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临淮篇第九

当安庆、江宁之陷,民士流亡,栖集无所,而皖、豫、楚边地旷俗悍,不甘于坐毙。枭鸷奸滑者,皆得扇诱徒众,挟以自强,则李兆受、苗沛霖恣其倾危,复倚官势,介于江、淮肘腋之间,亦若足以为患。言兵者深忧之,故朝廷恒特命一重臣,专治淮北军。官军皆苦乏饷,而李兆受拥军以致巨富。言团练者苦不相联结,而苗练以横强见重于寇,因以抗官军。二人之见羁縻,皆由胜保。

咸丰八年五月,胜保、袁甲三奏言:“年来南军屡捷,逆焰就衰,而金陵未即克、皖北未肃清者,皆由李兆受纠党二三万,横截官军,以助贼势,勾结北捻,以树贼援。今臣军适当下蔡寇、捻之交,李兆受请进兵舒城,愿为内应,宿州以南群盗经苗沛霖剿、抚有效,臣袁甲三即可南下扼淮,合力攻贼。”

于是胜保躬至清流关,兆受率其弟及头目十余人迎见,更兆受名世忠。诏授胜保钦差大臣,专督安徽军,袁甲三专讨三省捻寇。沛霖亦受节度,平怀远诸圩。是时,李续宾方克九江,进兵舒、桐、庐州,群寇震惧。九月,世忠以天长归诚留其众,号称万七千人,列为豫胜营,不请饷,令捆盐自卖以给军。沛霖连营浍水,十二月,捻寇围攻之,旋解去。

九年正月,捻寇薛之元以江浦反正,与世忠共攻浦口寇城,克之。胜保劾罢甲三,咎以专防徐、宿。诏总兵傅振邦代领甲三军。振邦因与沛霖共攻捻寇于凤阳北,多所禽斩。四月,张元龙以凤阳府县城归诚,因收临淮关。沛霖复从振邦攻下肥水南叛圩,积功记名道员,加运使衔。其时,自江至淮号为王土,世忠亦以保滁州、守来安、收全椒功,授参将。六月,胜保悉兵拒寇盱眙。安徽巡抚翁同书居定远。危惧,出走寿州,捻寇遂陷定远。八月,诏起袁甲三以漕督,屯防蒋坝。胜保移营五河。其时,江浦、六合、天长、盱眙复为寇陷,而捻寇复踞凤阳、临淮。胜保以母丧归,袁甲三代之。十二月,沛霖从官军复临淮。

十年正月,世忠复进兵滁西,以应定远。官军收凤阳。沛霖以功补川北道,然不冠服,令其下称之“先生。”所平圩辄置长,收其田入之半,缘道设关隘,笼断公私,涡、浍、颍之间苗练为豪矣。世忠则授江南提督,自滁以西,北属五河,皆其关镇,然势弱,沛霖视之蔑如也。胜保改督河南军。而甲三屯怀远,患翁同书之懦,奏以湘军将李续宜用按察使补安徽巡抚,复奏用习沛霖者贾臻、张学醇为藩、臬,以为假湘军威、臻等游说,可驾驭沛霖。文宗悉从之。续宜不能来,臻至,遂署巡抚。八月,英吉利兵船犯大沽、天津,师溃。诏胜保总勤王师,征及苗练。于是沛霖大喜,设高台,聚大众,号哭言夷变事,阴欲其下推戴,众相视默然而罢。俄而,和议成,安徽寇复蹂淮北地,苗、李军频败,说稍通寇相首尾。十月,沛霖遣征寿州练总集下蔡领旗,后者斩。寿州练局因搜城中苗练总七人,杀之。翁同书居城中,为孙家泰、徐立壮所劫,因奏沛霖跋扈状,会蒙城、宿州亦告官诛苗党。沛霖忿,聚众誓,先取寿州。甲三兵弱不能问,惧大乱之不可弭也,颇咎同书,因訾立壮及家泰。

十一年正月,沛霖攻寿州,立壮等亦自聚众御之。钦抚臣言苗事者前后百疏,卒持两端,不敢公言讨,日夜促湘军赴援。

湘军实无意及之,因奏言胜保可制沛霖。而胜保在山东,阳引沛霖自重,实亦不敢至也。淮南、北乱已十年,是时洪寇盛,夷事亟,行在宵旰忧勤,而同书等日张苗势,议论交讧,沛霖益恣。同书知援绝粮且尽,又恶徐立壮招寇自助,因案诛之,执孙家泰系狱中。沛霖遣练总从张学醇至正阳关,因夺关绝粮道。学醇走寿州,将槛送家泰,家泰自杀。城中人凶惧,复议死守。守百日,食绝,斗米至十万钱。九月,城中奸人开门迎沛霖。沛霖入谒同书,请同书奏己不叛状。穆宗即位,尤注意倚湘军。安庆既克,命彭玉麟为巡抚。玉麟固辞,复授李续宜。

