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鉴易知录卷七三
宋纪
哲宗皇帝
纲 丁卯,二年,春正月,禁科举用王氏经义、字说。
目 时科举罢词赋,专用王安石经义,且杂以释氏之说,凡士子自一语以上,非安石新义不得用。学者至不诵正经,惟窃安石之书以干进,精熟者辄上第,故科举益弊。吕公著当国,始请禁主司不得以老、庄书命题,举子不得以申、韩、佛书为学,经义参用古今诸儒说,毋得专取王氏,寻又禁毋得引用王氏字说。
纲 夏四月,诏文彦博十日一议事都堂。
纲 以处士陈师道为徐州教授。
目 师道高介有节,安贫乐道,博学善文,家贫或经日不炊,晏如也。熙宁中,王氏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遂绝意进取。至是,以苏轼荐,授是职。
纲 复制科。
纲 李清臣免。
目 时厘正熙、丰之政,清臣固争,以为不可。遂罢知河阳府。
纲 五月,以刘挚、王存为尚书左、右丞。六月,以安焘知枢密院事。
纲 秋七月,罢门下侍郎韩维。
目 维处东省逾年,有忌之者密为谗愬,诏分司南京。王存抗声帘前曰:“韩维得罪,莫知其端,臣切为朝廷惜之!”乃还维资政殿大学士、知邓州。
纲 八月,罢崇政殿说书程颐。
目 颐在经筵,以礼法自持,每进讲,色甚庄,继以讽谏。苏轼谓其不近人情,深嫉之,每加玩侮。于是颐门人右司谏贾易、左正言朱光庭等愤不能平,劾轼“试馆职,策问谤讪”。殿中侍御史吕陶言:“台谏当徇至公,不可假借事权以报私隙。”右司谏王觌言:“轼命辞失轻重,其事小,不足考;若悉考同异,深究嬚疑,则两岐遂分,使士大夫有朋党之名,大患也。”太后然之。范纯仁亦言轼无罪,遂置不问。
会帝患疮疹不出,颐诣宰臣问知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当独坐,人主有疾,而大臣可不知乎!”翌日,宰臣以颐言问疾,由是大臣亦多不悦。御史中丞胡宗愈、左谏议大夫孔文仲、给事中顾临,遂连章力诋颐不宜在经筵,乃罢颐出管句西京国子监。
时吕公著独当国,群贤咸在朝,不能不以类相从,遂有洛党、蜀党、朔党之语。洛党以颐为首,而朱光庭、贾易为辅;蜀党以苏轼为首,而吕尚等为辅;朔党以刘挚、梁焘、王岩叟、刘安世为首,而辅之者尤众。是时熙、丰用事之臣,退休散地,怨入骨髓,阴伺间隙;而诸贤不悟,各为党比以相訾议。惟吕大防秦人,戆直无党;范祖禹师司马光,不立党。既而帝闻之,以问胡宗愈,宗愈对曰:“君子指小人为奸,则小人指君子为党,陛下能择中立之士而用之,则党祸息矣。”因著君子无党论以进。
纲 罢右司谏贾易。
目 时程颐、苏轼交恶,其党互相攻讦。易因劾吕陶党轼兄弟,语侵文彦博、范纯仁。太后怒,欲峻责易;吕公著言:“易言颇直,惟诋大臣太甚,不可处谏列耳。”乃止,罢知怀州。公著退,语同列曰:“谏官所言,未论得失。顾主上方富于春秋,异时有导谀惑上心者,正赖左右力谏,不可使人主轻厌言者。”吕大防、刘挚、王存私顾而叹曰:“吕公可谓仁者之勇。”
纲 戊辰,三年,春正月,复置广惠仓。
纲 夏四月,以吕公著为司空、同平章军国事。
目 公著以老,恳辞位;乃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国初以来,宰相以三公平章军国事者四人,公著与父夷简居其二,世羡其荣。
时熙、丰用事之臣虽去,其党分布中外,起私说以摇时政。鸿胪丞常安民贻公著书曰:“善观天下之势,犹良医之视疾。方安宁无事之时,语人曰‘其后必将有大忧’,则众必骇笑。惟识微见几之士,然后能逆知其渐,故不忧于可忧,而忧之于无足忧者,至忧也。今日天下之势,可为大忧。虽登进忠良,而不能搜致海内之英才,使皆萃于朝以胜小人,恐端人正士未得安枕而卧也。故去小人为不难,而胜小人为难。陈蕃、窦武协心同力,选用名贤,天下想望太平,然卒死曹节之手,遂成党锢之祸;张柬之五王,中兴唐室,以谓庆流万世,及武三思一得志,至于窜移沦没。凡此者,皆前世已然之祸也。今怨忿已积,一发其害必大,可不为大忧乎!”公著得书,默然。
