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皇朝通典卷九十四

州郡五

○州郡五

陝西省

甘肅省

四川省

△陝西省 【 東西距九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二千四百二十六里東至河南陝州閿鄉縣界三百五里西至甘肅秦州清水縣界六百三十里南至四川達州太平縣界一千三十里北至榆林府邊牆一千三百九十六里東南至河南南陽府浙川縣界六百二十里西南至四川保寧府廣元縣界一千三百八十五里東北至山西保德州河曲縣界一千八百六十里西北至甘肅慶陽府正寧縣界三百二十里在 京師西南二千六百五十里】

陝西明陝西省其領府八直隸州本朝因之康熙二年定為陝西甘肅兩省以西安鳳翔漢中延安四府興安一州為陝西省雍正二年升西安府之耀州為直隸州三年升西安府之同華商乾邠五州延安府之鄜綏德葭三州俱為直隸州八年改榆林衛為府十三年升直隸同州為府降直隸華州屬同州府降直隸耀州還屬西安府乾隆元年降直隸葭州屬榆林府四十八年升直隸興安州為興安府凡領府七直隸州五

西安府 【 省會】 領州一縣十五長安 咸寧 【 二縣附郭】 耀州 【 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領同官白水二縣十三年還屬】 咸陽 興平 臨潼 高陵 鄠 藍田 涇陽 三原 盩厔 渭南 富平 醴泉 同官 【 雍正二年分屬耀州十三年還屬】

同州府 【 初為州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升為直隸州領朝邑郃陽澄城韓城四縣十三年升為府】 領州一縣八廳一大荔 【 附郭雍正十三年升為府以州地置縣為府治】 華州 【 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升為直隸州領華陰蒲城二縣十三年以州及二縣來屬】 朝邑 郃陽 澄城 韓城 【 四縣初俱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屬同州十三年屬府】 白水 【 初屬西安府雍正二年屬耀州十三年來屬】 華陰 蒲城 【 二縣初俱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屬華州十三年來屬】 潼關廳 【 雍正二年設潼關縣屬華州十三年屬府乾隆十二年改為廳】

鳳翔府領州一縣七鳳翔 【 附郭】 隴州 岐山 寶雞 扶風 郿 麟遊 汧陽

漢中府領州一縣八廳一南鄭 【 附郭】 寧羌州 褒城 城固 洋 西鄉 鳳 沔 畧陽 留壩廳 【 乾隆十五年設】

延安府領縣十膚施 【 附郭】 安塞 甘泉 保安 安定 宜川 延長 定邊 【 舊定邊營雍正八年改置縣屬榆林府乾隆元年來屬】 靖邊 【 舊靖邊營雍正八年改置縣屬榆林府乾隆元年來屬】

興安府 【 初屬直隸州領平利洵陽白河紫陽石泉漢陰六縣乾隆四十八年升為府】 領縣六安康 【 附郭舊漢陰縣地乾隆四十八年置併漢陰縣入焉】 平利 洵陽 白河 紫陽 石泉 【 以上縣初俱屬州乾隆四十八年屬府】

榆林府 【 初為榆林衛雍正八年改置府】 領州一縣四榆林 【 附郭雍正八年以榆林衛地置縣為府治】 葭州 【 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升為直隸州領神木府谷二縣乾隆元年以州及二縣來屬】 神木 府谷 【 二縣初俱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屬葭州乾隆元年來屬】 懷遠 【 舊懷遠堡雍正八年改置縣】

商州 【 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升為直隸州】 領縣四鎮安 雒南 山陽 商南 【 四縣初俱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屬】

乾州 【 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升為直隸州】 領縣二武功 永壽 【 二縣初俱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屬】

邠州 【 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升為直隸州】 領縣三三水 淳化 長武 【 三縣初俱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屬】

鄜州 【 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升為直隸州】 領縣三雒川 中部 宜君 【 三縣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分屬】

