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首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通礼

︵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  【臣】来保等恭承

勅防编纂

御定大清通礼今已成书谨奉

表上

进者【臣】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

上言窃惟天秩天叙勅惇典而慎修人纪人纲本伦常以立极肇虞廷之咨命文在典谟继周室以显庸制垂官礼治神人而和邦国百王循由旧之章酌损益以洽时宜列代着维新之典然而叔孙绵蕞法家具习其仪散骑胥钞众论咸非其记开元之书未定不数唐时太常之礼粗成难遵宋代盖勅防贞度必职要而职详斯表立坊垂乃世法而世则钦惟

皇帝陛下

治建中和

业隆醇备

平天成地经纶持五运之中

观贲乗干制度洞六经之奥

武烈承而

文谟显八表之轨来同

声律叶而

身度章千亿之程画一固已夏时齐宪殷辂同经乃犹念典维勤

观民攸切

谓国朝掌故虽防覈靡遗而会典全书恐浩繁难读爰

睿鉴五礼兼该用焕

天章一编是式文成法立

亲分甲乙于简端字栉句疏

手别丹铅于几暇【臣】等仰睹大经大法既岳峙以川渟凡诸贵少贵多亦条分而缕析盖王者以吉礼承祀事而大祀中祀羣祀统焉圣人以俨恪事神明而天神地人一矣

圜丘

方泽钜典矞皇

清庙明堂孝思洋溢他如农蚕布化功德劝忠各极仪文度数之详分司有恪悉征周浃旁皇之致合敬无殊朝会以举典常燕飨以示慈恵

帝锡之繁禧既荐

天保之福祉频臻鸣鹿嘉賔承筐志美献鸠国老执醤明恩本仁义于亲贤嘉会所以合礼别等威于隆杀大文悉是流谦以若兵寓农祥义垂古昔文兼武备治洽隆平秉搜狩之常经司马实修其职遇师田之特举春官必上其仪矧

国家绥服懐柔逺过铜柱珠厓之界而

盛世丰功伟绩常播朱干玉戚之威三霄凤纸颁来书庸不尽百代鸿猷允在颂烈无穷至如鹣鲽遐方贽通声教海山诸国礼尽賔王凖大鸿胪朝贡通乎宴见推乡祭酒师徒例以尊行凡诸揖让之无愆益见典章之大备若夫经报本语美慎终辨服物而等人情

孝治感孚上下权易戚以当大事

仁风丕徧臣民共钦孺慕之难忘咸俾所生之无忝总乎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无非佐一代休明之志比于五纬经天五岳镇地适以定万年文质之中节经

