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宋濂传

宋濂,字景濂,其祖先是金华潜溪人,到宋濂这一辈才迁至浦江。宋濂幼时聪敏,记忆力强,就学于闻人梦吉,精通《五经》,后又跟随吴莱学习。不久,又在柳贯、黄氵晋门下游学,他们两人都极推崇宋濂,自谓不如他。元至正年间,宋濂因举荐授为翰林编修,但他以父母年老为由坚辞不就,而到龙门山闭门著书。

十余年后,朱元璋攻取婺州,召见宋濂。当时婺州已改为宁越府,知府王显宗奉命开郡学,故聘请宋濂及叶仪为《五经》老师。第二年三月,由于李善长的举荐,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一起应征来到应天,授为江南儒学提举,奉命讲授太子经,不久又改撰起居注。宋濂比刘基大一岁,两人都起于江南,皆负重名。刘基雄健豪放,有奇才之气,而宋濂则自命为儒者。刘基在军中出谋划策,宋濂则以文学之长受到朱元璋的赏识,随侍朱元璋左右,作为顾问。太祖曾召宋濂讲解《春秋左氏传》,宋濂进言道:“《春秋》是孔子褒善贬恶的书,如能遵行,则赏罚公正适中,天下便可平定!”太祖御临端门,口释黄石公《三略》。宋濂说:“有了《尚书》二《典》、三《谟》,帝王所需大经大法便已经具备,但愿能留意而将其讲明。”不久,朝廷论功行赏,宋濂又说“:得天下以得人心为本。如果人心不固,尽管有许多的玉帛财富,又有什么用呢?”太祖认为他所说的全都有理。三月,宋濂请求返乡探亲,太祖及太子都对他备加慰劳、赏赐。宋濂上书谢恩,并致信太子,勉励他要孝友敬恭,进德修业。太祖看了这封信后十分高兴,立即传召太子,将信中内容告诉他。太祖还亲自赐信褒奖,答复宋濂,并令太子回信以示回报。随后宋濂便因父亲去世,服丧守制,守丧期满,即奉诏返京。

洪武二年(1369),太祖下诏修《元史》,宋濂被任命为总裁官。当年八月书成,宋濂被授为翰林院学士。第二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收集元朝元统年以后的事迹回京,太祖仍命宋濂等续修《元史》,六个多月后完成,太祖赐以金帛。当月,宋濂因上朝有误被参劾,降为编修。四年,升为国子司业,因考证孔子礼奏不及时而获罪,被贬为安远知县,旋即又被召回,任礼部主事。第二年升为赞善大夫。这时,太祖很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选择其中一些年轻有才者,提升为编修,让他们进入宫中文华堂学习,以宋濂为老师。宋濂担任太子之师十余年,太子的一言一行,宋濂都要以礼法来劝导,使其归于正道;而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之事,宋濂必定会拱手说:“应当是这样,而不应当是那样。”每当这时,皇太子都非常严肃虚心地接受,而且对宋濂言必称师父。

当太祖剖符封功臣时,召宋濂前来商议怎样封五等爵位。宋濂住在大本堂,通宵达旦,引鉴汉、唐前例,择其适用部分奏报皇上。后来当上天屡降甘露时,太祖又问其中是否意味着有灾异或祥瑞,宋濂回答说:“天子不是受命于天,而是受命于人,美德的基础并不是祥瑞,而是仁义。《春秋》只记灾异,不书祥瑞,就是这个道理。”太祖的堂侄朱文正被定罪,宋濂说:“文正固然罪当死,但请陛下体谅他是你的亲人,还是把他发配到远方为好。”太祖到方丘祭祀,感到心绪不宁,宋濂从容说道:“养心莫过于寡欲,能够择善而行,那么便可以心境清静,身体平安。”太祖听后连连称赞有道理。太祖也常向宋濂询问帝王之学,并问哪些书最值得看,宋濂推荐《大学衍义》一书,太祖于是下令把这本书的内容用大字刻在大殿两边廊壁上。不久太祖亲临西廊,众大臣也都在场,太祖挑出《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之学中的一段,让宋濂讲析。待宋濂讲完,太祖便说:“汉武帝沉溺于方技荒谬之说,一改汉文帝、景帝节俭之风,民力既已疲惫,而汉武帝还要用严刑来加以监督。如果为人之主能以仁义来治理民心,那么异端邪说就不会传播,而以学校来治理百姓的话,祸乱就不会发生,所以刑罚并不是要优先考虑使用的。”太祖又问三代国运及封疆大小,宋濂都详细作答,并说:“三代都是以仁义治天下的,故能国运长久。”朱元璋又问“:三代以前,人们读什么书呢?”宋濂回答说“:上古时还没有书籍,也没有人专门讲习学问,君主既治理百姓,也兼教育之责,自己以身作则,百姓自然就已接受了教育。”宋濂曾奉命作诗咏鹰,要在七步之内完成,其诗中有“自古戒禽荒”之言,太祖高兴地说:“这可是很好的进言啊!”宋濂随事朱元璋,一向忠诚,这些都是例子。

