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明会典卷六十八

礼部二十七

婚礼四

公主婚礼

诸司职掌

册公主

前期告奉先殿【用祝帛猪羊行礼如常仪】

册文

维洪武某年岁次某某月某日皇帝制曰古之君天下者有女必封尔【长次】女今已成人未有封号特以某郡为尔之号配某官某之子彼为驸马尔为公主既入某官之门恪遵妇道以奉舅姑闺门整肃内助长佳毋累父母生身之恩尔惟敬哉

谒庙

受册次日引礼引公主谒奉先殿【用香烛】

驸马受诰

其日驸马受诰如常仪

诰文

夫妇之道人之大伦婚姻以时礼之所重帝女下嫁必择勲旧为姻此古今通义也朕今命尔为驸马都尉当坚夫道毋宠毋慢永肃其家以称亲亲之意恪遵朕言勿怠

公主受醮戒

其日早公主具礼服辞奉先殿申时内官陈设仪仗于正宫内丹陛之东西大乐陈于丹墀执事女官备金爵酒壶果合以俟内赞女官二员于殿之东西皇帝常服皇后燕居服陞座公主具礼服引礼女官引公主诣皇帝前赞拜乐作四拜乐止赞跪赞受爵女官以爵斟酒立授公主公主受酒饮讫以爵授执事者执事者跪受虚爵退复位赞恭听戒命【随旨意训戒】公主听受讫赞兴赞复位赞拜乐作四拜兴乐止引礼女官又引公主诣皇后前赞拜乐作四拜兴乐止赞跪赞受爵执事女官斟酒立授公主公主受酒饮讫以爵授执事者跪受虚爵以退赞恭听戒命【随旨意训戒】公主听受讫赞兴赞复位赞拜乐作四拜兴乐止礼毕公主换燕居冠服命妇送至宫门引礼引公主由宫门东门出过宫门西上陞辇至右门内公主降辇驸马揭帘公主陞轿内使备仪仗鼓乐前导合女乐三十六人接引至府公侯百官命妇送至府各囬家

驸马受醮戒

其日早驸马父与驸马具家用祭服告祠堂毕至午後驸马父坐于正堂驸马具见尊长服引礼引驸马至拜位赞鞠躬两拜兴平身赞跪赞搢笏赞受爵执事者斟酒授驸马驸马受酒饮讫以爵授执事者赞听训戒【驸马父随意致戒辞】驸马听讫赞出笏俯伏兴赞复位赞鞠躬两拜兴平身礼毕驸马便服上马行亲迎礼【若驸马父母俱存则父母同坐于正堂行礼如前仪】

亲迎

其日驸马受醮戒讫具仪从鼓乐前导至午门西下马至朝房具朝服候申时序班二人具服引驸马由午门西角门入至右红门内官二员具服接引驸马至内使监前候报公主醮戒将毕引驸马至右门西东向立公主至驸马揭帘公主陞轿驸马先由午门西角门出至上马处上马先至府候公主至揭帘公主降轿同谒祠堂

谒祠堂

执事者先於祠堂设祭物毕引礼女使引驸马及公主至祠堂拜位驸马立于东公主立于西赞礼赞鞠躬拜驸马公主皆两拜引礼引驸马诣高祖考妣神位前公主仍立於拜位赞跪驸马跪公主亦跪赞搢笏驸马搢笏赞进爵执事者以爵跪进于驸马右赞受爵驸马受爵以授执事者赞献爵执事者以爵奠于高祖考神位前赞进爵执事者以爵进赞受爵驸马受爵以授执事者赞献爵执事者以爵奠于高祖妣神位前赞出笏俯伏兴公主亦兴引礼又引驸马诣曾祖考妣祖考妣各神位前如前仪讫赞诣读祝位驸马至读祝位赞跪驸马跪公主亦跪读祝讫俯伏兴公主亦兴赞复拜位赞拜驸马公主俱两拜礼毕导还府行合卺礼

合卺

其日女使陈设驸马座于室东西向公主座于室西东向各设拜位于座之南设酒案于室中稍南置两盏两卺【即葫芦盏】于案上?案二于室中赞引二人导驸马二人导公主就拜位赞两拜驸马公主相向皆两拜请就位驸马公主各就位执事者奉?案置于驸马公主前执事者二人以二盏斟酒以进驸马公主皆饮酒执执事者进?驸马公主皆举筯执事者斟酒驸马公主皆饮酒执事者进馔驸马公主皆举筯执事者以两卺盏斟酒合和以进驸马公主皆饮讫执事者又进馔驸马公主皆举筯执事者彻?案赞驸马公主兴就拜位驸马公主相向皆两拜礼毕

见舅姑

一公主见舅姑舅姑坐于东西向公主立于西东向行四拜礼舅姑荅两拜

赐驸马冠带衣服

纱?一     金带一【後以玉带】

紵丝罗衣各一袭 斜皮靴一双

鞍马二

明会典卷六十八

猜你喜欢
  列传第九 燕凤 许谦 崔宏 子浩 张衮 弟恂 邓彦海·李延寿
  卷二百三十八·表第二十九·脱脱
  卷八十 蜀录四·崔鸿
  卷四 宋齐丘列传第一·陆游
  序一·薛时雨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七·佚名
  卷之一百二·佚名
  卷之八·佚名
  卷之三十三·佚名
  通志卷五十五·郑樵
  五四一 寄谕署两江总督萨载等派员将陶易等隔别解京严讯·佚名
  闲谈笔记·徐一士
  王晏传·李延寿
  卷二百三十八·佚名
  钦定南巡盛典卷一·高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七·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清代,敬业堂诗集钦定四库全书敬业堂诗集卷十七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冗寄集【起癸酉四月尽十二月】不到自怡园三年矣相国明公闻余至都复下榻见招时唐实君亦以谒选北来乐数晨夕未几实君因人远游余旋应秋试幸

