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一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一

学校志八【繙译考试 蒙古繙译】

繙译考试【谨案此门只载生员其举人进士入之选举志故不复赘】

顺治八年定满洲蒙古考试能通汉文者繙汉文一篇未能汉文者作清字文一篇童生名册俱由国子监造送顺天府转送内院礼部学政会同在贡院考取秀才

十四年停止考试

雍正元年奉

上谕八旗满洲除照常考试汉字秀才举人进士外繙译亦属紧要应将满洲另以繙满文考试秀才举人进士寻议定满洲蒙古能繙译者三年之内考取秀才二次举人一次进士一次其额数均俟临期视人数多寡请

旨酌定所有考试秀才举人一应事宜所用物件由顺

天府办理

又议定考取繙绎秀才由吏部行文翰林院各部院衙门将满洲翰林侍读部院郎中等官由清汉文出身精通繙译者咨送吏部开列具题

钦点学政一员其考试之童生都统备造旗分佐领三代履历年貌清册咨送礼部考试马步箭送学政於贡院内考试将四书直解内限三百字为题繙满文一篇其繙译精通者听考官选取之後将卷册交送礼部

又覆准繙译考试新奉

特恩惟恐学习之人尚少於本年十月考取秀才一次雍

正二年五月再行考取秀才一次

又议准八旗之满洲蒙古於三年之内考取繙译秀才二次其额数临期奏请

钦定

三年覆准八旗汉军现在部院之笔帖式及贡监生员官学生照满洲蒙古例俱准考试繙绎其秀才举人进士额数亦临期梘人数多寡请

旨定夺

乾隆二年十二月奉

上谕从前

世宗宪皇帝轸念八旗前锋护军另户领催披甲闲散内能繙译及缮写清书之人例不准考无有进身之阶

特降恩旨考试一次着交吏部照从前将八旗前锋护军另户领催披甲闲散内有情愿考试繙译及缮写清书之人查明数目具奏考试一次内有最优者拣选具奏请旨

三年三月奉

上谕我朝国书义藴精微向来工於繙译者能得其神理於汉文大有禆益昔

圣祖仁皇帝时常将满洲官员考试分别优劣以示鼓舞皇考世宗宪皇帝特开繙译之科俾人人奋勉向学以图进取诚为盛典朕思现任官员不在乡会之列者若不特加考试则优者无以表见或至怠惰日渐荒疎着礼部通行传谕除一二品大臣外现任职官等有通晓繙译者在部报明该部奏闻候旨考试

是年四月奉

上谕朕前降旨满洲现任职员通晓繙译者准在礼部报名考试今思八旗武职人员内平时讲习繙译亦不乏人如有情愿赴考者准其报名该部一体考试十二年正月议准考试繙译举人之年照文乡试録送之例将旧有繙译生员礼部先期查明造册送

钦点之大臣於乡试前定期入塲分别考试列在一二三等者准其乡试其余不准乡试蒙古生员亦照此例办理

十三年五月奉

上谕向来直省学政岁科两试取进文武生童及乡会试中式举人进士俱有定额惟繙译科未有成例若不酌定额数或致多寡不均其如何定额之处着大学士会同该部妥议具奏

是月大学士张廷玉等议查历年岁科满洲繙译童生约计八九百名及一千二三百名不等取进生员四五十名八九十名不等通计有十一二名取进一名亦有二十三四名取进一名其蒙古繙译童生约八九十名及一百一二十名不等取进生员或八九名或十三四名不等通计有五六名取进一名亦有十名取进一名查满洲蒙古汉军文童每次约计八九百名额进九十名在考试虽事同一例然繙译较之时艺似属稍易据入塲人数繙译与文童不甚悬殊若与文童一例取进恐应试之人俱趋易途满洲繙译生员应照文童取进之额每三名减去一名共减三十名嗣後满洲繙译生员额取六十名至蒙古繙译童生较之文童应试者十分之一其取进之额亦应照文童额每十名取进一名嗣後蒙古繙译生员额取九名再查满洲蒙古汉军每科应文乡试者约计五六百名额中四十一名满洲繙译自雍正年间始行开科应试者无多取中者亦属无几至乾隆二年迄今五科应试举子与应试文举之数目不相上下而取繙译举人每多於文举未免过滥应照文举人额数每十名减去二名共减八名满洲繙译举人额中三十三名蒙古繙译举人额中六名以上各额如无佳文应令考官遵照定例宁缺无滥即将来人文日盛取中之数亦不得有逾定额十四年奏准凡应繙译乡试者除生员已遵例録科外其贡监天文生中书笔帖式等均一体录科列在一二三等者方准乡试

