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 叙论

李唐传世将三百年,而杨隋享国为日至短,两朝之典章製度傅授因袭几无不同,故可视为一体,并举合论,此不待烦言而解者。独其典章製度之资料今日得以依据以讨论者,仅传世之旧籍。而其文颇多重複,近岁虽有新出遗文,足资补证,然其关係,重要者实亦至少。故欲为详确创获之研究甚非易事。夫隋唐两朝为吾国中古极盛之世,其文物製度流传广播,北逾大汉,南暨交趾,东至日本,西极中亚,而迄鲜能论其渊源流变之专书,则吾国史学之缺憾也。兹综合旧籍所载及新出遗文之有关隋唐两朝製度者,分析其因数,推论其源流,成此一书,聊供初学之参考,匪敢言能补正前贤之阙失也。

隋唐之製度虽极广博纷複,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粱、陈,三曰(西)魏、周。所谓(北)魏、(北)齐之源者,凡江左承袭汉、魏、西晋之礼乐政刑典章文物,自东晋至南齐其间所发展变迁,而为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摹倣採用,传至北齐成一大结集者是也。其在旧史往往以“汉魏”製度目之,实则其流变所及,不止限于汉魏,而东晋南朝前半期俱包括在内。旧史又或以“山东”目之者,则以山东之地指北齐言,凡北齐承袭元魏所採用东晋南朝前半期之文物製度皆属于此范围也。又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製定之典章製度遂深受其影响,故此(北)魏、(北)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斯则前人所未深措意,而今日不可不详论者也。所谓梁陈之源者,凡梁代继承创作陈氏因袭无改之製度,迄杨隋统一中国吸收採用,而传之于李唐者,易言之,即南朝后半期内其文物制度之变迁发展乃王肃等输入之所不及,故魏孝文及其子孙未能採用,而北齐之一大结集中遂无此因素者也。旧史所称之“梁制”实可兼该陈制,盖陈之继梁,其典章制度多因仍不改,其事旧史言之详矣。所谓(西)魏、周之源者,凡西魏、北周之创作有异于山东及江左之旧制,或阴为六镇鲜卑之野俗,或远承魏、(西)晋之遗风,若就地域言之,乃关陇区内保存之旧时汉族文化,以适应鲜卑六镇势力之环境,而产生之混合品。所有旧史中关陇之新创设及依託周官诸制度皆属此类,其影响及于隋唐制度者,实较微末。故在三源之中,此(西)魏、周之源远不如其他二源之重要。然后世史家以隋唐继承(西)魏、周之遗业,遂不能辨析名实真伪,往往于李唐之法制误认为(西)魏、周之遗物,如府兵製即其一例也。

此书本为供初学读史者参考而作,其体裁若舆旧史附丽,则于事尤便,故分别事类,序次先后,约略参酌隋唐史志及《通典》、《唐会要》诸书,而稍为增省分合,庶几不致尽易旧籍之规模,亦可表见新知之创获,博识通人幸勿以童牛角马见责也。

又此书微倣天竺佛教释经论之例,首章备致详悉,后章则多所阙略(见僧祐书《三藏集记》拾《僧叡大智度论》序及《大智度论记》。寅恪案:鸠摩罗什译经虽有删烦,然于大智度论实未十分略九,盖天竺箸述体例固如是也,后人于此殊多误解,以其事非本书范围,故不详论)。故于前礼仪章已论证者,如三源中诸人之家世地域等,则于后诸章不复详及,宝则后章所讨论仍与之有关也。谨附识于叙论之末,以见此书之体製焉。

猜你喜欢
  ●卷 七·曾布
  春秋战国异辞卷六·陈厚耀
  名山藏卷之六十二·何乔远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五·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二十一·佚名
  卷之四百五十二·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二十三·佚名
  第二卷 驻防 绿营·缪荃孙
  卷五十二·高士奇
  西北诸戎传·姚思廉
  李洪之传·李延寿
  一五二、邹衍与公孙龙辨于平原君家考·钱穆
  食货一·徐松
  卷七十二·纪昀
  杨奎侯·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楔子·佚名

    (同知同搽旦、王六斤上)(同知云)昨日被后槽闹炒了一会也。(搽旦云)那个弟子孩儿,不似好人,偷东摸西,打发他去了罢!(同知云)夫人说的是。六斤,与我唤将那后槽出来。(六斤叫科,云)理会的。后槽安在?(正末上,云)相公唤洒家有甚

  • 卷四十一·乾隆

    卷四十一眉山苏轼诗十同正辅表兄游白水山伟哉造物真豪纵。攫土搏沙为此弄。擘开翠峡走云雷。截破奔流作潭洞。因随化人履巨迹。得与仙兄摄飞鞚。曳杖不知岩谷深。穿云但觉衣裘重。坐看惊鸟救霜叶。知有老蛟蟠石瓮。金

  •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范晔

    显宗孝明皇帝讳庄,光武第四子也。母阴皇后。帝生而丰下,十岁能通《春秋》,光武奇之。建武十五年封东海公,十七年进爵为王,十九年立为皇太子。师事博士桓荣,学通《尚书》。中元二年二月戊戌,即皇帝位,年三十。尊皇后曰皇太后。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四十八·乾隆

