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
(癸亥)十四年清同治二年
春正月
1月3日
○庚戌,以趙憲燮爲吏曹參議。
1月4日
○辛亥,詣宗廟展謁,景慕宮展拜,春謁也。
○益豐府院君洪在龍,卒。敎曰:「御醫之回,雖知症候之沈篤,而貞亮愷悌之姿,意謂永享天年。今見逝單,愴衋曷喩卒,益豐府院君家,東園副器一部輸送,喪葬等節,照例擧行,祿俸,限三年仍給,成服日遣承旨致祭。」
○以洪鍾應爲刑曹判書。
1月6日
○癸丑,備邊司,以濟州民鬧事,啓言:「聚黨肆亂,戕害人命者,不可不究覈。副護軍李建弼,按覈兼察理使差下,使之嚴査馳聞。無辜之民,必有可矜之情,仍令遍審三邑,詢其閭里疾苦之狀,諭以朝家懷保之政。前牧使所犯罪狀,姑未有論列以聞者,則不宜遽爲請勘。待更啓稟處。」允之。
○以金應根爲廣州府留守。
1月8日
○乙卯,知事尹致秀,上疏略曰:
臣謹稽國系辨誣,粤自開國之初,至宣祖朝,始獲準請,宣示《會典》刊改之本,於是吾東方君臣上下二百年隱痛于心者,一朝始爲伸雪。感戴皇恩,慰悅祖靈,亦二百年于玆矣。及至康熙年間,熊賜履王鴻緖之纂修《明史藁》,雍正年間張廷玉徐乾學之纂修《明史》,歷載我國辨奏之文,則《會典》初本之誣,自歸昭㫼,永有幸於千萬世矣。至若野秉瑣錄之散見雜出者,不能盡改,故朱璘悖史出,而誣訛依舊,遂至有馳价辨誣之擧。臣適見近日,自北購來書,有所謂《廿一史約編》者,其言本國條,宗系禪受之襲訛,肆誣罔有,其極驚心痛骨,如不欲生。正史所編,俱載前後辨奏,則似此荒謬失實之文,疑若不足可辨,而是有大不然者。璘史立作,亦未嘗出於史宬纂次,英宗大王,惕然震驚,亟行陳辨,此豈非今日所當監法者乎?臣謂專价具奏,亟請鐫正,卽所以繼述祖宗積誠祈懇之義,而可慰擧國臣民崩隕痛迫之情也。伏願先將臣,此章下之朝廷,以爲廣詢博議之地焉。
批曰:「今見卿章,驚痛之極,有不敢晷刻自安。辨奏之請卿言果切當。當詢議時原任大臣矣。」
○召見時原任大臣,命陳疏重臣持冊子入侍。上曰:「俄者重臣之疏,卿等亦已見之。而其所謂約編所載,先誣罔測,萬萬驚痛。卿等之意何如?」領議政鄭元容,判府事金興根,金左根,左議政趙斗淳等,請專价陳辨,從之。
○以金世均爲司憲府大司憲,李建春爲司諫院大司諫。
1月9日
○丙辰,詣景祐宮,全溪大院君祠宇,展拜。
○以金炳學爲宣惠廳堂上。
1月12日
○己未,以李謙在爲平安道觀察使。
○次對于熙政堂。領議政鄭元容啓言:「今民之八域同騷,不安其居,是誰之過?當先黜貪。臣意則先從各道中劇邑大州,抽栍送暗行使之廉探,勿爲淹稽。終一年輪回遍行,贓犯三千兩以上,幷遠配,宥還後限年勿擬政望。如是著式似好矣。」從之。
1月15日
○壬戌,以李興敏爲吏曹參判。
○別諭召經筵官宋來熙、趙秉悳、李敏德、金炳駿、任憲晦。
1月16日
