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现在我们再说,汉、唐诸代,建下了平等社会和统一政治的大规模,那时候的社会政治,比较先秦是很有进步了。政治清明,社会公道,国家富强,人生康乐。在这种环境下,一般人又将想些什么呢?出世的宗教追求,打不进他们的心坎。这时候,中国人对人生最高理想,便把来放在如何发展各自的个性这一问题上。中国社会自始便懂得顾全大体,最注意大群生活。但顾全大体,侧重大群生活,并不一定要牺牲个人的。而所谓个人幸福,在中国人心中,主要是在各个人个性的发展上。上面说过,中国文化,自始就在一个大范围之下平铺着,待这一个大范围安排妥帖了,便想进一步,在此大范围之内,来要求各个人的个性之如何而可以尽量发展,中国人并不嗜好武力,也不贪求财富。因中国人也懂得,武力与财富,尽是外皮的,并不即是人生的真内容真幸福。因此中国的政治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便再进一步来期求各人内在个性的发展。个性发展的真实表现,一般说来,最主要的是在文学和艺术。其实文学亦即是艺术之一端。那时天下太平了,人的精神便用到生活享受和生活体味上。这就是文学和艺术的任务了。

两汉时代,中国经过了四百年长治久安的时期,那时已渐渐开始讲究到文学和艺术。但后来国运中衰,遇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混乱,局面未能安定,于是把当时人要走的路,临时又中断了。一到唐朝,社会又渐渐安定,于是文学艺术再度发展。所以说,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在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的时期,莫过于汉、唐。而文学艺术的普遍发达,则在唐代开国以后。这是中国文化史演进三大历程,值得我们郑重提出,来加以证明与阐述。

唐以前的文学,大体说,可分两大类,一类可说是贵族的,另一类则可说是宗教的。艺术也是一样,那时也只有贵族艺术和宗教艺术之两大类。姑举实例言之,如图画在唐以前,大概多使用在王宫或庙宇。建筑亦然,大建筑也只是王宫或庙宇了。这都只可算是贵族的和宗教的。又如汉代文学,像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之类,那便是我所谓贵族文学之好例。而像屈原《九歌》之类,则是宗教文学之好例。到唐代开国以后,中国的文学艺术,才逐渐由贵族的宗教的普遍解放,而转化为日常平民的。我们以整个中国文学史来说,唐兴以来才是平民文学的时代。以整个中国艺术史来说,唐初才有平民艺术之生长。我觉得唐代文学艺术境界,像杜工部的诗,韩昌黎的散文,颜真卿的字,吴道子的画,这都是和先秦、孔、孟诸子的学术思想一样,同是达到了一种超前绝后至高无上的境界。若说秦、汉以下,中国不再出孔、孟、老、庄,便认为是中国历史不进步,则试问如杜、韩、颜、吴,他们的诗文字画,以前何曾有过?这不该说中国历史仍在进步吗?当知中国文化之特别伟大处,并不在推翻了旧的,再来一套新的。而是在一番新的之后,又增添出另一番新的。以前的新的,不仅不须推翻,而且也不能推翻。而以后仍可有另一番新的兴起。而以后的另一番新的,仍然有价值,仍然是不可能推翻的,那才见中国文化之真实伟大处。

现在要问,为什么中国的文学艺术,要到唐以后才普遍发展呢?这因汉、唐时代,政治社会虽都有很显著的成就,但是在那时,还是有变相的贵族之存在,须到宋以后,连变相的贵族也根本没有了。说到大门第,宋代只有韩、吕两大姓,但也不好说他们是贵族。其他著名人物,都是道地的从平民社会出身。宋、明两代,中国社会上,始终不再有贵族,不再有特殊阶级。只有元、清两代的部族政权,我们不妨说那时的蒙古人和满洲人,是中国社会里的特殊阶级。但这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向前演进所希望到达应该到达的。换言之,那是一种外力压迫而强之使然的。

