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年
(乙丑)二十一年清乾隆十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癸酉,上御崇政殿,陳賀于大王大妃殿,仍受百官賀。上具冕服,詣崇政殿階上板位,引儀讀致詞。上進表裏,行四拜禮承答敎後,又行四拜禮。仍御正殿,受賀訖,百官行中宮殿陳賀。是日敎曰:「國之本在民,民之本在農。咨!道臣、守令,體予爲民,着意勸農,令我元元,咸囿於春臺。」
○因濟州牧使尹植狀請,命劃給沿海縠二千五百石,又命減各司奴婢及宣惠廳應納米,以本州荐凶也。
1月2日
○甲戌,白虹貫日。
1月3日
○乙亥,副提學元景夏、校理宋昌明、趙明鼎、副校理洪重孝等,因虹貫之變,上箚陳戒曰:
竊稽地天一卦,寔當正月之象,而九二一爻,應於君德之剛中。其曰包荒者,勉含弘之度而戒忿疾之心也;其曰用馮河者,厲剛果之志而矯委靡之弊也;其曰不遐遺者,惕狃安而慮遐遠之易遺也;其曰朋亡者,警淫比而勉黨私之克祛也。泰之九二,實爲對時出治之要,而今日之政,一反羲爻,則虹貫之變,未必不由於斯也。
承旨南泰慶等啓言:「今日虹變,至於此極,臣請仰陳愚見。以言乎聖學,則規模不能宏遠,施措未能剛健,輕視群下而君德日亢,講對稀闊,有欠於典終始。以言于用人,則所進用者,不出閥閱世族、有勢之人;所棄捐者,乃是踈遠寒冷,自守之士,則乃爲人擇官,而非所謂爲官擇人也。以言于聽言,則殿下所用,皆是黨色中人,故其進言者,不得不自黨中來,職此之由。言未見摡,小焉摧折,大則竄逐,臺閣之臣將無敢爲殿下效忠,豈不大可畏哉?上竝賜優批。
○上因虹變,下敎勑諭:「大小臣工,勉其精白勵心,以濟元元。」
1月4日
○丙子,太白晝見。
1月5日
○丁丑,太白晝見。
1月6日
○戊寅,太白晝見。
1月7日
○己卯,太白晝見。
1月8日
○庚辰,因侍講院啓,命:「自今年,王世子會講取稟,依例擧行。」蓋王世子會講,例自十一歲始行故也。
○上引見大臣、備堂。左議政宋寅明啓言:「年分比摠之法,欲使大體,無甚過越,些少出入,勢所難免。湖西比摠外加分,至於七千餘結,則誠太過,而其三千餘結,則卽己卯後公頉,而加分實數,不過三千餘結云。今若還實,則其爲民弊,必有甚於初不給災。道臣之擅自加分,宜重推,戶曹還實之令,宜還寢,諸道亦宜一例施行。」上允之,時,公洪監司李德重上疏,請寢還實故也。
1月9日
○辛巳,太白晝見。
○京畿豐德幼學朴維等上疏,請先正臣趙光祖,立後奉祀,命該曹稟處,蓋先正奉祀孫文普,死戊申逆獄故也。
○上引見江華留守李秉常、禮曹判書趙尙絅,下詢御容奉安事。仍敎曰:「予之御容,欲奉安于舊長寧殿,而今聞先朝御容所奉新殿,若有修理之事,則權安於舊殿,今奉御容之後,當權安於行宮云,於予心安乎?今予御容,舊殿東殿,足可奉安,以此殿擧行,此殿若有權安之事,則宜用夾室,而殿號豈可稱以舊長寧乎?其令政院,考例定號。」翌日,政院啓言:「長寧殿扁額,自上書下,而昭德門改號時,令藝文提學,有備三望以入之例。殿號事體尤重,宜令提學擬入。」上允之。於是,殿號以萬寧擬入而點下。命長寧殿節祭獻官,以江華留守、通津府使,定爲實、預差,萬寧殿守直之官,遵長寧殿例,以參奉爲別檢,仍爲大祝實、預差,從秉常之所請也。上問江都保障之便宜,秉常奏曰:「肅廟厚陵行幸時,望見文殊山城形勢,遂命圖形以入,敎曰:『通津移邑於山城,然後可成保障矣。』聖謨出尋常萬萬。移邑非難事,而尙今不行矣。」上曰:「當問于大臣而處之矣。」秉常臨退,以年過七十,乞致仕,上曰:「舊臣只有卿等若干人。」遂不許。
