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九 盘庚中第十

盘庚作,惟涉河以民迁。为此南渡河之法,用民徙。乃话民之弗率,诞告用亶其有众。话,善言。民不循教,发善言大告用诚于众。○话,胡快反,马云:“告也,言也。”诞,徐音但。亶,丁但反,马本作单,音同,诚也。咸造勿亵在王庭,造,至也。众皆至王庭,无亵慢。○造,七报反,注同;马在早反,云:“为也。”亵,息列反。盘庚乃登进厥民。升进,命使前。

[疏]“盘庚”至“厥民”○正义曰:盘庚于时见都河北,欲迁向河南,作惟南渡河之法,欲用民徙,乃出善言以告晓民之不循教者,大为教告,用诚心于其所有之众人。于时众人皆至,无有亵慢之人,尽在于王庭。盘庚乃升进其民,延之使前而教告之。史叙其事,以为盘庚发诰之目。○传“为此”至“民徙”○正义曰:郑玄云“作渡河之具”,王肃云“为此思南渡河之事”,此传言“南渡河之法”,皆谓造舟舡渡河之具,是济水先后之次,思其事而为之法也。○传“话善”至“于众”○正义曰:《释诂》云:“话,言也。”孙炎曰:“话,善人之言也。”王苦民不从教,必发善言告之,故以“话”为善言。郑玄《诗笺》亦云:“话,善言也。”曰:“明听朕言,无荒失朕命。荒,废。呜呼!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言我先世贤君,无不承安民而恤之。保后胥戚,鲜以不浮于天时。民亦安君之政,相与忧行君令。浮,行也。少以不行于天时者,言皆行天时。○鲜,息浅反。

[疏]传“民亦”至“天时”○正义曰:以君承安民而忧之,故民亦安君之政,相与忧行君令,使君令必行。责时群臣不忧行君令也。舟舡浮水而行,故以“副为行也。行天时也,顺时布政,若《月令》之为也。

殷降大虐,先王不怀。我殷家于天降大灾,则先王不思故居而行徙。

[疏]传“我殷”至“行徙”○正义曰:迁徙者止为邑居垫隘,水泉咸卤,非为避天灾也。此传以“虐”为灾,“怀”为思,言“殷家于天降大灾,则先王不思故居而行徙”者,以天时人事终是相将,邑居不可行化,必将天降之灾。上云“不能相匡以生”、“罔知天之断命”,即是天降灾也。

厥攸作视民利,用迁。其所为视民有利,则用徙。汝曷弗念我古后之闻?古后先王之闻,谓迁事。○曷,何末反,下同。承汝俾汝,惟喜康共,非汝有咎,比于罚。今我法先王惟民之承,故承汝使汝徙,惟与汝共喜安,非谓汝有恶徙汝,令比近于殃罚。○俾,必尔反。咎,其九反。比,毗志反,徐扶志反,注及下同。共,群用反。令,力呈反。近,附近之近。

[疏]“承汝”至“于罚”○正义曰:先王为政,惟民之承。今我亦法先王,故承安汝使汝徙。惟欢喜安乐皆与汝共之,非谓汝有咎恶而徙汝,令比近于殃罚也。

予若籥怀兹新邑,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言我顺和怀此新邑,欲利汝众,故大从其志而徙之。○吁,羊戍反。

[疏]“予若”至“厥志”○正义曰:盘庚言,我顺于道理,和协汝众,归怀此新邑者,非直为我王家,亦惟利汝众,故为此大从我本志而迁徙,不有疑也。

“今予将试以汝迁,安定厥邦。试,用。汝不忧朕心之攸困,所困,不顺上命。乃咸大不宣乃心,钦念以忱,动予一人。汝皆大不布腹心,敬念以诚感我,是汝不尽忠。○忱,市林反。尔惟自鞠自苦,鞠,穷也。言汝为臣不忠,自取穷苦。○鞠,居六反。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言不徙之害,如舟在水中流不渡,臭败其所载物。○臭,徐尺售反。载如字,又在代反。

