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99

○蒙古诸帝之立(太宗、定宗、宪宗、世祖)

理宗宝庆三年七月,蒙古主铁木真卒于六盘山,在位二十二年,庙号太祖。凡六子:长曰术赤,性卞急而善战,早死。二曰察合台。三曰窝阔台。四曰拖雷。至是,拖雷监国。

绍定二年八月,蒙古主窝阔台立。窝阔台闻太祖之丧,自霍博之地来会。耶律楚材以遗诏召诸王毕至,请立窝阔台,时拖雷监国,诸王意犹豫未决。楚材言于监国曰:“此社稷大计,若不早定,恐生他变。”监国乃与诸王奉窝阔台即位于和林东库铁乌阿刺里之地。时庶务草创,礼仪简率,楚材始定册立礼,俾皇族诸王尊长皆就班列以拜。又中原新定,未有号令,长吏皆得自专生杀,稍有忤意者,刀锯随之,至有全家被祸者。楚材以为言,命禁绝之。

淳祐元年十一月,蒙古主窝阔台卒,庙号太宗。阔台性嗜酒,晚年尤甚,耶律楚材数谏不听,乃持酒槽铁口以献,曰:“此铁为酒所蚀,尚致如此,况人之五脏耶?”蒙古主乃少减。是年二月,疾笃,脉绝。第六皇后乃马真氏不知所为,召楚材问之。楚材对曰:“今任使非人,卖官鬻狱,囚系非辜者多。宜赦天下。”后亟欲行之,楚材曰:“非君命不可。”顷之,蒙古主少苏,后以为言,乃首肯之,赦发而脉复生。至十一月,疾愈,楚材以太一数推之,不宜田猎。左右皆曰:“不骑射,何以为乐。”出田五日,还,至讹铁钅辜胡兰,奥都刺合蛮进酒,欢饮极夜,乃罢。翊日,卒。阔台量时度力,举无过事,华夏庶富,羊马成群,时称治平。

初,蒙古主有旨,以孙朱烈门为嗣。失烈门,蒙古主第四子曲出之子也。至是,后召楚材问之,楚材曰:“此非外姓臣所敢知,自有先帝遗诏,幸遵行之。”后不从,遂称制于和林。

四年五月,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以忧卒。时,蒙古后乃马真氏称制,奥都刺合蛮专政用事,权倾中外,后至以御宝空纸使自书填。楚材曰:“天下者,先帝之天下。朝廷自有宪章,今欲紊之,臣不敢奉诏。”又有旨,凡奥都刺合蛮所建白,令史不为书者,断其手。楚材曰:“国之典故,先帝悉委老臣,令史何与焉。事若合理,自当奉行。如不可行,死且不避,况断手乎?”后不悦,楚材愤悒成疾而卒。或譛之曰:“楚材为相二十年,天下贡赋,半入其家。”后命近臣覆视之,惟琴阮十馀,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楚材为相,正色立朝,不为势屈,每陈国家利病,生民休戚,辞色恳切。太宗尝曰:“汝又欲为百姓哭耶?”楚材每言:“兴一利不若除一害,生一事不若减一事。”人以为名言。

宋子贞曰:元承大乱之后,天纲人理几乎泯绝,加以南北之政每每相戾,出入用事之臣又皆诸番降附,言语不通,趋向不同。楚材以一书生,孤立其间,欲行其所学,可谓难矣。然见于设施者,十不二三。向使无楚材,人类不知其何如耳。

时蒙古诸王拖雷第四子忽必烈,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初,邢台人刘秉忠英爽不羁,年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居常郁郁不乐,一日,投笔叹曰“吾家累世衣冠,乃汨没为刀笔吏乎。丈夫不遇于世,当隐居以求志耳。”即弃去,隐武安山中久之,为僧,往来云中。会忽必烈召他僧,遂邀秉忠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天文、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论天下事如指诸掌,忽必烈大爱之。秉忠复荐张文谦,召为掌书记。

六年秋七月,蒙古主贵由立。贵由,太宗长子。母六皇后临朝四年,至是,会诸王百官议立贵由,乃即位于汪吉宿灭秃里之地,朝政犹出于后。

八年三月,蒙古主贵由卒于横相乙儿之地,庙号定宗。时,国内大旱,河水尽涸,野草自焚,牛马死者十八九,人不聊生。诸王及各部又遣使于诸郡征求货财,或于西域、回鹘索取珠玑,或于海东取鹰鹘,驿骑络绎,昼夜不绝,民力益困。皇后斡兀立海迷失抱曲出子失烈门听政,诸王大臣多不服。

