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吉斋丛录卷之五
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顺治十年,以内院非经筵日讲地,命工部造文华殿,以讲求古训。此文华殿经筵之始。
十四年,殿工未竣,于保和殿开讲,定春秋二仲举行。康熙十四年,举行经筵,以文华殿尚未落成,于宏德殿设孔子位致祭。二十五年,殿工成,乃设孔子位于传心殿,于经筵前一日遣官祭告。
按:道光八年,上亲诣行礼。
文华殿经筵讲毕,于殿内赐茶。自文渊阁既建以后,经筵讲毕,御文渊阁,讲官、起居注官进至阁内,赐坐,赐茶,皆一叩。上出,乃退。又大臣年老者,经筵谢讲后,或命毋庸至文渊阁。
侍讲诸臣讲毕,例得赐茶。乾隆间,尝并赐直阁事、校理、检阅诸臣,亦异数也。又经筵礼毕,设宴于东配殿,预宴者携归果饵以为荣。见蒋立镛香案集注。
御经筵时,内阁学士不听讲,惟带文渊阁直阁事衔者得听讲。
经筵讲章、故事,用一四书义,一经义。惟乾隆五十四年,首篇讲「闻韶」章,次篇鱼子谓韶尽美矣」章,以引伸前篇之义。
按:高宗春秋亲御讲筵共四十九次。
经筵讲义,由翰林衙门拟进题目,钦点某题,由讲官撰文。直讲官先时熟读讲案,虽设副本,恐临时匆遽,易有脱误也。先四书,后经书。满直讲官先以清语进讲,毕,汉直讲官继之。上乃宣御论,各官跪聆,起居注官亦跪,凡二次。凡讲官宣讲,依原文朗诵,不增减一字,而音节之间,抑扬反复,宜得讲论口吻。遇称皇上,必仰对圣颜,以示陈善闭邪,寓规于颂之意。是日讲官袍用蟒袖。
顺治十二年,命内三院选满、汉词臣八员充日讲官。自后每日掌院学士率讲官或二人、或三人进讲,不以冬至、夏至为限。十三年,召讲官王熙讲尧典,称旨令每日进讲,且令不必立讲,遂侍坐。
圣祖尝谕傅达礼曰:「学问之道,必无间断,方有裨益。以后寒暑不必辍讲。」十二年后,日讲不以冬至、夏至为限。
康熙间,讲官至干清门,候诸臣奏事毕,内侍传人。南向设御座,北向设讲官席。
讲官入,侍从成退。讲官再拜,北向立。敷陈经义,时有咨询。既退,赐茶于干隋们。右见张文端讲筵应制集序,可以见当时进讲之澧。
康熙间,进讲在懋勤殿为多。十二年,以修葺宫殿,暂居瀛台,在瀛台进讲。二十三年,天气严寒,在暖阁进讲。其余或在郊外,或在南苑,皆不辍讲。岁终,将一年讲义汇集,缮写装潢奏进。
乾隆二年,给事中毕谊请敕史臣取经史奏议,日以二人分缮进呈。高宗谓科道职司献替,令一体录呈。盖尚沿日讲之义。自后诸臣按日奏御,有阑人时事,立言未当者,间加指饬。
行之既久,遂成虚饰。十四年,御史金相以分班进书,人数多寡不齐,奏请均匀轮派。遂命停止。道光、咸丰间,臣工请复日讲旧制,皆议而未行。
本朝崇祀先师,顺洽九年、康熙八年、雍正元年皆尝举行释奠礼。惟太举建自有元,自元、明以来五百余年,辟雍未建。乾隆癸卯,始据古义建璧雍于集贤门内。甲辰冬工成,乙巳仲春上丁,高宗亲行释奠,修临雍讲学之礼。有御制国学新建璧雍圜水工成碑记,上丁释奠后临新建璧雍讲学诗,三老五更说,皆勒石太学。先是,御史曹学闵尝请考古制建辟雍,越十年矣。至是,思其言,特旨追奖。
嘉庆三年二月,仁宗奉高宗敕旨,临雍讲学。道光三年二月,宣宗临雍讲学。是日听讲者三千四百余人。
