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
(乙亥)十二年清光緒三年
春正月
1月1日
初一日,甲子。命時原任大臣,率禮堂入侍。敎曰:「今年卽我太祖大王誕降九回甲也。元子以是歲冊儲何如?」領敦寧金炳學曰:「今年,異於他年而睿齡新添,以冊儲下詢,名正則禮益重,位定則福益隆,四重之謠,萬億之休。臣不任慶祝之至。」判府事洪淳穆曰:「有國以來,此爲莫大之慶。成命一布,協氣歡聲,洋溢區宇矣。」判府事朴珪壽曰:「萬億年無疆之休,正在今日。慶忭之忱,不勝仰達。」左議政李最應曰:「元子宮今玆早定位號,所以對揚皇天休命,寵受列祖靈庥。臣不勝慶祝。」右議政金炳國曰:「正前星之位,建承華之號,國勢可以鞏固,寶籙可以靈長。臣不勝欣忭。」禮曹判書洪祐吉曰:「王世子定名,當先期擇吉,應參人員,命招會議。而或有自內書下之時。今番則何以爲之乎?」敎曰:「命招會議也。」祐吉曰:「王世子冊禮,前期當有告廟社之節。擇日設行何如?」允之。又曰:「王世子供上,自今月當爲磨鍊封進。而各道所封新産物膳及各名日與別陳賀方物物膳,各朔朔膳,亦爲一體擧行之意,知委京外何如?」允之。
敎曰:「今年卽我太祖大王誕降九回甲也。元子衣尺稍長,冊儲之行於是年,實爲固邦本光先業之義。而慈聖嘉悅之盛意,亦以事非偶然爲敎。元子以爲王世子冊封,令儀曹擇日擧行。」
賜老人歲饌。
以趙肅夏爲司諫院大司諫,尋遞,以金完秀代之。趙鍾弼爲弘文館副校理。中批也。
禮曹以「王世子定名吉日正月初七日,冊禮吉日二月十八日推擇」啓。
以李最應爲世子傅,宋近洙爲左賓客,金炳德爲右賓客,閔致庠爲左副賓客,尹滋悳爲右副賓客,任憲晦爲侍講院贊善,仍兼成均館祭酒。
以李裕元爲冊封都監都提調,李豐翼、洪祐吉、閔致庠爲提調。
頒勸農綸音于八道、四都。
領府事李裕元疏略:「臣旣解相職,無所羇縻。雖使之放浪形骸,優遊餘景,何所不可?伏望聖明,亟令鐫臣職名於朝籍,許其安身守分於荒僻之野」云云。批曰:「日昨別諭,以朝體之不得不然,往事之不足介懷。罄予衷曲,意謂卿幡然回悟矣。今見來章,不覺惘然失圖。而是豈平日仰成於卿,倚毗於卿者耶?卿雖釋負,時屆元正,萬品皆新。卽起簉朝,告予嘉謨嘉猷,益殫匡濟之責,深所望也。」
1月2日
初二日。禮曹啓:「王世子冊禮儀節,當爲磨鍊,而謹稽謄錄、《大明會典》,有『太子年幼,則遣使冊封於所居宮』之文。故我朝亦遵而行之。今當依此擧行。而東宮方在沖年,謹依已例,受冊時,具雙童䯻、空頂幘、七章服,保姆抱奉,就拜位行禮事,磨鍊擧行何如?」允之。
敎曰:「凡於設都監時,至近宗室一員提調一體差下事,年前有所傳敎矣。此非舊例,自今置之事,分付宗府及吏曹。」
1月3日
初三日。以李敦宇爲議政府左贊成世子貳師。
以金箕赫爲全羅右道水軍節度使。