○癸亥,召見咸興府按覈使李參鉉。上曰:「査覈之節,前因狀啓,已爲詳悉。而當初何以致此乎?」參鉉曰:「山峽之民,自來愚蠢,以督還事,爲等訴,乘醉激鬧而然也。被囚諸漢,亦皆自知,其必死之罪。再査判下之日,深仁厚澤,浹洽於一境之內,歡欣蹈舞,群情胥安,實萬萬爲幸矣。」
1月18日
○乙丑,召見黃海監司徐衡淳,辭陛也。
1月21日
○戊辰,以洪鍾應爲吏曹判書。
1月22日
○己巳,以趙徽林爲刑曹判書。
1月27日
○甲戌,日講。
1月29日
○丙子,日講。
○以金炳㴤爲漢城府判尹,洪承億爲奎章閣待敎,前望也。
二月
2月1日
○丁丑,日講。
2月2日
○戊寅,日講。
2月3日
○己卯,日講。
2月4日
○庚辰,日講。
○召見濟州披覈兼察理使李建弼,辭階也。
2月5日
○辛巳,以鄭基世爲禮曹判書,沈敬澤爲漢城府判尹,洪祐命爲吏曹參議,金炳㴤爲慶尙道觀察使,炳㴤,中批也。
2月7日
○癸未,以金炳冀爲戶曹判書。
○召見時原任大臣。上曰:「徽慶園遷奉,今已九年,形家之論,終有所未愜予心,悚惕當復何如哉?此事至重至大,克審克愼,欲與卿等議定,卿等之意何如?」領議政鄭元容,領府事金興根,判府事金左根、趙斗淳等曰:「旣承下詢,孰有異議也?廣求吉地,以竣禮事是祝矣。」上曰:「年前仁陵遷奉時,達摩洞,予爲親看審,而形局果好。今番先爲看審此處好矣。」元容曰:「其時臣等,亦皆進參,所見甚好。諸地師所論,俱極贊美矣。」敎曰:「達摩洞初看審時,時原任大臣與都監堂郞,同爲進云。」
○以鄭翊朝爲司憲府大司憲,柳芝榮爲司諫院大司諫。
2月8日
○甲申,以徐憲淳爲慶尙道觀察使,趙得林爲判義禁府事。
2月10日
○丙戌,召見看審大臣。上曰:「達摩洞,卿等看審,則形局果何如?」領議政鄭元容曰:「臣於年前看審,而今又更審,則所見如前甚美。諸相地官所論,亦云上吉矣。」領府事金興根、判府事金左根、趙斗淳等曰:「臣等亦無異見矣。」
2月11日
○丁亥,召見看審大臣以下,懿昭墓看審後入來也。
2月13日
○己丑,詣慕華館査對,召見陳奏使,〈正使尹致秀,副使李容殷,書狀官李寅命。〉辭階也。仍詣龍城府大夫人墓所展拜。
2月14日
○庚寅,以李景在爲奎章閣提學,姜時永爲司憲府大司憲,林喜鎭爲司諫院大司諫,洪鍾雲爲成均館大司成,李㘾爲禮曹判書,金學性爲工曹判書,尹宗善爲吏曹參議,宗善,中批也。
2月18日
○甲午,召見平安監司李謙在,辭陛也。
2月19日
○乙未,詣永禧殿展謁,仍詣儲慶宮、毓祥宮、延祜宮、宣禧宮、藏譜閣、懿昭廟展拜。
2月24日
○庚子,以李南軾爲咸鏡北道兵馬節度使,張寅植爲咸鏡南道兵馬節度使。
2月25日
○辛丑,詣懿昭墓展拜。
2月29日
○乙巳,濟州防禦使鄭岐源,以亂魁姜悌儉等梟首警衆,馳啓。
2月30日
○丙午,以金炳始爲吏曹參議。
三月
3月2日
○戊申,以李勉愚爲吏曹參議,吳吉善爲平安道兵馬節度使。
3月3日
