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九

[史部,别史类,钦定重订契丹国志]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卷九

道宗孝文皇帝

道宗皇帝讳洪基兴宗长子也兴宗於重熙二十四年八月崩洪基即位改重熙二十四年为清宁元年【乙未】清宁元年秋九月赐内外臣僚爵赏有差【按原书於此年失载事实今据辽史补】

【丙申】清宁二年秋七月彗出紫微垣历七星其色白长丈余 八月朔日食 是岁宋仁宗嘉佑元年

【丁酉】清宁三年祖母仪天皇太后萧氏崩【按兴宗嫡母曰仁德后上尊号曰齐天皇太后生母曰钦哀后重熙元年尊号曰法天皇太后二十三年重上尊号口仪天皇太后齐天重熙二年已为仪天所弑此年崩者乃仪天也原书误作齐天今据辽史改正】帝遣怀德节度使萧福延诣宋告哀宋仁宗发哀於内东门幄殿百官进名奉慰辍视朝七日

【戊戌】清宁四年秋八月朔日食

【己亥】清宁五年春正月朔日食 夏四月宋以周恭帝後为崇义公给田千顷令奉周祀

【庚子】清宁六年春正月大星陨东南有声如雷

【辛丑】清宁七年六月朔日食四分

【壬寅】清宁八年冬十二月幸西京【按原书此年失载事实今据辽史补癸卯】清宁九年春三月宋仁宗崩以侄曙为子嗣立是为英宗帝遣使祭宋大行於皇仪殿遂见宋嗣帝於东厢嗣帝痛哭久之 先是萧后既崩鲁王宗元怙宠益骄恣与宰相共谋作乱及相某以贪暴黜宗元从帝猎於凉淀帝让宗元先行宗元不可帝乃先行依山而左宗元之子楚王洪孝以百余骑直前射帝伤臂又伤乘马仆太师某下马掖帝使乘巳马殿前点检萧福美引兵迎帝与洪孝战射杀之帝与宗元战宗元不胜而遁南趣幽州一日行五百里寻被杀【按辽史重元既败北走大漠自杀此云南趣幽州乃据通监长编之文传闻异词未知孰是今姑仍之】燕京留守耶律明与宗元通谋闻其败领奚兵入城授甲欲应之副留守某将汉兵拒焉会使者以金牌至遂擒斩耶律明帝寻亦至陈王萧孝先等皆坐诛其先遣聘宋使者数人悉宗元之党也过白沟悉以槛车载至诛之独萧福延以兄福美有功得免

【甲辰】清宁十年是岁帝遣林牙左监门卫大将军耶律防枢密直学士给事中陈顗诣宋求真宗仁宗御容宋遣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昪为回谢使【张昇二字原阙据宋史补】单州防御使刘永年副之後帝以宋御容於庆州崇奉每夕宫人理衣衾朔日月半上食食气尽登台而燎之曰烧饭 是岁宋英宗治平元年

先是重熙中兴宗以圣宗及已画像二轴诣宋求易真宗神宗御容曰思见而不可得故来求御容而见之也宋帝许焉会兴宗崩遂寝至是遣使再求宋命修撰胡宿为回谢使李缓副之且许以御容约因贺正旦使置衣箧中交致焉

【乙巳】咸雍元年春正月文武百僚上尊号曰圣文神武全功大略广智聪仁睿孝天佑皇帝

【丙午】咸雍二年春三月彗见西庚申晨见於室本大如月长七尺许辛巳昏见於昴如太白长丈有五尺壬午孛於毕如月至五日没 秋九月朔日食 是岁复改国号曰大辽

【丁未】咸雍三年春正月宋英宗崩子顼嗣立是为神宗【戊申】咸雍四年春正月朔日食 是岁宋神宗熙宁元年【己酉】咸雍五年秋七月朔日食

【庚戌】咸雍六年春正月如千鹅泺

【辛亥】咸雍七年冬十一月免南京流民租

【壬子】咸雍八年春二月以岁饥免武安州租税【按原书於咸雍元年六年七年八年俱失载事宝今据辽史补】

【癸丑】咸雍九年夏四月朔日食

【甲寅】咸雍十年春三月帝遣萧扈如宋议河东地界国书大略言河东路沿边增修戍垒起铺舍侵入本国蔚应朔三州界内乞行毁撤别立界至等事宋神宗面谕以三州地界俟差官与北朝职官就地头检视定夺雄州外罗城今修已十三年即非创筑又非近事北朝既不欲如此更不令接续修白沟馆驿亦俟差官检视如有创盖楼宇箭窗等并令拆去屯戍兵级并令抽回国书亦云倘事由夙昔固难徇情诚有侵踰何恡改正 秋九月帝使萧素再诣宋议疆事宋遣刘忱吕大忠与之议於代州我使指蔚应朔三州分水岭土陇为界宋刘忱与我使行视无土陇乃但云以分水岭为界凡山皆有分水岭相持久之不决

