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宋子文的理财术

宋子文是国民党的“理财大家”,蒋介石连年内战,庞大的军费和特务费用(包括收买分化地方势力的巨大支出),主要依靠宋子文筹划。北洋军阀时代,能够借到两百万元借款的就能做财政总长,袁世凯把盐税及关税一部份(除支付庚子赔款本息之外的多余部份)抵押给五国银行团借到的善后大借款,不过二千五百万元。而民国十六年到抗战的十年间,国民党发行的国内公债和库券大小三十二种,最少的五百万,最多的一万万元、五千万元,合计达十万万元以上,借的外债则仅棉麦借款一项就是五千万美元,合华币一万五千万元左右。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开支比北洋军阀统治要增多数十倍,而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更掠夺侵占入私囊的财富,比国民党政府的支出还要多几倍。上面所提到的盛宣怀,是清末最会搜刮的也是最富的官僚,满清灭亡的时候,他的财产仅值六千万两,以那时的物价与汇率计算,合今天的美金一万二千万元,比起蒋宋孔陈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那末,宋子文怎样搞到这许多钱的呢?当然主要是加税和借债两项(孔祥熙长财政的时期,除照宋子文时代的老办法之外,又多了一项通货膨胀)。问题是在半殖民地的中国,不仅借债不容易,加税也是阻力重重的,不要说北洋军阀时代的一些“财政家”常有“司农仰屋”之叹,就是“九·一八”后孙科做行政院长,虽起用花旗银行买办黄汉梁为财政部长,也终因财政无法应付而下台,让位给汪精卫,仍由宋子文掌握财政。宋子文有什幺本领呢?他的办法就是使有势力反对的人反能因此获利,于是阻力就变成助力,虽然多数人民因增加负担而不满,但他们没有力量,不能起阻挠作用,而能够反对的有势力者,则不仅不反对,还转而赞助他,当然就能够推行顺利了。

例如卷烟统税,就最容易说明这个道理。卷烟抽税,起源于江苏省教育会派(黄炎培、袁希涛、沈恩孚为领袖)为求得教育经费独立,而创办的新税。那时江问渔(恒源)做江苏省教育厅长,严家炽做财政厅长,陈陶遗做省长,因为教育经费老是积欠几个月,教职员时常吵闹。省教育会派是带有全国性的“学阀”,其势力不限于江苏省,也不仅在教育界。它建议开征新税,一则在“教育”的大帽子之下,商人不敢反对,二则实际上减少了省财政的支出,三则省去许多麻烦,再有许多人事关系,所以得到了省当局的批准而举办。那时是一种消费税,是向零售商店征收的,最初估计只能抵省教育经费的一部份,后来举办的结果,逐年增加,大大超过了全年的教育经费支出。北伐以后,国民党政府收回自办,成为主要的收入之一。裁厘卡后,改为产销税,出厂即缴税,以后行销全国,不再抽税,所以叫做“统税”,为国家财政的三大主要收入之一(另两种为关税和盐税,而关税和盐税的收入虽多,但都抵押给外国债权人,所余不多,而统税则为新税,没有抵押掉,所以财政部主要靠这个税收抵充政费军费。统税除卷烟外,还有棉纱、面粉、水泥等)。中国境内的卷烟厂,最大的就是英美烟公司(为英国资本家在华投资中最大的企业),其产额超过全部华商烟厂的总和,但英美烟公司却拒绝缴纳统税,理由是它的纸烟经过厘卡时本来不纳厘金的,裁厘与否,和它没有关系,它不能也不应该增加额外负担。英美商人有领事裁判权为护身符,他不缴税,拿他没有办法。宋子文上台后,去和英美商人交涉,结果同意缴税了,而且把过去欠缴的也补缴了一部份。宋子文不仅在财政上“成功”了,在外交上也“成功”了(宋子文后来担任国民党中政会外交委员会主席,是国民党外交政策的指导者,是外交部长的上司),英美资产阶级及其买办都很“佩服梯维的才能”(宋子文的英文译名为T.V.song,故洋人和洋化的中国人都叫他做“梯维宋”,而特别表示接近或亲密者则更只称名而略去姓)。宋子文究竟有什幺本领呢?说起来很简单:他把原来的五级税制改为二级税制。统税是从量税不是从价税,是每五万支烟(一大箱)抽若干钱税的,纸烟的等级相差很多,价格上下,相差到二十倍以上,所以过去分为五级,税额多少不同,但同一级内最高与最低的已负担不公平,如三百元一箱的烟与四百元一箱的烟同样抽统税四十四元二角五分(假定一般的税率为百分之一二·五),前者的负担为百分之一四·七五,后者则仅为百分之一一·○五,前者的负担比后者多百分之三三强。宋子文又把它改分为两级,于是南洋兄弟公司所出的白金龙,华成公司的美丽牌,与英美烟公司的白锡包、大炮台,价格虽相差到二三倍,但每箱所缴的统税却一样;南洋公司的大联珠,华成公司的金鼠,与英美烟公司的红锡包(即大英牌)价格相差近一倍,金字塔的价格仅及红锡包的三分之一,所缴的统税数额却也一样。这样的税则,大大帮助了英美烟公司在商品市场竞争中压倒一切华商烟厂,更便利于英美烟公司扩大市场,以至独占某些地区的(如华北)市场,当然他就不反对而会拥护了。拿南洋公司、华成公司与其他小厂比较,则小厂出低级纸烟的负担更重,而小厂则无力反对。增加税率的时候,也是如此,税率愈高,对英美烟公司也愈有利,商人本应反对加税的,在那样原则下,大资本家,特别是洋商,不仅不加阻挠,而且首先照办。“你看,外国商人都服从政府的法令,中国商人反漠视国家的困难,只图私人的利益,未免太缺乏国家观念,爱国心太薄弱了!”这个帽子多大,你还能不乖乖地照办,以“共济时艰”吗?棉纱统税也只分两级:二十三支以下为粗纱,是一种税额,以上为细纱,另一种税额。中国纱厂所出的细纱,一般以三十二支为限,日商和英商纱厂则有四十支到六十支的,价格相差近倍,而缴税则相等;日商、英商的纱厂所出的粗纱,极少在二十支以下(市场上亦叫做“细纱”,税则上的细纱,市场上叫做“线”),而华商纱厂的粗纱,则有十支、八支的(织毯子用),其价格相差则不止一倍,但缴纳的税金也完全相等。这种税制,完全有利于外商企业,愈加税对外商愈有利,而对华商(尤其是小厂)则愈不利。这就是宋子文所以能够加税而不遇到大阻力的原因;也是英美资产阶级及其买办所以推崇宋子文的基本原因。

