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中国历代,对北方的用兵,大概最注重于蒙古。新疆地方,是不烦兵力而自服的。至于青海、西藏,则除唐代吐蕃盛强之时外,无甚大问题。而蒙、新、海、藏相互之间,其关系亦甚薄弱。自喇嘛教新派——黄教盛行以后,青海、蒙古,都成了该教的区域;而天山南路,因回教盛行,团结力亦较前为强;而此诸地方,近代的形势,遂较前代又有不同。
黄教始祖宗喀巴,以一四一七年,生于西宁。因旧派末流,颇多流弊,乃入雪山修苦行,自立一派,而黄其衣冠以示别。人因称旧派为红教,注689新派为黄教。黄教的僧徒,是禁止娶妻的。所以宗喀巴遗命,其两大弟子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世世以呼毕勒罕,注690主持宗教事务。因西藏人信教之笃,而达赖和班禅的威权,遂超出乎政治势力之上。驯致成为西藏政教之主。一五五九年,蒙古酋长俺答,注691遣其二子宾兔、丙兔,袭据青海。两人亦都信了喇嘛教。一五七九年,俺答遂自迎达赖三世到漠南布教,是为喇嘛教化及蒙古之始,其后蒙人信教日笃,乃自奉宗喀巴第三大弟子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居库伦。而达赖五世,曾通使于清太宗。清太宗亦有报使。至世祖入关,遂迎达赖入京,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而清人借宗教以怀柔蒙、藏的政策,亦于是乎开始。
因喇嘛教的感化,使漠南北游牧民族犷悍之气潜消。向来侵略他人的,至此反受人侵掠,而有待于中国人的保护,这亦是一个新局面。卫拉特,就是元时的斡亦剌,明时的瓦剌。当清初,其众分为四部:曰和硕特,居乌鲁木齐。曰准噶尔,居伊犁。曰杜尔伯特,居额尔齐斯河。曰土尔扈特,居塔尔巴哈台。时红教还行于后藏。后藏的藏巴汗,为其护法。达赖五世的第巴注692桑结,乃招和硕特固始汗入藏,击杀藏巴汗,而奉班禅居札什伦布。是为达赖、班禅,分主前、后藏政教之始。于是和硕特部徙牧青海,遥制西藏政权。桑结又嫌恶他。再招准噶尔噶尔丹入藏。把固始汗的儿子达颜汗袭杀。其时噶尔丹业已逐去土尔扈特,又把杜尔伯特慑服了。至此,遂统一卫拉特四部,其势大张。
一六八八年,噶尔丹攻喀尔喀。三汗部众数十万,同时溃走漠南。清圣祖乃命科尔沁部假以牧地。而亲自出塞大阅,以耀兵威。一六九五年,噶尔丹以兵据克鲁伦河上流。清圣祖亲自出塞,把他打破。一六九七年,又自到宁夏,发兵邀击。这时候,噶尔丹伊犁旧地,已为其兄子策妄阿布坦所据。噶尔丹穷蹙自杀。阿尔泰山以东悉平。三汗遂各还旧治。
然而伊犁之地,还是未能动摇。清朝乃出兵,先平定西藏和青海。先是达赖五世死后,桑结秘不发丧,而嗾使噶尔丹内犯。噶尔丹败后,尽得其状。圣祖下诏切责。会桑结为固始汗曾孙拉藏汗所杀,奏立新六世达赖。圣祖乃封拉藏为翼法恭顺汗,以为藏事可从此平定了。而青海、蒙古,都说拉藏汗所立达赖是假的。别于里塘迎立一达赖。诏使暂居西宁。正在相持之间,而策妄阿布坦又派兵入藏,把拉藏汗袭杀。于是藏事又告紧急。好在西藏人都承认了青海所立的达赖。圣祖乃派皇子允禔和年羹尧,从西宁、四川两道入藏,把准噶尔的兵击退,而送青海所立的达赖入藏。一七二二年,圣祖死,子世宗立,固始汗之孙罗卜藏丹津,煽动青海诸喇嘛叛变,亦给岳钟琪袭破。于是青海、西藏都平,梗(gěng)命的只有一个准噶尔了。