乾隆九年,重修翰林院落成。御书「稽古论思」、「集贤清秘」二匾颜其堂,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藏宝善亭。十月二十七日,圣驾临幸,送掌院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进院,备礼奏乐,赐宴赋诗。以唐张说丽正书院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四十字为韵。御制「东」字、「音」字韵,诸臣各分一字。又以人数为字所限,未能遍及,复赋柏梁体一篇。上首倡,诸臣依次分韵。是日与宴者一百六十五人。宴次,承应演唐十八学士登瀛洲,及沈佺期、宋之问昆明池赋诗故事。召至御前赐酒者,大学士以下十三人。宴毕,诸臣复拜御制乐善堂全集、性理精义及文绮、彩笺、名茶、时果之赐。迨诸臣趋出候送,日未移晷,尚书讷亲又捧御制七言律四章,宣示命和。则上于更衣次所走笔立成者也。是日驾复幸贡院,周览号舍,轸念士子之苦,御制七律四章,勒石至公堂。今各省贡院,亦摹镌悬于堂上。
按:词林典故,前代艺文,以张说诗为首,故赋诗以此分韵。又是日简词臣三十八人侍宴赋诗,非甲科,虽公、孤不与,而宗室内阁学士赛尔赫以能诗,特命入侍。明年,宴瀛台,如前命,一时荣之。赛尔赫,字栗庵,一字晓亭,号北阡。累官仓场总督,有晓亭诗钞。
嘉庆九年甲子重开,循乾隆故事,于二月初三日幸翰林院。先期加掌院大学士朱珪太子太保、户部侍郎英和太子少保,并赐英和一品补服。是日宴次,亲赐巵酒者十五人。仍以张说「东壁图书府」五律字分韵赋诗,御制亦用首末两韵。亲简侍宴者三十八人,各分一韵。其为字数所限,不得同与赓吟者,仍赋柏梁体诗一章。又御书「天禄储才」、「清华励品」二匾,摹刻悬院中,以墨迹分赐朱珪、英和。又以高宗圣制诗文全集、钦定十三经石刻各一部,珍彝瀛洲亭。又赐预宴诸臣二百五人名茶、文绮、笺绢、砚石及御制味余书室全集、九家注杜诗人各一部。礼成后,恭进颂册,凡二百有六。上亲加鉴定,陈设各宫殿。蒙赐大缎者六人。
亥耗耤之礼,顺治十一年、康熙十一年尝亲行。又康熙四十一年省耕畿南,经博野,圣祖躬秉犁器,即功竟亩,观者万人。李文贞光地为文勒石,以纪其盛。雍正二年以后,岁行耕耤。又命各州县举老农一人,给八品顶带,以示重农抑末之意。复颁发耕糌所歌三十六禾词二早,凡七言三十六句,句为韵。躬耕时,乐工十二名呜锣鼓歌之。五色彩旗招刮随行。
又加三推为四推,劭农劝民,瑞应游至。嘉禾有十三穗、十五穗者,有长一尺六、七寸者。
四年,绘嘉禾图,颁直省。又以礼经天子为耤千亩、诸侯百亩,耕糌之礼,通于上下。命各直省立先农坛,守土官耕措如九卿,行九推礼。农具用赤色,牛用黑色,「用青色,籽种各以上之昕宜。
丰泽园在西苑。雍正时,有演耕礼,随行布种,皆以亲藩,与耕耤异。乾隆后停止。
耕耤所,旧时设棚悬彩。乙隆二十三年,以非知民疾苦之意,命除之。又亲耕时,高宗每制禾词。坚寿八旬,复撰亲耕禾词。
耕蜡向用三月初亥。乾隆丙戊,监臣以初六乙亥不宜栽种,遂改用次亥。
乾隆间,循用四推礼,至圣寿六旬,乃减为三推。
亲耕礼毕,至无逸殿,赐从耕之三王九卿及侍班讲官茶,叩头谢恩讫,驾乃还。此礼惟登极后第一次耕耤行之。
国初沿明制,有教坊司。耕耩筵宴,有黄童白叟鼓腹谌歌,香斗老人、进宝回回、五方夜叉、五海龙王等承应,后裁。
附录:道光间,亥耤之日,从耕将终,牛有脱轭而逸者,上一笑而起,圣度宽宏,不苛小失如此。
部院题本,未奉旨而折角者,谓之折本。下内阁,积若干件,奏请御门日期,得旨于某日御门听政。宫内御干清门,圆明园御勤政殿。若有大故,则于期年后,礼臣奏请举行。
凡启奏吏部题员缺折本,满阁学司之须豫日熟记,否则易以讹误被议。
按:康熙三十四年,大学士伊桑阿等以圣躬灼艾未愈,时值严寒,请暂停干清门听政。