又奏准繙译录科题目照考试童生之例恭请

钦命

钦点大臣分别等第名次交礼部出榜晓谕应用供给食物纸笔等费於大宛两县经费项下核销又奏准繙译乡试向例定期於十一月十二月内举行天寒晷短书写颇难上科因天气严寒改期於次年二月致新进生员不及考箭不得观光请将繙译科试定期於十月内举行

十九年三月大学士公傅恒等遵

旨议准查八旗繙译乡会试之设原欲令满洲人等学

国书并非专以科名为重乃近年以来八旗应试之人多事镂刻字句希图中式於实在繙译之义转觉相去愈远且查康熙六十余年之间并非以繙译取士而其时之精通繙译者未尝不人才辈出是繙译乡会二试转觉有名无实况八旗通晓汉文者既可专就文闱以博科第而晓习繙译之人原皆可考取内阁中书及笔帖式库使等项亦不必藉乡会试以为进身之阶嗣後除繙译生员应仍照旧考试留为伊等考取中书笔帖式之地其乡会二试应请永行停止

三十二年十二月议准工部尚书托庸等奏考试繙译童生试卷繁多一二大员不能徧览请照乡试例各部院衙门拣选精通繙绎司员於请点阅卷大臣时随同开列恭请

钦点四员协同校阅

三十八年十一月军机处遵

旨将考试繙译生童向来是否有一定月分交顺天府查奏据称繙译考试向来不拘月分迨乾隆十四年六月经府尹胡宝瑔等奏定於十月内考试遵行在案近年因凡有考试俱归贡院且各旗咨送文册间有迟早是以考试繙译有十一月十二月不等此次正拟於十月内辨考因礼部适在贡院考景山各学教习因暂停以待至十一月始行考试

是年十二月山西道监察御史戈源奏繙译童生为旗人进身之阶请照学臣录取文童例先由本旗都统严行考试然後奏派大臣录取加派御史二员点名再派王大臣逐名搜捡围墙以外责成步军统领加意巡逻严拏传逓其作文题目亦应令考官早出俾诸生即日交卷不准给烛庶场规肃而弊窦清奉

旨着照所请行

四十一年十一月议覆御史玉麟等条奏考试八旗繙译童生事宜一摺与顺天府所奏详加閲对其所称考试繙译童生例在不应乡试之年今定於十月未免日短天寒请嗣後改期於八月考试照例不准给烛之处业经顺天府具奏奉

旨允行毋庸另议外至试期既改於八月日晷较长诸生可以从容缮写应将该御史所奏前一日点名入塲之处毋庸议又该御史等称八旗造送考册并未开明诸生年貌点名时各旗虽派一佐领到塲人数衆多岂能遍认恐不无顶冒之弊请嗣後遇考试日期各旗专派正参领一员率各佐领下领催到塲如童生中有不识认查系顶名冒替者即时回明点名御史照例辨理等语亦为杜弊起见事属可行应如所请办理

四十三年奏准繙译童生向照文生之例三年两试惟乾隆四十一年顺天府奏准繙译童生定於八月考试今乡试定於八月举行并今岁乡试奉

旨定於七月初间举行所有繙译童生请改於五月考

试庶与乡试两不相碍

四十九年八月军机处奏言查考试八旗繙译生员三年两考系属旧例并非由於臣工条奏此次考试已定於八月二十六日举行各事均已预备考试题目现经

发下臣等严密加封仍由本日报上发回届期交各该衙门遵办其从前因何定以三年两考之处亦由报交查俟礼部顺天府覆到日臣等再将酌量减省章程另行请

寻礼部顺天府查覆军机处覆奏查考试满洲繙译举人系顺治八年所定十四年停止雍正元年奉

上谕着总理事务王大臣会同该部将满洲另繙满文考试秀才举人进士之处定议具奏钦此经王大臣等议定满洲蒙古能繙译者三年之内考秀才二次举人一次进士一次乾隆十九年大学士傅恒等遵

旨议将繙译乡会二试停止嗣於四十一年奉上谕繙译乡会试停止已久着加恩於戊戌己亥两年举行乡会试嗣後每届三年由部具奏其准考与否候旨定夺钦此钦遵在案至繙译生员因留为伊等考取中书笔帖式之地是以乾隆十九年传恒等定议时未经裁减臣等悉心酌议中书笔帖式既准生员考取自可留此一途使八旗人等知进身有阶庶各留心学习繙译但三年两考未免为期太近应请嗣後改作三年考试满洲蒙古生童一次奉