[疏]“臭厥载”○正义曰:“臭”是气之别名,古者香气秽气皆名为“臭”。《易》云“其臭如兰”,谓香气为“臭”也。《晋语》云“惠公改葬申生,臭彻于外”,谓秽气为“臭”也。下文覆述此意云“无起秽以自臭”,则此“臭”谓秽气也。肉败则臭,故以“臭”为败。船不渡水,则败其所载物也。

尔忱不属,惟胥以沈。不其或稽,自怒曷瘳?汝忠诚不属逮古,苟不欲徙,相与沉溺,不考之先王,祸至自怒,何瘳差乎?○属音烛,注同,马云:“独也。”沈,直林反。瘳,敕留反。

[疏]“尔忱”至“曷瘳”○正义曰:盘庚责其臣民,汝等不用徙者,由汝忠诚不能属逮于古贤。苟不欲徙,惟相与沉溺于众。不欲徙之言,不其有考验于先王迁徙之事。汝既不考于古,及其祸至,乃自忿怒,何所瘳差也?

汝不谋长,以思乃灾,汝诞劝忧。汝不谋长久之计,思汝不徙之灾,苟不欲徙,是大劝忧之道。

[疏]“汝诞劝忧”○正义曰:凡人以善自劝,则善事多。若以忧自劝,则忧来众。今不徙则忧来众,是自劝励以忧愁之道。

今其有今罔后,汝何生在上?言不徙无后计,汝何得久生在人上,祸将及汝。

[疏]“今其”至“在上”○正义曰:顾氏云:“责群臣:汝今日其且有今目前之小利,无后日久长之计,患祸将至,汝何得久生在民上也?”

今予命汝一,无起秽以自臭。我一心命汝,汝违我是自臭败。○秽,于废反。

[疏]“今予”至“自臭”○正义曰:今我命汝,是我之一心也。汝当从我,无得起为秽恶,以自臭败。汝违我命,是起秽以自臭也。

恐人倚乃身,迂乃心。言汝既不欲徙,又为他人所误。倚,曲。迂,僻。○倚,于绮反,徐于奇反。迂音于。僻,匹亦反。

[疏]“恐人”至“乃心”○正义曰:言汝心既不欲徙,旁人或更误汝。我有恐他人倚曲汝身,迂僻汝心,使汝益不用徙也。○传“言汝”至“迂僻”○正义曰:人心不能自决,则好用非理之谋。言汝既不欲迁徙,又为他人所误。盘庚疑其被误,故言此也。以物倚物者必曲,故“倚”为曲也。“迂”是回也,回行必僻,故“迂”为僻也。

予迓续乃命于天,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迓,迎也。言我徙,欲迎续汝命于天,岂以威胁汝乎?用奉畜养汝众。○迓,五驾反。畜,许竹反,下同。胁,虚业反。

[疏]传“迓迎”至“汝众”○正义曰:“迓,迎”,《释诂》文。不迁必将死矣,天欲迁以延命。天意向汝,我欲迎之。天断汝命,我欲续之。我今徙者,欲迎续汝命于天,岂以威胁汝乎?迁都惟用奉养汝群臣民耳。

“予念我先神后之劳尔先,予丕克羞尔,用怀尔然。言我亦法汤大能进劳汝,以义怀汝心,而汝违我,是汝反先人。○劳,力报反,又如字,注同。

[疏]“予念”至“尔然”○正义曰:我念我先世神后之君成汤,爱劳汝之先人,故我大能进用汝,与汝爵位,用以道义怀安汝心耳。然汝乃违我命,是汝反先人也。○传“言我”至“先人”○正义曰:《易》称:“神者,妙万物而为言也。”殷之先世,神明之君惟有汤耳,故知“神后”谓汤也。下“高后”、“先后”与此“神后”一也。“神”者,言其通圣。“高”者,言其德尊。此“神后”言“先”,于“高后”略而不言“先”,其下直言“先后”,又略而不言“高”,从上省文也。“劳尔先”,谓爱之也。“劳”者,勤也,闵其勤劳而慰劳之,“劳”亦爱之义,故《论语》云:“爱之,能勿劳乎?”是“劳”为爱也。此言汤劳汝先,则此所责之臣,其祖于成汤之世已在朝廷。世仕王朝而不用己命,故责之深也。

