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节 商 业

古代之市,皆别为一区,而设官加以管理,后世此制渐坏,然其遗意犹存。隋制:司农市统平准署。署有令二人。京市有肆长四十人。州有市令、丞,郡县亦皆有市令。缘边交市监,置监、副各一。畿内者隶司农,自外隶诸州。炀帝改交市监曰互市监,改隶四方馆,而以平准、京市隶太府。京师有东、西两市。东都有东、南、北三市。唐两京诸市署,京师有东、西两市,东都有东、北两市,皆令一、丞二。《旧书·玄宗纪》:开元十三年六月,废都西市,则东都亦尝有三市。平准署,令二人,丞四人。互市监,监、丞各一人。皆属太府。自都督府至县,亦皆有市令。《旧书·职官志》。《新志》云:开元中,京兆、河南府诸县,户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则余县不能皆置。平准署,掌供官市易之事。凡百司不任用之物,则以时出货。其没官物亦如之。“市肆皆建标筑土为候。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有果毅巡迣。平货物为三等之直。”《新书·百官志》文。《旧志》云:“以二物平市。”《注》曰:“秤以格,斗以概。”“以三价均市。”《注》曰:“价有上中下之差。”《通鉴》: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刘为王师范取兖州,将精兵五百,夜自水窦入。比明,军城悉定,市人皆不知。胡《注》曰:“军城,泰宁军衙城也。以此观之,军人与市人异处。营屋之立,自唐然矣。”愚案此亦可见市之别为一区,不与民居相杂也。

《旧书·宣宗纪》:大中六年七月,敕犯臧人平臧,据律以当时物价上旬估。请取所犯之处其月内上旬时估平之。从之。此条似有夺文。然据此,亦可考见其时物价,旬各有估也。《新书·曹王皋传》:《太宗诸子传》。所至常平物估,豪举不得擅其利。《裴垍传》:先是天下赋法有三:曰上供,曰送使,曰留州。建中初,厘定常赋,而物重钱轻。其后轻重相反,民输率一倍其初。而所在以留州、送使之人,舍公估,更实私直以自润。故赋益苛,齐民重困。垍奏禁之,一以公估准物。观此二事,公估似于民有益。然《通鉴》:高宗永徽元年十月己未,监察御史韦思谦劾奏中书令褚遂良抑买中书译语人地。大理少卿张叡册以为准估无罪。思谦奏曰:“估价之设,备国家所须。臣下交易,岂得准估为定?叡册舞文,附下罔上,罪当诛。”是日,左迁遂良为同州刺史,叡册循州刺史。则公估实不免强抑物直,如后世所谓官价者也。

轻重敛散之政,自桑弘羊后,久已无人知之,至唐乃复有赵赞。此实为旷世之高识,且欲行之于艰难之际,其魄力尤不可及。事虽不成,不可不表而出之也。《旧书·食货志》:建中三年九月,户部侍郎赵赞上言曰:“伏以旧制置仓储粟,名曰常平。军兴已来,此事阙废。或因凶荒流散,饿死相食者,不可胜纪。古者平准之法,使万室之邑必有万钟之藏,千室之邑必有千钟之藏,春以奉耕,夏以奉耘,虽有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人者。盖谓能行轻重之法也。自陛下登极已来,许京城两市置常平,官籴盐米,虽经频年少雨,米价腾贵,《新志》作“米不腾贵”,当从之,此价乃误字。此乃即日明验,实要推而广之。当兴军之时,与承平或异。事须兼储布帛,以备时须。臣今商量,请于两都并江陵、成都、扬、汴、苏、洪等州府,各置常平轻重本钱。上至百万贯,下至数十万贯。随其所宜,量定多少,惟置斛斗、段匹、丝麻等。候物贵则下价出卖,物贱则加价收籴。权其轻重,以利疲人。”从之。赞于是条奏诸道要、都会之所,皆置吏阅商人财货,计钱每贯税二十;天下所出竹、木、茶、漆,皆什一税之;以充常平本。时国用稍广,常赋不足,所税亦随时而尽,终不能为常平本。亦见《德宗本纪》。案轻重敛散之说,本兼百物言之,后世商人之资本愈丰,则公家之财力愈相形而见绌,遂至除谷价外一不能问,即谷价之常平亦有名无实矣。赵赞际艰难之会,顾欲扩充之以及于段匹、丝麻,其魄力可谓甚大。《刘晏传》言晏自诸道巡院距京师,重价募疾足,置递相望。四方物价之上下,虽极远,不四五日知。故食货之重轻,尽权在掌握。朝廷获美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其事亦良不易。然晏实计臣,徒能济财政之急,岂若赞之能兼顾人民,有称物平施之意哉?

