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四节 加富尔外交政策第三段

(意法密约)

加富尔经巴黎会议以后,盛名忽轰全欧。而意大利本族中,若伦巴的、若卑尼士亚、若罗马、若尼布士、若达士加尼诸地人民,咸奔走以贺撒国之战捷,至合赠大炮百门,以为防卫撒奥交界亚历山德利亚炮台之用。加富尔既昌言奥大利为我公敌,其不啻对于奥而宣战也。既宣战矣,必求同盟。若英若法,虽表同情,至于结攻守之约,其皆未可恃也。当加富尔之初谒拿破仑也,拿卒问曰:“吾将以何助君?”加徐答曰:“求助于陛下者正多多。”虽然,未明言也,彼何以不明言,彼知拿皇极诡秘而不可恃也。故以为与其亲法,毋宁亲英。乃私于英使格黎灵敦侯(即英国派遣巴黎会议之全权公使)曰:“吾国与奥之开战,殆终不可避。自今以往,或为奥人一完全奴隶国,或恢复千年已坠之英名,二者必居一。于是,君侯其图之。”格侯颔之而归。虽然,英国素以保守著,雅不欲与大陆列强轻生衅隙。其倭打卢一役,格里米亚一役,不过恶其窒本国力征经营之路,自为计以出于战耳。今一旦助意而与奥为仇,于己无丝毫之利,而于奥贾莫大之怨,英人不为也。加以适遇达纽布诸侯连络之事,英法坐是有隙,英人却有与奥相结之势,加富尔不得已,乃决取联法之方针。

计画未熟,无端而一意外之事变起,则玛志尼党人之所为也。先是玛志尼弟子,有阿西尼者,曾与于米亚蓝之役(即1848年革命之役。见第八节)有战功。其后遁于英国,当美领事桑达士飨意大利革命党于伦敦也,阿氏与玛志尼、加里波的、巴士奇诸豪皆列席焉,赫赫有名于英意间。其后玛志尼南袭士乙兒,北袭伦巴的(皆1848年以后之事)而皆不成,至是复编敢死队八十人,谋狙击奥国将校。阿西尼虽与闻其事,然以为无益,不肯相从,乃独往巴黎,谋刺拿破仑第三。时1858年,拿皇方挈其后赴剧场,忽大爆弹轰裂于车旁,声震天地,侍从十人死之,其负伤者百六十,而帝后竟幸免。阿西尼被缚,鞫之,则曰:“今日之事,意在杀拿破仑,使法国起革命,而传其热于我意大利人民。”既而在狱中复上书拿皇曰:“卿非曾为意大利人有所尽乎(按:拿破仑第三微时曾入烧炭党),何变节之速也?卿犹不悛,不思自赎,则吾党人欲为我所为者,不知几许,卿今后其无安枕之时矣。”拿破仑得书大惊,乃微服访狱中而慰谕之,曰:“朕必守卿之戒不敢忘。”未几阿西尼遂斩于市,濒死莞然而笑曰:“拿破仑践誓其言,吾死瞑矣。”时加富尔方以全力交欢法国,骤闻警报,忐忑不自安,方致一极诚恳之慰唁书于拿皇,为国民谢无状。而拿皇自见阿西尼后,悚然若冷水浇背,以为若不及今买民望于彼国,则第二之阿西尼遂不可免。乃急召加富尔于布郎比里殿,相与结《意法密约》。呜呼!玛、加二杰虽曰政敌,而玛党之举动,往往或以直接,或以间接,或以正动,或以反动,以助加富尔之成,此亦其一端也。君子观于此,而益叹《大易》同归殊途一致百虑之语之不吾欺也。

《意法密约》以攻守同盟为目的。其大意如下:

一、战胜之后,割奥属之俾尼西亚、伦巴的使合并于撒的尼亚国。

二、以此之故,撒的尼亚将其所属之沙波、尼士两地割让法国,以为报酬。

三、以达士加尼为中心点,而建设中央意大利国。

四、合罗马及尼布士为一国,使教皇主之。

五、以撒王英玛努埃之女某,嫁于法帝拿破仑之从弟某。

割沙波,割尼士,固非撒的尼亚所欲。虽然,其地本犬牙错于法境,居于此者多属法民。以兹蕞尔者比诸伦巴的、俾尼西亚两大地,其得失非可同日而论。至建一王国而属诸教皇,其为后患固不小,教皇常依法国以自重,此实法人自植其势力之阴谋也。果尔,则奥去而法来,前虎拒而后狼进。以加富尔之智,宁不知之?虽然,彼以为吾既乘战胜之威,并伦巴的、俾尼西亚,则土地人口,皆已三倍于今日。泱泱大国之基已立,然后徐挑衅于中央,中央之民其不甘服法轭也明矣。加富尔既有成算,定步步为营、得寸进尺之计,于是遂徇法请。

猜你喜欢
  卷三十五·志第二·柯劭忞
  卷七十一·谷应泰
  卷二·谷应泰
  东都事略卷十四·王称
  ●江阴城守纪序·韩菼
  卷之九·佚名
  卷之一百七十四·佚名
  卷之二百四十二·佚名
  六十九 曹寅奏陈总督巡抚所粜时价摺·佚名
  第五节 胎权·佚名
  一三八一 广西巡抚陈用敷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折·佚名
  提要·佚名
  景龙·周绍良
  日者列传第六十七·司马迁
  卷九十九·赵汝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28 ·佚名

    陈亮 送文子赴阙 直排阊阖挽天潢,到得云章自帝乡。 电抉雷掀惊伟特,韵成钧奏快铿锵。 紫泥新拜丝纶宠,前席行依日月光。 禁侍燕闲如献纳,愿将民瘼达君王。 陈亮 送文子徐妹丈赴随州太学掾用司马文