祭酒任憲晦疏辭國子銜及筵職,仍勉聖學。批曰:「予以必致之心,用亶備摰,而卿以必辭之諦,巽章又至。此是予誠禮淺薄,終未能感孚而然也。悵失之極,彌切慙歎。卿於學識,雖自謙退,予則謂學莫如卿;卿於選職,雖曰畫守,予則謂選莫似卿。而況今目下萬事,無一可恃,卿言是矣。以卿碩德令望,勉回遐心,展致澤之效,勖敦範之義,予所急急於卿也。且元良錫冊,肇簡吉期,此正祈命導祥之會,濟濟分坊,皆應茂柬。而貳儲導迪之任,三善贊翊之謨,非卿莫可,則在卿老成之地,忠愛之忱,其所欣聳,必倍輿情矣。値玆元正,萬品方新,至若靑臺之頒,白粲之賜,不過授時優老之常典也。卿其安意領受,幡然卽起,以慰予側席眷眷之望焉。」
1月4日
初四日。引見時原任大臣及禮堂。敎曰:「俄見冬至使諺書狀啓,則中國皇帝崩逝。諸般措備,宜趁早講定也。」左議政李最應曰:「儐使差出,不宜遲待牌文,以致窘急。上護軍趙秉昌,遠接使差下何如?」允之。
義州府尹黃鍾顯以「去月初五日酉時,中國皇帝崩逝」啓。
1月5日
初五日。以姜蘭馨爲陳慰兼進香正使,尹滋承爲副使,姜籫爲書狀官。
1月6日
初六日。詣宗廟、永禧殿,展謁,仍詣景慕宮、儲慶宮,展拜。春謁也。還至敦化門外。敎曰:「貢市堂上率貢市人來待。」詢瘼訖,還宮。
左賓客宋近洙因僚嫌疏,遞旋授。以金炳始爲弘文館副提學,金有淵爲司憲府大司憲,鄭順朝爲司諫院大司諫,洪祐吉爲左副賓客,閔致庠爲右副賓客。
敎曰:「左賓客宋近洙,雖在外任,異於道伯。且見帶輔養官,特爲兼帶。」
王世子冊禮都監啓差敎命文製述官金炳學,書寫官李最應,竹冊文製述官李裕元,書寫官尹宜善,敎命二字篆文書寫官李敦宇,玉印篆文書寫官金炳國。
1月7日
初七日。賓廳啓:「王世子定名,在卽而須經稟定。當用一字名乎?抑用二字名乎?若用一字,則偏傍當取何字乎?」敎曰:「名用一字,以土邊爲之。」又敎曰:「世子定名後,仍爲定字以入。」賓廳啓:「王世子定名坧。〈從土從石〉,音尺,定字君邦。」
吏曹啓差王世子冊封正使李裕元,副使李鼎在。
以李裕元爲奏請正使,金始淵爲副使,朴周陽爲書狀官,任憲晦爲書筵官。
1月8日
初八日。以徐相翊爲吏曹參議。
《璿源譜略》修正時校正堂上以下,施賞有差。監印堂上李升洙,御牒書寫官李寅卨,監印正閔泳商,竝加資。
奉朝賀李敦宇疏略:「臣淹伏城闉,祗俟慶日,忽伏奉贊成特點,繼而有貳師之命。臣雖至愚,豈不知此職之不敢言私?而第臣有一步移易不得者,人臣旣退者,不可復進,卽鐵劃之限也。朝廷亦不以職事縻其身而奪其志者,所以敦尙禮防,風勵世敎也。臣之昔日告退,斷斷是庸碌無可需之才,衰邁有難强之病。幸蒙我殿下憐憫而成就之十年,田間歌詠聖澤。今若白首殘景,重理朝衣,傴僂蹣跚,趨走班級,人必指笑曰:『才加於昔歟?病愈於今歟?昔何退而今何進也?』以臣視臣,無以自解,名檢敗矣,廉恥蔑矣。徑歸鄕次,疾聲呼籲,伏乞亟收還臣新銜焉。」批曰:「昔退今進,雖緣自劃,先公後私,蓋亦參量。今於元儲定冊,必備師保,則予所特選,非徒記簪。卿所固辭,難託懸車,而成美之地,非欲奪志。依前輔養之例,勿爲肅謝,須勉贊翼之職焉。」
1月9日
初九日。以金在顯爲吏曹判書。
1月10日
