隆二十五年六月戊子议北路驿站马匹事宜军机大臣奏言准永兴呈称现在驿站马匹虽与乾隆六年之数相同但冬春草枯时未免竭蹶或仍照从前由各防古

  • 左传折诸卷二十八·张尚瑗

    <经部,春秋类,三传折诸__左传折诸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折诸卷二十八 兴国县知县张尚瑗 撰哀公齐国书高无防帅师伐我及清越絶书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鲍晏徙其兵而伐鲁子贡之齐见陈恒曰君破鲁以广齐而君之功不与焉是君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九·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二分衆德相品第七十六之二   爾時具夀善現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甚爲希有.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觀察二空.   雖知諸法一切如夢如響如像如光影如陽燄如幻如化皆非實有無性爲性自相

  • 慈悲道场忏法 第五卷·佚名

    慈悲道场忏法 第五卷解怨释结第三今日道场同业大众一切众生皆有怨对。何以知之。若无怨对则无恶道。今恶道不休三途长沸。是知怨对无有穷已。经言。一切众生悉皆有心。有心者皆得作佛。而诸众生心想颠倒。长寝

  • 赞阿弥陀佛偈·昙鸾

        昙鸾法师作  南无阿弥陀佛(释名无量寿傍经奉赞亦曰安养)。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现在西方去此界  十万亿刹安乐土  佛世尊号阿弥陀  我愿往生归命礼  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南无

  • 卷之二十八·别庵性统

    续灯正统卷二十八 南海普陀嗣祖沙门西蜀 性统 编集 临济宗 大鉴下第二十七世 邓尉持禅师法嗣 杭州府东明虚白慧旵禅师 楚王氏子。父为丹阳税课司。遂家焉。幼颖悟。年十四。从妙觉湛然受业。适作务次。然问。汝在

  • 补续高僧传序·佚名

    补续高僧传序吾氏高僧之列十科。犹孔门弟子之推四哲。四哲载记后。既更有弟子。十科立传后。岂竟无高僧。非无高僧。是无传高僧之人也。亦弟子中。非得马迁之笔。而不能传。曰传者传也。贵传其神如见故人。一披图不待

  • 疯癫与文明·福柯

    米歇尔·福柯的博士论文。最先由巴黎出版,书名为《疯癫与非理智-古典时期的疯癫史》(Folieetderaison:histoiredelafolieal’ageclassique)。1965年,该书根据缩写本出版了英译本,在英译本中福柯根据全本中的一章“欲

  • 元包经传·卫元嵩

    五卷。附《元包数总义》二卷。北周卫元嵩撰。此书《唐志》作十卷,今传本五卷;其体例依扬雄《太玄》,次第则袭古《归藏》易,以坤居首,次之以乾、兑、艮、离、坎、巽、震,卦凡七变,合本卦成八八六十四卦;并自为辞解系于

  • 悔逸斋笔乘·李岳瑞

    清末民初李岳瑞撰。书中多记晚清名宦、文人轶闻杂事,其中对清代围棋名家及棋坛流变的记载,尤为他书所罕见。今据《满清野史五编》本标点整理。

  • 念佛镜·善导

    凡二卷。唐即道镜、善道共集。全称求生西方净土念佛镜。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系以对比方式提出念佛门与其他法门,而鼓吹念佛一行。题名念佛镜,意在照明念佛行人,增益信心,断除疑惑。内分十一门,阐释念佛之名义、体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