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清朝的盛衰,当以乾隆时为关键。从世祖入关,到三藩平定,这四十年,算是清朝开创之期。自此至雍正之末,五十余年,为乾隆一朝,表面上看似极盛,实则衰机潜伏于其中。至其末年,内乱一起,就步步入于否运了。

清朝的初起,和辽金元情形,又微有不同。辽、金、元初起时,都不甚了解中国的情形。清朝则未入关时,已颇能译汉书、用汉人了。当太祖之时,憎恶汉人颇甚,当时俘获汉人,都发给满人为奴。尤其是读书人,得者辄杀。到太宗时,才知道欲成大业,单靠满洲人,是不行的。所俘汉人,都编为民户,令其与旗人分居,且另选汉官治理。对于读书人,则加以考试。录取的或减免差徭,赏给布帛。于明朝的降臣、降将,尤其重视。清朝当日的创业,和一班投效的汉人,如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等,确是很有关系的。

但是其了解中国深者,其猾夏亦甚。所以清朝的对待汉人,又非辽、金、元之比。即如剃发一事,历代北族,没有敢强行之于全中国的。注657清朝则以此为摧挫中国民族性的一种手段,厉行得非常利害。入关之后,籍没明朝公、侯、伯、驸马、皇亲的田。又圈占民地,以给旗人。也是很大的虐政。而用兵之际,杀戮尤甚。读从前人所著的《嘉定屠城》、《扬州十日》等记,就可以见其一斑了。

北族的政治,演进不如中国之深。所以其天泽之分,也不如中国之严,继嗣之际,往往引起争乱。清朝也未能免此。当太祖死时,其次子代善,五子莽古尔泰和太祖弟舒尔哈齐之子阿敏,还是和太宗同受朝拜,并称为四贝勒的。后来莽古尔泰和阿敏,次第给太宗除去了;代善是个武夫,不能和太宗争权;所以在关外之时,幸未至于分裂。太宗死后,世祖年幼。阿敏的儿子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同摄政。后来实权都入于多尔衮之手。当时一切章奏,都径由多尔衮批答;御宝亦收归其第。一时声势,是很为赫奕的。幸而多尔衮不久就死了,所以没酿成篡弑之局。世祖亲政后,大体还算清明。颇能厘定治法,处理目前的问题。当时中国的遗黎,经死亡创痛之余,实在更无反抗的实力;而又得一班降臣,为虎作伥,就渐渐的给他都压下去了。世祖在位不久。圣祖初立,亦年仅八岁。辅弼大臣鳌拜,颇为专权。然不久,亦就给圣祖除去。圣祖的聪明和勤于政治,在历代君主中,也颇算难得的;而在位又很长久。内政外交,经其一番整顿,就颇呈新气象了。

中国的国民,自助的力量,本来是很大的。只要国内承平,没甚事去扰累他,那就虽承丧乱之余,不过三四十年,总可复臻于富庶。清朝康熙年间,又算是这时候了。而清初的政治,也确较明中叶以后为清明。当其入关之时,即罢免明末的三饷。又厘定《赋役全书》,征收都以明万历以前为标准。圣祖时,曾叠次减免天下的钱粮。后来又定“滋生人丁,不再加赋”之例,把丁赋的数目限定了。注658这在农民,却颇可减轻负担。而当时的用度也比较的节俭。所以圣祖末年,库中余蓄之数,已及六千万。世宗时,屡次用兵,到高宗初年,仍有二千四百万。自此继长增高,至一七八二年,就达到七千八百万的巨数了。以国富论,除汉、隋、唐盛时,却也少可比拟的。

圣祖晚年,诸子争立。太子允礽(réng),两次被废。后来就没有建储。注659世宗即位之后,注660和他争立的兄弟,都次第获罪。因此撤去诸王的护兵。注661并禁止诸王和内外官吏交通。满洲内部特殊的势力,可以说至此而消灭。但清朝的政治,却亦得世宗整饬之益。圣祖虽然勤政,其晚年亦颇流于宽弛。各省的仓库,多不甚盘查;钱粮欠缴的,也不甚追究。世宗则一反其所为。而且把关税、盐课,彻底加以整顿。征收钱粮时的火耗,亦都提取归公。注662如此,财政上就更觉宽裕。而康雍对外的兵事,也总算徼天之幸,成功时多。清朝至此,就臻于全盛。

世宗死后,高宗继之。高宗在表面上,是专摹效圣祖的,但他没有圣祖的勤恳,又没有世宗的明察;而且他的天性,是奢侈的,正合着从前人一句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在位时六次南巡,供帐之费无算。对外用兵,所费亦属不赀。凡事专文饰表面,虚伪和奢侈之风养成了。而中年后,更任用和珅,其贪黩为古今所无。内外官吏,都不得不用贿赂去承奉他。于是上官贪取于下属,下属诛求于小民,至其末年,内乱就一发而不可遏了。