而沛霖以其间略地胁众徒,淫肆无远志也。

同治元年正月,湘军将成大吉等出固始援颍州,多隆阿进攻庐州。二月,曾国荃前锋至无为,巢,水军下濡须。朝议以金陵可乘,诏世忠会师。世忠乃诉己军乏,请月给万二千人饷,且请增调战船。江宁寇攻世忠,沿江三屯陷之,遂陷江浦,分党攻六合,世忠部将城守。三月,成大吉等军进颍州,寇解颍州围南走。沛霖见官军势盛,请命于胜保,以讨捻自赎。胜保以闻,且奏止湘军。四月,多隆阿大破陈玉成,遂克庐州。玉成前结沛霖,通捻寇,以合据颍、寿,因走寿州。沛霖恐多隆阿兵遂进,因诱禽玉成,送胜保颍州军中,语具《曾军后篇》。

胜保既妒湘军功,且欲养沛霖固兵柄,阴右之沛霖,又收颍上城以为功。李续宜既恶贾臻,胜保复奏臻功,语侵袁甲三。续宜因以和衷为词,置颍州度外,甲三亦请疾去。李续宜代为钦差大臣,雅不欲居临淮,而安徽事大定,所部万余人当戍淮南、北,又先大言必讨苗练,虑发难以不胜为笑,假母丧固辞。多隆阿亦奉诏赴陕西,江北空虚。诏从续宜请,以唐训方为巡抚。

当是时,中外达官相诅誓者,皆以抚安徽为靳。甲三闻续宜去,遂亦称病笃,待唐训方至而行。闰八月,沛霖空寿州及正阳关,蒋凝学分军屯守;萧庆衍屯霍邱;成大吉、毛有铭屯颍州营于三河尖,又分军屯固始;王载驷屯六安,皆续宜部将也。袁甲三部军水陆马步二万余人,分屯五河、灵璧、凤阳、定远、怀远、蒙城,以张德胜、王才秀、朱淮森、徐鷷、宋庆等为大将,又颇杂用练丁,率不任战守,仍倚李世忠为助。训方虽起,军中旧部已散,仓卒召募,复遣防庐州。安徽四战地,农、商逃亡,租税无所出,故至临淮者辄贫弱,为沛霖、世忠所轻。世忠所据地濒江,犹时与寇争。沛霖自依胜保,益收颍南、北丁粮,阴结捻寇,无外患。胜保移陕西,腾章诋楚师,为沛霖请隶于僧格林沁。僧格林沁驻军山东,初亦恶沛霖。沛霖侦知外藩王子骄贵,寄耳目于左右,又自负忠勇,以湘军为邀功,因间之,果奏调苗沛霖,倚以平捻。沛霖复惮行,阳言当赴陕助胜保,道路藉藉,以为苗练反。苗练实不能反,而胜保遂以此得罪逮问,沛霖乃自结于僧王矣。十月,颍、寿圩丁并杀湘军樵采者以挑衅,沛霖因诉请撤楚师。僧格林沁犒苗练军万金,征之从征。曾国藩知湘军力未足自固,因托以和、巢、含、舒空虚,撤寿州、正阳屯军,退守霍邱、舒城。廷议大骇,僧格林沁惭沮,更奏辩,然沛霖犹未敢起。是月,江宁寇北渡者十数万,掠江浦、浦口,西陷含山、和、巢,言者疑李世忠与勾通。世忠自陈战功,且请饷,曾国藩与银二万五千、米二千石。

二年正月,世忠、沛霖争盐,战于洪泽湖。世忠遂尽锢西坝栈盐,塞高良涧,以遏运舟。湘、淮军冲涧以通运。唐训方恐生变,因奏其状。世忠既结怨沛霖,亦防官军,率所部北屯五河。二月,寇悉陷世忠沿江屯,世忠留五河不能归,奏纳己官以赎胜保罪。诏夺官,留军。又以江浦不守,请罢,奏以朱元兴统其军。诏仍留任,令坚守滁州、六合。其时,捻首张洛行已就俘斩,沛霖率众至蒙城失所恃,因谒巡抚,请散练归农。