十一年六月,蒙古主蒙哥立。初,定宗卒,久未立君,中外汹汹。至是,诸王木哥及大将兀良合台等咸会,议所立。时定宗后所遣使者在坐,曰:“昔太宗命以皇孙失烈门为嗣,诸王百官皆与闻之。今失烈门固在,而议欲他属,将置之何地耶?”兀良合台等不听,共推蒙哥即位于阔帖兀阿兰之地,追尊其考拖雷为帝,庙号睿宗。失烈门及诸弟心不能平,蒙哥因察诸王有异同者并羁縻之,取主谋者诛之。遂颁便宜事于国中,罢不急之役,凡诸王大臣滥发牌印、诏旨、宣命,尽收之,政始归一。

秋七月,蒙古主命其弟忽必烈总治漠南,诏凡军民在漠南者,听忽必烈总之,遂开府于金莲川。时,姚枢隐居苏门,忽必烈遣赵璧召之。枢至,待以宾礼。枢乃为书数千言,上之,首陈帝王之道,次及救时之务,为条三十。忽必烈奇其才,动必召问。枢因言于忽必烈曰:“今土地、人民、财赋,皆在汉地,王若尽有之,则天子何为。后必有间之者矣。不若但持兵权,凡事付之有司,则势顺理安。”忽必烈从之。枢又说忽必烈置经略司于汴,分兵屯田,西起襄、邓,东连清口、桃源,皆列障守之。

十二年二月,蒙古主以诸王尝欲立失烈门,乃徙太宗后于阔端所居地之西,分迁诸王于各边。定宗后及失烈门母以厌胜并赐死,禁锢失烈门于没脱赤之地。

六月,蒙古主以中州封同姓,命弟忽必烈于汴京、关中,自择其一。姚枢曰:“南京,河徙无常,土薄水浅,泻卤生之,不若关中,厥田上上,古名天府陆海。”忽必烈遂请于蒙古主。蒙古主曰:“关中户寡,河南、怀、孟地狭民伙,可取自益。”繇是尽有关中、河南之地。忽必烈与姚枢夜燕,枢因陈宋太祖遣曹彬取南唐,不杀一人,市不易肆事。忽必烈喜曰:“吾能为之。”枢贺曰:“王能如此,生民之幸,有国之福也。”

开庆元年秋七月,蒙古主蒙哥卒于合州城下。蒙哥沈断寡言,不乐饮燕,自谓遵祖宗之法。然性喜畋猎,信巫觋卜筮之术,凡行事必叩之,殆无虚日。庙号宪宗。

景定元年三月丁卯,蒙古主忽必烈立。初,忽必烈自南伐北还,廉希宪闻阿里不哥命刘太平及大将霍鲁怀行尚书省事于关右,恐结诸将以动秦、蜀,请遣赵良弼往觇之。良弼具得实,还报。时诸王合丹、莫柯、塔察儿俱会于开平,旭烈亦自西域遣使劝进,惟阿里不哥不至。希宪等力言:“先发制人,后发人制。逆顺安危,间不容发,宜早定大计。”忽必烈三让,诸王大臣固请,遂即位。诏曰:“朕惟祖宗,肇造区宇,奄有四方,武功迭兴,文治多缺,五十馀年于此矣。盖时有先后,事有缓急,天下大业,非一圣一朝所能兼备也。先皇帝即位之初,风飞雷厉,将大有为,忧国爱民之心虽切于己,尊贤使能之道未得其人。方董夔门之师,遽遗鼎湖之泣,岂期遗恨,竟勿克终。肆予冲人,渡江之后,盖将深入焉,乃闻国中重以佥军之扰,黎民惊骇,若不能一朝居者。予为此惧,驿骑驰归。目前之急虽纾,境外之兵未戢,乃会群议,以辑良规。不意宗盟辄先推戴,左右万里,名王巨臣,不召而至,不谋而同。咸谓:国家之大统不可久旷,神人之重寄不可暂虚。求之今日,太祖嫡孙之中,先皇母弟之列,以贤以长,止予一人。虽在征伐之间,每存仁爱之念,博施济众,实可为天下主。天道助顺,人谋与能,祖训传国大典于是乎在,孰敢不从。朕峻辞固让,至于再三,祈恳益坚,誓以死请,于是俯徇舆情,勉登大宝。自惟寡昧,属时多艰,若涉渊水,罔知攸济。爰当临御之始,宜新弘远之规,祖述变通,正在今日,务施实德,不尚虚文。虽承平未易遽臻,而饥渴所当先务。呜呼。历数攸归,钦应上天之命,勋亲斯托,敢忘烈祖之规。体极建元,与民更始,朕所不逮,更赖我远近宗族,中外文武,同心协力,献可替否之助。诞告多方,体予至意。

