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二 礼七(嘉礼 )

◎朝仪吴元年十二月癸丑,李善长帅百官奉表劝进。甲子,进登极仪。

洪武元年正月乙亥,上祀南郊,服衮冕祭坛。礼成,群臣奉上即皇帝位,舞蹈呼万岁者三。具卤簿导从,诣太庙,上追尊四世册宝;告祀社稷。还,御奉天殿。善长帅百官上贺表。(已上《大政记》。 )

九月,定正旦朝贺仪,与登极略相仿。其后屡诏更定,立为中制。(《礼志》。 )三年七月,定朔望升殿百官朝参礼。(《大政记》。 )

六年九月,礼部奏定百官常朝班次及奏事等礼仪。帝谓中书省臣曰:“朝廷之礼,所以辨上下,正名分。百官有列,班序有伦,非惟尊体统,抑亦四方瞻仰所在也。今文武百官朝参奏事,有未娴礼仪者,是礼法不严于殿陛,何以训天下?自今凡新任官及诸武臣于礼仪有不娴习者,令侍仪司官日于午门外演习之,且命御史二人临视,有不如仪者纠举之。百官入朝失仪者,亦纠举如律。”(《大训记》。 )又令:朝班,每日都察院轮委御史二员侍班,纠察失仪,(《会典》。 )

十一年诏:朝参文武官给领牙牌,悬带出入。无牌者依律论罪。(《会典》。 )

十三年九月乙巳,天寿节,始受君臣朝贺,后以为常。(《本纪》。 )初,上即位,中书省请于圣寿节帅百官行庆贺礼,上不许。至是,李善长等以天下太平,上春秋高,请以圣节日受贺,许之。其在外诸司五品以上,自明年始,俱听表贺。(王圻《通考》。 )

十七年,罢朔望起居礼。(《礼志》。 )

二十年九月乙未,天寿圣节,受朝贺,宴群臣于奉天殿。皇太子宴国戚及东宫官于文华殿。(王圻《通考》。 )

二十二年,令:凡遇大朝贺,除已习仪及具服官员许入班,其余便服人员止于午门外行礼,执事官于华盖殿行礼。披甲带刀侍卫之人免拜。五府六部等官于殿内侍立,今皆入班,奏事止于华盖殿。(同上。 )

二十六年六月壬寅,重定朝贺传制等仪。(《大政记》。 )

三十年,令通政司许早晚朝奏事,及有军情重事不时入奏。其各衙门事务,止于早朝大班内奏启,不许朝退又将琐碎事务于右顺门题奏。(《会典》。 )

惠帝初即位,视朝晏。御史尹昌隆疏谏曰:“高皇帝鸡鸣而起,昧爽而朝,未日出而临百官,故能庶绩咸熙,天下安。陛下嗣守大业,宜追绳祖武,兢兢业业,忧勤万几。今乃即于晏安,日上数刻,犹未临朝。群臣宿卫,疲于伺侯。旷职废业,上下懈弛。播之天下,传之万世,非社稷福也。”帝曰:“昌隆言切直,礼部其宣示天下,使知朕过。”(《昌隆传》。 )

建文元年正月癸酉朔,上受朝,不举乐。二年正月丙寅朔,诏天下来朝官勿贺。

三年正月辛酉朔,以“凝命神宝”成,告郊庙,御奉天殿受朝贺。

永乐元年正月己卯朔,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宴文武群臣及属国使。(已上《本纪》。 )

四年正月丙辰,初御午朝。帝谕六部及近侍曰:“早朝,四方奏事多,君臣之间,不得尽所言。午后事简,卿等有所欲言,可从容陈论,毋以将晡朕倦于听纳。朕有所欲言者,亦欲及此时与卿等商扌也。”(《大训记》。 )

七年,谕行在礼部曰:“北京冬气严凝,群臣早朝奏事,久立不堪。今后朝见毕,于右顺门内便殿奏事。”(王圻《通考》。 )

十一年正月辛酉朔,日有食之。先是鸿胪寺奏元旦贺仪。帝召礼部顺曰:“旦日当食,百官朝贺可乎?”尚书吕震请朝贺如常。侍郎仪智持不可。上问杨士奇,对曰:“日食,天变之大者。前代元旦日食,多不受贺。宋仁宗时,元旦日食。富弼请罢撤乐,吕夷简不从。弼曰:‘万一契丹行之,为中国羞。’后有自契丹回者,言:‘是日罢宴。’仁宗深悔。今免贺诚当。”上从之。诏曰:“朕乖治理,上累三光,众阳之宗,薄食元旦。群臣尚勉辅朕消弭灾变。朝贺宴会,其悉罢免。”(《三编》。 )