【乙卯】太康元年【按原书以此年为咸雍十一年至三十年止无太康大安二元今据辽史改正】春三月帝复遣萧禧齎国书诣宋以刘忱等迁延为言宋命沈括为报使来面议括寻於枢密院閲案牍得顷岁始议地界书指石长城为分界今所争乃黄嵬山相远三十里其议遂决 秋八月朔日食隂云不见 冬十月彗出轸

【丙辰】太康二年春二月赈黄龙府饥免南京租税

【丁巳】太康三年春正月如混同江

【戊午】太康四年夏六月朔日食 东南有大星出如瓠瓜声如雷其光烛地 是岁宋神宗元丰元年

【乙未】太康五年夏五月谒庆陵

【康申】太康六年秋七月彗出太微垣 冬十一月朔日食【辛酉】太康七年夏五月驻跸岭西

【壬戊】太康八年夏六月朔日食隂云不见

【癸亥】太康九年秋九月朔日食

【甲子】太康十年春正月如春水【按原书於太康二年三年五年七年十年俱失载事实今据辽史补】

【乙丑】大安元年宋神宗崩子煦嗣立是为哲宗

【丙寅】大安二年夏六月有星如瓜出文昌 秋七月朔日食隂云不见 是岁宋哲宗元佑元年

【丁卯】大安三年春正月赈南京中京饥

【戊辰】大安四年冬十月免百姓所贷官粟

【己巳】大安五年春三月昼有流星出东北

【庚午】大安六年春二月驻跸双山

【辛未】大安七年夏五月朔日食

【壬申】大安八年春正月如山榆淀

【癸酉】大安九年夏四月兴中府甘露降【按原书於大安三年六年八年九年俱失载事实今据辽史补】

【甲戊】大安十年春三月朔日当食云雾不辨 是岁宋哲宗绍圣元年

【乙亥】孝昌元年春正月如混同江【按原书於此年失载事实今据辽史补丙子】孝昌二年是岁大国舅帐萧嘉里四郎君善骑射豪侠不羁常养亡命数十人从行往来游猎於辽东西其饮食用度强取辨於富民一日获罪帝命捕之甚峻即啸聚为盗未旬日间有衆二千余攻陷乾显等数州诸道发兵捕讨累战不胜潜率衆奔生女直界就结杨格太师谋叛诸军追袭至境上不敢进具以闻北枢密院寻降宣劄子付杨格一面图之杨格迁延数月独斩贼魁嘉里首级遣长子阿固达献辽余悉不遣绐云已诛絶矣随行妇女鞍马器甲财物给散有功之人充赏帝不得已反进杨格父子官爵自是杨格父子自平萧嘉哩之後内恃有功隂怀异志吞并旁近部族或诬以诱纳叛亡或诈云盗藏牛马好则结亲以和取之怒则加兵以强掠之力农积粟练兵牧马多市金珠良马岁时进奉赂遗权贵以通情好

