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 天子章第二

[疏]正义曰:前《开宗明义章》虽通贵贱,其迹未着,此故已下至于《庶人》,凡有五章,谓之五孝,各说行孝奉亲之事而立教焉。天子至尊,故标居其首。案《礼记·表记》云:“惟天子受命于天,故曰天子。”《白虎通》云:“王者父天母地,故曰天子。虞夏以上,未有此名。殷周以来,始谓王者为天子也。”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博爱也。)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广敬也。)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刑,法也。君行博爱广敬之道,使人皆不慢恶其亲,则德教加被天下,当为四夷之所法则也。)盖天子之孝也。(盖,犹略也。孝道广大,此略言之。)

[疏]子曰:“至孝也正义曰:此陈天子之孝也。所谓“爱亲”者,是天子身行爱敬也。“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者,是天子施化,使天下之人皆行爱敬,不敢慢恶于其亲也。亲,谓其父母也。言天子岂唯因心内恕,克己复礼,自行爱敬而已,亦当设教施令,使天下之人不慢恶于其父母。如此,则至德要道之教,加被天下。亦当使四海蛮夷,慕化而法则之。此盖是天子之行孝也。《孝经·援神契》云:“天子孝曰就,言德被天下,泽及万物,始终成就,荣其祖考也。”五等之孝,惟于《天子章》称“子曰”者,皇侃云:“上陈天子极尊,下列庶人极卑。尊卑既异,恐嫌为孝之理有别,故以一‘子曰’通冠五章,明尊卑贵贱有殊,而奉亲之道无二。”○注博爱也。○正义曰:此依魏注也。博,大也。言君爱亲,又施德教于人,使人皆爱其亲,不敢有恶其父母者,是博爱也。○注广敬也。○正义曰:此依魏注也。广亦大也。言君敬亲,又施德教于人,使人皆敬其亲,不敢有慢其父母者,是广敬也。孔传以人为天下众人,言君爱敬己亲,则能推己及物。谓有天下者,爱敬天下之人;有一国者,爱敬一国之人也。不恶者,为君常思安人,为其兴利除害,则上下无怨,是为至德也。不慢者,则《曲礼》曰“毋不敬”,《书》曰“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君能不慢于人,修己以安百姓,则千万人悦,是为要道也。上施德教,人用和睦,则分崩离析,无由而生也。案《礼记·祭义》称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者,年之贵乎!天下久矣,次乎事亲也,斯亦不敢慢于人也。所以于《天子章》明爱敬者,王肃、韦昭云:天子居四海之上,为教训之主,为教易行,故寄易行者宣之。然爱之与敬,解者众多。沈宏云:“亲至结心为爱,崇恪表迹为敬。”刘炫云:“爱恶俱在于心,敬慢并见于貌。爱者隐惜而结于内,敬者严肃而形于外。”皇侃云:“爱敬各有心迹,??至惜,是为爱心。温清搔摩,是为爱迹。肃肃悚栗,是为敬心。拜伏擎跪,是为敬迹。”旧说云:“爱生于真,敬起自严。孝是真性,故先爱后敬也。”旧问曰:“天子以爱敬为孝,及庶人以躬耕为孝,王者并相通否?”梁王答云:“天子既极爱敬,必须五等行之,然后乃成。庶人虽在躬耕,岂不爱敬,及不骄不溢已下事邪?”以此言之,五等之孝,反相通也。然诸侯言保社稷,大夫言守宗庙,士言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以则言之,天子当云保其天下,庶人当言保其田农。此略之不言,何也?《左传》曰:“天子守在四夷。”故“爱敬尽于事亲”之下,而言“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保守之理已定,不烦更言保也。庶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保守田农,不离于此。既无守任,不假旨保守也。○注刑法至则也。正义曰:“刑,法也”,《释诂》文。云“君行博爱广敬之道,使人皆不慢恶其亲”者,是天子爱敬尽于事亲,又施德教,使天下之人皆不敢慢恶其亲也。云“则德教加被于天下”者,释“刑于四海”也。百姓,谓天下之人皆有族姓;言百,举其多也。《尚书》云“平章百姓”,则谓百姓为百官,为下有“黎民”之文,所以百姓非兆庶也。此经“德教加于百姓”,则谓天下百姓,为与“刑于四海”相对。四海既是四夷,则此百姓自然是天下兆庶也。经典通谓四夷为四海。案《周礼》、《礼记》、《尔雅》皆言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谓之四夷,或云四海,故注以四夷释四海也。孙炎曰:“海者,晦暗无知也。”○注盖犹至略言之。○正义曰:此依魏注也。案孔传云:“盖者,辜较之辞。”刘炫云:“辜较犹梗概也。孝道既广,此才举其大略也。”刘?云:“盖者,不终尽之辞,明孝道之广大,此略言之也。”皇侃云:“略陈如此,未能究竟。”是也。郑注云“盖者谦辞”,据此而言,盖非谦也。刘炫?云:“若以制作须谦,则庶人亦当谦矣。苟以名位须谦,夫子曾为大夫,于士何谦?而亦云盖也,斯则卿士以上之言,盖者并非谦辞可知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甫刑,即《尚书·吕刑》也。一人,天子也。庆,善也。十亿曰兆。义取天子行孝,兆人皆赖其善。)