官与民为卖买者,在谷曰和籴,在物曰和市。《旧书·职官志》:度支郎中、员外郎之职,凡和籴、和市,皆量其贵贱,均天下之货,以利于人,亦俨然有裒多益寡之意。然及其行之,则国用有阙,强市诸民而已。是赋也,非市也。《旧书·裴耀卿传》:开元初,累迁长安令。长安旧有配户和市之法,百姓苦之。耀卿到官,一切令出储蓄之家,《新书》云:一切责豪门坐贾。则所谓储畜之家,乃居其物以待价者,即今所谓屯积,非徒厚藏也。豫给其直,遂无奸僦之弊。公私甚以为便。《新书·元结传》:拜道州刺史。请免百姓所负税及租庸使和市杂物十二万缗。许之。以是为宽恤民力,而所谓和籴、和市者可知矣。然二者虽皆有弊,究可稍省辇运之劳。吴武陵言朔方和籴,先取商人,而后求牒还都受钱。见第十八章第一节。此即宋代入中、入边之法所本,尤省费省事,且除弊之良策也。至于宫市,则直是攘夺,不足论,已见第六章第六节。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故豪商大贾必集于赵赞所谓道要、都会之地。《新书·李勣传》:说翟让曰:“宋、郑商旅之会,御河在中,舟舰相会。往邀取之,可以自资。”让然之。劫公私船取财,由是大振。此道要也。《隋书·令狐熙传》:高祖将祠泰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旧书·李袭志传》:弟袭誉,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江都俗好商贾,不事农桑。袭誉乃引雷陂水,又筑句城塘,溉田八百余顷,百姓获其利。”扬、汴则所谓都会也。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岂令狐熙、李袭誉辈所能变其俗邪?

然贱商之见,斯时初未化除。《新书·太宗纪》:贞观二年十二月,禁五品以上过市。《旧书·路隋传》:调授润州参军。为李锜所困,使知市事。隋翛然坐市中,一不介意。观此二事,可知当时贱商之甚。然利之所在,遂不惜屈身以与之交。刘昉,富商大贾,朝夕盈门。宇文述,富商大贾及陇右诸胡子弟,皆接以恩意,呼之为儿。其子化及,常与屠贩者游,以规其利。张易之,内殿赐宴,引蜀商宋霸子等数人于前博戏。见《旧书·韦安石传》。此皆嬖幸之流,不足责也。颜师古,学人也,贞观七年(633年),拜秘书少监,专典刊正,其官不可谓不清,乃引富商大贾为雠校,何哉?观刘义节为少府监,坐贵入贾人珠,废为民,徙岭南,而知惟贿之求,虽士大夫亦在所不免矣。《旧五代史·张筠传》:海州人,父传古,世为郡之大商。唐乾符末,徙家彭门。时溥擢筠为偏将。《李彦传》:太原人,本以商贾为业。周太祖镇邺,置之左右。此亦犹梁太祖之宠李友让也。刘陟广务华靡,末年起玉堂珠殿,饰以金碧翠羽。岭北行商,或至其国,皆召而示之,夸其壮丽,《旧五代史·僭伪列传》。《新史》云:召之使升宫殿,示以珠玉之富,则为别示之以珠玉,而非夸其宫殿之壮丽矣。语恐未审。可谓分庭抗礼矣。《唐明宗纪》:长兴二年九月,诏天下州县官不得与部内富民于公厅同坐。《周世宗纪》:显德三年三月,“延州留后李彦奏蕃众与部民为乱,寻与兵司都监阎绾掩杀,获其酋帅高闹儿等十人,磔于市。彦本贾人也,贪而好利,蕃、汉之民怨其侵刻,故至于是”。其人且躬绾州符,又岂特公厅一坐哉?