失于政,陈于兹,高后丕乃崇降罪疾,曰:‘曷虐朕民?’崇,重也。今既失政,而陈久于此而不徙,汤必大重下罪疾于我,曰:“何为虐我民而不徙乎?”○重,直勇反,又直恭反。汝万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不进进谋同心徙。先后丕降与汝罪疾,曰:‘曷不暨朕幼孙有比?’言非但罪我,亦将罪汝。幼孙,盘庚自谓。比,同心。故有爽德,自上其罚汝,汝罔能迪。汤有明德在天,见汝情,下罚汝,汝无能道。言无辞。

[疏]“失于”至“能迪”○正义曰:盘庚以民不愿迁,言神将罪汝,欲惧之使从己也。我所以必须徙者,我今失于政教,陈久于此,民将有害,高德之君成汤必忿我不徙,大乃重下罪疾于我,曰:“何为残虐我民而不徙乎?”我既欲徙,而汝与万民,乃不进进与我一人谋计同心,则我先君成汤大下与汝罪疾,曰:“何故不与我幼孙盘庚有相亲比同心徙乎?”汝不与我同心,故汤有明德,从上见汝之情,其下罪罚于汝。汝实有罪,无所能道。言无辞以有解说也。○传“崇重”至“徙乎”○正义曰:“崇,重”,《释诂》文。又云:“尘,久也。”孙炎曰:“陈居之久,久则生尘矣。”古者“陈”、“尘”同也,故“陈”为久之义。○传“不进”至“心徙”○正义曰:物之生长,则必渐进,故以“生生”为进进。王肃亦然。“进进”是同心原乐之意也。此实责群臣而言“汝万民”者,民心亦然,因博及之。○传“汤有”至“无辞”○正义曰:训“爽”为明,言其见下,故称“明德”。《诗》称“三后在天”,死者精神在天,故言下见汝。

古我先后,既劳乃祖乃父,劳之共治人。汝共作我畜民。汝有戕,则在乃心。戕,残也。汝共我治民,有残人之心而不欲徙,是反父祖之行。○戕,在良反,又士良反。行,下孟反。我先后绥乃祖乃父,乃祖乃父乃断弃汝,不救乃死。言我先王安汝父祖之忠,今汝不忠汝父祖,必断绝弃汝命,不救汝死。○断,丁缓反。

[疏]“古我”至“乃死”○正义曰:又责群臣:“古我先君成汤,既爱劳汝祖汝父,与之共治民矣。汝今共为我养民之官,是我于汝与先君同也。而汝有残虐民之心,非我令汝如此,则在汝心自为此恶,是汝反祖父之行。虽汝祖父,亦不祐汝。我先君安汝祖汝父之忠,汝祖汝父忠于先君,必忿汝违我,乃断绝弃汝命,不救汝死。”言汝违我命,故汝祖父亦忿见汤罪汝,不救汝死也。○传“劳之共治人”○正义曰:下句责臣之身云“汝共作我畜民”,明先后劳其祖父,是劳之共治民也。○传“戕残”至“之行”○正义曰:《春秋》宣十八年“邾人戕鄫子”,《左传》云:“凡自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戕”为残害之义,故为残也。先后爱劳汝祖汝父,与共治民,汝祖父必有爱人之心。“作”训为也。汝今共为我养民之官,而有残民之心,而不用徙以避害,是汝反祖父之行。盘庚距汤,年世多矣,臣父不及汤世而云“父”者,与“祖”连言之耳。

