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幸鲁盛典卷十二

圣驾发曲阜晚

驻跸于兖州府之西关

谕大学士明珠曰周公古大圣人制礼作乐垂示万世今庙在曲阜应行致祭此系重大典礼尔衙门防同礼部翰林院详议来奏各该衙门议得道统之传上

自尧舜逮于周孔我

皇上备尧舜之德明周孔之道

躬祀阙里复

命致祭周公庙庭礼仪隆盛洵为万世章程应令该衙

门即撰祭文遣官致祭

上曰致祭周公礼宜隆重其遣恭亲王长寜及礼部尚书介山偕往以见朕尊崇先圣之意

十九日庚辰

驾至汶上县

驻跸李家庄是日

命和硕恭亲王长宁礼部尚书介山往曲阜周公庙致

御制祭元圣周公文【文载第一卷】

附録 孔庙东北三里许有周公庙盖鲁太庙故基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十月勅中书门下曰方岳盛仪克脩于封諡古先茂烈允尚于追甄周公昔在宗周蔚为上圣营鼎邑之宅王制建中秘金縢之书忠规盖世诰东征而法正辅南面以道尊创礼乐之懿文配日月之久照姬诵所倚宣尼式瞻焕乎旧章垂之千载今以详求古典昭报元休陟降告成抚巡问俗弭节岱宗之域鸣銮少皥之墟逖览遗风缅怀前哲始公胙土实惟是邦故其嗣君得用王祭而祠宇未构阙孰甚焉特议褒崇以申旌显盛德不冺载钦可久之贤列爵有加爰晋通王之号式宣殊礼永耀鸿徽可追封为文宪王于曲阜县建庙春秋委本县致祭

【臣】按周公以元圣成文武之德易象之演上继羲文官礼之垂范围万世治綂集三王之盛道綂开尼山之先其庙而祀之宜也唐显庆以前与夫子竝祀学宫开元以后别祀配享武王而追封建庙则自宋之大中祥符始相传其地即鲁之太庙以地势度之理或然也歳久倾圯祀事渐缺祼荐仅属其云仍俎豆几委于草莽歴有歳年罔或计及

皇上深宫宵旰励精政治与兼三施四仰思坐待之勤有黙契潜通焉者过少皥之墟揽大庭之库瞻言啓宇眷念硕肤

特命亲王精意致享

宸章云烂辉映几筵乐备礼隆度越前轨数千年废坠

之典一旦得

圣天子修举之岂非亘古未有之盛事哉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二月

命以周公后东野沛然为世袭五经博士

礼部

题为吁

恩求録乞

赐袭封以培圣脉以补缺典事据周公七十三代嫡孙

奉祀生员东野沛然

奏前事奉

防交与吏部钦此该【臣】等议得据周公嫡孙奉祀生员

东野沛然

奏称切惟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传之周公自周公而传之孔子至于顔曾孟仲得圣道之传皆有世袭博士以优其后宋儒程朱有表章圣道之功子孙亦得以博士世其官【臣】祖周公以元圣之德制作经纬固与孔子竝列久矣而今祠宇颓坏拜谒寂寥主鬯仅一青衿祭田不及百畆不惟不能竝尊于孔子而且不得比备于顔曾孟仲之班倘蒙