再说到借债,这也是一件难事,中国的商人愿意和官吏往来,给些小便宜与官吏,甚至给贿赂,以便取得更多的方便,而获致厚利,但却不愿借钱给官厅,因为政治局势常有变迁,人事一有调动,就没有人负责,如袁世凯筹备帝制时用去的中国、交通两银行的准备金,和“九六公债”之类,都未清偿或整理。所以北洋政府时代能够借到一二百万的财政总长,已是了不起的大本领。为什幺宋子文能发几万万元的内国公债呢?他用了两个办法:一个是“维持债信”,一面定期还本,按期付息,一面又借新债;一个是“诱以厚利”。为了说明宋子文发行公债的策略,我在此插入一段黄楚九起家的故事,这个故事虽与财政无关,但道理却是相同的。

黄楚九是上海大世界游艺场的老板,他经营的事业除大世界之外,还有日夜银行、日夜交易所、共舞台、中法药房、中西大药房、九福制药厂(出“百龄机”的)等等,是一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上海人都知道这位“滑头大老板”,虽然他病死之后(约在二十年前)没有几天,日夜银行被挤倒,而其他企业都相继换了主人;但不能否认他是一个有本领的事业家,正如不能否认宋子文的“才能”一样。黄楚九没有钱,他的资本最初是怎样得来的?后来又是怎样累积起来的呢?他开始选择了一个债主(据说是一个富孀),向她借二十元,约定三日后归还,这个钱黄楚九并不用它,放在家里等到第三天,就拿去归还;第二次再去借五十元,约定五日,到第四天就去还掉了;这样建立了信用起来,借的数目从一百元,二百元,五百元,一千元……增加上去,一直借到二万元,黄楚九就用它盘下了中法大药房,制造艾罗补脑汁,债主因数目太大了,逼也没有办法,逼倒了他,本钱也不能全收回,更不要说利息,只好长期放给他生利。这是黄楚九起家的第一批资本。他从此陆续扩大他的事业范围,一面在各事业机关中用厚利吸收存款(除利息较银行大半倍一倍外,还按月赠送出品,如香水、肥皂、补药之类)、发行礼券等办法吸收资金,一面又创办了一所日夜银行,除利息比别家大半倍一倍,晚上也开门营业,随时可以存付(那时法租界有公开赌场,这个夜间营业的银行,大大便利了赌客)。因为利息大,手续简便,很多女佣也向日夜银行存款。黄楚九就靠了这些办法吸收资金以扩展企业,而自己则过着享受颇为奢华的生活(黄死后虽破产,但其家属的生活仍相当富裕,托匪而兼敌特的黄特——抗战末期在泰县出版《大道月刊》,后来又投入周佛海部下的——就是黄楚九的孙子)。