旨知道了

附礼部则例

一繙译生员三年一考满洲额进六十名蒙古额进九名宁缺毋滥逢应考之年各都统备造童生履历清册送顺天府备卷届期收考

一考试日作清字文论二篇由顺天府丞先行礼部开列满洲蒙古各部院堂官题派阅卷大臣搜捡王大臣又各衙门拣选精通繙译之司员密送礼部题派四员入塲协同阅卷如有应回避之子弟宗族婣亲开出扣除

一考试日於贡院编号给卷都察院奏派御史满汉各一员兵部奏派两翼副都统各一员参领各二员入塲弹压

一试卷由阅卷大臣酌拟名次进呈发榜前一日提调官知会礼部堂官一员賫印入闱会同都统御史提调等至聚奎堂眼同閲卷大臣拆号填榜用印张挂其余一切事宜由顺天府承办

以上繙译考试

蒙古繙译

雍正九年奉

上谕近见蒙古旗分人能蒙古语言繙译者甚少相习日久则蒙古语言文字必渐至废弃应照清文例考试蒙古文繙译取中生员举人进士以备理藩院之用如有学习汉书愿就试汉文者照常准其考试於别部院补用如此则蒙古旗分之人益加鼓励勤学蒙古文字不至废弃而理藩院亦收得人之效矣着内阁会同理藩院议奏

是年八月内阁会同理藩院议覆设科取士乃

国家之盛典我

皇上加意作人命将八旗蒙古内能蒙古文繙译者另定额考取此诚造就人材禆益庶政之至意臣等请将八旗蒙古旗分内能蒙古文繙译者照清文之例三年内考取生员二次举人一次进士一次其考试生员派蒙古提督学政一员考试举人进士派蒙古正主考一员蒙古同考官二员俱由该衙门行取各部院蒙古大臣官员职名奏请

钦点其考试生员题目於清字日讲四书内视汉文至三百字为准出题一道令其以蒙古文繙译其考试举人进士照此例以为首题再出清字奏疏一道为次题共二道令以蒙古文繙译其应取生员举人进士之数着考试官择应取之卷并备卷奏请

钦定奉

旨依议

乾隆四十六年刑部侍郎喀宁阿奏准向来考试蒙古生童之题即系满洲生童应繙之文虽塲分东西各编号舍不令附近关通但考试领题俱在一日恐考满文者有照抄誊卷之弊嗣後考取蒙古生童

勅交军机处另拟满文题目同汉字题目一并进呈钦定颁发

四十九年奏准蒙古生童三年考试一次仍照旧额取进九名宁缺无滥

以上蒙古繙译

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一

猜你喜欢
  东都事略卷十八·王称
  东林列传卷四·陈鼎
  明熹宗哲皇帝实录卷之二·佚名
  卷之二百九·佚名
  卷之二百六十七·佚名
  一百六十四 内务府奏请补放连生为主事掌织造关防摺·佚名
  ●郑氏史料续编卷四目录·佚名
  一二八○ 军机大臣奏遵旨查彭元珫经吏部议处降级调用片·佚名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四十二·杜大珪
  卷六十三·傅恒
  ●七 徙居云州·佚名
  夏言传·张廷玉
  卷十二 礼七(嘉礼 )·龙文彬
  第二节 豪强、游侠·吕思勉
  咸丰九年十一月初二日·曾国藩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十二·郭知达

    钦定四库全书九家集注杜诗卷三十二 宋 郭知达 编近体诗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三首峡险江惊急楼高月回明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星落黄姑渚秋辞白帝城老人因酒病坚坐看君倾【赵云黄姑渚天河之别名也

  • 卷七百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十三喻坦之喻坦之与许棠张乔郑谷张蠙等同时号十哲诗一卷陈情献中丞孤拙竟何营徒希折桂名始终谁肯荐得失自难明贡乏雄文献归无瘠土耕沧江长发梦紫陌久慙行意纵求知切才惟惧鉴精五言非琢玉

  • 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文艺上·欧阳修

    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高祖、太宗,大难始夷,沿江左余风,絺句绘章,揣合低卬,故王、杨为之伯。玄宗好经术,群臣稍厌雕?彖,索理致,崇雅黜浮,气益雄浑,则燕、许擅其宗。是时,唐兴已百年,诸儒争自名家。大历、正元间,美才辈出,擩

  • 卷十八 后主·王夫之

      〖一〗   大臣不言,而疏远之小臣谏,其国必亡。小臣者,权不足以相正,情不足以相接,聚而有言,言之婉,则置之若无,言之激,则必逢其怒,大臣虽营救而不能免,能免矣,且以免为幸,而言为徒设,况大臣之媢忌以相排也乎?大臣者,苟非穷凶极