若论社会经济,宋以后,却一天天地继续发展。唐朝还用布帛做货币,宋代则已经用钞票。可见唐以前社会经济,还不很活泼,宋以后就更见活泼了。但这里有一更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在唐以前,中国社会还不免有贫富悬殊,而宋以后的社会经济,却反而更趋向于平等了。经济更活泼,而财富更平等,这不是一件极可注意研讨的事吗?这里便可见中国文化演进之大趋向及其大意义所在。可惜我们此刻,对此问题,不能细论。姑从浅处说,中国社会本来从事农业的家庭多,但他们对于子弟,总希望能读书,求仕进。无论哪一个家庭,如果只有一个儿子,那么他自然要操作生产,没话说。但如果有两个儿子,便可想办法,哥哥多做些事,让弟弟空些时间来读书。如果有三个儿子,他们更可设法让小弟弟空出整个时间来读书。因为读书接受了高等教育,便可参加政府考试,希望进入政府做大官,于是扬名声,显父母,光大门楣,这也是中国人喜欢多生儿子的一原因。只要家庭里有受教育的读书人,就有出身做大官的希望。但是做大官人的家庭,往往三四代后,便中落。这因做了大官,获得高俸厚禄,就可以不虑衣食,子弟们都可读书,不必再从事生产劳作,像是很理想。但中国的考试制度,是永远开放,永远允许着尽量竞争意味的。于是那家庭,经历几代后,如果考试不如人,不能进取,也就无路可退,只有重转入贫落的行伍中。所以宋以后的社会,许多达官贵显,不过三四代,家境便中落了。这一现象,永远地存在,直到晚清。如曾国藩家书中,还是常常劝子弟一面读书,一面仍要不忘耕作。因为惟有如此,才是可进可退的良策。于是宋以后的中国人,才始终维持着一种务农为主的经济,常使社会平等,不再有阶级悬殊。而读书人,则愈推愈广,数量也愈增愈多,学术风气也益形发展。试问那样的一个社会,不在武力上财富上无限向前,而只在教育上文学艺术上不断进步,是不是可说为一种比较更合人性更近理想的一个社会呢?

此外还有一情形,这就是宋以后,宗教信仰渐次淡薄了,那又是什么原因呢?第一,宋以后的中国,已真有了平民教育。而魏、晋、南北朝时代,则教育限于门第,未能普遍到民间。因此当时只有达官贵人的子弟,才受到教育,普通百姓人家,如要读书,往往去到寺院或庙宇里。待他们走进寺院庙宇,自然易于接受宗教信仰。宋以后,教育普及,书院极普遍,读书再不必跑进寺院庙宇,因此宗教的魔力也就自然减少了。第二,中国的艺术文学,在其本质上,就可以替代宗教功用。这一层说来极微妙,很难说,但仍不妨姑且浅略地说。上面说过,宋以后的文学艺术,都已平民化了,每一个平民家庭的厅堂墙壁上,总会挂有几幅字画,上面写着几句诗,或画上几根竹子,几只小鸟之类,幽雅淡泊。当你去沉默欣赏的时候,你心中自然会感觉到轻松愉快。这时候,一切富贵功名,都像化为乌有,也就没有所谓人生苦痛和不得意。甚至家庭日常使用的一只茶杯或一把茶壶,一边总有几笔画,另一边总有几句诗。甚至你晚上卧床的枕头上,也往往会绣有诗画。令人日常接触到的,尽是艺术,尽是文学,而尽已平民化了。单纯、淡泊、和平、安静,让你沉默体味,教你怡然自得。再说到房屋建筑,只要经济上稍稍过得去的家庭,他们在院子里,往往留有一块空地,栽几根竹子,凿一个小池,池里栽几株荷花,或者养几条金鱼。这种设置,看来极平常,但使你身处其间,可以自遣自适。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的,如我上面所说,日常家庭生活之文学艺术化,在宋以后,已不是贵族生活才如此,而是一般的平民生活,大体都能向此上进。这不能不说是宋以后,中国社会宗教要求冲淡之另一个原因。