十九年三月己酉,万寿节,以三殿灾,止贺。(《本纪》。 )

二十一年令:圣节、正旦、冬至俱朝天宫习仪。凡正旦节,自十二月二十八日起,至正月二十日止,百官俱吉服,通政司不奏事。冬至、圣节前三日、后三日俱吉服,通政司亦不奏事。(王圻《通考》。 )

洪熙元年正月壬申朔,御奉天门受朝,不举乐。(《本纪》。 )宣德十年正月,英宗即位,始罢午朝。(同上。 )景泰元年正月朔,罢朝贺,以上皇在卫喇特也。

十一月辛亥,礼部尚书胡氵荧请令百官贺上皇生日,不许。十二月,氵荧又请:“明年正旦,百官朝上皇于延安门,”亦不许。

二年八月,复午朝。自永乐初,举午朝,后渐罢不行。给事中叶盛疏请复之,帝即报可。(已上《三编》。 )

成化四年十月,吏部尚书李秉等及九卿各衙门,俱午朝失期,不及入侍,联名上奏待罪。诏:’尔等常以勤政为言;及朕视午朝,却又怠慢。既引咎,姑宥之。”(王圻《通考》。 )

十三年,令朝觐外官及举监人等,不许擅戴暖耳入朝。(同上。 )

八月戊戌,早朝。东班官若闻有甲兵声者,因辟易不成列。卫士争露刃以备不虞。久之始定。(《昭代典则》。 )

弘治元年三月,吏部侍郎杨守陈请遵祖制,日再御朝。略言:“早朝但如旧仪。午朝则御文华门,大臣台谏更番侍直。事已具疏者,用揭帖,举崖略口奏。陛下详问而裁决之。在外文武官来觐,俾条列地方事,面陈大要,付诸司评议。其陛辞赴任者,随所职任而戒谕之。有大政则御文华殿,使大臣各尽其谋,勿相推避;不当,则许言官驳正。其他具疏进者,召阁臣议可否以行。”(《杨守陈传》。 )

四年八月,复午朝。(王圻《通考》。 )

帝自八年后,视朝渐晏。十年二月,徐溥等上疏,略言:“旧制:内殿日再进奏,事重者不时上闻。又常面召儒臣,咨访政事。今奏事日止一次,朝参之外,不得一望天颜。章奏批答,不时断决,哉稽留数月,或竟不施行。事多壅滞,有妨政体。”(《徐溥传》。 )

十三年六月戊子,御史劾西宁侯宋恺等文武官五百有六人,朝参不至。有诏宥之,仍夺一月俸。(《实录》。 )

正德十一年十一月壬辰,六科都给事中叶相等言:“迩来月不数朝,朝或入晏,今冬至、正旦令节在迩,天下诸司官朝觐及宗藩四夷皆入贺。朝廷举动,四方仪法,不可不慎。伏望夙兴视朝,以示法天下。”十三道御史屠侨等亦言:“近日免朝日多,视朝日少。诸司百辟惟知有左顺门之趋候而已。伏望罢顺门之传旨,复奏事之旧规。”皆不报。(《通纪》。 )

十五年,帝至南京,诏百官戎服朝明年正旦。尚书乔宇不可,率诸臣朝服贺。(《乔宇传》。 )

嘉靖元年,王鏊奏:“国朝圣节、正旦、冬至大朝会,则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朝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非缺也,华盖、武英等殿即内朝之遗制。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蹇义、夏原吉等,常奏对便殿。今内朝罕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得进见。三殿高,上下之情壅而不通。伏乞陛下于常朝外,御文华、武英,仿古内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与大臣面议。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矣。”疏入,报闻。(《春明梦余录》。 )

二年八月丁未,万寿节,从吉受朝。以孝惠制未终,免宣表鸡唱山呼。(《大政记》。 )

三年二月,昭圣皇太后寿旦,诏免诸命归朝贺。修撰舒芬言:“前者,兴国太后令旦,命妇朝贺如仪。今遇皇太后寿节,忽行传免,恐失轻重之宜。乞收成命,以彰圣孝。”帝怒,夺俸三月。(《舒芬传》。 )御史朱浙言:“后太后亲挈神器以授陛下,母子至情,天日昭鉴。若传免朝贺,何以尉亲心而隆孝治?”御史马明衡言:“暂免朝贺,在恒时犹可;在议礼纷争之时,则断不可。”帝怒,并下诏狱。(《朱浙传》。 )