○敎曰:「都民休戚,係於京兆部官,鄕民則係於方伯、守令。內而部官,外而守令,詳察民弊,無巨細報于京兆、道臣,其細者,京兆及方伯,飭勵除弊;其巨者,或草記或狀聞。噫!蟄蟲猶振之時,吁嗟!囹圄之人,黑白混淆,莫伸其鬱,此豈體元導迎之意乎?申飭中外,卽令詳決,俾勿遲滯,精掃囹圄,使吾民,雖在其中,俾知三陽之時。」
1月10日
○壬午,慶尙監司金尙魯狀啓言:
道內七月以後渰死,沙汰壓死至於一百八十名。
命施恤典。
○掌令沈益聖因虹變,上疏陳戒,略曰:
人心之陷溺,世道之險巇,未有甚於今日。時論潰裂,未覩朝象之寅協,言路杜絶,只見竄逐之相繼,搢紳之間,廉隅都喪,朝廷之上,媕婀成風,紀綱頹弛而不思振刷之方,生民倒懸而未聞拯濟之策。願殿下,一言一動,必以誠正爲主,一黜一陟,無以私意參干,咸出於公會其有極。
上嘉納。
1月11日
○癸未,白虹貫日,太白晝見。
○憲府申前啓,不允。
○侍講院啓言:「今正朝王世子受賀時,雜職階高者,皆升堂行禮,事體猥越。文官二品之已行侍從及曾經堂上實職人、武官二品之已行閫帥及曾經摠管人、蔭官二品之已行東班實職人外,毋得升堂參禮者,已有甲午定式。宜更令該曹,詳定節目,俾無混雜之弊。」以之。
1月12日
○甲申,白虹貫日,太白晝見。
○太學生洪鼎猷等上疏言:
慶尙道盈德縣有新安祠,奉安朱夫子影幀,配以先正臣文正公宋時烈眞像,爲多士藏修之所,乃於去年十月二十六日,縣居申世績等九人,乘夜踰垣,截斷院宇鎖鐵,偸出朱夫子及文正公眞像,焚之於林藪中,請繩以極律,夬正王法。
令本道,詳覈狀聞。
○命減膳十日,以連有虹貫之異也。
○左議政宋寅明、右議政趙顯命等,因虹變上箚,略曰:
天人之際猶父子,父雖不慈,子不可以不孝。今殿下反躬責己,如舜之負罪引慝,勤學勵精,如舜之竭力耕田,則頑囂尙可化,矧乎仁愛之天乎?
諸承旨、諸玉堂請對入侍略陳勉戒,仍請飭勵大臣,講磨消弭之策,又陳收用人才之道曰:「雖有人才,拘於門地、履歷、偏黨而不得用,擺脫此三者而後,人才可以得用也。」上稱善。
○上因虹變,下別諭於領議政金在魯,時在魯方在呈告中也。
1月13日
○乙酉,太白晝見。
○以金尙迪爲大司諫,申思觀爲司諫,權賮爲獻納,黃柙爲正言,李應協爲持平,李春躋爲判尹,尹心衡爲應敎,趙雲逵爲修撰。
○命以星山縣,還陞爲牧。先是,本縣以弑父罪人所居之邑降號,已準十年之限故也。
○上引見大臣、備堂。上曰:「虹變是兵象,民心豈不動也也?邊方近甚踈虞,尤宜講究。」左議政宋寅明。請一心自强,以盡應天之道;右議政趙顯命請奮勵振作,以享天心。上曰:「江都築城事,欲問之,而雖有城池,得人然後可以守矣。今雖有伊、傅,何以得之乎?」副司直李宗城曰:「宣廟甲辰,臣先祖李恒福以大臣,當遇災延訪之日,有所陳戒,其曰:『開誠當自納諫始,用人當自恢公始。』其言政合今日之體念也。開城留守吳光運曰:」殿下以不得伊、傅爲慨,而伊、傅,之爲伊傳以其公而無私也。今之相臣,苟能公而無私,則是亦伊、傅也。爲大臣者,旣以堯、舜望吾君,則獨不以伊、傅自期乎?惡傾軋則竝與勤攻而廢之,惡黨論則竝與名節而廢之,則國家危亡,可立而待。「又曰:」進講《心經》未了,而又講《周禮》,心經者,堯、舜以來心訣也,倘殿下悅如芻豢,則豈代以他書耶?「上稱善曰:」眞藥石也。「光運仍陳金川耳峴樹木童濯之弊,上命自松都,申飭禁養。左議政宋寅明奏曰:」朴文秀爲咸鏡監司時,罷南關各邑假考率定爲正軍,仍以作隊行操,永爲定式。而其後旣不行操,亦不狀聞,道臣宜推考。「上可之。
