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桂王之割据

桂王之立及广州之降明自福王南渡,而黄河流域久非其所有。自南都瓦解,而长江流域复失太半;及鲁、唐继败,而后东海沿岸亦尽入于本朝之版图。三年之间,形见势绌,于时朝野人物死亡略尽;而尚有崎岖危难之中折而不挠、穷而益奋者,湖南则何胜蛟,而两广则瞿式耜。唐藩之覆也,式耜与两广督臣丁魁楚方在肇庆,议所当立,乃共迎桂王由榔(神宗孙)于梧州。顺治三年十月,王称帝,颁诏湖南、云、贵诸省,以魁楚、式耜及故尚书吕大器为大学士;腾蛟闻之,亦与云、贵督师堵允锡联署劝进。先是赣州受围,唐王遣大学士苏观生至南安募兵助战;及汀州之败,观生撤兵退入广州。会闻魁楚等置君,欲与共事,而魁楚虑其以旧相居己上,拒不与议。吕大器亦以其非进士,叱辱之;观生颇不平。俄而唐王弟聿■〈金粤〉诸遗臣自福建浮海至广州,粤人有倡兄终弟及之议者,观生因利用之,拥聿■〈金粤〉自立,与肇庆对抗。于是二百里内两帝并树,日治兵相攻,不暇外御。大军之下漳州也,博洛遣副总兵李成栋率偏师取广东,以佟养甲督之。潮、惠两州相继下,而广州尚瞢无所闻。十二月,成栋军突至,聿■〈金粤〉方会观生等视学,仓卒不知所为,君臣皆自杀,宗室诸王死者二十余人。成栋分兵徇高、雷诸府,而自督大军进攻肇庆。桂王立未三月,宦官王坤复用事,数干涉军务;及闻广州破,乃趣王溯西江走入桂林。

桂林之坚守顺治四年(一六四七年)正月,成栋克肇庆而西,连下梧州、平乐,桂林大震,丁魁楚等皆引去;而武冈镇将刘承允方引兵至全州,王坤请桂王弃城赴之。式耜极陈桂林形势,固谏不听,因自请留守,与城存亡;桂王许之,而自走全州。三月,成栋攻桂林,时腾蛟经略衡、湘,宿将重兵悉屯湖南北,声援不及。式耜独毅然誓众,督参将焦琏拒守,累战皆捷。会积雨城坏,而刘承允所遣援兵复与焦琏军龃龉,大掠以去,城几破者屡矣。式耜意气自若,众无叛志,成栋不能拔。早而广东遗臣陈邦彦、张家玉、陈子壮等先后起兵高州、东莞、端州间,约合趋会城。广州危急,佟养甲檄成栋回军东救,式耜乘间遣诸将四出,尽复所失广西境内诸城,根据略固;而湖南复为大军所扫荡自岳州至宝庆,列城风靡,刘承允以武冈降。同时,广东诸军亦悉为成栋援师所破,家玉等,或走或死。时四年八月也。

湖南之平定先是是年春,朝廷以何腾蛟厉兵湖广,为南部劲敌,不可不以全力图之,乃命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偕尚可喜、耿仲明大举进讨。腾蛟所设十三镇,故皆盗贼之余,不乐受节制;及桂王之至全州也,刘承允挟之作福威,矫诏封拜,权力远陵腾蛟上,诸镇益解体。有德等以三月出岳州,益阳守将王进才闻大军渐逼,遽还长沙,扬言乏饷,纵兵四掠;腾蛟不能守,单骑走衡州,长沙、湘阴并下。承允闻之,胁桂王自全州移居武冈,阴有贰志。五月,有德进克衡、永,分道击诸镇,所至披靡,以八月越祁阳而西,桂王自武冈走柳州。腾蛟辗转入桂林,与式耜会诸将议画地分守,乃移镇全州,督湘、粤诸将连营拒战,横亘二百余里,式耜馈饟不绝。大军引退,桂王得还桂林。明年二月,大军已定湖南全境,闻桂林内讧,全州重兵还救,乃复乘虚南进。而金声桓、李成栋之变作,江西、广东皆叛附于明;朝廷乃令可喜、仲明移军救江西,而诏孔有德班师。