初十日。議政府啓:「卽見戶曹所報,則『曺儲罄竭,又當勅行,需用無路,三十萬兩卽爲劃下』爲辭矣。大農告罄,已極憂悶。而目下需用,不容不另劃。湖南癸丑會錄各色米竝三萬石、湖西會錄米三萬石、嶺南軍作穀一萬五千石、宣惠廳穀二萬五千石,劃給作錢,以此取用之意,分付各該道臣何如?」敎曰:「廟啓區劃,雖出於不獲已之擧,挽近諸道穀總,到底枵然,則此時別作,極涉難愼。穀作錢置之,特下錢十萬兩,自度支搏節排用,凡百冗費,一切省減。」
議政府啓:「因慶尙左道暗行御史朴定陽書啓,前前監司金世鎬前後所犯,俱係難貸,令廟堂稟處事,吏曹粘目啓下矣。繡啓臚列旣如此,則合有審問而論斷,令該府拿處。至於幕裨冊客之許多作奸,亦不可置而勿論。令秋曹捉致嚴覈,以爲勘罪何如?」允之。又啓:「因平安道,淸南暗行御史洪萬植書啓,兵曹覆啓內,前前兵使蔡東健繡啓若是臚列,令廟堂稟處事,允下矣。制閫之任,本自不輕;繡衣之論,如是有據;許多所犯,誠爲慨然。令該府拿問處之何如?」允之。
1月12日
十二日。以鄭順朝爲吏曹參判。
副護軍李承澤疏略:「昨冬,前掌令孫永老疏斥領府事李裕元,其所論列,集千古宵小極罪,叢萃一身。繼又前正言鄭勉洙以華城碑石事,有論彈。而見其自明之疏,則始言買趙心泰家恩賜物,又言乙丑考見文蹟,懸在記簿。果是趙家恩賜,何爲懸在記簿,十年後始知爲公物乎?此石之作爲墓碑,邑人目見焉。此碑之移運也,本土士作詩譏斥,知其萬目莫掩,衆口難防。暗斲他石,冒稱本碑,埋置隴下,急於粧撰,敢曰不用而仍置,屬之本營。欺人之不足,至於欺天,無嚴無憚,胡至此極?彼居具瞻之地,位望何如?而憑託恩諭,揚揚復入,晏若無故。苟有一分彝性,寧容若是。伏乞聖明,明示好惡,礪廉恥而警具僚焉。」敎曰:「卽見李承澤疏,則遣辭之凶悖,用意之陰險,胡至此極?此大臣之不用此石,卽朝野所共知也。向來鄭勉洙之疏,已極無倫,而渠敢復襲謊說,構逼大臣,若是無嚴。朝體之乖敗,法綱之頹隳,莫此爲甚。爲先嚴刑三次後,遠惡島安置。」敎曰:「前銜陳疏,勿爲捧入事,屢度申飭,而又如是捧入,是豈道理?捧納承旨禁推。」
諭領府事李裕元曰:「向者鄭勉洙之疏,卿之自引,已是萬萬過擧也。予所開示,罄無餘蘊,卿所被誣,析無餘疑。而今番李承澤疏,尤極無據,不可以人言責之。以卿體重之地,老成之量,益當不動聲色,正笏立朝,上以副寡躬倚毗之望,下以折悖類嘗試之計。然後乃可爲維持鎭靖之道。且慶禮在邇,製冊也,敦匠也,皆卿難辭之任,則何必芥滯乎?萬不近理之謊說,反自事體之虧損乎?卿其深諒,卽爲還第。」
1月13日
十三日。以洪淳學爲成均館大司成,金在顯爲弘文館提學,申應朝爲藝文館提學,金永壽爲司諫院大司諫。
1月15日
十五日。領府事李裕元疏略:「古之人遭彈,或自靖其身,或復起爲人。而臣始欲自靖而不得,終焉復起。而一彈不足,至於再彈三彈,迄無可已。噫!臣亦四維中一物,今乃無言不加,無事不評。天日之明曲使分析,使一世洞然無疑。臣雖迷愚,寧不知感?有遭輒奔,行路指點,臣之一身,已無可言。窺覘朝象,諒非細故。惟聖明諒臣情地,將臣職名,竝行刊改,下臣司敗,治臣逋慢之罪焉。」批曰:「卿之今番出城,予心悵惘,益倍於前。一次明諭,敷盡衷曲,以卿達識弘量,宜卽釋然。