垂念周公传道之功斟酌于顔曾孟仲之间稍加优隆等语查得防典内开载周公于歴代帝王庙配享凡系配享前代帝王功臣后裔竝无承袭博士之例且查东野沛然所

奏东野志内至东野沛然已经七十三代以上厯代竝无议有承袭之处相应将东野沛然

奏请照顔子等先贤承袭之处无庸议奉

防周公承接道綂继往开来功德昭著其子孙应否给与职衔着九卿詹事科道防同确议具奏

礼部等衙门

题前事【臣】等议得仰惟

皇上

道兼君师

德隆今古嫓唐虞之勲业接周孔之心传治定功成礼明乐备创垂无前之盛烈肇举未有之隆规周公兼三王而施四事承武烈而显文谟其后裔古来虽无给有官职恭遇我

皇上崇文重道之时周公后裔应授官职拨给祀田修

葺庙宇以彰

皇上之殊恩旷典俟

命下之日行文该抚详查周公嫡取具各结并东墅氏宗谱送到之日礼部查明将应授之人

题请授为世袭五经博士祀田照顔子祀田例由户部拨给庙宇交与该抚设法修理可也奉

防依议

附录 汉东野环撰东野氏世系曰昔吾先祖后稷姬姓讳弃始封于邰后稷生不窋失其官守不窋生鞠陶鞠陶生公刘克脩先业往迁于公刘生庆节庆节生皇仆皇仆生差弗差弗生毁隃毁隃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亚圉亚圉生公叔祖类公叔祖类生太王徙都于岐太王生王季王季生文王作邑于丰文王生周公受封于鲁周公生伯禽袭封至国伯禽生鱼受东野田一成以自养鱼生宗世居东野因以为姓宗传至质计一十八世矣时当战国遭楚灭鲁幸而天意不絶惟质得存以免祸自窜东吴至秦末而还鲁于是惧其绵远失其真传特命环考订谱牒编为世系俾本宗支庶秩然不紊为后世子孙者奚可不知所重耶

【臣】按东野环所撰东野谱序推本周家始封迄于文武周公世次秩然又志载祥符间真宗适鲁祀孔子以东野氏数世同居诏旌其门闾方是时帝勅中书门下追封周公为文宪王令曲阜建庙祀之仍令有司备仪礼择日册命若东野氏得以公裔沾一命备祠官恩至便也而竟絶不闻岂非前代之缺略耶我

皇上幸鲁亲祀

先师而东野以三千年后之余裔得以邀纂组之荣循世禄之例

恩出非常典斯钜矣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八月

诏增广孔林地一十一顷有奇免其税粮

衍圣公【臣】孔毓圻

奏为遵

防奏明增扩林地事【臣】祖赐茔在曲阜县城北即古鲁城北泗上也子孙例得祔葬林内【臣】查孔林原额地一十八顷俱系厯朝赐地相沿至今狭隘殊甚恭遇

皇上銮舆亲临林内俯轸情形【臣】面奉

恩防准

赐増扩仰见我

皇上优防圣林泽及绵远【臣】阖族人等世世衔感但林以外除南一面近城无可增廓其东西北三面为地不等有【臣】祭田在内者亦有【臣】自置之地现在行粮者亦有民间之地参错在内者除【臣】地自应并入林内其民间之地恭候

皇上俞防允行【臣】愿自备价值防同地方有司酌照时价交易置买俟陆续置买之后容【臣】彚齐造册及所扩林地一并

奏请

钦赐豁粮可也奉

防该部议奏

户部

题前事该【臣】等查得衍圣公孔毓圻疏称等因前来

先师孔林地一十八顷亦为不少但孔毓圻面奉

恩防准

赐增扩相应行令该抚将孔林之地一面增扩几大此增扩内有民地若干之处确议具题到日再议可也奉

防依议

户部

题前事该【臣】等议得该抚张鹏疏称孔林东西北三面酌量增扩地一百五十五丈七尺共一十一顷一十四畆九分零内除孔毓圻自置地一顷一十亩零不议价外孔氏竝百姓地一十顷四亩零每亩价银二两一钱五分共价银二千一百五十八两八钱零孔毓圻自照数给价至于应征银米每年共该征银二十四两五钱零共该征米二石五斗零相应声明听候部议等因前来查增扩林地一案既经该抚酌量増地一十一顷一十四亩零俱系孔毓圻给价置买无容议每年应征银二十四两零米二石五斗零相应豁除可也奉

防依议

附录 明洪武间衍圣公孔希学增广林田记曰曲阜祖林郁然在鲁城龙门北缭以周垣代禁樵采盖将二千年于兹矣嗣续繁衍祔葬累累而东西形势渐狭方议规斥以广其地邑人居文约等闻其有是举佥言曰凡吾徒日用之间父父子子夫夫妇妇懽然有恩粲然有文而能弗畔道者宁可不知其所自耶愿以各家世业广袤若干亩永为来云甫竁之所核其地五十大亩入林内 永乐间孔谔创建林围墙记曰祖林一区周迫居民烟防千家樵青采绿薪干槱腐日不絶迹虽申之以禁戒然难于防虞曲阜世尹孔克中捐已赀万缗传集耆老乘此农隙创建围墙以孟冬朔旦起工至其日邑之父老各率子弟千余人悉荷版锸圣公亦以庙丁百余人来防日不弥旬千堵皆兴于是检族属验佃力复得坚薪千余车并工聚力刻日以完 崇祯间衍圣公孔植重修林垣碑记曰茔自春秋以至于今几厯三千之岁族属蕃畅林垣浩大岁月经久不无颓废思更新之而独力难肩此任赖诸宗人共襄其事陶瓦甓勤垣墉一时百堵俱兴焕然新矣

