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163.杜甫写“诗史”

安史之乱结束了。这对于饱受战乱痛苦、盼望安定的百姓来说,毕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当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过流亡生活的诗人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欣喜若狂,泪流满面。

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在文学史上,把他们合称“李杜”。杜甫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下苦功读书,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了不少优秀的诗歌。三十几岁的时候,他在洛阳,遇见了李白。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但是,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

后来,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那时候正是奸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

那时候的读书人都把科举作为谋出路的途径,杜甫受到这样的挫折,懊丧的心情就不用说了。他在长安过着贫穷愁苦的生活,亲眼看到权贵的豪华奢侈和穷人受冻挨饿的凄惨情景,按捺不住心里的愤慨,就用诗歌控诉这种不平的现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写下的不朽诗句。

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刚刚封他一个官职,安史之乱爆发了。长安一带的百姓纷纷逃难。杜甫的一家,也挤在难民的行列里,吃尽了千辛万苦,好容易找到一个农村,把家安顿下来。正在这时候,他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就离开家投奔肃宗,哪想到在半路上碰到叛军,被抓到长安。

长安已经陷落在叛军手里,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宫殿和民房在大火中熊熊燃烧。唐王朝的官员,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军解送到洛阳去。杜甫被抓到长安以后,叛军的头目看他不像什么大官,就把他放了。

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打听到唐肃宗已经到凤翔(今陕西凤翔),就赶到凤翔去见肃宗。那个时候,杜甫已经穷得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了,身上披的是一件露出手肘的破大褂,脚上穿的是一双旧麻鞋。唐肃宗对杜甫长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赞赏,派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左拾遗是个谏官。唐肃宗虽然给杜甫这个官职,可并没重用他的意思。杜甫却认真地办起事来,过了不久,宰相房琯(guǎn)被唐肃宗撤了,杜甫认为房琯很有才能,不该把他罢免,就上了奏章向肃宗进谏。这一来,得罪了肃宗,亏得有人在唐肃宗面前说了好话,才把他放回家去。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第二年,他辞去了华州的官职。接着,关中闹了一场大旱灾,杜甫在那里穷得过不下去,带了全家流亡到成都,依靠朋友的帮助,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造了一座草堂,在那里过了将近四年的隐居生活。后来,因为他的朋友死去,在成都没有依靠,又带了全家向东流亡。公元770年,竟因贫困和疾病,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把他在成都住过的地方保存起来,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猜你喜欢
  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范晔
  列传第三十二 文九王·沈约
  志第五十 艺文四·欧阳修
  序·刘吉
  卷五三朝典礼之臣纪略·刘若愚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六·佚名
  卷之十一·佚名
  涌幢说·朱国祯
  高阳王元雍传·李延寿
  苏瑰传·欧阳修
  张说传·欧阳修
  陆炳传·张廷玉
  谓秦王·佚名
  卷三十一 职官三·龙文彬
  方伯梁·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二十六·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一百二十六  明 冯惟讷 撰 北周第五 庾信【三】 诗 园庭 杖乡从物外养学事闲郊穷愁方汗简无遇始观爻谷寒已吹律檐空更剪茆樵隐恒同路人禽或对巢水蒲开晚结风竹解寒苞古槐时变火枯枫乍落胶

  • 卷三十九·曹庭栋

    钦定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卷三十九嘉善曹庭栋编菊潭诗集吴惟信字仲孚霅川人居华亭白鹤村诗名籍甚吴中有老儒靡先生记问该洽惟信客吴遇诸涂扣以近诗因诵伤春一首靡先生屈膝下拜曰子谪仙人也老夫虽欲效颦无可置喙矣与浮玉

  • 卷六十六·表第四·皇族表·脱脱

        ◎皇族表   辽太祖建国,诸弟窥觎,含容诱掖,弗忍致辟,古圣人犹难之。虽其度量恢廓,然经国之虑远矣。终辽之世,其出于横帐、五院、六院之间者,大憝固有,元勋实多。不表见之,莫知源委。作《皇族表》。   (表略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六年冬十月乙未朔上率百官遥拜二帝 右朝散大夫提举淮南东西路茶盐公事蒋璨直秘阁上召璨入对乃有是命璨初除不带茶字当时张澄改除乃并以茶事归监司耳丙申诏诸路州军将西北流移无归人民情愿充军堪披带