綏德州 【 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升為直隸州】 領縣三清澗 米脂 吳堡 【 三縣初俱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分屬】

△甘肅省 【 東西距一千九百八十里南北距二千七百五里東至陝西邠州長武縣界八百六十里西至河州闇門接番界一千一百二十里南至四川龍安府平武縣界一千二百九十里北至邊牆一千四百十五里東南至漢中府略陽縣界一千四百三十里西南至洮州廳接番界一千一百三十里東北至陝西延安府保安縣界一千二百四十里西北至迪化州境外地五千餘里在 京師西南四千四十里】

甘肅省明為陝西省之臨洮鞏昌平涼慶陽四府本朝康熙二年分為甘肅省雍正二年以舊衛所改置寧夏西寧涼州甘州四府三年升平涼府屬之涇州為直隸州七年升鞏昌府屬之階秦二州并改肅州衛俱為直隸州乾隆三年裁臨洮府改蘭州為蘭州府為省治二十五年改安西靖逆二廳置安西府三十八年增置鎮西府改安西府為直隸安西州又增設直隸迪化州凡領府九直隸州六

蘭州府 【 省會舊屬陝西省康熙三年分屬甘肅省初為州屬臨洮府乾隆三年裁臨洮府升州為府為省治】 領州二縣四皋蘭 【 附郭宋皋蘭縣金省入蘭州 本朝乾隆三年升州為府以州地置縣為府治】 狄道州 【 初為縣為臨洮府治乾隆三年升州改屬】 河州 【 初屬臨洮府乾隆三年改屬】 金 渭源 【 二縣初俱屬臨洮府乾隆三年改屬】 靖遠 【 舊靖遠衛雍正八年置縣屬鞏昌府乾隆三年來屬】

平涼府 【 初屬陝西省康熙二年分屬甘肅省】 領州二縣三平涼 【 附郭】 固原州 靜寧州 華亭 隆德

鞏昌府 【 初屬陝西省康熙二年分屬甘肅省】 領州一縣八廳一隴西 【 附郭】 岷州 【 初為岷州衛雍正八年改置州】 安定 會寧 通渭 漳 寧遠 伏羌 西和 洮州廳

慶陽府 【 初屬陝西省康熙二年分屬甘肅省】 領州一縣四安化 【 附郭】 寧州 合水 環 正寧 【 舊真寧縣雍正元年改今名】

寧夏府 【 舊寧夏衛初屬陝西省康熙二年分屬甘肅省雍正二年改置府領寧夏寧朔平羅中衛新渠寶豐六縣靈州一州乾隆四年省新渠寶豐二縣】 領州一縣四寧夏 【 附郭舊寧夏左屯衛雍正二年改置縣為府治】 寧朔 【 附郭舊寧夏右屯衛雍正二年改置縣與寧夏縣並為府治】 靈州 【 舊寧州所雍正二年改置州】 平羅 【 初為平羅所雍正二年改置縣乾隆四年省新渠寶豐二縣入焉】 中衛 【 舊寧夏中衛雍正二年改置縣】

西寧府 【 舊西寧衛屬陝西省康熙二年分屬甘肅省雍正二年改置府】 領縣三西寧 【 附郭舊西寧衛雍正二年改衛為府以衛地置縣為府治】 碾伯 【 舊碾伯所雍正二年改置縣】 大通 【 本西番地雍正二年以番眾歸附置大通衛乾隆二十六年改置縣】

涼州府 【 舊涼州衛屬陝西省康熙二年分屬甘肅省雍正二年改置府】 領縣五武威 【 附郭舊涼州衛雍正二年改設府以衛地置縣為府治】 鎮番 【 舊鎮番衛雍正二年改置縣】 永昌 【 舊永昌衛雍正二年改置縣】 古浪 【 舊古浪所雍正二年改置縣】 平番 【 舊莊浪所雍正二年改置縣】