○己酉,詣景陵親祭,仍詣綏陵展謁,仍諸徽慶園、順康園展拜。
○景陵親祭時亞獻官以下,施賞有差,贊禮禮曹判書李㘾,執禮校理趙秉式,執尊副司果趙性敎,大祝副校理鄭基會,左通禮高時鴻,右通禮南履輪,禮房承旨李正鉉,幷加資。
3月4日
○庚戌,詣光陵展謁,仍詣看審處親看審,全溪大院君墓所,展拜。
○敎曰:「園所以達摩洞爲定。
3月5日
○辛亥,召見封標大臣京畿監司于晝停所。
3月6日
○壬子,命內下錢五萬兩,以補兩都監物力。
3月11日
○丁巳,御春塘臺,行瑞蔥臺。
○以金炳喬爲漢城府判尹。
3月12日
○戊午,以尹敎成爲吏曹參判,尹致定爲判義禁府事。
3月14日
○庚申,敎曰:「遷園時兩都監物力,已有內下者,而特下錢一萬兩,令畿營,量宜分排,以補責應之費。此實爲民之苦心也。須悉此意,俾無貽弊之患。」
3月20日
○丙寅,藥院入診及次對于熙政堂。領議政鄭元容啓言:「松都留守金輔鉉狀啓以爲:」本府敎授,還作蔭窠,自銓曹差擬矣。』敎授。卽六品職也,今作蔭窠初仕。陵殿宮修改之役,自本府擧行,稱以分監役,請使之專管修理,而事係官方,請下詢吏判處之。「上,詢之,吏曹判書洪鍾應曰:」敎授之還作蔭窠,分官之稍減朔限,出於疏鬱之政,臣無容他見。而麗王陵參奉及分敎官,皆是本營自辟矣,臣意則一體自本營差出,恐好矣。「從之。又啓言:」請文敬公、李世弼,特施不祧。贈都憲臣朴胤源加贈易名,贈吏判金義貞議謚。「從之。
○以朴道彬爲吏曹參議。
○行都堂錄,兪貞煥、丁昌夾、姜夏奎、李奎夏、張錫駿、李珪永、尹龜永、李啓魯、尹致和、洪正圭、宋熙正、李尙壽、李應夏、李泰翼、趙熙一、李源弼、趙秉鈺、李源珪、黃正淵、韓龍敎、尹成鎭、洪軒鍾、兪致範、李雲弼、鄭漢朝、李心宰、沈相漢、蔡東述、鄭稷朝、徐璟淳、申獻求、趙昌和。
3月21日
○丁卯,召見慶尙監司徐憲淳,辭陛也。
3月26日
○壬申,以李載元爲成均館大司成。
3月28日
○甲戌,御春塘臺,行春到記,講幼學朴寅壽,賦進士兪初煥,竝直赴殿試。
3月30日
○丙子,給西原等邑燒渰人,恤典。
夏四月
4月1日
○丁丑,日有食之。
4月3日
○己卯,親傳宗廟永、寧殿夏享香祝。
○濟州牧察理使李建弼,以亂民究覈,馳啓,敎曰:「自遣察理之行,爲島民地,心焉憧憧,卽見査啓,悖習胡至此極?長吏之罪,固無可言,而曾謂淳厚之俗,有此獰頑之擧乎?痛駭之極,寧欲無言。罪魁雖已用法,同惡亦有當律,令廟堂分付。」
○以鄭海尙爲吏曹參判,李敎獻爲公忠道水軍節度使。
4月4日
○庚辰,召見回還三使臣。
4月6日
○壬午,因備局回啓,勘罪濟州亂民等有差。
4月9日
○乙酉,竄濟州前牧使任憲大于楚山府。
4月10日
○丙戌,以洪淳穆爲司憲府大司憲,柳泰東爲司諫院大司諫。
4月13日
○己丑,以金大根爲判義禁府事。
4月14日
○庚寅,以徐戴淳爲判義禁府事。
4月15日
○辛卯,以黃鍾顯爲成均館大司成,李敦榮爲判義禁府事,洪在喆爲議政府右參贊,南秉吉爲江原道觀察使。