训方示谕诸团圩,沛霖因潜断涡水,绝临淮、蒙城粮道,训方自宿驰还营。僧格林沁已移山东,犹以恐生变为言,请示羁縻。

沛霖扬言僧王杀已降,不足为尽力,即袭怀远,距之,攻寿州,掠颍上,陷凤台,围按察使马新贻于蒙城。练党号百万,然皆乌合,屯聚相持无他技。寿州知州毛维翼者,李续宜所委用,将五百人自卫,本起奔走小使,无文武材,沛霖故轻之。四月,蒋疑学援寿州,轻敌深入,致败。凝学意阻,止屯九里沟,不敢进,毛有铭继之,亦遂合屯,颍州知府英翰遥为声援而已。

捻寇自六安合犯定远,欧阳胜美自庐州来援,寇退南走。周宽世移屯六安,成大吉进颍州,巢、和、含山、冠南渡,天长、六合、来安皆解严。五月,江南水陆军克九洑洲。萧庆衍屯江浦。临淮饷匮绝,训方自食半菽,与士卒均粮。诏袁甲三于陈州募米。甲三遣募之,亳州、大和民团得千石以济军。征淮扬水军,自洪泽湖入淮。李鸿章以太和战事亟,奏留水军。僧格林沁攻淄川寇久不下,朝旨以讨沛霖责之,乃先遣马队至宿州。

六月戊寅,下蔡盗夜开寿州城,毛维翼死之,将帅自曾国藩以下,罚降有差。沛霖西窥霍邱。七月,水军将丁泗滨、王吉率三版船百入淮,清江军将黄开榜率百船继至。李世忠亦遣千人出凤阳西南,训方檄马新贻还临淮,移英翰守蒙城。沛霖增垒夹淮,以断淮水,战船不得行,运道复断。于是水陆军皆焚船烧屯,退保临淮,沛霖以为官军破亡可翘足而待。八月,江北大将都兴阿自扬州遣军二千,以王万清等将之,又遣富明阿将马步二千为统将,以援临淮。僧格林沁遣陈国瑞将三千人援蒙城。国瑞骁锐自喜,至则频战,破蒙城北五圩。沛霖先为外壕自固,凭垒发炮,多伤官军。九月乙卯,国瑞乘雨越壕,身督战,斩退者,军冒炮石,死伤相积,卒不能入城,凡伤死八百余人,乃止不进。富明阿将所部循淮北岸,李世忠增遣万人循南岸同进。时蒙城守军五千人,援军三倍之,余防戍军近二万,诸民圩见官势盛,争反正。寿州乡民田端书等烧沛霖粮台,围其下蔡屯,众至二万。十月,李世忠平寿州东二十六圩,克夏寨。乙未,僧格林沁前军至蒙城,富明阿、陈国瑞、英翰军始合。富明阿言英翰前屯小涧,而蒙城外无军屯,以此劾巡抚唐训方。丙申,训方遣军窥怀远,先攻蚌埠,诸圩皆敛众以过军。

蚌埠寇知势孤,遂归诚,请献怀远赎死。庚子,夜,官军薄怀远,城东门开,遂收怀远。其夜,官军围蒙城者方攻外壕,沛霖自巡壕,跳而颠,从沛霖者斫杀之,斩其头,送王万清屯外。

万清秘之,以巡壕斫死上功。或曰:“杀沛霖者,陈玉成旧党也,万清杀之以灭口”云。沛霖死,余众闻之瓦解。富明阿等遂入蒙城。壬寅,收下蔡,悉捕诸苗及沛霖妻、子。

十一月甲辰朔,陈国瑞裨将宋庆挟苗景开至寿州,寿州反正,李世忠亦遣将入寿州,争门相杀,杀朱元兴、杜宜魁。乙巳,蒋凝学收颍上。丁未,毛有铭收正阳关。己酉,凝学军至,不相闻,各隔水发炮相击,其后有铭知之,乃解。僧格林沁奏以为湘军争功,及诏,讯得其实。世忠亦自领众还滁州,诸客军皆罢。训方循抚诸圩,收其兵械,奏移凤台,治下蔡,于雉河集增立涡阳县城,将大有所治。未几,用富明阿前奏,降官去,乔松年代为巡抚。淮甸无事,无所用湘军矣。