在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下,道德观念,一向很看重。它要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番大责任,它要讲忠孝、仁义、廉耻、节操一番大道理。这好像一条条的道德绳子,把每个人缚得紧紧,转身不得似的。在西方则并没有这么多的一大套,他们只说自由、平等、独立,何等干脆痛快。中国人则像被种种道德观念重重束缚了。中国人生可说是道德的人生。你若做了官,便有做官的责任,又不许你兼做生意,谋发财。做官生活,照理论,也全是道德的、责任的。正因中国社会偏重这一面,因此不得不有另一面来期求其平衡。中国人的诗文字画,一般文学艺术,则正尽了此职能,使你能暂时抛开一切责任,重回到幽闲的心情,自然的欣赏上。好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情景,倘使你真能领略欣赏的话,似乎在那时,你一切责任都放下,安安闲闲地在那里欣赏着大自然。中国的艺术、文学,和中国的道德人生调和起来,便代替了宗教的作用。

我们把此看法来看西方文学和艺术,便觉得不然了。你若感觉到生活烦闷不舒服,试去看一场外国电影吧。你的目的本在消遣解闷,可是结果反而会更增加了你的烦闷和不舒服。因为西方的文学与艺术,都是富刺激性的,都像是在鞭策你向前走,指示你一个该向前争取的目标,在批评你的当下生活,批驳得你体无完肤。西方的文学艺术因比较富刺激性、鼓励性、鞭策性,它要你拼命向前走,待你碰到壁,闯到了一鼻子灰,那你只有进教堂,哀告上帝,上帝会安慰你。这是中西双方文学艺术内在性格与其社会使命之不同,可惜此处不能再详说。

总之,中国在宋以后,一般人都走上了生活享受和生活体味的路子,在日常生活上寻求一种富于人生哲理的幸福与安慰。而中国的文学艺术,在那时代,则尽了它的大责任大贡献。因此在唐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唐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生的。因此,中国文化在秦以前,造成了人生远大的理想。汉唐时代,先把政治社会奠定了一个大规模。宋以后,人们便在这规模下享受和发展。这就是文学和艺术到那时才特别发达的缘故。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六十·刘昫
  卷六十五·志第十八·五行三·脱脱
  卷一百五十三 志一百二十八·赵尔巽
  第三十二回 狄青夜夺昆仑关 包拯出知开封府·蔡东藩
  东林列传卷十二·陈鼎
  卷二十五·商辂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五十七·佚名
  卷之三百三·佚名
  卷之一百零一·佚名
  六八○ 陕甘总督勒尔谨奏遵旨查核省志及府州县志书情形折·佚名
  卷二十一·吕中
  邵陵携王萧纶传·李延寿
  谢端传·宋濂
  刘通传(附刘复亨等传)·宋濂
  卷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四十三·彭定求

        卷143_1 【朝来曲】王昌龄   月昃鸣珂动,花连绣户春。盘龙玉台镜,唯待画眉人。   卷143_2 【从军行】王昌龄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卷143_3 【答武陵田太守】王昌龄

  • 卷三百二十六·列传第二百十四·外国七·张廷玉

        ◎外国七   ○古里 柯枝 小葛兰 锡兰山 榜葛剌 沼纳朴儿 祖法儿木骨都束 不剌哇 竹步 阿丹 剌撒 麻林 忽鲁谟斯 溜山南巫里 加异勒 甘巴里 急兰丹 沙里湾泥 底里 千里达 失剌比 古里班卒 剌泥 白葛

  • 郑史编年辑录三·佚名

    前546年,周灵王26年,郑简公20年夏,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屈建、蔡公孙归生、卫石恶、陈孔奂、郑良霄、许人、曹人于宋。—《春秋 襄公二十七年》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从。—《

  • 卷二百四十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四帝系考【六】皇族宗室太祖高皇帝系二世恭载皇子门三世多罗安平贝勒杜度和硕敬谨庄亲王尼堪【以上广略贝勒禇英子】多罗克勤郡王岳托和硕頴

  • 卷三 殷本纪第三·司马迁

    殷契,【索隐】:契始封商,其後裔盘庚迁殷,殷在鄴南,遂为天下号。契是殷家始祖,故言殷契。【正义】:括地志云:&ldquo;相州安阳本盘庚所都,即北蒙,殷墟南去朝歌城百四十六里。竹书纪年云&lsquo;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墟,南去鄴四十里