[疏]甫刑至赖之。○正义曰:“夫子述天子之行孝既毕,乃引《尚书·甫刑篇》之言以结成其义。庆,善也。言天子一人有善,则天下兆庶皆倚赖之也。善则爱敬是也。“一人有庆”,结“爱敬尽于事亲”已上也。“兆民赖之”,结“而德教加于百姓”已下也。○注甫刑至其善。○正义曰:云“《甫刑》即《尚书·吕刑》也”者,《尚书》有《吕刑》而无《甫刑》也。案《礼记·缁衣篇》孔子两引《甫刑》辞,与《吕刑》无别,则孔子之代以《甫刑》命篇明矣。今《尚书》为《吕刑》者,孔安国云:“后为甫侯,故称《甫刑》。”知者,以《诗·大雅·嵩高》之篇宣王之诗,云“生甫及申”,《扬之水》为平王之诗,“不与我戍甫”,明子孙改封为甫侯,不知因吕国改作甫名,不知别封馀国而为甫号。然子孙封甫,穆王时未有甫名,而称为《甫刑》者,后人以子孙之国号名之也。犹若叔虞初封于唐,子孙封晋,而《史记》称《晋世家》也。刘炫以为遭秦焚书,各信其学,后人不能改正而两存之也者,非也。诸章皆引《诗》,此章独引《书》者,以孔子之言布在方策,言必皆引《诗》、《书》证事,示不冯虚说,义当《诗》意则引《诗》,义当《易》意则引《易》。此章与《书》意义相契,故引为证也。郑注以《书》录王事,故证《天子》之章,以为引类得象。然引《大雅》证大夫,引《曹风》证圣治,岂引类得象乎?此不取也。云“一人,天子也。”者,依孔传也。旧说天子自称则言“予一人”。予,我也。言我虽身处上位,犹是人中之一耳,与人不异,是谦也。若臣人称之,则惟言“一人”。言四海之内惟一人,乃为尊称也。天子者,帝王之爵,犹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称。云“庆,善也”,《书》、《传》通也。云“十亿曰兆”者,古数为然。云“义取天子行孝,兆人皆赖其善”者,释“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也。姓言百,民称兆,皆举其多也。

猜你喜欢
  问丧·戴圣
  卷十三 十三之一·孔颖达
  卷一·陆陇其
  卷十九·杨简
  三 中国人的语言·林语堂
  戒子益恩书原文·郑玄
  卷一百三十五·秦蕙田
  卷三十四·顺治
  不苟论第四 自知·吕不韦
  大驭/形方式·佚名
  僖公·僖公三十一年·左丘明
  祝印度佛教的复兴·太虚
  答传佛传生书·太虚
  僧尼应参加国民大会代表选举·太虚
  把门关好·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五十二章 菩萨降凡·屠隆

    【似娘儿】〔旦贴小旦上旦〕一梦见神灵。梦中言历历分明。也应心与如来证。待熏香沐体。侵晨入靖。翘勤拱候云軿。好怪好怪。郭贾二姬。你道我为何五鼔起来香汤沐浴。昨夜三更时分。梦见本宅土地来对我说。三年前到我

  • 乾集之下·钱谦益

    蜀献王六首【送希直先生还汉中诗】嵋山峨峨,江水泱泱。我疆我理,俾民以康。靡言匪衣,靡善匪得。阅士孔多,我敬希直。谦以自牧,卑以自持。雍容儒雅,鸾凤之仪。有学有识,乃作乃述。追之琢之,金玉之质。侍我

  • 青年曲·徐志摩

    泣与笑,恋与愿与恩怨,难得的青年,悠忽的青年,前面有座铁打的城垣,青年,你进了城垣,永别了春光!永别了青年,恋与愿与恩怨!妙乐与酒与玫瑰,不久住人间,青年,彩虹不常在天边,梦里的颜色,不能永葆鲜妍,你须珍重,青年,你有限的脉搏,休教幻景似

  • 卷四上·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四上 【起乙酉汉景帝元年尽庚午汉武帝元鼎六年】凡四十六年 【乙酉】孝景皇帝元年冬十月尊高皇帝为太祖孝文皇帝为太宗令