  • 卷十·六朝(晋)·蒋一葵

    【司马懿】 〔字仲达。曹操辟为文学椽,迁太子中庶子。与陈群、吴质、朱铄号曰“四友”。操尝梦三马同食一槽,谓丕曰:“懿非人臣也。”丕素与懿善,故得免。既而,竟迁魏鼎。〕 司马高祖伐公孙渊,过故乡,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五·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五十二·佚名

    万历三十六年十一月甲申朔吏部言本部效劳各役滥冒已极乞设法裁革从之○乙酉予赠原任户部尚书陈蕖太子少保蕖应城县人隆庆戊辰进士历官户部尚书材名夙负被议可原故仍加以赠秩○礼部因天鸣示警言天之视听在民今民憔悴极

  • 清操类·佚名

    ○范氏督两江雍正时,范时绎任两江督,镇静和平。养廉之外,苞苴不入。上闻其清贫,降旨褒美,命三巡抚酌议养赡。放衙夜静,惟闻诸子读书声。范氏先有承烈、承勋,相继任两江督,及时绎至,题其堂曰“三到”,亦盛事也。○赓总宪赓总宪年

  • 第二章 我的童年 三 母子之间·溥仪

    我入宫过继给同治和光绪为子,同治和光绪的妻子都成了我的母亲。我继承同治兼祧光绪,按说正统是在同治这边,但是光绪的皇后——隆裕太后不管这一套。她使用太后权威,把敢于和她争论这个问题的同治的瑜、珣、瑨

  • 马经纶传·张廷玉

    马经纶,字主一,顺天通州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职肥城知县,入京担任御史。万历二十三年(1595)冬天,兵部考选军政。皇帝说只有副千户的,不宜擅自戴四品官职。指责部臣徇私,兵科不检举揭发。降武选郎韩范、都给事中吴文梓

  • 卷二十九上·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十九上 朱批韩良辅奏摺 雍正元年五月二十日鎭守天津总兵官【臣】韩良辅谨 奏为请 旨事窃【臣】属务关营参将缘事革职所遗员缺例非题

  • 程氏经説卷三·佚名

    诗解【世传胡氏本辞多不同疑后人删润今悉从旧本也】周南 关雎诗者言之述也言之不足而长言之咏歌之所由兴也其发于诚感之深至于不知手之舞足之蹈故其入于人也亦深至可以动天地感鬼神虞之君臣迭相赓和始见于书夏商之世

  • 卷四·乾隆

    <子部,儒家类,御览经史讲义钦定四库全书御览经史讲义卷四周易同人于野亨利渉大川利君子贞监察御史【臣】周祖荣孔頴达曰同人谓和同于人野喻其旷逺言和同于人必须寛广无所不同用心无私乃得亨通故云同人于野亨与人同心

  • 丧服·佚名

    丧服:把粗麻布斩裁做成上衰下裳,用粗麻做成麻带,用黑色竹子做成孝杖,用黑麻编成绞带。用六升布做丧冠,用枲麻做冠带,用菅草编成草鞋。《传》说:斩是什么?是丧服不缝边。苴绖,是用结籽的麻做成的麻带,系在头上的麻带的长短为九寸

  • 卷八·佚名

    △静虑波罗蜜多品第九之一尔时佛薄伽梵。处种种摩尼宝王师子之座。为无量无数大菩萨摩诃萨众之所围绕。是诸菩萨或现天身天众围绕或现龙身龙众围绕。乃至或现非人身非人众围绕。或现菩萨身菩萨众围绕。光明晃曜普及大

  • 示所犯者瑜伽法镜经·佚名

    □□□□□□□  □住智慧大□□□□□□□在情  喻如意珠无价宝一切诸法禅观中  是大相应观行主若得最胜相应法  于瑜伽中无与等或现梵释四天王  或作外道大仙众或复变化作佛身  普遍法界能出现或现八臂

  • 古岳渎经·李公佐

    唐代传奇小说。1卷。李公佐撰。《太平广记》卷467采入,题作《李汤》,注“出《戎幕闲谈》”,其实据本文即可确定是李公佐撰。陈翰《异闻集》收入,题《古岳渎经》,鲁迅据以改题,收入《唐宋传奇集》。故事记唐永泰年间,

  • 法藏碎金录·晁迥

    笔记著作。宋晁迥撰。晁迥(948—1034),字明远。世为澶州清丰(今属河北)人,自父佺始徙家彭门(今四川彭县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真宗时累官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以太子少保致仕。迥受学于王禹偁,以文章典赡擅名,而性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