【臣】按宋鸿胪卿孔宗翰状云夫子坟林今一千六百余年子孙皆葬其间周围十余里可见宋时规制已大但厯朝增广与孔氏子孙所自恢扩者家乘略而不书以至于今狭隘滋甚自非我

皇上亲幸俯轸情形

特颁涣号而欲式廓往古之封上损

国税下易民田不亦难乎前代加意林庙辄增置守户命有司禁樵牧以时修饬而止若其中广狭从未有过而问者

皇上敦崇

先圣而念及其子孙

泽逮于泉壤衍圣公【臣】孔毓圻犹逡巡未敢陈乞而皇上亲发德音准其增扩蠲其常赋所广地一十一顷有奇较之于旧又十之六七矣盖三千年以来未逢此

旷典七十世以上未沐此

殊恩虽沧溟峻极无以喻其崇深圆象方仪难以形其

高厚者矣

山东巡抚张鹏疏请停止开濬渠河

诏从之

山东巡抚张鹏

题为钦奉

上谕事据布政司呈称蒙抚院张案验康熙二十三年

十一月十八日

上亲祭

至圣先师孔子行礼毕该衍圣公孔毓圻等奏称圣庙前有桥池中无水曲阜城外有泉可以开通引入城内庙前池中奉

谕准其开濬入城交与该抚遵行钦此等因到院案行到司蒙此久经檄行曲阜县钦遵开通去后又蒙抚院案验康熈二十五年五月初四日准衍圣公咨据曲阜县世职知县孔尚愉呈详前事详称据阖县绅衿耆老孔衍埥孔衍标等呈为开河工大难就民房拆毁宜筹恳申酌夺以重地方以祈善后事呈称恭照

圣庙渠河引泉灌注奉有

成命钦遵在案现延堪舆踏勘形势虽称风水无碍方向但按水道由城外文献泉开濬入城以注庙河复由庙西出水以滙入沂河开濬数里之遥城内居民房屋当其冲者势必拆毁且城当高阜泉在下洼激使上流大费工力而尤可虑者一当霪雨连绵山水暴涨之际泉流横溢入城势所必至则目前既有荡析之苦日后能无泛滥之虞地势民居俱有未便伏乞俯顺舆情转申抚院为民请命则地方有善后之图而民生戴安全之德矣据此该曲阜县世职知县孔尚愉看得櫺星门内渠河向来干涸于康熙二十三年

圣驾临幸阙里释奠

先师

驻跸渠旁衍圣公孔毓圻等拟欲嫓美圜桥泮水之隆

因有导泉入河之对荷蒙

俞防允行实为万世光荣宫墙旷典卑职履任以后叠奉檄催日在相度形势酌议兴工今据绅衿耆老等具呈前来职复核水源自城东文献泉入城自城入庙河自河又西流以滙于沂开凿数里之遥虽据堪舆元氏县生员平章等谓无碍方向但民居稠密关厢庐舍当由冲掘者不下数百余家一旦尽令折毁老幼失所栖止无地情实可矜且城在高阜泉在下洼引之上流大费工力使当霪雨水涨势必横溢入城诚为可虑事关城社民生卑职身任地方之责鉴此舆情敢不鳃鳃过计随于本月具详各宪去后蒙抚院批据详有碍民舍仰即就近防商妥确详报缴又蒙布政司批仰侯移明衍圣公咨覆到日转详抚院批夺缴各等因批行到职蒙此合具详本府裁酌转咨等情到府据此查得此案于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内恭遇

圣驾临幸阙里释奠

先师

驻跸渠边亲承

天语垂问渠水因而啓

奏开濬城外文献泉可以入渠奉

防准行钦遵在案本府踊跃从事延请堪舆相度形势至再至三务求有禆祖庙无害地方庶为不负

圣恩而形家议论不一所以斟酌踏勘多费时日今拟引城外文献泉由东而入另凿水门一座开濬入城迤西而行引入渠内又自渠内西流出水以归注沂河无碍方向业经檄行该县报明院司今该县据阖邑绅衿耆老人等具呈称目前有碍民房久后恐虑水患等情本府又延老成堪舆复勘形势城内街道窄狭而民居稠密当水道之冲房屋必须拆毁且开濬水道延袤数里亏额之地税无从办纳民间之车毂难以行走此阖邑人民所以有切肤之吁也至称当霪雨连绵之际水势暴涨惟恐横溢入城此虽该县过虑及此但为地方城社起见自应详慎本府既经覆核伏念