○命江原監司南秉吉,水原留守金泳根,相換。
4月20日
○丙申,藥院入診于熙政堂。
○以洪鍾序爲都摠管,中批也。
五月
5月1日
○丙午,徽慶園出玄室時,望哭于明政門外。
5月5日
○庚戌,徽慶園啓欑室時望哭。
○以金輔根爲議政府左參贊。
5月6日
○辛亥,徽慶園發靷時望哭。
5月8日
○癸丑,徽慶園下玄室時望哭,仍詣景祐宮展拜。
5月10日
○乙卯,敎曰:「夏至已過,一霈尙遲,言念穡事,極爲渴悶。祈雨祭不卜日設行。」
○命島配罪人金厚根,礪山府量移。
○以朴珪壽爲吏曹參議。
5月11日
○丙辰,遷園都監、園所都監都提調以下,施賞有差。提調判敦寧鄭基世,都廳副司果洪徹周,封標官掌令柳光睦,宗戚執事行大護軍朴齊憲,分承旨曺錫輿,金炳奎,園所都監提調行上護軍洪在喆,知敦寧曺錫雨,都廳司果尹相說,竝加資。
5月12日
○丁巳,行祈雨祭。
5月16日
○辛酉,以李源命爲廣州府留守。
5月19日
○甲子,給光陽縣渰死人,恤典。
5月20日
○乙丑,以金炳地爲吏曹參判,趙憲燮爲成均館大司成。
5月23日
○戊辰,給都下頹戶,恤典。
5月25日
○庚午,藥院入診于熙政堂。
○以趙然昌爲禮曹判書,洪在喆爲刑曹判書,金炳國爲工曹判書,洪鍾序爲漢城府判尹。
5月29日
○甲戌,陳奏正使尹致秀,副使李容殷以自燕京離發,先馳啓以爲:「臣等於去月二十二日,呈文禮部,則該部會議,《就約編》中更正。事克竣原冊一帙購去,呈納于復命日計料。」敎曰:「使事順成,慶幸莫大。告布之節,令儀曹,擇日擧行。」
○召見時原任大臣及禮堂,請對也。領議政鄭元容等曰:「稗史雜纂,誣說流布,聖心驚惕,專价奏辨,宸誠孚感,系誣昭雪,此誠莫大之慶也。辨誣後告布,卽我宣廟、英廟已行之禮也。亟令儀曹,涓日擧行焉。」上曰:「使事果卽順成,誠慶幸萬萬矣。辨正後告布,當令擧行矣。」元容曰:「臣等因此而有仰請者矣。我殿下臨御以來,敬天法祖,孝親愛民之盛德至行,當爲一國臣民之所欽仰攅誦,而孰無摹畫揄揚之願哉?況今稗記訛誣,有關彝倫,此等文字之流布世間,卽我國上下臣民驚痛憤惋,不可一日得以自安者也,聖敎出天,專价辨正,日月昭回,宇宙復光,追遠報本之誠,繼志述事之思,紹前裕後曠古罕今。在昔宣廟辨正群臣,請上尊號允從矣。我家已行之禮,安得不行於今日乎?玆敢相率仰籲,俯循群情,亟降兪音焉。」上曰:「是何言也?實是萬萬意外。誠妄矣,須勿復言宜矣。」判府事金左根曰:「已辨之誣,事關莫重,不可以瑣錄零編,忽之。而聖孝攸光,獲準所請,擧一國臣民,始得免於日星晦蝕之中矣。伏況宣廟庚寅故事,爲今日仰述之確據,聖明於此,恐不當以謙光之美,一切靳兪。惟亟許勉循之是祝矣。」上曰:「宣廟朝聖德巍烈。爰有揄揚之縟禮,而今予治法,萬萬無可媲,侔於古昔盛際,且況宗系辨誣,吾行吾家之事,則乃常事也。有何功德之可以稱道者乎,誠萬萬不可矣。」