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

景宗武烈皇帝李元昊,小字嵬理(《长编》作叶迈,曾氏《隆平集》作崖块),国语谓惜为“嵬”,富贵为“理”,后更名曩霄。太宗德明长子也,母曰惠慈敦爱皇后卫慕氏。性雄毅(《长编》作性凶鸷猜忍),多大略,善绘画,能创制物始。圆面高准,身五尺馀。少时好衣长袖绯衣,冠黑冠,佩弓矢,从卫步卒张青盖。出乘马,以二旗引百馀骑自从。晓浮图学,通蕃汉文字。案上置法律,常携《野战歌》、《太乙金鉴诀》。弱冠,独引兵袭破回鹘夜洛隔可汗王,夺甘州,遂立为皇太子。数谏其父毋臣宋,德明辄戒之曰:“吾久用兵,疲矣。吾族三十年衣锦绮,此宋恩也,不可负。”元昊曰:“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绮为?”德明卒,乃袭位。(《宋史·夏国传》)

遣使如宋、契丹报哀。

使臣至宋,宋帝辍朝三日,令司天监定举哀挂服日辰。其日,乘舆至幕殿,服素服。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当御坐前跪,奏请皇帝为夏王赵德明薨举哀,又奏请十五举音,又奏请可止。文武百僚进名奉慰。告哀使、副以下朝见,首领并从人作两班见。先首领见,两拜后,班首奏:“圣躬万福。”又两拜,随拜万岁。喝“赐例物酒食”,跪受,起,又两拜,随拜万岁。喝“各祗候”,退。从人仪同。是日,皇太后至幕殿,释常服,白罗大袖。白罗大带,举识如皇帝仪。(《宋史·礼志》)

宋赠德明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以尚书度支员外郎朱昌符为祭奠使,六宅副使、内侍省内侍押班冯仁俊副之,赙绢七百匹、布三百匹,副以上酝、羊、米、面。将葬,赐物称是,皇太后所赐亦如之。(《宋史·夏国传》)

冬十一月,遣使如契丹贺应圣节。(《辽史·兴宗本纪》)契丹使来,册封元昊为夏国王。(《辽史·兴宗本纪》)

宋使工部郎中杨告为旌节官告使,来授元昊为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

制曰:“胙土受氏,维王所以褒有功;建国承家,非贤不能保厥世。乃眷西陲之守,方畴外御之劳,式涓刚辰,庸告列位。故定难军节度、夏银绥宥静等州管内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傅、尚书令、持节都督夏州诸军事、行夏州刺史、上柱国、夏王、食邑两万一千户、食实封七千户赵德明男元昊,器怀英达,义节坚明,孝恭尽于事亲,恩信长于御众。惟乃先正,奉于本朝。嘉捍难于边衡,赐同姓于宗籍。象贤继世,尔实宜之。於戏!书盟府之勋,既载山河之誓;瞻元侯之略,岂无弓矢之传。尚体顾怀,勿忘钦率。可特授特进、检校太师兼侍中、持节都督夏州诸军事、夏州刺史、充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州管内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上柱国、西平王,食邑六千户,食实封一千户。仍赐推忠保顺亮节翊戴功臣。”使者至其国中,元昊迁延遥立,屡促之,然后至前受诏。及拜起,顾其左右曰:“先王大错,有国如此,而乃臣属于人!”设席自尊大,告命徙坐即宾位,不为屈。既而飨告于厅事,其东屋后若有千百人锻声。告阴知其必叛,还朝秘不敢言。(《宋史·夏国传》及《梦溪笔谈》、《西夏纪事本末》)

改姓嵬名氏,称“吾祖”。

元昊既袭封,衣白窄衫,毡外红里,冠顶后垂红结绶,表异蕃众。复以李、赵赐姓不足重,自号嵬名氏,称“吾祖”。“吾祖”,华言可汗也。于是属族悉改嵬名,蕃部尊荣之,疏族不与焉。(《宋史·夏国传》)

元昊改元显道。

元昊招纳亡命,申明号令,以兵法勒诸部。每举兵,必率部长与猎,有获则下马环坐饮,割鲜而食,各问所见,择取其长。因避其父讳,改中国明道元为显道,称于国中。(《宋史·夏国传》。)

春正月,贡于契丹。(《辽史·兴宗来纪》。)三月,下秃发令。

元昊欲革银、夏旧俗,先自秃其发,然后下令国中,使属蕃遵此,三日不从,许众共杀之,于是民争先秃发,耳垂重环以异之。(《长编》一百十五)

夏四月,宋使来赐太后遗物。

章献皇太后崩,宋帝使供备库副使李用和持太后遗留物赐元昊。(《长编》一百十二)五月,升兴州为兴庆府,遂立官制。

元昊自先世并吞西土三十馀年,聚中国所赐资财无算,外倚契丹为援,异谋日甚。升兴州为府,改名“兴庆”,广宫城,营殿宇,其名号悉仿中国所称。故事,羌俗以帐族盛大者为长官,亦止有蕃落使、防御使、都押牙、指挥使之职。至是,始立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苑,曰磨勘司,曰文思院,其制多与宋同。自中书、枢密、宰相、御史大夫、侍中、太尉以下,命蕃汉人分为之。而其专授蕃职,有宁令,有谟宁令,有丁卢,有丁弩,有素赍,有祖儒,有吕则,有枢铭,皆以蕃号名之。(《宋史·夏国传》及《西夏书事》)