而乃反如是自引,此何義諦?此何爻象?古人遭彈,或有自靖,或有復起,誠如卿言。今卿所遭,自靖可乎?復起可乎?大抵橫逆之來,自古名碩或有未免。而彼所誣罔,不過一套謊說。雖有百彈,卿有何損?卿有何愧?且冊禮在邇,諸般差備,所重尤別。以私言之,則斷無自靖之義;以公言之,則卽爲復起之時。而至若所帶諸任,亦何可遽遞?卿其勿辭,幸須遄返,以鎭朝象,與同慶會,勿孤予眷眷之望。」
1月16日
十六日。設人日製于泮宮。賦,幼學李憲稙,直赴殿試。
1月17日
十七日。領府事李裕元再疏引嫌。賜批敦勉。
1月18日
十八日。詣景祐宮,展拜,仍歷拜于南延君祠宇。
1月19日
十九日。陳慰兼進香副使尹滋承疏遞。以洪兢周代之。
領府事李裕元三上辭疏引嫌。賜批敦勉。
1月20日
二十日。命金壽鉉館伴差下。
1月21日
二十一日。行輪對官入侍。
義禁府啓:「平安前前兵使蔡東健,鉤取公貨,掊克民財,貪汙畢露,繡論無疑。以此照律,流三千里定配于珍山郡。慶尙前前監司金世鎬,犯旣狼藉,事多鄙瑣,供辭發明。縱有可據之端,論啓深重,自無參恕之道。以此照律,流三千里定配于中和府。請竝依例押送配所何如?」允之。
1月22日
二十二日。次對。左議政李最應曰:「朱子告君之辭有曰:『天理未純,是以爲善,不克充其量;人慾未盡,是以除惡,不能去其根。一念之頃,公私邪正是非得失之機,朋分角立,交戰於其中。』又曰:『天理敬以充之,人慾敬以克之,不使少有凝滯。推而至於用人處事之際,無不以是裁之,則中外瀅澈,無一毫之私慾得以介乎其間,而天下之事,將爲陛下之所欲爲,而無不如志矣。』竊伏念朱子大賢也,告君之辭,不過如此。以臣蔑學,無以籍手事我聖明。謹以是爲殿下誦之,惟願澄省焉。」又曰:「治國之務,莫大於恤民,恤民之本,又在於節用。伏願聖明,兢兢業業,恒存此心,則國家之幸,而生民之福也。」敎曰:「所陳如是懇摰,敢不服膺乎?」最應曰:「東伯尹秉鼎,瓜期報來矣。此道臣著績優異,且廨役未竣,請姑爲仍任。」允之。又曰:「卽見京畿監司閔台鎬所報,則『見今勅需,措劃無術。道內儲置米二千六十石,依昨年例,以本色劃付本營,執錢取用。且還米中四千石,亦爲執錢。其餘不足條,自營邑更當措處,而還穀割本,終有所欠,各邑留庫穀中四千石,限十年加分取耗,還充其數』爲辭矣。勅行之需用時急,物力之辦備無路,事甚罔措,方切憂悶。而今此所請,旣有可援之例,且是權宜之政,則不必靳許。竝依報施行何如?」允之。右議政金炳國曰:「歲鑰載新,邦籙無疆,震邸定名,封冊涓吉,大小群情,胥切忭祝。今於忭祝之會,一倍顒望於殿下者,卽惟曰典學是耳。臣聞爲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臣又聞讀書之法,莫貴乎循序而致精,其循序致精之本,則在於心。而此乃聖人爲學之成始成終者也。殿下勤御經筵,日親方冊,修齊治平之要,理亂興衰之幾,固已讀其書而窮其理矣。涵泳乎其所已知,敦篤乎其所已能,主一無過,至德凝道,則與天地同其大,與日月同其明。