不徒与商贾侪偶也,亦且躬为商贾之行。《旧书·高祖诸子传》:霍王元轨,尝使国令征封。令白请依诸国赋物,贸易取利。元轨曰:“汝为国令,当正吾失,反说吾以利耶?”拒而不纳;善矣。然高季辅訾当时王公勋戚,追求什一,见第十八章第四节。德宗亦禁百官置邸贩鬻;见第七章第一节。《旧书·本纪》:大历十四年七月已卯,诏王公卿士不得与民争利。诸节度观察使于扬州置回易邸并罢之。则滔滔者天下皆是矣。中叶后武人擅土,纲纪更形扫地。陈少游三总大藩,皆天下殷厚处,征求、贸易无虚日,敛积财宝,累巨亿万。赵在礼历十余镇,殖货积财巨万。两京及所到藩镇,皆邸店罗列。其巨擘也。又其甚者,如刘从谏署贾人为衙将,使之乘势虐民,而其毒痛愈广矣。见第九章第三节。李崧、桑维翰,在末世尚为贤者。然崧以其弟屿任仆行贾致祸。见第十七章第三节。维翰,杨光远论其营邸肆于两都,与民争利,此其所以能致金数千铤欤?见第十八章第三节。不徒在本国然也,即出使他国亦然。《旧书·赵璟传》云:使回纥者多私赍缯絮,蕃中市马,回以规利。《归崇敬传》云:使新罗者,至海东多有所求,或携帛而往,贸易货物,规以为利。《旧史·张篯传》:篯既尽获继岌、向延嗣所有,事见第十八章第三节。湖南马希范,与篯有旧,奏请命篯为使。允之。篯又密赍蜀之奇货往售,获十余万缗以归;是其事矣。又不徒大者也,即微利亦无所遗。隋张威在青州,遣家奴于民间鬻芦菔根是矣。又非独男子也,即妇人亦能为之。《新书·诸公主传》:肃宗女和政公主,自兵兴,财用耗,主以贸易取奇赢千万赡军。《新史》后唐庄宗刘后,分遣人为商贾,至于市肆之间,薪刍果茹,皆称中宫所卖。王衍尊其母徐氏为皇太后,后妹淑妃为皇太妃。太后、太妃,皆于通都大邑起邸店以夺民利。而李继韬母杨氏,居积行贩,赀至百万焉。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岂不信哉?又非独私家也。后唐明宗即位赦诏有云:“租庸司先将系省钱物与人回图,宜令尽底收纳,以塞幸门。”《旧史·本纪》:天成元年(926年)。则虽公家,且恃为筹款之策矣。在势者之追求什一如此,商人安得不依附之?而率循正轨之商业,又安得而滋长哉?

通工易事,势不可一日辍也,故虽当海宇分崩之际,商贾仍无时而不通。王师范之举兵,一时欲入十余州,而多诈为商贾,史称诈为商贾及贡献,然必以诈为商贾者为多。《旧五代史·张归弁传》:为齐州指挥使。属青帅王师范叛,遣将诈为贾人,挽车数十乘,匿兵器于其中,将谋窃发。归弁察而擒之,州城以宁。是其一事。即可见商贾之靡国不到。王延羲弒王昶,遣商人间道奉表称藩于晋,而昶先使郑元弼至大梁,晋人恶其致执政书辞不逊,又求用敌国礼,下之于狱。后释之。延羲又因商人奉表自理,乃获封授。其后留从效称藩于周,亦遣衙将蔡仲赟衣商人服,以绢表置革带中,间道北行。可见南北虽隔绝,商贾实无时而不通矣。杨行密破孙儒,入扬州,议出盐、茗畀民,输帛幕府。高勖曰:“创破之余,不可以加。且帑资何患不足?若悉我所有,易四邻所无,不积日,财有余矣。”行密纳之。此可见丧乱后欲求苏息者,莫通商若也。是时田为行密守宣州,亦以能通利商贾,民爱之。行密归马殷弟,谓之曰:“何以报我?”答曰:“愿通二国好,使商贾相资。”行密喜,而殷亦不征商旅,又用高郁策,铸铅铁为钱。商旅出境,无所用之,皆易他货而去。庸能以境内所余,易天下百货,国以富饶,《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通商之效可见矣。《旧五代史·梁太祖纪》:开平二年六月,“岳州为淮贼所据。帝以此郡五岭三湘水陆会合之地,委输商贾,靡不由斯,遂令荆湘湖南北举舟师同力致讨。”梁祖岂恤邻封?亦以商贾委输,于己有利也。接境之邦,贸易自更难隔绝。何福殷以玉枕易茗于淮南,已见第十七章第三节。范延策献封章于后唐明宗,请不禁过淮猪羊,而禁丝绵匹帛,以实中国。《旧五代史·高行珪传》。《旧五代史·汉隐帝纪》:乾祐元年十二月,李璟奉书于帝,云:“先因河府李守贞求援,又闻大国缘淮屯军,当国亦于境上防备。昨闻大朝收军,当国寻已撤备。其商旅请依旧日通行。”朝廷不报。然及周太祖篡立,广顺元年三月,即敕朝廷与唐,本无仇怨,缘淮军镇,各守疆域,商旅往来,无得禁止。《通鉴》。四月,又诏缘淮州县,许淮南人就淮北籴易糇粮。《旧书·本纪》云:时淮南饥故也。周祖亦岂计恤邻?盖实两有所利矣。其中遭间隔者,亦不惮绕道以求通。《新五代史·刘铢传》:汉高祖即位,拜永兴军节度使。徙镇平卢。是时江淮不通,吴越使者常泛海以至中国。而滨海诸州,皆置博易务,与民贸易。民负失期者,务吏擅自摄治,置刑狱,不关州县。而前为吏者利其厚赂,纵之不问,民颇为苦。铢一切禁之。然则吴越之必泛海而来者,盖有所利焉?《通鉴》:梁均王贞明二年七月,上嘉吴越王镠贡献之勤,加镠诸道兵马元帅。朝议多言镠之入贡,利于市易,不宜过以名器假之。翰林学士窦梦征执麻以泣,坐贬蓬莱尉。朝议盖有所见也?《旧史·铢传》云:铢告所部不得与吴越征负,擅行追摄。则狱由吴越自置,追摄仍中原官吏为之,是摄己民而致诸他国在吾国境内所置之狱也。赂使他国官吏为之用如此,其厚可知,而商利之厚,弥可想矣。《通鉴》: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六月,董璋遣兵掠遂、阆镇戍。七月,两川以朝廷遣兵屯遂、阆,复有论奏。自是东北商旅少敢入蜀。似干戈确足以阻贸迁者,然此特一时观望耳,事小定则往来如故矣。《新五代史·安从进传》:南方贡输,道出襄阳者,多擅留之。邀遮商旅,皆黥以充军。《南汉世家》云:刘晟遣巨舰指挥使暨彦赟以兵入海,掠商人金帛。《吴越世家》云:钱氏多掠得岭南商贾宝货。初未闻其足寒商人之胆也。

