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西洋政治史学者常说,他们的政治,由神权转进到王权,又从王权转进到民权。他们又说,政治有立宪或专制之别,或是君主专制,或是君主立宪,否则是民主立宪。近代中国学者专以抄袭稗贩西方为无上之能事,于是也说中国政治由神权转入到君权。因为中国没有议会和宪法,中国自然是君主专制,说不上民权。但不知中国自来政治理论,并不以主权为重点,因此根本上并没有主权在上帝抑或在君主那样的争辩。若硬把中国政治史也分成神权时代与君权时代,那只是模糊影响,牵强附会,不能贴切历史客观事实之真相。至于认为中国以往政治,只是君主专制,说不到民权,也一样是把西洋现成名词硬装进中国。并不是实事求是,真要求了解中国史。当知西洋近代,又有法西斯共产极权两种政治,完全逃出了他们以前所归纳的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和民主立宪之三范畴。可见这三范畴也只照他们以前历史来归纳。虽道中国传统政治便一定在此三范畴之内,不会以别一方式出现吗?我们还得把自己历史归纳出自己的恰当名称,来为自己政治传统划分它演进的阶段,这才是尊重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若只知道根据西方成说,附会演绎,太随便,亦太懒惰,决不是学者应取的态度。

《尚书》上早说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类此的话,不止一见。直到春秋时代,随国的季梁说:"民,神之主也,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虢国的史嚚说:"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邾文公说:"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晋师旷说:"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这些话,通春秋二百四十年,类似的还多。这决不是代表神权时代的理论,也不是代表君权的理论,但又不能说它是在主张民权。这里便告诉我们,中国的政治理论,根本不在主权问题上着眼。

孔子《论语》说得更明显。季康子问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又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尚之风,必偃。"这里所提出的,并不是政治上的主权应该谁属的问题,而是政治上的责任应该谁负的问题。社会上一切不正,照政治责任论,全由行政者之不正所导致,所以应该由行政者完全负其责。孔子又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像君样子,尽君的责任,臣才能像臣样子,尽臣的责任。臣不臣,还是由于君不君。远从《尚书》起,已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是一种君职论,绝不是一种君权论。

这番意思,到孟子发挥得更透切。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可见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全该由行政者负责。所以孟子曾亲问齐宣王,士师不能治士,该罢免士师,"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又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是说,君不尽君职,便不成一个君。不成一个君又如何呢?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寇雠何服之有?"照人道讲,不能强人服从他寇雠。臣不服君,有时责任还在君,不在臣。而且臣有臣责,"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这也是臣责,臣不能将有大过之君易位,那是臣不尽其责。这些全是政治上的责任论,亦可说是职分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是在官位上认定其职分与责任。皇帝或国君,仅是政治上最高的一个官位,所以说天子一位,公、侯、子、男各一位,共五等。君一位,卿、大夫、上、中、下士各一位,共六等。天子和君,在政治上也各有他应有的职分和责任。天子和君不尽职,不胜任,臣可以把他易位,甚至全国民众也可以把他诛了。这是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之重点,必先明白得这一点,才可以来看中国的传统政治。

猜你喜欢
  后主传第三·陈寿
  志第十四 车服·欧阳修
  卷二十八 漢紀二十·司马光
  ●卷二十·陶宗仪
  ●卷三·司马光
  卷之一千二百十七·佚名
  清高宗实录选辑一·佚名
  五五四 寄谕各省督抚实力访查《一柱楼诗》等应毁各书·佚名
  卷之十九·祁韵士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九下·袁枢
  卷一百十四·司马迁
  ·复台府陈芍亭台防厅叶峭岩书·丁曰健
  解琬传·刘昫
  卷三百十·佚名
  卷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一·孙默

    钦定四库全书十五家词卷二十一     休寜孙默编陆求可月湄词四庆春泽早梅瘦影横斜暗香浮动岭头南北皑皑冷蕊踈枝不消春色同回啾嘈翠羽参横斗落依然月观风台怪扬州树底何郎洛下徘徊 佳人世外争先笑便凌寒耐冻早早

  • 86.章碣:诗三首·施蜇存

    章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不知其字,诗人章孝标之子。章孝标应进士试考了十年,至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方才及第。及第后,回家嘉庆①,先以诗寄家乡友人,诗云: 及第全胜十政官,金汤镀了出长安。 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

  • 后汉孝明皇帝纪下卷第十·袁宏

      八年(乙丑、六五)  冬十一月丙子〔一〕,上临辟雍。诏天下死罪赎各有差。 〔一〕 十一月癸卯朔,无丙子。范书作“十月”,是。   壬寅〔一〕,日有蚀之。诏群臣上封事,言得失。 〔一〕 范书作“十月壬