一七二七年,策妄阿布坦死,子噶尔丹策凌继立。清朝想一举而覆其根本。还没有出兵,而噶尔丹策凌先已入犯。清兵出战不利。策凌就进犯喀尔喀。为额驸策凌所败。注693清高宗乃定以阿尔泰山为准、蒙游牧之界。这是一七三七年的事。到一七四五年,噶尔丹策凌死,准噶尔又生内乱。高宗乃因辉特部长阿睦尔撒纳的降,注694用为乡导,发兵把准部荡平。而既平之后,阿睦尔撒纳又叛。亦于一七五七年,给兆惠等打定。
喇嘛教虽然盛行于蒙古和海、藏,而天山南路,则仍自成其为回教的区域。天山南路,在元时本属察合台汗国。后来回教教主之裔和卓木,入居喀什噶尔,因为人民的尊信,南路政教之权,遂渐入其手。而和卓木之后,又分为白山、黑山两宗,轧轹(yàlì)殊甚。注695策妄阿布坦曾废白山宗,代以黑山,而质白山酋长的二子于伊犁,是为大小和卓木。注696清兵定伊犁后,二子归而自立。一七五九年,亦给兆惠、富德等打平。于是从天山南北路以通西域的路全开。葱岭以西之国,如浩罕、哈萨克、布鲁特、乾竺特、博罗尔、巴达克山、布哈尔、阿富汗等,都来通朝贡。清朝对西北的国威,这时候要算极盛了。
其对于西南,则因廓尔喀侵犯西藏,于一七九二年,遣福康安把他打破。廓尔喀人请和。定五年一贡之例。廓尔喀东边的哲孟雄,本来服属于西藏;更东的布丹,则当雍正年间,即已遣使来进贡;也当然成为中国的属国。清朝因为防护西藏起见,乃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令其在体制上和达赖、班禅平等。又颁发金奔巴两个:一个藏在北京雍和宫,一个藏在西藏大昭寺。达赖、班禅和大呼图克图出世有疑义时,就在这瓶中抽签。所以管理西藏的,也渐渐严密了。
以上所述,是清朝对于西、北两方面的武功。至于南方,历代对外的关系,比之西北,似乎不重要些。然至近代,随着世运的进化,而其关系亦渐次重大。原来在南方,和中国紧相邻接的,便是后印度半岛。自唐以前,安南本是中国的领土。其余诸地方,开化的程度很浅。自宋以后,安南既已独立,而半岛的西北部,又日益开化。南方的国际关系,也就渐形复杂了。当明初,西南土司,以平缅、麓川为最大。其南为缅甸。又其南为洞吾。又其南为古剌。其在普洱之南的,则为车里。车里之南为老挝。老挝之南为八百。这时候,中国的领土,实尚包括伊洛瓦底江流域,和萨尔温、湄公两江上游。平缅、麓川,在元代本为两宣慰司。明太祖初命平缅酋长思氏,兼辖麓川。后来又分裂其地,设立若干土司。思氏想恢复旧地,屡次造反。自一四四一后十年间,明朝尝三次发兵征讨,卒不能克,仅立陇川宣抚司而归。思氏在当时,本有统一后印度半岛西部的资格。自为明所破坏,亦终至灭亡。于是缅甸日强。一五八三年,因寇边,为明将刘(tīng)所击破,然明亦仅定陇川。自此中国对西南,实力所至,西不过腾冲,南不过普洱附近,就渐成为今日的境界了。
缅甸酋长,本姓莽氏。一七五四年,为锡箔江夷族所杀,木梳土司雍籍牙,入据其地。取阿瓦、平古剌。至其子孟驳,又并阿剌干,灭暹罗,国势颇盛。一七六五年,遂寇云南边境。高宗两次发兵,都不能克,仅因其请和,许之而还。暹罗是当明太祖时,受封于中国的。既为缅甸所灭,其故相郑昭——本是中国潮州人——起兵恢复。以一七七八年即王位。旋为前王余党所弑。养子华,注697定乱自立。以一七八六年,受封于中国。缅人怕中国和暹罗夹攻他,才遣使朝贡请封。安南黎氏,自离中国独立后,至一五二七年,而为其臣莫氏所篡。至一六七四年,乃得完全恢复。注698当复国之时,实赖其臣阮氏之力。而郑氏以外戚执政。阮氏和他不协,南据顺化,形同独立。至清高宗时,又为西贡的豪族阮氏所破。注699并入东京,灭郑氏,留将贡整守之,贡整想扶黎拒阮,又为阮氏所破。时为一七八六年。清高宗出兵以讨新阮,初破其兵,复立黎氏末主。后复为阮氏所袭败,亦因其请和,封之而还。清朝对于安南、缅甸的用兵,实在都不得利。但是中国国力优厚,他们怕中国再举,所以虽得胜利,仍然请和,在表面上,总算维持着上国的位置。
