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气象台与钦天监

近来社会中的舆论,对于气象台的报告,恒表不满,说报告的情形多数靠不住,这种谈论,屡见于报端,不必详举。按说世界上的事情,多是瞬息万变,天气更是如此。故杜甫诗有“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为苍狗”之句。最流行的谚语中,也有“天有不测风云”等等这种话。总之,陰晴风雨等等,是时刻改变的,测量的仪器好技术好,测量虽准,发表出去之后,难保不又生变化;机器不好,技术再稍差,与世界各处之气象台联络再不够,那就更容易错误了。一次,我同气象台的友人谈天说笑话,他说气象台所发表的话都是准确的,最奇怪的是有人不相信。我说人们不相信还不关重要,老天爷若不相信,可就有问题了。我也常对友人说,诸君不要太轻视气象台,他们的报告,虽然有时不准确,也是天气变化所致,但他们的工作,确于国家社会极有益处,只是仪器等等,需待改良耳。由此回想到前清以前之天文台、钦天监等等的工作,与此就大不相同了。他的名字,叫作观象台,平常都呼为天文台,属钦天监所管,设于北平东城墙上,正对裱褙胡同;钦天监衙门,即在城下观象台中,有浑天仪、玑衡抚辰仪、黄道仪、量天尺等等。按说浑天仪这个名词早已有之,《春秋文耀钩》载,唐尧即位,羲和造浑天仪;《后汉书·张衡传》中亦有造浑天仪的记载。总之,汉代以前即有此器,则是毫无疑义的。其余所有的仪器,有明正统间所制的,有一大部分是清朝康熙年间,比国人南怀仁所监制的,其制法名曰炼铜泥精,铜现黑紫色,永不生锈,在城墙上风吹日晒二百多年,其明亮尚同新制的一样。中国的历法,在尧舜之时已很发达,为世界发明最早的国家;五代、宋朝以后,日渐退化;到了明朝,连日月蚀之期都测不准了。到万历年间,经义大利人利玛窦才给校正过来,又经南怀仁、汤若望他们继续工作,更有了很大的进步。南怀仁曾为钦天监监正,后做到侍郎,死后与谥曰勤敏公。在康熙年间,钦天监的工作确发达了一个时期,雍正以后,就渐渐的腐败下来。

钦天监,唐朝名曰司天台,宋朝曰司天,至明清两朝,都曰钦天监。中堂官曰监正,下边有五官正等官,如春官正、夏官正、中官正、秋官正、冬官正等等。他执掌的,是天文、历数、占候、推步等事,衙门虽小,但因永远派有亲王管理,所以可专折奏事。不过他所上的奏折,关于真正民事的并不多,大约都是有点迷信的性质。总之,他这个衙门中,所做的事多是如此。兹把他所有的工作,在下边分类简单着述说几件。