【丁丑】孝昌三年夏六月朔日食 秋八月彗出氐斜指天市垣光芒三尺余越三夕长丈余扫巴星

【戊寅】孝昌四年春三月幸春州【按原书於此年失载事实今据辽史补】 是岁宋哲宗元符元年

【己卯】孝昌五年春三月帝命萧德崇等齎国书诣宋见宋哲宗跪言曰北朝皇帝告於南朝皇帝西夏早休得即甚好哲宗答曰西人累年犯顺理须征伐何烦遣使德崇等唯唯而退其国书略云粤惟夏台实乃藩辅累承尚主迭受封王近岁以来连表驰奏称南兵之大举入西界以深图恳求救援之师用济攻伐之难理当依允事贵解和盖宋之於夏情重祖孙夏之於辽义隆甥舅必欲两全於保合岂宜一失於绥存而况於彼庆历元丰中曾有披闻皆为止退宁谓辄违先旨仍事远征傥蔽议以无从虑造端而有自宋报国书云惟西夏之小邦乃本朝之藩镇曲加封植俾获安全虽於北尝与婚姻之亲而在南全居人子之分含容浸久变诈多端爰自累岁以来无复事上之礼赐以金缯而不已加之封爵而愈骄杀掠吏民围犯城邑推原罪恶在所讨除聊饬边防稍修武备据守要害控扼奔冲辄於去岁之冬复驱竭国之衆来攻近寨凡涉两旬自取死伤数以万计粮尽力屈衆溃宵归更为诡诞之辞往求拯救之力狡狯之甚於此可知采听之间固应洞晓必谓深加沮却乃烦曲为劝和示以华缄将之聘币礼虽形於厚意亊实异於前闻细料雅怀诚非得已顾於信誓殊不相关惟昔兴宗致书仁祖谕协力荡平之意深同谋外御之情至欲全除使无噍类谓在稽于一举诚无益於两朝祖宗贻谋斯为善美子孙继志其可弭忘今者详味缛辞有所未谕辄违先旨谅不在兹又回白劄子略云夏国犯顺罪恶如此北朝所当共怒兼庆历皇佑间兴宗屡尝致书仁庙至有熟料凶顽终合平荡等语且言北朝兴宗敦笃劝和情义兼至方夏人有罪则协力讨除及西征胜捷则持书相庆虑彼称臣修贡则欲当朝勿赐允从今来两朝欢好加於前日乃以夏人穷蹙之故诡辞干告既移文计会又遣使劝和恐与昔日兴宗皇帝之意稍异窃料北朝臣僚不曾检会往日书词及向所誓约闻达宋帝遣郭知章报聘初萧德崇坚乞於国书内增休退兵马还复土疆等语往复议论宋帝不从德崇留宋凡三十七日乃归

【庚辰】孝昌六年春正月宋哲宗崩弟佶嗣立是为徽宗夏四月朔日食 秋七月荧惑犯房心

【辛巳】孝昌七年【按原书误以道宗之崩系之孝昌七年较史少一年殊为疎舛今改正】春正月帝大渐戒孙延禧曰南朝通好岁久汝性刚切勿生亊又戒大臣曰嗣君若妄动卿等当力谏止之甲戌帝崩在位四十七年庙号道宗諡曰仁圣大孝文皇帝【按原书云諡曰天福皇帝考道宗尊号曰天佑皇帝隆礼盖误以尊号为諡而又误天佑为天福也今据辽史改正】帝聪达明睿端严若神观书通其大略神领心解末年女直节度使杨格遣子阿固达来朝以乌绅自随辽之贵人与为双陆戏投琼不胜妄行马阿固达愤甚拔小佩刀欲刺之乌绅从旁救止急以手握鞘阿固达止以其柄戕其胸不死帝大怒侍臣以其强悍咸劝诛之帝曰吾方示信以怀远方不可杀也侍臣又谏曰王衍纵石勒卒毒中原张守珪赦禄山终倾唐室阿固达乃敢陵跞贵臣肆其无君之心此而不除将贻边患帝不从

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卷九

猜你喜欢
  世袭列传一·薛居正
  卷二十九·杨士奇
  卷之三百五十九·佚名
  卷四十一·宇文懋昭
  二、劳 动·陶元珍
  史记集解卷二十九·裴骃
  五〇 东湖逸话·周作人
  袁淑传·沈约
  老挝土司传·张廷玉
  陶仲文传·张廷玉
  吴悌传·张廷玉
  四八、鲁缪公礼贤考·钱穆
  卷一百十九·佚名
  卷四十七·佚名
  虞部·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问花楼词话·陆蓥

    ◎自序词虽小道,范文正、欧阳文忠尝乐为之。考亭大儒,亦间有作。盖古人流连光景,物起兴,有宜诗者,有宜词者。蓥早承庭训,未娴声律,粗识径途。顷者长夏无事,偶阅花间、草堂诸刻,追忆旧闻,久遂成帙,聊以备遗忘,耗岁时耳。道光戊申

  • 卷一百六十·徐世昌

    刘澂刘澂,字磵芗,吴县人。诸生,咸丰元年举孝廉方正。有《归砚山房遗诗》。忆秦淮秣陵秋色自年年,碧水红阑映宛然。隄上柳丝隄下舫,纵无烟雨亦堪怜。清尊檀板劝殷勤,水榭风来笑语闻。残醉有人帘半倚,酒痕新上

  • 杜序·顾贞观

    华亭姚子平山,于书无所不窥,平时采摭诗文甚夥,偶与予论次当代词人,予以梁汾师所著《弹指词》示之,因重加校刊行世。夫弹指与竹垞、迦陵埒名。迦陵之词,横放杰出,大都出自辛、苏,卒非词家本色。竹垞神明乎姜、史,刻削隽永,本朝作

  •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一二○ 江苏巡抚萨载奏再陈续购书目并委员领解历次所进书籍送馆折·佚名

