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朱赓传

朱赓,字少钦,浙江山阴人。父亲朱公节,任泰州知州。兄长朱应,为刑部主事。朱赓成为隆庆二年(1568)的进士,改任庶吉士,授职为编修。万历六年(1578),以侍读身份充当日讲官。宫中正兴土木,修花苑园囿。于是朱赓讲授宋史,极力陈说“花石纲”的祸害,皇帝为此悚然。他历任礼部左、右侍郎。皇帝在大峪山营造死后享用的寝宫,命令朱赓前往视察。太监提示他皇帝想仿效永陵的规格,朱赓上奏称:“昭陵可以了,规格超过了它,不安逸。”奏疏呈入皇宫,他就任礼部尚书,遇上继母的丧事而离职。

万历二十九年(1601)秋天,赵志皋去世,沈一贯单独执政,奏请增设内阁大臣。皇帝一向顾虑大臣培植党羽,想任用隐居山野以及被废置很久的人。诏令朱赓就任原职并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机要事务,派遣行人召唤他。他再三推辞,皇帝不答应。第二年四月到朝廷,就捐献了一年的俸禄来资助宫殿的营造。当年秋天他极力陈说矿税的祸害,皇帝不能采用。接着与沈一贯和沈鲤一起向皇帝呈送有关守成遣使权宜三论,深刻揭发矿税对国家社会的危害,都出自朱赓的手笔。朱赓在自己的府邸门前得到妖书,而书中诬蔑朱赓动摇国家的根本,他大为惊惧。马上上奏皇帝,请求回避。皇帝下谕对他大加抚慰。沈一贯借此奸邪小人穷追其事。朱赓在休假,一再致函沈一贯,请他迅速结案不要株连,事情才得化解。

万历三十三年(1605),全面考察京官。皇帝挽留钱梦皋等被查处的人,等到南京的考核结果呈送到京,皇帝又想作挽留。朱赓极力陈述不能行,他说:“北京被查处者受挽留,旨令由宫中发出,人们还责备我们。现在如果出自内阁票拟,则两百多年的大典,从我手中毁坏,至死不敢奉诏行事。”言官弹劾温纯和沈鲤,宦官传达皇帝想驱除温纯的意思。朱赓称大臣的离去必须采纳公众的评议,怎么可以在弹劾的奏疏中答复。皇帝下发了南京的考核结果,而温纯最终离职。当年冬天,工部请求营造三座殿堂。当时正值疏浚河道、修缮城防,朱赓极力请求将营造的事推至他日。皇帝都采纳了,果然没有施行。

万历三十四年(1606),沈一贯、沈鲤离去,朱赓单独执政,年纪达七十二岁。朝政一天天松弛,朝廷内外隔膜。朱赓每月数次上奏,下发的奏章还不及十分之一。御史宋焘首先讽刺朱赓,给事中汪若霖继续讥讽。朱赓根据他们两人的奏疏,极力请求皇帝更新庶政,对增加内阁大臣、补充大僚、扩充言路三件事情他的话语最为恳切。皇帝下优诏答复他却不采纳。于是朱赓穿上白色平民衣服到文华门恳求,最终仍得不到诏令。朱赓因为年老,屡次称病,内阁中空无一人。皇帝下谕选择内阁大臣,而朝廷大臣顾虑皇帝像往年赵志皋、张位的事情一般颁出中旨。朱赓赶紧极力请求交付给朝廷大臣推举,于是任用了于慎行、李廷机、叶向高,而到家中征召王锡爵,让他任首辅。给事中王元翰、胡忻以为李廷机受任用,实际上由朱赓的举荐,上奏诋毁李廷机并触及朱赓。朱赓上奏辞官,皇帝为他痛责议论的人。不久姜士昌和宋焘被贬职,舆论称此是出于朱赓的意思,更加不平。礼部主事郑振先便弹劾朱赓的十二大罪状,并且称朱赓与沈一贯、王锡爵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个化身。皇帝恼怒,将郑振先降官三级。不久,因为言官救助,才降了两级。