三年正月癸卯朔,李世忠移文总督,以所守六城请官军接防,遣散水军,以船炮入官,其豫胜营宜罢,或调令随征,唯命。先是,僧格林沁奏请以世忠军攻寇江南,事下曾国藩。国藩言:“提督李世忠为众恶所归,咎有二端:一则心迹难测,一则专利扰民。臣于元年接统其军,犹虑其反覆叵测、倒行逆施。厥后搜获寇中文书,中言力攻二浦,始知李世忠实无通贼之事。及其身擐甲胄,驰檄讨苗,若自知不为斯世所容,借此以求表白者。寿州、下蔡其部将被执杀者三人,李世忠词气逊顺,无往年倔强之态,亦若自知祸谪将至,委婉以求苟全者。

今既新有助顺之功,诚不宜追究既往之事,至于调剿以资其力,臣愚窃以为不可。夫降将骄兵,力有余,则必跋扈而不可制,力不足,则徒坏法纪而反为我累,故借助于人者,行军之大忌也。淮上之往事,惟以官军见轻,而权势下移,今李世忠之部曲,实弱于臣军,奈何欲倚之乎?且僧格林沁尝调苗练矣,迄不应命,反激其变,非计之得也。臣当遵旨,谕令李世忠遣散部众,交还城池,退出厘卡,停给饷盐,将其放还田里,保全末路,以宣朝廷之威德。”奏上,而世忠已有此请。三月,世忠悉发己资及余盐给其军三万余人,人各数万钱,多者数十万,又官欠饷盐五十万包,及修涡阳新城助钱万万,修滁州学助钱五千万,滁州屯田牛种资本银七万,助总督军饷银二十五万九千,呈请回籍葬亲。有诏褒许,江北悉定。六月,江宁复,群捻皆北趋,不复至淮南矣。自苗沛霖之未平,颍、■◆有盗辄以苗党为名,及其死,诸城指顾而定,所谓一夫作乱者耶。世忠为捻巨魁,手杀何桂珍,比于狼子。及其后,度势善变,终享富贵,一门至一品者五人,资产号百万。曾国藩,桂珍执友也,力足以报仇而不能罪,反引公义保全之,世忠其可谓知悔者。

江宁平后八年,世忠游扬州,遇陈国瑞,追衔寿州争门事,诱执国瑞置舟中。国瑞从子呼救,两湖商船以乡情应之者万数。

世忠大惧,舍舟走免。曾国藩案其事,以国瑞强梁、世忠阴很,奏夺世忠官,国瑞故总兵降为都司。江淮之间,复流言世忠谋叛,诏国藩访察。乃遣人至固始,探世忠所居,则堂上设义塾,竹篱堇垣,与乡农杂居,群疑乃释焉。

猜你喜欢
  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司马迁
  志第十七 五行上·房玄龄
  第十四回 高梁河宋师败绩 雁门关辽将丧元·蔡东藩
  卷第四十七·胡三省
  云中事纪·苏祐
  卷二十四·沈德符
  第六卷·况周颐
  ●海东逸史卷十一·佚名
  ●附录 水使公行状·宣若海
  通志卷三上·郑樵
  八一六 军机大臣福隆安等奏查明七月至九月总裁等校书记过次数应交部察议折·佚名
  第7章 “九一八”的蒋介石·冯玉祥
  五四 秋瑾·周作人
  三二 路上的吃食·周作人
  推荐《李宗仁回忆录》·李宗仁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四十八·彭定求

        卷748_1 【春闺辞二首】李中   卷帘迟日暖,睡起思沈沈。辽海音尘远,春风旅馆深。   疏篁留鸟语,曲砌转花阴。寄语长征客,流年不易禁。   不得辽阳信,春心何以安。鸟啼窗树晓,梦断碧烟残。   绿鉴开还懒,红

  • 李邦献·唐圭璋

      邦献字士举,河阳(在今河南省孟县)人。李邦彦之弟。宣和七年(1125),直秘阁、管勾万寿观。绍兴三年(1133),夔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五年(1135),特追职名。二十六年(1156),荆湖南路转运判官。又直秘阁、两浙西路转运判官。乾道二年(11

  • 第二折·李文蔚

    (净扮店小二上,诗云)隔壁三家醉,开埕十里香。可知多主顾,称咱活杜康。自家是这同乐院前卖酒的。我烧的这镟锅儿热,看有甚么人来(燕大同搽旦上)(燕大云)自家燕大的便是。浑家王腊梅。今日是三月三清明节令,那同乐院前游春的

  • 卷296 ·佚名

    释绍嵩 赠别法仪 四海欲行遍,心猿日渐驯。 贫高一生行,衣故十年尘。 如我如君者,无名无利身。 殷勤讶此别,忍泪已沾巾。 释绍嵩 赠别显上人 两浙寻山遍,依稀三十秋。 征尘添老色,藜杖赋归休