    一二○ 江苏巡抚萨载奏再陈续购书目并委员领解历次所进书籍送馆折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初六日江苏巡抚臣萨载谨奏,为再陈续购书目,仰祈圣鉴事。窃臣钦遵谕旨,采访遗书,数月以来,凡有购得书籍,俱经臣随时奏进在案。兹复督饬各属

  • 提要·岳珂

    【臣】等谨案金佗稡编二十八卷续编三十卷宋岳珂撰珂有九经三传沿革例已着録是编为辨其祖岳飞之寃而作珂别业在嘉兴金佗坊故以名书稡编成於嘉定戊寅续编成于绍定戊子稡编凡高宗宸翰三卷鄂王行实编年六卷鄂王家集十卷吁

  •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司马迁

    支菊生 译注【说明】公元前386年,齐国世卿田和取代了姜姓国君,成为齐国的新主,从此齐国就由姜姓国变为田姓国。田氏先祖最早来到齐国的是田完(即陈完),他的谥号是敬仲,因名本篇为《田敬仲完世家》,简称《田

  • 苏舜钦传·脱脱

    苏舜钦字子美,是参知政事苏易简的孙子。他的父亲叫苏耆,很有些才名,曾经担任过工部郎中官和直集贤院。苏舜钦少年时即慷慨有大志,状貌也长得奇怪和魁伟。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学者们写的文章都有追求对偶多的毛病,只有

  • 卷二下·沈枢

    钦定四库全书 通监总类卷二下     宋 沈枢 撰赏罚门 蜀相诸葛亮赏不遗远罚不阿近 魏明帝青龙二年蜀丞相长史张裔常称亮曰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埶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初长水校尉

  • 卷三十三(襄十六年,尽十八年)·孔颖达

    【经】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晋悼公。(逾月而葬,速也。)[疏]注“逾月而葬速”。○正义曰:四年七月,夫人姒氏薨,八月葬我小君定姒,才别月耳,杜云“逾月而葬,速也”。今晋悼往年十一月卒,此年正月葬,积三月也,杜亦云:“逾月而葬”者,逾,越

  • 卷二十·胡广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大全卷二十明 胡广等 撰杂记下第二十一【严陵方氏曰此篇固以所记不一为杂然有生必有死人道之正也死於外则变矣有乐必有忧人情之常也重有忧则变矣变而不一而杂谓之杂者又在乎此故上篇诸侯行而死於馆

  • 第十三章 7·辜鸿铭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辜讲孔子评价自己国家(鲁国)政府状态以及另一个国家(卫国)的政府状态,说:“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差不多。”

  • 绍兴朝旨改正僧道班文字一集·赞宁

    (法道)等伏睹大宋僧史略。载僧道班次。每当朝集。僧先道后。并立殿庭。僧东道西。凡遇郊天。道左僧右。久为定制。盖出本朝祖宗成宪。以为万世不刊之规。昨缘崇观之后道士叨视资品。如王资息林灵素王冲道辈。视两府者

  • 卷八·净挺

    嘉兴大藏经 学佛考训学佛考训卷八钱唐俍亭和尚净挺缉秀州息波道人成源订慧业中朝宰相独友支公高座上人偏留玄度鱼山之响旧矣竹林之意终焉。范晔西域传论云灵圣之所降集贤懿之所挺生神迹跪异则理绝人区感验明显则事出

  • 桐山老农集·鲁贞

    元代诗文别集。4卷。鲁贞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编入别集类。桐山老农为鲁贞的别号。卷首无序文。卷1为记,卷2为序,卷3为杂著,卷4为诗。卷4的诗共36首,按歌行、古选、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类编

  • 五色石·徐述夔

    短篇小说集。清徐述夔撰。八卷。述夔原名赓雅,字孝文。作品自署笔炼阁主人、五色石主人,以寓愤世嫉俗之意。著有《一柱楼诗》、《小题诗》、《和陶诗》及小说《八洞天》、《快士传》等。《五色石》是清代白话短篇小说

  • 皱水轩词筌·贺裳

    词论著作。中国清代贺裳撰。裳字黄公,江南丹阳人,生卒年不详。工于词,著有《红牙词》1卷。《皱水轩词筌》共1卷,赖古堂集本为54则,今人唐圭璋又据《倚声集》、《词苑丛谈》、《昭代丛书》三书补遗13则,合之共67则。作者在论

  • 原善·戴震

    中国清代伦理学著作。戴震著。在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曲阜孔继涵刻《戴氏遗书》本。论述了哲学、政治、伦理方面的基本观点。在自然观上,坚持一元论的观点,认为宇宙间的人和物都是阴阳二气化生而成的。把仁、礼、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