四境之外,商利亦无不饶。突厥当都蓝时,即遣使请缘边置市贸易。其后启民顺服,贸易自无不通。大业初,炀帝幸榆林,宇文化及与弟智及违禁与突厥交市。帝大怒,囚之数月。还至青门外,欲斩之而后入城。解衣辫发,以公主故,久之乃释,并智及赐其父述为奴。足见违禁交市,其利甚厚。《新书·突厥传》:武德七年(624年),颉利遣使来,愿款北楼关请互市。帝不能拒。毗伽可汗时,又诏朔方西受降城许互市。回纥交市之盛,事已见前。此北方之贸易也。韦艺迁营州都督,大治产业,与北夷贸易,家赀巨万。

韦云起,契丹入营州,诏护突厥兵往讨,入其界,使突厥诈云向柳城郡欲共高丽交易,遂致克捷。则是时诸夷亦互有交易,李正己货市渤海名马,未必不道由契丹也。入五代来,契丹与后唐构兵不息,然明宗天成二年八月,新州奏契丹请置互市,《旧史·本纪》。则兵虽交,贸易初不因之而绝矣。石晋之世,契丹入中国贩易者甚众,故景延广得杀其人而夺其货。《新书·白居易传》: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鸡林行贾雠其国相,率篇易一金,云伪者,相辄能辨之。《新罗传》:龙朔元年(661年),春秋死,子法敏袭王。以其国为鸡林州大都督府,授法敏都督。此说盖近于诬?然时中国与新罗有商贾往来,则不虚矣。此东北方之贸易也。《旧书·李安远传》:武德时使于吐谷浑,与敦和好。于是伏元请与中国互市,安远之功也。《新书》云:边场利之。盖以是为其功?其后吐谷浑为吐蕃所灭,而吐蕃开元时言和,亦请交马于赤岭,互市於甘松岭。宰相裴光庭曰:甘松中国阻,不如许赤岭。乃听以赤岭为界。见《新书·本传》。宪宗时款陇州塞丐互市,诏可。河湟之复,诏言三州七关,创置戍卒,自要务静,如蕃人求市,切不得通。盖因边人求利,虑启衅端,然蕃人求互市之切,则于此可见矣。《旧五代史·王思同传》:明宗用为同州节度使。未几,移镇陇右,长兴元年(930年)入朝。明宗问秦州边事,对曰:“秦州与吐蕃接境,蕃部多违法度。臣设法招怀,缘边置寨四十余所,控其要害。每蕃人互市,饮食之界上,令纳器械。”此自汉人言之则然,其实边人与蕃戎贸易者,多恣剥削以自利,未必无激怒彼处也。此当谋善为管理。因此而拒绝通商,未免因噎废食矣。中叶以后,党项之入居内地者甚多,商贾赍缯货入贸羊马者亦众。藩镇又或强市马而不雠其直,遂至时有叛乱焉。《旧书》本传。又《崔慎由传》:父从,长庆二年(822年),为鄜坊丹延节度使。党项羌以羊马来市者,必先遗帅守。从皆不受,抚谕遣之。群羌不敢为盗。盖官之廉者,不徒无所诛求,且必能善为管理,羌人自不致为变也。此西北边之贸易也。三边贸易,多系游牧部族。其物之最要者为马。《新书·王忠嗣传》:初在朔方,至互市,辄高偿马直。诸蕃争来市。故蕃马寖少,唐军精。高价能使蕃马寖少,此乃侈辞,然中国自可收其用。山南之距回纥远矣,而李皋在襄州,乃市其马以益骑兵,可见其所裨之大。若乃借进贡为名,以求锡赉,杂驽良以求多雠,致使国家空耗财币,此则措置之失,非通商之本意也。参看第十五章第三节。回纥亦以驽马求高价,此则中国直是畏其强,借名赂遗之耳,不可以贸易论。《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定难节度使李彝兴以折德扆亦为节度使,与己并列,耻之,塞路不通周使。上谋于宰相。对曰:“夏州边镇,朝廷向来每加优借。府州褊小,得失不系重轻。且宜抚谕彝兴,庶全大体。”上曰:“德扆数年已来,尽忠戮力,以拒刘氏,奈何一旦弃之?且夏州惟产羊马,贸易百货仰中国。我若绝之,彼何能为?”乃遣供奉官齐藏珍赍诏书责之。彝兴皇恐谢罪。此事可见游牧部族求与中国通商之所以切也。