别服式。

文资则幞头、靴笏、紫衣、绯衣;武职则冠金帖起云缕冠、银帖间金缕冠、黑漆冠,衣紫旋襕,金涂银束带、垂蹀躞,佩解结锥、短刀、弓矢韣,马乘鲵皮鞍,垂红缨,打跨钹拂;便服则紫皂地绣盘毯子花旋襕,束带;民庶青、绿,以别贵贱。(《宋史·夏国传》)

十二月,契丹禁夏国使沿路私市金铁。(《辽史·兴宗本纪》)

春正月,元昊称制改元。

元昊虽仍贡奉,然车服、仪卫,悉拟帝制。至是,策士杨守素上言:“王者神武立功,德威御众,要必建元表岁,以示维新。国家累世经营,规模宏远,犹遵中国旧号,岂足彪炳皇献,昭示区宇?”元昊乃下谕,改显道三年为开运元年。逾月,或告以石晋败亡年号也,乃改广运。(《宋史·夏国传》及《西夏书事》。按广运,《夏国传》作广民,此从《长编》)

是月,元昊始攻府州。(《长编》一百十四。又六月乙丑,府州言,元昊自正月后数入冠。诏并、代部署司严兵备之。)宋始为夏人除馆舍。

元昊岁遣人至宋,出入民间无他禁。宋臣韩亿请下诏,为除馆舍礼之,官主贸易,外虽若烦扰,实羁防之。(《宋史·韩亿传》)秋七月,掠环庆。

庆州西七十里为马岭寨,寨北十馀里有蕃部杀牛族,领族帐二千馀户,负险自固,向不附中国。元昊令为前驱,掠环、庆州境,杀戮居人,朝廷下诏约束,不听。八月,乃遣入内供奉官周惟德往环庆路,体量边事。(《长编》一百十五及《西夏书事》。按《长编》:八月,徙知定州、神龙卫四厢都指挥使刘平为环庆路副都部署。平尝言:“臣在陕西见元昊车服僭窃,势且叛矣。宜严备之。”不听。及是,帝戒平曰:“知卿有将略,故委以边寄,卿其勉之。”加赐钱百万。)

冬十月,复攻庆州,执都监齐宗矩。

初,庆州柔远寨蕃部巡检嵬逋,攻破西夏后桥诸堡。于是,元昊称兵报仇,缘边都巡检杨遵、柔远寨监押卢训以兵七百与战于龙马岭,败绩。环庆路都监齐宗矩、走马承受赵德宣、宁州都监王文援之,次节义峰,伏兵发,执宗矩。久之,始放归。(《宋史·夏国传》。按《续纲目》于是年七月书赵元昊反,寇环庆。考《宋史·夏国传》及《东都事略》,元昊入寇俱不系七月,且入寇环庆在先,称兵报仇在后,自是两事,《续纲目》混而为一,叙次颠倒。再考《宋史·仁宗纪》:景祐元年十二月,赐赵元昊佛经。盖是时元昊虽僭拟改元,然犹遣使奉贡,故礼赐如故。至宝元元年,上表自言称帝,《本纪》乃始书反,似当以《本纪》为断。说见《通鉴辑览》注。)

元昊鸩其母卫慕氏。

母族人山喜谋杀元昊,事觉,元昊鸩其母杀之,沉山喜之族于河。(《长编》一百十五。按《宋史·夏国传》云母卫慕氏死,遣使来告哀,不云元昊鸩其母。卫慕,《长编》作母米,注见前。)

遣使如宋告哀。(《宋史·夏国传》)

宋诏起复镇军大将军、左金吾卫上将军,员外置同正员。以内殿崇班、阁门祗候王中庸为致祭使,起居舍人郭劝为吊赠兼起复官告使。元昊赂遗劝等百万,劝悉拒不受。(《长编》一百十五)

元昊复立额藏渠怀氏为太后。夏语称“乌尼”。“乌尼”者,太后也。(《长编》一百十五)十二月,宋赐佛经。

元昊献马五十匹,求佛经一藏。诏特赐之。(《长编》一百十五)

是年,填星犯舆鬼。占者云,大臣有变。元昊大肆杀戮。(《西夏书事》)

西夏称广运二年

宋加元昊中书令。

宋帝受尊号,加恩内外。遣内侍省都知冯从顺至兴州,进元昊中书令,元昊受之益倨。富弼奏状:“朝廷累次遣使,元昊多不致恭,或故作滞留而不迎;或佯为忽遽而见迫;或欲负扆而对;或欲专席而居。虽相见之初,暂御臣下之服;而送出之后,便具帝者之仪。”(《宋史·夏国传》及《长编》一百二十四)

夏五月,杀妃卫慕氏。

卫慕,元昊舅氏女,幼孤,育于惠慈太后。当后被弑时,氏以大义责元昊,元昊尽诛其族,因氏怀妊,幽之别宫。及生子,野利氏谮其貌类他人,元昊怒,并子杀之。(《长编》一百六十二及《西夏书事》)