六年七月,宋濂升为侍讲学士,负责起草诰文,同修国史,兼赞善大夫。受命与詹同、乐韶凤修订日历,又与吴伯宗等编修宝训。九月,给散官定官阶职务。太祖任命宋濂为中顺大夫,想让他处理政事,宋濂推辞道:“臣无他长,只要能就近侍奉皇上就已经很满足了。”太祖对他愈加看重。洪武八年九月,宋濂跟随太子及秦、晋、楚、靖江四王到中都讲武。太祖获得地图《濠梁古迹》一卷,派人送给太子,并在图外题词,命宋濂访询,随处讲解。太子将地图拿给宋濂看,宋濂逐一举陈,随事劝说,对太子很有规劝告诫作用。

宋濂性情诚恳谨慎,长期在宫中为官,却从不攻击他人过失。他的住室,题名为“温树”,如果有客人问起宫中情况,宋濂便将“温树”两字指给他看。有一次宋濂在家中与宾客一起饮酒,太祖派人暗中观察。第二天,太祖便问宋濂昨天喝酒没有,请了哪几位客人,吃些什么。宋濂一一如实回答。太祖笑道:“说得对,你没有欺骗我。”太祖闲时召宋濂询问群臣的善恶优劣,宋濂只是列举表现优良的大臣,并说:“善良的人与我交朋友,我了解他们,而对那些不善之人,我不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大怒,以此询问廷臣的看法。有的指着茹太素的上书说:“这是不敬,是诽谤,是违法。”太祖问宋濂,宋濂回答“:茹太素是尽忠于陛下的,陛下现在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以大罪呢?”不久,太祖翻阅茹太素的上书,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于是便将廷臣全部召来责问,并直呼宋濂的字说道:“若不是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上书言事的人了。”于是太祖又当场称赞宋濂说“:我听说最上等的是圣人,其次是贤人,再次为君子。宋景濂为朕效力十九年,从未说过一句假话,也从未讥讽别人的短处,始终如一,他岂只是君子,还真可以说是贤人了。”每当闲暇之时,宋濂来见,太祖都要下令设座上茶。每当早晨见宋濂,总要下令做膳招待,反复地向宋濂咨询,常常谈到夜半才作罢。宋濂不会饮酒,而太祖有一次硬让他喝了三觞,使他醉得行不成步,太祖见他这样,十分高兴,并亲自作《楚辞》一章,又下令词臣作《醉学士诗》。太祖又有一次将甘露调入汤中,亲手舀起来给宋濂喝,并说:“这种汤能治病,还可以益寿延年,我愿与你共享。”又下诏令太子赏赐宋濂良马,然后又亲自作《白马歌》一章,也命侍臣赋诗附和。宋濂所受恩宠便是如此。九年,宋濂晋升为学士,承旨负责起草诰书,仍兼赞善大夫。第二年,宋濂担任官职,太祖赐给他《御制文集》及绮帛,并问宋濂年纪多大了,宋濂回答:“六十有八。”太祖便说:“你若将此绮收藏三十二年,你就可以拿它来做一百岁时的衣服了。”宋濂顿首谢恩。又过了一年,宋濂来朝拜见。洪武十三年,宋濂的长孙宋慎因胡惟庸案获罪,太祖要将宋濂处死,由于皇后和太子全力相救,才将他安置到茂州。