七年令:凡正旦、冬至、圣节,百官俱于先期之三日及二日习仪。正旦、冬至于朝天宫,圣节于灵济宫。(《会典》。 )

旧制:冬至日即行贺礼。嘉靖九年,分祀二郊,以冬至大报,是日行庆成礼,次日行冬至朝贺礼。毕,举庆成宴。再定:次日帝诣内殿行节祭礼,又诣母后前行贺礼。毕,始御奉天殿受贺。(《礼志》。 )

十八年十二月,以大行皇太后之丧,罢明年元旦朝贺。时礼部请以本月三十日已当二十七日除服之期,仍复疏专请是日御殿受朝。奉旨诘责。然犹素服御殿,百官行八拜礼,鸣钟、鼓、鞭,奏堂下乐。上以服除,令如议行。皆严嵩等所请也。(《实录》。 )

隆庆元年正月癸亥,有诏免朝。越三日,复传免。给事中魏时亮以新政不宜遽怠,上疏切谏。(《魏时亮传》。 )

常朝旧制:每日御门决事。万历初,以方在谅暗,圣龄冲幼。阁臣议酌三、六、九日视朝。及二年五月,礼部请复旧制。阁中拟二票上请,仍定三、六、九日,遂沿为例。(《春明梦余录》。 )

万历三年,大学士张居正奏请:“常朝御皇极门,每日轮该记注起居并史官共四员,列于东班给事中之上。午朝,御会极门,列于御座西稍南,专记言动。”诏依拟行。(《通典》。 )

七年,谕衍圣公以万寿入贺,朝廷待以宾礼,不在文武职官之列,不必朝参。(同上。 )

十七年正月己酉朔,日有食之,免元旦朝贺,自是每元旦皆不视朝矣。(《三编》。 )○诸王来朝

明仿古封建,亲王之藩,不常入朝。朝则赐赉甚厚。(《礼志》。 )

洪武二十一年九月丙戌,秦、晋、燕、周、楚、齐、湘、鲁、潭九王来朝。(《本纪》。 )

二十四年十一月庚戌,晋王冈来朝。初,冈在国骄纵多不法,上欲罪之。至是随太子来朝,上怒稍解,仍敕归藩。(《晋王传》。 )

二十五年春正月戊子,周王肃来朝。壬寅,晋王冈、燕王棣、楚王桢、湘王柏来朝。

二十六年二月乙酉,蜀王椿来朝。四月戊子,周王肃来朝。八月癸未,秦、晋、燕、周、齐五王来朝。九月癸丑,代、肃、辽、庆、宁五王来朝。(已上《本纪》。 )

是年,定诸王大朝,行八拜礼,常朝一拜。凡伯、叔、兄见天子,在朝行君臣礼,便殿行农人礼。天子伯叔,五十不朝;兄弟叔侄,六十不朝;俱令世子代之。(《通典》。 )

永乐二年九月丙午,周王肃来朝,献驺虞。百官请贺,不许。(《本纪》。 )〗

四年三月,齐王来朝。廷臣劾其罪,厉声曰:“奸臣喋喋,又欲郊建文时耶?会尽斩此辈。”帝闻之不怿,留之京师,削官属护卫。(《齐王传》。 )

正统八年二月戊戌,淮王瞻奥来朝。丙午,荆王瞻冈来朝。(《本纪》。 )

天顺元年四月,襄王瞻奥来朝,赐宴便殿,特命百官朝王于馆。寻请还,帝亲送至午门外,握手泣别。诸王自谷府变后,来朝久不许,至是乃特行之。四年,复入朝。六年又召,以老辞。岁时存问。礼遇为诸藩所未有。(《三编》。 )

六年六月戊辰,淮王祁铨来朝。(《本纪》。 )

弘治八年,太皇太后召崇王见泽来朝。礼部尚书岳言:“数年来,三王之国,道路供亿,民力殚竭。今召王复来,往返劳费,兼水溢旱蝗,舟车所经,恐有他虞。亲王入朝,虽有故事,自宣德来,已鲜举行。英宗复辟,襄王举诏来朝,虽笃敦叙之恩,实塞疑谤之隙,非故事也。”大学士徐溥亦以为言。帝为请,乃已。(《崇王传》。 )

◎诸司朝觐

明制:天下官三年一入朝。自十二月十六日始,鸿胪寺以次引见(《礼志》。 )