甘州府 【 舊甘州衛屬陝西省康熙二年分屬甘肅省雍正二年改置府】 領縣二張掖 【 附郭舊為甘州中左右前後五衛地雍正二年改衛為府以衛地置縣為府治】 山丹 【 舊山丹衛雍正二年改置縣】

鎮西府 【 舊巴里坤地乾隆三十八年置】 領縣二宜禾 【 附郭】 奇台 【 二縣俱乾隆三十八年置】

涇州 【 初屬平涼府雍正三年升為直隸州】 領縣三崇信 靈臺 鎮原 【 三縣初俱屬平涼雍正三年分屬】

階州 【 初屬鞏昌府雍正七年升為直隸州】 領縣二文 成 【 二縣初俱屬鞏昌府雍正七年分屬】

秦州 【 初屬鞏昌府雍正七年升為直隸州】 領縣五秦安 清水 禮 徽 兩當 【 五縣初俱屬鞏昌府雍正七年分屬】

肅州 【 舊宿州衛雍正二年裁併于甘州衛七年改置直隸肅州】 領縣一高臺 【 舊高臺所雍正二年置縣屬甘州府七年來屬】

安西州 【 舊為安西靖逆二廳地乾隆二十四年置安西府領敦煌玉門淵泉三縣三十八年改為直隸州】 領縣二敦煌 【 漢敦煌縣地明嘉靖後入于吐魯番 本朝雍正四年置沙州衛乾隆二十四年改置縣屬西安府三十八年屬州】 玉門 【 漢玉門縣地明正德後入于吐魯番 本朝康熙五十七年置靖逆赤金二衛乾隆二十四年改置縣屬安西府三十八年屬州省淵泉縣入焉】

迪化州 【 本新疆烏嚕木齊地乾隆三十八年置】 領縣三昌吉 阜康 綏來 【 三縣俱新疆地乾隆三十八年置縣】

△四川省 【 東西距三千里南北距三千二百十里東至湖北宜昌府巴東縣界一千七百六十里西至番界一千二百四十里南至雲南武定州元謀縣界二千三十里北至陝西漢中府寧羌州界一千一百八十里東南至貴州大定府畢節縣界一千一百五十里西南由打箭爐出口至西藏界九千六百七十五里東北至陝西興安府界一千四百十里西北至甘肅階州文縣界一千一百五十里在 京師西南五千七百十里】

四川明領成都保寧順慶重慶夔州敘州馬湖龍安遵義八府潼川嘉定雅眉邛瀘六州東川烏蒙烏撒鎮雄四軍民府本朝康熙四年以烏撒府改隸貴州雍正四年以東川府改隸雲南五年以烏蒙鎮雄二府亦改隸雲南併馬湖府入敘州府又以建昌衛改置寧遠府又升成都府屬之茂綿二州及資縣並為直隸州六年升夔州府屬之達州為直隸州七年以遵義府改隸貴州又升雅州為府八年增置直隸敘永廳同知十二年升潼川嘉定二州為府又升重慶屬之忠州為直隸州乾隆元年改黔彭廳置酉陽州乾隆十七年置直隸雜谷廳二十五年置直隸松潘廳二十七年置直隸石砫廳四十一年平定兩金川置阿爾古美諾二廳凡領府十一直隸州九廳六

成都府 【 省會】 領州三縣十三成都 【 附郭】 華陽 【 康熙元年省入成都縣雍正九年復置與成都縣並為府治】 簡州 崇慶州 漢州 雙流 【 康熙元年省入新津縣雍正六年復置】 溫江 新繁 金堂 新都 郫 灌 彭 【 康熙七年省入新繁縣雍正七年復置】 新津 崇寧 【 康熙七年省入郫縣雍正六年復置】 什邡

寧遠府 【 舊建昌衛雍正五年置府】 領州一縣三廳一西昌 【 附郭舊建昌衛雍正五年改衛為府以衛地置縣為府治】 會理州 【 舊會川衛康熙二十九年分衛地置州屬遵義府雍正五年罷衛移州治其地來屬】 冕寧 【 舊寧番衛雍正五年改置縣】 鹽源 【 舊鹽井衛雍正五年改置縣】 越巂廳