○命分遣審理使于八道,疏決冤獄,從右議政趙顯命之言也。副提學元景夏言:「湖南殺獄之多滯,請自往審理。」上可之。仍命:「銓官就議廟堂審理,使勿論堂上、堂下擇差。」左議政宋寅明言:「守令文、南、武交差,曾有定,式而近來太半屬於蔭官,非用人才平物情之道,宜令廟堂與銓官,取考官案,參量分排,稍廣交差之路。」上可之。
○右議政趙顯命請:「飭中外,顧助婚喪,毋使過時。」上從之。
○憲府〈掌令沈益聖。〉申前啓,不允。又啓言:「關西嘯聚之徒,已有年所。新溪殺越之說、燕卜欲掠之招,俱涉驚駭,宜申飭捕廳。」從之。
1月14日
○丙戌,上引見大臣。上曰:「古則承旨分掌各房事,而近來解弛,宜自政院先飭。如吏房之官職窠闕、守令署經、刑房之典獄、囚徒等事,一一管察,或笏記或口誦,隨問詳對,切勿泛忽。」
○特除李宗城爲刑曹判書。時,上方議遣審理使,敎曰邦:「畿惟民所止,其欲審理,不先於法曹,而先於外方,豈自近及遠之義耶?唐宗以萬乘之君,其猶齊居決囚,況身爲法官者乎?其令秋曹,率各房郞廳,齋居本曹,詳閱文案,抄其可疑者,登對稟決,而大臣亦令同入。」又敎曰:「李宗城可當欽恤之任。」仍有是命。
○左議政宋寅明言:「近來火災可異,木花廛纔已失火,閭家亦多燒燼,宜依白木廛纛島之例,特施顧恤之典。」上從之。
1月15日
○丁亥,諫院〈獻納權賮。〉申前啓,不允。又啓言:「訓鍊大將金聖應,前後疏緘之屢變,已極可駭,況有問大臣處之之敎,則自同無故,入參筵席,事極無嚴。宜施罷職。」不允。時,尹得和之子顯東,又擊鼓訟其父冤,命緘問金聖應,所對又不明白,故臺啓如此。
1月16日
○戊子,太白晝見。
○副校理洪重孝上疏,略曰:
顧今聖壽雖高,而纔過中身,則正文王受命之日也。今日之所可師者,非文王乎?文王日昃不遑,惠鮮鰥寡,享國至於五十年,其要在於無逸而已。臣敢獻師文王三字。
上優答之。
○刑曹判書李宗城,以刑官有妨於宮賓,上疏乞遞賓客之任,上許之。
○掌令沈益聖上疏,略曰:
江陵府使韓德厚,素有惡疾,醜聲狼藉,高陽郡守李道顯,病懶廢務,專任鄕所,錦山郡守李廷漸,年老且昏,吏緣爲奸,請竝罷職。溫陵參奉申鎭九,持身不淨,處事鄙瑣,亦宜汰去。
批曰:「申鎭九事,依施。三倅事,風聞豈可信乎?」
○司諫申思觀上疏,略曰:
海西竊發之患,人多傳說,日昨憲臣之發啓,未免爲治其末而遺其本也。蓋海西賦役之煩重,比他路爲甚,良丁盡歸於各營之諸般名目,而軍額簽充,搜括至難。民産積困於巡營之預買復戶,而新舊相仍,誅求益急,至於宮屯之差人,侵虐多端,軍門之防納,徵督倍重,彼下戶農民,於是乎賣家鬻産,離井背鄕,去而爲盜,其勢固然。今不能止之於爲盜之前,而只欲禁之於爲盜之後,假使今日盡誅其徒黨,明日又有嘯聚者,將不勝其誅矣。臣謂海西徵錢之弊,不能頓革,則海民爲盜之患,無時可已。願殿下,特命廟堂與道臣,往復商確,祛其積弊,使窮民,得解倒懸也。又曰:「八路審理使差遣之命,可爲平冤弭災之實政,而第民間之奸僞無窮,變怪百出,審理使不可每每差遣。若嚴飭道臣,另擇守令,凡於刑獄,毋使淹滯,必加詳愼,則審理之道,實在於此。
批曰:」可以稟處者,令備局稟處。審理之命,此亦古例也。「
1月17日
○己丑,白虹貫日。