“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清朝历代的君主,对于种族的成见,是很深的。他们对于汉人,则提倡尚文。一面表章程、朱,提倡理学,利用君臣的名分,以箝(qián)束臣下。一面开博学鸿词科,屡次编纂巨籍,以牢笼海内士大夫。但一面又大兴文字之狱,以摧挫士气。乾隆时,开四库馆,征求天下的藏书,写成六部,除北京和奉天、热河的行宫外,还分置于江、浙两省。注663看似旷古未有的盛举,然又大搜其所谓禁书,从事焚毁。据当时礼部的奏报,被焚的计有五百三十八种,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二卷之多。清帝室对于士子,是严禁其结社讲学,以防其联合的。即其对于大臣,亦动辄严词诘责,不留余地。还要时用不测的恩威,使他们畏惧。使臣以礼之风,是丝毫没有的。如此,他们所倚为腹心的,自然是旗人了。确实,他们期望旗人之心,是很厚的。旗人应试,必须先试弓马。旗兵是世袭的。一人领饷,则全家坐食。其驻防各省的,亦都和汉人分居,以防其日久同化,失其尚武的风气。而又把东三省和蒙古,都封锁起来,不准汉人移殖。注664他们的意思,以为这是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了。然而旗人们既失其尚武之风,而又不能勤事生产,亦和前代的女真、蒙古人相同。而至其末造,汉人却又没有慷慨奋发,帮他的忙的,于是清朝就成为萎靡不振的状态,以迄于亡。注665这是他们在前半期造成的因,至后半期而收其果。

【注释】

注657 据日本稻叶君山所撰《清朝全史》:金太宗天会七年,曾下削发令,然施行之范围,惟限于官吏。元时,华人剃发的甚多。然元朝实未尝颁此禁令,见《东方杂志》三十一卷等三号《中国辫发史》。

注658 参看第二十二章。

注659 当时觊觎储位的,以圣祖庶长子允禔(zhī)和第八子允禩(sì)为最甚。允礽初以狂易被废。后发觉允禔命蒙古喇嘛厌魅之状,乃囚允禔而复立允礽。然允礽复立之后,狂易如故,未几,又被废。此事在一七〇八年。圣祖自此以后,就不提建储问题。群臣奏请的多获罪。至世宗时,乃创储位密建之法。皇帝将拟立的儿子,亲自写了名字,密封了,藏在乾清宫最高处正大光明殿匾额之后,到皇帝死后,再行启视。就成为清朝的家法

注660 世宗之所以得立,据他自己说,是他的母舅隆科多面受圣祖遗命的。但当时谣传:圣祖弥留时,召隆科多入内,亲写“皇十四子”四字于其掌内。给世宗撞见了,硬把“十”字拭去的。这话固无据,况雍正和皇十四子允(tí)乃同母兄弟,圣祖断无舍兄立弟之理。

注661 清初八旗,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别。上三旗即正黄、镶黄、正白,为禁军,亦称内府三旗,下五旗为诸王护卫。所以他们都是有兵权的。世宗才借口允禩擅杀军士,把他撤掉。

注662 所谓耗,是官吏征收赋税时,借口转运、存储,都有耗损,额外多取,以为弥补之地的。当钱粮征收本色时,即有耗米等名目。明中叶以后,改而征银,则借口碎银熔成大锭,然后起解,不免有所耗损,所以多取,谓之火耗。

注663 北京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文溯阁、热河文津阁,谓之内廷四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谓之江浙三阁。太平军兴,文汇、文宗都被毁,文澜亦有散亡。庚申之役,文源被焚。文溯现亦流落沈阳。现在幸全的,只有文渊、文津两部而已。

注664 东三省在清朝,只有少数民地,其余都是官地和旗地。汉人出关耕垦,是有禁的。蒙古亦有每丁私有之地,和各旗公共之地,都不准汉人前往垦殖。其因汉人业已移殖,而设厅管理,都是嘉道以后的事。至于要想移民开拓,则更是光绪末年的事了。

注665 参看第二十四章。

猜你喜欢
  蕭子顯晉史草·汤球
  國朝獻徵錄卷之六十八·焦竑
  三国志平话卷中·佚名
  尚史卷五十六·李锴
  卷四十五·朱轼
  中州人物考卷六·孙奇逢
  吕罗汉传·魏收
  赵思绾传·欧阳修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佚名
  卷七·徐天麟
  政学录卷三·郑端
  纲鉴易知录卷四九·吴楚材
  张啸林·佚名
  三十五年·佚名
  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施乘之·唐圭璋