秋七月,以兵犯环庆。

元昊使首领讹遇等率兵数入犯,环庆路部署司请下鄜延路移文约束,从之。(《长编》一百十七)攻唃厮啰,败绩。

元昊遣其令公苏奴儿(《长编》作索诺尔),将兵二万五千攻唃厮啰,败死略尽,苏奴儿被执。(《宋史·夏国传》)元昊自将攻猫牛城,屠之。

苏奴儿既败,元昊自率众攻猫牛城,一月不下。既而诈约和,城开,乃大纵杀戮。(《宋史·夏国传》)又攻青唐、安二、宗哥、带星岭诸城。

唃厮史部将安子罗(《长编》作阿萨尔)以兵绝归路,元昊昼夜角战二百馀日,子罗败,然兵溺宗哥河及饥死过半,并兵临河湟。唃厮啰知众寡不敌,壁鄯州不出,阴间元昊,颇得虚实。元昊已渡河,插旗帜识其浅。唃厮啰潜使人移植深处,以误元昊。及大战,元昊溃而归,视帜渡,溺死十八九,虏获甚众。自是,数以奇计破元昊,遂不敢窥其境。(《宋史·夏国传》及《吐蕃传》。按李氏《长编》不取“自是,数以奇计破元昊”二语,谓为饰说,盖得其实。)

索古渭地于宋,不与。

青唐蕃部蔺毡世居古渭,积与夏人有隙,惧而献其地于宋。秦州范祥纳之,请缮城屯兵,又括熟户田。诸羌靳之,相率叛。夏人欲得渭地久,移文来索。后帅张升以祥贪利生事,请弃之。诏傅求往视,求以为城已讫役,且已得而弃,非所以强国威。乃诏谕羌众,反其田,报夏人以渭非其有,不应索,正其封疆而还。(《宋史·傅求传》)

西夏称广运三年

妃索氏自杀。

始,元昊攻猫牛城,传者以为战没。索氏喜,日调音乐。及元昊还,惧而自杀。(《长编》一百六十二)夏四月,羁天竺国进奉僧于夏州。

天竺入贡,东行经六月至大食国,又二月至西州,又二月至夏州。先是,僧善称等九人至宋京,贡梵经、佛骨及铜牙菩萨像,留京三月,宋帝赐束帛遣还。抵夏州,元昊留于驿舍,求贝叶梵经不得,羁之。由是,西域贡僧遂绝。(《宋史·天竺传》及《西夏书事》)

始制蕃书,改元。

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体方正,类八分,而画颇重复,又若符篆,教国人用以纪事。群臣上表献颂,遂改广运三年为大庆元年。(《宋史·夏国传》。按沈存中《笔谈》作遇乞造创蕃书,累年方就,至是始献。与此异。胶西柯先生曰:“《宋史》:元昊自制蕃书,教国人以纪事之文用蕃书。沈存中《笔谈》载西夏野利遇乞制蕃书事,最详。则谓元昊命国中悉用蕃书,与《宋史》微不同。考《宋史》元昊未制蕃书以前,有蕃学、汉学,及制国书,命野利仁荣主蕃学,则屏汉文不用。故其后干顺病善学,又复立汉学也。命国人以纪事之文用蕃书,当是元昊以后之制,《宋史》稍误矣。今敦煌石室有西夏《国史》数卷,皆蕃书,为西儒伯希和所得。”)

冬十二月,复举兵攻回鹘,取瓜、沙、肃三州。

瓜、沙、肃诸州,本唐归义军,向陷于回鹘。建隆中,节度使曹元忠以州附宋,子孙世主军事。元昊引兵攻之,求援于回鹘不应,三州相继没。于是,元昊尽有河南故地。(《宋史·夏国传》)

升州、郡,益边防。

元昊既据夏、银、绥、宥、静、灵、盐、会、胜、甘、凉、瓜、沙、肃诸州立国,而以石堡、洪门诸镇,升为洪、威、龙、定四州,又以肃州为蕃和郡,甘州为镇夷郡,置宣化府。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馀里。倚贺兰山为固,料兵设险:以七万人护卫兴庆,五万人镇守西平,五万人驻贺兰山。左厢宥州路,以五万人备鄜、延(有克胡山、升平塔、那娘山诸路。以乌延口、藏底河界台为界堠。内包杏子河、白洛嘴、啰兀岭等险要)、麟(有屈野川、大河谷、麻也娘诸路。以饶咩、浪松、本晋堆为界堠。内包神堆、泽荒堆、三泉等险要)、府(有端正平、榆木川、升啰岭诸路。以槅柞岭、青没怒川、浪骨堆为界堠。旁约吴庞烽、女萌烽、立于谷、龙移川等险要)。右厢甘州路,以三万人备西蕃(有扑丁原、庄浪族、乔家族诸路。以麻宗山、乳酪河为界堠。内包斫龙川、采牟岭等地)、回纥(有合黎山、浚稽山、居延塞诸路。以牛头、朝那山为界堠。内包张掖、敦煌等地)。自河南洪州、白豹、安、盐州,至罗洛、天都、惟精山等处,以五万人备环(有陷道口、打米谷、蕤毛嘴、乌丁原诸路。以牛圈里、罗节砚为界堠。内包虾蟆、折姜诸和市)、庆(有西蔡移、骆驼巷、萌门、三岔诸路。以勒崖原、为卓望、王尚原、里干谷为界堠。旁约苍鸡、七逋、多移塔、通祖、卢门城等地)、镇戎军(有吃啰岔、立马城、杀獐川诸路。以劈通流、枅柂岭为界堠。旁约肖关、寺子盆、没烟前、后等峡)。自河北至午腊{艸弱}山(《长编》作卧啰娘山。吴兴祚《方舆纪要》:元昊河南曰盐州路,河北曰安北路。与《宋史·夏国传》异),以七万人备契丹(有金肃、河清诸路。并黄河为界堠。内包唐隆镇、没儿雀、悉命、女女、越都等蕃族)。而御边善战尤倚山讹,山讹者横山羌,平夏兵不及也。