纲 以吕大防、范纯仁为尚书左、右仆射兼门下、中书侍郎,孙固、刘挚为门下、中书侍郎,王存、胡宗愈为尚书左、右丞,赵瞻签书枢密院事。
目 大防朴厚惷直,纯仁务以博大开上意,忠厚革士风。二人同心戮力以相王室,太后复尽心委之,故元祐之治,比隆嘉祐。
时党论方起,纯仁虑之。会右谏议大夫王觌以胡宗愈进君子无党论,恶之,因疏宗愈不可执政。太后大怒,纯仁与文彦博、吕公著辨于帘前,太后意未解,纯仁曰:“朝臣本无党,但善恶邪正各以类分,彦博、公著皆累朝旧人,岂容雷同罔上,昔先臣与韩琦、富弼同庆历柄任,各举所知,当时飞语指为朋党。三人相继补外,造谤者共相庆曰:‘一网打尽矣!’此事未远,愿陛下戒之。”因极言前世朋党之祸,并录欧阳修朋党论上之。然竟出觌知润州,而宗愈居位如故。
纲 冬闰十二月,蜀公范镇卒。
纲 己巳,四年,春二月,东平公吕公著卒。
目 公著薨,年七十二,太皇太后见辅臣泣曰:“邦国不幸,司马相公既亡,吕司空复逝。”帝亦悲感,即诣其家临奠,赠太师,封申国公,谥正献。
公著自少讲学,即以治心养性为本;平居无疾言遽色,于声利纷华,泊然无所好。简重清洁,盖天禀然。其识虑深敏,量宏而学粹,遇事善决,苟便于国,不以利害动其心。与人交,出于至诚,好德乐善,见士大夫以人物为意者,必问其所知,与其所闻参互考实,以达于上。每议政事,博采众善以为善,至所当守,则毅然不可回夺。神宗尝言:“其于人材不欺,如权衡之称物。”尤能避远声迹,不以知人自处。王安石博辨骋辞,人莫敢与亢,公著独以精识约言服之。安石尝曰:“疵吝每不自胜,一诣长者即废。”其敬服如此。
纲 三月,胡宗愈免。
纲 夏四月,分经义、诗赋为两科试士,罢明法科。
目 尚书省请复诗赋与经义兼行,解经通用先儒传注及己说。又言旧明法最为下科,今中者即除司法,叙名反在及第进士上,非是。乃诏立经义、诗赋两科,罢试律义。
初,司马光言:“取士之道,当先德行,后文学。就文学言之,经术又当先于词章。神宗专用经义、论策取士,此乃复先王令典,百王不易之法。但王安石不当以一家私学,欲盖先儒,令天下师生讲解。至于律令,皆当官所须,使为士者果能知道义,自与法律冥合,何必置明法一科,习为刻薄,非所以长育人才、敦厚风俗也。”至是遂罢之。未几,诏御试举人,仍试赋、诗、论三题。
纲 五月,以范祖禹为右谏议大夫兼侍读。
目 祖禹初从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在洛十五年,不事进取。王安石尤爱重之,祖禹终不往谒。帝即位,擢右正言,以妇翁吕公著当国,引嫌辞职;再改著作郎兼侍讲。会夏暑,权罢讲筵,祖禹上言:“陛下今日之学与不学系他日治乱,如好学则天下君子欣慕愿立于朝,以直道事陛下,辅佐德业而致太平;不学则小人皆动其心,务为邪谄以窃富贵。且凡人之进学,莫不于少时。今圣质日长,数年之后,恐不得如今日之专,窃为陛下惜也。”公著薨,始除右谏议大夫,寻加礼部侍郎。
闻禁中觅乳媪,以帝年十四,非近女色之时,与左谏议大夫刘安世上疏劝进德爱身,又乞太皇太后保护圣躬,言甚切至。太后谓曰:“乳媪之说,外间虚传也。”祖禹对曰:“外议虽虚,亦足为先事之戒。凡事言于未然则诚为过,及其已然则又无所及,言之何益!陛下宁受未然之言,勿使臣等有无及之悔。”太后深嘉之。
纲 安置蔡确于新州。
目 确失势日久,遂怀怨望。在安州尝游车盖亭,赋诗十章。知汉阳军吴处厚与确有隙,上之,以为皆涉讥讪,其用郝处俊上元间谏高宗欲传位武后事以斥东朝,语尤切害。于是台谏言确怨谤,乞正其罪。执政议置确于法,范纯仁、王存独以为不可,力争之。文彦博欲贬确岭峤,纯仁闻之,谓吕大防曰:“此路自乾兴以来,荆棘近七十年,吾辈开之,恐自不免。”大防遂不敢言。越六日,贬确英州别驾,新州安置。确至新州,未几卒。