宋子文、孔祥熙的发公债办法,就是和黄楚九的取得资本同一作法。宋子文组织了一个叫做“内国公债准备委员会”,办理还本付息事宜,把上海的金融业领袖都网罗进去当委员,每月应还本息,先由财政部令国库(中央银行)如数拨足,还多拨一些,以建立“债信”;而他的中央银行的理监事,则大部份任用上海银钱业的领袖,中国、交通两银行的“官股董事”也是如此,如钱新之、徐新六、李馥荪、陈光甫、胡孟嘉、胡笔江、叶扶霄,秦润卿等,都拉在官家的金融机关中兼上一个差使,他们有了发言地位,对债权就多了一层保障。这是一方面。另一更重要的因素,则为利息特别厚。国民党发的公债,年息多的是八厘,少的是七厘,比市场的利率为低。从条例上看,公债发行的折扣从九五折到九八折,照九五折合算,年息八厘的也只合到年息八厘四,和银行的存息差不多,不仅无利,而且还要倒贴开销。这是表面上的计算,实际则利息大得很。国民党发行的公债,几乎都是先以四五折或五折抵押给银行和大钱庄,然后上市(证券交易所),再照市价结帐,所以银钱业所缴的款子和财政部所实收的,最高是六折,低的则仅五折,平均约为五五折,因此利率就比表面的增大一倍。还不仅如此,因为还本是实足的,所以实际的利率更大。假定某种公债,年息八厘,十年还清,市价是六折(以最高价格计算),某银行购进一百万元,则其逐年的利润有如厂表:

年度

本金

持有公债票面

收入债息

收入还本

实际核算

收回成本

实际利息

实际年利率

第一年 六○○·○○○ 一·○○○·○○○ 八○·○○○ 一○○·○○○ 六○·○○○ 一二○·○○○ 二○%

第二年 五四○·○○○ 九○○·○○○ 七二·○○○ 一○○·○○○ 六○·○○○ 一一二·○○○ 二○·七%强

第三年 四八○·○○○ 八○○·○○○ 六四·○○○ 一○○·○○○ 六○·○○○ 一○四·○○○ 二一·六七%

第四年 四二○·○○○ 七○○·○○○ 五六·○○○ 一○○·○○○ 六○·○○○ 九六·○○○ 二二·八五%

第五年 三六○·○○○ 六○○·○○○ 四八·○○○ 一○○·○○○ 六○·○○○ 八八·○○○ 二四·四四%

第六年 三○○·○○○ 五○○·○○○ 四○·○○○ 一○○·○○○ 六○·○○○ 八○·○○○ 二六·六六%

第七年 二四○·○○○ 四○○·○○○ 三二·○○○ 一○○·○○○ 六○·○○○ 七二·○○○ 三○%

第八年 一八○·○○○ 三○○·○○○ 二四·○○○ 一○○·○○○ 六○·○○○ 六四·○○○ 三五·五五%

第九年 一二○·○○○ 二○○·○○○ 一六·○○○ 一○○·○○○ 六○·○○○ 五六·○○○ 四六·六六%

第十年 六○·○○○ 一○○·○○○ 八·○○○ 一○○·○○○ 六○·○○○ 四八·○○○ 八○%

照上表每年平均收回本金的计算,最初一年利率最小,还达二分,最后一年则高到八成。如果求得每年的利率相等,开始少还本(如第一年作为收回本金四万元计),则每年的平均利率在二分三厘以上。这是一种高利贷。而国民党所发行的公债(或库券),年限有少于十年,折扣有低于六折的不少,其实际利率就比这还要大。在抗战之前,一般银行的存款利息,是年息八厘到一分(活期则仅四厘到六厘),放款则为一分二厘到一分六厘,很少超过一分八厘的,至于高到二分的,那只有银根特别紧的日子,一年只有几天(那是按日计算,合到这个年利率),银行的业务就是赚存款息与放款息的差额。现在试算一下,如某银行吸收存款五百万元,平均的存息为九厘,全年付出利息四十五万元,放款同数,平均利率为一分四厘,全年收入利息七十万元,收支相抵毛利二十五万元。如果该银行一年的开支为十五万元,则该行的纯盈余为十万元。如果该行把这五百万元买了公债,则一年的利息收入为一百十五万元,付出存息四十五万元,毛利为七十万元,开支还可节省几万元(因为放款需要调查研究,以及监督稽核等工作,需要人力较多,而买公债则仅几张纸,锁在保险箱里,就安全无事,只要一两个人注意证券市场动态即尽其能事),就是以开支相等计算,其纯利为五十五万元,较前者增加四十五万元,为百分之五百五十。公债的利息高到这样,自然金融家就不愿意投资于生产事业了。中国经济衰落,生产不发达,当然原因很多,国民党政府把社会上的游资(本来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用公债吸收了绝大部份,以供内战费用,以充实私囊,变成外国货币,使维持原来生产也感到资金不足,更谈不上扩大再生产,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这就是宋子文的“才能”与“功绩”!