定兵制。

西夏风气强梗,民多耐寒暑,忍饥渴,而性恶雨雪。其部族一家号一帐,小族数百帐,大者千馀帐。故制:年登十五为丁,每有战斗,随族之大小出丁助阵。元昊立制:率二丁取正军一人,每负担一人为一抄。负担者,随军杂役也。四丁为两抄,馀号空丁。愿隶正军者,得射他丁为负担,无则许射正军之疲弱者为之,故壮者得正军为多。凡正军给长生马驼各一。团练使以上,帐一、弓一、箭五百、马一、橐驼五,旗、鼓、枪、剑、棍、棒、少袋、披毡、浑脱、背索、锹镢、斤斧、箭牌、铁爪篱各一(曾氏《隆平集》云,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备弓矢、甲胄而行,与《宋史·夏国传》异)。刺史以下,无帐无旗鼓,人各橐驼一、箭三百、幕梁一。兵三人同一幕梁。幕梁,织毛为幕,而以木架。有炮手二百人,号“泼喜”,陡立旋风炮于橐驼鞍,纵石如拳。得汉人勇者为前军,号“撞令郎”。若脆怯无他技者,令往守肃州,或迁河外耕作。合国内诸州计之,总兵五十馀万(《隆平集》云,赵德明时兵十万而已,元昊遂逾十五万,自以地广兵劲,敢行叛逆。今以《宋史·夏国传》考之,曾说尚略)。别立擒生军十万。兴灵之兵精练者又二万五千,别副以兵七万为资赡,号御围内六班,分三番宿卫。每有事于西,则自东点集而西;于东,则自西点集而东;中路则东西皆集。用兵多立虚寨,设伏兵包敌。以铁骑为前军,乘善马,重甲,刺斫不入,用钩索绞联,虽死马上不坠。其兵凡三千,分十队,队各有长:一、妹勒,二、浪遇移讹,三、细赏者埋,四、理奴,五、杂熟屈则鸠,六、隈才浪罗,七、细母屈勿,八、李讹移岩名,九、细母嵬名,十、没罗埋布。每出入,前后环拥,设备甚严。战则先出突阵,阵乱则冲击之,步兵挟骑以进。发兵则以银牌召酋长,面受约束。昼则举烟扬尘,夜则篝灯为候,出战率用只日,避晦日。赍粮不过一旬。战则大将居后,或据高险。弓,皮弦,矢,柳{},中之必贯甲(《隆平集》云,夏兵长于骑射,不善刀枪,而柳弓皮弦,遇雨雪则不能施,又其所短)。故所向无不破也。(《宋史·夏国传》及《儒林公议》)

立军名。

唐制,节度使下,刺史亦得掌兵。宋惩五代之弊,特设通判以莅州政,其征调、征伐、进退军将,仍听节度使表闻。德明复自置防御使职。元昊地广兵众,因分左右厢,立十二监军司:曰左厢神勇(驻天都山,)曰石州祥祐(《宋史·夏国传》种谔克米脂、进攻石州,意即其地),曰宥州嘉宁(驻宥州),曰韦州静塞(驻韦州),曰西寿保泰(驻柔狼山北),曰卓啰和南(驻黄河北岸),曰右厢朝顺(驻夏州弥陀洞),曰甘州甘肃(驻唐删丹县故地),曰瓜州西平(驻瓜州),曰黑水镇燕(驻兀剌海城),曰白马强镇(驻盐州),曰黑山威福(驻汉居延故城,东北限大泽,西北接沙碛)。诸军并设都统军、副统军、监军使一员,以贵戚豪右领其职;馀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侍禁官数十,不分蕃汉,悉任之。(《宋史·夏国传》)

元昊落起复。(《长编》一百十九)攻兰州。

元昊欲南侵,恐唃厮啰制其后,复举兵攻兰州诸羌,侵至马衔山。筑城瓦蹑、凡川会,留兵镇守,绝吐蕃与中国相通路。(《长编》一百十九)诱西蕃叛唃厮啰。

初,唃厮啰娶李立遵女,生二子:曰瞎毡,曰磨毡角。又娶乔氏,生子曰董毡。立遵死,李氏宠衰,斥为尼,锢之廓州。瞎毡等结母党李巴沁,窃载其母出奔,瞎毡据河州,磨角毡据邈川,抚有其众,厮啰不能制。元昊闻二子怨其父,阴以重赂间之,且诱诸酋归附。有温逋哥子一声金龙(温逋哥本厮啰论逋,论通者,相也。温逋哥作乱被杀),拥众万馀叛附元昊,结为姻婚。厮啰势蹙,更与乔氏西徙历精城。(《长编》一百十九。按本注引《元符陇右日录》云,元昊既行赂间厮啰二子,遂举兵数犯宗哥,及破耗牛城,厮啰势折,西徙青唐,与赵啰《聚米图经》徙居历精城异。或谓历精即青唐也,当考。按一声金龙,一作伊实济噜。历精,一作哩沁。)