金声桓、李成栋之反侧及其影响初,金声桓之平江西、李成栋之平广东也,王、贝勒以辽藩旧臣章于天,佟养甲监之;行间之功,多出声桓、成栋。及事平,而于天任江西巡抚、养甲任广东总督,声桓、成栋仍以武员受其节制,意不能平。于天及巡按董学成尤与声桓有隙,裁抑过当。声桓密与其党副总兵王得仁谋通款桂林,事为学成所觉;两人惧祸及,先发制之。以顺治五年正月,举兵袭杀学成、执于天,而迎故明大学士姜曰广以江西叛;李成栋闻之,亦以四月胁养甲以广东叛。各拥众十余万,移檄远近,通表桂王。桂王各授以爵秩,势力骤增。于时大兵屯湖南者悉分援江西,仅以少数之守兵属总兵徐勇,留镇长沙。腾蛟乘隙,复发兵攻永州,以久围力战破之。遂分军徇衡州、宝庆、常德等府,湖南大部复为所据。而蜀中故将李占春及义勇杨大展等亦起兵分据川南、川东,附桂王,请置官吏;桂王设巡抚其地,而复以吕大器总制诸军。于是桂藩有两广、云、贵、江西、湖南、四川七省之地,驻跸肇庆。同时大同镇将姜瓖反侧于山、陕,鲁王遗臣张名振出没于闽、浙沿海,皆遥相应和,中原之骚乱达于极点。朝廷以军务蔓延,非二、三将帅所能兼顾,乃迭命重臣分地任事。于是都统谭泰及和洛辉自江宁赴九江,会耿、尚二王征江西、广东;郑亲王济尔哈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会孔有德征湖南、广西;端重郡王博洛、敬谨郡王尼堪,讨姜瓖于大同。而吴三桂、李国翰分任陕、川之远征;洪承畴仍镇江宁,任沿海之经略。此顺治五、六年间事也。

江西、湖南之再定声桓之变,江西列城响应,独赣州守将不从。声桓、得仁已陷九江,欲顺流突江宁,而惧赣兵之议其后,乃回军攻之。守赣副将高进库故与声桓同隶左良玉部,宽约降期,以缓其攻。会江宁大兵于五月复克九江而南,进围南昌;声桓闻警,遽引还突围入,而得仁直趋九江,冀断大军饷道,使南昌之围不战自解。姜曰广以围急,欲引与共守,日发檄召之;得仁不得已,亦敛兵入城,坚壁不出。大军徐复旁近州县,征收赋税,安坐以待其毙。既而李成栋踰岭攻赣,谋北援,进库复用缓兵策绐之,成栋还屯岭上。至十月,南昌粮尽告急,成栋复悉众簿赣,岭行艰难,士卒饥困。赣兵突出击之,成栋退屯信丰,南昌势益孤。至六年(一六四九年)正月,遂为大军所拔,曰广、声桓、得仁并死。二月,大军援赣,进逼信丰,成栋谋应战,而军溃过半,战斗力尽失,走死城东川中。江西复定,而郑亲王及孔有德之军亦以是春进湖南。时常德、宾庆间诸镇内讧,所在焚城剽掠,莫有闹志;腾蛟自衡州亲往抚之,进次湘潭。长沙守将徐勇知湘潭无备,引兵突入,拥腾蛟去,杀之,明军气夺。自三月至八月,有德督诸将转战南下,连克衡、永;郑亲王亦席卷辰、宝,分兵定沅、靖,复有湖南全境。

两广之复定及瞿式耜之死李成栋败死信丰后,桂王以杜永和为两广总督,驻广州,严兵守庾岭;而声桓、得仁部下溃卒亦亡入闽、粤山林间,出没不测。江西大兵不敢进,还屯吉安将一载;会明镇将有纳款大军、愿为向导者,可喜遂由间道入庾关。至七年(一六五○年)二月,进围广州,相持十阅月不下,士卒以溽暑疫死者无算。已而江西诸军复大至,可喜督战益力,卒以十一月二日破之永和走琼州;而孔有德亦以是月六日破桂林。先是,大军再定湖南,式耜使戎政总督张同敞督诸将扼守全州;同敞兼资文武,每战辄跃马为诸将先,即战败,同敞常危坐不去,军中以是服之。顾广西地小而瘠,正赋所入,不足以供军饷,式耜虽理钱法、行盐政、募屯田以补助之,而事多掣肘,不能尽行,战守日棘。九月,大军克全州而南,诸将皆退入桂林乞饷,列戍一空,大军益深入。至是,式耜檄诸将出战,皆不应,相率遁去,城中无一兵。独同敞自灵川至,式耜与痛饮待死,并为大军所执;两人犹隔屋赋诗相唱和,阅月余,始见杀。桂王以是年正月自肇庆奔梧州,比闻桂林破,复走南宁。明年(一六五一年),诏郑亲王班师,而以尚可喜镇守广东、孔有德镇守广西,两广州县次第毕下。