钦定而书成允睹

圣人之作兹缮全篇以恭

进用垂册府之光【臣】等学愧面墙识惭窥管寅清曾典毎忧夙夜之常疎

禁籞频趋弥惧遵循之不逮南宫日永长年执简旁皇北阙恩深此日开函悚惕伏愿

心周孔

典迈唐虞

式玉式金王度羣伦之矩范

维人维烈单心偕奕防以楷模乙夜常披敬贮璚籖于

秘阁酉山重啓光昭钜典于寰区将见文焕功成与大训图球而并寳礼明乐备翊百王道法以俱留矣谨编次三十六册目録五十卷缮写告成【臣】等无任曕

天仰

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

表随

进以

纂辑

钦定大清通礼大臣官员职名

总裁

【臣】来 保

【臣】陈世倌

经 筵 讲 官 吏 部 尚 书【臣】王安国

【臣】嵩 夀

提调

礼部仪制司员外郎加一级纪録十次【臣】宁 昶

【臣】额尔登额

纂修

【臣】李玉鸣

礼部仪制司郎中陞授山东道监察御史纪録七次【臣】朱丕烈礼部仪制司郎中前翰林院庶吉士纪録四次【臣】郑 忬礼部精膳司主事加一级纪録三次【臣】沈清任

收掌

礼部仪制司笔帖式加二级纪録三次【臣】奇腾额礼部司务防笔帖式加二级纪录三次【臣】西 辂礼部祠祭司笔帖式加四级纪録二次【臣】长 全

誊録

礼    部    儒    士周 和

礼    部    儒    士鲁遇恩

礼    部    儒    士李殿英

礼    部    儒    士徐聚井

礼    部    儒    士宋腾飞

礼    部    儒   士聂  埈

礼    部    儒    士王朝选

礼    部    儒    士钟 道

礼    部    儒    士王 渭

礼    部    供    事李国模

礼    部    供    事樊学湘

礼    部    供    事钱 梓

礼    部   供    事刘绍陞

礼    部   供    事章廷瑞

礼    部   供    事朱 鼎

凡例

一通礼与会典相为表里谨遵

谕防随同会典节次进

呈其间法古凖今咸秉

圣明指示以备万世率由

一五礼之名肇于虞书五礼之目见于周礼首吉礼尊

祖也次嘉礼本人道也次军礼征伐大权也次賔礼柔逺人也次凶礼以厚终也依序编纂有条不紊毎篇首弁以数言括其大指仍于目録下胪次诸仪之名以便繙阅

一开元礼纂见于杜佑通典而修史者采之唐书今仿其式毎一仪中各就自然次序条分之仪繁者于毎节之后书右某事别之仪简者于全文之末合书之期于节目分明以昭其辨

一各礼仪文相同者于初见处备书之其余则书如某仪或云与某仪同分行小注者曰见某仪曰后仿此比事类推以省繁复若夫大中小祀礼既不同则文不当省又凡隔卷同仪亦必于初见处备书之不用省文

一书中祭器乐器卤簿军实之类悉据礼部兵部太常寺銮仪卫文册参考经史辨名辨色辨数辨位与会典脗合以昭信守

一通礼所重在行礼仪节详悉纪载以便于遵循至于舆服器数止载名物若制度损益已有専书専图者槩不重述

一仪礼十七篇收于失散之后故祭祀昏防止存士礼唐六典则阙凶礼不载然辨上下定民志纲纪四方必自朝廷始是书首纪

庙大典次及

钦颁仪制通行直省郡邑各依类分附于后

一礼时为大今古异尚从其仪也是书皆取见行仪注辑定其非

皇朝成式虽有古制槩不摭拾至合于今制者存之务

使文质得中垂为成法

一是书恭照

大清防典叙载仪注俾我

国家万年遵守通行所有顺治康熙雍正

三朝已行旧典年月次第另详防典兹不备载

猜你喜欢
  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司马迁
  志第十六 天文四·沈约
  列传第四十六·魏徵
  卷五十六·志第二十五·仪卫志二·脱脱
  卷第一百四十·胡三省
  卷之二百九十二·佚名
  卷之三百四十五·佚名
  卷之一百六十五·佚名
  卷之三·佚名
  卷之八十九·佚名
  六○ 闽浙总督钟音等奏呈续购书集清单暨前购各书正缮写装印折·佚名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二十三·杜大珪
  石雄传·欧阳修
  杨行密传·薛居正
  十七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玉井樵唱卷下·尹廷高

    (元)尹廷高 撰○五言古出都门二首面目已可憎我思涤其埃旅食虽八珍何如脯苍苔独鹤高拏云万牛不可回寒日淡平野浩歌归去来振衣出都门八荒何茫茫白云千里峰在天一方鴐鹅自东归鸿鴈纷北翔出处各有志未许俗子量永嘉书所见

  • 列传第三十三 文学·萧子显

    丘灵鞠檀超卞彬丘巨源王智深陆厥崔慰祖王逡之祖冲之贾渊丘灵鞠,吴兴乌程人也。祖系,秘书监。灵鞠少好学,善属文。与上计,仕郡为吏。州辟从事,诣领军沈演之。演之曰:“身昔为州职,诣领军谢晦,宾主坐处,政如今日,卿将来或复如此也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六年九月丙寅朔上发临安府先诣上天竺寺焚香道遇执黄旗报捷者乃湖北京西宣抚副使岳飞所遣武翼郎李遇先是飞遣统制官王贵郝政董先引兵攻虢州卢氏县下之获粮十五万斛上已登舟召守臣李谟即舟中奏事遂宿北

  • 卷之四百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第二四七总折稿光绪六年十一月一一六○四--一·佚名

    监盘会算淡水县史令任,接收邓令任仓项各款榖石交代总折稿(新竹知县施监盘)钤记 新设台北府淡水县钤记监盘会算淡水县史令任接收邓令任仓项各款榖石交代总折稿(注一)监盘台北府新竹县施锡卫、前署台北