保寧府領州二縣七聞中 【 附郭】 巴州 劍州 蒼溪 南部 廣元 昭化 通江 南江

順慶府領州二縣八南充 【 附郭】 蓬州 廣安州 西充 營山 儀隴 渠 大竹 鄰水 岳池 【 康熙七年省入廣安州六十年復置】

重慶府領州二縣十一巴 【 附郭】 合州 【 康熙元年省安居縣入焉】 涪州 【 康熙八年省武隆縣入焉】 江津 長壽 永川 榮昌 綦江 南川 銅梁 【 康熙元年省入合州六十年復置】 大足 【 康熙元年省入榮昌縣雍正六年復置】 定遠 【 康熙八年省入台州雍正六年復置】 壁山 【 康熙元年省入永川縣雍正十二年復置】

敘州府 【 雍正五年併馬湖府入焉】 領縣十一廳二宜賓 【 附郭】 慶符 富順 南溪 長寧 高 筠連 珙 興文隆昌 屏山 【 舊屬馬湖府雍正五年罷馬湖府來屬】 馬邊廳 【 乾隆二十九年置】 雷波廳 【 乾隆二十六年置】

夔州府領縣六奉節 【 附郭】 巫山 【 康熙九年省大昌縣入焉】 雲陽萬 開 大寧 【 康熙六年省入奉節縣雍正九年復置】

龍安府領縣四平武 【 附郭順治十六年省清川縣入焉】 江油 石泉 彰明 【 初屬成都府順治十六年省入綿州雍正六年復置九年來屬】

潼川府 【 初為直隸州雍正九年升為府】 領縣八三臺 【 附郭雍正十二年升州為府以州地置縣為府治】 射洪 鹽亭 中江 遂寧 蓬溪樂至 安岳 【 七縣初俱屬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嘉定府 【 初為直隸州雍正十二年升為府】 領縣七樂山 【 附郭雍正十二年升州為府以地置縣為府治】 洪雅 夾江 犍為 榮 峨眉 【 五縣初俱屬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威遠 【 康熙六年省入榮縣雍正六年復置屬州十二年屬府】

雅州府 【 初為直隸州雍正七年升為府】 領州一縣五雅安 【 附郭雍正七年升州為府以州地置縣為府治】 天全州 【 舊為天全六番招討司地雍正八年改置州】 名山 榮經 蘆山 【 三縣初屬州雍正七年屬府】 清溪 【 初為黎州千戶所雍正七年改置縣】

眉州領縣三丹稜 彭山 【 康熙元年省入州雍正七年復置】 青神 【 康熙六年省入州雍正七年復置】

邛州領縣二大邑 蒲江

瀘州領縣三納谿 合江 江安

資州 【 初為縣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升為直隸州】 領縣四資陽 內江 仁壽 井研 【 四縣初俱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分屬】

綿州 【 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升為直隸州】 領縣四德陽 安 綿竹 【 三縣初俱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分屬】 梓潼 【 初屬保寧府雍正五年來屬】

茂州 【 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升為直隸州】 領縣二汶川 【 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分屬】【 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省威州入縣移縣治於故威州城分屬】