一是基本工作。惟一的基本工作。就是编纂时宪书。时宪书,原名历书,历朝皆然,俗名皇历;清朝因乾隆名弘历,避讳历字,改名时宪书。简言之曰宪书,其实时宪书中,于社会有用处的事情,只不过二十四节,晦朔弦望,每月日出日入之时刻等几件事情;其余如宜出行、宜嫁娶等等,许多许多的话,虽然都有点凭借,然于社会可以说一点益处也没有。尤其是他每月月占之诗句,更是随便占来,如今年庚子年正月之诗云,“元旦晴和万民欢,雨雪霏霏兆丰年。最喜立春晴一日,农夫不费力耕田”等等是也。他这种作风颇广泛,每月有占,每年亦有占,钦天监大堂之楹联,便是“夏至酉逢三伏热,重陽午遇一冬晴”,谚语又讹为“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陽无雨一冬晴”。此语乡间还不盛行,北平商家则极相信,皮袄行更甚,倘遇重陽日大雨或陰天,则都要大吃大喝,庆贺一次。他们说,无雨一冬晴,晴则天暖,皮袄滞销,生意当然不好;下雨则一冬多陰,陰则天寒,寒则销货多,故一定要庆贺。于是有几种笔记,辩论更正,说本作“午遇一冬晴”,讹为“无雨一冬晴”,何以此一天无雨,便要一冬晴呢?这是当然靠不住的云云。其实午遇一冬晴,也一样的靠不住。编制这本时宪书,在表面看是很繁难的一种工作,其实并不难。因为其中的工作,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照抄而来,例如所谓天德和、宜动工、宜出行等等这些话,都是照旧抄录;所谓六十年一还原,例如今年是庚子年,所有的事情,都与六十年前庚子年的一样。所不同的,只有二十四节、日蚀、月蚀、日出、日入、晦朔弦望等等几种,但也都是照例的计算便可知晓,用不着多大学问。日月蚀,虽然须测算,也是依旧法一推算便得,然如彗星等,他便测不出来了。时宪书编好,先要进奉皇帝阅看,这是该衙门一个很大的典礼,每年冬至进奉,这个名词,就叫作进时宪书。进上的时宪书,都是抄本,抄得极工致美丽;共分两种:一种是全国的节气时刻;一种只是宫内所用之简单本。然都抄得极工整。两种我都有所保存,乃由书摊上购得。进上皇帝看过之后,才发交各书店印行售卖,这是钦天监同人的一笔进款。按国中通行的时宪书,向来是两种:一种是全国性的,各省节气及日出日入之时刻,都各不同,所以各省城之节气时刻都要列入,西至新疆,东至东三省,台湾等省,都要详载,不过这种书因为民间不很需要,买者甚少,然各省官场则都须购置;一种是该省的,这种书只列本省节气时刻,如北平河北省通行之时宪书,则是北平的节气时刻,所以第一行永远书明“都城顺天府节气时刻”等字样。以上不过大略谈谈,然话已太多,若想详细评论时宪书,那非几十万字不可,但似乎没有什么大的意义。

二是奉旨的工作,这种工作很简单。大致都是拣择吉期等事。从前一点小事,也都要选择好日,所谓趋吉避凶。平常人家只是查查时宪书便妥,国家大事则都是由皇帝降旨,命钦天监选择,例如国家的土木工程;派大将征剿,起兵的日期;黄河决口,合龙大工;皇帝以及妃嫔等等的丧葬;皇太后、皇太妃、皇帝、皇后等等上尊号;妃、嫔、王、贝勒等等册封;皇子、公主等等婚嫁,皇子等命名;每届春季换戴凉帽,秋季换戴暖帽等等。以上这些事情,都是特旨命钦天监选择吉期。至于宫中小的工程、扫除等等,那就由内务府衙门直接知会钦天监选择,不必降旨了。请看他这种工作,于国家果真有什么帮助,于社会果真有什么益处,也要设这样一个大衙门管理?现在的气象台,当然没有这种工作。

三是专折奏事。他自动上奏折的事并不多,说起来更是可笑。他每年元旦,必要上一奏折,并须于皇帝起床前送到宫中,皇帝起床,盥梳毕,任何事不许做,须先看此折,折中的言词,却只三两句,曰“风从艮地起,主人寿年丰”。此夜之风,是否从艮地起的;果然从艮地起,是不是一定人寿年丰,且都不必论,总可以说是与气象有关就是了。此外的奏折,就是每逢日月蚀之前,必要奏明,倘再测出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等事,那就更要奏明了。关于彗星虽然不能预测,然倘遇彗星发现,也要奏明。他所上的奏折,大致不过如此而已,虽然是有关气象的,但于民生则毫无关系。

