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欧阳重传

欧阳重,字子重,庐陵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殿试对策,多次诋毁政事的过错。授官刑部主事。刘瑾的哥哥死后,百官前往吊祭,而欧阳重不去。张锐、钱宁掌管厂卫,连续制造..绅案件,欧阳重都与他们力争。张锐等假借其他的事牵连欧阳重入狱,后来赎罪复职,但仍停了他的薪俸。再迁郎中。历任四川、云南提督副使。调任浙江按察使,但未上任。

嘉靖六年(1527)春天拜官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正逢寻甸土酋安铨、凤朝文造反,朝廷谋议认为欧阳重熟悉滇事,于是改派云南。开始,武定土知府凤诏母子因故被留在云南,凤朝文欺骗他的部众,说凤诏已被杀戮,军官准备全部消灭他的部党,所以诸蛮都跟从凤朝文作乱,围攻会城。欧阳重督兵将他们击败,并且派遣凤诏母子返回故地。他的部党感到惊愕,都回归凤诏。凤朝文无计可施,横渡普渡河逃走。追兵赶到,将他歼灭。安铨逃到寻甸老巢。官军攻破他的堡垒,捉住安铨,叛贼被全部平息。于是解散其党二万人,将寻甸府迁到凤梧山下,又设守御千户所。欧阳重将功劳推给前任抚臣付习,付习因此而提高官员品级,其子也被任命官职。缅甸、木邦、陇川、孟密、孟养诸酋相互仇杀,并各方之间相互攻讦,奏于朝廷,朝廷命令欧阳重等人去勘察核实。遣派参政王汝舟、知府严时泰等人走遍诸蛮,晓谕以祸福。蛮人都返回侵地,向朝廷进贡如常。欧阳重列出善后的数件事,向皇上报告,得到了批准,皇帝赐玺书褒奖。欧阳重于是进行抚恤创残、救济贫乏、减轻徭赋、规划盐铁商税、住宅耕田诸项事务。黎民皆称便利。

云南每年进贡黄金千两,耗费不可计算。大理太和苍山出产奇石,镇守中官遣军匠采掘攻凿。山崩溃,压死人员无数。欧阳重均上疏请求罢去,无益费用因此大量节省。

在这个时候,镇守太监杜唐、黔国公沐绍勋相互勾结为奸获利,地方长吏不敢过问,群盗由此而起。欧阳重上疏说,群盗大都是杜唐、绍勋的庄户,请追究主事者。又奏说绍勋任用千户何经广为招诱奸人,抢夺民产;杜唐役使占用官军,每年取得财产数以万计。因而极力言说镇守中官应当革除。皇帝很采纳他的建议,频频下诏书告诫绍勋,下令杜唐回到京城等待勘察。二人既恐惧又愤怒,派遣人巴结张璁,请求罢去欧阳重官职。正巧欧阳重奉命清查军队中冒名顶替弊端,都司很久没有得到结果,供给军饷拖期。杜唐等人于是怂恿六卫军在军队喧哗。巡按御史刘臬听到后,弹劾欧阳重和杜唐、绍勋处置失当。张璁从中做主,解除欧阳重的职务,责罚刘臬结党庇护,调到地方任职,不问杜唐、绍勋之罪。都给事中夏言等人抗章说“:因军士喧哗加罪抚、按,纪纲怎么样?况且欧阳重是奉诏行事并非生事。刘臬说杜唐、绍勋的罪与欧阳重等同,现在的处分失宜,无以服天下。近年来士卒骄悍,互相效法成风,大都以月粮为借口。如甘肃、大同、福州、保定,事变屡次出现。错过今天不治,他日当事之臣用这来作为借口,专门从事姑息宽大,谁肯为陛下效力呢?希望宽恕二臣,以全朝廷的体统。”皇帝恼怒,削去夏言等人的俸禄。