山、陕之复定姜瓖既据大同,分兵陷忻、朔;近自山西境内,远至陕、甘,遗臣宿将起兵应之者所在皆是,太原、西安先后告警。六年正月,尼堪督兵至太原,首克忻州,而博洛复破姜瓖骑兵于大同城北,寇氛稍稍衰。同时,吴三桂等自汉中北定延绥、榆林,于是山、陕督抚声援始接,河东诸郡并下,大同孤立。至八月,城中食尽,而英亲王复督师继至,城兵斩瓖出降。山、陕既定,乃诏三桂回镇汉中,进规四川。会川中义勇不相一致,而明巡抚李干德复构之仇杀,益涣散不足用,李占春等来降,三桂乘间收成都、重庆、叙州地。是时,本朝已定江西、湖南、两广,桂王穷投土司境,旦夕奏凯;而孙可望、李定国之事复作。

孙可望、李定国之乱先是张献忠之败也,其党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等自川南拥众入云、贵,推可望为长,袭夺明镇将兵权,据有其地。已而定国、可望交恶,可望乃纳款桂藩,求封号,欲藉以服众。顺治六、七年间,屡使求封,迄不获命。至是,大军四迫,桂王不得已,封可望为秦王,趣之出兵。可望乃遣兵三千,扈桂王居安隆,使文秀等分出叙州、重庆以攻成都,使定国等由武冈出全州以犯桂林。九年(一六五二年)三月,文秀连陷叙州、重庆,三桂战败,敛兵入保宁,旋回汉中;而李定国之军亦陷沅、靖、武冈,乘胜袭桂林,有德不能守,死焉。梧州、柳州继陷,乃分兵还攻辰州,杀总兵徐勇,寻屯守武冈。于是四川、广西、湖南军务同时告急。

孙、李之冲突及孙可望之降定国已连陷湘、粤诸郡,兵力寖强,不复禀可望约束;可望愤甚,阴欲除之,然以其将兵在外,未敢轻发,而尚可喜乘定国之在湖南,遽发舟师自西江而下,尽复梧州、桂林。定国弃武冈,还据柳州,威望骤减,惧可望之袭其后,益思拓地自固,乃将兵东犯,据有平乐、高、廉诸府。至十二年(一六五五年)春,复为尚可喜所破,走保南宁。而刘文秀亦以是年谋犯岳州,大败于常德,自贵阳还云南。于是定国、文秀两军皆衰,湘、粤告平。而可望独雄视贵阳,益跋扈不可制,擅杀从臣宗室,自设内阁六部,立太庙,制朝仪。桂王自安隆闻之,大惧,密敕封定国晋王、文秀安南王,与相抵制,而召定国兵入卫。可望微闻之,以十三年(一六五六年)春,发兵袭定国于南宁,且遣使谋劫迁桂王,置诸肘腋之下。事未发,而定国已自田州抵安隆,奉桂王入云南,与文秀联合;可望大怒,以十四年(一六五七年)秋,大举攻桂王;与定国、文秀同盟军夹三盆河而阵,诸将皆不直可望,阵而不战;定国悉锐攻其中坚,诸军皆解甲大呼欢迎之,可望反走,率十余人至湖南乞降。时十四年十月也。