  • 卷三百四十三·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四十三 明 曹学佺编 明诗初集六十三 周致尧【崇德人】 述怀 平生远尘事畏触忧患端矧兹值多故而敢怀自安寄身途旅中戚戚苦饥寒为生耻无庸缉遗守微官虽云匪多秩所职期可观顾非周员器

  • 卷六·陈焯

    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六兵部主事陈焯编王 旦【字子明大名莘人父祜宋初名臣尝植三槐於庭曰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旦幼沈嘿好学登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知平江县用荐召试擢知制诰真宗即位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澶渊之役旦权留守

  • 提要·萨都剌

    (臣)等谨案雁门集三卷集外诗一卷元萨都拉撰【案萨都拉原作萨都刺今改正】萨都拉字天钖号直齐其祖曰萨拉布哈【案萨拉布哈原作思兰不花今改正】父曰傲拉齐【案傲拉齐原作阿鲁赤今改正】以世勲镇云代居于雁门故世称雁门萨

  • 列传第六十五 艺术·房玄龄

    ○陈训 戴洋 韩友 淳于智 步熊 杜不愆 严卿 隗炤 卜珝 鲍靓吴猛 幸灵 佛图澄 麻襦 单道开 黄泓 索紞 孟钦 王嘉 僧涉 郭黁鸠摩罗什 昙霍 台产 艺术之兴,由来尚矣。先王以是决犹豫,定吉凶,审存亡,省祸福。曰神与智,藏往知来

  • 卷二十一 后赵录十一·崔鸿

    佛图澄 佛国澄天竺人也本姓帛氏[一作白]少出家清真务学诵经数百万言妙通玄术善解文义与诸学生论辨疑滞暗若符契无能屈者晋永嘉四年适洛阳自云四百有余岁志弘大法常服气自养能积日不食善诵神[

  • 汉官旧仪卷下·卫宏

    ○中宫及号位皇后称中宫媫妤见大长秋称皇后为媫妤下舆坐称起礼比丞相娙娥见女御长称谢【按汉书戾太子传长御倚华如淳注引汉仪注云女长御比侍中皇后见娙娥以下长御称谢与此文相合惟御长作长御稍异又郑氏云长音如长者】

  • 六朝通鉴博议卷七·李焘

    (宋)李焘 撰魏主在瓜步遣使求和请婚江湛曰夷狄无亲许之无益元嘉二十七年十二月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上登石头城有忧色谓江湛曰北伐之计同议者少今日士民劳怨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

  • 卷九十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九十四学校志谨案学校之制与选举相表里後世选举与古异故学校之教亦异唐宋元明选举之法又微异故学校之教从而亦微异大抵古司徒司乐论德论材後世变而论

  • 檀弓上·戴圣

    公仪仲子之丧,檀弓免焉。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趋而就子服伯子于门右,曰:“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何也?”伯子曰:“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昔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微子舍其孙腯而立衍也;夫仲子亦犹行

  • 天方性理图传卷首·刘智

      第一章  总述大世界造化流行之次第  最初无称,真体无着。唯兹实有,执一含万;唯一含万,妙用斯浑;唯体运用,作为始出(昭徽经)。真理流行,命昭元化,本厥知能,爱分性智。一实万分,人天理备,中含妙质。是谓元气。先天之末,后天之

  • 经济文衡前集卷十二·佚名

    宋 滕珙 撰道学类论儒释邪正之辩甲申六月二十二日答汪公尚书【应辰】此段专谓近世言道学之失大抵近世言道学者失于太髙读书讲义率常以径易超絶不歴阶梯为快而于其间曲折精微正好玩索处例皆忽略厌弃以为卑近琐屑不足

  • 随应相具章第三·佚名

    性河开流满度器满。破六足经。蜜突如莲花开慧日。出服胜莲花奉事佛。清净淡泊其相然。至尊世绝福祐人视。其精固将道者敷演如经。已开化行道者,亦当知五种各应相种相。色视相亦色手篌把。亦色更痛为痛相。乐苦亦不乐亦

  • 亚欧美佛教之鸟瞰·太虚

    一 成立佛教之根本原理二 佛教普及之范围三 亚洲佛教古代之概况四 亚洲佛教在近代之大系五 亚洲佛教在近代之传播六 欧洲佛教之近况七 美洲佛教之近况  一、成立佛教之根本原理  对于佛教,向来讨论者多矣,或

  •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五·彦悰

    弘福寺沙门释彦悰纂录圣朝议拜篇第三(上)议拜者。明沙门应致拜也。昔皇觉御宇。尚开信毁之源。岂惟像末不流弘约之议。顷以法海宏旷类聚难分。有秽玄猷颇闻朝听。致使拘文之士废道。从人较而言之。未曰通方之巨唱也。

  • 小儿语·吕得胜

    《小儿语》,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编选。此书语言浅近,人人明白。用四言、六言、杂言(字数不相等)的语言形式,宣传一些做人的道理,其中有消极的成份,也有每个人应该具有的良好品德。此书问世以来,很受欢迎,比较普遍的流行于民间

  • 中华民国史演义·陆律西

    又名《民国野史》,《民国演义》,既是演义笔法,本质上仍不外乎君臣际遇,富贵功名,注目人物也多集中于官僚要员,军阀大亨,想是拘于“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故,一叶障目自是有的,如对国民党各要员多是一笔带过,特别是对孙中山这个人物

  • 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佚名

    四卷,唐菩提流志译,说五佛顶尊之陀罗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