宋濂相貌丰伟,满脸美髯,眼睛近视却很明亮,能在一粒黍子上面写几个字。从少到老,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对学问无所不通。宋濂文风淳厚而飘逸,可与古代作者媲美。在朝时,凡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都委托给宋濂负责。宋濂屡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登门索要诗文者,接踵而至。甚至外国前来进贡的使者都知道宋濂的名声,多次问起宋先生日常起居及身体安康否。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四方学者都称宋濂为“太史公”,而不称其姓氏。宋濂虽以白发老者随侍朱元璋,其功业、爵位却比不上刘基,而一代礼乐制作,宋濂所裁定的居多。

第二年,宋濂逝于夔,终年七十二岁。知事叶以从将其葬于莲花山下,蜀献王仰慕宋濂大名,又将宋濂之墓移至华阳城东。弘治九年(1496),四川巡抚马俊上奏说:“宋濂是了不起的大学者,述作可师,又辅佐帝业,功昭绩著,却死在远戍之地,时间已久,坟墓都已败落,乞请皇上体恤审察。”于是,孝宗便将此事下到礼部商议,恢复宋濂原官职,每年春秋两季在其所葬之地举行祭祀。正德年间,又追封谥号文宪。

在宋濂儿子中,次子宋王遂最为有名,宋王遂字中珩,善于作诗,尤精于书法,洪武九年(1376),因为宋濂的缘故,被召为中书舍人,宋濂兄长之子宋慎也为仪礼序班。太祖曾多次测试宋王遂与宋慎,并教育、告诫他们,并笑着对宋濂说“:你为朕教育太子及诸王,朕也教一教你的子孙吧。”宋濂步行艰难,太祖总要让宋王遂、宋慎搀扶着他。宋濂一家,祖孙父子,同在内廷为官,众人都觉得这是很荣耀的事。宋慎获罪,宋王遂也被牵连,两人都被处死,家属也全被迁往茂州。建文帝即位后,追念宋濂兴宗旧学,便召宋王遂之子宋怿到翰林院做官。永乐十年(1412),宋濂之孙因是奸党郑公智的外亲,被牵连获罪,永乐帝下诏特赦了他。

猜你喜欢
  國語卷第十·韦昭
  卷二十三·佚名
  卷之三百四十二·佚名
  卷之一百二·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四·佚名
  ◎长老赌寿之佳话·李定夷
  卷七十九下·郝经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刑法略八·纪昀
  ●卷五·钱谦益
  慕容俨传·李延寿
  李大亮传·欧阳修
  卷七十九·阿桂
  卷十四·杨士奇
  卷三十二 世宗朝宰辅·李有棠
  十六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五·梅鼎祚

    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十五明 梅鼎祚 编相和歌辞【相和曲 吟叹曲四弦曲】相和曲【二】鸡鸣【乐府题解曰古词鸡呜初言天下方太平次言置酒作乐终言桃伤李仆喻兄弟当相为表里三人近侍荣耀道路与相逢狭路间行同诗纪云此

  •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范晔

    前书直言匈奴传不言南北今称南者明其为北生义也以南单于向化尤深故举其顺者以冠之东观记称匈奴南单于列传范晔因去其单于二字南匈奴B374落尸逐鞮单于比者,呼韩邪单于之孙,乌珠留若鞮单于之子也。自呼韩邪后,诸子以次立,至

  • 载记第二十三 慕容垂·房玄龄

    慕容垂,字道明,皝之第五子也。少岐嶷有器度,身长七尺七寸,手垂过膝。皝甚宠之,常目而谓诸弟曰:“此儿阔达好奇,终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故名霸,字道业,恩遇逾于世子俊,故俊不能平之。以灭宇文之功,封都乡侯。石季龙来伐,既还,犹有

  • 卷之一千一百六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别集下卷十·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下卷十 宋 李幼武 纂集 刘錡 武穆公 字信叔秦州成纪人大观间以父仲武功补三班借职政和六年差充秦凤经司机宜宣和二年改熙河徽宗即位授合门只候寻差潼川廉访使者靖康初授合舍九月知

  • 历代名贤确论卷八十五·佚名

    德宗三阳城【昌黎 栁子厚 范祖禹】颜真卿【范祖禹 曾子固 六一 子由】段秀实【栁子厚】陆长源郑通诚【乐天 张唐英】高愍女【李翱】何蕃【昌黎】陆叅【李翱】总论德宗之政【范祖禹】阳城昌黎谏臣论曰或问谏议大