纲 六月,范纯仁、王存罢。
目 吕大防言:“蔡确党盛,不可不治。”纯仁面谏:“朋党难辨,恐误及善人。”司谏吴安诗、正言刘安世因论纯仁党确,纯仁亦力求罢政,乃出知颍昌府。存,确所举也,故亦出知蔡州。
纲 以赵瞻同知枢密院事,韩忠彦、许将为尚书左、右丞。
纲 秋七月,安焘罢。
纲 冬十一月,以孙固知枢密院事,刘挚、傅尧俞为门下、中书侍郎。
纲 庚午,五年,春二月,夏人来归永乐之俘,诏以米脂等四砦畀之。
目 夏人来归永乐所获吏士百四十九人,遂诏以米脂、葭芦、浮图、安疆四砦还之;夏得地益骄。
纲 文彦博致仕。
目 彦博复居政府,无岁不求去。会殿中侍御史贾易言:“彦博至和建储之议不可信。”太后命付史官,彦博益求罢,乃以太师、充护国军、山南西道节度等使致仕,命有司备礼册命,宴饯于玉津园。
先是辽使耶律永昌来聘,苏轼馆之。与永昌入觐,见彦博于殿门外,却立改容,曰:“此潞公也邪?”问其年,曰:“何壮也?”轼曰:“使者见其容,未闻其语。其总理庶务,虽精练少年有不如;其贯穿古今,虽专门名家有不逮。”永昌拱手曰:“天下异人也。”
纲 三月,赵瞻卒,以韩忠彦同知枢密院事,苏颂为尚书左丞。
纲 夏四月,孙固卒。
目 固宅心诚粹,不喜骄亢,与人居久而益信,故更历夷险而不为人所疾害。傅尧俞言:“司马公之清节,孙公之淳德,盖所谓不言而信者也。”世以为确论。
纲 秋八月,召邓润甫为翰林学士承旨,罢御史中丞梁焘、谏议大夫刘安世、朱光庭。
目 初,润甫以母丧终制,除吏部尚书,梁焘权给事中,驳之,改知亳州。至是,复以承旨召。焘为中丞,与左谏议大夫刘安世、右谏议大夫朱光庭交章论“润甫出入王、吕党中,始终反覆,今之进用,实系君子小人消长之机。”又言:“润甫尝为蔡确制,称确有定策之功,以欺惑天下,乞行罢黜。”累疏不报。焘等因力请外,乃出焘知郑州,光庭知亳州,安世提举崇福宫。时刘挚上疏请暂出润甫留焘等,苏辙亦三疏论之,皆不报。
自司马光卒后,王安石之徒,多为飞语,以摇在位。大臣为自全计,吕大防、范纯仁二相尤畏之,欲用其党以平旧怨,谓之“调停”,太后疑不决。辙复上疏曰:“先帝疾颓靡之俗,将以纲纪四方,而臣下不能将顺,造作诸法,上逆天意,下失民心。今二圣因民所愿,取而更之,上下忻慰。前者用事之臣,不加斥逐,宥之于外,盖已厚矣。而议者惑于众说,乃欲招而纳之,与之共事。此辈若返,岂肯但已哉!必将戕害众人,以快私忿。人臣被祸,盖不足言,臣所惜者,祖宗、朝廷也。”疏入,太后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遂已。
纲 辛未,六年,春二月,以刘挚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苏辙为尚书右丞,王岩叟签书枢密院事。
目 辙除命既下,右司谏杨康国奏曰:“辙之兄弟,谓其无文学则非也,蹈道则未也。其学,乃学为仪、秦者也。其文,率务驰骋,好作为纵横捭阖,无安静理。陛下若悦苏辙文学而用之不疑,是又用一安石也。辙以文学自负,而刚很好胜,则与安石无异。”不报。
岩叟居言职五年,正谏无隐。及拜签枢入谢,因进曰:“太后听政以来,纳谏从善,务合人心,所以朝廷清明,天下安静。愿信之勿疑,守之勿失!”复进言于帝曰:“陛下今日圣学,当深辨邪正。正人在朝,则朝廷安;邪人一进,便有不安之象。非谓一夫能然,盖其类应之者众,上下蔽蒙,不觉养成祸胎尔!”又曰:“或闻有以君子小人参用之说告陛下者,不知果有之否?此乃深误陛下也。自古君子小人无参用之理,圣人但云君子在内小人在外则泰,君子在外小人在内则否。小人既进,君子必引类而去;若君子与小人竞进,则危亡之基也。”两宫深然之。
纲 夏五月朔,日食。
纲 六月,浙西水。