○上詣太廟展謁,奉審如儀。次詣永寧殿,亦如之,歷過昌德宮,展謁璿源殿,夕還宮。
○上因災異,命動駕時前後鼓吹,陳而不作,是日有虹變故。還宮時,命除鼓吹及副輦。
○上之詣昌德宮也,見仁政門月廊蓋瓦之薄陋,敎曰:「古有土階、茅茨,何必撤已覆之瓦,而易以大瓦乎?其勿改覆。」時,月廊纔重建,而方値凍節,未得燔瓦姑以劣瓦,覆之,而將待春改覆故也。
1月18日
○庚寅,上引見大臣、備堂。左議政宋寅明曰:「減常膳除副輦,雖出於聖心之警惕,而不如見之實政,宜頻開經筵,連行常參,以盡咨訪之道,而宮掖間另加警飭,使內言不出於外,外言不入於內,肅淸嚴密,使便侫不得近則好矣。」上嘉納。右議政趙顯命曰:「虹變以兆象言之,則兵戈、刑獄,此三者是也,不可不念矣。」副提學元景夏曰:「遇災求言,自是應行之事,宜延訪草野,以盡修省之道也。」修撰金相福曰:「良役痼弊,不可不變通,而久無施措,民皆生男則相慰,生女則相喜,如是而豈無冤氣乎?」上曰:「此足以傷和矣。」寅明曰:「良役情債,俱爲巨弊,請令道臣,以此爲守令黜陟之典。」上遂下敎曰:「吾民困窮莫若良役。隣族之侵,白骨之徵,日益甚焉。中夜興思,食息奚甘?咨!諸道之臣,欽體此意,凡守令考績之時,以隣族、白骨、黃口充定有無爲勤慢,每於歲末,若有此弊,殿最外抄啓,嚴加重繩,道臣之牽私不聞者,予當嚴懲。」又命申禁中外情債之弊。仍令備局,量減貢市人舊遺在。寅明請抄啓廉謹吏,上允之。寅明曰:「若擇廉謹,則李宜顯一人外,皆當於先朝舊臣中求之。故判書黃欽、嚴緝,皆以廉白稱矣。」上曰:「尹趾仁其一也,予於摠管時知之矣。」顯命曰:「李秉泰淸白過人,或以爲饑鐖死云。」上曰:「果潔矣。」寅明曰:「李益壽,亦當幷論矣。」又曰:「朝乏廉謹,乃臣不能蕫率之致,請被貶黜。」不許。
○命改增廣爲庭試,待秋擧行。初,慶科定以增廣,至是天災荐疊,左議政宋寅明,以節省之意,請改以庭試,上從之。上謂諸臣曰:「昨見仁政門,如人着新服,予心亦好,他日或恐因是而啓土木之役。」遂下敎曰:「今番動駕時,覽殿門之新建,而怵然于心,歉然于心,懍然于心。何則,此門卽列祖卽位之正門,而今無舊制,此怵然者也,深冬費民力,此豈勿亟之意乎?此歉然者也。今者之役,雖不可已,因此而若啓土木之役,此懍然者也陰虹、回祿,災則同也,以今怵惕之心,若無自飭之擧,何以示予意於後嗣王?其令廚院,又減膳三日。日寒如此,申飭都監,工匠、役軍,其勿督役。」
○上之太廟動駕也,掖隷有爭奪植炬之弊,筵臣請査治,上曰:「此乃禁喧不嚴之致也。」命推考兵曹堂、郞。仍謂大臣曰:「故相李浚慶,雖內官,亦招致嚴責,卿等不可如是乎?誠慨然也。」
○命觀象監官員,令攸司科治,時曆書末伏,與淸曆相左,故有是命。
1月19日
○辛卯,夜,流星出南河星下,入參星,大如拳,色白。
○遣承旨,致祭于永柔縣臥龍祠。初,上講資治通鑑,掩卷歎曰:「武侯爲漢丹忠,昭垂史乘。」仍命儒臣,致祭于南陽府龍栢祠。其後筵臣奏曰:「龍栢祠,卽鄕儒所建,臥龍祠,卽宣廟朝特命建祠者,輕重懸異。」故改以是命。
1月20日
○壬辰,以南泰溫爲大司諫。
1月21日
○癸巳,太白晝見夜月犯氐星。
○工曹判書柳儼上疏,略曰:
天下萬事莫不本於人主之一心,正心之本,在於勤學。此臣之以頻開經筵,爲答天譴之第一符也。聖敎開納,曾不慳吝,而合過五六日,尙不開筵,是殿下失信於臣也。非但失信於臣,又失信於天。信者,誠也,殿下之不誠如此,何怪乎虹變之又出也?