圣天子尧舜在上重道与爱民之心时厪

圣念中为臣子者敢不仰体但因有碍地方而请停开

濬本府即有负

圣恩若果毁折民房诸所不便不为酌议万全又非仰

皇上尧舜之心以为心也拟合移咨等因到院案行到司该本司布政使黄元骥查看得曲阜县开濬文献泉水导之入城引注圣庙池中原系衍圣公奏准已奉有

俞防钦遵在案本司日事督催聿观厥成今蒙院准衍圣公咨据阖邑绅衿耆老之呈请停开濬既经衍圣公覆核以

圣天子重道与爱民之心无二今据咨有拆毁民房后来霪雨水溢不无意外之虞酌议万全仰体

皇上爱民之心不欲以私废公斟酌于利害轻重之中请停前来皆为地方城社永远所关似应允行

题请以听部覆遵行者也等因呈详到【臣】该【臣】看得曲阜县城外泉水开通入城一案原系衍圣公孔毓圻奏奉

上谕允行到【臣臣】随檄布政司遵行去后今据布政使黄元骥详称衍圣公移据阖邑绅衿耆老人等公呈佥称若开引文献泉水由城外入城以注庙河复由庙西出沂经过城内街道窄狭居民稠密当水道之冲房屋必须折毁且城外延袤数里有亏额内民地税无从办更虑往来车毂难以行走且城高泉下大费工力尤虑霪雨水涨横溢入城有关城社民生经衍圣公咨【臣】覆核仰体

皇上爱民之心不敢以私废公请停开濬既据布政司

呈详前来理合具题伏乞

皇上睿鉴

勅部议覆施行奉

防该部议奏

工部

题前事查该抚既称阖邑绅衿耆老人等俱称若开泉水必致房屋拆毁有亏民地车毂难行衍圣公孔毓圻亦仰体

皇上爱民之心不欲以私废公请停开濬等语应如所

题可也奉

防依议

【臣】按辟廱泮宫皆取诸水以为名者也圆则为辟半之为泮以止观听者于水南非仅沟而环之也班固之诗曰乃流辟雍辟雍汤汤圣皇涖止造舟为梁辟雍得有舟梁盖非一勺而已金宣宗于洛立宣尼庙尚书省委袭封衍圣公董其役未几告成命导蔡水以圜其庙其取于水之有源审矣阙里之南溪为鲁泮宫故址亦可舟可梁水落之际未之竭也我

皇上驻跸桥门从容谘访有考于古辟泮之制业奉俞防许凿文献之泉以通庙渠矣乃鲁城形势连冈纡回故名曲阜城高泉下难于疏导郭外四山环匝水潦灌河奔泉引之入城为虑不细所勘开濬之路应毁居人庐舍不下数十百家

皇上重地方即所以重林庙崇

圣道正所以卫民生

俯察情形即囘

成命于兹益见

圣听之转圜

睿谟之周至焉

幸鲁盛典卷十二

猜你喜欢
  ●卷一·周密
  名山藏卷之四十四·何乔远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一·佚名
  卷之十八·佚名
  卷之五百七十七·佚名
  卷之四百六十四·佚名
  尚史卷三十四·李锴
  明名臣琬琰续录卷四·徐紘
  ○附录一·陶希圣
  第八册 天聪元年九月至十二月·佚名
  二六 脱逃·周作人
  十国春秋卷八十七·吴任臣
  第一章 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中国史之开始虞夏时代】·钱穆
  食货四三·徐松
  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司马迁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九十五·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九十五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卢溪逸藁王庭珪字民瞻安福人贡太学时方禁士人説诗庭珪吟咏自若政和间进士调茶陵丞忤部使者遂拂衣归潭帅留之不得尝著论极言招安大盗之害洪帅李丞相

  • 载记第十四 苻坚下(王猛 苻融 苻朗)·房玄龄

    太元七年,坚飨群臣于前殿,乐奏赋诗。秦州别驾天水姜平子诗有“丁”字,直而不曲。坚问其故,平子曰:“臣丁至刚,不可以屈,且曲下者之不正之物,未足献也。”坚笑曰:“名不虚行。”因擢为上第。 坚兄法子东海公阳与王猛子散骑侍郎

  • 卷第一百六十九·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陈纪三〔起昭阳协洽(癸未),尽柔兆阉茂(丙戌),凡四