洪武元年正月,天下来朝官陛辞,上戒谕之,遂为令。(《大政记》。 )六年正月,觐天下府州县官。(《三编》。 )十一年正月,徵天下布政使及知府来朝。(《本纪》。 )

十六年十一月,定诸司来朝及差回者,先朝见,后诣所司。否者以违制论。(《大政记》。 )

大八年正月癸酉,天下布按二司及府州县来朝者凡四千一百余人。五月戊申,谕吏部曰:“外官一岁一朝,未免旷官滋费。自今定为三年一朝,著为令。”(《昭代典则》。 )

永乐十年正月己丑,命入觐官千五百余人各陈民瘼。不言者,罪之;言有不当,勿问。(《本纪》。 )

天顺三年十二月,令凡方面官入朝,递降京官一等序立。(《大政记》。 )

万历二年正月,召见朝觐廉能官于皇极门,面加奖励,赐银币、酒馔。(《三编》。 )○朝贺中宫洪武元年九月,定皇妃以下正旦、冬至朝贺仪。

二年正月,皇后受命妇朝于坤宁宫,赐宴。(已上《大政记》。 )二十六年,重定中宫朝贺。(《礼志》。 )

永乐元年正月己卯朔,命妇朝坤宁宫。二月丙辰,千秋节,命妇入朝。(《大政记》。 )

二年九月,徐皇后一日问:“陛下谁与图治者?”帝曰:“六卿理政务,翰林职论思。”后因请悉召见其命妇,赐冠服钞币,谕之曰:“妇之事夫,奚止馈食衣服而已,必有助焉。朋友之言,有从有违;夫妇之言;婉顺易入。吾旦夕侍上,惟以生民为念。汝曹勉之。”(《后妃传》。 )

三年四月,定命妇朝贺,止三品以上,余悉免之。(《大政记》。 )

嘉靖十三年正月壬子,立方氏为后。越三日,颁诏天下。明日,受命妇朝贺。(同上。 )

崇祯五年三月二十八日,皇后千秋,命妇例当朝贺,久不行,上请,允之。甲戌三月,命妇再朝。是日,皇后母嘉定伯夫人亦入班朝贺,毕,即召入殿。皇后欲设座拜之,辞,不许。(《春明梦余录》。 )

◎朝贺东宫

洪武元年,上以东宫师傅皆勋旧大臣,当待以殊礼,命礼官定三师朝贺东宫仪。议曰。:“唐制:群臣朝贺东宫,行四拜礼,皇太子答后二拜。三公朝贺,前后俱答拜。今拟:凡大朝贺,设皇太子座于大本堂,设答拜褥位于堂中,设三师宾客谕德拜位于前。仿唐制,行四拜礼,皇太子答后二拜。”从之。(《通典》。 )

十四年,给事中郑相奏:“旧制:百官见东宫皆称名,惟宫臣称臣。”下廷臣议。编修吴沈等曰:“东宫,国之大本,所以继圣统,承天位也。臣子尊敬之礼,不宜有二。请凡启事皇太子者,皆称臣如故。”从之。(《吴沈传》。 )

二十九年,重定诸王见东宫仪。朝见后,于内殿行家人礼,以诸王皆尊属也。(《本纪》。 )

宣德九年三月戊寅,文武群臣朝皇太子于文华殿。(《大政记》。 )

成化十四年三月甲子朔,皇太子冠。礼部请:“每月朔望,文武百官奉天殿朝参后,皆赴文华殿谒太子,”制曰:“可。”(《宪章录》。 )

隆庆五年正月,大学士李春芳言:“先朝故事,东宫未出阁时,阁臣以朔望次日,行谒见礼。即今春和,乞举行如例。”上许之。二月甲午,廷臣及朝觐官谒皇太子于文华左门。(王圻《通考》。 )

◎朝贺班序

洪武三年正月癸巳,命宰臣定百官入侍班序。(《昭代典则》。 )定文武官五品以下,并列班于丹陛左右,不得上殿。(《大政记》。 )

三月,礼部奏:“案宋制:驸马班次出入皆依官品。今驸马既授官职,当依百官由西门出入。其班次品级,当在百官之上。如一品在一品之上,二品在二品之上。”从之。(《实录》。 )

十六年,礼部尚书任昂请更定朝参次序。(《任昂传》。 )

二十年十月丁卯,礼部尚书李原名考正礼仪,重定朝参及筵宴仪。朝班序立:公侯居文武班首,次驸马,次伯;自一品以下各以序,文东、武西;风宪纠仪官居下,北面;纪事官居文武第一班之后,稍近上,以便观听,不得搀越,如奏事,须从班末至御前跪奏,不得班内横过。(《实录》。 )