萬事循其則,萬物得其所,唐、虞之治,可以復覩。此又殿下一心爲萬化之原者也。況今敎養春宮,罔不在厥初,所以啓迪開發之方,亦無過於自殿下典學上求之。伏願勿以臣愚之言爲卑近,而深留聖念焉。」敎曰:「所陳如是懇摰,敢不服膺乎?」禮曹判書洪祐吉曰:「冊禮陳賀後,各殿進表裏,先爲看品於世子宮,例也。而壬申因下敎,除看品矣。今番則何以爲之?」敎曰:「依壬申年例爲之。」祐吉曰:「以春坊事,有所仰達者。王世子冊禮日,例爲書筵取稟,而師傅賓客相見禮前,不得開筵,自是古規。今番則何以爲之?」敎曰:「依前例爲之。」惠堂李承輔曰:「昨春惠廳所在淸錢爲一百四十餘萬兩,而擇出常平,移庤他庫,劃送各處之時,屢次出納,自然欠縮爲一萬五千兩之多。不能先事操飭,萬萬悚然。而諒其事勢,則不過是每兩一分式見縮也。事當以淸錢徵出於擧行役人輩,而此輩俱是至貪無依者,今若督責則俱是白徵,有所不忍。其在寧失之意,合有顧念。此數則特爲蕩減,勿爲懸錄於會計冊子何如?」允之。又曰:「向以漕船致敗,沙格査實梟警事,有所仰奏矣。昨年大同船臭載爲二十一隻,而聖堂倉白字船,珍島、海南竝載船,左漕倉地字船,合三隻所載,各千石零也。未拯或爲九百餘石、八百餘石之多。其所作奸,明若觀火。白字船沙工安弼基、珍島船主金昌和、地字船沙工朴志茂,竝各梟首於臭載境上,以懲後來以下船主沙工。押付原籍官,不日督徵後,刑配何如?」允之。
1月23日
二十三日。判下秋曹,諸道殺獄案傅生者,一百六十人。
1月24日
二十四日。慶尙右道暗行御史朴履道復命。因書啓,罪前統制使蔡東健、昌原前府使尹錫五、善山前府使洪肯謨、泗川前縣監李會英、前前縣監柳冀天、知禮縣監李寅爀、熊川縣監李鼎宇、安義前縣監尹秀東、金泉前察訪宋祥淳等。星州前前牧使趙雲兢、善山府使李鎬肅、丹城前縣監李容元、開寧縣監李康準等,褒施陞敍。
1月25日
二十五日。敎曰:「訓鍊大將李景夏,禁衛大將趙寧夏相換。」
1月26日
二十六日。以鄭順朝爲司諫院大司諫,韓敬源爲吏曹參判,閔泳穆爲吏曹參議。
禮曹啓:「江原道暗行御史柳
猜你喜欢 卷二百八十二 熙寧十年(丁巳,1077)·李焘 卷上·李肇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佚名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三·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七·佚名 稽古録卷八·司马光 两朝纲目备要卷十四·佚名 资治通鉴考异卷十四·司马光 附录二·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九十二·阿桂 沮渠牧犍传(附沮渠秉等传)·魏收 卷一百二十六之二十四·雍正 方域一八·徐松 卷六十四·佚名 卷六十四水师二·冯煦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