圣祖谓国政紧要,仍照常每日御门听理。当时御门,乃每日听政恒制。然居易录载:传户部堂上官至干清官西暖阁,谕免顺、永、保、河四府钱粮事,则召见已在宫内矣。按:前明,干清宫为帝后所居,妃嫔亦得以次进御。见左公光斗移宫疏。故受贺及延见臣下,不于宫而于门。本朝初沿阴制,其后以干清官为听政地,特折本所积,间一御门,以存旧章于不废而已。又按:居易录云:「御门听政,冬春辰初三刻,夏秋辰正三刻。内阁部院官率以昧爽齐集午门,次至中左门,稍憩乃入候于干清门外。驾出升御座二八部都察院等衙门以次奏事。
如初一日首吏部,则初二日首户部,周而复始。若宗人府奏事,则恒居部院之首,三法司例居第三部院奏事毕,然后台省官奏事,既毕,然后内阁大学士、学士。至御前承旨,翰、詹、起居注官,满、汉各一员,轮直立西楹下。」据此,则康熙以前逐日御门之规制可见。
御门近制二八部以次进本。户、礼、兵、工轮流居首,刑部第三,吏部第六,则以为常。
盖吏部进本毕,即带领引见也。故俗有刑三吏六之说。旧时惟刑部本三件,他部皆一件。嘉庆六年,仁宗恐有延阁,命无拘件数。或虑本匣太厚,不便捧持,则每部不必过十件。
近闻所进不过二、三件耳。御门以编、检四员侍班,自雍正三年始。
附录:御门为吉礼,故人春初次,必有迁除,而无左降。道光丙戌二月十六日,初次御门,以颐天府尹宋为弼禹宗人府府丞。论者疑为左降,然京兆三品一。不丞亦尚是三品也。
又丙午十一月初十日,御门较早,吏部堂官全行误班,不递本,各衙门堂官亦未全到,议处者几三十人,为历来未有之事。
御门二八部皆人班,惟每岁初次御门,刑部不入班,亦不递门单。又大臣年老者往往奉恩旨,御门之日,免其人班。
雍正四年以后,值日奏事,文职衙门轮为九班,武职衙门轮为十班,此例相沿几九十年。
嘉庆十九年,以文职九班内如光禄寺、銮仪卫等衙门无事可奏,因减一班。以都察院并入刑部,大理寺合三法司为第五班,内务府、国子监为第七班,理藩院与銮仪卫、光禄寺为第八班。如有速奏事,不待值日而奏者,曰加班。如有应行典礼及有他事,值日衙门改至次日奏事,曰推班。值日而无应奏事,则递一折片,谓之无事片。
武职衙门十班,值日奏事,如第一轮吏部、翰林院、镶黄旗、户部、通政司、詹事府、正黄旗、礼部、宗人府、钦天监、正白旗、兵部、太常寺、太仆寺、正红旗、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镶白旗、工部、鸿胪寺、镶红旗、内务府、园子监、正蓝旗、理藩院、銮仪卫、光禄寺、镶蓝旗。第二轮吏部、翰林院、八旗两翼、户部、通政司、詹事府、侍卫处。
以后礼部等值日,又为镶黄旗;兵部等值日,又为正黄旗。挨次轮值,周而复始。
每月逢五,常朝之期,不御殿,则羣臣有坐班之礼。遇雨雪及素服之期,则免。此旧制也。惟居易录所载,午门追班甚多,有连日追班者,事与坐班异,而其制未详。
猜你喜欢 路史卷二十三·罗泌 卷十二下·杨士奇 卷之一千六十六·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佚名 卷之三百四十六·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纪昀 一二七五 河南巡抚毕沅奏本年并无抽改《通鉴纲目续编》折·佚名 卷四十·张守节 卷十九下·班固 史记集解卷五十三·裴骃 民国三年(1914)七月七日至八月十日·胡适 贾显度传·魏收 苏湛传·魏收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佚名 91.官渡大战·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