纲 翰林学士承旨苏轼罢。
目 初,轼以论事为众所忌,赵挺之、王觌攻之,遂出知杭州。未几,召还,侍御史贾易复劾轼元丰末在扬州闻先帝厌代作诗,及草吕惠卿制,皆诽怨先帝,无人臣礼。御史中丞赵君锡亦继言之。太后怒,罢易知宣州,君锡知郑州。吕大防请并轼两罢,乃出轼知颍州,寻改知扬州。
纲 冬十一月,罢刘挚知郓州。
目 挚性陗直,有气节,不为利诱威怵。与吕大防同位,国家大事多决于大防,惟进退士大夫实执其柄。然持心少恕,勇于去恶,竟为朋谗奇中,遂与大防有隙。中丞郑雍、殿中侍御史杨畏皆附大防。章惇诸子故与挚子游,挚亦间与之接,雍、畏谓延见接纳,为牢笼之计,以觊后福。遂罢挚知郓州。给事中朱光庭驳之曰:“挚忠义自奋,朝廷擢之大位,一旦以疑而罢,天下不见其过。”言者以光庭为党,亦罢知亳州。
纲 中书侍郎傅尧俞卒。
目 尧俞重厚寡言,遇人不设城府,人不忍欺。论事君前,略无回隐,退与人言,不复有惊异色。素与王安石善。熙宁初,自知庐州入京,时方行新法,安石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尧俞曰:“新法,世以为不便,诚如是,当极论之。”安石怒,遂不用。司马光尝谓邵雍曰:“清、直、勇三德,人所难兼,吾于钦之见焉。”雍曰:“钦之清而不耀,直而不激,勇而能温,是为难耳。”及卒,太后谓辅臣曰:“傅侍郎清直一节,始终不变,金玉君子也。方倚以为相。遽至是乎!”谥献肃。
纲 壬申,七年。春三月,以程颐直秘阁、判西京国子监,既而罢之。
目 颐服阕,三省拟除馆职,判检院。苏辙进曰:“颐入朝,恐不肯静。”太后纳之,遂差管句崇福宫。颐亦恳辞,讫不就职。范祖禹言:“颐经术行义,天下共知,司马光、吕公著岂欺罔者邪!但草茅之人,未习朝廷事体则有之,宁有他故如言者所指哉!乞召劝讲,必有补圣明。”不听。
纲 夏四月,始备六礼,立皇后孟氏。
目 后,洺州人,马军都虞候元之孙。帝年益壮,太皇太后历选世家女百余入宫。后年十六,太皇太后及太后皆爱之,教以女仪。至是,太皇太后谕执政曰:“孟氏女能执妇礼,宜正位中宫。”命学士草制。又以近世礼仪简略,诏翰林、台谏、给、舍与礼官,议册后六礼以进。遂命吕大防兼六礼使,帝御文德殿册为皇后。太皇太后语帝曰:“得贤内助,非细事也。”既而叹曰:“斯人贤淑,惜福薄耳!异日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
纲 五月,王岩叟罢。
纲 六月,以苏颂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苏辙为门下侍郎,范百禄为中书侍郎,梁焘、郑雍为尚书左、右丞,韩忠彦知枢密院事,刘奉世签书院事。
纲 秋八月,陕西地震。
纲 九月,召苏轼为兵部尚书兼侍读。
纲 癸酉,八年,春三月,苏颂、范百禄罢。
纲 夏六月,梁焘罢。
目 焘以疾罢。焘自立朝,一以引拔人物为意,尝作荐士录,具载姓名。或曰:“公所植桃李,乘时而发,但不向人开耳。”焘笑曰:“焘出入侍从,致位执政,八年之间,所荐用之不尽,负愧多矣。”帝以焘求去,遣近臣密访人材。焘具奏:“访人才可大任者,陛下当自知之。但须识别邪正,公天下之善恶,图任旧人中坚正纯厚有人望者,不牵左右好恶之言以移圣意,天下幸甚!”帝然之。
纲 秋七月,以范纯仁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目 纯仁入谢,太后谓曰:“或谓卿必先引用王觌、彭汝砺,卿宜与吕大防一心。”对曰:“此二人实有士望,臣终不敢保位蔽贤,望陛下加察。”纯仁之将召也,殿中侍御史杨畏附苏辙,欲相之,因与来之邵上疏论纯仁不可复相,乞进用章惇、安焘、吕惠卿;不报。及纯仁视事,吕大防欲引畏为谏议大夫以自助,纯仁以畏不端,不可用。大防曰:“岂以畏尝言相公邪?”苏辙即从旁诵其弹文,纯仁初不知也,已而竟迁畏礼部侍郎。