宋士人张元、吴昊来归。

元昊之叛,其谋皆出于华州士人张元(周春《辽诗话》据《传奇》,元字雷复)与吴昊。张与吴,其始名,不可得而知。或曰:张许州人也,客于长葛间,以侠自任。县河有蛟长数丈,每饮水转桥下,则人为之断行。一日,蛟方枕石而饮,张自桥上负大石中蛟,蛟婉转而死,血流数里。与关中姚嗣宗皆负气倜傥,有纵横才,相与友善。张累举进士不第(熊克复《九朝通鉴》、李氏《长编》谓张元为华州进士,又元作源,俱误)。吴亦久困场屋,无以自伸。且张尝为县宰所笞,乃与吴薄游塞上,觇览山川风俗,慨然有经略西鄙意。放意诗酒,出语惊人。尝与客饮驿中,一客邂逅至,主人者延之,张初不识知也,客乃顾张曰:“彼何人斯?”张厉声曰:“皮裹骨头,肉人斯。”应声以铁鞭击之死,主人涂千金之药,久之乃苏。将谒大帅,耻自屈不肯往。乃砻大石,刻诗其上,使壮士拽之于通衢,三人从后哭之,欲以鼓动诸帅。诸帅果召与相见,踌蹰未用间,张、吴径走西夏。常时,张每夜游山林,则吹铁笛而行,声闻数里,群盗皆避。其将之西夏也,濒行过项羽庙,竭囊沽酒,对羽极饮,酹酒泥像。又歌“秦皇草昧,刘项起吞并”之。词,悲歌累日,大恸而去。时,帅以急骑迫之,不及乃表嗣宗入幕府。张、吴既至夏,闻元昊有意窥中国,念不出奇无以动其听,乃相与更其名,即其都门之酒家,剧饮终日,引笔书壁曰:“张元、吴昊,来此饮酒。”逻者见之,知其非国人也,迹其所憩执之。元昊责以入国问讳之义,二人大言曰:“姓尚不理会,乃理会名耶?”时曩霄未更名,且用中国赐姓也。于是竦然异之,日尊宠用事。事闻于宋,诏徙其族于房州,讥察出入,饥寒且死。知州陈希亮曰:“张、吴事虚实不可知,使诚有之,为国者终不顾家,徒坚其为贼耳。此又皆其疏属,无罪。”乃密以闻,诏释之。既而复赐其家钱、米,以反间之,改隋州以羁縻之。未几,二人间使谍者矫中国诏释之,未有知者。后乃闻西人临境作乐,迎此二家而去。(王巩《闻见近录》、《容斋三笔》、岳珂《桯史》及《宋史·陈希亮传》)

秋七月,更定礼乐。

夏州沿党项蕃俗,自赤辞臣唐,始习尊卑跽拜诸仪。而其音乐,尚以琵琶,击缶为节。僖宗时,赐思恭鼓吹全部,部有三驾:大驾用一千五百三十人,法驾七百八十一人,小驾八百一十六人,俱以金钲、节鼓、鼓、大鼓、小鼓、饶鼓、羽葆鼓、中鸣、大横吹、小横吹、觱栗、桃皮笳笛为器。历五代入宋,年隔百馀,而其音节悠扬,声容清厉,犹有唐代遗风。迨德明内附,其礼文仪节、律度声音无不遵依宋制。元昊久视中国为不足法,谓野利仁荣曰:“王者制礼作乐,道在宜民。蕃俗以忠实为先,战斗为务,若唐宋之缛节繁音,吾无取焉。”于是于吉凶、嘉宾、宗祀、燕享,裁礼之九拜为三拜(沈括《笔谈》云,元昊令国中悉用胡礼,即此),革乐之五音为一音(王巩《闻见近录》:增五音为六,与《夏台事迹》异),令于国中,有不遵者族。(《西夏书事》)

冬十一月,设蕃、汉二字院。

元昊既制蕃书,尊为国字,凡国中艺文诰牒,尽易蕃书。于是立蕃字、汉字二院,汉习正、草,蕃兼篆、隶,其秩与唐、宋翰林等。汉字掌中国往来表奏,中书汉字,旁以蕃书并列;蕃字掌西蕃、回鹘、张掖、交河一切文字,并用新制国字,仍以各国蕃字副之。以国字在诸字之右,故蕃字院特重。(《西夏书事》)

西夏称天授礼法延祚元年

春正月,表请供佛五台山。

元昊使人往来中国,熟悉边臣因循之势,久思攻取河东。是时,欲识进兵道路,表请供佛五台,乞使臣引护并给馆券。宋帝从之。(《长编》一百二十一。按《宋史·夏国传》不纪月。)