此前,科道考选,吏部打算推举七十八人。等候了一年的诏令,也没下达,朱赓接连上奏催促。万历三十八年(1610)秋天,皇帝才下达诏令。诸人排列在言路,刚想展示风采,而给事中汪若霖先曾与朱赓抵触,等到此时又被罢免官职,又适逢朱赓病愈入阁理事的时候。众人称朱赓泄私愤,对他的攻击之声四起,先后有五十多人上奏弹劾他。给事中喻安性是朱赓的同乡,替朱赓上奏称:“现在政权不在内阁,而全部转到了司礼。”抨击者便上奏弹劾喻安性,又触犯朱赓。当时朱赓已经病卧在床,上奏二十多次请求退休。抨击者顾虑他再度康复,不断地进行抨击,朱赓在十一月死于任上。遗留的奏章,陈述时政,话语很悲切。朱赓先被加封为少保兼太子太保,晋升为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到去世后,被赠封为太保,谥号文懿。御史彭端吾又上奏诋毁朱赓,给事中胡忻奏请停止他的赠称与谥号,皇帝不听。

朱赓醇厚、谨慎,没有大的过错,与沈一贯是同乡,亲近给事中陈治则、姚文蔚等人,因此蒙受责骂。

总评:张四维等人当枢轴中,颇遭众议。当时,言路的气势嚣张,恣意抨击。是非紊乱,贤愚混淆,群相彼此视为仇敌,无人顾及国家大计。责骂之志一天天积累,又怎么有公允的定论呢?然而就光明磊落,有大臣的气节而论,则这班人也不能没有惭愧的话。

猜你喜欢
  本纪第三 武帝·萧子显
  卷三百三十二·列传第二百二十·西域四·张廷玉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李心传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六·佚名
  卷之五百二十二·佚名
  卷之一百十五·佚名
  二十三 曹寅奏闻江南秋收丰登情形摺·佚名
  史记集解卷三十二·裴骃
  卷七·李天根
  兴宗孝康皇帝传·张廷玉
  卷八十九·杨士奇
  卷一百二十二·佚名
  光緒六年·曾纪泽
  韦以黻·周诒春
  元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岛噫诗一·卢若腾

    同安卢若腾闲之着五言古失马林子濩寄诗见怀,次韵答之责子诗,次陶渊明韵劝世病马遣马识病夜惊多悔荒芜石言咏史(三首)称谓村塾梦梦小寒日大雷雨冷灶庚子除夕独醒老乞翁文章古树盆

  • 第十二回 明德楼纶音释俘 万岁殿烛影生疑·蔡东藩

      却说江南使臣徐铉,驰入汴都,谒见太祖,哀求罢兵。太祖道:“朕令尔主入朝,尔主何故违命?”铉答道:“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并没有甚么过失,就是陛下征召,无非为病体缠绵,因致逆命。试思父母爱子,无所不至,难道不来见驾,就要加罪?

  • 第八十三回 应电召辫帅作调人 撤国会军官甘副署·蔡东藩

      却说督军团递入呈文,待了两日,未见批答下来,料知黎总统不肯照允,遂向总理处告辞,陆续出京。行到天津,复在督军曹锟署内,开了一次秘密会议。适徐州张勋,亦有密电到津,邀各军长等同赴徐州,各军长又复南下,与张辫帅晤谈竟夕,彼

  • 皇清开国方略目録·阿桂

      巻首  发祥世纪  第一巻  太祖髙皇帝【癸未年至丙戌年】  第二巻  太祖髙皇帝【丁亥年至戊戌年】  第三巻  太祖髙皇帝【己亥年至辛亥年】  第四巻  太祖髙皇帝【壬子年至乙卯年】  第五巻 

  • 八四九 军机大臣奏请旨将承办《通鉴长编》未行敬避庙讳各员交部议处片·佚名

    八四九 军机大臣奏请旨将承办《通鉴长编》未行敬避庙讳各员交部议处片乾隆四十七年二月十九日昨发下《通鉴长编》内,于庙讳仅缺一笔,不行敬谨全避,分校官未经看出改正,实属错误。查开馆之始,经总裁 原任尚书王际华发有刊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十·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韩献肃公绛忠弼之碑李清臣元佑三年三月赠太傅韩献肃公之柩至京师厝于颍昌长社县嘉禾乡先兆之次六月十九日甲午塟灵井村既事将勒石隧道有诏资政殿学士李清臣其撰次献肃公绛事而赐额以为忠弼之碑臣观于书诗