兹予有乱政同位,具乃贝玉。乱,治也。此我有治政之臣,同位于父祖,不念尽忠,但念贝玉而已。言其贪。○治,直吏反。尽,子忍反。乃祖先父丕乃告我高后曰:‘作丕刑于朕孙。’言汝父祖见汝贪而不忠,必大乃告汤曰:“作大刑于我子孙,求讨不忠之罪。”○告,工号反。我高后,本又作“乃祖乃父”。迪高后,丕乃崇降弗祥。言汝父祖开道汤,大重下不善以罚汝。陈忠孝之义以督之。

[疏]“兹予”至“弗祥”○正义曰:又责臣云:“汝祖父非徒不救汝死,乃更请与汝罪。于此我有治政之臣,同位于其父祖。其位与父祖同,心与父祖异。不念忠诚,但念具汝贝玉而已。”言其贪而不忠也。“汝先祖先父以汝如此,大乃告我高后曰:‘为大刑于我子孙。’以此言开道我高后,故我高后大乃下不善之殃以罚汝。成汤与汝祖父皆欲罪汝,汝何以不从我徙乎?”○乱治”至“其贪”○正义曰:“乱,治”,《释诂》文。舍人曰:“乱,义之治也。”孙炎曰:“乱,治之理也。”大臣理国之政,此者所责之人,故言于此我有治政大臣。言其同位于父祖,责其位同而心异也。贝者,水虫。古纫选其甲以为货,如今之用钱然。《汉书·食货志》具有其事。贝是行用之货也,贝玉是物之最贵者,责其贪财,故举二物以言之。当时之臣不念尽忠于君,但念具贝玉而已,言其贪也。○传“言汝”至“之罪”○正义曰:上句言成汤罪此诸臣,其祖父不救子孙之死,此句言臣之祖父请成汤讨其子孙,以不从已,故责之益深。先祖请讨,非盘庚所知,原神之意而为之辞,以惧其子孙耳。○传“言汝”至“督之”○正义曰:训“迪”为道,言汝父祖开道汤也。不从君为不忠,违父祖为不孝,父祖开道汤下罚,欲使从君顺祖,陈忠孝之义以督励之。

“呜呼!今予告汝不易。凡所言皆不易之事。○易,以豉反,注同。永敬大恤,无胥绝远。长敬我言,大忧行之,无相与绝远弃废之。○远,于万反,又如字,注同。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群臣当分明相与谋念,和以相从,各设中正于汝心。○分,扶问反,又如字,注同。乃有不吉不迪,不善不道,谓凶人。颠越不恭,暂遇奸宄,颠,陨。越,坠也。不恭,不奉上命。暂遇人而劫夺之,为奸于外,为宄于内。○暂,才淡反。陨,于敏反。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劓,割。育,长也。言不吉之人当割绝灭之,无遗长其类,无使易种于此新邑。○劓,鱼器反,徐吾气反。殄,徒典反。易如字,又以豉反,注同。长,丁丈反,下“遗长”同。往哉生生!今予将试以汝迁,永建乃家。”自今以往,进进于善。我乃以汝徙,长立汝家。卿大夫称家。