三月,贡于契丹。(《辽史·兴宗本纪》)夏四月,元昊妻薨。

元昊妻契丹兴平公主也,生与元昊不睦,至是薨。契丹遣北院承旨耶律庶成持诏来诘其故(《辽史·兴宗本纪》。按《儒林公议》:夏国元昊取契丹女,伪号兴平公主,乃宗真之姊也。元昊待之甚薄,因娩被病,元昊亦不往视之,以至于殁。宗真忿恨,然亦无如之何,但遣使慰问之而已。朝廷不知其故,以为元昊畏耶律之强,讽宗真,使促元昊归款,失之甚矣。)

秋九月,元昊从父山遇叛降于宋,不纳,被杀。

初,元昊自五台还,悉会诸族酋豪,剌臂血和酒置髑髅中,共饮之,约先攻鄜延,自德靖、塞门、赤城路三道并入,酋豪有谏者辄杀之。山遇数止元昊,不听。山遇畏诛,遂挈妻子叩延州来降,且言元昊将反状。时知延州郭劝以为自德明纳款四十年,有内附者未尝留,不敢受。奏入,诏令约回。山遇不可,即命监押韩周执山遇等械锢送元昊,示朝廷不疑之意。元昊集骑,射而杀之,并戮其族无遗类。由是西人怨惧,向化之心绝矣。(《长编》一百二十二。按《涑水记闻》十二,宝元元年九月十六日,鄜延路都钤辖司奏:今月五日,六宅副使、金明县都监、新寨解家河卢关路巡检李士彬申,四日戌时,男殿直怀宝及七罗寨指挥使引到宥州团练侍者密藏福罗,以赵元昊所给告身三道来云,山遇令公先在元昊处为枢密,元昊数诛诸部大人且尽,又欲诛山遇。八月二十五日,山遇自河外与侍者二人逃归。既济河,集缘河兵断河津三处。二十八日,山遇使其弟三太尉者,将宥州兵监河津诸屯。九月一日,告密藏福罗以事状,哭且言曰:“去年大王弟侍中谋反,欲杀大王,赖我闻之,以告大王。大王存至今日,我之力也。今乃欲杀我,汝为我赍此告身三道,赴金明导引,告延州大人,我当悉以黄河以南户口归命朝廷。朝廷欲得质者,以我子若我弟皆可也。大王来追,我自以所部兵拒之。汝至南得何语,当亟来,我别以马七八百匹献朝廷,更令使者自保安军驿路告延州,我此月三日集宥州监军兵至河上,悉发户口归朝廷也。”密藏福罗至金明,以状言本司。契勘前此,元昊所部有叛者,为元昊所诛,已具奏闻。今山遇云欲归朝廷,本司商量令李士彬还其告身,谕以元昊职贡无亏,难议受其降款,遣之还。臣等仍恐虏为奸诈,已戒缘边剌候严备去讫。又奏:六日保安军北蕃官巡检殿直刘怀中状申,词知山遇等于二日起兵,有众二千馀人,劫掠村社族帐,只在宥州境内。寻得保安军等状云:五日寅时,山遇及弟二防御、三防御等,将麾下一十五骑至,皆被甲执兵,告指挥使云欲归命朝廷。臣等已令保安军诘问山遇等所以来事故,勒令北归。仍令缘边部族首领严兵巡逻,或更有北来户口,皆约遣令还,毋得承受,别致引惹者。诏鄜延路都钤辖司:严饬缘边诸寨及番官等,晨夜设备,遣人诇候,如虏人自在其境互相攻战,即于界首密行托落,毋得张皇。或更有山遇所部来投告者,令李士彬等只为彼意婉顺约回,务令安静。所诇知事宜节次驿置以闻,仍下环庆泾原路部署司、麟府路军马司准此。又《长编》:善约特名惟亮,与弟惟永分掌左右厢兵,其从弟惟序亦亲近用事。善约特有勇略,国人向之。元昊恶其不从己,尝语惟序曰:“汝告善约特反,吾以善约特官爵与汝。不然,俱族灭矣。”惟序不忍,更以告善约特。善约特欲来降,与惟永谋,惟永曰:“南朝无人不知乌珠所为,将不信兄,兄必交困。”善约特曰:“事已至此,无可奈何。若南朝有福,则纳我矣。”遂告其母,母曰:“汝自为计,我年八十馀,不能从汝去,为汝累,当置我室中,纵火焚之。”善约特等涕泣如母言。及为韩周所执,号哭称冤,周见元昊于宥州,元昊衣锦袍,黄绵胡帽,不肯受善约特等,曰:“延州诱我叛臣,我当引兵赴延州,于知州厅前受之。”周说谕良久,乃肯受。时元昊自称乌珠已数年。乌珠者,华言青天子也,谓中国为黄天子。元昊既杀善约特,遂谋僭号。按善约特即山遇,《长编》作善约特,《宋史》作山遇。)

冬十月,元昊用其党杨守素之谋,筑坛受册,称始文英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国号大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

时年三十。追谥其祖继迁曰神武皇帝,庙号太祖。父德明日光圣皇帝,庙号太宗。(《长编》一百二十二及《宋史·夏国传》。按毕沅《续通鉴考异》、《宋史·夏国传》谓祥符五年,德明追尊继迁为太祖应运法天神智仁圣至道广德光孝皇帝,庙号武宗,此最谬误。德明本未僭号,安得私尊其父为帝?且既云太祖,即是庙号,安得又有武宗之称?就如所言,则继迁在德明时已有四十字之谥,何又云元昊追谥神武耶?)