  • 提要·彭遵泗

    「蜀碧」四卷,國朝彭遵泗撰。遵泗字磬泉,丹稜人,乾隆丁巳進士,官翰林院編修。是書紀蜀亂始末及一時死節士女,其曰蜀碧者,取萇弘之血三年化碧意也。起明崇禎元年戊辰,至我朝康熙二年癸卯;末有附記及楊展、劉道貞、鐵腳板、余飛

  • 卷之四百五十七·佚名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十二月。己丑谕军机大臣等、有人奏、蒙员故杀多命。知州徇庇婪赃。请饬查办一摺据称热河署平泉州知州张继良、审理地方案件。婪索多赃代理承德府时。将劫杀吴姓之正凶陈国义等、得贿纵释蒙员穆

  • 前集卷七·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七 宋 朱子 纂集 杜衍 祁国正献公 字世昌越州人擢进士甲科相仁宗以太子少师致仕 公幼时祖父脱?使公执之会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挟以泛公一手执?漂流久之救得免而?竟

  • 赵昌言传·脱脱

    赵昌言字仲谟,汾州孝义人。其父赵睿又,曾任使府从事,太宗任开封尹时,先任他为雍丘、太康二县令,后来官至安、申观察判官。昌言年轻时有远大志向,赵逢、高锡、寇准都称赞他。太平兴国三年(978),考中进士,文思非常敏捷,在考场中

  • 卷一百四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王礼考【三十三】国恤【臣】等谨按慎终追远古典所先仪礼止有士丧既夕士虞三篇而大夫以上阙焉黄干续仪礼经传通解据周礼礼记诸书缀缉次第

  • 古文孝经説序·佚名

    修实録检讨官承议郎秘书省著作郎兼侍讲臣范祖禹上进古文孝经二十二章与尚书论语同出于孔氏壁中歴世诸儒疑莫能明故不列于学官今文十八章自唐明皇为之注遂行于世二书虽大同而小异然得其真者古文也臣今窃以古为据而申

  • 卷二·季本

    钦定四库全书诗説觧頥字义卷二   明 季本 撰邶风击鼓【一章】鼓鼖鼓也长八尺面四尺周礼鼓人云以鼖鼓鼓军事又曰军动则鼓其众盖鼖鼓大鼓也镗鼓声之大者与逄逄填填同○漕卫邑非曹也当在帝丘之北与泉水之漕同即卫文

  • 第七章我对人类心理的认识前后转变不同·梁漱溟

    第一节意识与本能比较孰居重要 今将一谈我对人类心理的认识前后转变不同。此一前后不同的转变,颇有与近世西方心理学界的思想变迁情况相类似者,即从看重意识转而看重本能是也。但此非我最后之转变;最后之转变将于下一节

  •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二·欧阳竟无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四緣義第四十六   [一]菩薩摩訶薩欲知諸法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當學般若波羅蜜.   一切有爲法皆從四緣生.所謂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因緣者.相應因共生

  • 卷第二十七·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乞者连肤顶髻,如宝髻王菩萨、胜妙身菩萨,及余无量诸菩萨等。菩萨是时见乞者来,心生欢喜而语之言:‘汝今若须连肤顶髻,可就我取。我此顶髻,阎浮提中最为第一。’作是语时,心无动乱,不

  • 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仁岳

    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序宋霅溪沙门仁岳撰儒家流有终身之忧者。考妣远日之谓也。释氏子岂不然乎。彼所以思生我劬劳之亲。此所以怀度我慈悲之父。其德罔极其孝攸同。观夫叔世出家之徒。具沙门之形。禀释迦之姓。至佛涅槃

  • 第三品 空 品·佚名

    第一二一 空小经如是我闻。&mdash;&mdash;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其时,恰尊者阿难于晡时,从独坐起,[往]近彼世尊,近已,礼拜世尊,坐于一边。坐一边已,尊者阿难,如是白世尊:&ldquo;然,世尊!一时,世尊住释迦族之间。有名为那

  • 爱·周文

    现代短篇小说集。周文著。上海开明书店1937年3月初版,列入“开明文学新刊”。内收《三个》、《荒村》、《无题》、《黄霉天》、《张先生》、《爱》等短篇小说6篇,附录1篇:《鲁迅先生是没有死的》。这些小说或反映城市知

  • 诗地理考·王应麟

    宋王应麟撰,六卷。 其书全录郑玄《诗谱》,又旁采《尔雅》、《说文》、《地理志》、《水经注》及先儒之语中涉及《诗经》地名著作,荟萃成编,然采录遗失,皆案而不断,故得失往 往并存。有《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