[疏]“呜呼”至“乃家”○正义曰:盘庚以言事将毕,欲戒使入之,故“呜呼”而叹之。今我告汝皆不易之事,言其难也。事既不易,当长敬我言,大忧行之,无相绝远弃废之,必须存心奉行。汝群臣臣分辈相与计谋念,和协以相从,各设中正于汝心,勿为残害之事。汝群臣若有不善不道,陨坠礼法,不恭上命,暂逄遇人,即为奸宄而劫夺之,我乃割绝灭之,无有遗馀生长。所以然者,欲无使易其种类于此新邑故耳。自今已往哉,汝当进进于善。今我将用以汝迁,长立汝家,使汝在位,传诸子孙。勿得违我言也。○传“不易之事”○正义曰:此“易”读为“难易”之“易”,“不易”言其难也。王肃云:“告汝以命之不易。”亦以“不易”为难。郑玄云:“我所以告汝者不变易,言必行之。”谓盘庚自道己言必不改易,与孔异。○传“颠陨”至“于内”○正义曰:《释诂》云:“陨,落也。陨,坠也。”“颠越”是从上倒下之言,故以“颠”为陨,“越”是遗落,为坠也。《左传》僖九年齐桓公云:“恐陨越于下。”文十八年史克云:“弗敢失坠。”“陨”、“越”是遗落废失之意,故以陨坠不恭为“不奉上命”也。“暂遇人而劫夺之”谓逄人即劫,为之无已。成十七年《左传》曰“乱在外为奸,在内为宄”,是劫夺之事,故以劫夺解其“奸宄”也。○传“劓割”至“新邑”○正义曰:五刑截鼻为劓,故“劓”为割也。“育,长”,《释诂》文。“不吉之人当割绝灭之,无遗长其类”,谓早杀其人,不使得子孙,有此恶类也。“易种”者,即今俗语云“相染易”也。恶种在善人之中,则善人亦变易为恶,故绝其类,无使易种于此新邑也。灭去恶种,乃是常法,而言“于此新邑”,言己若至新都,当整齐使絜清。○传“自今”至“称家”○正义曰:“长立汝家”谓赐之以族,使子孙不绝,《左传》所谓“诸侯命氏”是也。王朝大夫,天子亦命之氏,故云“立汝家”也。

猜你喜欢
  卷十四上 尽心章句下(凡三十八章)·孙奭
  卷五·高士奇
  第五章 9·辜鸿铭
  卷五十六·卫湜
  史记经说足证伪经考第二·康有为
  卷十五·山井鼎
  国蓄第七十三·管仲
  自序·王应麟
  澧州洛浦安禅师·惠洪
  述佛品法句经第二十二(二十有一章)·佚名
  建中靖国续灯录上帙目录[宋刻]·惟白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论卷第十(二十五章)·优昙普度
  本团之宗旨与访缅之感想·太虚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下·佚名
  佛说阿弥陀经疏·元晓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静春堂诗集卷二·袁易

    (元)袁易 撰杭州道中言怀涉世恒多故谋身转益迂马周聊逆旅阮藉岂穷途鹭宿依船尾枫凋落酒壶逺行憀栗意对此不能无白雾笼舟楫青山失画图往来迷咫尺收敛忽斯须野旷连飞鹘江清映浴鳬还将明媚色且复慰征途堤栁欹招缆汀花笑入

  • 卷九·冯琦

    钦定四库全书 海岱会集卷九 五言排律 登广固旧城怀古      陈 经 下马寻孤垒登高俯旧城龙冈盘地险雉堞与云平东望沧溟会西瞻泰岳迎四山屏乱立一涧带相萦十二侔秦郡膏腴儗汉京封疆仍晋服巡狩尚尧名蔚蔚林臯接

  • 卷三·佚名

    十九、主婢看月不题公子花间事,又谈闺内一瑶仙。时遇初秋明月好,吩咐芸香卷画帘。与鬟倚槛观明月,只见一轮水影色娟娟。阵阵清风临绣户,时时花影落墙边。瑶仙细共芸香语:四时光景四时天。景入秋来将半月,万里无云月自圆。澄

  • 卷三百三十五·列传第九十四·脱脱

        种世衡   种世衡,字仲平,放之兄子也。少尚气节,昆弟有欲析其赀者,悉推与之,惟取图书而已。以放荫补将作监主簿,累迁太子中舍。   尝知泾阳县,里胥王知谦以奸利事败,法当徙,遁去。比郊赦辄出,世衡曰"送府则会

  • 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九·赵尔巽

      裕谦谢朝恩 重祥 关天培陈连升 祥福 江继芸 陈化成海龄 葛云飞王锡朋 郑国鸿 朱贵   裕谦,原名裕泰,字鲁山,博罗忒氏,蒙古镶黄旗人,一等诚勇公班第曾孙,绥远城将军巴禄孙。父庆麟,京口副都统。   裕谦,嘉庆二十二年进