判府事趙斗淳曰:「臨御以來,至仁大德之浹人肌髓,豐功盛烈之塗民耳目者,國史野乘,將有不勝書者,固無待乎臣等之言。而惟是陳奏一事,聖孝所孚感也,闡聖孝,所以對揚祖宗,閎休鋪張,祖宗啓佑之盛也。殿下於此,雖欲撝而不居,得乎?惟亟降兪音之是祝矣。」上曰:「予以否德,年又未高。而矧今民憂國計,不遑他事,寧可行此浮文之事乎?勿復是言似好矣。」元容曰:「屢承下敎,聖不居聖,謙讓辭遜之盛德,雖爲冞光,而臨御以後,至善弘功之澤被生民者,有不可勝書。而今玆誠孝所感,使事準請,聖朝有已行之禮。輿情有莫遏之論。殿下雖不欲俯從揄揚之請,亟行豫大之擧,而其在紹先美答洪休之義,有不可辭者矣。筵席不敢屢煩,退出後當與諸宰,會賓廳啓辭仰請矣。」上曰:「勿復爲意外之言,宜矣。」
○賓廳啓言:「臣等値曠古罕有之會,陳擧國大同之情,前席敷奏,未蒙允兪,辭有所未達,志有所未孚,誠不勝切迫抑鬱之極。玆敢相率聯籲,冀垂鑑格焉。惟我聖上,膺天人順信之助,受祖宗艱大之遺,光御十四年之間,盛德大業,高出三代之前,深仁厚澤普被八域之內。源百之行,放四而準黼扆承,義方之訓,四條嘉謨,簾帷資同聽之治,三載洪化。溫凊定省,篤誠愛於膳寢,禴祀烝嘗,愀著存於羹墻。廟宮之時節瞻謁,式禮莫愆,陵園之春秋展省,寓慕彌永。議世獻於憲宗,統序愈光,揚功烈於禰室,顯號載薦。以盡敬盡禮之衷,金泥芝檢,頻擧揚厲之典,以必誠必信之義,珠邱金粟,屢卜安厝之宅。先王之法殿重修,克推肯堂之圖,列聖之謨訓移奉,彌著尊閣之義。吉祥和氣,洋溢宮闈,而因心則友,德音允貊矣。持敬於律度之中,而動合規矩,準繩懋學乎方策之上,而發爲風雅典謨。禮使臣工,尊朝廷於日月,敦尙儒術,搜遺逸於巖阿。申尉薦於才行,辨論官材,課吏績於臧否,董飭察典。瓊章寶翰,臨西淸而命賡,錦贉縹囊,分內籍而恩賜。細行必矜,器玩斥珍奇之物,儉德自昭。土木絶興作之功。轉災爲祥,時降反躬,自勉之音,不諫亦入,朝無以言獲罪之人。抑紛競而端士趨,祠院撤新創之地,樹風聲而勵名敎,世臣受不祧之恩。竊念諴小之治,實爲祈永之本,保民之謨,每講於筵席,安民之帖,特揭於殷壁。元正勸農,歲頒咫尺之書,上辛祈穀,天賜桴鼓之應。革酪牛之爲弊仁推燒羊之不食,損貢蔘之惟正,恩邁稅茶之特減。關河恤阻饑之患,沛惠澤於汎舟,原濕慰昏墊之憂,蕩德意於宣綸。禁川澤之橫歛,陬澨有安業之樂。收宮房之折受,村里無催科之苦。惸獨竝囿於字恤,漂渰爛囕之亦蒙恩蠲,哀矜明啓於祥刑,幽枉冤屈之悉得快伸。海山勤廉訪之行,軫怨咨於祈寒暑雨,郡邑懲掊克之習,嚴科律於烈日秋霜。詢三政之矯捄,發策遂及於衆庶,議常供之減省,捐帑亦至於鉅萬。至治馨香,景貺潛周,豐年上瑞,迄用降康,躋一世於郅隆雍熙之域矣。伏況我朝宗系之誣,自國初至宣祖朝己丑一百八十年之間,使臣凡十一起,而乃獲準請,是時群臣,稱述聖孝,揄揚德美。巍功峻烈,垂耀於宇宙,大策惇簡,徵信於來許。