  • 临淮篇第九·王闿运

    当安庆、江宁之陷,民士流亡,栖集无所,而皖、豫、楚边地旷俗悍,不甘于坐毙。枭鸷奸滑者,皆得扇诱徒众,挟以自强,则李兆受、苗沛霖恣其倾危,复倚官势,介于江、淮肘腋之间,亦若足以为患。言兵者深忧之,故朝廷恒特命一重臣,专治淮北军

  • 卷之二百五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四·纪昀

    列传宋 【二十八】○宋二十八杨砺宋湜王嗣宗李昌龄【纮】赵安仁【君锡】 陈彭年任中正【中师】 周起程 琳范雍【子奇坦】赵祯任布高若讷 孙沔杨砺宋湜王嗣宗李昌龄赵安仁陈彭年任中正周起程琳范雍赵祯任布高若讷孙

  • 十、延师课读·包天笑

      自从迁移到桃花坞后,我的读书发生问题了。因为同居人家以及邻近,并没有一个私塾,而且因为我年纪太小,祖母及母亲不肯放我走出大门去,我那时不过七岁多吧,而生性懦弱,易被同学所欺,于是决定请一位先生在家课读。  请的那

  • 敬括传·刘昫

    敬括,河东人。年少时以文词受人称赞。考取进士,又参加应制考试录用,升为右拾遗、内供奉、殿中侍御史。天宝末年(756),宰臣杨国忠排斥不依附自己的人,括在其中,任果州刺史。多次升为给事中、兵部侍郎、大理卿。性格非常厚道,

  • 周是修传·张廷玉

    周是修,名德,以字行世,泰和人。洪武末年,他考中明经,任为霍丘训导。太祖问他在家做什么事,周是修回答:“教人子弟,孝弟力田。”太祖听后很高兴,将他提拔为周府奉祀正。一年之后,周是修跟随周王北征至黑山,回来后升为纪善。建文元

  • 徐司马传·张廷玉

    徐司马,字从政,扬州人。元末兵乱,年仅九岁,无依无靠,太祖得到他,收为养子,并赐姓。长大后,出入侍从左右。到了攻占婺州,任命为总制,命他协助元帅常遇春镇守婺州。吴元年授予金华卫指挥同知。洪武元年(1368),跟从副将军李文忠北征

  • 卷二百二十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二十一人物志一百一忠义传十三【满洲八旗十三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七年共六十七人】双保双保满洲镶黄旗人姓李佳氏由前锋授前锋校乾隆三十年四月出

  • 目录·鄂尔泰

    钦定周官义疏目録  经部四 礼类一【周礼之属】卷首圣制纲领总辨卷一天官冢宰第一之一【序官】卷二天官冢宰第一之二【大宰】卷三天官冢宰第一之三【小宰 宰夫】卷四天官冢宰第一之四【宫正 宫伯 膳夫 庖人 内

  • 现艺品第十二·佚名

    佛告诸比丘,尔时菩萨年既长大。复於一时。输檀王共诸释种长德耆年。相与谈议。时诸释种白大王言:太子年渐长大。无量诸仙善占相者皆云:太子若得出家必定成佛。若在家者当为转轮圣王王四天下。十善御物以法为王成就七宝。

  • 近代人生观的评判·太虚

    ──九年春作──依照平常的做人习惯做去,在平常的人、对于做人本不发生什么问题,所以也用不著什么解决人生问题的人生观;独到了依照平常人习惯有些做不过去的时候,于是遂发生了:做人是什么样的?做人是为什么的?何必要做人?人

  •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六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六卷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师子吼菩萨品之二善男子。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菩萨若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闻见善男子。

  • 哈弥野史·佚名

    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五卷五回。题“东岳道人编演”。东岳道人生平不详。成书于清中后期。现仅存清抄本,藏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风陵文库。在渤海之东九千七百余里有个人皮国,国王哈弥大王,令文武众臣选取一个品貌

  • 毗尼日用切要·读体

    《毗尼日用切要》是明末清初的读体律师(又名见月律师,西元1601~1679)采择《华严经》净行品与密教经典中之偈、咒汇编而成的律仪典籍,在清乾隆时,由宝华山第七代祖释福聚奏请入藏,收于《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 60 册 No. 1115

  • 玄沙师备禅师广录·玄沙师备

    凡三卷。详称福州玄沙宗一大师广录。又作玄沙广录。唐代玄沙师备(835~908)撰,智严编。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六册。内容编集上堂语、颂、上堂示众、方丈录、佛心印录等,卷末附林澄所撰之‘唐福州安国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