钦天监有使人最难过的一件事情,就是光绪庚子后(一九○○年),外国联军想把交民巷一带,北至长安街,西至前门,东至崇文门,尽行占据。其中大小衙门,公所很多,最重要者,是前门内之五部(刑部在前门西,故亦曰西曹)及御河桥之堂子。堂子为满洲之祖仙堂,其尊严郑重,远过于太庙。经李合肥再三交涉,只把五部留下,堂子始终被占。堂子坐落在长安街南,御河之东,归义大利国占有。后来发明了无线电,义国军营之角上,即御河桥旁,竖起一根大电杆,还不是铁的,不过一根木杆,自然也相当高。钦天监衙门见此,便上了一道奏折说,该电杆于宫中风水大有妨害,应令其拆去。西后见此奏折,深为嘉纳,即谕知外交部,把此意照会义国使馆,使其赶紧拆除。义国公使接到照会后,即与各国公使谈论此事,大家都说这样性质的公事,无法辩论,无法答复,置之不理可也。于是义国公使就始终没有答复,日久西后也未敢再问,事遂过去。按各国外复交之习惯,彼此函信,万无不答之理,此事可算创闻。国家的面子,总算丢完了。按照中国的旧习惯来说,给外国人去此照会,仿佛也有理由,但是他没有想一想,自己的国家削弱到了什么程度,在国际间的资格,降落到了什么样的地步,还把这样的事情,给外国人去照会,不至于把国家的面子丢完不止。若按实在情形来说,交民巷驻了好几千外国兵,于国家的风水,比那一根电杆更坏的多吧?为什么不照会他们,使他们赶紧撤兵呢?当然他也知道这样的照会是没有用的。既是知道兵不能撤,则为那一根电杆也就不必再丢人了,这岂非令人极难过的事情吗?现在气象台,绝对不会干这样的事情的。

猜你喜欢
  列传第四十六 刘钟崔二王·欧阳修
  卷一百八十 隋紀四·司马光
  ●卷一百八十七·徐梦莘
  ●明朝小史卷十三 隆庆纪·吕毖
  卷之二百十三·佚名
  ◎“国际情报”·恽逸群
  第十一册 天聪二年毛文龙等处来文六件·佚名
  四、农业·陶元珍
  外集卷五·宋名臣言行录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六十二·阿桂
  二〇 广州同住·许寿裳
  野史无文卷八·郑达
  卷一百四十二·赵汝愚
  卷一百七十·佚名
  卷一百五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刻古赋辨体跋·祝尧

    古赋辨体凡十巻前守无锡顾君与新尝命工刻之未及告完寻陞广东臬司宪副是时吉安节推金城吴君子贞来署府事踵而成之然中多遗阙譌误观者病焉偶得侍御大梁熊君子脩按蜀时所刻全本乃今方伯颍川张公南溟所校者因取而补正焉庶

  • 卷一百七十七·志第一百三十·食货上五等·脱脱

        ◎食货上五   役法 役出于民,州县皆有常数。宋因前代之制,以衙前主官物,以里正、户长、乡书手课督赋税,以耆长、弓手、壮丁逐捕盗贼,以承符、人力、手力、散从官给使令;县曹司至押、录,州曹司至孔目官,下至

  • 卷八十七下下·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八十七下下  元 郝经 撰 録第五下下 礼乐 代乐 易象传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此王者代乐之理也一阳伏於二隂之下相薄而成声故为雷黄锺建子七

  • 一 伏见馆·周作人

    鲁迅往日本留学,头一次往东京是在壬寅(一九〇二)年二月,至丙午(一九〇六)年夏回乡结婚。秋天再往东京,这里所说的是第二次的事情。那时他已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中途退了学,住在本乡区汤岛二丁目的伏见馆里,房间在楼上路南这一排

  • 来护儿传·魏徵

    来护儿字崇善,江都人。 幼年就卓越不群,好立奇节。 刚读《诗经》,读到“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和“羔裘豹饰,孔武有力”的诗句时,放下书感叹说:“大丈夫在世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我要为国杀敌,建功立名,怎么能碌碌无为老死田间!”同伴