贵州之征方可望之未降也,朝廷令经略洪承畴移镇长沙,守湖南;川督李国英驻保宁,守川北;尚可喜等分驻肇广,守两粤;而姑以川东南及云、贵诸省为桂藩君臣苟安之地,不复穷追。及承畴受可望降,尽得敌中内讧状,请乘机大举;朝旨是之,军略复一变,视线集于贵州。于是一军自湖南出其东,承畴及宗室罗托督之;一军自汉中、四川出其北,三桂等督之;一军自广西出其南,都统卓布泰等督之。三道之师并以十五年(一六五八年)春向目的地进发。而李定国既兼并贵州,属马进忠守之,自返云南,坦然以为无患;朝官有进谏者,谓『今内患虽除,外忧方大,而我酣歌漏舟之中,熟寝爇薪之上,能旦夕安耶』!定国愬之桂王,方欲罪言者以取快,而三道败书并至;即承畴等以二月会师常德,四月出沅靖、镇远抵贵阳;广西之师旋历南丹、那地、独山诸川来会,而三桂亦克重庆入遵义,会信郡王铎尼复奉命为安远大将军,总统三道,以九月抵贵州之平越府,遂大会诸道将帅,议令承畴罗托留贵阳理饷,而自督诸军三路入滇。

云南、贵州之平定定国闻贵阳已失,乃苍黄遣诸将分道迎敌,而亲扼北盘江之铁锁桥,以断黔、滇间之大道。寻诸将各败走不相顾,定国亦撤寨西遁;大军毕会于普安,桂王奔永昌。十六年(一六五九年)正月,大军遂由普安入云南省城。二月朔,铎尼复令诸军西进至大理府境。定国发兵扈桂王走腾越,而自伏精兵于怒江西岸之高黎贡山。高黎贡山者,雪山山脉之一支,与怒江相平行,自永昌府城入腾越所必由之道也。定国度大军累胜,当越岭穷追,乃缘径设伏,约俟大军深入后,首尾环攻,必获全胜。大军既渡怒江而西,道不逢一敌,谓定国窜远,稍稍纵兵入;适明臣卢桂生来,泄其计,大军且退且战,仅亡都统以下十余人,丧精卒数千,而伏兵亦死伤略尽。定国退归腾越,闻桂王已西行入缅甸界,亦弃城他去。于是四川、贵州、云南一律荡平,朝廷颁诏宣示中外,而以镇守云南之事在诸吴三桂,铎尼等先后班师。

缅甸与桂藩之关系缅甸在明时,故为云南诸土司之一,领地约当伊腊瓦底(Irrar-waddy)河上中流沿岸。其北别为孟养宣慰司,其东别为孟密宣抚司及木邦宣慰司。木邦东为孟艮土府。嘉靖中,缅酋莽瑞体数侵诸部,朝廷不能讨,自是贡使渐绝。及桂王之困于云南也,群臣或请北走四川、或议南入交址,而黔国公沐天波独谓缅甸粮糗可资,主张西幸。桂王遂以顺治十六年正月,自腾越出铁壁关,进次蛮莫(Bhams)。会莽瑞体曾孙本他格利(Pentagle)王缅,闻桂王至,乃具舟迎王,浮伊腊瓦底河南行,居诸赭硁(Jagaing),与缅都阿瓦(Ava)隔川相对。是时云、贵诸将刘文秀已前死,而李定国及白文选等亦以战败相失,诸从行者皆文吏,无威重,颇为缅人所轻。已而文选入木邦、定国据孟艮,皆治兵谋假道迎跸,缅人不允。顺治十七年,文选乃移书孟艮,求与定国同盟攻缅。定国悉众而西,两军共至锡箔河上,邀击缅兵,大破之。因议乘胜以舟师薄阿瓦,遣人于上流造船,为缅人所烧,而暑疫复作,乃移军摆古(Pegu),以避瘴疠。未几,文选兵溃走锡箔,定国亦引还孟艮。

