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九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九

户部

户口

凡编审八旗户口以三年为率届期移文八旗满洲蒙古汉军都统及

盛京将军各省驻防将军都统副都统饬所属佐领简稽丁壮登名於籍达部汇疏以

闻以周知八旗繁衍之数

凡编旗丁每户书某氏某官未仕者曰闲散某上书父兄官职名氏旁书子弟兄弟之子及户下若干人或在籍或他往皆备书○驻防及居外省者编二册一申部一咨旗检校

凡八旗氏族载在册籍者曰正户僮仆而本主听出户者曰开户由所隶佐领别宗支核真伪稽远近考其谱系以时除注其有年久丁册脱漏世系无可稽考者别载册籍均条晰申部用资简阅

凡八旗汉军除从龙勲戚子孙外或有田宅或依婣戚或操工作需在各省营生食力者许呈本旗都统及所在督抚随其人地之宜听其生业督抚於岁终具册咨部彚奏

凡旗人立後先兄弟之子次从兄弟之子次族姓择昭穆相当者听立为後立後时必闻族长呈参佐领押字若本宗无人许抚异姓正户之子为嗣呈两家族长佐领亦如之有同宗而立异姓及收僮仆并汉人者禁之

凡旗人儥僮者官给印票记户册稽亲邻察其非犯罪脱籍假冒者徵信而质剂焉所儥繋旗人领催押字汉人兵马司书劵在奉天各省者所在官掌其成市亦如之若满洲蒙古壮丁越旗自鬻及以僮仆鬻汉人者论

凡户下人随主出征有先登得城者准其出户其亲伯叔兄弟亦准随出编入正户册

凡直省户口以乾隆十八年奏报民数册计之得户三千八百八十四万五千三百五十有四口万有三百有五万○直隶人丁三百七万一千九百七十五户九百三十七万四千二百十有七口○

  盛京人丁五万九千二百十有二户二十二万一千七百四十二口○山东人丁四百五十三万九千九百五十七户一千二百七十六万九千八百七十二口○山西人丁百七十七万九千二百四十七户五百十有六万二千三百五十一口○河南人丁三百二万九千五百二十八户七百十有一万四千三百四十六口○江南江苏人丁五百四十七万八千二百八十七户一千二百六十一万八千九百八十七口○安徽人丁四百十有三万六千一百二十五户一千二百四十三万五千三百六十一口○江西人丁二百十有八万五千一百九十五户五百五万五千二百五十一口○福建人丁一百十有二万七千七百四十六户四百七十一万三百三十九口○浙江人丁三百四万三千七百八十六户八百六十六万二千八百有八口○湖广湖北人丁百七十五万六千四百二十六户四百五十六万八千八百六十口○湖南人丁百六十六万四千七百二十一户四百三十三万六千三百三十二口○陕西西安人丁一百三万三千一百七十七户三百八十五万一千四十三口○甘肃人丁百万二千五百十有八户二百十有三万三千二百二十二口○四川人丁七十五万七百八十五户一百三十六万八千四百九十六口○广东人丁百二十四万一千九百四十户三百九十六万九千二百四十八口○广西人丁九十四万三千二十户一百九十七万五千六百十有九口○云南人丁三十七万一千二百八十四户百万三千有五十八口○贵州人丁六十二万九千八百二十五户一百七十一万八千八百四十八口凡编审直省户口以五年为期州县官通稽境内民数每百有十户推丁多者十人为长余为十甲甲繋以户户繋以口编为一册城中曰坊近城曰厢在乡曰里民年十六始傅六十以上除之布政使司以所属比册上之督抚督抚疏报以册达部部受直省之册彚疏以

闻以周知天下生民之数

凡人丁计口出银以代徭役前代相沿载在版籍者曰徭银自昇平岁久生齿益繁康熙五十二年廼因

恩诏以五十年编册为率永免增丁之赋雍正二年以册存见数按直省州县均入田赋代输其无田之户悉免之闲有不便均输者仍依旧制丁地分徵以从土俗之宜

凡直省徭银均入田赋者二百七十二万六千二百十有一两有奇每五年编审丁有滋生徭无加额若田有垦复升科者仍取田赋内代输徭银计其轻重而通均之

凡保甲之法户给印单书其姓名习业出注所往入稽所来十户为牌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十甲为保立保长自城市达於村乡使相董率遵约法察奸宄劝媺行善则相共辠则相及以安保息之政

钦定大清会典卷九

猜你喜欢
  御制读贞观政要·吴兢
  兴复哈密国王记全文·马文升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七十八·徐乾学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七·佚名
  上篇·陆圻
  尚史卷七十三·李锴
  卷四十四·萧常
  一三三一 谕内阁着国史馆续行纂办《王公大臣表传》·佚名
  二九七 寄谕弘晌等确查函可在沈阳有无占寺支派及碑刻字迹留存·佚名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九下·袁枢
  四七 阿长的结局二·周作人
  堵胤锡传·张廷玉
  卷一百五十一·雍正
  卷十八·雍正
  崇儒六·徐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十一·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清代,敬业堂诗集钦定四库全书敬业堂诗集卷三十一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直庐集【起甲申正月尽乙酉五月】直庐之名出汉书严助传注所以处贤良文学之臣余不才初蒙特召出入禁林已踰年矣今乃取以名集者断自受职之