  • 张建封传·刘昫

    张建封字本立,兖州人。祖父张仁范,洪州南昌县令,贞元初追赠郑州刺史。父张..,年轻时豪爽侠义,轻视钱财,看重士人。安禄山谋反时,命伪将李庭伟率领藩镇军队威胁治下城邑,至鲁郡,太守韩择木备礼在郊外迎接,将李庭伟安置于客馆。张

  • 耶律留哥传·宋濂

    耶律留哥,契丹人,曾任金朝北边千户。太祖起兵于北方,金人怀疑辽朝遗民有所图谋,下令每辽民一户以女真二户夹居,进行监视。留哥对此不安,于太祖七年(1212)逃至隆安、韩州,纠集壮士剽劫这些地方。官府出兵追捕,都被他们击败。进

  • 卷二十二 秉德唐古辩谋逆·李有棠

    〔乌达等附〕熙宗皇统七年冬十一月乙亥,兵部尚书秉德进三角羊。擢为参知政事。秉德,本名伊逊,宗翰子也。初为西南招讨使,改汴京留守。丁母忧,起复。至是由兵部尚书,拜参政。八年夏四月辛丑,遣秉德与乌凌阿富勒呼等廉察官吏,使

  • 卷一百四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二经籍考【臣】等谨案马端临通考经类自易至小学皆据列史艺文志以分门目今续通考准明史艺文志之例增四书类其论语孟子各有专本仍依马氏分列二门而大学中庸之单行者亦仍入於礼记以

  • 人不能不讲信用·孔子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①大车无輗(ni),小车无軏(ybe):古代用牛拉的车叫大车,用马拉的车叫小车。大车、小车都是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用于驾牲口,这道横木两头

  •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朱棣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

  • 卷第四十三·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四十三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杂藏 此方撰述第二之二 诸经要集(二十卷北作三十卷) (南八县家给北路侠槐) 唐西明寺沙门道世玄恽撰 三宝部第一,敬佛篇六缘,敬法篇八缘,敬

  •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五上·智顗

    从我始坐道场下。第二十七行半。颂施方便化。就此为二。初有六行半。明念用大乘拟不得。次寻念下。第二十一行。明念同诸佛用三乘化称宜可得。就初念用大化。又为三。初一行半。明用大拟宜。次众生下。第二三行。明众

  • 何耶揭唎婆像法·佚名

    复次取净褺不得截割。请一画师最功能。勿还其价。香汤洗浴著新净衣与受八戒。日日如是。于清净处作一水坛。纵广四肘(水坛之法如余部说)咒师护身结界毕已。于其坛中烧种种香。散种种华供养已讫。于此坛内画作菩萨。其

  • 远大前程·狄更斯

    又译《伟大的期望》。英国作家狄更斯的长篇小说。主人公匹普是个孤儿, 由姐姐抚养长大。他在给贵族老小姐郝薇香当仆人时爱上了她的养女艾丝黛拉。他又意外地成为一个匿名者的财产的继承者,但艾丝黛拉对他却一直忽冷

  • 安南志略·黎崱

    元黎崱(字景高,号东山、静乐)撰。20卷。主要记述古代交州地区的社会、政治、民族、地理、物产、风俗、文化和越南丁、黎、李、陈4个封建王朝的历史及与中国宋朝、元朝的往来,辑录有西汉至元朝至元年间历代中国封建王朝

  • 说篆·许容

    印学论著。清许容著。一卷。共九则: 其一为文字起源, 归为六书; 其二为文字初创, 古文降而为大篆、小篆、隶、草、行、楷之衍变; 其三为欲法诸书, 先求执笔; 其四为欲书之时, 当心正气和; 其五为既明笔法, 后可刻印;

  • 诚斋杂记·林坤

    元代文言传奇小说集。元林坤辑集。今存明刊本、 《津逮秘书》本、 《说库》本为上下二卷。另, 《说郛》本、 《古今说部丛书》本作一卷。卷首有周达观《诚斋杂记叙》谓: “只以其中多艳异事,非宿士所宜述,故遂隐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