      清平乐   元夕   风消云缕。一碧无今古。欲坏上元天不许。晴了晚来些雨。   莫言冷落山家。山翁本厌繁华。试问莲灯千炬,何如月上梅花。

  • 附录·许南英

    窥园先生自定年谱窥园先生自传·窥园先生自定年谱Ⅰ年历Ⅱ岁数Ⅲ记事Ⅳ离台以前台湾大事Ⅰ清咸丰五年乙卯(一八五五)Ⅱ一岁Ⅲ十月初五日子时,先生生于台湾府城西定坊武馆街。Ⅳ林房、王狮谋反。美舰于台湾近海发

  • 卷五·吕本中

    钦定四库全书 东莱诗集卷五     宋 吕本中 撰初去白沙再望路中江南诸山慨然有怀 青山如美人浓淡各有态挽之不肯来乃似孤竹隘念无千里风限此一衣带夏木与藩屏不畏炎日晒三年白沙游藉尔寛眼界脱身尘垢中一笑终

  • 卷四十九·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四十九明 高棅 编七言絶句四接武【上之一】刘长卿昭阳曲昨夜承恩宿未央罗衣犹带御炉香芙蓉帐小云屏暗杨栁风多水殿凉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逺青山万里一

  • 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司马迁

    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馀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

  • 契丹國志卷之十五·叶隆礼

      外戚傳   述律魯速   述律魯速,太祖皇后兄也,蕃部人[一],世為酋長。少壯武有膽略,部人憚之。從太祖平奚有功,授統軍使。盧文進自新州來奔,太祖歲入燕塞,魯速以兵從。又從圍周德威於幽州,機巧善智,城幾克,會救至,退師。改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庐江王刘祎传·沈约

    庐江王刘祎字休秀,是宋文帝的第八个儿子。元嘉二十二年(445),刘祎十岁,被封为东海王,享受二千户的租税待遇。元嘉二十六年(449)他被用为侍中,冠军将军。兼管石头戍的事务。后升官冠军将军,南彭城下邳二郡太守,散骑常侍,管石头

  • 卷一百七十九·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七十九明 杨士奇等 撰去邪宋哲宗时刘安世论王子韶差除不当疏曰臣伏闻朝廷以王子韶为太常少卿采之佥言咸谓未允辄据公议上逹天听按子韶姿性

  • 论语精义卷六上·朱熹

    <经部,四书类,论孟精义__论语精义> 钦定四库全书 论语精义卷六上 宋 朱子 撰 先进第十一 子曰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後进於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明道曰先进犹言前辈也後进犹言後辈也先进之於礼乐有其诚意而质者

  • 卷八·孙复

    <经部,春秋类,春秋尊王发微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尊王发微卷八宋 孙复 撰成公名黑肱宣公子定王十七年即位成諡也安民立政曰成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无氷周之二月夏之十二月无氷冬温也书曰僭常若无氷常

  • 卷六十七·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六十七   宋 王与之 撰大行人中大夫二人唐氏曰伯夷降典折民惟刑司仪行人之官必属司寇此古者礼刑相表里之意【○陈及之曰大小行人司仪掌客宜属春官而乃属秋官者以六服诸侯之朝贡王之所以抚

  • 追悼熊秉三张仲仁两先生·太虚

    熊、张两先生之道德文章,政治慈善,已皆为世人之所共知,兹不赘述,而比因国势危迫,熊先生方以忧伤暴卒闻;而张先生又突来被辱殉节之噩耗,张先生之乾坤正气,尤使全国人心震悼为中外之崇正义公理者所同钦仰,亦实中华民国可歌可泣之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义脉·太虚

       一 释经题目   二 解经义脉    甲 序分    乙 正宗分     1 赞请印允     2 示教解释      (一) 就菩萨所度众生明      (二) 从度生所求佛果明      (三) 从佛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卷 (哀叹品卷上)释地动 出空不空空等十五法门 合正法宝城譬 释伊字释槃 释若离若不离无常想义 释五十七烦恼义哀叹品第三案。慧朗述僧宗曰。从前品末放口光催供。讫珠譬。犹是请门明常

  •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佚名

    一尊者弥多求曰:&ldquo;世尊!我向尊师问 尊师以彼请语我 尊师吠陀之达人 我思自己修习者 世间所有多种苦 果由何处兴起者&rdquo;(一〇四九)&ldquo;世尊我向尊师问,尊师以彼请语我&rdquo;[之句中],&ldquo;问&rdquo;者,(一)为

  • 穷通宝鉴·佚名

    《穷通宝鉴)》为中国的“命学四书”之一,与《三命通会》《滴天髓》《子平真诠》齐名。据说是江湖人士压箱底的秘本,而数百年间由于江湖人士传抄错误甚多,该书由清代的余春台将江湖旧籍《栏江网》加以整理、归纳而成,在民

  • 四阿鋡暮抄解·佚名

    婆素跋陀阿罗汉造,苻秦鸠摩罗佛提等译,二卷。说功德法依法恶法之三法者。与三法度论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