酉陽州 【 舊黔彭廳乾隆元年改置州】 領縣三秀山 【 舊酉陽宣慰司地乾隆元年置縣】 黔江 彭水 【 二縣初俱屬重慶府乾隆元年來屬】

忠州 【 初屬重慶府雍正十二年升為直隸州】 領縣三酆都 墊江 【 二縣初俱屬重慶府雍正十二年分屬】 梁山 【 初屬夔州府雍正十二年來屬】

達州 【 初屬夔州府雍正五年升為直隸州】 領縣三東鄉 太平 【 二縣初俱屬夔州府雍正五年分屬】 新寧 【 康熙七年省人梁山縣雍正七年復置仍屬夔州府十二年分屬】

敘永廳 【 舊永寧宣撫司地雍正七年改置同知廳直隸川南道】 領縣一永寧 【 明永寧衛地康熙二十六年設屬貴州威寧府雍正七年來屬】

松潘廳 【 舊松潘衛雍正九年移龍安府同知廳治此仍屬龍安府乾隆二十五年直隸松茂道】

雜谷廳 【 舊雜谷安撫司地乾隆十七年置同知廳直隸松茂道】

石砫廳 【 舊石砫宣撫司乾隆二十七年改置同知廳直隸川東道】

阿爾古廳 【 乾隆四十一年以金川地置】

美諾廳 【 乾隆四十一年以小金川地置】

皇朝通典卷九十四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十九·魏徵
  臧榮緒晉書卷十三·汤球
  ●卷二十·邵伯温
  卷第一百三十五·胡三省
  大事记续编卷三十二·王祎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十三·佚名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四·佚名
  殛珅志略·佚名
  第四十三卷清雍正·缪荃孙
  卷四十九·傅恒
  历代名贤确论卷六十一·佚名
  卷七·吕中
  崔亮传·李延寿
  楚王石重信传·薛居正
  144.玄武门之变·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台湾诗乘苏序·连横

    连子既成《台湾通史》之三年,益以其间撰为《台湾诗乘》一书。书成,属序于余。余惟诗之存亡,岂不重视其人哉?逊清三百年间,前后称诗者众矣。自渔洋、秋谷、愚山、初白诸子以来,各家流派,虽互有得失,然风骚坛坫,迭为主盟;独台湾以

  • 丁集第一·钱谦益

    高按察叔嗣一百一十一首《考功稿·自叙曰:“嘉靖三年,余由工部营缮主事调补吏部稽勋,已而再调考功,时三原今光禄卿马伯循为郎中,钧州今江西按察使张子鱼为员外郎,武城今国子祭酒王纯甫同为主事,海内方更

  • 卷十七·沈德潜

    ☆孙致弥字恺似,江南嘉定人。康熙戊辰进士,官侍读学士。有《秋左堂诗》。○松坪未第时尝为副使,采诗朝鲜等国,极韵事也。馆选后,与赵文饶同罹岸狱,几濒于危矣,卒以非辜得雪。后圣祖巡幸时,以献赋复官翰林,至学士。诗筋力于唐人

  • 眉山诗钞·吴之振

    唐庚忆昔行忆昔方东来,亭传荒荆棘。风庭红叶乾,雨砌苍苔湿。饥虎拨门开,哀禽向人泣。十载却西还,亭传已完葺。青锁揖江山,朱栏趁阶级。行旅粮不赍,大路遗敢拾。蜀道无难易,人心自宽急。寄言守亭者,勿使狐狸入。张求张求一老兵

  • 1941──中華民國三十年辛巳·郭廷以

      1﹐1(一二,四)蔣委員長發表【告全國軍民書】,宣示今後建國要圖。   1﹐2(一二,五)   甲、中蘇貿易協定第二部簽字。   乙、駐英大使郭泰祺晤英外相艾登。  丙、日本大本營陸軍部公報,中日開戰以來,中國軍隊傷亡三百五十

  • 第九十回 惩淫恶阖家骈戮 受招抚渠帅立功·蔡东藩

      却说怀宗嗣位以后,当有人弹劾魏、崔两人。崔呈秀已经罢官,那魏忠贤亦被廷臣纠弹。工部主事陆澄源,首先奏劾,次即主事钱元悫,又次为员外史躬盛,还有嘉兴贡生钱嘉征,更劾忠贤十大罪: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剋削

  • 八○二 广西巡抚姚成烈奏遵旨查缴违碍书籍情形折·佚名

    八○二 广西巡抚姚成烈奏遵旨查缴违碍书籍情形折乾隆四十六年八月二十四日广西巡抚臣姚成烈跪奏,为查缴违碍书籍,恭折奏闻事。窃照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接准部咨钦奉上谕:查缴违碍书籍,着通谕各督抚以接奉此旨之日为