欧阳重被罢官后在回家的路上,听到御史王化告他是桂萼的同党,他不胜愤怒,抗疏陈辩,请求任用被“大礼”大狱贬逐的诸臣,而自己乞求革除职务。又说自己得绍勋所派遣百户丁镇的私人信件,知道绍勋行贿张璁,乞求张璁遮盖保护他,张璁奸佞,不应该让他留在皇上的左右。张璁上疏为自己辩护。皇帝因欧阳重失职怨望,贬他为百姓。欧阳重认为刘臬被贬,夏言等人被剥夺俸禄,都是因为他自己牵累他们的,又上疏乞求加重处罚代言官之罪。皇帝更加恼怒,因已经除名,而置之不问。欧阳重回家居住二十多年,言官多次推荐,终于没有再被召用。

猜你喜欢
  卷一百四十六 志一百二十一·赵尔巽
  卷之一·佚名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三·佚名
  卷之一百九·佚名
  一○九○ 户部为知照四库馆上年秋季记过人员罚俸事致典籍厅移会·佚名
  六 抄碑的方法·周作人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司马迁
  庾杲之传·萧子显
  李穆传·令狐德棻
  孟浩然传·欧阳修
  窦群传·欧阳修
  王淮传·脱脱
  卷一百五十三·雍正
  提要·雍正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周山长棐(山长集)·顾嗣立

    棐字致尧,四明人。尝为宣公书院山长。曹石仓采周致尧诗入《明诗初集》,题曰《山长集》。余初阅《至正庚辛唱和诗》,录周棐《龙渊景德禅院》一诗,不知其即为致尧也。后考郡志,见高巽志士敏《东塔分韵诗》序,内有「周棐致尧」

  • 补遗卷四·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补遗卷四地理虹江赋          【明】马一龙客有诵虹江之胜者孟河子进而语之客是胜夫不胜不知也妖虫蚀气以绚天隂眚薄空而晕日箕津窍发于帡幪逝者如斯而不息繁霞防纫引圆罗而魄营湛

  • 御选明诗卷九十三·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九十三五言长律二徐祯卿谒严子陵祠言访羊裘隐荒台迹宛然岩崖祠屋缀天汉客星悬伊昔风云感丘园束帛戋神龙不可系造化独深全去矣孤踪邈怀哉大泽偏钓竿何嫋嫋石濑故溅溅郡以高名著山依汗简传余风犹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纪昀

    列传唐 【二十六】○唐二十六桓彦范【薛季昶 杨元琰杨仲昌】 敬晖崔元暐【涣 纵碣】 张柬之 袁恕己【高】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张柬之袁恕己△桓彦范桓彦范字士则润州丹阳人以门荫调右翊卫迁司卫主簿狄仁杰曰君才识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一百二十六·阿桂

    十月庚辰阿桂丰升额海兰察额森特奏言查达思里山腿迤下将至沟边有碉寨数处在雅玛朋寨落之西科思果木官寨之东均在卡布角所属各寨之内攻得此处则科思果木已拦截在内虽与科布曲贼众尚可相通而既有一水之隔援应已多不便自

  • 弁言·佚名

    李鹤田先生哀台湾笺释一卷,原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藏的抄本。「哀台湾」是一首长达一千零二十七字的七言古诗,从甲午战后割让台澎说到台湾抗日的失败;悽怆感慨,充分写出了台湾陷敌的沉痛。笺释之文,除引旧籍以明诗

  • ●皇朝通典卷五十七·佚名

    禮十七 ○禮十七 嘉七 △嘉七 優老 燕禮 ·優老 (臣)等謹按杜典有養老一條今考古者養老之義雖載於禮經而三老五更之制諸說紛如杜典所載且有憑臆而害禮者皇上於戊戊歲御製三老五更說以闢之近復命刻於辟雍碑陰又御製三老