  • 卷二·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凖噶尔方略前编卷二康熙五十四年五月申辰命赈济哈密上谕议政大臣等曰喀密为防妄阿喇布坦所侵恐不能生理着甘肃廵抚遣官运送米粮牛羊往赈丁未命给八旗军前効力人口粮马匹上谕八旗都统曰此番出兵之路甚

  • 高劢传·李延寿

    高劢,字敬德,高岳之子。他幼时聪明敏捷,容貌秀美,风度翩翩,以仁爱孝顺出名。七岁时继承父亲高岳的爵位为清河王,十四岁任青州刺史,历任祠部尚书、开府仪同三司,朝廷又改封他为安乐侯。他性情刚烈正直,卓有才干,斛律光很敬重他,每

  • 赵郡王元干传·李延寿

    赵郡王元干,字思直,太和九年(485),被封为河南王,任大将军。孝文帝很亲爱几位弟弟,任命元干总管别道军队,并告诫他说:“司空穆亮以年龄器度而言,都可以当你的老师,散骑常侍卢阳乌有才识,你可以时时向他询问请教,你就拜他们为老师

  • 卷二十一·郑玄

    典命掌诸侯之五仪、诸臣之五等之命。(五仪,公、侯、伯、子、男之仪。五等,谓孤以下四命、三命、再命、一命、不命也。或言仪,或言命,互文也,故书“仪”作“义”,郑司农“义”读为“仪”。)[疏]注“五仪”至“为仪”○释曰:云“

  • □□第五十四(阙)·墨子

    (阙)

  • 耻言二·徐祯稷

    或问程氏言孔颜乐处可得寻与余斋曰可不愧于天不怍于人循此寻之远乎哉 余斋曰德莫盛于让道莫高于晦不与世争势利之事易不以身居美善之名难 余斋曰语云事无全遂物不两兴故天地之间必有缺陷夫明者不务求全其所可缺者恐致

  • 覆万梁居士书·太虚

    万梁居士鉴:接来函,欣悉居士发大乘心,宏法救世,与诸上善设佛声社,甚善甚善!今为取法名慧声,以为纪念。所须各书,此间手头已无,请按照海潮音上所载各发行处购请为盼。顺颂静安!太虚白。(见海刊十一卷一期)

  • 中观论卷第四·龙树

        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观如来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问曰。一切世中尊。唯有如来正遍知。号为法王。一切智人是则应有。答曰。今谛思惟。若有应取。若无何所取。何以故。如来。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七·澄观

    阿僧祇品第三十初来意有二。一通。谓前三品别答前问。此下三品总明等觉深奥故。二别。谓前既智圆证极。此品校量行德难思。故次来也。又难思佛德菩萨尽穷。故亦为远答变化海故。故下偈中广显变化大用。又通显一部之数

  • 三山来禅师五家宗旨纂要卷中·别庵性统

      普陀嗣法门人 性统 编曹洞宗洞山悟本良价禅师。会稽俞氏子。幼岁从师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以手扪面。问师曰。某甲有眼耳鼻舌。何故言无。师惊异曰。吾非汝师。指往五泄山礼胜默禅师披剃。二十一

  • 語錄題辭·佚名

    雲峨喜公,蜀人也,始從老僧棒頭喝下深中此毒,自覺與眾不群,買艸鞋行腳,至吳越參諸方,眼高一世、道逗群機,毒氣一時陡發,幸吾弟林野劈頭痛與一劑消道解毒湯,渴可解、毒可散,自毒既瘥,即能毒人,但著毒者直教命根頓斷,不復更轉別症,返陰

  • 伤科补要·钱秀昌

    伤科著作。清钱昌秀撰。四卷。昌秀字松溪,上海县人。从师于杨雨苍,尽得其术。主张脉证合参,理论联系临床实践,在伤科治疗上颇有成效。认为汉晋以来,诸书对伤科一法,记载不详。故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