北狄与中国贸易,所持者羊马耳。西胡则文明程度较高。其自陆路来者,多与北狄相杂,突厥之交市,有明珠一箧,价直八百万,见第十八章第一节。此非突厥所有,乃西胡所有。回纥既亡,时时以玉、马与边州相市。马,回纥物,玉亦西域物也。宋庆礼之复营州也,招辑商胡,为立店肆。而安禄山与史思明皆能六蕃语,同为互市郎。禄山之得志也,潜遣贾胡行诸道,岁输财百万。至大会,禄山踞重床,燎香,陈怪珍,胡人数百侍左右,引见诸贾。其为之用者,亦胡人也。隋齐王暕使库狄仲锜、陈智伟诣陇西,炙诸胡,责其名马,可见胡人之来者本众,初不待裴矩之招。《隋书·高昌传》云:“从武威西北有捷路,度沙碛千余里,四面茫然,无有蹊径。欲往者寻人畜骸骨而去。路中或闻歌哭之声,行人寻之,多致亡失,盖魑魅罔两也。故商客往来,多取伊吾路。”《旧书·侯君集传》云:高昌王曲文泰遏绝西域商贾。太宗征文泰入朝,称疾不至。诏君集讨之。文泰闻王师将起,谓其国人曰:“唐国去此七千里,涉碛阔二千里,地无水草。冬风冻寒,夏风如焚,风之所吹,行人多死,常行百人,不能得至。安能致大军乎?”其往来之艰如此。然《魏征传》云:文泰将入朝,西域诸国咸欲因文泰遣使贡献。太宗令文泰使人往迎之。征谏曰:“中国始平,创痍未复,微有劳役,则不自安。往年文泰入朝,所经州县,犹不能供,况加此辈。若任其商贾来往,边人则获其利,若为宾客,中国即受其弊矣。”可见此时商人仍有往来。玄奘之游西域,实与商人俱行,《旧书·方技传》。其征也。唐世西胡留居中国者甚多。若回纥所从之九姓胡,见第七章第一节。若僖宗所欲籍之蕃旅皆是。见第十章第一节。并有久居中国,成为中国商人者。《五代史补》云:周世宗在民间,尝与邺中大商颉跌氏,忘其名,往江陵贩卖茶货。至江陵,见有卜者王处士,其数如神。世宗因颉跌氏同往问焉。方布卦,忽有一蓍跃出,卓然而立。卜者大惊曰:“吾家筮法,十余世矣。常记曾祖已来遗言:凡卜筮而蓍自跃而出者,其人贵不可言。况又卓立不倒?得非为天下之主乎?”遽起再拜。世宗虽阳为诘责,而私心甚喜,于逆旅中夜置酒,与颉跌氏半酣。戏曰:“王处士以我当为天子,若一旦到此,足下要何官?请言之。”颉跌氏曰:“某三十年作估来,未有不由京洛者。每见税官,坐而获利,一日所入,可以敌商贾数月,私心羡之。若大官为天子,某愿得京洛税院足矣。”世宗笑曰:“何望之卑邪?”及承郭氏之后践阼,颉跌犹在。召见,如初言以与之。此说诞谩不足信,然时有颉跌氏其人则真。颉跌盖跌跌异译,铁勒十五部之一也。居于邺,迁于江陵,三十年与京洛税官为缘,其为中国商人,复何疑乎?北夷以马易中国缯帛,可谓两得其利;西胡徒以宝货来,则以无用易有用而去矣。然时法禁私市,于财政亦小有裨。见第十五章第三节。宋代香药、宝货,为三说所资,南渡后兼以称提关会,自此昉也。