上優批嘉納。
○同副承旨黃梓上疏,請放前後以言獲罪者,又下求言之敎,以開來諫之路。又曰:「惟敬天,可以當天心而回天怒。《時》云:『畏天之威,于時保之。』古聖王所以兢兢業業者,此可知也。向日大臣之箚,以父雖不慈,子不可以不孝爲辭,是雖責勉殿下之意,而殊異於古人所云仁愛警告之言矣,臣實慨然也。於是,左議政宋寅明、右議政趙顯命上箚,引咎乞免,上不許。
1月22日
○甲午,太白晝見,夜月犯房星。
○設罪人沈德恒三省推鞫,旋命移付秋曹。德恒,長城人,以其叔母咀呪,弑其祖母,遂手殺之,自詣告官,道臣狀聞。差送敬差官,仍遣金吾郞拿來,至是設鞫。委官趙顯命啓言:「三省推鞫,事體至重,必自本道,以犯倫取服,然後方可以設鞫,而今德恒則道臣初不取服,渠亦以非殺叔母,卽殺讎人納供,則揆以法例,不可遽爲三省之獄。崔女咀呪,旣不明白成案,則叔姪之義猶在,徑先刺殺,不免爲犯倫之歸。而渠不以罪犯倫常自服,則本道之徑先狀聞,該曹之請遣敬差官。敬差官之亦不以犯倫取服者,俱有踈漏之失,竝從重推考,罪人德恒則請移送秋曹。」上從之。
○行晝講,講《周禮》。左議政宋寅明曰:「出入要會,是緊要語,眞廟堂之責。而宮中之用,無要會文書,司僕寺馬牌,亦以紙牌用之者無定數,而蓋聞置內寺而用之,亦有照檢者乎中官中擇其廉謹曉事者,主管宜矣。」上可之。寅明又曰:「近來風俗大壞,倫常之獄甚多,此由於敎導之無術。如金安國《警民》編、先正臣李珥鄕約,其於化民,不爲無效。請令諸臣之有文識者,講定節目,啓下頒布。」上從之。寅明又言:「閭閻間有李夢鯉者,生於卑微,而孝悌飭躬,志操堅固云。孝子順孫之歲賜牛酒,卽漢家之美制,宜令該曹,特賜米肉,以爲風勵興起之地。」上允之。
○判義禁鄭錫五,以洪致期、柳世復査狀仰稟,上下詢掘移當否,諸臣多以爲:「守令之境內占山者,有罷職之律,而無掘移之文。此事係是令前,況旣施遠配之典,又不必掘移。而宜自今定法,守令之境內占山者,隨現掘移。」上可之。
○敎曰:「孟子豈不云乎人性善也?而流於不義者,無恒産故也。噫!涼德臨御,政不能擇人於諸道,惠不能濟民於蔀屋,況荐飢之餘,爲守令者不能撫民。以無恒心之民,雖或有不義之事,此道臣、守令之過也,推其本,卽予之過也。昔漢虞詡,以一吏能令盜爲良民,龔遂能令民解刀買犢,此在於人。噫!今雖曰盜,其本則吾赤子也,以至於此,非渠也,卽予也。頃者憲臣之請,果若所陳,此若己推而納諸溝中,深夜興思,歉然惻然。分付備局,所陳勿施,將此意,申飭該道,益修撫摩顧恤之政,使無恒心之吾民,咸囿於實惠之中。蓋日前掌令沈益聖,以關西嘯聚賊黨捕治事,陳啓蒙允故也。
1月23日
○乙未,太白晝見。
1月24日
○丙申,領議政金在魯上疏,乞解相職,又言:「首春虹貫之變,四見於一望之內,是往牒之所未聞。大小驚懼,憂在朝夕,而臣則曰:『世道人心,壞亂極矣,召災致沴,理所固然。』董子曰:『人君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遠近莫不一於正,而無有邪氣于其間。』董子此言,雖若迂遠,而實爲今之要務也。我殿下閱歷百艱,困衡拂亂,心體之不得其平久矣。以之應事接物,不免有種種病痛。繼自今,隨時存省,隨處克治,常使未發之體,不失其中,已發之用,皆得其和,擧措宜而人心服,政令善而天意享,則位育之功由此可致,尙何災沴之足憂哉?」上賜優批,引金縢之事而爲喩曰:「今者之異,安知不由於此乎?」承旨南泰良曰:「擬人必於其倫,元聖引喩,不亦過乎?」上曰:「被讒則一也,東海之婦抱冤,亦致災異矣。」仍命原疏留中,以備觀省。
