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徐豁传

徐豁字万同,东莞姑幕人,是中散大夫徐广的哥哥的儿子。父亲徐邈,是晋朝的太子左卫率。

徐豁在晋安帝隆安末,当太学博士,桓玄辅佐晋朝时,当中外都督。徐豁提议:“表示敬礼只能是内外的武官,太宰、司徒,并非军队职务。则对于琅笽王不应加以敬礼。”桓玄暗示中丞免除徐豁的官职。桓玄败亡后,朝廷用徐豁任秘书郎,尚书仓部郎,右军将军何无忌功曹,同时当镇南参军,又当祠部郎,永世令、建武司马、中军参军,尚书左丞。永初初年,徐豁当徐羡之镇军司马,尚书左丞,山陰令。徐豁做过二次中丞三次县令。每次都把管理工作做得条理清晰。为时人所推崇。

元嘉初年,当始兴太守。三年(426)朝廷派大使巡察四方,叫各个郡县官员陈述自己的政绩,徐豁因此上表陈述三条建议:

“第一:本郡大田,年满十六的武官租借,应收租税六十斛大米,十五到十三岁的,都收租税三十斛大米,一家之内根据人口多少,都要上交租税。况且十三岁的小儿,还不能种田地,或者是单身一人,无法平摊,年龄到了应交租税的时候,便逃到远方,既然与蛮、俚少数民族接近,逃往回来更加容易。百姓有的被截断手脚,有的生了孩子又养不活,户口每年都有减少,实在是应该追究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应该重新制订租税制度,让百姓得以成家立业,虽然减少了他们的租税,对政府有些损失,但对于将来却有非常大的好处。”

第二,本郡有交银税的百姓三百多家,他们挖坑开矿,每个坑都二三丈,很费功夫,不顾土矿塌方,一年之中,总有被打死的人,官家检查,往往导致逃跑,老少相随,永远离开了农业,一千多口人,都仰仗他人而吃饭,哪里仅仅是一个农民不耕田,必有人受到饥饿的威胁而已,所以年岁不丰收,便遭到困穷。考虑宫城用米,与用银子没有差别,我认为按银价征收大米,于事更方便。

“第三,中宿县俚人交银税,一子一口人丁输银税只相当于半两。考虑到这县不出银矿,加上俚民都住在洞中,说话像鸟语一般,不熟悉交易的方法,每到买银子的时候,损失又很大。另外称两而收,容易导致奸伪狡诈山民。山民愚蠢而胆怯,无法申明,公家所收的税很轻,俚民却认为很重,如今如果允许按丁收米税,于公私都有好处。”

在郡上作出了显著成绩,太祖非常称赞他,下了一道诏书说:“始兴太守徐豁,廉洁奉公,勤劳公务,政绩卓著,恩惠在民。近来岭南饥荒,始兴郡内尤其严重,徐豁治理有方,赈济饥民,即使古代的好太守,也赶不上。应该蒙受褒赏,以表彰他卓越的成绩,可以赏给他绢布二百匹,一千斛谷。”

五年(428)朝廷用徐豁当持节,督广交二州诸军事、宁远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还未拜官便去世了。当年五十一岁。太祖文帝又下诏说:“徐豁清廉奉公,在任官上作出了成绩。所以选拔他当广州刺史,让他实现自己的志向,不幸早死,我非常哀悼他,可以给他赐钱十万,布一百匹,以经营安葬大事。”

猜你喜欢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八·李心传
  ●跋·顾炎武
  第二十四回 幸津门哭兄全孝友 图云台为后避勋亲·蔡东藩
  第三十七回 灭准部余孽就歼 荡回疆贞妃殉节·蔡东藩
  石匮书后集卷第三十五·张岱
  春秋战国异辞卷二十二·陈厚耀
  第四章 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七)·陈寅恪
  卷之四百三十一·佚名
  卷之二十·佚名
  卷之二百二十一·佚名
  第三九一谕同治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一二二一一--六·佚名
  五五四 寄谕各省督抚实力访查《一柱楼诗》等应毁各书·佚名
  御制重刻二十一史序·司马迁
  亦力撒合传·宋濂
  礼三○·徐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九出 絮阁·洪昇

    〔丑上〕自闭昭阳春复秋,罗衣湿尽泪还流。一种蛾眉明月夜,南宫歌舞北宫愁。咱家高力士,向年奉使闽粤,选得江妃进御,万岁爷十分宠幸。为他性爱梅花,赐号梅妃,宫中都称为梅娘娘。自从杨娘娘入侍之后,宠爱日夺,万岁爷竟将他迁置上

  • 卷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十二郊庙歌辞祭方丘乐章【唐书乐志曰贞观中夏至祭皇地只於方丘迎神用顺和皇帝行用太和登歌奠玉帛用肃和迎俎用雍和酌献饮福用夀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武舞用凯安其太和夀和凯安三章词同冬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王弇州崇论卷之二·李衷纯