夏四月,蒙古阿里不哥闻忽必烈即位,命阿蓝答儿发兵于漠北诸部,分遣腹心,易置将佐,散金帛,赉士卒,又命刘太平、霍鲁怀拘收关中钱榖。时浑都海自先朝将兵屯六盘,太平等阴相结纳。浑都海复分遣人约成都密里霍者、青居乞台不花同举事。阿里不哥遂自称帝于和琳。

五月,蒙古刘太平、霍鲁怀闻廉希宪将至,乘传急入京兆,谋为变。秦人前被阿蓝答儿、太平等威虐,闻其来,皆破胆。越二日,希宪亦至,宣示诏旨,遣人驰往六盘宣谕安抚。未几,城门候引一急使至,云来自六盘。希宪讯之,尽得太平、鲁怀与浑都海、密里霍者、乞台不花要结状。希宪集僚佐,谓曰:“主上命我辈,正为今日。“遂分遣人掩捕太平、鲁怀等,仍遣刘里马诛密里霍者于成都,汪惟正诛乞台不花于青居。又命总帅汪良臣帅秦、巩诸军,进讨浑都海。良臣以未得旨为辞,希宪即解所佩虎符银印,授之曰:“此皆身承密旨,君但办吾事,制符已飞奏矣。”良臣遂行。又摘蜀卒四千,命蒙古将八春帅之,为良臣声援。会有诏赦至,希宪命杀太平等于狱,尸于通衢,方出迎诏。浑都海知京兆有备,西渡河趋甘州,阿蓝匼儿自和林帅兵适至,遂与浑都海合军而南。时诸王合丹亦率骑兵与八春、汪良臣合兵,分三道以拒之。既阵,大风吹沙,良臣令军士下马,以短兵突其左,绕出阵后,溃其右而出。八春直捣其前,合丹勒精骑邀其归路,大战于甘州东,杀浑都海、阿蓝答儿,关、陇悉平。希宪乃遣使自劾停赦行刑、征调诸军、擅以良臣为帅诸罪,蒙古主曰:“委卿方面之寄,正欲从宜,若拘常制,岂不坐失事机。”诏赐希宪金虎符,进平章政事,行省秦、蜀。商挺参知省事。

二年冬十月,蒙古主忽必烈以阿里不哥违命,自将讨之,与战于昔木土之地。诸王合丹等杀其兵三千人,塔察儿分道奋击,大破之,追北五十里。忽必烈率诸军蹑其后,合三路蹙之,其部将多降。阿里不哥北遁,忽必烈引还。

五年秋七月,蒙古阿里不哥自昔木土之败,不复能军。至是,与诸王玉龙答失、阿速带、昔里给,及其谋臣不鲁花、阿里察、脱忽思等,自归于上都。蒙古主以诸王皆太祖之裔,并释不问,其谋臣不鲁花等伏诛。

猜你喜欢
  卷四十八·志第一·天文一·宋濂
  卷五百十五 列传三百二·赵尔巽
  卷六十九 大中祥符元年(戊申,1008)·李焘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三十七·杨仲良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四·佚名
  第四六一谕光绪十三年九月十八日一二二三四--四·佚名
  ●续吴先贤赞卷之十二·刘凤
  石天应传·宋濂
  汉纪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节三年(甲寅、前67)·司马光
  ●皇朝通典卷四十·佚名
  卷八十七之卷九十八并阙文·宋敏求
  卷二十九·孔毓圻
  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司马迁
  第二节 步步向前进·蒋廷黻
  钦定南巡盛典卷七·高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十八家诗抄·卷十八·曾国藩

      杜工部五律上二百九十七首  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题张氏隐居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 卷529 ·佚名

    甄龙友 挽薛艮斋三首 骥不由穷巷,龙曾演瑞图。 衣传袁道洁,梦接邵尧夫。 四年十全未,三千行岂无。 飘然何太速,愁杀奠生刍。 甄龙友 挽薛艮斋三首 赠别文章妙,分携六见秋。 真书藏相府,循吏

  • 石屏诗钞·吴之振

    戴复古求先人墨迹呈表兄黄季文我翁本诗仙,游戏沧海上。引手掣鲸鲵,失脚堕尘网。身穷道则腴,年高气弥壮。平生无长物,饮尽千斛酿。传家古锦囊,自作金玉想。篇章久零落,人间眇馀响。搜求二十年,痛泪湿黄壤。君家图书府,墨色照青