  • ●卷七·徐锡麟

    正白旗汉军陈梦球,康熙甲戌进士,未与馆选。上特召试《圣人之本论》一篇,称旨,补选庶吉士。异数也。高安朱文端公轼,少好学,用志不纷。塾师尝会饮,公不与,读书不辍。师命饷以酒内,置座间若无睹也。每于古大儒、名臣、循吏之行,辄

  • 卷之十九·佚名

    宣统元年。己酉。八月。丁丑朔。祭先师孔子。遣豫亲王懋林恭代行礼。官报  ○贝勒载洵等奏、崇陵工程。自开工迄今。已略具基础。前以炎夏。大雨时行。暂停工作。幸引河豫为穵通。水有汇归。易于宣洩。故施工处所

  • 八○八 署云南巡抚刘秉恬奏遵旨查缴应禁书籍并请展限一年折(附清单一)·佚名

    八○八 署云南巡抚刘秉恬奏遵旨查缴应禁书籍并请展限一年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六年九月二十八日署理云贵总督印务 署云南巡抚臣刘秉恬跪奏,为查缴应禁书籍,委员解京,仰祈圣鉴事。窃查云南省先后查缴过违碍书籍,业经六次,计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五十一·阿桂

    二月辛巳阿桂明亮奏言查纳围山右面沟内树林深密向系官兵砍伐柴薪取雪融水之所二月初七日早间经巡哨官兵见有贼人踪迹即兵设伏先令一二人作为取柴下山果有贼七八十人自林中出衔尾替行欲圗抢掠设伏官兵冲出击毙十余人

  • 卷八十六·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八十六 唐 张守节 撰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史记八十六 曹沬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沬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故城在兖州龙邱县西北七十六里也】犹复

  • 食货二七·徐松

    盐法绍兴三十年正月二十五日,臣寮言:「尝询究盐弊有四,一曰惜本钱,二曰增元额,三曰纵私贩,四曰慢收贮。何谓惜本钱 在法:亭户不许别营产业,只煎盐为生,盖欲其专也。若不以时支本钱,彼安得食 向者监司要名,乃以合支钱作羡余进献,驯

  • 王承祖·周诒春

    王承祖 年三十六岁。生于广东广州。本籍住址。广东省城河南环球桥跃龙里王培祥堂。已婚。女一。初学于天津北洋大学及上海圣约翰大学。光緖三十年。自费游美。入加利佛尼大学。习普通文科。光緖三十三年。得补官费。

  • 五年·佚名

    (癸卯)五年大明永樂二十一年春正月1月1日○癸未朔,上吉服,率百官行望闕禮,除三舞蹈,樂部陳而不作,停本朝賀禮。議政府率百官,進鞍馬、表裏,諸道進賀箋,無方物。○命饋諸道進箋官及各官進奉吏于禮曹。○九州摠管源義俊使人進土物

  • 卷十九·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十九    宋 王与之 撰州长每州中大夫一人郑司农曰二千五百家为州【○郑锷曰书言唐虞之时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外薄四海咸建五长而王制言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则长之为尊可知周官之

  • 法句譬喻经安宁品第二十三·佚名

    昔佛在罗阅祇东南三百里有山民村五百馀家。为人刚强难以导化。宿世福愿应蒙开度。於是世尊化作沙门。至村分卫分卫毕竟。出於村外树下坐定入泥洹三昧。至于七日不喘不息不动不转。村人见之谓为命终。共相谓曰:沙门已死

  • 礼法华经仪式·知礼

      一心顶礼十方法界常住三宝(拜起胡跪烧香运想已合掌唱云)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妙法莲华经。菩萨声闻众。受用作佛事(一拜起立叹云)。  稽首十方佛  圆满最上乘  本迹开二门  法喻谈真秘 

  • 悟真直指·刘一明

    《悟真篇》作者张伯端,注解悟元子。修真之道,穷理尽性至命之学也。故欲尽其性,必先穷其性之理;欲至其命,必先穷其命之理。能明其理,则真知确见,而不为假者所惑,可以尽性,可以至命。否则,不穷其理,是非罔辨,邪正不分,入于旁门曲径,着

  •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王国维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嘉庆年间,朱右曾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