始大建官。

元昊既称帝,始大建官,以野利仁荣、嵬名守全、张陟、张绛、杨廓、徐敏、张文显为中书、枢密、侍中等官,专主谋议;以杨守素、锺鼎臣、嵬名聿荣、张延寿为官计、受纳、诸司,主文书;以野利旺荣、野利遇乞、成逋克成、赏都卧<者多>、如定多多马、窦惟吉分驻十二监军司地,主兵马;其馀拜授有差。(《宋史·夏国传》)

十一月,祀神西凉府,遂不遣贺郊人使。

元昊遣潘七布昌里马乞(《长编》作攀密布伊里马奇)点兵集蓬子山,自诣西凉府祀神。时中国南郊,故事,诸藩有贡。元昊因自帝,不复使贺宋。帝诏陕西、河东旧与元昊界互市者,所在禁绝之。(《宋史·夏国传》及《仁宗本纪》)

宋诏:有能捕元昊所遣剌探事者,赏钱十万。(《长编》一百二十二)

宋以夏竦为泾原、秦凤安抚使,范雍为鄜延、环庆安抚使,经略夏州。

时边臣多议征讨,故有是命。竦上奏曰:“继迁当太宗时遁逃穷蹙,而犹累岁不能剿灭。先帝鉴追讨之敝,戒疆吏谨烽堠、严卒乘,来即驱逐之,去无追捕也。然拓跋之境,自灵武陷没之后,银、绥割弃已来,假朝廷威灵,其所役属者,不过河外小羌尔。况德明、元昊,相继猖獗。以继迁穷蹙,比元昊富实,势可知也;以先朝累胜之士,较当今关东之兵,勇怯可知也;以兴国习战之帅,方沿边未试之将,工拙可知也;继迁窜伏平夏,元昊窟穴河外,地势可知也。若分兵深入,糗粮不支,师行贼境,利于速战。倘进则贼避其锋,退则敌蹑其后,老师费粮,深可虞也。若穷其巢穴,须涉大河,长舟巨舰,非仓卒可具也。若浮囊挽梗,联络而进,我师半渡,贼乘势掩击,未知何谋可以捍御。臣以为不较主客之利,不计攻守之便,而议追讨者,非良策也。”因条上十事,当时颇采用之。(《宋史,夏竦传》。按竦上十事:一、教习强弩以为奇兵;二、羁縻属羌以为藩篱;三、诏唃厮啰父子并力破贼;四、度地形险易远近、寨棚多少、军士勇怯,而增减屯兵;五、诏诸路互相应援;六、募土人为兵,州各一、二个人,以代东兵;七、增置弓手、壮丁、猎户,以备城守;八、并边小寨,毋积刍粮,贼攻急则弃小寨,入保大寨,以完兵力;九、关中民坐累若过误者,许人入粟赎罪,铜一斤为粟五斗,以赡边计;十、损并边冗兵、冗官及减骑军,以舒馈运。)

宋遣左侍禁鲁经持谕唃厮啰,使击元昊。

自西凉为继迁所陷,潘罗支旧部往往归唃厮啰,又得回纥种人数万。厮啰居鄯州,西有临谷城通青海,高昌诸国商人皆趋鄯州贸卖,以故富强。宋欲使背击元昊以披其势,因授节钺,仍兼邈川大首领,寻加河西节度使。唃厮啰约尽力。(《宋史·吐蕃传》)

猜你喜欢
  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三·赵尔巽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零二·杨仲良
  ◎祥异(下)·徐天麟
  卷第四十五·徐鼒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十八·佚名
  卷之一百七十九·佚名
  一四七二 军机大臣奏遵旨将缺页不全及应毁书六种开单进呈片(附单一)·佚名
  卷三十七·傅恒
  越陌度阡·胡兰成
  完颜伯嘉传·脱脱
  杨..传·张廷玉
  巻二十七·乾隆
  兵卫·朱元璋
  顾维钧·周诒春
  十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青衫记目录·顾大典

    第一齣 家门始末第二齣 元白揣摩第三齣 裴兴私歎第四齣 蛮素饯别第五齣 元白上路第六齣 元白对策第七齣 郊游访兴第八齣 蛮素闻捷第九齣 河朔兵乱第十齣 梦得刺江第十一齣 承璀授阃第十二齣 河朔交兵第十

  • 卷四十四·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四十四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独乐园稿【三】潞公游龙门光以室家病不获参陪献诗十六韵旌节拥凭熊逶迤向凿龙顺成过社蜡闭塞令行冬雪垄痕犹湿梅林思己浓传呼空谷应前导白云逢飞葢多邀

  • 六集 二卷·钱德苍

    倒精忠交印(贴,老两旦军牢引生将巾缎马衣上)【遶地游】一生落魄,忠孝平生乐。问丹心几时归着?伏枥悲鸣意不穷,相逢伯乐马羣空。平生莫恨无知己,英雄自古识英雄。下官姓岳,名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也。忝中武科状元,除授江南游击,向