  • 卷一百二十一·志第七十四·礼二十四等·脱脱

        ◎礼二十四   ○祃祭 阅武 受降 献俘 田猎 打球 救日伐鼓   祃,师祭也,宜居军礼之首。讲武次之,受降、献俘又次之。田猎以下,亦各以类附焉。   军前大旗曰牙,师出必祭,谓之祃。后魏出师,又建纛头旗上。

  • 臧榮緒晉書卷十四·汤球

      劉弘   武帝與劉弘同年。少同硯書。初學記二十一引晉書。   劉弘為鎮南將軍。督荊州軍事。弘遣南蠻長史、陶侃為大都督。書鈔引晉書。   弘為荊州。鎮沔漢。每有興發。手相書喻。丁寧款密。所以人皆感悅。

  • 班马异同卷十八·倪思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史记一百二张冯汲郑传第二十汉书五十张廷尉释之者字季南阳堵阳人也字季有与兄仲同居以訾赀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年不得调无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爰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

  • 民国四年(1915)二月十八日至六月七日·胡适

    (在康乃耳大学)一、自课(二月十八日)曾子曰:&ldquo;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rdquo;此何等气象,何等魄力!任重道远,不可不早为之计:第一,须有健全之身体;第二,须有不挠不屈之精神;第三,须有博

  • 曾布传·脱脱

    曾布,字子宣,南丰人。十三岁丧父,跟他哥哥曾巩学习,同时考中进士,调为宣州司户参军、怀仁县令。熙宁二年(1069),转到开封为官,因为韩维、王安石的推荐,曾布上书讲了两条为政的根本,就是:厉风俗,择人才。有八个要点,就是:劝农桑,理财

  • 翰苑羣书卷九·洪遵

    宋 洪遵 编苏耆次续翰林志先公自太平兴国庚辰嵗首登上第不由馆殿直升纶阁从释褐凡七年召入翰苑先帝睠注隆厚垂欲大用者数矣以尚少但加承防之号以荣之凡八换炎凉方参预政事有唐以为荣滞相半不虚矣在玉堂日书诏之暇集

  • 卷十五 宗翰军谋·李有棠

    〔希尹事附〕辽天祚帝天庆四年秋九月,太祖起兵破辽兵于甯江州,国相萨哈遣其子宗翰来贺,且劝进,不许。宗翰本名尼玛哈,汉语讹为尼堪,萨哈长子也。年十七,军中服其勇。议伐辽,与太祖意合。至是,偕希尹来贺捷,并称帝为贺。太祖犹谦

  • 卷二十六、青海及凖部之用兵·黄鸿寿

    世宗雍正元年,秋八月,青海罗卜藏丹津率众内犯,命川陕总督年羹尧备兵迎击。青海自康熙三十七年内属中国,常资其力以捍准部。西藏之役,青海诸部长皆从征,以功晋封王公者甚众。至罗卜藏丹津袭和硕亲王爵,自以青海及西藏,旧皆和硕

  • 卷八·吴澄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纂言钦定四库全书礼记纂言卷八      元 吴澄 撰文王世子【方氏曰诸侯世子世国大夫不世爵故自诸侯以上之适子然後谓之世子此篇所言主於世子之事而文王之为世子可为法於後世故以名篇】

  • 卷一·顺治

    <子部,儒家类,御定孝经衍义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一衍至德之义臣按德者天所赋人所受之正理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是为五性之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其用有五者之别而皆以孝为之本故经谓之至德曽子亲受

  • 卷九十九(元魏三藏法师佛陀扇多译)·佚名

    △无畏德菩萨会第三十二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王舍大城耆阇崛山中。与五百比丘众俱。菩萨摩诃萨无量无边。复有八千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皆得三昧及陀罗尼。善入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善巧诸通得无生法忍。所谓。弥楼菩

  • 卷十·道世

    △纳妃部第九(此别六部)▲述意部第一夫法身无形,随应而现。机缘万途,故化迹非一。或离欲而受道,或处染而现权。若不示其纳妃,凡识谤非人种。虽示五欲之境,不坏一心之志。故历王城之四门,衰老病死之八苦,乃自嗟曰:人生若此,在世何

  • 晋五胡指掌·张大龄

    三卷。明张大龄撰。此书主要论述与晋代并立的五个少数民族即匈奴鲜卑、羯、氐、羌的发展、风俗、民情等,所论中肯简明,叙次编排简炼得当,文辞雅致,引证精详,且一改历代贬斥少数民族之意。此书有旧抄本。

  • 大六壬心镜·徐道符

    《大六壬心镜》八卷,唐不欲子徐道符撰,宋元迄今,壬家奉为土臬,因其拟经作歌,用之无不验也。然世苦无全本,余求之十余年不可得。今年春,壬友吕君汉枫出写本壬书十数本示余,《心镜》其一,私心喜焉。惜转写讹误甚多,适程伟堂先生过

  • 太上灵宝天尊说延寿妙经·佚名

    灵宝延寿天尊劝人诵经斋醮,以请注算、记名、落死、上生等神王保护安宁。

  • 上清豁落七元符·佚名

    列符图。后有考证文字,称前七图为七元符,后六符出《消魔经》,最后一符为酆都符,引《真诰》。

  • 开元天宝遗事·王仁裕

    五代王仁裕撰。一卷。仁裕字德辇,后周天水(今甘肃天水西南)人。以文辞知名,历仕晋、汉、周三朝,入蜀官至翰林学士。蜀亡,仁裕至镐京,采摭民言,得开元天宝遗事一百五十九条,皆系社会传闻,列一百四十六个标题,每条少则一、二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