二十四年,定侍班官员。凡文武官员,除分诣文华殿启事外,如遇升殿,各用履鞋,照依品级侍班。有违越失仪者,从监察御史、仪礼司纠劾。又令礼部置百官朝班序牌,大书品级,列丹墀左右木栅上,文武百官照品序立。朝参之时;将军先入,近侍次之,公、侯、驸马、伯又次之,五府、六部又次之,应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又次之。(《会典》。 )

永乐初,令内阁官侍朝,立金台东,锦衣卫在西。后移御道东西对立。(《礼志》。 )

仁宗即位,户部尚书夏原吉加太子少傅。吕震以太子少师班原吉上,帝命鸿胪引震列其下。进少保。(《夏原吉传》。 )

景泰初,定午朝仪。内阁、五府、六部、奏事官、六科侍班官按西序立,侍班御史二、序班二、将军四按南面北立,鸣赞一,按东西向立,锦衣卫、鸿胪寺东向立,管将军官、侍卫官立于将军西。(《礼志》。 )

三年,令师保兼官,品同者,立班以卫门为次。(《会典》。 )

成化十四年,令进士照办事衙门次第,立于见任官后。(同上。 )弘治元年三月,礼部进午朝仪注。(《实录》。 )

二年六月戊子朔,方事林沂奏:欲按品秩,列坐御史上。为御史劾之曰:“朝廷设官分职,有拘品秩者,有不拘品秩者。故庆成宴科道坐郎中之上,翰林坐科道之前。若概以品秩,则诸学士当列于少卿之下,京县知县兵马司当列于御史给事中之上矣。”上以沂故违成宪,黜之。(《春明梦余录》。 )

嘉靖七年,帝方视朝,见张璁、桂萼班兵部尚书李承勋下,意谦之。乃手敕加璁、萼俱太子太保。(《张璁传》。 )

旧制:右班武臣以都督为先。自嘉靖以来,锦衣权重,又陆炳、朱永皆三公重衔,官在都督之上,故列于首。万历戊寅,朱已没,掌锦衣者俱都指挥等官。相沿旧规,仍立前列。其后遂有争议。部中不能持可否,乃令锦衣仍前立,行稍下;都督立其后,稍上。非正礼也。(《春明梦余录》。 )

隆庆元年,都给事中辛自修等,以朝仪久旷,班行不肃,请令礼官考议成式。礼部礼科会议:“国初定制,百官以品序立。其后更定,又有不拘于品者。如内阁锦衣卫升立宝位之东西;翰林学士列于佥御史之上,其他翰林官不论品级,序于京堂之内;科道官自为一等,列于部属之先;及鸿胪寺、尚宝司列于西阶;三科六道与东班对侍。虽若次序参错,然或以顾问纠察,或以奉事承旨,莫不有因,难以轻改。今后常朝,悉如此例。其余官员,仍依品级崇卑,衙门次序为例。如有紊越,听纠仪官纠奏。”从之。(《通典》。 )

万历四年,题准:五府都督官,常朝班次,不当入侯伯班,仍照殿班立于锦衣官之后,稍上,俟锦衣卫堂上官诣金台边,北司官于台下各侍立,仍与南北无执事官同班,而序于其上。(同上。 )

十一年,令于金水桥边增设序班三员,北向站立;俟东西两班站定,各于班未熟视。有回顾、耳语、咳嗽、吐唾者,即时纠举。(同上。 )○免朝参

吴元年,以朱升为侍讲学士。升年老,特免朝谒。(《本传》。 )

洪武三年,以危素为宏文馆学士,赐小车,免朝谒。(《本传》。 )十五年六月,令国学官年老者,遇暑月及雨雪,免朝参。成祖初,令功臣年老者免朝参。(已上《大政记》。 )

永乐十七年,工部尚书宋礼自蜀召还;以老疾,免朝参。(《本传》。 )

宣德时,刑部尚书金纯有疾,上命医视疗。稍间,免朝参。(《本传》。 )

正统十四年十一月,令京营官,直操日免朝参。(《大政记》。 )景泰时,尚书王直益高,帝优礼之,免其常朝。成化五年,彭时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办事,免朝参。

弘治初,王恕连章求去,帝辄慰留。且以其老,特免午朝;遇大风雨雪,早朝亦免。六年,邱浚以目疾,免朝参。

十年,徐溥引年求退,不许。诏:风雨寒暑免早朝。(各上各见本传。 )

嘉靖二年六月,吏部尚书乔宇在告,免朝参,专理部务。(《大政记》。 )