  • 列传第三 魏诸宗室·李延寿

    上谷公纥罗,神元皇帝之曾孙也。初从道武皇帝自独孤如贺兰部,与弟建劝贺兰讷推道武为主。及道武即帝位,以援立功,与建同日赐爵为公。卒。子题,赐爵襄城公,后进爵为王。击慕容麟于义台,中流矢薨。帝以太医令阴光为视疗不尽术,伏

  • 第一百二十二回 真开心帮办扶正 假护法军府倒楣·蔡东藩

      却说三姨太太秋月,又对众人说道:“大帅写完了字,奴又到后面解手去了。一个为大便而死,一个以小解送终,相映成趣。谁知道他会走这条绝路儿呢!当时奴只听得李妈叫一声,大帅要不好了,奴本是提心吊胆的,一听这话,倒把奴急得手

  • 卷之三十四·佚名

    宣统二年庚戌夏四月甲戌朔。时享太庙。遣庄亲王载功恭代行礼。  ○谕内阁、前奉先朝谕旨。设立资政院。以为上下议院之基础。圣谟宏远。薄海同钦。朕御极以来。日以继志述事为务。晶■宜经降旨。将该院院章暨各项

  • 十国春秋卷八十五·吴任臣

    检讨吴任臣撰呉越九列传髙彦【子渭】 朱行先黄晟司马福孙琰 呉敬忠滕彦休高彦海盐人初与同县沈夏受武肃王意宻谋诛都将徐及以其首归王前后从征多显功擢海昌镇将防湖州刺史李继徽弃郡奔淮南彦随王亲廵其地王由是雅属

  • 第一次问答节略·佚名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午后二点半钟,带同参议李经方及参赞官三人乘轮登岸赴会议公所,与伊藤、陆奥及书记官六人坐定寒暄毕。伊云:中堂此来一路顺风否?李云:一路风顺,惟在成山停泊一日。承两位在岸上预备公馆,谢谢。伊云:此

  • 樊山政书卷十三·樊增祥

    恩施樊增祥嘉父批朝邑县曾令禀批龙王庙僧清和恳词批临潼县详批临潼县李令禀批西安府详批咸长两县留养局清册批临潼县词讼册批宜君县周令禀批卸署岐山县教谕罗云霄禀批华州详批兴安府劳守禀批华州褚牧词讼册批鄠县陈令

  • 卷一百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三图谱略【一】【臣】等谨按郑樵通志辑图谱为专门上自经史下迄物类胪举博矣然分记有记无者以郑氏生际南宋偏安书缺有间未能赅载无遗故存信而阙疑也钦惟我朝重熙累洽列圣相承考文制度美备

  • 卷上·郑兴裔

    钦定四库全书郑忠肃奏议遗集卷上宋 郑兴裔 撰奏疏请起居重华宫疏臣闻治天下之大法有三曰君臣父子夫妇夫妇有法则家道正父子有法则人道久君臣有法则天地泰要之有父子然後有夫妇有父子然後有君臣百行所以莫先於孝也天

  • 卷六十四·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六十四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六十四><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六十四>冠周禮大宗伯以冠昏之禮親成男女黨正凡其黨之昏冠教其禮事禮記曲禮曰男子二十冠

  • 诸法等品第八十六·佚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其审谛者不著不断。不审谛者亦不著不断。所有无所有无著无断。审谛不审谛俱不著不断。是事云何。佛报须菩提言:以诸法等故我言断。世尊,是何谓。佛报言:有佛无佛如及尔法性真际法事。初不变异常住如故。

  • 卷第五十五·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五十五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二十世径山端禅师法嗣杭州径山愚庵以中智及禅师苏之吴县顾氏子。自幼出家。穹窿海云院祝发受具。听

  • 卷一·佚名

      因缘谭归命彼世尊     应供正等觉者因缘谭总序序偈一 救护者大仙 生转百亿次 唯为世间人 行无限利益二 礼拜大仙足 于法合掌礼 敬礼诸一切 崇敬之器僧三 敬礼此三宝 功德由此生 依彼之威光 除去

  • 唐代传奇·佚名

    唐代文言短篇小说。晚唐裴铏有小说专集,题为《传奇》,宋以后人遂以“传奇”概称唐人小说。唐代传奇的兴盛和发展,首先是由于城市经济繁荣,新兴的市民阶层产生了对文化娱乐的要求,引起了唐代文人写作传奇的兴趣。其次,

  • 五代史阙文·王禹偁

    史书。北宋王禹偁撰。一卷。书成于真宗初年。补叙薛居正《旧五代史》记事避嫌漏略共十七事。包括后梁三事,后唐七事,后晋一事,后汉二事,后周四事。皆辨正精严,足补史阙。欧阳修《新五代史》多用其说。有汲古阁本等。

  • 毛诗正义·孔颖达

    简称“孔疏”。诗文注。唐孔颖达撰。四十卷。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历任国子博士、司业及祭酒。贞观十六年(642)奉唐太宗诏命与诸儒共撰《五经正义》,颖达为主编。此为其中之一种。原出王德韶、齐威等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