  • 劝垦例·佚名

    目录 民间零星报垦田地不及一亩,虽有一亩或系山头地角、不相联络,例免升科;老田相联、逐渐滋垦,虽不及一亩,仍行汇升 报垦零星地亩,免其升科,给发印照付据 各属垦升田地应由道府结转,随文请领垦照 民间零星报垦田地不及一亩,虽

  • 卷82·陈邦瞻

    ○韩侂胄专政光宗绍熙五年秋七月甲子,皇子扩即位。乙丑,立皇后韩氏。后,琦六世孙,父曰同卿,侂胄则其季父也。被选入宫,能顺适两宫意,遂归嘉王邸。至是,立为后。己巳,以赵汝愚兼权参知政事。汝愚首裁抑侥幸,收召四方知名之士,中外

  • 译诸名·方以智

    译者,释也、铎也;译诸名者,一诸名也。名者,命也,命呼之而人知之。呼者,声之化出者也。始化也而吪,吪生于俄,是以谓之化;倒人曰匕,而立人其旁,一生一死之名也,制字者苦心哉!化本同而无不异,异必译以同之。同者,通也。诂家之离落塞路久

  • 郊祀第六十九·苏舆

      周宣王時,天下旱,歲惡甚,王憂之。其《詩》曰:“倬彼雲漢,昭回於天。王曰鳴呼!何辜今之人?天降喪亂,饑饉薦臻。靡神不舉,靡愛斯牲,圭璧既卒,寧莫我聽。旱既太甚,蘊隆蟲蟲。不殄 祀,自郊徂宮。上下奠瘞,靡神不宗。後稷不克,上帝不

  • 卷三十·毛奇龄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毛氏传卷三十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十年春王正月夏齐栾施来奔【齐公作晋误】栾施字子旗公子栾之孙也与高疆字子良者同为惠族皆嗜酒信谗强于陈鲍氏【陈完鲍叔牙之後】而与之相恶或告子旗与子良将攻陈鲍氏

  • 骈拇第八·刘文典

    〔释文〕举事以名篇。于聪明,性少之徒,矫情为尚,以此为用,不亦谬乎? 〇典案:碧虚子校引张君房本「而多方于聪明之用也」作「而多□于聪明之用也」。」,向丘氏反,云:近也。司马同。李却垂反。一云:敝跬,分外用力

  • 卷四·杨复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图钦定四库全书仪礼圗卷四      宋 杨复 撰乡饮酒礼第四【郑目録云诸侯之乡大夫三年大比献贤者能者于其君以礼賔之与之饮○疏曰凡乡饮酒之礼其名有四此賔贤能一也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

  • 佛说如幻三昧经卷下·佚名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尔时世尊赞文殊师利曰:&ldquo;善哉,善哉!乃能讲论发意菩萨。仁已曾奉江河沙等诸佛世尊,故能畅此无极道慧。&rdquo;时舍利弗前白佛言:&ldquo;向者文殊,颁宣咨嗟诸初发意菩萨之事,若有逮得无所从生法忍,

  • 翻译名义集卷第十三·法云

    四十二字篇第五十一此录字母法门。通言门者。以能通为义。妙玄明四种门。一文字为门。如大品四十二字。二观行为门。释论明修三三昧等。三智慧为门。法华云。其智慧门。四理为门。大品云。无生法。无来无去。言四十二

  • 江阴城守纪·韩菼

    《江阴城守纪》是清朝韩菼编著的一本小册子,主要内容记录江阴城在清兵入关后自主抗清历史。书中除韩菼编写的《江阴城守纪》两卷外,还收录了许重熙《江阴守城记》、南园啸客《平吴事略》、戴田有《扬州城守纪略》三篇文

  • 松窗梦语·张瀚

    史料笔记。八卷。明张瀚撰。成书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张瀚,字子文,号元洲。生于弘治八年(1513年),卒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浙江仁和(杭州)人。嘉靖十四年进士,曾任工部、刑部部曹,庐州、大名知府,长期担任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