南方海道,来者尤多,以其交通便易也。唐代中国所以管理之者曰市舶使。新、旧《志》及《六典》皆不载。《旧书·玄宗纪》:开元二年十二月,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为安南使使,与波期僧广造奇巧,将以进内,监选使殿中侍御史柳泽上书谏,上嘉纳之。又《代宗纪》:广德元年十二月甲辰,宦官市舶使吕太一逐广南节度使张体,大掠广州。正史中可考见者,惟此二事而已。庆立事亦见《新书·柳泽传》。太一事见两《书·韦伦传》。《文献通考》所载,亦仅此二事。使使,《柳泽传》作市舶使。吕太一事,《通鉴》系是年十一月,张体作张休。波期,当系波斯之误。两《书·卢奂传》,皆附父《怀慎传》后。皆谓其官南海有清节,中使之市舶者亦不敢干其法,似市舶皆由中使司之。然《旧书·卢钧传》言:钧以开成元年(836年)为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南海有蛮舶之利,珍货毕凑,旧帅作法兴利以致富,凡为南海者,靡不捆载而还。钧遣监军领市舶使,而己一不干与;则其使务本由刺史兼之,委任宦官,或转系偶然之事耳。官南海者,贪墨者多。《旧书·卢奂传》:天宝机,为晋陵太守。时南海郡利兼水陆,瑰宝山积。刘巨麟、彭果相替为太守、五府节度,皆坐臧巨万而死。乃特授奂为南海太守。遐方之地,贪吏敛迹,人用安之。以为自开元已来四十年,广府节度清白者有四:谓宋璟、裴伷先、李朝隐及奂。又《李勉传》:大历四年(769年),除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前后西域舶泛海至者,岁才四五,勉性廉洁,舶来都不检阅,故末年至者四十余。在官累年,器用车服无增饰。及代归,至石门,停舟,悉搜家人所贮南货犀象诸物,投之江中。耆老以为可继前朝宋璟、卢奂、李朝隐之徒。《新书·卢奂传》无裴伷先之名,曰:“时谓自开元后治广有清节者,宋璟、李朝隐、奂三人而已。”案伷先,两《书》皆附其从父炎传。《旧书》无事迹,《新书》谓其流北延时无复名检,专居贿,五年至数千万,娶降胡女为妻,妻有黄金骏马牛羊,以财自雄。养客数百人,自北庭属京师多其客。诇候朝廷事,闻知什常七八。盖以为跅驰非廉隅之士,故于《奂传》削其名?然伷先是时之志,盖欲有所为?不得绳以小节。且人固有瑕瑜不相掩,亦有后先易辙者。伷先纵早岁跅驰,亦不害其晚节之能廉。更谓为不廉,而时人以与璟、朝隐、奂并称,自系当时舆论。著其事而斥其不足信可也,径删其名,而谓舆论所称者,只有三人,则谬矣。又《李勉传》谓其在广,末年蕃舶至者四十余。勉既在官累年,则自非其至广明年之事。《新书》乃谓明年至者四千余柁。殿本《考证》:沈德潜云:“夷舶至者四十余,未见不暴征之效,《新书》为允。”何以十倍之数,不足见宽政之效,而必有待于千倍?且当时夷舶至者,岂能至四千余柁乎?此千字恐正是十字之误,不足为子京咎,然以勉居官之末年为明年,则必子京之疏矣。卢奂等四人外,史称其清廉者,尚有王方庆、孔戣、马总、萧仿、李尚隐、冯立、刘崇龟、韦正贯。言其贪墨者,则有遂安公寿、路元叡、路嗣恭、王锷、王茂之、郑权、李象古、徐浩、郎余庆、韩钧、胡证、李琢。然孔戣及刘崇龟,自虽清廉,仍未能禁其家人之不贪取也。遂安公寿,见《旧书·卢祖尚传》。路元叡,两《书》皆见《王方庆传》。李琢见《旧书·懿宗纪》。余各见本传。遂或至于激变。《旧书·波斯传》:乾元元年(758年),波斯与大食同寇广州。《新书》云袭。劫仓库,焚庐舍,《新书》作焚仓库庐舍。浮海而去。彼为通商来,何事如此?疑必有激之使然者矣。《新书·韦皋传》:弟子正贯,擢岭南节度使。南海舶贾始至,大帅必取象犀、明珠、上珍,而雠以下直。正贯既至,无所取,吏咨其清。《卢钧传》:擢岭南节度使。海道商舶始至,异时帅府争先往,贱雠其珍,钧一不取,时称絜廉。先官买而后听其与民交易,官买与私买异直,此盖相沿榷法?官吏遂借以自润。虽伤廉,究尚与私取有异也。《戣传》:旧制海商死者,官籍其赀。满三月无妻子诣府,则没入。戣以海道岁一往复,苟有验者,不为限,悉推与。户绝者赀产入官,中国法亦如是,初非岐视蕃商,然海道岁一往复,则不应三月即没入,盖故立苛例以规利?《传》又

云:蕃舶泊步有下碇税,始至有阅货宴,所饷犀琲,下及仆隶。戣禁绝,无所求索。此则后世之规费矣。《徐申传》:进岭南节度使。外蕃岁以珠、瑇瑁、香、文犀浮海至。申于常贡外未尝剩索,商贾饶盈。可见其贡有常典,五代时闽广进奉,犹以南琛为多,见《旧五代史·本纪》:梁开平元年(907年)、二年(908年)、四年(910年),乾化元年(911年)。足见其为利之厚。故至宋代而市舶遂为要司矣。