五年,杨一清复相。世宗以一清老臣,特免常朝、日讲侍班、朔望朝参。(《本传》。 )

七年,大学士谢迁力求去。帝不许,待之愈厚,以天寒免朝参。(《本传》。 )○辍朝

凡闻皇妃丧,辍朝三日,发引下葬,各免朝一日。亲王丧,辍朝二日。公主丧及下葬,各辍朝一日。郡王及文武大臣丧,年终类辍朝一日。先期,礼部具奏;出告示于长安左右门。至日,早朝,不鸣钟鼓、不鸣鞭、不设仪仗。文武百官各服浅淡服、黑色带,于奉天门朝参。(《会典》。 )

洪武十七年,徐达卒,帝为辍朝临丧。(《本传》。 )二十三年三月,定公侯卒葬辍朝礼。(《大政记》。 )

二十四年,懿文太子薨。礼官议:期丧,请以日易月。及当除服,帝不忍。礼官请之,始释服视朝(《兴宗传》。 )

二十八年,秦王爽薨。礼部尚书任亨泰言:“考宋制,宜辍朝五日。今过时享,请暂辍一日。”(《礼志》。 )宣德五年二月,定忌辰辍朝之例。(《昭代典则》。 )

正统八年五月戊寅,雷震奉天殿鸱吻,上辍朝祭告。(《大政记》。 )

成化八年,忻王见治薨。发引日帝不视朝;及葬,辍朝一日。(《礼志》。 )

十一年三月,定侯伯袭爵未久而卒者,止与祭,不辍朝。(《大政记》。 )

嘉靖二十八年,庄敬太子薨,辍朝十日。(《礼志》。 )○宴礼明制:有大宴、中宴、常宴、小宴。(《礼志》。 )

凡大祀天地次日庆成,及正旦、冬至、圣节大宴。立春、元宵、四月八日、端午、重阳、腊八日,永乐间俱于奉天门赐于百官宴,用乐。其后皆宴于午门外,不用乐。(《会典》。 )

洪武元年正月丁丑,大宴群臣于奉天殿。三品以上升殿,余列丹墀。(《大政记》。 )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戊戌,大宴。(《明纪》。 )

十五年正月辛巳,宴群臣于谨身殿,始用九奏乐。(《本纪》。 )二十六年,重定大宴礼,陈于奉天殿。(《礼志》。 )

凡赐宴:文臣四品以上及诸学士,武臣都督以上,皆宴殿上;经筵官及翰林讲读、尚宝司卿、六科都给事中暨文臣五品堂上官、武臣都指挥以上官、宴中左、中右门;翰林院、中书舍人、左、右春坊、御史、钦天监、太医院、鸿胪寺官及五品以上官,宴于丹墀;(《春明梦余录》。 )

成祖初,以册立中宫,宴文武群臣四品以上于奉天殿,五品以下于丹墀;命妇宴于坤宁宫。(《明政统宗》。 )

永乐元年四月癸亥,万寿节宴百官。诏豫定班次:命驸马、仪宾及随侍各王来朝官宴于三公府;四品以上文武官诸学士侍宴奉天殿;在京各衙门堂上、六品以上官、近侍官、修史官宴于中左门外;进表官、四夷朝贡宴于中右门;余文武宴于丹墀内。(《实录》。 )

八年七月,上至北京,大宴群臣于奉天殿。未预宴者,各赐之钞。(《明政统宗》。 )

十九年正月甲子朔,以北京郊、社、宗庙及宫殿成,大宴。(《礼志》。 )

二十年九月辛未,论从征功劳,将士分四等赐宴。杨荣、金幼孜皆列前席,受上赏。(《杨荣传》。 )

二十二年五月丁酉,宴从征文武大臣于应昌。命中官歌太祖御制词五章,曰:“此先帝所以垂戒后嗣也,虽在军旅,不敢忘。”己亥,次威远州,复宴群臣。自制词五章,命中官歌之。(《本记》。 )

文皇友爱诸弟,每来朝,赐于华盖殿。世子、郡王,则皇太子宴于文华殿。独宴尚师哈立麻亦华盖殿,盖以亲王例待之也。(《春明梦余录》。 )

永乐间,尚书满九载,如:赵Р、夏原吉、蹇义、方宾,副都御史李庆,赐宴华盖、武英等殿。后内阁一品九载,亦如之。(同上。 )

凡百官于奉天、华盖、谨身、武英等殿侍宴、奏对,皆穿礼鞋上殿。违者罪之。(王圻《通考》。 )宣德三年三月,宴大臣于西苑。(《三编》。 )