吴三桂之阴谋云、贵既平,朝廷以桂藩无足为患,议撤兵节饟,不欲复问缅事;而三桂包藏祸心,欲假手本朝兵力尽翦明宗,以绝遗民恢复之忘想,而后营窟滇南,徐养兵马,以俟本朝之隙。遂于顺治十七年(一六六○年)四月,上疏极陈边患,恐吓朝廷,谓:『定国、文选窥我边防,兵到则退藏,兵撤则进扰,此其患在门户。土司反复,惟利是趋,一被扇惑,遍地蜂起,此其患在肘腋。降人革面,尚未革心;永历(桂王年号)在缅,岂无系念,万一入关,若辈生心,此其患在腠理』。因请及时进兵,早收全局。朝廷不虞其有他志,乃命内大臣爱星阿为定西将军,赴滇会剿。明年(一六六一年)八月,大兵十万自腾越出边,严檄缅人,令献桂王自效。时缅人数受定国、文选军之蹂躏,皆不悦其王之纳明遗族,王弟巴哇喇达姆摩(MahaPavaraDhammaRaja)遂弒王自立。然以定国兵尚强,未敢肆虐;而三桂檄适至,缅人因发兵围行在,从官无少长贵贱皆杀之,凡杀宗室诸王以下四十余人,其自缢死者尚不在此数,独留桂王及后妃二十余人,以待三桂之至。明室之悲运,至是极矣!

桂藩之末路大军以是年十一月自木邦进次锡箔,白文选度兵力不敌,已先遁。三桂乃分兵追之,而自督大军抵阿瓦,索桂王益急。缅人为自卫计,即劫王并其家族,渡河送诸军前。三桂凯旋云南,而文选亦为追兵所执,以其余众降,惟定国尚在景线。先是桂王自蛮莫舟行,从官犹千余人,其以无舟不能从者,率崎岖散入他国。方是时,缅甸虽役属东北诸土司,而暹罗、古刺、景迈诸国为世仇。古剌者盖今喀伦,当缅甸东南。而景迈者又元、明以来所谓八百息妇国者也,其居景迈者曰大八百,居景线者曰小八百,皆思乘间倾缅甸。定国既以阿瓦之役不能得志,因欲利用诸国联兵攻之。会桂藩遗臣马九功在古剌、江国泰在暹罗,暹罗王室妻国泰以女,数与定国通殷勤,而九功亦为古剌募兵得三千人,致书定国,愿奉约束。谋定将发,而三桂已拥桂王北去,两国之师并失望而退,定国竟以愤懑病死猛猎。桂王居云南数月,三桂严兵守之,而八旗将士有阴谋推戴者;三桂大惊,立出桂王于市绞杀之,并杀其太子。时太子年十二,临难大呼曰:『我朝何负于汝,我父子何仇于汝,乃至此耶』!时康熙元年四月也。

航海以后之鲁王自鲁王航海以后、郑成功渡台湾以前,此十余年间闽、浙沿海之军事,适与桂藩之局相始终,故复类记之。鲁王之自台州入海也,石浦守将张名振以舟师从,欲于东海沿岸列岛中求一地利可用者以为根据,徐图进取。而是时舟山为黄斌卿所据、厦门又为郑成功领地,皆不乐受鲁藩命。名振不得已,奉王走南澳,浙中遗臣自钱肃乐、张肯堂、阮骏以下,渡海奔赴者复十余人。顺治四、五年间,数遣兵改福建,连下建宁、邵武、兴化、福宁三府一州地,军势颇盛;然未几又为大军所迫,诸守者皆力战以死。至六年九月,鲁王既尽失闽地,复欲图浙东,以舟山扼钱塘江门户,不可不争。于是张名振、阮骏合军次之,斩黄斌卿,鲁王乃得入。温、台、宁、绍间遗民闻之,乘防兵之赴闽也,争起兵自保,依山为险,列寨以数百计,而上虞张煌言之军为之魁;海陆内外相援系,大军颇为所疲敝。当时浙闽总督陈锦奏报,言『海寇登岸,则山寇为之接应,山寇被剿,则入海以避兵锋。交通闽、粤,窥伺苏、松,久为东南之患』。所谓「海寇」者,指张名振;所谓「山寇」者,指张煌言辈也。名振恃舟山之险,谓大军必不能至,乃以八年秋留兵六千,属张肯堂等居守,而自与鲁王大举薄吴淞。会陈锦以全力扫荡山寨,尽破其众,乘大雾渡海。阮骏以舟师逆战,全军尽覆;肯堂等犹坚守十余日,乃死。名振闻变,急回军赴援而城已破,乃与张煌言共奉鲁王赴厦门依成功。