至清朝对于川、滇、黔、桂诸省的用兵,虽然事在疆域之内,然和西南诸省的开拓,实在大有关系,亦值得一述。原来西南诸省,都系苗、傜(yáo)、倮㑩诸族所据。虽然,自秦、汉以降,久列于版图,而散居其地的种落,终未能完全同化。元时,其酋长来降的,都授以土司之职,承袭必得朝命。有犯顺、虐民,或自相攻击的,则废其酋长,代以中国所派遣的官吏,是之谓改流。虽然逐渐改流的很多,毕竟不能不烦兵力。湖南省中,湘江流域,开辟最早。澧、沅、资三水流域,则是自汉以降,列朝逐渐开拓的,至清朝康雍时代,辟永顺和乾州、凤凰、永绥、松桃等府厅,而大功告成。贵州一省,因其四面闭塞,开辟独晚。直至一四一三年,注700始列于布政司。而水西安氏、水东宋氏,分辖贵阳附近诸土司;和播州的杨氏,仍均极有势力。注701明神宗时,播州酋杨应龙叛。至熹宗时,调川、滇、湖南三省之兵,然后把他打平。其时水东宋氏已衰,而水西安氏独盛。到毅宗初年,才告平定。于是贵州省内,惟东南仍有一大苗疆,以古州为中心。注702而云南东北境,有乌蒙、乌撒、东川、镇雄四土府。注703西南部普洱诸夷,亦和江外土司,勾结为患。清世宗以鄂尔泰总督云贵,到底把云南诸土司改流。鄂尔泰又委任张广泗,把贵州的苗疆打定。此等用兵,虽一时不免劳费,然在西南诸省的统治和开发上,总可算有莫大利益。惟四川西北境的大小金川,高宗用兵五年,糜饷七千万,然后把他打下,注704那就未免劳费太甚。亦可见清高宗的举措,都有些好大喜功,而实际则不免贻累于民了。
【注释】
注689 喇嘛教自印度来,其衣本尚红色。
注690 译言再生。
注691 参看第三编第四十一章。
注692 西藏治政务之官。
注693 本隶札萨克图汗。清朝嘉其功,因使独立为一部,是为三音诺颜汗。喀尔喀自此始有四部。
注694 辉特为土尔扈特属部。
注695 和卓木长子加利宴之后为白山宗,次子伊撒克之后为黑山宗。
注696 大和卓木名布罗尼特,小和卓木名霍集占。
注697 PnayaCnakri,译名亦作丕耶却克里。其上中国的表文,自称郑华,系袭前王之姓。
注698 莫氏篡黎氏时,明朝要出兵讨伐。莫氏惧,请为内臣。乃削去国王的封号,立都统使司,以莫氏为使。其时黎氏后裔,据西京。至一五九二年,入东京,并莫氏,明以其为内臣,又来讨,且立莫氏于高平。其结果,黎氏亦照莫氏之例,受明都统使之职,明乃听其并立。至一六七四年,黎氏乘三藩之乱,中国无暇南顾,乃把莫氏灭掉。
注699 是为新阮。顺化的阮氏称旧阮。
注700 明成祖永乐十一年。
注701 播州,现在贵州的遵义县。
注702 古州,现在贵州的榕江县。
注703 乌蒙,现在云南的昭通县。乌撒,现在贵州的威宁县。东川、镇雄,都是现在云南的县。
注704 大金川为今四川理番县的绥靖屯,小金川为四川懋(mào)功县,其地势甚险,而又多设碉堡,所以攻之甚难。
猜你喜欢 卷第二百三十 唐紀四十六·司马光 卷五百十八 元符二年(己卯,1999)·李焘 ●卷中·刘敏中 卷十八·张廷玉 宋季三朝政要卷一·佚名 卷之二百三十七·佚名 卷之六十一·佚名 六六六 谕着梁国治同办《日下旧闻考》·佚名 六四八 军机大臣奏查明七至九月所进书籍错误次数请将总裁等交部察议片·佚名 历代名贤确论卷九十四·佚名 陆诜传·脱脱 卷十六疆里·冯煦 咸丰十一年正月初四日·曾国藩 陈仲箎·周诒春 六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