  • 卷三百六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刘禹锡听琴【一作听僧弹琴】禅思何妨在玉琴真僧不见听时心秋堂境寂夜方半云去苍梧湘水深魏宫词二首日晩长秋帘外报望陵歌舞在明朝添炉欲爇【一作欲添炉火】熏衣麝忆得分时【一作明

  • 元明事类钞卷二十一·姚之骃

    文学门【一】经典防九经石 元史杨琏真伽作浮图于宋故宫取髙宗所书九经石刻以筑基申屠致逺力拒之乃止元儒经学 池北偶谈孙退谷言元儒经学非后人所及葢元时天下有书院一百二十各以山长主之敎子弟必经学明乃得入国学明

  • 卷之二百七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一千四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二五 病 死·许寿裳

    终于说到鲁迅的病死了!他因患肺结核而死。这样可怕的病,当初并不以为意,其实是伏根很早,从少年时已然,至少曾发过两次,又曾生重症肋膜炎一次,以致肋膜变厚,不通X光,但当初竟并不医治,且不自知其重病,而自然痊愈者,盖身体底子极好

  • 汉纪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6)·司马光

    汉纪四十二 汉安帝元初三年(丙辰,公元116年) [1]春,正月,苍梧、郁林,合浦蛮夷反;二月,遣侍御史任督州郡兵讨之。 [1]春季,正月,苍梧、郁林、合浦三郡蛮夷反叛。二月,朝廷派遣侍御史任指挥州郡兵进行讨伐。 [2]郡国十地震。 [2]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八·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八 洪武二十八年夏四月甲子朔,享太庙。 旌表平阳府稷山县民裴思孝妻董氏、怀庆府修武县民江彦深妻秦氏、宁国府宣城县民吴贤生妻张氏、山西汾州民郭世玉妻陈氏贞节。 乙丑,填星退行出氐

  • 卷九·郑玉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阙疑卷九      元 郑玉 撰 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日有食之 大东莱吕氏曰无日与朔史失之春秋亦无由追考也灾异之变褒贬之义盖不在是焉 夏公追戎于济西 泰山孙氏曰不言侵伐者明不觉其来已去而追之

  • 卷八·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八钱塘程川撰易八上经一魏丙材仲问元亨利贞曰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盖上古之时民淳俗朴风气未开于天下事全未知识故圣人立以与之卜作易以与之筮使之趋利避害以成天下之事故曰开物成务然

  •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亲闻记序·太虚

    原夫菩萨极地,该三藏之遗文;如来后心,畅五乘之奥旨。瑜伽之微妙,不可得而思议也!爰有太虚法师者,巧飞妙辩,发海潮音于简编,志振颓风,握佛学院之纲领。更于禅余击节,课外分芳,阐大乘论,宣真实义。学者之于瑜伽也,始在武林闻其名,继在

  • 大方广师子吼经·佚名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日月宫中胜藏殿上。与大比丘众九十百千俱胝及无量菩萨摩诃萨俱。  尔时佛告胜积菩萨。北方去此六十恒河沙佛土。俱胝那由他百千微尘等刹。有世界名曰欢乐。佛号法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下·佚名

    大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奉 制译尔时世尊于僧伽尸道场坐师子座。时诸四众心各念言。我等愿闻如来演说造像功德。若有众生作佛形像。设不相似得几所福。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其念。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白佛言。世

  • 目录·佚名

    序文二第一卷上堂第二卷上堂第三卷上堂小參第四卷(拈古頌古)機緣第五卷法語行實偈上第六卷偈下書問(像讚佛事)附住玉泉語錄二卷

  • 九章算术·佚名

    我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它是在总结先秦、秦汉时期数学成就,几经增补而成的,作者不详。现传本大约成书 于公元一世纪。全书共收集了246个问题,连同问题的解法,分为9章。第一章《分田》,讲述分数四则运算法和平面形求面积法;

  • 太上洞玄灵宝五显灵观华光本行妙经·佚名

    《太上洞玄灵宝五显灵观华光本行妙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为唐宋道士所撰。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经文称元始天尊在大罗天中为众真演说善恶因缘,有三天境内「灵观大圣华光五大天师」誓愿救度众生。天尊于是遣

  • 江式近思录集注·江永

    清江永撰。共十四卷,六百二十二条。记录了朱熹“义理根源,圣学体用”之说,并对朱熹及其门人的日常讲论作了考证。在注解过程中或解释分析文意,或阐发其中奥理,或辨别其中异同,或指明其中瑕疵。各卷以朱熹所定篇名为准,第一卷

  • 别译杂阿含经·佚名

    佛教经典。后秦失译。十六卷。共收阿含经不同传本三百六十四部。形态与《杂阿含经》相同,绝大部分经亦可在《杂阿含经》中找到,但编排顺序不同。研究者或谓各部派《杂阿含经》似有含专门教理与不含专门教理之别,本经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