  • 涉史随笔原序·宋葛洪

    凡令微官洎布衣求进谒于庙朝者惧其无因至前必托曰有已见以为之先而觊幸一日之呼召庙朝不逆其情呼而前叩其所言自蕲进丐怜外往往讫无他説习常成俗上下恬不以为怪是直相与从事于欺而已而洪固不敢为欺也比以忧居取厯代史

  • 任城王拓跋云传·李延寿

    任城王拓跋云,是和平五年(464)所封的。他从小聪明灵慧,景穆皇帝去世时,他啼哭不停。太武皇帝抱起他,流着泪说“:你懂得什么事而像大人似的!”献文帝时,被任命都督中外诸军事、中都大官,听取诉讼,在当时很有声誉。  当献文帝

  • 卷九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九十五郊社考【五】祀后土顺治元年定制每岁夏至大祀地於北郊方泽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为四从坛配享  【方泽坛详见於後】八年尊封肇祖原皇帝兴祖直皇帝陵山为启运山景祖翼皇帝显祖宣皇帝陵

  • 李馥荪·佚名

    李馥荪先生小传李先生名铭字馥荪浙江绍兴人早岁肄业于绍兴中学及杭州蕙兰中学旋东渡日本求学以期深造返国时适值辛亥鼎革先生被聘为浙江财政厅顾问未几改任浙江银行上海支行经理先生出其所学从事改组更名为浙江实业银

  • 中庸辑畧卷上·石墪

    宋 朱子 撰中庸程子曰中之理至矣独隂不生独阳不生偏则为禽兽为佛老中则为人中则不偏常则不易惟中不足以尽之故曰中庸【明道】 又曰天地之化虽廓然无穷然而隂阳之度日月寒暑昼夜之变莫不有常此道之所以为中庸【伊川

  • 现艺品第十二·佚名

    佛告诸比丘,尔时菩萨年既长大。复於一时。输檀王共诸释种长德耆年。相与谈议。时诸释种白大王言:太子年渐长大。无量诸仙善占相者皆云:太子若得出家必定成佛。若在家者当为转轮圣王王四天下。十善御物以法为王成就七宝。

  • 复广盈君书·太虚

    天津广盈君鉴:阅来书,欲复而无地名,请速告通讯地址!盖来函所云,虽为非佛法之道术,能善用之亦可为助道方便,但须毫无隐瞒以细述详告,乃可回答之耳。太虚启。九月、二日。(见海刊十七卷九期)

  • 卷第十八·白岩净符

    宗门拈古汇集卷第十八 古杭白岩嗣祖沙门 净符 汇集 △南三 终南山云际师祖禅师(南三南泉愿嗣) 问南泉。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如何是藏。泉曰与汝往来者是。祖曰不往来者如何。泉曰亦是藏。祖曰如何是珠

  • 经义考·朱彝尊

    目录书。共有300卷,朱彝尊撰。乾隆二十年(1755)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续刻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浙江书局刊本,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初名为《经义存亡考》,后来改为《经义考》。是编统考历朝经义之目,首列御注、

  • 碎簪记·苏曼殊

    短篇小说。苏曼殊著。载1916年11月、 12月《新青年》杂志第二卷第三、第四期。作于1916年,刊于同年《新青年》杂志。袁世凯复辟称帝时,青年才子庄湜因拒绝在为袁氏劝进文字上签名而被捕,后被杜灵远营救获释。庄湜在杜家

  • 竹屋痴语·高观国

    一名《竹屋词》。词别集。南宋高观国撰。一卷。观国字宾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未详。与著名词人史达祖友善,为“南宋十杰”之一。《书录解题》著录“《竹屋词》一卷”。传世版本有汲古阁刊本,毛扆校本(北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