久之,名振病殁,以军事付煌言。于是鲁藩之势衰,而郑成功独强。

郑成功之沿海「侵略」郑成功者,芝龙之子,而其母故日本肥前人田川氏之女也。唐王之立于郑氏也,成功以年少材武得幸,赐国姓,世谓之国姓爷。芝龙既降,成功慨然去儒服,航巨舰,走厦门,出没闽海,与张名振舟山之师相犄角。朝廷数以芝龙书招之,竟不能致。成功虽自以唐藩遗臣故,始终不乐奉鲁监国,而与二张交甚睦。名振卒,煌言以其余众属之,任浙海之向导。成功既连年侵扰福州、兴化间,遂以十三年转略温、台。桂王闻之,自云南遣使航海,封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便宜封拜。成功益治兵谋大举,戈船之士十七万,以五万习水战,以五万习骑射、五万习步击,以万人来往策应,万人被铁甲,绘以朱碧彪文当前锋,金火不能入,纵横海上。会飓发,碎巨舰数十,漂流士卒数千,乃还守厦门。已而闻大兵三道入贵州,度江南无备,乘机复出。十六年五月,由崇明入江。时沿江要害皆置重兵,设大炮,横铁索,阻守甚严。成功以十七舟径进,蔽江而上。六月,遂破瓜洲,犯镇江。于是江宁、苏常诸道援师毕集,以二十二日战于杨篷山,成功兵上陆者二千。诸会援者皆一时宿将,提督管效忠尤以善战闻,所部凡四千人,他镇兵不在此数;而是日激战之终局,援兵存者仅十之一耳。镇江不守,成功留五日,引兵而西。其部将甘辉请北取扬州,断山东之师,南据京口,绝两浙之漕,严扼咽喉,号令各郡,南畿可不战自困。成功不听。七月,抵江宁,谒孝陵。而煌言别率所部,由芜湖进取徽、宁诸路,安徽列城望风纳款者凡四府三州二十四县,东南大震。世祖幸南苑,集六师,议亲征;而崇明总兵梁化凤以七月二十四日出成功不意,大破之于仪凤门外,擒杀甘辉,成功遂以余舰扬帆疾归。煌言军亦为贵州凯旋兵所败,走航钱塘江出海。成功经营海外十余载,进取之志卒不能达,乃退据台湾,越年竟死。同时鲁王亦薨于台;煌言被执,以不屈见杀(并康熙元年)。由是,沿海防务稍稍息肩。而成功竟以台湾之战,使国姓爷之名(Koksing,Koxiga)显于欧洲云。  

猜你喜欢
  本纪第八 明帝·沈约
  卷第二百五十一 唐紀六十七·司马光
  卷十·王夫之
  卷第五十三·胡三省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七十四·佚名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佚名
  卷之六百三十九·佚名
  通志卷十四·郑樵
  一○九 江苏巡抚萨载奏再陈续购书籍一百三十二种缮单呈览折·佚名
  钦定元史语解卷二十一·佚名
  宣帝纪·令狐德棻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佚名
  卷八十·佚名
  咸丰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曾国藩
  陈天骥·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列传第二十七 裴让之(弟诹之) 谳之 皇甫和 李构 张宴之 陆卬 王松年 刘祎·李百药

    裴让之,字士礼。年十六丧父,殆不胜哀,其母辛氏泣抚之曰:“弃我灭性,得为孝子乎?”由是自勉。辛氏,高明妇则,又闲礼度。夫丧,诸子多幼弱,广延师友,或亲自教授。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多取则焉。让之少好学,有文俊辩,早得声誉。魏天平中

  • 卷四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九十七·儒林八·脱脱

        ◎儒林八   ○汤汉 何基 王柏 徐梦莘 李心传 叶味道王应麟 黄震   汤汉,字伯纪,饶州安仁人。与其兄干、巾、中皆知名当时,柴中行见而奇之。真德秀在潭,致汉为宾客。尝造赵汝谈,汝谈曰:"第一流也。"江东

  • 卷八十八·列传第二十六·纥石烈良弼等·脱脱

        ◎纥石烈良弼 完颜守道(本名习尼列) 石琚唐括安礼 移剌道(本名赵三 子光祖)   纥石烈良弼,本名娄室,回怕川人也。曾祖忽懒。祖忒不鲁。父太宇,世袭蒲辇,徙宣宁。天会中,选诸路女直字学生送京师,良弼与纳合