纲 八月,京东、西、河南、北、淮南水。
纲 九月,太皇太后高氏崩。
目 太皇太后不豫。吕大防、范纯仁等问疾。太皇太后曰:“老身没后,必多有调戏官家者,宜勿听。公等亦宜早退,令官家别用一番人。”乃呼左右赐社饭,曰:“明年社饭时,思量老身也。”寻崩。太后临朝九年,朝廷清明,华夏绥定。力行故事,抑绝外家私恩,人以为女中尧、舜。
纲 冬十月,帝始亲政,诏内侍刘瑗等复入内给事。
目 太后既崩,中外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翰林学士范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上疏曰:“陛下方揽庶政,延见群臣,此国家隆替之本,社稷安危之机,生民休戚之端,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际,天命人心去就离合之时也,可不畏哉!先后有大功于宗社,有大德于生灵,九年之间始终如一。然群小怨恨,亦不为少,必将以改先帝之政、逐先帝之臣为言以事离间,不可不察也。惟剖析是非,深拒邪说,有以奸言惑听者,付之典刑,痛惩一人以警群慝,则恬然无事。此等既误先帝,又欲误陛下,天下之事,岂堪小人再破坏邪!”时苏轼方具疏将谏,及见祖禹奏,曰:“经世之文也。”遂附名同进而毁己草。疏入,不报。会有旨召内侍刘瑗等十人复职,祖禹又谏曰:“陛下亲政以来,未闻访一贤臣,而所召乃先内侍,四海必谓陛下私于近习,不可。”弗听。
纲 十二月,范纯仁乞罢政,不许。
目 初,太皇太后寝疾,召纯仁曰:“卿父仲淹,可谓忠臣,在明肃垂帘时,惟劝明肃尽母道;明肃上宾,惟劝仁宗尽子道。卿当似之。”纯仁泣曰:“敢不尽忠!”及帝亲政,纯仁乞避位。帝语吕大防曰:“纯仁有时望,不宜去,可为朕留之。”时群小力排太后时事,纯仁奏曰:“太皇保佑圣躬,功烈诚心,幽明共鉴,议者不恤国是,一何薄哉!”因以仁宗禁言明肃垂帘时事诏书上之,曰:“望陛下稽放而行,以戒薄俗。”帝不纳。
纲 复章惇、吕惠卿官,贬枢密都承旨刘安世知成德军。
目 吕大防为山陵使,甫出国门,杨畏首叛大防,上疏言:“神宗更法立制,以垂万世,乞赐讲求,以成继述之道。”帝即召对,询以先朝故臣孰可召用者?畏遂列上章惇、安焘、吕惠卿、邓润甫、李清臣等行义,各加题品。且言神宗所以建立法度之意,与王安石学术之美,乞召章惇为相。帝深纳之,遂复惇、惠卿官。安世谏以为不可,出知成德军。
纲 甲戌,绍圣元年,春二月,以李清臣为中书侍郎,邓润甫为尚书左丞。
目 润甫首陈武王能广文王之声,成王能嗣文、武之道,以开绍述,故有是命。范纯仁以时用大臣,皆从中出,言于帝曰:“陛下亲政之初,四方拭目以观,天下治乱,实本于此。舜举皋陶,汤举伊尹,不仁者远。纵未能如古人,亦须极天下之选。”帝不纳。
纲 葬宣仁圣烈皇后。
纲 三月朔,日食。
目 不尽如钩。
纲 吕大防罢。
纲 策进士。罢门下侍郎苏辙。
目 廷试进士,李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可差可募之说杂而役法病,或东或北之论异而河患滋,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其意盖绌元祐之政也。
苏辙谏曰:“伏见策题,历诋近岁行事,有绍复熙宁、元丰之意。臣谓先帝设施,盖有百世不可改者。元祐以来,上下奉行,未尝失坠。至于事或失当,何世无之!父作于前,子救于后,前后相济,此则圣人之孝也。汉武帝外事四征,内兴宫室,财用匮竭,于是修盐铁、榷酤、均输之政,民不堪命,几至大乱。昭帝委任霍光,罢去烦苛,汉室乃定。陛下若轻变九年已行之事,擢任累岁不用之人,怀私忿而以先帝为辞,大事去矣。”帝览奏,大怒曰:“安得以汉武比先帝!”