○上夜召刑曹判書李宗城、副提學元景夏,下詢沈德恒獄事,皆對曰:「此非三省之獄也。」上遂命勿拘日次,嚴加刑訊。仍召玉堂官,講《資治通鑑》,以審理使便否及良役弊瘼,詢及諸史官。諸臣迭陳所見,上曰:「前日朝臣,每勸求言,今夜眞求言矣。」仍敎曰:「句踐養胎以待用,昭王恤病以雪仇,伯主强兵之策,有如是矣。而張茂上疏中,所謂陛下,天之子也,百姓、吏民,亦陛下之赤子也云者,此言甚好。百姓旣謂之子,則人君卽百姓之父,而不惟不能愛恤,乃反簽丁於黃口,徵布於白骨,予甚惡焉。以此出擧條,使知予意。」
1月25日
○丁酉,太白晝見,夜有星流于文昌星之下。
○以李匡世、權瑩爲承旨,鄭元淳爲兼說書,尹得載爲副校理,趙雲逵爲檢詳,徐志修爲兼校書校理。
○上引見大臣、備堂。時,上議遣審理使於八路,右議政趙顯命實主其議,左議政宋寅明以爲不便,廷議不一。獻納閔光遇奏曰:「審理使有道臣權輕之慮,有廚傳之弊,有一時騷擾之憂,不必分遣也。」上不從,謂關西審理使李日躋曰:「卿行能效馮驩事乎?」日躋曰:「八路民生之弊,莫大於折受,而朝廷諱言宮庄事久矣。聞寧邊之百嶺、劒山二面,自前年新屬於毓祥宮折受云。蓋寧邊之民,多賴此二面,曾在先朝,亦入折受,而因故相臣趙相愚之陳白,肅廟特許出給,故寧民立石頌之。故參判趙明翼,爲木府府使時,收兩面之稅,分作二庫,一曰彰德,一曰廣惠,彰德者,彰先王之德也,廣惠者,廣先王之惠也。臣繼明翼而出守,始乃合屬於大同、雇馬二庫,仍存舊號,以濟民役,民到于今受先朝恩澤。而一自復入折受之後,內外諸臣未敢有言,寧民則遑遑啼走,靡所控訴云矣。」上曰:「今聞彰德二字,予豈無感動者?宮中、府中,宜無異同,而人君之事,亦有擧一而見百者。追先朝恤民之誠,體平日小心之德,特允所請。自今爲始,寧邊折受,還寢可也。」於是,大臣、諸臣,皆起拜讃頌。左議政宋寅明奏曰:「廉謹之抄啓,旣有成命,而宣廟朝抄啓時,自吏曹抄送于政府,政府牌招諸宰而擧行,肅廟朝因先正臣朴世采所達,令二品以上,各擧其所知,書送廟堂,廟堂會議抄啓。今遵何例乎?」上命依先朝例。
1月28日
○庚子,太白晝見。
○行都目政。以權
猜你喜欢 自序·蔡东藩 目录·李岳瑞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十八·佚名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八十四·佚名 卷之三百六十五·佚名 卷之六百七十八·佚名 卷之二十四·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纪昀 第十一节保险·佚名 潘岳传·房玄龄 废太子元恂传·李延寿 晋纪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己酉、289)·司马光 第七节 从荣、从厚败亡·吕思勉 十一·沈从文 七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