  • 贺拔岳传·令狐德棻

    贺拔岳字阿斗泥。从少年时就有远大志向,好施舍,爱结交读书人。最初是太学生,长大后,能驰马左右射箭,勇猛过人。不读兵书,而能与兵法一致,有识见的人都认为他是个奇才。与父兄杀掉卫可孤之后,广阳王元深任命贺拔岳为帐内军主,又

  • 附录·罗大春

    附录一上制府请经理台湾后山番地上制府请经理台湾后山番地敬再禀者:台湾雄峙海中,背东、面西,为内地七省屏藩。各口泛海之船,一航可达。设有他虞,沿海七省皆不安枕;昔人言之详矣。迩来台、内各海口俱准外洋通商,轮船、夹板任

  • 卷二百三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九四裔考南夷安南宋理宗景定三年安南国王陈日□表请世袭从之先是安南国王李氏自公藴至昊旵凡八传二百二十余年宁宗嘉定时昊旵无子遂为其婿陈日□有其国而国亡至是年乞世袭帝从其

  • 第五节 中日初次决战·蒋廷黻

    李鸿章在日本明治维新的初年就看清楚了日本是中国的劲敌。他并且知道中国的胜负要看哪一国的新军备进步的快。他特别注重海军,因为日本必须先在海上得胜,然后能进攻大陆。所以他反对左宗棠以武力收复新疆,反对为伊犁问题

  • 卷二十四·真德秀

    <子部,儒家类,西山读书记钦定四库全书荟要西山读书记卷二十四宋 真德秀 撰礼要指记礼器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中庸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汉志易曰有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帝王质文世有损益至周曲为之防事为

  • 卷五十九·道世

    △宿障部第五(略引十缘)孙陀利谤佛缘第一奢弥跋谤佛缘第二佛患头痛缘第三佛患骨节烦疼缘第四佛患背痛缘第五佛被木枪刺脚缘第六佛被提婆达多掷石出血缘第七佛被婆罗门女旃沙舞杅谤佛缘第八佛食马麦缘第九佛经苦行缘第十

  •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三·行秀

    侍者离知录后学性一校生生道人梓第三十三则三圣金鳞示众云。逢强即弱。遇柔即刚。两硬相击。必有一伤。且道。如何回互去。举。三圣问雪峰。透网金鳞未审。以何为食。(不待垂纶自上钩)峰云。待汝出网来。向汝道(逢人

  • 卷第二十一·佚名

    补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明吴门华山寺沙门 明河 撰 读诵篇 宋 洪准.遇安二师传 洪准禅师。桂林人。从南禅师游有年。天资纯至。未尝忤物。闻人之善。如出诸己。喜气津津。生眉宇间。闻人之恶。必合掌扣空。若追悔者

  • 雪關禪師語錄總目·雪关智訚

    卷一住博山語錄卷二住鼓山語錄住虎跑語錄卷三住妙行語錄住瀛山語錄(附各剎法語)卷四答問禪淨發隱歸雲夜話示禪人卷五拈古卷六拈頌頌古卷七禪鏡語(附禪鏡偈)卷八文賦記序題跋疏說卷九啟尺牘卷十尺牘卷十一偈卷十二偈頌

  • 外套·果戈理

    《外套》是俄国作家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彼得堡故事》,首次发表于1840年。《外套》反映了一个地位卑下的小公务员是怎样在反动官僚制度的沉重压力下生活着、挣扎着、以至死亡

  • 永日集·周作人

    杂文随笔集。周作人著。1929年5月北新书局出版。被列为“苦雨斋小书”第四种。收39篇文章,前有《序》,后有《专斋漫谈序(代跋)》。书中大部分为1928年的作品,小部分则写于1928年以前。全书的前边,是杂论和序跋一类文

  • 甘泉赋·扬雄

    汉赋。西汉扬雄作。是汉代宫殿赋的代表作之一。《汉书·扬雄传》说:“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祠甘泉泰畴、汾阴后土,以求继嗣,召雄待诏承明之庭。正月,从上《甘泉》,还奏《甘泉赋》以风。”又说:“甘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