辙下殿待罪,众莫敢救。范纯仁从容言曰:“武帝雄才大略,史无贬辞,辙以比先帝,非谤也。”邓润甫越次进曰:“先帝法度,为司马光、苏辙坏尽。”纯仁曰:“不然,法本无弊,弊则当改。”帝曰:“人谓秦皇、汉武。”纯仁曰:“辙所论,事与时也,非人也。”帝为之少霁。竟落辙职,出知汝州。
及进士对策,考官第主元祐者居上;礼部侍郎杨畏覆考,乃悉下之,而以主熙、丰者置前列,遂拔毕渐为第一。自是绍述之论大兴,国是遂变矣。
纲 以曾布为翰林学士承旨。
纲 夏四月,以张商英为右正言。
纲 贬苏轼知英州。
纲 诏改元。
目 曾布上疏,请复先帝政事,且乞改元,以顺天意。帝从之,改元祐九年为绍圣元年。于是天下晓然知帝意所向矣。
纲 罢翰林学士范祖禹。
目 时帝欲相章惇,祖禹言惇不可用,帝不悦。祖禹遂乞郡,乃知陕州。祖禹在迩英,守经据正,献纳尤多。每当讲前夕,必正衣冠如在上侧,命子弟侍,先按讲其说,开列古义,参之时事,言简而当,义理明白,苏轼称为讲官第一。
纲 以章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范纯仁罢。
目 惇之被召也,通判陈瓘从众道谒之。惇闻瓘名,邀与同载,询当世之务。瓘因问惇曰:“天子待公为政,敢问何先?”惇曰:“司马光奸邪,所当先辨,势无急于此。”瓘曰:“公误矣。果尔,将失天下望。”惇厉声曰:“光不务缵述先烈,而大改成绪,误国如此,非奸邪而何?”瓘曰:“不察其心而疑其迹,则不为无罪。若指为奸邪,又复改作,则误国益甚矣。为今之计,惟消朋党,持中道,庶可以救弊。”惇不悦。
帝既相惇,纯仁请去益力,乃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颍昌府。
纲 召蔡京为户部尚书,以林希为中书舍人。
目 章惇尝言:“元祐初,司马光作相,用苏轼掌制,所以能鼓动四方。安得斯人而用之!”或曰:“林希可。”会希赴成都过阙,惇欲使典书诰,逞毒于元祐诸臣,且许以为执政,希久不得志,请甘心焉。凡元祐名臣贬黜之制,皆希为之,极其丑诋,至以“老奸擅国”之语阴斥宣仁,读者无不愤叹。一日草制罢,掷笔于地曰:“坏名节矣!”
纲 复免役法。
纲 以蔡卞为国史修撰。
纲 闰月,罢十科举士法。
纲 以安焘为门下侍郎。
纲 贬吏部尚书彭汝砺知江州。
目 言者谓其附会刘挚也。汝砺将行,帝问所欲言,对曰:“陛下今所复者,其政不能无是非,其人不能无贤不肖;政惟其是则无不善,人惟其贤则无不得矣。”至郡数月而卒。
纲 五月,诏进士专习经义。
纲 罢制举,置宏词科。
纲 刘奉世罢。
目 奉世,敞之子也。为人简重有法度,常云:“家世惟知事君,内省不愧,恃士大夫公论而已。得丧,常理也。譬如寒暑加人,虽善摄生者不能无疾,正须安处之。”以章惇用事,力乞外,乃出知成德军。
纲 邓润甫卒。
纲 以黄履为御史中丞。
目 元丰末,履为中丞,与蔡确、章惇、邢恕相交结,每确、惇有所嫌恶,则使恕道风旨于履,履即排击之,时谓之“四凶”,为刘安世所论而出。至是,惇复引用,俾报复仇怨,元祐正臣,无一得免者矣。
纲 六月,除字说之禁。
纲 以曾布同知枢密院事。
纲 秋七月,夺司马光、吕公著等赠谥,贬吕大防、刘挚、苏辙、梁焘等官,诏谕天下。
目 黄履、张商英、上官均、来之邵等交章论司马光等变更先朝之法,畔道逆理。章惇、蔡卞请发光、公著冢,斲棺暴尸。帝问许将,将对曰:“此非盛德事也。”帝乃止。于是追夺光、公著赠谥,仆所立碑,夺王岩叟赠官;贬大防为秘书监,挚为光禄卿,辙为少府监,并分司南京。
初,李清臣冀为相,首倡绍述之说,以计去苏辙、范纯仁,亟复青苗、免役法。及章惇至,心甚不悦,复与为异。惇既贬司马光等,又籍文彦博以下三十人,将悉窜岭表。清臣进曰:“更先帝法度,不能无过,然皆累朝元老;若从惇言,必大骇物听。”帝乃下诏曰:“大臣朋党,司马光以下各以轻重议罚。其布告天下,余悉不问,议者亦勿复言。”