  • 钦定南廵盛典卷六十一·高晋

    海塘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十三日富勒浑王亶望奏言窃照浙省海塘前因黄宇字号已成顶冲【臣】等酌筹在于天字号柴塘之后赶办抢险条块石塘三百丈以备春汛节经恭折奏闻【臣】王亶望率同工员上紧儧办【臣】富勒浑不时到工查看前

  • 246.卢象升战死巨鹿·林汉达

    当李自成等十八人正在商洛山区休整的时候,明朝东北边境的形势越来越紧张。自从熊廷弼、袁崇焕被冤杀以后,明朝在东北没有得力将材。后金军曾一再派兵进关,掠杀人口和牲畜。公元1638年,清太宗派亲王多尔衮(gǔn)等率领大军第

  • 第八章 11·辜鸿铭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辜讲孔子说:“一个人可能有像周公那样让人羡慕的能力,但是如果他高傲而吝啬,可能没有人会认可他思想中的其他品质。”(周公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摩西 旧约前五本书是由他

  • 卷一百三十四·秦蕙田

    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三十四刑部尚书秦蕙田?嘉礼七朝礼宋史礼志常朝之仪唐以宣政为前殿谓之正衙即古之内朝也以紫宸为便殿谓之入閤即古之燕朝也外又有含元殿含元非正至大朝防不御正衙则日见羣臣百官皆在谓之常?

  • 子道第二十九·荀况

    [题解]本篇开始几段论及孝道,所以以“子道”为篇名。但本篇并不限于论述孝道,它也记载了孔子及其学生对其他方面的问题所发表的言论。[原文]29.1入孝出弟(1),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

  • 孝行览第二·吕不韦

    孝行原文:一曰: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後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於孝。人主孝,则名章 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芸疾,守战固,不罢北

  • 论持咒·印光

    ●(以下论持咒)持咒一法, 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为兼带, 以持咒作正行。夫持咒法门, 虽亦不可思议。而凡夫往生, 全在信愿真切, 与弥陀宏誓大愿, 感应道交, 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 则法法头头, 皆不思议,

  • 升D先生和降E小姐·凡尔纳

    我们是卡尔费马特镇上的小学的一群孩子,总共30来人,20来个6岁至12岁的男孩子,10来个4岁至9岁的小姑娘。如果你想知道这个小镇的正确位置,根据我的地图册第47页,这是在瑞士信奉天主教的一个州里,离康斯坦茨湖不远,在阿邦泽尔

  • 种族同盟·松本清张

    一个人的不幸往往以细小的事情为契机。对我而言,这件事情发生在东京地方法院的走廊上。我有事走过该处时,遇见了同行的楠田律师抱着一大包东西匆匆忙忙地迎面走来。我们站在那里聊了一会儿。“你好像很忙嘛。”“嗯。我

  • 黄金假面人·江户川乱步

    作者江户川乱步,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天才绅士侦探明智小五郎的侦探推理故事。一个杀人狂,一个盗窃古董的罪犯,和一个聪明的私人侦探,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搏斗,外国大使、仆人、警察……到底谁是真正的黄金假面人……。

  • 玉台画史·汤漱玉

    中国画史著作。清代汤漱玉著。重要版本有《振绮堂遗书》本、《翠琅玕馆丛书》本、《美术丛书》本、《画史丛书》本。本书正编五卷,别录一卷。该书成编于道光四年(1824)。仿厉鹗《玉台书史》体例,选历代能画妇女辑录成

  • 太上洞玄灵宝五岳神符·佚名

    太上洞玄灵宝五岳神符,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南北朝道士所造。唐释法琳《辨正论》引《五岳神仙图》,当即此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神符类。书中载符箓数种。首为五岳神符五枚,分别代表东岳泰山、南岳衡山、

  • 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佚名

    佛典注疏。唐知恩集。二卷(或三卷)。敦煌遗书藏本。是依据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来疏释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作。分五门:(1)“辨教因缘”,论述佛说《金刚经》的原因,共十条;(2)“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