西来商舶,前世本集交州,南朝以来,渐徙西北,而广州遂夺交州之席,盖以其去中原近也?《通鉴》:贞元八年六月,岭南节度使奏:“近日海舶珍异,多就安南市易。欲遣判官就安南收市,乞命中使一人与俱。”上欲从之。陆贽上言,以为“远国商贩,惟利是求,缓之斯来,扰之则去。广州素为众舶所凑,今忽改就安南,若非侵刻过深,则必招携失所。曾不内讼,更荡上心。况岭南、安南,莫非王土;中使、外使,悉是王臣。岂必信岭南而绝安南,重中使以轻外使?所奏望寝不行”。观贽之言,而知交州之贸易,远非广州之敌矣。不特此也,《旧书·邓景山传》,言其引田神功以讨刘展,神功至扬州,大掠居人资产。大食、波斯等商旅,死者数千人。《神功传》曰:“商胡波斯被杀者数千人。”《新书》皆略同。是商胡之居扬州者亦甚多也。《新五代史·闽世家》:王审知招来海中蛮夷商贾,海上黄崎,波涛为阻。一岁,风雨,雷电震击,开以为港。闽人以为审知德政所致,号为甘棠港。此盖蒙蕃舶之利者归美之辞?然可见五代时闽海亦有贾胡踪迹矣。凡此皆通商港步日拓而北之证也。《隋书·食货志》云:晋自寓居江左,岭外酋帅因生口、翡翠、明珠、犀象之饶,雄于乡曲者,朝廷多因而署之,以收其利。历宋、齐、梁、陈,皆因而不改。《权武传》:武检校潭州总管,多造金带,以遗岭南酋领,其人答以宝物,武皆纳之,由是致富。朝廷之收其利,盖亦如是?《新书·赵弘智传》:兄弘安曾孙矜,客死柳州,官为敛葬。后十七年,子来章始壮,自襄阳往求其丧,不得。野哭再阅旬。卜人秦为筮曰:“宜遇西人,深目而髯,乃得其实。”明日,有老人过其所。问之,得矜墓。乃归葬弘安墓次。此所谓西人,殆亦贾胡?则深入今粤西境矣。《旧书·懿宗纪》:咸通四年七月朔,制曰:“安南溪洞首领,素推诚节。虽蛮寇窃据城壁,而酋豪各守土疆。如闻溪峒之间,悉藉岭北茶药。宜令诸道,一任商人兴贩,不得禁止往来。”溪洞之于茶药,亦必有以南琛为易者。《王锷传》言:锷日发十余艇,重以犀象、珠贝,称商货而出诸境。《新书》云:与商贾杂出于境。周以岁时,循环不绝。凡八年,京师权门,多富锷之财。则其运输之畅达,更不待论矣。然奇货虽可北行,运输必求便易,此则商港之所以日辟而北也。

猜你喜欢
  卷一百十·列传第四十·奸臣上·脱脱
  第十六回 诣东都马援识主 图西蜀冯异定谋·蔡东藩
  第五十四回 教场校射技擅穿杨 古沼观渔险遭灭顶·蔡东藩
  平定三逆方略卷二十二·佚名
  卷一·陈康祺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九·佚名
  卷之一百五十·佚名
  历代名贤确论卷八·佚名
  青燐屑下卷·应廷吉
  七九 忌日酒·周作人
  读例存疑卷五十一·薛允升
  马怀素传·刘昫
  左良玉传·张廷玉
  王端毅奏议后序·王恕
  192.铁面无私的包拯·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十二·徐世昌

    蒋浩蒋浩,字充之,号华隐,嘉兴人。诸生。有《思无邪斋诗钞》。夜思醉起惜凉月,散发临清风。虚籁息深竹,明河在高桐。夜静转清旷,秋意南飞鸿。美人隔千里,幽梦讬芙蓉。寻粹上人不值溪馆落叶深,亭林人迹少。坐来

  • 跋·毛先舒

    入声之不通于三声也,自古然矣。如“度”之入为“忖度”之“度”,“告”之入为“忠告”之“告”,“厌”之入为“镇厌”之“厌&rd

  • ●卷一百五·徐梦莘

      炎兴下帙五。   起建炎元年六月二日庚申,尽四日壬戌。   纲议国是奏劄曰:臣窃以和战守三者一理也。虽有高城深池弗能守也。则何以战虽有坚甲利兵弗能战也。则何以和以守则固以战则胜然後其和可保不务战守之计惟

  • 卷一忧危竑义前纪第一·刘若愚

    神庙天性至孝,上事圣母,励精勤政。万几之暇,博览载籍。每谕司礼监臣及乾清宫管事牌子,各于坊间寻买新书进览。凡竺典丹经、医卜小说,画像曲本,靡不购及。先臣陈太监矩,凡所进之书,必册册过眼。如《人镜阳秋》、《闺范图说》、