初,朋党论起,帝曰:“梁焘每起中正之论,其开陈排击,尽出公议,朕皆记之。”又曰:“苏颂知君臣之义,无轻议也。”由是颂获免,而焘止谪提举舒州灵仙观。
纲 八月,罢广惠仓。
纲 复免行钱。
纲 冬十月,以吕惠卿知大名府。
目 监察御史常安民言:“北都重镇而除惠卿。惠卿赋性深险,背王安石者,其事君可知。今将过阙,必言先帝而泣以感动陛下,希望留京矣。”帝纳之。及惠卿至京,请对,见帝果言先朝事而泣,帝正色不答。计卒不施而去,时论快之。
纲 十二月,重修神宗实录成,安置范祖禹等于远州。
目 蔡卞进神宗实录,于是祖禹及赵彦若、黄庭坚等并坐诋诬,降官,安置永、澧、黔州;迁卞为翰林学士。初,礼部侍郎陆佃预修实录,数与祖禹等争辨,大要是安石,为之晦隐。庭坚曰:“如公言,盖佞史也!”佃曰:“尽用君意,岂非谤书乎?”至是佃亦落职。言者又以吕大防监修神宗实录,徙安州居住。
纲 乙亥,二年,春二月,复保甲法。
纲 夏四月,置律学博士。
纲 冬十月,郑雍罢,以许将、蔡卞为尚书左、右丞。
纲 赠蔡确太师,谥忠怀。
纲 贬监察御史常安民监滁州酒税。
目 时蔡京深结中官裴彦臣,安民因论之,谓“京奸足以惑众,辩足以饰非,巧足以移夺人主之视听,力足以颠倒天下之是否。内结中官,外连朝士,一不附己,则诬以党于元祐、非先帝法,必挤之而后已。今在朝之臣,京党过半,陛下不可不早觉悟而逐之,他日羽翼成就,悔无及矣。”是时京之奸始萌芽,人多未测,独安民首发之。至是复论章惇颛国植党,乞收主柄而抑其权,反覆曲折,言之不置。惇怒。御史董敦逸论安民党于苏轼兄弟。会安民言事忤旨,惇遂出安民监滁州酒税;安焘救之,不克。
纲 左司谏张商英有罪免。
纲 十一月,安焘罢。
纲 贬范纯仁知随州。
目 时吕大防等窜居远州。会明堂赦,章惇豫言此数十人当终身勿徙。纯仁闻之忧愤,欲申理,所亲劝其勿触怒,万一远斥,非高年所宜。纯仁曰:“事至于此,无一人敢言,若上心遂回,所系大矣;如其不然,死亦何憾!”因上言:“大防等所罪,亦因持心失恕,好恶任情,违老氏好还之戒,忽孟轲反尔之言。然牛、李之祸,数十年沦胥不解,岂可尚遵前轨!愿断自渊衷,原放大防等。”疏奏,章惇大怒,遂落观文殿大学士,徙知随州。
纲 丙子,三年,春正月,韩忠彦罢。
纲 二月,女真伐纥石烈部阿疏,阿疏奔辽。
纲 秋七月,窜范祖禹于贺州,刘安世于英州。
目 时刘婕妤专宠内庭,章惇、蔡京摭祖禹、安世元祐中谏乳媪事,以为斥婕妤也。于是坐二人构造诬谤之罪,谪授昭、新州别驾,贺、英州安置。
纲 九月,废皇后孟氏。
目 刘婕妤同后朝太后于隆祐宫,或撤婕妤座,怼,不复朝,泣诉于帝。会后女福庆公主疾,后姊持道家治病符水入治,宫中相传,厌魅之端作矣。未几,后养母听宣夫人燕氏、尼法端为后祷祠事闻,诏入内押班梁从政等即皇城司鞫之,捕逮宦者、宫妾三十人,搒掠备至。狱成,命侍御史董敦逸覆录罪人。敦逸秉笔疑未下,内侍郝随等以言胁之。敦逸畏祸,乃以奏牍上。诏废后为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出居瑶华宫。时章惇欲诬宣仁后有废立计,以后逮事宣仁;又阴附刘婕妤,欲请建为后,遂与郝随构成是狱,天下冤之。
纲 冬十月,雷,大雨雹。
纲 以龚原为国子司业。
目 原少师王安石,安石之改学校法常引原自助,原亦为尽力。及为司业,遂请以安石所撰字说、洪范传及王雱论语、孟子义刊板传学者。故学校举子之文,靡然从之,其弊自原始。
纲 丁丑,四年,春正月,李清臣免。
纲 二月,追贬司马光、吕公著等官。
纲 复罢春秋科。