      隋  炀帝  【丁夘】大业三年春正月突厥啓民可汗来朝  正月朔旦大陈文物突厥啓民可汗入朝见而慕之请袭冠带帝大悦  三月杀故长寜王俨【故太子勇之子】及其弟七人  初云定兴【故太子勇昭训云氏之父】坐媚

  • 卷之五十四·佚名

      顺治八年。辛卯。闰二月。戊申朔。命和硕亲王富寿之姊和硕格格夫诺尔布、和硕格格夫豪善俱为和硕额驸。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之姊多罗格格夫遏必隆、多罗安郡王岳乐之姊多罗格格夫宁塞、多罗贝勒杜尔祜之妹多罗

  • 吴逆始末记·佚名

    崇祯十七年春,流寇渐逼,给事中吴麟征请调宁远总兵官吴三桂入卫,帝意犹豫。三月,闯贼陷大同,京师戒严,乃封三桂为平西伯,飞檄召之。迁延不即发,及抵山海关,凶问至,遂止。闯闻三桂据于关,执其父襄,令招以书。略曰:“尔以君恩特

  • 世祖沈皇后传·姚思廉

    世祖沈皇后名妙容,吴兴武康人。其父沈法深,是梁代安前中录事参军。沈皇后十几岁时,在梁代大同年间嫁给世祖。高祖前去讨伐侯景,世祖当时正在吴兴,侯景派人俘获了世祖和沈皇后。侯景之乱平定后,才得以释放。高祖称帝,永定元年

  • 罪惟录选辑一·查继佐

    罪惟录选辑一纪安宗简皇帝鲁王监国(附)唐主(附)桂主(附)韩主(附)  ·安宗简皇帝安宗简皇帝,显皇帝孙、福王常洵世子也;名由松。福王初封怀庆,迁河南。崇祯十四年,贼自成陷河南,王被难;尚书吕维祺、承奉崔升死之。世子以宫眷

  • 卷五十九·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五十九选举考【十三】考课【臣】等谨按虞书三载考绩黜陟幽明周官六计弊羣吏以亷为本重有守也汉法刺史以六条察二千石唐以四善二十七最课其属分九

  • 思辨録辑要卷十八·陆世仪

    治平类封建井田学校是孟子一生太学问即孔子富之教之意也必如此然后可以称三代之治然后可以为王道张子曰治不法三代者终茍道也封建井田学校三者致治之大纲后世若欲平治道理总不出此今人闻之辄骇一则坏于迂儒不知通变一

  • 四书留书卷一·章世纯

    明 章世纯 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理通于众则髙明光大谓之明德其数则仁义礼智孝弟忠信之类是也夫事所共为其迹昭明置而不为其端晦絶君子之务明其德也力行以求着其事以身质德而示于天下修之一日人已有知之者矣修之逾

  • 第十五章 41·辜鸿铭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辜讲一位盲乐师(名字叫做冕)来拜访孔子,当一起走到台阶前,孔子对他说:“小心台阶。

  • 论佛法为救时之必要·太虚

    虚空无边,世界无量,众生无尽,佛种种救济世界众生之方法的功力,亦无边、无量、无尽;本不能指定一方域、一时代以论之。但应吾人所知之限量而起言说,则今此交通所及之一人间──十数万万人的五洲地面──,实为烦扰恼害困迫苦痛

  • 覆日本佐伯定胤书·太虚

    定胤大法师元鉴:前荷锡临庐阜,备领教益,欣喜无量!近维起居胜常,法乐有加为颂!顷承惠书,敬悉贵联合会已推定大法师与木村水野二公为东亚佛教大会准备委员,并已议定日期及招待方法,具征办事精神之切实,深为东亚佛教前途庆幸!至须待

  • 摄大乘论释论 第一卷·世亲

    摄大乘论释论 第一卷世亲菩萨造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译应知依止胜相胜语第一无等圣教章第一论曰。阿毗达磨大乘修多罗中。婆伽婆前善入大乘菩萨。为显扬大乘大体故说。所谓为大乘故。诸佛世尊有十种胜相胜语

  • 卷第八(从第二十四经半尽第三十一经)·澄观

    寿昌元年乙亥岁高丽国大兴王寺奉宣雕造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八(从第二十四经半尽第三十一经)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述 (有七善知识。第一守护一切众生大愿精进力光明主夜神。第二妙德圆满主林神。第三释迦女瞿

  • 卷施阁文集·洪亮吉

    别集。清代洪亮吉撰。甲集10卷,乙集8卷。亮吉字君直,号北江,阳湖(今江苏武进县)人。乾隆进士,官贵州学政。嘉庆二年(1797)贬伊犁,次年获释,后从阮元修《续资治通鉴》。洪长于舆地、考订,亦工诗文。是集为其手定,文甲

  • 入蜀记·陆游

    《入蜀记》6卷,南宋陆游撰。陆游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8)十二月被授夔州通判,次年闰五月十八日以故乡山阴动身赴任,于十月二十七日方抵夔州。《入蜀记》就是他在赴蜀途中记其所见所闻的一部日记。此书与一般行记惟知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