其後野錄瑣史之蹈襲謬聞者,輒皆專使控請,屢蒙刊正。不幸鄭元慶《廾一史約編》出,而聖心震惕,馳价伸辨,使事旣竣,先誣一灑。列聖陟降之靈,悅豫於上,一國含戴之倫,歡忭於下。此由我聖上追遠報本之誠,感格神明,繼志述事之孝,邁軼古今。至行令聞,其將永有辭於天下萬世矣。以臣等尊君祝聖之忱,今日之請,烏可已也?以殿下答神休副群情之念,亦何可違拒於臣等今日之請乎?伏願勉回撝謙,亟賜兪音焉。」批曰:「俄筵已諭予意。又此聯籲,實未知其何故也。卿等,雖以聖祖故事爲引,而穆陵盛際,則久道化成,治理雍熙,百度修明,揚厲之典,在禮固然。重因無前之慶會,乃擧莫尙之縟儀矣。予小子治法政謨,萬萬無所媲侔於古昔休明之世,而只以辨先誣一事,遽欲追繩舊典,則名實之不副,莫此爲甚,寧不自愧於心乎?所請不允。」
○賓廳再啓,批曰:「予意已悉於前批,卿等庶或見諒,而一向煩請,有若情志之不孚,良用歉難。」
5月30日
○乙亥,次對于熙政堂。領議政鄭元容與諸宰等奏曰:「昨陳賓啓,未承兪音,群情轉甚顒祝矣。」上曰:「昨筵已屢屢言之,又何支離爲言乎?」元容曰:「聖祖已行之禮也,擧國大同之論也。殿下雖有撝謙之德,何可不思紹先垂後之道乎?」上曰:「百年受誣之事,今又昭雪,雖甚慶幸,而有何功德之可論乎?」元容曰:「功於宗社,德於生民矣,聖祖之所允從,殿下何可不遵行乎?」上曰:「何其煩瀆也?此不過我爲我家之事也。此請,豈不過乎?」
○賓廳啓辭,批曰:「每見卿等,一番陳請,輒增予心之一番歉愧。若不亟止,是豈厚望於卿等之意乎?」
○賓廳再啓,批曰:「卿等之請,苟可勉從,則何待屢煩乎?卿等懇摯之意,予豈不知?而自顧忸怩,幸亟止之,以便予心。」
○賓廳三啓,批曰:「是豈必行乃已之事,而如是煩請乎?實未可曉也。」
○領議政鄭元容、判府事金左根、趙斗淳等,率百官庭請:「伏乞遄降兪音,以爲答民情紹先休之道焉。」批曰:「予意已定,雖屢請不已。必無勉從之理,更勿煩啓。」
○庭請再啓,批曰:「心不可行之事,式日煩請,予未知其穩安矣。」
○庭請三啓,批曰:「知其必不從而如是屢瀆,此豈貴相知心之義乎?」
○庭請四啓,批曰:「不必强而强之不可也,可已而不已,亦不可也。更勿煩請。」
○庭請五啓,批曰:「又何如是乎?還覺支離,亟止勿煩。」
○庭請六啓,批曰:「上下相持,徒煩酬應,豈非有傷事體乎?」
○庭請七啓,批曰:「課日相持,其將止泊無所乎?勿復煩請。」
○庭請八啓,批曰:「予亦辭窮意竭矣。何如是相迫乎?」
六月
6月1日
○丙子,領議政鄭元容等率百官庭請,亟降明兪,批曰:「盈庭諸臣,終不信予言乎?予豈欲文飭撝謙而然也?予不多誥。」
○庭請再啓,批曰:「盈庭之言,如是申複,予豈欲浼浼?而每見卿等之啓,不勝忸怩,更勿以此事,相煩。」