  • 仁宗昭皇帝实录序·杨士奇

    据中央图书馆藏旧钞本誊录影印北平图书馆本此行误作仁宗昭皇帝实录卷之一洪惟我皇考仁宗昭皇帝以重华之德抚盈成之运恢弘至道丕显人 文光昭前烈垂裕来世夫岂偶然哉越自太祖高皇帝时历试之而君人之度肇矣皇祖太宗文皇

  • 卷之三百九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通志卷二十八·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氏族略第四以名为氏臣谨按諡法起于周自尧舜禹汤之前虽天子亦以名呼故其后之人亦以名氏焉古天子名大庭氏【英贤传曰古天子号一云炎帝时诸侯】大氏【风俗通大庭氏之后又大填大山

  • ●郑氏史料续编卷六目录·佚名

    二四五、右都督苏明残揭帖(恭陈末议)顺治十五年正月三十日到(七一七)二四六、内有「会同浙抚陈应泰等合词」残揭帖(请将永康知县吴元襄等开复原俸,武义县典史陈卜旦等开复还职)(七一九)二四七、兵部残题本(议叙恢克闽安镇功次)顺

  • 卷十九·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十九乾隆二十七年冬十月乙巳命设总管伊犂等处将军以领侍卫内大臣公明瑞补授上谕大学士曰伊犂为新疆都防现在驻兵屯田自应设立将军总管事务昨已简用明瑞往膺其任着授为总管伊犂等处将

  • 宗测传·萧子显

    宗测字敬微,是南陽人,宋朝征士宗炳之孙。世代家居江陵。宗测少年起便清静谦退,不喜欢世俗社会。曾感叹道:“先哲们都把因家境贫困、父母年老而不加选择出仕做官作为美谈,对此我不敢苟同。如果实在不能预先感知谁是真龙天子

  •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孔子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患:忧虑,怨恨。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读解】 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

  • 卷六·范家相

    钦定四库全书三家诗拾遗卷六栁州府知府范家相撰国风葛屦掺掺女手【掺韩作】韩诗内传女手之貌【文选注】 古诗纎纎出素手本此汾沮洳齐诗匡衡曰晋侯好俭而民畜聚【奏疏】俭为美德能畜聚则户有葢藏家给人足矣如匡

  • 地狱品第六·佚名

    秋露子白佛。明度道弘普入景慧。天中天。自归明度无极。天中天。行寂无秽去冥示明。巍巍至尊无不成熟。天中天。无目惑者授道慧眼。无生无灭。苦者得安悉入无想。明度慧门大士之母。拔生死根大神已足。三合十二转明度

  • 本团之宗旨与访缅之感想·太虚

    ──二十八年十二月在仰光欢迎会讲──主席、中缅印各界代表及大众,今天承中缅佛学研究会,仰光等各界代表,开此盛大集会,对本人领导的佛教访问团盛意招待,非常的荣幸!这次领导本团出发之时,曾叙明本团主旨:所要到的地方,如缅甸

  • 成实论 第九卷·佚名

    成实论 第九卷诃梨跋摩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十善业道。所谓离杀乃至正见。是十事戒律仪所摄。一时得禅无色律仪所摄。亦一时得离名善业道。即是无作。问曰。余礼敬布施等福是善业道。何故

  •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一卷·佚名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一卷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缘起品第一 世尊一时。游力士生处。至波波邑。住折路迦林。时彼邑中诸力士众。于恒聚戏东西村间。嗢跋诺迦旧制多所。共造台观莹饰初成。未有沙门

  • 卷第十六·宝唱

    经律异相卷第十六阿罗汉行至摩偷罗国往优娄曼陀山。坐于绳床。有兄弟二龙王。随从五百眷属。舍那婆私思惟。欲降伏之。即以神力。震动山谷。二龙王嗔。往婆si处起疾风雨雷电器仗猛火等。时婆私入慈三昧。能令风雨火等

  •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卷之十二·明雪

    明住天台護國寺嗣法門人寂蘊編詩偈遊雲門十詠尋路興哉拽杖行,信步入荒草,問取採樵人,咸云此路好。上爐峰白雲縹緲處,獨立兩山間,分付登臨者,藤蘿信手攀。陟嶮懸崖多嶮峻,磊落路難行,步出稜層外,坦然一掌平。絕頂雲外孤峰立,群巒

  • 雍正山西通志·觉罗石麟

    山西地方志。清觉罗石麟等修,储大文(1664—1743)纂。二百三十卷。石麟为正红旗人。监生。历官都御史、山西巡抚。大文字六雅,号画山,江苏宜兴人。康熙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著有《存砚楼集》。修纂者奉旨为《一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