  • 第十八卷 清嘉庆·缪荃孙

    司 道 分巡淮扬河务兵备道 兼理漕务盐法河防 (驻淮安)和腾额 满洲正红旗人,贡生。嘉庆二年任。《绅》仍见至六年。乾隆六十年六月署。嘉庆五年十一月邵家坝决口合扰,复花翎。八年闰二月,病免。曹 恒 嘉庆八年

  • 卷十七·司马贞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索隐卷十七 唐 司马贞 撰 伯夷列传第一【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於後世故曰列传】 诗书虽缺【按孔子系家称古诗三千余篇孔子删三百五篇为诗今亡五篇又书纬称孔子求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秦穆

  • 卷十上 皇后纪第十上·范晔

    ◆安思阎皇后纪安思阎皇后阎姬,河南荥陽人。祖父阎章,永平中为尚书,以二妹为贵人。阎章精晓旧典,长久地得不到位次,理当升迁重要的职务,但显宗明帝认为他是后宫亲属,竟然不用,出任步兵校尉。阎章生阎畅,阎畅生皇后阎姬。阎姬有

  • 王僧虔传·李延寿

    王僧虔,金紫光禄大夫王僧绰的弟弟。父亲王昙首,和兄弟一同把子孙集合在一起,任凭他们游戏欢乐。王僧达跳到地上作小老虎。当时王僧虔连续下棋十二盘,既不坠落,也不重作。王僧绰采蜡烛珠做成凤凰,王僧达夺过来把它打坏,也并不

  • 唐括安礼传·脱脱

    唐括安礼,本名唐括斡鲁古,字子敬。他好学,精通经籍史志,擅长做词为文,知晓为政的根本宗旨。贞元年间,唐括安礼官任临海军节度使,进朝廷后为翰林侍读学士,后改任浚州防御使、彰化军节度使。大定初年,升为益都尹,皇帝召见任命他为

  • 刑法七·徐松

    军制太祖建隆三年七月,诏搜索内外诸军不逞者,悉配隶登州沙门岛。先是,云捷逃卒李兴伪刻侍卫司印,捕得斩之,故有是命。 干德三年十一月,斩雄武军卒百人。先是,诏诸道籍骁勇兵送阙下,太祖亲团结为雄武军,命王继勋主之,仍给缗钱,俾

  • 卷二十二·余萧客

    钦定四库全书古经解钩沈卷二十二长洲余萧客撰春秋公羊传公羊序子夏传公羊髙髙传其子平平传其子地地传其子敢敢传其子夀至汉景时夀乃与弟子胡母子都着以竹帛其后传董仲舒以公羊显于朝戴宏序【读书志三  玉海四十】戴

  • 卷九·胡广

    <经部,诗类,诗传大全钦定四库全书诗传大全卷九     明 胡广等 撰小雅二【大雅説附】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説又各有正变之别【郑氏曰小雅大雅周室居西都之时诗也小雅自鹿鸣至菁莪十六篇大

  • 《诗》地理图·傅斯年

    《诗》之影响《诗三百》在儒家的文献中,虽然有这么大的势力,而在后来文学的影响上。并不见得很多。仿佛《诗经》之体,同《诗经》之文,俱断于春秋之世。后来虽有四言诗,却已不是《诗三百》之四言诗了。所以这样者,一、春秋战

  • 卷第三十四·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三十四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梵行品第十六 【论】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第一释品名目者何

  • 西河集·毛奇龄

    一百九十卷。清毛奇龄撰。毛奇龄,又名甡,字大可、齐于,号西河,浙江萧山人,康熙时举荐鸿博,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后辞归田。通经史、善诗文、工音律。著述颇丰,有《古文尚书冤词》、《四书改错》、《竟山乐

  • 字孪·叶秉敬

    文字学书。明叶秉敬撰。2卷。秉敬字敬君,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此书取字形相似而意义不同者分类训释,与郭忠恕的《佩觿》大旨略同。每字下缀以四言歌诀,是著者自创的体例。其说字以《说文》为依据,辨析甚细。于偏

  • 学射录·李塨

    二卷。清李塨撰。此书卷一为《射法》。首有一段文字述撰作之缘由,大略言射为六艺之一,昔郭子坚任桐乡,曾开雕《射法》一帙,其为序之,而辞义未尽善。某日忽有一叟至,自言学道深山,技击皆精。夜半解衣击剑,因传射法,天

  • 画墁录·张舜民

    笔记。北宋张舜民撰。一卷。舜民字芸叟, 自号浮休居土,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治平进士。屡官襄乐令、监察御史、陕西转运使等。工诗词。此书集笔记、杂论为一编。张舜民文集称《画墁集》,此书为其所作笔记,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