  • 一八三 掌广东道监察御史柯瑾奏请刷印藏书并准扣俸承买折·佚名

    一八三 掌广东道监察御史柯瑾奏请刷印藏书并准扣俸承买折乾隆三十九年九月初三日掌广东道监察御史臣柯瑾谨奏,为恳请刷印藏书,恩准扣俸承买事。窃见各馆修书诸臣,当编纂之时,遇有讹误疑难必资考订之处,率赴藏书之家,借本查

  • 绎史卷一百一·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三卿分晋【魏文侯之贤 聂政刺韩傀 韩灭郑并附】史记晋岀公十七年知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岀公奔齐道死故知伯乃立昭公曽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哀公大父

  • 一九 子京的末路·周作人

    子京的精神病严重起来,他的末路是很悲惨的。书房散伙之后,有一个时候他还住在蓝门里,后来到近地庙里去开馆,自己也就住在那里了。他的正式发呆是开始于留居蓝门的期间,因为在上学的那时期总还没有那种事情,否则就该早已退学

  • 袁磠传·沈约

    袁..字景章,陈郡陽夏人,是太尉袁淑的哥哥的儿子,他父亲袁洵,官至吴郡太守。袁..最开始当豫州主簿,被推荐为秀才,他没有应征。后又补任始兴王刘浚后军行参军,著作佐郎,庐陵王刘绍的南中郎主簿,世祖征虏、抚军主簿,庐江太守,尚书都

  • 信都芳传·李延寿

    信都芳字玉琳,是河间人。年少时懂得算术,又有奇巧构思,每当精心钻研,有时会落入坑坎中。常对人说:“算术历法幽深微妙,机械构造精细隐微,我每一深思,就听不到雷霆声。”他用心就是这个样子。后来被安丰王延明召为宾客。有个江

  • 孟子通卷十·胡炳文

    钦定四库全书孟子通卷十      元 胡炳文 撰朱子集注万章章句下凡九章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

  • 卷四十·王昭禹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详解卷四十宋 王昭禹 撰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干也者以为逺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聚以主反】【兵不可去亦不可玩玩兵

  • 大乘中观释论 第二卷·安慧

    大乘中观释论 第二卷安慧菩萨造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观缘品第一之余◎复次此中或有异意。谓以刹那如是缘性可成于果。虽非相续此无过失。是故颂言非有亦非无  缘义和合

  • 园丁集·泰戈尔

    印度诗集。泰戈尔作。1913年出版。中译本吴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出版。本诗集共收入85首诗。诗集的主要内容是歌颂爱情。诗人热情地讴歌爱情,细腻地刻画了处于特别情绪之中的女主人公的独特心境,表达了她们爱情

  • 政和五礼新仪·郑居中

    二百二十卷。宋郑居中等撰。郑居中,字达夫,河南开封人,登进士第,由中书舍人连擢至翰林学士。官拜太宰,加少师,封燕国公,卒谥文正。本书为其于议礼局官知枢密院时奉敕所撰。有宋徽宗御制序文,并题有“政和新元三月一日

  • 大乘悲分陀利经·佚名

    亦称《大乘大悲分陀利经》、《大悲分陀利经》、《悲分陀利经》等。佛教经典。三秦失译。八卷。主要叙述释迦牟尼前生离诤王本生,发五十一大愿,誓成无上菩提的故事。异译本有:西晋竺法护译《闲居经》一卷(或十卷),已佚;北

  • 右绕佛塔功德经·佚名

    全一卷。唐代实叉难陀(652~710)译。又作绕塔功德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本经系佛应舍利弗之请,以偈宣说右绕佛塔之功德。初叙在家众右绕塔可得夜叉鬼神等之亲近供养、远离八难、具妙色相、生于最尊之姓、仪容端正等功德

  • 三圣圆融观门·澄观

    简称《三圣圆融观》。佛教著述。唐澄观述。一卷。主要论述“华严三圣”(毗卢遮那如来、普贤和文殊)的圆融无碍关系。书分两部分:(1)“相对明表”,谓三圣之中,二圣为因,如来为果,“若悟二因之玄微,则知果海之深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