  • 14.王维:五言律诗三首·施蜇存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晋臣传第十七·欧阳修

    ○桑维翰桑维翰,字国侨,河南人也。为人丑怪,身短而面长,常临鉴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慨然有志于公辅。初举进士,主司恶其姓,以“桑”“丧”同音。人有劝其不必举进士,可以从佗求仕者,维翰慨然,乃着《日出扶桑赋》

  • 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二·赵尔巽

      黄翼升丁义方 王吉 吴家榜 李成谋 李朝斌江福山 刘培元   黄翼升,字昌岐,湖南长沙人。少孤,育于邓氏,冒其姓,入长沙协标充队长。咸丰初,从征广西,曾国藩创水师,调为哨长。四年,从杨岳斌下岳州,叙千总。战于城陵矶,贼以十馀

  • 卷一百八十八 表二十八·赵尔巽

      ◎部院大臣年表六上   表略

  • 名山藏卷之一百五·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王享记一◆王享记一东南夷一○东南夷一高帝既平定天下诏谕诸夷诸夷君长或使或身悉随使者来朝贡则高丽日本大小琉琉安南真腊暹逻占城苏门荅刺西洋瓜哇彭亨百花三佛齐浡泥凡十五国臣服

  • ○九王轶事十则·许指严

    清初宫庭瞀乱,贻讥千古,史臣因而深讳,不敢施一直笔者,惟睿亲王多尔衮尸其咎也。多尔衮为清太宗母弟,行居九,世称九王,或曰,贵时人称九千岁是也。太宗既崩,福临尚幼,遗命以皇母弟摄政,仿周成负扆故事。然某君秘记,则言太宗深恶多尔

  • 第三七五禀同治六年九月二十一日一二二○九--一·佚名

    生员、职员、监生等,禀举下山、五和、树杞林、六张犁等四庄庄正具禀竹北一保九芎林街,治下生员魏缵唐、职员刘嵩山、监生彭殿华、詹国和、罗在田、曾清机、林希贤、吴殿华、庄蓍郑家茂、彭德业等,为

  • 羊祜传·房玄龄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祖辈世世代代做二千石一级的官,到羊祜已经九代,都以清廉而有德操著称于世。祖父羊续,在汉代做南陽太守,父亲羊磜,任上党太守。羊祜是汉末蔡邕的外孙,与景献皇后是同母姊弟。羊祜十二岁时父亲去世,守孝

  • 卷一百五·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五明 杨士奇等 撰仁民周文王作灵台及为池沼掘地得死人之骨吏以闻於文王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无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寡人固其主又安求主遂令吏以衣冠更葬之

  • 卷十七·吴澄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纂言卷十七     元 吴澄 撰间传【间旧如字郑氏曰间传者记丧服之间轻重所宜或曰当读为间厠之间间者厠於其间而非正也齐桓晋文为正霸秦穆楚庄非正霸而厠於二正霸之间则谓之间霸青赤黄白黑为正色

  • 卷四十二·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四十二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四十二社稷礼记祭法大夫以下成羣立社曰置社【注大夫以下谓下至庶人也大夫不得特立社与民族居百家以上则共立一社今时里社是也郊特牲曰

  • (二)志与学·钱穆

    濂溪《通书》有《志学》一章,提出志与学两字,实为中西文化基本相异点所在。兹试先言志。西方古希腊,乃一商业社会,货品销售固须投人喜爱,然营商谋利,志为己不为人。即如文学,沿途讲述,兼以歌唱。或舞台演剧,皆求广集群众,多获欢

  • 黄文献集·黄溍

    元黄溍所撰之诗文集。其主要版本有:《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黄溍,字晋卿,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博学工文辞。延祐二年(1315)登进士第,授宁海县丞,历诸暨州判、翰林应奉,转国子博士,出为江浙儒学提举。至正七年(1347)起为翰

  • 脾胃论·李杲

    《脾胃论》系医学理论著作。3卷。金·李杲撰。约成书于1249年。作者在著成《内外伤伤惑论》之后,犹恐世医对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不能明辨,又著《脾胃论》。因当时兵祸频仍,百姓为饮食劳役所伤,胃气亏乏,调治失宜,脾胃之

  • 蕉庵诗话·魏元旷

    魏元旷的《蕉庵诗话》及其续编在民族意识领域总体以满汉民族关系探讨为中心,围绕社会鼎革导致的遗民思想与遗民意识内容,具体落脚在以下方面:称颂遗民节义,斥责临危易主、变节之人,记录变名、易服、复辟之故事,蕴归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