  • 卷三百七·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七橊花类五言古咏石橊         【梁】元 帝涂林未应发春暮转相催然灯疑夜火连珠胜早梅西域移根至南方酿酒来叶翠如新剪花红似故栽还忆河阳县映水瑚开咏石橊    

  • 卷一百三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三十八射类五言古北园射堂新成     【北周】庾 信轩台聊可习仙的不难登转箭初调筈横弓先望堋惊心一鴈落连臂两猿腾直知王济巧谁觉魏舒能空心不死树无叶未枯藤择贤方至此传

  • 东都事略卷九十·王称

    列传七十三  王存字正仲润州丹阳人也举进士调嘉兴簿爲国子监直讲迁馆阁校勘乆之以母丧去服除判登闻鼓院累迁修起居注乞复唐贞观左右史执笔随宰相入殿神宗韪其言故事左右史虽日侍立而欲奏事必禀中书俟旨存因对及之即

  • 卷十七·佚名

    五月十一日(丁丑),上命军机大臣传谕常青、李侍尧、蓝元枚曰:昨据李侍尧奏,黄仕简、任承恩业经委员起解。伊二人既经送回内地,而蓝元枚未抵台湾,所有水师、陆路两提督印务,是否遵照前旨分交柴大纪、普吉保二人署理,何以前此常青

  • 卷六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六十六 【起丙申唐玄宗天宝十五载○止壬寅唐肃宗宝应元年】凡七年 表例说 【臣】之枢谨按天宝末安史等相继叛乱唐室几至倾覆故特置一格附书之以着其兴灭所自焉宦官专恣惟唐为甚如李

  • 李懋桧传·张廷玉

    李懋桧,字克苍,安溪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授职六安知州,进入京城担任刑部员外郎。万历十四年(1586)三月,皇帝担心旱灾,命令有关部门陈奏有关方略。李懋桧和部郎刘复初等人竞相说出皇贵妃和恭妃册封的事情,奏章在同一天上交

  • 卷二百三十一·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三十一明 杨士奇等 撰征伐宋神宗元丰四年判河南府太尉文彦博论西事奏曰近闻西师已还中外但知时暂歇泊而未有分屯解甲之旨人情忧疑皆虑王师必有再举之计老臣受国恩深义同休戚齿髪如此

  • 卷三·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三宋 宋敏求 编帝王即位赦下武宗即位赦宣宗即位赦懿宗即位赦改元上改元贞观诏改元总章诏改元弘道诏改元光宅诏即位赦下武宗即位赦朕粤自蕃邸来握乾符衔哀受遗当宁兴感永惟我高祖太宗艰难创

  • 卷九 释木第十四·邢昺

    [疏]“释木第十四”。○释曰:《说文》云:“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也。”《白虎通》云:“木,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种名虽多,木为?号。此篇析别,故云释木也。?舀,山?夏。(今之山楸。○?舀,音叨。?夏,音贾。)[疏]“?舀,山

  • 春秋説卷二十·洪咨夔

    宋 洪咨夔 撰成公三十有三年春晋侯使郤锜来乞师乞卑辞也且愧辞也鲁于晋靡役不从师何待乞哉厉公初立疑鲁贰之因防止公鲁君臣方厌厌如泉下人何能以止为憾晋不能不疑鲁之有憾于止也故首为琐泽之防以示相亲睦复使郤锜

  • 卷四十四·王道焜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杜林合注卷四十四 明 王道焜赵如源 同编定公一【公名宋襄公之子昭公之弟諡法安民大虑曰定】周【敬王十一年】郑【献公五年○鲁定公九年献公卒子声公胜立】齐【景公三十九年】宋【景公八年】晋【定

  • 卷第六十五·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有情纳息第三之三三结乃至九十八随眠一一尽何果摄。问何故作此论。答先虽说十五部结尽诸果所摄。而未说十六章烦恼尽诸果所摄。今欲说之

  •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李隆基

    四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参校本:敦煌卷子P.2375 号。本书鲜见其它传本。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732年)或二十一年(733年)注《老子》,刻于石幢立在各州龙兴观、开元观前。以《河上公注》为底本,发挥了其

  • 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佚名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谓佛在摩伽陀国清净园白莲池侧,为金刚手等诸大菩萨,说明佛舍利之功德与神咒内容及修持之法。经题之‘宝’字,即指如意宝珠及宝印;前者表众生之心性,后者表佛舍利之功德。谓行法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