○庭請三啓,批曰:「顧今國計民憂,是何等時也?上下淬礪,以實心行實政,猶懼其弘濟之無策,忽此擬議於彌文賁飭之事,有若汲汲然當行者,是豈相須共勉義乎?以予否德,纉承丕緖,夙夜所慥慥者,惟列朝之典章,不愆不忘,先王之志事,是繼是述。而治不從欲,澤不下究,每自思惟,淵谷在前。今以古昔莫盛之典,恬然自居,乃曰吾先君亦之行焉,則寧不懍惕於心乎?盈庭之請,式日懇摯,而不能勉回者,諒非予徒欲撝謙而然也。第辨先誣一事,雖不當歸美於寡昧,而寔亦曠世罕有之慶,因此事會,必使予,仰遵聖朝已行之禮者,容有可據之義,且大同之情,不可終孤,屢日商量,玆不得已勉從,而於予心,終有忸怩矣。儀文之間,或涉豫大,則是不諒予心,鄕等其各知悉。」
○召見時原任大臣禮堂于熙政堂,請對也。領議政鄭元容曰:「賓啓庭請,積誠聯籲,連降未安之敎,臣等惶鬱之忱,轉益顒祝,殿下以遵先之義,有勉從之敎,臣民慶忭,何可形達乎?」上曰:「以其屢屢懇請,還爲支離,而每以遵先爲請,故雖不勝忸怩,而不得不勉從矣。」
○以金炳弼爲弘文館副提學。
○賓廳啓。大殿尊號望,熙倫正極粹德純聖,中宮殿尊號望,明純。
6月2日
○丁丑,召見濟州察理使李建弼,復命也。
6月3日
○戊寅,御仁政殿,受賀頒赦。
○敎曰:「陳賀時禮房承旨趙秉恊,宣敎官副司直金元性,加資。
○給載寧等邑漂頹戶,恤典。
6月8日
○癸未,給遂安等邑漂戶,恤典。
6月10日
○乙酉,以宋來熙爲司憲府大司憲,柳來駿爲司諫院大司諫,洪鍾序爲刑曹判書,金炳雲爲漢城府判尹,宋來熙爲祭酒。
6月11日
○丙戌,詣宗廟、永寧殿展謁。
6月17日
○壬辰,御仁政殿,受冊寶陳賀頒赦。
○召見回還陳奏使,上曰:「使事準請,不料如是之速。而且況悖書劃卽刊正,萬萬慶幸。卿等之竭力彈誠,可以追想矣。」尹致秀奏曰:「聖孝純篤,殊俗孚感,使事順成,萬萬慶幸矣。市廠三十餘件,已爲改刻,一秩今行購來,昨已呈納于承政院矣。」
○命禮房承旨成載瑗,宣敎官司成曺殷承,宣箋官副司直金永秀,左通禮愼尙欽,幷加資。
6月18日
○癸巳,詣眞殿,行茶禮。
○敎曰:「一雨成霖,汔無霽意,溝塍沈墊,痒稼可悶。言念民事,極爲憧憧。四門禜祭,不卜日遣宰臣設行。」
○上尊號都監都提調及上冊寶時,領議政以下施賞有差,提調禮曹判書趙然昌,都廳副司果任承準、李彙濬,讀玉冊官行護軍李
猜你喜欢 志第十七 五行上·房玄龄 卷一百四十四·毕沅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五·李心传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五十五·徐乾学 卷之一百七十五·佚名 卷八十七·佚名 八五七 闽浙总督陈辉祖奏缴应禁书籍折(附清单一)·佚名 文帝纪·令狐德棻 刘六符传·脱脱 詹仰庇传·张廷玉 卷二百二下·雍正 卷二百八十三·佚名 奏谳书一·佚名 卷九十九·佚名 附錄·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