    齐悼惠王肥论上齐悼惠王肥论下淮南厉王论贾谊周亚夫论司马相如卫青霍去病论霍光论汉武帝时功臣侯论班史酷吏论张安世论魏相扬雄邓禹凉州三明汉党锢论关壮缪昭烈诸葛亮上诸葛亮下马谡魏论陈思王陆逊父子机云论○齐悼惠

  • 名人轶事·佚名

    ◎赖塔与郑经书郑经之初立也,清廷遣疆吏贻书招之,经请如琉球、朝鲜例,不登岸,不剃发,不易衣冠,议遂中辍。至三藩既平,赖塔复与经书曰:“自海上用兵以来,朝廷屡下招抚之令,而议终不成,皆由封疆诸臣,执泥削发登岸,彼此龃龉&hell

  • 第一章 古代史官概述·金毓黻

    史学寓乎史籍,史籍撰自史家。语其发生之序,则史家最先,史籍次之,史学居末。而吾国最古之史家,即为史官。盖史籍掌于史官,亦惟史官乃能通乎史学,故考古代之史学,应自史官始。昔者孔子删《书》,断自唐虞,子长撰《史》,始于黄帝,虽云

  • 卷二百八十七·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八十七明 杨士奇等 撰巡幸鲁庄公二十三年公如齐观社非礼也曹刿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朝以正班爵之义率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诸侯有王王有廵守以大习之

  • 卷八·陈傅良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後传卷八     宋 陈傅良 撰成公元年春至正月公即位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无冰三月作邱甲邱甲何邱自为甲也二十五人为两四两为卒卒出长毂一乘也於甸乎取之於是有甲士【魏武帝

  • 卷六·郑方坤

    ●钦定四库全书经稗卷六兖州府知府郑方坤 撰○诗经常棣诗常棣燕兄弟也悯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毛注云周公吊二叔之不咸而使兄弟之恩疏召公为作此诗而歌以亲之史记谯周皆以召公为周公之庶兄弟左氏传王怒以狄伐郑富辰谏

  • 王艮尺牍·王艮

    《与林子仁》自诚明谓之性,苟非生而知之,焉能自诚而明也如此?自明诚谓之教,苟非师友讲明功夫头脑,并出处进退时宜,焉能自明而诚也如此?故曰:诚则明矣,明则成诚矣。是故学者之于师友,切磋琢磨,专在讲明而已,故曰:学不讲不明。《答林

  • 卷九·吴澄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纂言卷九      元 吴澄 撰明堂位【按大戴记明堂篇云明堂者天子之路寝也又云或以为明堂者文王之庙也按诸家论明堂纷纭不一更无定说虽大戴所记一篇之内自为异同而惟此两节近是故特取之大凡寝庙

  • 卷八·范处义

    <经部,诗类,诗补传> 钦定四库全书 诗补传卷八     宋 范处义 撰 国风 齐 周武王封尚父吕望於营丘即临淄县是也其封域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故齐为大国後五世哀公政衰纪侯譛之於懿王使烹焉故变

  • 卷二十·赜藏主

      ○舒州白云山海会(法)演和尚初住四面山语录(参学才良编)   师开堂日,授疏示众云:“兵随印转,将逐符行。请对尊官,分明剖露。”宣疏了,指法座云:“此大宝华王座,従朝至暮,与诸人同起同坐。诸人还见么?若见,更不在升;若不见,莫道

  • 高皇帝御制文集·朱元璋

    朱元璋《高皇帝御制文集》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御制文集。又名《明太祖文集》。诗文别集。明朱元璋著。二十卷。朱元璋为明代开国君主,庙号太祖。本集初刻于洪武七年(1374),终明之世曾数次重刊,卷帙也不尽一致,但以二

  • 樵香小记·何琇

    二卷。清何琇撰。何琇字君琢,号厉庵,宛平 (今北京市) 人。雍正进士,官至宗人府主事。全书多为考证之文,共一百二十条,论经义方面内容占大多数,其次是论小学方面内容,另外还涉及字学、韵学等。其中,论六书,颇与旧说异同。如秃字

  • 天老神光经·李靖

    一卷。题“右仆射卫国公李靖修”。前有李靖于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上表。但《唐志》不见著录。《通志》著录为蔡登撰。《宋志》著录为苏登撰。是知李靖盖为依托之名。此乃察“神光”, 以占验休咎吉凶祸福之书。主张

  • 夜·丁玲

    丁玲的《夜》发表于一九四一年六月十日在延安出版的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署名晓菡.这一时期她还陆续写下了《我在霞村的时候》(1940),《在医院中》(1940),《三八节有感》(1942),《风雨中忆萧红》(1942)等一系列

  • 南迁录·张师颜

    南宋张师颜撰。一卷。师颜原籍金朝文士,后奔南宋,官至骑都尉。当完颜亮迁都燕京时,张氏曾“握笔东观”,随迁汴京,凡金朝宫廷见闻,京都大事,无不载记,并多追述金初史事与轶闻,对金蒙争战中原描写尤为详尽。其书成于金太和末,二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