赐宴之日,其官卑禄薄者免宴,赐以钞,谓之节钱。(《春明梦余录》。 )八年正月,宴卓异官何文渊等七人于阙廷。(《大政记》。 )

洪武初,赐诸进士宴于中书省。宣德五年,赐宴于中军都督府。八年,赐宴于礼部。遂著为令。(《选举志》。 )

皇太后圣诞,正统四年,赐宴午门。东宫千秋节,永乐间赐府部堂上、春坊、科道、近侍、锦衣卫及天下进笺官宴于文华殿。宣德以后,俱宴午门外。(《礼志》。 )

正统六年九月,三殿成。十一月甲午朔,上御奉天殿,赐文武落成宴。(《三编》。 )十年正月,宴天下来朝贤能官于礼部。(《通典》。 )

天顺二年十一月,罢冬至宴。上谓李贤曰:“节固当宴,但杀牲畜太多。尚有正旦、庆成,一岁四宴,朕欲减之。”由是每岁二宴,至正旦亦或不宴,唯庆成一宴,岁以为常。(《宪章录》。 )

嘉靖二年十二月,帝以灾异频仍,欲罢明年郊祀庆成宴。裴绍宗言:“祭祀之礼,莫大于郊丘。君臣之情,必通于宴享。往以国戚废大礼,今且从吉,宜即举行。岂可以灾伤复免。”修撰唐皋亦以为言。从之。(《明记》。 )

三年正月庚辰,免上元节宴。(《实录》。 )

六年正月,大祀。先期,礼官以宴请。帝曰:“郊祀庆成,次日设宴,乃祖宗朝故典。盖以上帝监歆,君臣欢会,其礼诚不可废也。今四方灾异非常,方欲上下同加修省,恐多费劳民。可暂免一年,以见朕奉天恤民之意。惟四夷使臣,赐宴如故。”(《通典》。 )

武定侯郭勋以会武宴列尚书下,疏争之。兵部尚书李钺言:“中府官之有会武宴,犹礼部之有恩荣宴也。恩荣,礼部为主;会武,中府为主:故皆列尚书之次。《宴图》可徵,不得引团营故事。”帝竟从勋言。(《李钺传》。 )

十年九月乙丑,西苑宫殿成。帝置宴,见兵部尚书王时中、工部尚书蒋瑶席在外,命移殿内,而移皇亲于殿右以让瑶,曰:“亲亲不如尊贤。”(《蒋瑶传》。 )

隆庆元年八月,诏翰林官撰中秋宴致语。徐阶言:“先帝未彻几筵,不可宴乐。”帝为罢宴。(《徐阶传》。 )

万历十三年,大学士申时行特赐宴,礼部、九卿、三品皆陪列。盖前所未有也。(《春明梦余录》。 )○赐食

洪武中,每旦亲朝毕,上御奉天门,或华盖、武英等殿。公、侯、一品官侍坐门内,二品至四品及翰林院坐门外,五品以下官于丹墀内赞拜,叩头就坐。光禄寺进膳,各设馔,食毕,叩头而退。日以为常。二十八年十月,以礼臣言,罢之。(《昭代典则》。 )

宣德四年十二月,帝以霜寒,命光禄寺赐早朝官羊酒。谓侍臣曰:“皇祖考临朝,旦常赐食,必谨识无忘。”(郑元锡《明书》。 )

猜你喜欢
  卷四十七·志第二十三·礼一·张廷玉
  卷二·浦起龙
  卷十一·谷应泰
  ●卷二百三十一·徐梦莘
  第六十七回 山墅赌弈寇来不惊 淝水交锋兵多易败·蔡东藩
  第二回 拥众称尊创始立国 班师奏凯复庆生男·蔡东藩
  元眀事类钞卷六·姚之骃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九·徐乾学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二·杨士奇
  卷之二百三十六·佚名
  学史卷八·邵宝
  卷九十六下·班固
  十国春秋卷八十八·吴任臣
  卷九十三·雍正
  咸丰九年三月廿九日·曾国藩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冷禅室诗话 全文·海纳川

    (曹著伟诗云:“深山大泽堪容剑,地老天荒独有诗。”予以为诗虽小道,未可概以雕虫末技视之。赵宋以下,谈诗者无虑数千百家,所记类皆当时名篇,以传艺林佳话。予虽不敏,忝慕斯旨,而不事剿袭,力避陈腐,尤予此书此志也。著者