  • 卷三十六·宇文懋昭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六 皂隶 皂隶出身与?人等甚以为重如州郡都吏出职并补将仕郎授録事判官司候司判市丞至儒林亦?子部吏缺人令州县择人贡之十年无公私过犯补昭信校尉授下县令或録事渐亦可至知州同知

  • 第一节 业主权·佚名

    第一款 业主权之沿革第二款 业主权之界限第三款 业主权之得失移转第一款业主权之沿革第一项 田园之业主权第二项 厝地之业主权第一项田园之业主权第一 垦单第二 佃批第三 佃批第四 谕示第五 谕示第六 谕示第七 谕示第

  • 一一七 谕内阁着窦光鼐随同校办《日下旧闻考》·佚名

    一一七 谕内阁着窦光鼐随同校办《日下旧闻考》乾隆三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乾隆三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内阁奉上谕:现在纂订《日下旧闻考》,着窦光鼐随同校办。钦此。(军机处上谕档)

  • 卷八十二·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八十二 唐 张守节 撰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史记八十二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湣王时单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齐湣王出奔已而保莒城燕师长驱平齐而田单走安平令其宗人尽断其

  • 杜僧明传·姚思廉

    杜僧明字弘照,广陵临泽人。身体矮小,可胆气过人,果敢有力,爱好骑马射箭。梁大同年间,卢安兴为广州南江督护,杜僧明与哥哥杜天合以及周文育都被卢安兴劝导,请他们一同前往,接连征讨俚、獠,立有战功,担任新州助防。杜天合也有才干

  • 卷三百十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十四八旗大臣年表五部院大臣年表一<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十四><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十四>

  • 論衡校釋卷第三·黄晖

      偶會篇   命,吉凶之主也,自然之道,適偶之數,非有他氣旁物厭勝感動使之然也。非有他氣感動,旁物厭勝也。厭讀作「壓」。   世謂子胥伏劍,注見逢遇篇。屈原自沉,注見書虛篇。子蘭、宰嚭誣讒,史記屈原傳:「令尹子蘭使上官

  • 原序·严粲

    诗缉原序 叙曰六经皆厄於传疏诗爲甚我朝欧苏王刘诸钜儒虽摆落毛郑旧说争出新意而得失互有之东莱吕氏始集百家所长极意条理颇见诗人趣味然踈缺涣散要未爲全书盖诗於人学自为一宗笔墨蹊径或不可寻逐非若他经然其流旣为

  • 卷十四·佚名

    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义之余问曰:已知尸罗相,云何为尸罗波罗蜜?答曰:有人言:&ldquo;菩萨持戒,宁自失身,不毁小戒,是为尸罗波罗蜜。&rdquo;如上苏陀苏摩王经中说,不惜身命以全禁戒。如菩萨本身,曾作大力毒龙。若众生在前,身力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杂犍度智品之六◎有六因乃至广说。论曰此六因非佛经说。四缘是佛经说。今欲以因解缘。其事云何。相应因乃至报因是因缘。所作因者是

  • 五事毗婆沙论卷下·佚名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分别色品第一之余  问所造色内根所摄者我已了知。今复欲闻非根摄者愿说其相。答色声香味所触无表。此中色谓好显色等。若青黄等色不变坏名好显色。此若变坏名恶

  • 卷第四十五·白岩净符

    宗门拈古汇集卷第四十五古杭白岩嗣祖沙门 净符 汇集△青十五明州雪窦足庵智鉴禅师(青十五天童珏嗣)参翠山宗。宗问。道者为众竭力。不无其劳。窦曰须知有不劳者。曰尊贵位中留不住时如何。窦曰触处相逢不相识。曰。

  • 灵信经旨·佚名

    灵信经旨,撰人不详。约出于唐宋道士之手。《通志‧艺文略》着录「灵信经旨一卷」,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言占卜之术,分作两篇:其一为《灵信经旨》,乃晋平公时大臣师旷所传,内载四言谶语二百多句,根据耳目

  • 梁园寓稿·王翰

    九卷。明王翰撰。王翰,字时举,夏县 (今属山西)人。生卒年不详,元季隐居中条山。洪武初,以明经辟为夏县训导,后擢为周王长史。周王素骄,有异志。王翰屡谏不纳,断指佯狂而去。后周王败,得不坐。其事附见《明史·周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