  • 卷之二百六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二百三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屠隆传·张廷玉

    屠隆,字长卿,鄞县人。才智异于常人,曾向同乡沈明臣学诗,下笔数千言。族人屠大山、同乡张时彻正是贵官,隆受到他们的夸赞,名扬远近。万历五年(1577)中进士,授颍上知县,后调青浦知县。他时常招名士饮酒赋诗。曾游览九峰、三泖等

  • 郭应聘传·张廷玉

    郭应聘,字君宾,莆田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的进士。授职为户部主事。历任郎中,出京担任南宁知府。调任威茂兵备副使,转任广东参政。跟随提督吴桂芳平定李五元,攻击叛贼的首领张韶南、黄仕良等人。调任广西按察使,历任左、右

  • 卷四·萨囊·彻辰

    <史部,杂史类,钦定蒙古源流>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蒙古源流卷四 额纳特珂克土伯特蒙古汗等源流 由是汗降旨云承王皇上帝汗父之命驾驭天下十二强汗平定诸恶劣小汗有劳大臣官员等赞成大事今须养息身心自戊辰年起至丙戌年

  • 卷一百·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礼部五十九给赐一朝廷给赐番夷及官员人等事例不一或出一时特恩不可胜纪今举其可考者具列於後其军功赏例则见於兵部武选司赏赐项下诸司职掌一凡诸番四夷朝贡人员及公侯官员人等一切给赐如往年

  • 九年·佚名

    (戊戌)九年大明成化十四年春正月1月1日○朔甲子,上率百官就仁政殿階上,行望闕禮,又賀三大妃殿。○御仁政殿受賀。○傳曰:「中宮未寧,其停會禮宴。」○命賜會禮宴,辦設酒肴于闕內諸司及入直諸將軍士。1月3日○丙寅,傳曰:「中宮已

  • 正经·宋宗元

    目虽明不能见其睫,蔽于近也,登高而望远,视非加察,而捽若指掌。人之识量相万,岂不信欤?懵者暗于当事,智者烛于先机。如鉴所悬,维高莫掩矣。夫前人已事,卓尔有立,其辩妍媸、规得失、料成败,超超乎鉴无遗照者。余不敏,窃愿于此借鉴焉

  • 卷一百四十·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三十八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说布施波罗蜜多若常若无常。说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常若无常。说布施波罗蜜多若乐若苦。说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

  • 大方廣佛華嚴經·欧阳竟无

      世主妙嚴品第一              如來現相品第二   普賢三昧品第三              世界成就品第四   華藏世界品第五              毗盧遮那品第六   如來名號品第

  • 大林答问(四则)·太虚

    钟仁益问:行持与研究佛学孰善?  答:王阳明先生主张“知行合一”,研究佛学为知,实践行持为行,如是则行持与研究佛学并重。若依“知难行易”学说而言,则当研究佛学而后行持。若依“知易行难”学说而言,则当先做行持工夫,而后研

  • 卷第三十七·佚名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三十七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智品第八之三已说如来不共功德。共功德今当辩。颂曰。复有余佛法  共余圣异生谓无诤愿智  无碍解等德论曰。世尊复有无量功德。与余圣者及异生共。谓

  • 泊宅编·方勺

    笔记。宋方勺(号泊宅)著。是编载两宋之际朝野旧事,凡文人逸事、地方民俗、朝廷财政、医药术数、怪异传闻、诗词创作无所不谈。作者曾从苏轼等名士游,故记苏轼、王安石等人逸事较多,并载有南宋初称“中兴野人”者和苏轼《

  • 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佚名

    明代文言短篇小说集。40卷。又名《七十二朝四书人物》。明刊本题“李卓吾先生秘本”,“诸名家汇评写象”。卷首序署“庚辰秋仲磊道人撰于西子湖之萍席”。日本内阁文库、静嘉堂文库皆有藏本。北京图书馆藏有一部残本(

  • 南天痕·凌雪

    二十六卷,附思陵改葬事一卷。纪传体南明史。以南明正朔纪年,惟改本纪为纪略,以避时讳。表彰南明忠义,贬斥奸倖。其资料采集,兼及诸野史及各家已刻未刻文集等九百七十四种,可补前南明诸史之缺。四明西亭凌雪纂修,同郡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