  • ●卷十·徐梦莘

      政宣上帙十   起宣和四年九月二十七日癸未,尽十月二十日乙巳。   二十七日癸未辽人萧后遣使纳款奉表称臣。   封氏编年曰:萧后闻长胜军降甚惧召蕃汉百官议曰:大金人马已入奉圣州今。又易州高凤涿州郭药师归宋

  • ●卷十五。题名一·梁章钜

    ◎亲王奉旨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成亲王 永字辈,讳理,正红旗,谥曰哲。恭亲王 奕字辈,名,镶蓝旗。◎满洲军机大臣鄂尔泰 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康熙己卯举人。官至大学士,封伯爵。谥文端。莽鹄立 字树本,满洲镶黄旗人。官至都统,署

  • 卷之二百·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五百九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高谷传·张廷玉

    高谷,字世用,扬州兴化人。永乐十三年(1415),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予中书舍人。仁宗即位后,改为春坊司直郎,不久升为翰林侍讲。英宗即位后,开讲经筵。杨士奇推荐高谷和苗衷、马愉、曹鼐四人侍奉皇上讲读。正统十年(1445),他由

  • 卷17·吴缜

    《萧瑀传》云:“晋王为皇太子,拜太子太保、同中书门下三品。帝曰:‘三师以德导太子者也,礼不尊则无所取法。’乃诏师入谒,太子出门迎拜。”今案晋王之为皇太子也,太宗以司徒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三品自

  • 二十八年·佚名

    (壬午)二十八年清康熙四十一年 二月2月20日○壬申,前獻納尹行敎在鄕上疏,極論君德時事,略曰:向來宮庭之變,卽邦家一厄會也。殿下若於己巳之前,明尊卑之分,盡修齊之方,則可以無己巳之事矣。若於甲戌之後,嚴內外之防,杜私邪之逕,毋令

  • 卷第六·黄绾

      天赋人此理谓之命,人受天此理谓之性,性即理也。其所以分,理是泛言事物之理,性是专言在我之性;虚的是心,实的是性。  程子曰:“去不仁则仁存”,此言最切。又曰:“仁载此四事,由行而宜之谓义,履此之谓礼,知此

  • 先识览第四·吕不韦

    先识原文:一曰: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从於城,城从於民,民从於贤。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说其民 哉?得其要而已矣。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

  • 卷九十·佚名

    △优波离会第二十四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摩诃萨五十万人。尔时世尊,如龙象王顾视观察。告诸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汝等谁能於後末世护持正法。摄受如来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

  • 在仰光与宇威独礁等谈话·太虚

    ──十二月十四日──礁:法师平安!请问多大年龄?  师:谢谢!今年五十一岁。  礁:法师这次来缅甸,有什么任务?  师:这次来缅甸,是送舍利至大金塔供养;其次是礼拜佛塔,和拜访佛教的高人,希望共同把佛法推广到世界上去。  礁:中

  • 四分律卷第六(初分之六)·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三十舍堕法之一◎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世尊听诸比丘持三衣,不得长。时六群比丘畜长衣,或早起衣、或中时衣、或晡时衣,彼常经营庄严如是衣服藏举。诸比丘见已,语六群比丘言:“佛听持

  • 卷第二十三·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二十三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十世汾阳昭禅师法嗣潭州石霜楚圆慈明禅师全州李氏子。生宋太宗雍熙丁亥。少为书生。年二十二。依湘

  • 第三 界相应·佚名

    第一 种种品[一]第一 界一[尔时,世尊]住舍卫城。二[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种种界。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则宣说。”彼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三世尊曰:“诸比丘!种种界者何耶?”

  • 正杨·陈耀文

    四卷。明陈耀文 (生卒年不详)撰。陈耀文,字晦伯,确山 (今属河南) 人。嘉靖进士,官至按察司副使。知识博洽,学治有据。著有《正杨》、《纪典稽疑》、《学林就正》、《天中记》等书。《正杨》四卷,共一百五十条,乃专为

  • 道德真经全解·佚名

    二卷。原题亳社时雍逍遥解。时雍,号逍遥,其余不详。据时雍于金正隆四年(1159)所作《道德真经全解序》中所称:“故人郤去华自真定复归于亳,出《道德全解》示仆,莫知名氏”因而知其书原非时雍所作。时雍认为以前研究《

  • 自杀日记·丁玲

    短篇小说。丁玲著。上海光华书局1929年5月初版。描写女子伊萨在上海因厌倦生活想自杀,写下自杀日记;当房主催交房租时,她让房主将日记拿去出卖抵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