纲 流吕大防、刘挚、苏辙、梁焘、范纯仁等于岭南,贬韩维等三十人官。大防道卒。
目 三省言:“吕大防等为臣不忠,罪与司马光等不异,顷朝廷虽尝惩责,而罚不称愆;生死异罪,无以垂示万世。”遂贬大防、刘挚、苏辙、梁焘、范纯仁,安置于循、新、雷、化、永五州,刘奉世安置柳州;韩维落职致仕,再谪均州安置;王觌、韩川、孙升、吕陶、范纯礼、赵君锡、马默、顾临、范纯粹、孔文仲、王钦臣、吕希哲、吕希纯、吕希绩、姚缅、吴安诗、秦观十七人远州居住;王攽落职,致仕;张耒、晁补之、贾易并监当官;朱光庭、孙觉、赵卨、李之纯、杜纯、李周并追夺官秩。叶涛当制,文极丑诋,闻者切齿。时焘已卒。大防行至虔州信丰而卒,天下惜之。既而苏轼自惠州徙昌化军,范祖禹自贺州徙宾州,刘安世自英州徙高州。纯仁时因疾失明,闻命怡然就道。或谓近名,纯仁曰:“七十之年,两目俱丧,万里之行,岂其欲哉!但区区之爱君,有怀不尽,若避好名之嫌,则无为善之路矣。”诸子欲以与司马光议役法不同为请,冀得免行,纯仁曰:“吾用君实荐,以致宰相,昔同朝论事不合则可,汝辈以为今日之言则不可也。有愧心而生,不若无愧于心而死。”其子乃止。每戒子弟不可小有不平,闻诸子怨章惇,必怒止之。及在道,舟覆于江,纯仁衣尽湿,顾诸子曰:“此岂章惇为之哉!”
纲 降太师致仕文彦博为太子少保。
纲 闰月,以曾布知枢密院事,林希同知院事,许将为中书侍郎,蔡卞、黄履为尚书左、右丞。
目 布初附章惇,觊惇引居同省,故草惇制,极其称美,复赞绍述甚力;惇忌之,处于枢府,由是稍不相能。时章惇、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欲举汉、唐故事,诛戮党人。帝以问将,将对曰:“二代固有之,但祖宗以来未之有。本朝治道所以远过汉、唐者,以未尝辄戮大臣也。”帝深然之。
纲 三月,诏中书舍人蹇序辰等编类司马光等章疏。
目 章惇议遣吕升卿、董必察访岭南,将尽杀流人。帝曰:“朕遵祖宗遗志,未尝杀戮大臣,其释勿治。”惇志不快。于是中书舍人蹇序辰上疏言:“司马光等变乱典刑,改废法度,其章疏案牍散在有司;若不汇缉而藏之,岁久必致沦弃。愿选官编类,人为一帙,置之二府,以示天下后世之大戒。”章惇、蔡卞请即命序辰及直学士院徐铎编类。由是缙绅之士,无得脱祸者矣。卞党薛昂、林自,又乞毁司马光资治通鉴板;太学博士陈瓘因策士引神宗所制序文以问,昂、自议沮,得免。
纲 夏五月,潞公文彦博卒。
目 彦博逮事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名闻四夷。平居接物谦下,尊德乐善如恐不及。其在洛也,洛人邵雍、程颢兄弟,皆以道自重,宾接之如布衣交;立朝端重,公忠直谅,临事果断,有大臣之风。功成退居,朝野倚重,卒年九十二。追复太师,谥忠烈。
纲 秋八月,彗星见西方。
纲 冬十月,以邢恕为御史中丞,追贬王珪为万安军司户参军。
纲 十一月,梁焘卒于化州。
纲 编管程颐于涪州。
目 颐时放归田里。帝一日与辅臣语及元祐政事,曰:“程颐妄自尊大,在经筵多不逊。”于是言者论颐与司马光同恶相济,削籍窜涪州,河南尹李清臣即日迫遣。
纲 复立市易务。
目 十二月,刘挚卒于新州。
猜你喜欢 卷二百二十二·表第十三·脱脱 卷五百二十一 列传三百八·赵尔巽 卷之一百九十三·佚名 卷之一百八十·佚名 卷之一千四百十八·佚名 卷之一百八十三·佚名 儒林宗派卷二·万斯同 三国史记卷第三十六。·金富轼 武昌王刘浑传·沈约 韦皇后传·欧阳修 陈亨传·张廷玉 卷三百二十六·杨士奇 第六章能知必能行·孙中山 光緒四年·曾纪泽 二十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