银钱业从公债中得到的好处还不仅是上述的高利一种,更可用作向中央、中国、交通等所谓“国家银行”领用钞票的准备金。照规定:银行钱庄只要缴六成硬币或金银外汇,四成有价证卷(以公债为主)即可领用十足的钞票。如某银行以五百万元存款,其中三百六十万元收购金银或外汇(所谓硬货),一百三十二万元照五五折计购进公债二百四十万元,即可向中、中、交、农等银行领取钞票六百万元,还多八万元在手另作用途。如果它再把这六百万元如此运用,以四百三十八万元存储硬货,以一百六十万六千元买进公债二百九十二万元,即可领取钞票七百三十万元,连前还余九万四千元。如果再转手一次,以五百四十万元备硬货,以一百九十八万元买公债三百六十万元,就可以领用钞九百万元,这样翻了三次手,五百万元的资金变成了九百万通货可以周转,而且它缴作准备的八百九十二万元票面的公债,利息仍归领钞银行所有,因为这批公债的主权并没有转移,以年息八厘计算,一年可收入八十万○二千六百元(公债的还本,要抵偿领用的钞票,不能作为收益)。如果它再把九百万元投资于公债,一年可收入二百○七万元,两共二百八十七万二千六百元,比作工商业放款的收入是四与一之比,如计算纯利,则要相差二十几倍(以上的算法,是按与四大家族相勾结而有密切联系的行庄而言,如果不是“朝里有人”、长袖善舞就不可能如此做,一则公债的抵作准备金不能照票面算,而要照市价,只能便宜到四成证券的利息,以五百万元计,即二百万元的利息十六万元,不能愈滚愈多;二则领用的钞票有记号,发钞银行收回若干,马上要向领钞行庄兑现,如以五百万元的资力而领了二千二百余万钞票,非有极大靠山不能冒此危险)。这样一来,金融业固然获得了大利,而国民党政府与宋孔财阀更一举而两利:既发行了大量公债,又发出了大量钞票。

发公债对银钱业有大利,所以银钱业不怕公债多,而只怕公债少,不怕当局要它承销公债,而只怕不叫它承销。这是一方面,是宋子文的公债政策能够收效的主要原因。但一到公债发得多,银钱业虽靠公债发了大财,但它的资金大部份变了公债的时候,银钱业领袖们与掌握财政大权者之间的关系就起了变化:过去是财政部长依靠银钱业领袖,不得到他们的帮忙,他借不到款,现在则银钱业的命运操在财政部长手里,只要公债的本息一动摇,银钱业就有许多要破产,而不能不迁就财政部,依附于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甚至国民党政府公开赖债,无条件延长还本期限(改为统一公债),银钱业还要帮它维持市价,原因是自己手里太多,不能让它跌价。

猜你喜欢
  列传二十·薛居正
  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三·赵尔巽
  卷一·欧大任
  名山藏卷之四十二·何乔远
  卷之二百八十一·佚名
  卷之三百五十一·佚名
  通志卷一百七下·郑樵
  一○四七 谕承办《开国方略》等书未依限完竣之励守谦等俱着分别罚俸·佚名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下·袁枢
  德宗请脉记·杜钟骏
  民国二年(1913)四月至三年(1914)二月廿八日·胡适
  豫章王综传·姚思廉
  卷二百十七之二·雍正
  卷十六·徐一夔
  卷五十五奖励·冯煦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五十八·彭定求

        卷458_1 【病中诗十五首·初病风】白居易   六十八衰翁,乘衰百疾攻。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   肘痹宜生柳,头旋剧转蓬。恬然不动处,虚白在胸中。   卷458_2 【病中诗十五首·枕上作】白居易   风疾侵

  • 第二十二出 救美·李渔

    〖步蟾宫〗(生冠带、三髯,引军士上)掀髯一怒波涛震,谈笑处,河清江润。遇明王、拱手便称臣,狡悍翻为忠荩。自家镇海大将军是也。雄名盖世,义胆包身。帐中子弟三千,麾下貔貅十万;昔号海边之天子,今为化内之藩臣。自从受事以来,且喜

  • 93.韦庄:秦妇吟·施蜇存

    韦庄,字端己,长安杜陵人。少年时,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乾宁元年(公元八九四年)进士及第,释褐,授校书郎。李询为两川宣谕和协使,辟庄为判官。后受王建辟,掌书记。未几,朝廷徵为起居郎,王建上表留之。及王建自立为蜀王,庄为其心腹,首

  • 卷之一千四百二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郭青螺先生崇论卷之一·李衷纯

    太和郭子章相奎着秀水李衷纯玄白辑如皋张玉成成倩 李之桢克生 李之本道生 李之椿大生仝阅人主自为社稷计义纯取法天地圣人绥之以道主将务览英雄之心○人主自为社稷计人主计安天下、则必有所以寄之矣、夫天下大物也、

  • 金佗续编卷十二·岳珂

    钦定四库全书金佗续编卷十二宋 岳珂 撰丝纶传信録卷十一绍兴十一年差官传宣抚问省劄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令张去为一就传宣抚问湖北京西路宣抚司官兵倍支起发一次右劄送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司照会准此照会敌军韩常等犯界

  • 历代名贤确论卷七十一·佚名

    太宗四萧瑀【吕温 范祖禹 张唐英】刘洎禇遂良【孙之翰 张唐英 东坡】王珪【李徳裕】裴寂【六一】戴胄【张唐英】孔颖达【张唐英】尉迟敬徳【吕温】李君羡【王元之】王君廓【张唐英】总论太平之政【曽子固 子由 

  • ·圣武纪略魏源··丁曰健

    天下有城郭之国、有游牧之国、有舟楫之国。穹帐骑射,风驰雨骤,此游牧之所长也;涛驶火攻,履危狎险,此舟楫之所长也;深沟高垒,清野坚壁,此城郭之所长也。自上世以来,中国有海防而无海战。即汉之楼船浮海击瓯越、朝

  • 萧术哲传·脱脱

    萧术哲,字石鲁隐,萧孝穆弟高九之子。因系皇亲,加监门卫上将军。重熙十三年(1044),率卫兵讨伐李元昊,立有战功,迁为兴圣宫使。蒲奴里部首领陶得里反叛,术哲任统军都监,随从都统耶律义先攻打他,擒获陶得里。术哲与义先不合,诬陷义

  • 奕赫抵雅尔丁传·宋濂

    奕赫抵雅尔丁,回族人,父亦速马因在元朝官至大都南北两城兵马都指挥使。奕赫抵雅尔丁自幼聪明好学,有过目不忘之才,尤其精通蒙古语言。初为中书省官员,后出任江西行省员外郎,回朝任吏部主事,然不到两月就辞职了。后起用,升刑部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一·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一 洪武二十四年八月乙卯朔,召秦王樉还京师。 以阁门使刘仲璟为谷府右长史,观察使胡子厚为岷府左长史。 上与侍臣论“汉高祖听张良之言,即销六国印”。上曰:“高祖闻一善言,即能感悟,如此者安

  • 虞书·大禹谟·佚名

    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皋陶谟》、《益稷》。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帝曰:「俞!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

  • 孟子集编卷十四·真德秀

    宋 真德秀 撰尽心章句下【凡三十八章】孟子曰不仁哉梁恵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所谓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也】公孙丑曰何谓也梁恵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

  • 卷十二·佚名

    <经部,四书类,日讲四书解义> 钦定四库全书 日讲四书解义卷十二 论语【下之五】 子张第十九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此一章书见论人者当观其大节也子张曰士之为士贵在立身果於死生利害之关幽

  • 卷下·佚名

    佛去淳家。呼阿难。去至鸠夷那竭国。阿难言诺。即与比丘僧。从华氏国。至鸠夷那竭国。佛道得玻下道止坐。呼阿难。阿难言诺。佛言:近是间有溪水。名鸠对。持钵往取水满钵来。我欲饮澡面。阿难即往。到溪水边。时有五百

  • 卷第四十三·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四十三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十五世昭觉勤禅师法嗣平江府虎丘绍隆禅师和州含山人。九岁谢亲。依佛慧院。踰六年得度受具。又五年

  • 朝鲜王朝实录[成宗实录]·佚名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成

  • 守弱学·杜预

    讲述世上存在着强弱之分,有强者,但更多的是弱者。难道弱者便永远处于弱势,强者便可恒强吗?人的一生为何有时处于强势有时又处于弱势?强弱之势又是如何转化的?著名古籍整理专家马树全先生,便根据西晋名臣杜预有关强弱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